“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合集下载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是指在改土归流政策实施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在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下所发生的变化。

改土归流政策是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农耕经济和生活方式,促进现代化进程。

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政策要求土家族人民离开山区,聚居在平原地区,土家族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山地生活方式被改变,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许多传统的土家族音乐形式,如山歌、乌夜啰等开始逐渐消失。

改土归流政策导致土家族人口流失,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随着大量土家族人民离开家乡,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许多传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族也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改土归流政策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土家族人民在离开家乡后,与外界接触更加紧密,接触到了更多的文化和音乐形式。

这些新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技巧对土家族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土家族音乐开始吸收外来的音乐元素,融合了更多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土家族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提升。

改土归流政策也加强了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加,通过各种形式的扶持和保护政策,积极推动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土家族的音乐家和团队得到了资金和资源的支持,音乐创作和演出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改土归流政策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土家族音乐形式逐渐消失,传承面临困境。

政策带来了新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技巧,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得到提升。

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也为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也会继续发展和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指土地改革和水利建设的政策,在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革,同时也对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土家族音乐文化经历了许多的变迁,从传统到现代,从原生态到商业化,体现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生生不息。

在“改土归流”前,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土家族音乐文化主要以民间音乐为主,包括土家族山歌、芦笙、板胡和竹筒鼓等传统乐器。

土家族山歌是土家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颂着土家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芦笙是土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既可以作为独奏乐器,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

板胡是一种拨弦乐器,是土家族音乐中的独特乐器之一。

竹筒鼓则是土家族音乐中的鼓类乐器,被广泛应用于歌舞表演和庆典活动中。

这些传统的土家族音乐乐器和曲目,是土家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新变迁。

一方面,土家族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受到了现代音乐的影响,引入了更多的外来元素。

土家族音乐文化也逐渐走向商业化,成为了旅游景区和演艺表演中的一项特色文化产品。

这种变迁使得土家族音乐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而开始走向了更加多元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土家族音乐文化不仅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革,同时也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上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传统的土家族山歌不仅延续了其原生态的表演形式,还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电声乐器和合唱团等,使得其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化。

土家族音乐文化也开始融合了更多的外来元素,如摇滚、流行等音乐类型,赋予了土家族音乐文化新的活力和魅力。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上,土家族音乐文化通过新的发展形式和机制,为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在商业化的背后,土家族音乐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商业化的过程中,土家族音乐文化可能受到商业化利益的影响而失去了原生态和纯粹性,甚至可能受到一些不良的商业行为和竞争的冲击。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政策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策,旨在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

湘西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改土归流政策之后,其音乐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土归流政策以土地为核心,将原本散布在各地的农户并集起来,重新规划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益阳市的马回岭地区,当地政府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将播种土、裸露土与荒山垦成水田、旱田,形成了一片肥沃的农耕土地。

然而,这一政策不仅仅改变了地形地貌,也对土家族音乐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人们以农耕为生,他们的音乐文化和农业生产环境相对应,主要以农耕歌曲、种田曲、锄禾歌、收割歌等内容为主。

但改土归流后,农业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面积减少,生产方式和模式也有所改变,导致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与之前的环境脱离,出现断层。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创新,土家族人们开始创作新的音乐作品,以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环境。

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稻草人》,《表演舞蹈》,《田野上的太阳》等等,这些作品抛弃了过去的农业主题,融合了当代社会的时尚和艺术元素,大大拓展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宽度和深度。

同时,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也催生了各种类型的农业赛事和颁奖典礼,这些活动为土家族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促进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例如,土家族音乐家韦迪斯就是在改土归流以后应邀参加各种农业文化活动,从而迅速崭露头角并受到高度认可。

总体来看,改土归流政策虽然给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带来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土家族人们通过创作和演出,不断向外推广和传承自己的音乐文化,也为整个区域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指在中国国土整治工程中,对种植在陡峭山坡上的树木进行清理,使得水土得以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工程不仅对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土家族音乐文化带来了变迁。

改土归流前,湘西土家族地区山高坡陡,土地多为梯田和林地。

土家族人民依靠种植树木和农作物来维持生计,同时也保持着世代相传的土家族音乐文化。

土家族音乐文化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歌曲中常常涉及对山水、自然界的赞美和感慨,乐器则常常以竹子、树皮等自然材料制作而成。

土家族音乐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感慨的艺术表达,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由于改土归流工程的推进,土家族地区的梯田和林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树木被砍伐,梯田被整理,导致了土地的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音乐文化。

以前丰富多样的树木和梯田景观消失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自然也会对他们的音乐文化带来影响。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音乐文化。

由于土地形态的改变,土家族人民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所取代。

这使得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也变得单调起来。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到了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的音乐文化。

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土家族人民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方式可能会受到影响,乐器的选择、音乐的主题等可能都会发生变化。

改土归流后,土地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使得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悟发生了变化,这自然也会反映在他们的音乐文化中。

土家族人民的音乐文化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歌曲常常赞美自然界的美好,歌颂山水之间的情感。

改土归流后,以前的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不复存在,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悟也必然发生了变化。

他们对自然的感悟可能会更多地体现在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中,这必然会在他们的音乐文化中得以反映。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土家民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中土家民族声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反映了土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变动。

土家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土家民族声乐形式是祭祀和婚礼等宗教仪式中的歌唱表演。

土家民族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他们相信歌曲可以与神灵沟通,因此在祭祀仪式上,土家人会通过歌唱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祷。

土家族的歌唱形式多为合唱,通常由一名领唱者带领其他人同时唱出一段段的旋律,形成独特的和音效果。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土家民族声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

特别是在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音乐的引入和全球化的影响,土家民族声乐开始融合了更多的元素,形成了新的风格和形式。

一些土家民族青年开始接触到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外来音乐,逐渐将其融入到传统的土家民族声乐中,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

电子音乐的发展也为土家民族声乐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些土家音乐人开始尝试使用电子合成器和计算机软件创作土家民族音乐,使得土家民族声乐具有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音乐元素。

土家民族声乐的变迁还受到了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

在过去的农耕社会中,土家民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的歌曲主题多与农耕、生活和自然环境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影响,土家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也反映在他们的声乐表达中。

现代土家民族声乐的歌曲主题更加多样化,涵盖了爱情、友情、社会问题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在土家民族声乐发展的过程中,土家民族的音乐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为土家民族声乐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气息。

一些音乐人也通过音乐作品的推广和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土家民族声乐,促进了土家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

在古代的宗教仪式中诞生,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革和演化,融合了外来元素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土家民族音乐风格。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土家民族声乐是中国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民间流传已久,并且在不断地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就土家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进行探讨,以了解土家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

一、土家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发展土家民族声乐起源于古老的土家族民歌,它是土家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历代传承至今。

土家族的声乐形式多种多样,有独特的创作、演唱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歌舞、牵歌、对歌等形式。

土家族声乐的发展与变迁受到土家族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地域之间的差异,使得土家族声乐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形式。

在土家族民歌中,歌词多以简短的语言表达情感,歌唱方式多为对唱和合唱,音乐伴奏主要靠手拍和口哨。

在古老的传统中,土家族民歌的内容以劳动、爱情、婚礼、生活、战争等为主题,歌词朴实真挚,表达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民族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的影响,土家族声乐也在发生着变迁。

在音乐形式上,传统的手拍和口哨伴奏已经逐渐被乐器伴奏所取代,如马头琴、二胡、笛子等。

在演唱方式上,传统的对唱和合唱方式也逐渐出现了独唱和群舞的形式。

在歌词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劳动、爱情等主题外,还出现了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新民歌,如《花伴侣》、《烧冬时代》等歌曲,这些歌曲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元素,体现了土家族音乐的变革和创新。

土家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现代传媒和网络的影响,通过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媒介,土家族声乐得以传播和发展,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被广泛传唱,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使得土家族声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当代社会,土家族声乐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发展的潮流下,土家族声乐需要更加积极地融合各种音乐元素,开拓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使之更具有时代感和国际化水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传统的土家族声乐是口耳相传的,传承途径并不完善,现在正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

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情歌的文化特征

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情歌的文化特征

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情歌的文化特征谢亚平 内容提要:以社会生活为表现主体的土家族情歌内容极其丰富,改土归流前土家人赶会过节、以歌为媒,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张扬;改土归流后的情歌以哭为诉、反叛抗争,反映了人性受到严密桎梏和封锁。

关键词:土家族 情歌 特征 改土归流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在婚俗发展史上,土家族也与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群婚、血源婚、族外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各个阶段。

土家族居住地虽临近中原,却封闭于崇山峻岭之中,改土归流前,汉文化的传播仍较为迟缓,这就使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形态与中原地区有了较大差别,土家族“歌为媒”的风习主要存在于改土归流前的历史时期。

改土归流以后,随着封建领主经济消失,汉文化的强力投射,土家婚姻制度的封建化程度加深,土家族地区以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彻底消亡了,而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则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开始盛行。

土家族情歌的文化特征也从“以歌为媒”的人性流露、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进而转向“以哭为诉”力求挣脱桎梏,同时也暴露了人性的某些弱点。

一、以赶会过节“歌为媒”为特征的性结合:自主、大胆、坦率 在改土归流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由于中原统治者鞭长莫及,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在土家族地区尚未浸染社会的古朴遗风,“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律条尚未成为束缚土家人婚姻的枷锁。

因此,土家族地区男女之间的交往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女性相比中原地区有更多的人身自由。

自古以来,土家族女性都是与男性一起上山劳作,毫无隔避。

据民国《永顺府志》记载,“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

而且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影响,土家族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婚姻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在特殊场合起着主导支配作用,如在鄂西土家地区有的村寨还保存着过“女儿节”、赶“女儿会”这种以妇女为主的节日。

彭氏土司湘西土家族民歌原始文献综述

彭氏土司湘西土家族民歌原始文献综述

彭氏土司湘西土家族民歌原始文献综述土家族民歌,从上古时期就有记载,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

土司制度是中国执政者对少数民族的一种间接统治政治制度,对这一制度我国更是有上百年的研究。

将土司制度下的土家族民歌结合起来研究,是土司学艺术深入研究的基础。

一、彭氏土司政权建立之前的土家族民歌1.丧葬用乐的相关记载《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隋间武陵地区习俗:“其僻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

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致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

”[1]其中,包含的信息量有如下几点:一是湘西土家族属于武陵山脉地区,地势险要,与外界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嗜好和风俗也是与外界不同,但颇有巴渝古风;二是死丧之纪,由逝者邻里少年组成,环绕尸体歌唱,歌唱内容与汉族挽歌类似,都是说尽逝者生平乐事;三是以弓箭进行伴奏,打节奏,这与巴渝舞中以兵器为乐器的行为类似。

以上文献一是验证了土家族祖先可能为巴渝人,也描写了当时土家人对于逝者的处理和当时的音乐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土家族重生轻死的生死观念。

2.对巴渝舞的相关记载《华阳国志•巴志》云:“巴师勇锐,歌舞以临,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

‘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2]从这段史料可以分析出巴人以军舞临敌,不仅骁勇善战、还能歌善舞,这些舞蹈动作都化作巴渝舞的原材料,将其中的动作和乐器都有效运用起来。

汉高祖刘邦深为巴族古老质朴的战争舞蹈所迷,“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

’乃令乐人习学之,所谓巴渝舞也。

”[3]可以看出《巴渝舞》已步入庙堂,成为宫中仪式音乐的一部分。

在记载中,汉代历代皇帝的丧葬活动中,巴渝舞在葬礼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皇帝驾崩后,丧葬行列的前面就是由巴渝歌舞和御林军所组成的队伍为先导的。

再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巴渝舞的表演形式是演员要披盔甲、持弩剑、口唱巴族古老的战歌,虽然,这些动作和工具包含有有军事动作和弓箭道具的存在,但战舞的原意尽失。

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变迁

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变迁

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变迁土家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拥有着独特的音乐形态和文化特色。

在土家族的民间歌舞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特别的表现形式,例如:吟唱、舞蹈、弹唱、打击乐等等。

这些形式可以展现出土家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土家族的魅力。

在土家族的文化变迁中,土家族民间歌舞的音乐形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古代,土家族的民间歌舞一般都是由老人和年轻人集体表演的,而且这些表演往往都是不同的夫妇在舞台上跳舞,表达了他们赞美天地神明,祈求丰收和幸福的心情。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交流,土家族的民间歌舞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近年来,土家族的年轻人开始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他们通过创新和改变传统的民间歌舞,发展出了一种更具有现代气息的音乐形态——“土家族嘿!”这种音乐形态兼具传统和现代的风格,融合了传统音乐和电子音乐,充分体现了土家族青年人的时代感和审美观。

在土家族的民间歌舞中,吟唱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土家族的吟唱通常由一两个人或者是群众共同合唱,既有传统的文学形式,也有口头传统。

吟唱一般都是表达土家族人的感情和思想,引导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吟唱,土家族的舞蹈也是具有独特魅力的。

土家族的舞蹈通常是以双人舞为主,舞蹈动作简单而富有力度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土家族的舞蹈形态非常多样化,有很多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例如“花鼓舞”、“把子舞”等等。

弹唱和打击乐是土家族民间歌舞中常见的音乐形式。

弹唱通常是指用土家族传统的乐器弹奏并伴以吟唱的表现形式,而打击乐则是利用各种乐器进行组合演奏,当然还应该注意乐器的装饰和韵律感。

总体来说,土家族民间歌舞的音乐形态非常多样化,从古代到现代,从传统到现代,都显示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土家族的文化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土家族的文化精髓和独特魅力仍未丧失,始终是人们心中的珍品和无价之宝。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一时期,随着汉族人口向西南地区迁移,汉族文化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广泛传播,汉族音乐也在土家族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和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汉族音乐对土家族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引起了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变革和发展。

一、改土归流背景清代改土归流是指清朝政府为解决西南地区的自然灾害和土地占有问题,决定将流民定居边疆,改土归流,这是一项重大的移民政策。

改土归流政策的实行不仅大量的改变了西南地区的人口分布,也为汉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二、汉族文化对土家族音乐的影响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族人口向西南地区迁移,汉族文化也随之传播到土家族地区。

汉族音乐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发生了变革和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1.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被改变汉族音乐传入土家族地区后,土家族人民学习汉族音乐,其传统乐器在演奏技巧上发生了一定变化。

例如,锣鼓在传统乐器技巧上主要表现为鼓声低沉、节奏重,而学习汉族音乐后,锣鼓在演奏中的音调更为明亮、节奏更为活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势。

2.音乐风格的变化汉族音乐在传入土家族地区后,与土家族音乐融合,形成新的风格。

例如,土家族踩秧歌原本是一种以歌唱为主导的音乐舞蹈,随着汉族音乐的影响,踩秧歌在音乐中加入了更多的乐器演奏,使其音乐与舞蹈更加协调和谐。

3.汉族音乐形式的引入汉族音乐在传入土家族地区后,其形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原本只有台阁曲才采取对唱形式的土家族二黄音乐,受到汉族小调的影响后,加入了对唱形式,特别是二人合唱,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三、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变革与发展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土家族音乐活动也发生了变革和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1.音乐教育的开展在汉族音乐传入土家族地区后,音乐教育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

由于汉族音乐的影响,以及人口流动的推动,土家族地区开始有更多的音乐教师和音乐学习机构,使得音乐教育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促进土地资源整合和农村产业发展,以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落实,湘西土家族的生活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音乐文化也受到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就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进行探讨。

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使得大量土地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利用,农村民生得到了改善,但也伴随着土地的流失和转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对于土家族音乐文化而言,这一政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许多土地的流失和农村人口的外出务工,使得土家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遭遇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村落文化逐渐淡化,土家族音乐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以往村落中的聚会、祭祀等活动是土家族音乐传承的主要场所,但随着村庄的凋零和流失,这些场所和活动也在逐渐减少,土家族音乐传承的基础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方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土家族音乐多以口头传唱和地方表演为主,如今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土家族音乐也逐渐融入了现代的创作和演出形式。

一些具有音乐天赋的土家族青年开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音乐创作和制作,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土家族音乐。

一些传统的土家族音乐也经过改编和现代化处理,适应了更广泛的舞台和受众,土家族音乐的演出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和现代化。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题材和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村落文化的淡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传统土家族音乐的题材和风格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原生态。

一方面,土家族音乐的创作题材开始涉及更广泛的社会和生活内容,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现实生活状态;土家族音乐在现代音乐元素的影响下,融入了更多的外来风格和元素,出现了新的音乐风貌和风格特色。

改土归流政策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土家族音乐传承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指1950年代初期开始全国范围内对土地改革运动的整顿和改变,使农民地位得到提高的过程。

在湘西地区,这一运动也同样引发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其中包括土家族音乐文化。

在“改土归流”前,湘西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以地方性的乡村民歌为主,打击乐器如锣、鼓、板、钹也是常用的乐器。

这些音乐作品往往是伴随农民劳动活动和宗教仪式的进行而存在的。

但是随着土地改革的进程,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也开始发生变化。

首先,土家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开始多样化。

与传统的农耕习俗和民间祭祀有关的音乐作品仍然存在,但同时民间歌曲、小调和舞蹈等新形式的音乐也开始涌现。

这些新形式的音乐在音乐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乡村民歌有所不同,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个性和地方性特色。

其次,音乐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以往,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家族内部的口传心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培养。

但在“改土归流”后,大力推广普及群众音乐基础知识,促进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科学的钢琴、小号等乐器也开始进入农村学校,普及音乐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另外,音乐产业的发展也为土家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湘西地区的多元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使得音乐市场不断扩张。

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土家族音乐和音乐人也得到了更多的曝光和商业推广的机会。

这让湘西的人们不仅对土家族音乐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总之,随着“改土归流”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推进,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旧有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基础被推翻,新的音乐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改良。

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不仅人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得到了提高,同时土家族音乐文化也得以传承和丰富发展。

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变迁

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变迁

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变迁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歌舞耍耍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的音乐形态和文化变迁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土家族民间歌舞的音乐形态、文化传承和变迁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家族民间歌舞的音乐形态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是土家族人民在生活、劳作和娱乐中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歌舞形式。

土家族民间歌舞以其活泼欢快、情感真挚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在土家族的传统生活中,民间歌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更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载体。

土家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有载歌载舞、耍花灯、打盆舞等。

载歌载舞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土家族人民在传统的节日和婚庆中都会举行载歌载舞的表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祝愿。

土家族的民间歌舞多以山水、花鸟、劳动和爱情为题材,歌词通俗易懂,富有朴实的民间风情。

土家族民间歌舞的音乐形式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土家族民间音乐器乐丰富多彩,主要有簧管、巴乌、琵琶等传统的民间乐器,以及口弦、板鼓等。

土家族音乐旋律优美动人,富有民族特色,音乐节奏明快活泼,给人以愉悦愉快的感觉。

土家族的老年人更是民间歌舞的传承者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教授年轻人歌舞耍耍的技巧和知识,传授民族的历史、传统和风俗。

通过这种方式,土家族的民间歌舞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土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土家族民间歌舞也发生了一定的变迁。

一方面,现代化的影响使得土家族民间歌舞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有传统的载歌载舞,还有新型的舞蹈和音乐形式。

土家族的民间歌舞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歌舞形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土家族文化的变迁,既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土家族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面对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土家族人民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土家族民间歌舞的传承和发展,保持土家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鲜明性。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下面是关于音乐的论文,欢迎借鉴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改土归流是清政府对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行政体制,其核心是废除原有的土司制度,确立朝廷轮流委派行政官员异地做官的制度。

清代土家族地区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开始于雍正五年(1727年),经过八年的“剿抚兼施”、“恩威并用”,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基本完成。

改土归流在土家族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对土家族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使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打破了原土司割据一方、各自为政的局面,结束了土司制度对土家族地区长达八百年的统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在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八年以及后来较长的时间里,地主经济取代了原土司封建领主经济,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治机构并设立了一些学校,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土家族音乐活动表现得尤为突出,土家族的礼乐文化以及戏曲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歌乐的鼎盛、戏曲音乐的产生、祭祀音乐的变异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文化现象,导致了土家族社会的文化重构和音乐的发展。

1727年以后,清政府在土家族地区大力传播汉族文化,设立县学、府学、书院、学官、家塾,打破了土司及其子弟垄断文化的传统,使得贫寒之家的子弟可以入学,汉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已深入大众阶层,并呈现出逐渐普及与提高的态势。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深入开展,土家族具有文化知识的人数迅速增加,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此段时期,汉文化的传播对土家族音乐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土家族民间艺术得到空前繁荣,尤以诗歌、民间故事、戏曲、舞蹈为最。

一、汉文化传播清代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就已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以吸收正统的儒家思想和传统观念为荣,而且吸引了许多土家族读书人走上仕途。

改土归流以后,由于经济出现繁荣,土汉文化进一步得到较充分的交流,并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土家族音乐活动有了与前不同的面貌,比如戏剧由土司宫廷走向了民间,戏曲艺术逐渐兴起,民间歌谣与民间故事反映人们生活及价值观内容的增多,文人诗歌创作空前繁荣等等。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

论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土家民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音乐领域拥有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声乐风格。

土家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变迁主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土家民族声乐风格的发展与变迁。

土家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变迁与土家民族社会政治的变革密切相关。

在古代社会,土家民族是一个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歌曲主要是用于描述部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传达族群之间的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民族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这也对土家民族声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家民族开始创作一些反映社会政治变革的歌曲,表达对社会进步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不合理制度的不满和抗议。

土家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变迁与土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从古代到现代,农耕经济是土家民族主要的经济形态,土家民族的歌曲和音乐大多与农耕生活密不可分。

在过去的历史中,土家民族多是以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为内容的歌曲,如唱种田歌、耕牛歌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民族的经济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化的农业、工业的发展,使得土家民族的歌曲和音乐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现代社会中,土家民族音乐已经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如现代乐器、节奏等,既保留了传统的农民特色,又注入了现代元素,以适应新的经济形态和社会需求。

土家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变迁还与土家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关。

土家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土家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音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民族的音乐常常以歌词中记载的部落历史、神话传说等为内容,传承着土家民族的文化记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家民族的年轻一代开始接受更多的外来文化冲击,土家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和被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土家民族的声乐文化,一些文化机构和学者开始对土家民族的声乐进行研究和挖掘,通过收集、整理和传承土家民族的传统歌曲,保留土家民族的文化记忆,以及探索创新土家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变革。

土家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

历史与当下:湘西苗族传统婚俗仪式音乐文化的变迁

历史与当下:湘西苗族传统婚俗仪式音乐文化的变迁

历史与当下:湘西苗族传统婚俗仪式音乐文化的变迁●李静杨声军[摘要]湘西苗族婚俗整体上来看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羁縻制度实施以前,苗族男女对歌传情自由成婚习俗时期,其婚俗仪式古老而神秘;第二个阶段是唐宋羁縻制度下汉文化开始进入苗区,但是汉文化到苗族的底层——平民层,没有形成多大影响的一个过渡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改土归流”以来,随着汉文化的不断渗透,其婚俗深受汉族婚俗文化的影响,“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为了主流,逐步形成了和汉族婚俗“六礼”基本一致的媒聘习俗时期;第四个阶段是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地处偏远的湘西苗族人民在经济与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婚俗仪式音乐文化也经历了一定的变迁,进入了自由恋爱与媒妁之言相结合的成婚习俗时期(主要指本地人联姻),其婚礼仪式音乐被不断的创造。

本文用历时与共时的视角来阐释湘西苗族婚俗仪式音乐文化,把湘西苗族婚俗仪式音乐文化置于全球化、文旅融合、“非遗”语境下进行观照,以此折射出湘西苗族婚俗仪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与市场化重建以及传承传播机制下被不断地“发明”。

[关键词]湘西苗族;婚俗仪式;历史;当下;变迁一、湘西苗族婚俗文化概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西与贵州省交界,西北与重庆市相依,北边与湖北省为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属楚黔中郡①,秦属洞庭郡迁陵县②。

自唐朝末年实施了羁縻制度、土司制度直到清雍正十年(1732)的改土归流③,湘西少数民族才打破了“蛮不出洞,汉不入境”④的惯例,族群的交流日益得到了加强,也进一步深化了湘西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

土家、苗、白、侗、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相互杂居于此,生活方式上相互借鉴,文化上相互交融,湘西苗族为“五溪蛮、五陵蛮”⑤的后代。

苗族婚俗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对于“他者”更是古老而又神秘。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游方”⑥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寻找爱情的活动形式,在恋爱形式的“游方”里,青年男女对唱情歌,确立爱情直至缔结婚姻。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指1950年代末期至196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一个阶段,这个政策要求农民集体化耕种土地,将个体耕地合并到村集体中。

在这个时期,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音乐表演形式的变化上。

在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主要以家庭和村庄为单位进行表演,其中最为重要的形式是乐舞。

乐舞是土家族传统集体舞蹈,既有宗教仪式的性质,也有社会交往的性质。

但是在改土归流之后,土地集体化和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导致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村庄集体的集会和文艺活动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土家族音乐文化不再是以家庭和村庄为单位进行传承和表演,而是开始在更广泛的社会单位,如学校、农村文化站和集体农场进行组织和演出。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音乐内容和创作方式的变化上。

改土归流时期,湘西土家族音乐开始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歌词内容更多地宣传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和劳动英雄主义。

音乐的创作方式也从传统的口传和即兴创作转向了书面创作和规模化的剧场演出,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需求。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还包括音乐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音乐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实践传授给后代。

在改土归流之后,由于农村教育的普及和音乐教育的推广,土家族音乐开始进入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并有专门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

改土归流政策之后国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民族音乐研究机构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改变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内容和创作方式,以及推动音乐教育和研究的发展,改土归流为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尽管改土归流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改变和和失去,但它也为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摘要】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和情感。

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音乐风格、传统器乐和民族意识的变化。

新生活方式催生了音乐风格的变化,传统器乐逐渐消失,但民族意识复兴促进了传承。

电子科技的融合带来了创新,同时流行音乐的兴起也对传统音乐提出挑战。

改土归流对音乐文化的双重影响,推动了土家族音乐走向多元化发展,呼吁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促进土家族文化的繁荣。

土家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唯有坚守传统,创新发展,才能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改土归流、新生活方式、传统音乐器乐、民族意识、电子科技、流行音乐、多元化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土家族文化繁荣。

1. 引言1.1 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是湖南省土家族特有的音乐艺术形式,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土家族音乐包括歌唱、器乐和舞蹈等形式,是土家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土家族歌曲多为情歌、婚礼歌、悲凉歌和祈福歌,歌词真挚感人,旋律悠扬动听。

土家族的音乐器乐更是独具特色,如木鼓、二胡、簧管等器乐常用于演奏土家族的民间乐曲,传承了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土家族音乐文化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方式,也是湖南省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风土人情、信仰习俗和民族精神。

保护和传承土家族音乐文化对于弘扬土家族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2 “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改土归流"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对农村展开的一场政治运动。

在湘西地区,土家族是当地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土家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摘要】在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土家族音乐活动的特点包括独特的曲调和歌词,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进行传播,使得土家族音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开来。

汉文化的影响使得土家族音乐活动变得更具表现力和包容性,吸引更多人参与。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具体影响体现在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上的变化。

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保护与振兴促进了音乐活动的发展,丰富了当地文化。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为今日文化交流提供了启示,研究这一时期的影响对于保护和传承土家族音乐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1. 引言1.1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的背景清代改土归流时期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统一的大一统制度的过程。

这一时期,清政府试图通过改土归流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推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改土归流政策包括对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官制等方面的改革,旨在削弱少数民族头人的权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

在改土归流时期,清政府对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逐渐趋于严厉,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度。

清政府试图通过改土归流政策,削弱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现对这些地区的直接管辖。

这些政策对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活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反抗和抵抗。

1.2 汉文化与土家族音乐活动的联系汉文化与土家族音乐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音乐形式和曲调上,更体现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交流中。

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的影响促使土家族音乐活动融合了更多的汉族元素,从而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汉文化传入土家族地区后,土家族音乐活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汉族音乐形式和曲调逐渐融入土家族音乐中,使其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湘西地区;土家族;音乐文化
“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历史上的分水岭,历史“改土归流”前后整个湘西的社会制度、经济生产方式以及人民的文化信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将“改土归流”这个作为本文研究的节点,可从中探索出土家族音乐文化变迁与湘西地区“改土归流”后社会文化变化之间的某些相关联系。

对于“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当今制定相关的文化开发与发展政策的实践层面上都有着相当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的相关定义及历史背景
为了研究的范围清晰与规范,将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及背景做以下定义。

土司制度的背景:土司制度源于唐宋时期,以羁縻州县制为基础发展而来,其核心思想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地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地位与特权,授予其相应的官职,以进行间接地管理与统治。

建立之初,由于朝廷在边疆地区的实力有限,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理与约束的效果。

因此,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中央政府实质上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属于失控状态,很多土司区域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甚至开始挑战中央权威,“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

同时,其内部纷争不断,土司家族内部发生械斗或是战争,康熙三十八年,东川彝族禄氏家族因争夺土府继承权,互相残杀。

“改土归流”的定义:为了巩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就必须解决地方土司割据这个积弊。

明清两朝的中央政府都在采取一定的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方法有两种:其一,“从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

其二,抓住一些偶然性机遇,如土司绝嗣或家族内斗,土官之间互相仇杀,土司叛乱或犯罪等。

中央政府抓住机会,改派流官管理。

至清雍正时期,中央政府实力增强,解决“土司积弊”的历史机
遇逐渐成熟。

本着“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的思想,对于阻碍“改土归流”政策的地方势力,中央给予严厉打击,例如:广顺长寨土司向官兵挑衅,竟遭到清军毁灭性的打击,设长寨厅(今贵州省长顺县)。

又如:雍正八年(1730年),镇沅流官刘起元贪婪无度,乌蒙土目禄万福在乌蒙镇发动兵变,刘起元逃至荔枝河被杀,滇黔蜀三行省接壤处的土司群起响应。

鄂尔泰下令士兵穷追严剿,“分兵穷搜,务获得魁,尽屠丑类”,镇压之时,将所有的土司头目,戮杀殆尽。

最后招民垦种,“给予田地、耕牛、谷种,俾得各安其业”。

至乾隆初年(1736年),会泽“民夷商贾,四方辐辏,食货浩穰”。

因此,“改土归流”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二、相关研究文献梳理
关于土家族音乐文化的研究目前一定的深度。

如中央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的《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彭南均先生的《土家情歌精选》,田荆贵先生的《土家族文化知识》,张文勋先生《民族文化学》,张铁山、赵永红合著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

这些研究都有概括性地研究土家族音乐文化部分,从而为我们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与材料。

“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历史上的分水岭。

“改土归流”之前湘西地区的政治制度是基于中央王朝羁縻制度下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源头久远,正式的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朝,到明朝中央王朝开始在土司管辖内安插“流官”,至清朝土司制度各种弊端开始突出显现,于是至雍正时期开始大规模“改土归流”。

关于“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文化影响的研究前人学者们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改土归流”后汉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土家族音乐文化变迁进行研究。

如:湖南科技大学熊晓辉教授在《改土归流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清代改土归流时期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活动的影响》中都从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汉族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的传入为土家族音乐文化增添了许多新的色彩。

第二,对“改土归流”时期湘西地区官方祭祀音乐文化变迁的研究。

如:吉首大学邹永红副教授的《雍乾年间湘西官庙祭祀音乐考探》,其主要研究官庙中祭祀音乐活动的规制以及音乐舞蹈活动的现象,并提出官庙的建立以及祭祀音乐规制的规范化是中央王朝对湘西地区实行“以庙治蛮”以达教化之目的的观点。

第三,对“改土归流”后艺术本体的变迁和影响进行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可细分为三类:首先,对“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歌曲进行音乐本体研究的。

如:湖北民族学院谢亚平先生《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情歌的文化特征》一文中,对改土归流前后社会制度与社会风气的变化导致的土家族情歌从“歌為媒”变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歌为诉”的变化进行分析。

其次,对土家族舞蹈进行研究的,如吉首大学李开沛教授《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精神探析》、吴湘军先生《湘西鼓舞的文化特征与健身价值》及吉首大学彭曲的《土家族遗存舞蹈的社会功能》等都对湘西地区的舞蹈本体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

再次,对土家族器乐进行研究的,如吉首大学陈东副教授的《土家族打溜子传统曲牌精选》与李开沛教授的《土家族打溜子的传承与变迁研究》就对湘西地区土家族的器乐有着深入的研究。

第四,国际上对湘西地区文化的研究从17世纪就开始了。

英国著名学者洛克哈特(Lockhart William),他曾于1838年和1861年两次来华,于1861年撰写《关于中国的苗子或土著居民》一书(On the Miao-tsze or Aborigines of China)。

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全球全权副主席陈平一行在国家民委人事司副司长张湘冀等领导陪同下,到湘西州永顺县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导老司城遗址申遗工作,先后考察了芙蓉镇、老司城、双凤村的民俗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以及猛洞河漂流的山水文化,并观看毛古斯、摆手舞、哭嫁、咚咚喹等土家民俗文化表演。

现在,随着交流的不断便捷,国外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不断推进,有影响力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对我们的研究有着很多的借鉴意义。

三、“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
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与汉族地区文化交流古已有之。

改土归流
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土家族与汉族文化进一步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使得土家族音乐文化有了新的变化。

如戏剧类音乐从土司宫廷转向了民间百姓,戏曲艺术逐渐兴起,民间歌谣与民间故事反映人们生活及价值观内容的增多,文人创作的汉语诗词歌曲空间增加等。

其具体表现为:
1.土家族上層开始接受儒家“大一统”思想
清代雍正朝改土归流的思想基础就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其亦是改革的政治合法性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