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合集下载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拔火罐课件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拔火罐课件
13
六、注意事项
8.闪罐:操作手法纯熟,动作轻、快、准;至少选择3个口 径相同的火罐轮换使用,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肤。
9.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术部 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
10.留罐:儿童拔罐力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在肌肉 薄弱处或吸拔力较强时,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14
感谢聆听!
15
1.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重度心脏病、严重消瘦、孕妇的 腹部、腰骶部及严重水肿等不宜拔罐。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 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3.面部、儿童、年老体弱者拔罐的吸附力不宜过大。 4.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检查罐口周围是
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 5.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如有不适感,应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 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5
四、拔罐物品准备
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 润滑剂、止血钳、 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 纱布或自备毛巾,为例)
其他拔罐方法 ( 1)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 煮沸1 ~ 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 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 ( 2)抽气罐法:用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 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
11
六、注意事项
9.常用拔罐手法: ( 1)闪罐: 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拔起,反复吸 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发热的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 血或瘀血为度。适用于感冒、皮肤麻木、面部病症、中风 后遗症或虚弱病症。

中药离子导入(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离子导入(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离子导入(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目录
一、适用范围 (2)
二、评估 (2)
三、告知 (2)
四、物品准备 (2)
五、基本操作方法 (2)
六、注意事项 (3)
中药离子导入操作流程图 (4)
中药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或穴位导入人体,作用于病灶,达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抗炎镇痛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关节疼痛、腰背痛、颈肩痛及盆腔炎所致的腹痛等症状。

二、评估
1.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过敏史、是否妊娠。

2.感知觉及局部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治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2.治疗期间会产生正常的针刺感和蚁走感,护士可根据患者感受调节电流强度。

3.若局部有烧灼或针刺感不能耐受时,立即通知护士。

4.中药可致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
中药制剂、离子导入治疗仪、治疗盘、镊子、棉衬套(垫片)2个、绷带或松紧搭扣、沙袋、隔水布、小毛巾、水温计,必要时备听诊器。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室温。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

4.打开电源开关,将2块棉衬套(垫片),浸入38~42℃的中药液后取出,拧至不滴水为宜,将电极板放入衬套内,。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药涂药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一、适用范围 (2)二、评估 (2)三、告知 (2)四、物品准备 (2)五、基本操作方法 (2)六、注意事项 (3)附: (5)中药涂药技术操作流程图 (5)中药涂药技术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静脉炎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是否妊娠。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涂药后如出现痛、痒、胀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勿擅自触碰或抓挠局部皮肤。

2.涂药后若敷料脱落或包扎松紧不适宜,应及时告知护士。

3.涂药后可能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的情况。

4.中药可致皮肤着色,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中药制剂、治疗碗、弯盘、涂药板(棉签)、镊子、盐水棉球、纱布或棉纸、胶布或弹力绷带、治疗巾等,必要时备中单、屏风、大毛巾。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病室温度。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3.患处铺治疗巾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皮肤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4.将中药制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范围超出患处1~2cm为宜。

5.各类剂型用法(1)混悬液先摇匀后再用棉签涂抹。

(2)水、酊剂类药物用镊子夹棉球蘸取药物涂擦,干湿度适宜,以不滴水为度,涂药均匀。

(3)膏状类药物用棉签或涂药板取药涂擦,涂药厚薄均匀,以2~3mm为宜。

(4)霜剂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对初起有脓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脓头部位不宜涂药。

(6)乳痈涂药时,在敷料上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利于乳汁的排空。

6.根据涂药的位置、药物的性质,必要时选择适当的敷料覆盖并固定。

7.涂药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一、前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旨在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指南。

本手册涵盖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操作、护理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以期提高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中医护理基本理论1. 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护理人员应从整体出发,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

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五行所构成,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阴阳五行失衡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调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3.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护理人员应熟悉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操作。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 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通过刺激耳穴,达到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症状的目的。

操作步骤包括:清洁耳部、选取耳穴、贴压豆、按摩等。

2. 拔罐:拔罐是通过局部负压作用于体表,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

操作步骤包括:选择罐具、加热、拔罐、留罐、起罐等。

3. 艾灸:艾灸利用艾草的温热作用,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温经散寒、补气养血、调整阴阳的效果。

操作步骤包括:准备艾条、选取穴位、点燃艾条、施灸、熄灭艾条等。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局部或全身,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疼痛、增强体质的效果。

操作步骤包括:评估患者病情、选取合适手法、施术、结束手法等。

5. 中医膳食护理:中医膳食护理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季节等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以达到调整阴阳、补益气血、预防疾病的目的。

操作步骤包括:膳食评估、制定膳食计划、指导患者饮食等。

四、护理流程1. 接诊:接诊时,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进行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初步判断病情,为后续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中医作为我国悠久的国粹之一,对中华文化、医学事业和文化遗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它是一种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进行体质调理和预防、辅助治疗的技术。

在临床应用中,中医护理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使用至关重要,本文将简单介绍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使用手册。

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护理技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按摩体表的穴位,调节和改善身体机能。

在按摩穴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穴对患者进行体检,找到病症对应的穴位,找准穴位后用手指轻按定位,检查是否正确。

2.按压按摩可能带来的效果主要包括活血化瘀、理气消肿、祛风止痛、滋阴补阳等,最常用的按摩方法是轻按、揉搓、捏拿等手法,按摩一定要轻柔、有节奏、有节制。

3.按摩时间按摩中要让患者感到舒适、温和的感觉,过重的按摩会引起患者的不适甚至疼痛。

一般按摩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

二、刮痧刮痧是中医护理技术中另一种常见的操作方法,通过使用刮板等工具,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刮擦,使其产生红肿瘀血的刺激反应,来改善和调节机体的功能。

在刮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操作前准备准备好刮板、推油和擦拭毛巾等工具,刮板和人体要保持一个合适的角度,同时,也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让自己和患者受到伤害。

2.刮痧方式常见的刮痧操作方式包括推、刮、点、拍、拉、推压等,操作时需要注意节奏、力度和方向。

力度不宜过重,刮痧的部位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表情况进行调整。

3.操作时间刮痧的持续时间也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宜过长,同时要做好擦拭和消毒工作,保证患者的卫生和安全。

三、拔罐拔罐是一种通过吸气产生负压效应,使患者体表的肌肤被吸起,形成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它能够调整和改善人体的状态,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过程中不宜随便改变体位以免烫伤;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泡;
五、基本操作方法以玻璃罐为例
1.核对医嘱,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数量,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以玻璃罐为例: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
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有无不适感;
8.梳刮法
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即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向刮拭,如梳头状;此法适宜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病证;
9.点压法点穴法
用刮痧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量逐渐加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此法适宜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
8.闪罐:操作手法纯熟,动作轻、快、准;至少选择3个口径相同的火罐轮换使用,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肤;
9.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术部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
10.留罐:儿童拔罐力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在肌肉薄弱处或吸拔力较强时,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一、适应范围

2020年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2020年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竹溪县中医院二〇二〇年十月目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 (1)一、隔物灸法 (1)二、拔罐法 (6)三、耳穴埋豆(籽)法 (10)四、敷药法(中药外敷) (14)五、刮痧法 (18)六、中药熏洗法 (22)七、湿敷法 (26)八、小儿推拿 (29)九、中药溻渍 (33)十、中药保留灌肠法 (37)十一、穴位贴敷 (41)十二、艾盒灸法 (45)十三、刺络疗法 (49)十四、中药湿热敷技术 (53)十五、中药热熨敷技术 (57)十六、经穴推拿技术 (61)一、隔物灸法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痈等症状。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3.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遵医嘱处理。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在施灸部位放置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1.介绍1.1 目的本手册旨在对护理人员使用中医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1.2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包括注册护士、护士长以及相关技术人员。

2.基本知识2.1 中医基本理论①中医阴阳五行理论②中医经络理论③中医脏腑理论2.2 中医诊断方法①望诊②闻诊③问诊④切诊2.3 中医常用技术①中药疗法②针灸疗法③推拿按摩疗法④拔罐疗法⑤刮痧疗法3.技术操作流程3.1 患者评估3.2 中医技术选择3.3 技术操作前准备3.4 技术操作步骤3.5 技术操作注意事项3.6 操作结束后的处理4.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针灸操作中出血问题的处理4.2 推拿按摩过程中出现疼痛问题的处理4.3 拔罐过程中出现瘀斑问题的处理4.4 刮痧后出现皮肤过敏问题的处理5.安全与质控5.1 中医技术的安全性要求5.2 患者知情同意的获取与记录5.3 技术操作中的卫生控制5.4 不良事件的监测与报告附件:1.技术操作流程示意图2.常用中药材列表3.针灸器具清单4.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5.拔罐器具清单6.刮痧工具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执业护士法:指对执业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

2.医疗事故:指在医疗活动中,因医务人员的错误或过失导致患者乃至他人的身体、精神损害或死亡的不良后果。

3.患者知情同意: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说明医疗过程、风险及可能的不良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综述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2 —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3 —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9A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

【9A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2.拔罐技术3.麦粒灸技术4.隔物灸技术5.悬灸技术6.蜡疗技术7.穴位敷贴技术8.中药泡洗技术9.中药冷敷技术10.中药湿热敷技术11.中药涂药技术12.中药熏蒸技术13.中药热熨敷技术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15.穴位注射技术16.耳穴贴压技术17.经穴推拿技术18.中药灌肠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中医科护理工作手册

中医科护理工作手册

中医科护理工作手册介绍该手册旨在为中医科的护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中医科护理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病人得到高质量的护理和治疗。

本手册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科护理工作和技术,帮助护士了解和应用它们。

中医科护理概述在中医科护理中,护士需要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治疗理念。

中医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经络理论。

护士需要了解这些理论,并在工作中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中医科常见病症的护理中医科常见的病症包括感冒、消化系统疾病、五官疾病等。

在护理这些病症的过程中,护士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询问病史、观察症状等。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护士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疗法等。

中医科护理技巧中医科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医技巧,以提供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例如,脉诊是中医的重要技巧之一,护士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

此外,中医护理还包括按摩、贴敷、熏蒸等技巧,护士需要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

中医科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在中医科护理中,护士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中医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护士应了解中药的使用方法和副作用,确保合理使用并避免不良反应。

- 与西医治疗的结合:有些病症可能需要结合西医治疗,护士需要与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密切合作,确保病人得到全面的护理。

- 护理记录和沟通:护士需要及时记录和报告病人的状况和治疗效果,以便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参考和交流。

结论中医科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中医知识和技巧。

本手册提供了中医科护理的基本介绍和指导,帮助护士理解和应用中医护理工作。

护士需要不断研究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以上为中医科护理工作手册的简要内容介绍。

详细内容和具体操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编写和完善。

(完整版)《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016版

(完整版)《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016版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1.刮痧技术----------------------P3-92.拔罐技术----------------------P10-143.麦粒灸技术--------------------P15-174.隔物灸技术--------------------P18-215.悬灸技术----------------------P22-256.蜡疗技术----------------------P26-297.穴位敷贴技术------------------P30-338.中药泡洗技术------------------P34-369.中药冷敷技术------------------P37-3910.中药湿热敷技术---------------P40-4211.中药涂药技术-----------------P43-4612.中药熏蒸技术-----------------P47-4913.中药热熨敷技术---------------P50-53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P54-5615.穴位注射技术-----------------P57-5916.耳穴贴压技术-----------------P60-6317.经穴推拿技术-----------------P64-6918.中药灌肠技术-----------------P70-73刮痧技术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穴位敷贴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穴位敷贴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穴位敷贴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一、适用范围 (2)二、评估 (2)三、告知 (2)四、物品准备 (2)五、基本操作方法 (3)六、注意事项 (3)附: (5)穴位敷贴技术操作流程图 (5)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恶性肿瘤、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穴位敷贴时间一般为6~8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棉纸或薄胶纸,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压舌板,无菌棉垫或纱布,胶布或绷带,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3.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压舌板将所需药物均匀地涂抹于棉纸上或薄胶纸上,厚薄适中。

5.将药物敷贴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为避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物,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

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6.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1.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_附件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_附件
②火龙罐技术是集推拿、 刮痧、艾灸、点穴于一体的中医综合治疗技术。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和健康教育。
13
颈椎病及腰腿痛综合征-刮痧、平衡火罐技术
遵医嘱:
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刮痧器具,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奏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
②平衡火罐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局部神经及背腧等进行牵拉、熨刮、挤压、弹拨等良性刺激,利用火罐的温热和负压效应,起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从而达到调理全身脏腑,调理肝脾肾的疗效。
②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刮痧器具,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奏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调通营卫,和谐脏腑功能。实证患者。
11
耳鸣耳聋-耳穴贴压、刮痧、艾灸技术
遵医嘱:
耳穴贴压技术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患者耳穴处,通过适度的揉、按、捏、压以刺激感应,达到通络止鸣。
②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刮痧器具,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奏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调通营卫,和谐脏腑功能。
遵医嘱选择合适的冲洗液,为患者冲洗结膜囊。

专科护理-眼科
拔倒睫
遵医嘱从根部顺着睫毛生长的方向,拔除倒睫毛。
5
专科护理-眼科
皮肤拆线
遵医嘱拆除患者皮肤的缝线,并做好记录。
6
专科护理-眼科
睑板腺按摩
遵医嘱用按摩器顺睑板腺开口方向处挤压,将潴留在睑板腺管内的分泌物挤出,并做好记录。
7
专科护理--中医
急性乳腺炎-中医手法排乳技术
14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耳穴贴压技术
遵医嘱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患者耳穴处,通过适度的揉、按、捏、压以刺激感应,对怀疑远视储备不足(裸眼视力正常,屈光状态虽未达到近视标准偏离相应年龄段生理值范围)者,对其进行中医适宜技术耳穴贴压的干预,控制近视形成及进展和健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随着中医疗法的逐渐被世界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护理机构开始引入中医疗法,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在护理人员中,掌握中医技术的使用手册也十分重要,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是中医技术?
中医技术是指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治疗、保健、调理等方法和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中药熏洗、刮痧等。

中医技术可以缓解一些疾病的症状,提高身体免疫力,对保健和预防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中医技术在护理中的应用
在护理中,中医技术能够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疗效,使得护理工作更加丰富。

在长期照护中,患者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很常见,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技术可以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调整身体状况。

同时中药熏洗也可以改善皮肤的状态,有效地缓解患者长期卧床所导致的褥疮等问题。


于带有失智症的老年人,经常采用刮痧等技术来刺激全身穴位,达到提神醒脑的效果。

三、如何使用中医技术手册
护理人员在使用中医技术时,懂得使用中医技术手册是非常必要的。

使用手册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中医理论,并掌握实践操作技巧。

1、了解中医基本理论。

护理人员最好先了解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本概念,这样才能够根据患者情况,结合中医理论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

2、掌握中医技术操作步骤。

在中医技术手册中,会详细介绍针灸、刮痧等技术的操作步骤,护理人员应该逐步学习并熟练掌握,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3、注意卫生和安全。

使用中医技术时,护理人员必须要注意清洁卫生和安全。

例如在进行针灸时要确保使用消毒器材,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四、中医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医技术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遵守中医理论。

不得违背中医理论,盲目跟风,使用不科学、不合理的技术。

2、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要有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护理人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病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中医技术进行治疗。

3、在操作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受到的感觉。

这个非常重要,在使用中医技术时,会涉及到针灸、刮痧等操作,必须要向患者询问感觉,避免造成身体伤害。

总之,中医技术手册为护理人员提供了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手段,护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中医技术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同时,也要注意中医技术的安全和卫生,确保患者的身体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