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第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长子县一中鲍贵先

在学校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对教学成绩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评价师生教与学的成绩?多数学校习惯于直接用考试分数去衡量学生,用平均分、及格率去评价教师。但考试分数不但取决于教与学两个主体因素,还直接受试题难易、科目差异、生源基础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首先,由于各科试题难易度不同,使各科分数没有跨科目可比性。不同科目的分数不能用来比较学生各门功课之间成绩的优劣。试题难易不同又直接决定平均分的高低,所以不同科目的平均分也不能用来评价不同科目的教师。同一种试题的分数虽然具有可比性,但同年级同科目的教师往往人数很少,又不便于比较,因此使评价难以实施。

其次,由于各科试题区分度不同,各科之间相近分数、相同分数在各分数段内的分布常不一致,这将直接影响各科之间及格率的高低。如:一般在文科成绩中,相近、相同分数较多,而且比较集中,差距常常较小,及格率较高一些。在理科成绩中,相近、相同的分数较少,而且比较离散,差距相对较大,及格率较低一些。因此,及格率也不能用于跨科目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

第三,由于各班学生的原有基础不同,特别是在人为因素形成的“快慢班、应届往届班”之间,用平均分或及格率去评价教师,更缺乏可比性。根据生源去分类评价,又可能对象很少,不便比较。因此给统一评价更造成困难。

综上所述,一种可行的评价方法,必须力求排除上述因素对考试分数造成的影响,从而凸现教与学两个主体因素的效果。

实践证明,运用“等第评价法”能够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

一、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在中学阶段的各种考试中,常常是同年级同科类(文理科)的学生采用同一种试题,其同科分数具有可比性。因此,可将采用同一种试题的考生各科分数分段转化为等第。具体做法为:根据同一种试题的单科分数及各科总分,从高到低对所有考生分科排列名次,并确定各等第人数的百分比,然后按名次划分等第。如:名次在全年级总人数的前30%者为A等,在中40%者为B等,在后20%者为C等,在最后10%者为D等。(见表一:《学生成绩等第花名表》)

如果同年级内未分文、理科,或虽分科但采用的试题相同,即可在全年级范围内划分等第,不必分文、理科划分。

各等第人数的百分比,可由各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设定。

把学生的各科分数转化为等第,可以排除各科试题难易对考试分数造成的影响,从而建立跨科目可比性。这样做有利于师生对各科成绩做出正确的比较。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分分计较”的误区,淡化分数挂帅的负面影响,提高整体素质。更有利于各科教师根据等第针对学生的薄弱科目实行单科强化教学,减少拉腿科目,从而实现各科成绩平衡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评价

要利用学生的考试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必须力求排除试题难易、科目差异,生源基础对考试分数造成的影响,建立广泛的可比性,使评价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

1、排除试题难易度影响,建立跨科目可比性。

把学生的考试分数转化为等第,建立了考试成绩的跨科目可比性。将各等第再量化为分数,即可对教师的教学成绩实行跨科目量化考评。具体做法为:分班统计出单科各等第的学生人数,并对各等第记分:A等每人记100分,B等每人记80分,C等每人记60分,D等每人记40分,然后算出“各班人均分”。(见表二:《各班成绩分科评价表》及《各班优生人数统计图》)

2、排除试题区分度影响,建立跨科类可比性。

试题区分度不同,会影响及格率的高低,也会导致不同科目之间各分数段内出现数量不等的相同分数,从而改变各科目中各等第人数的设置比例,使各科类、各科目之间的等第记分出现高低偏差。为了纠正这种偏差,可采用“系数调整法”予以解决。具体做法为:用全年级各等第的“应有”人均分除以“实有”人均分,

确定“科目系数”。然后用该系数乘以“各班人均分”,算出各班的“等第均分”。(见表二:《各班成绩分科评价表》)

3、排除生源基础的影响,建立跨班次可比性。

为了避免各班生源基础不同对考试成绩造成的影响,使各班生源尽量平衡,在新生入学或升年级文、理科分班时,可根据学生的总分成绩,采取“一条龙编班法”对学生分班。对已形成生源差异,但不便重新分班时,可采用对差班教师的成绩进行补差的方法予以解决。具体做法为:根据各班生源基础的差异,在同年级内把生源不同的班次按优、好、中、差分为A、B、C、D等2—4类。以“A类所有班平均分”为标准,对B、C、D等各类班任课教师的等第分数予以补差。(见表三:《教师成绩综合评价表》)即:

某类较差班补差分=A类所有班平均分-该类较差班前三名平均分

这是一种动态调补法,有良好的可控性。补差后各类较差班任课教师的最高分都会超过A类班的平均分。有利于调动差班教师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对教师任课的分配。如果各班生源平衡,则不需分类及补差。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做法,建立了考试成绩跨科目、跨科类、跨班次的可比性,从而可以实现对教师教学成绩的综合量化考评。

4、排除评价范围的影响,建立跨学校可比性。

当学校规模较小、师生人数较少时,因评价范围受局限,可比性将会下降。因此,当同年级班次较少时,可酌情安排有关教师跨年级任课,尽量避免一个人包年级任课的现象,以利增强可比性。另外,更好的办法是:选择规模相当、生源相近、考题相同的学校实行跨校联评,以增强可比性。

三、评价方法的实施与效果

将考试分数转化为等第去评价教学成绩,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用人工方法很难实现。多年来,我校努力创新评价机制,通过反复探索与实践,根据本文所述方法,已开发研制成可在Excel平台上运行的计算机软件——《师生教学成绩多元评价系统》。原始数据和评价结果均可通过电子信箱在网上传递。只要将学生的考试分数及教师任课情况输入《系统》中,该《系统》就会立刻生成评价学生、班次、教师教学成绩的多种图表。各种图表可供学生、教师、班主任、教研组、年级组、教务处、校领导从不同角度分类查看师生教与学的成绩,从而使师生教与学的成绩都得到规范化管理。

本评价方法经多年使用,效果良好。可以淡化师生分数挂帅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在师生中建立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使该方法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检验,进一步博采众长、汇集各校更好的评价经验,该《系统》面向全国兄弟学校免费提供网上代评。恳盼各位同仁不吝赐教,以利共同交流研讨。

附表(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