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论述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完整版)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完整版)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版)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版)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版)在现代社会,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现代文小阅读命题旨在考察考生的准确筛选、转述和推断能力。

因此,考生不应将其视为鉴赏题,而应将其视为文字游戏。

现代文小阅读分为自然科学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近年来,高考试题大多数属于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对应新课标全国Ⅰ卷的第一大题1-3小题,每小题赋分是3分,总共9分。

文章通常有4-7自然段,字数约为1100字。

近三年甚至近五年,新课标高考Ⅰ卷Ⅱ卷和Ⅲ卷的三道小题都是选错误项,并且每道题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原文内容基本上是按文本材料的先后顺序来设置的。

第1小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或重要句子的理解,题干中常见关键词是“对……的表述是否正确”;第2小题考查对文中主要内容概括的判断,看符不符合作者在文中的看法,题干中常见关键词是“理解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第3小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题干中常见关键词是“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是否正确”。

三个小题都需要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从2014年新课标高考Ⅱ卷开始,第1题不再考查“对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含意)理解”考点,随后2015年新课标高考Ⅰ卷和Ⅱ卷、2016年新课标高考Ⅰ卷Ⅱ卷和Ⅲ卷第1题也都没有考到该考点,这些试卷第1小题和第2小题一样,考的都是“对文中主要内容概括的判断”考点。

其中2014年新课标高考Ⅱ卷第1题题干表述为“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015-2016年五套新课标卷第1小题题干都表述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种变化要引起重视。

在做现代文小阅读题时,需要明确阅读步骤,不能凭感觉“干净”做题,要注意准确筛选、转述和推断信息。

1.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标记、圈点、勾画等机械性操作。

在进行这些操作时,需要养成耐心和惯。

具体操作步骤为:先标记自然段,然后圈点重要的名词术语、副词或状语、形容词、关联词以及三个表时态的助词。

2017年全国卷真题论述类文本答案

2017年全国卷真题论述类文本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D.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非政府组织提出气候正义的概念”,张冠李戴,文章并不能确定是非政府组织提出了“气候正义”的概念。

必然代或然。

B,以偏概全。

C,文意理解错误。

2.C .文意理解错误。

3.B.绝对化错误。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Ⅱ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

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参考答案【文本评析】本文,论题是“乡村的城镇化进与乡愁”,体现了作者对当今我国乡村在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所突现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新理念。

而时代性和人文性,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料的重要特征。

本文思路明晰。

首段总领全文,既指出主要问题(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也提出了基本观点(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作者观点中有三个针对“乡村记忆”的关键词:“留住”、“呵护”、“活化”。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doc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doc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2017年高考试卷

2017年高考试卷

2017年高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中国的历史时空,说复杂很复杂,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加上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汗牛充栋都不能形容。

说简单又很简单,从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后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翻了一页而已。

换句话说,假如历史的时间向度可以转换为空间存在的话,那么商周之交不过是当页书的题首,而二十世纪前后一百多年的历史激变,则是这一页的最后几行。

题首与最后几行之间的文字虽然很长,但内容是单调的,主题是重复的。

这中间很长的历史时空,都在为二十世纪前后的激变做准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历史时空复杂,是因为二十四史和典籍文献浩如烟海,难以形容。

B. 从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后一百百多年的历史激变,是翻了一页书的时间。

C. 商周之交是当页书的题首,二十世纪前后一百多年是这一页的最后几行。

D. 二十世纪前后一百多年的历史激变是在很长的历史时空准备下发生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将中国历史时空比作一本书,形象地阐述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B. 文章通过对比商周之交和二十世纪前后的历史,论证了历史的简单性。

C. 文章论述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后历史时,强调了历史的重复性。

D. 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从历史时空的复杂与简单入题,进而分析历史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能转换历史的时间向度为空间存在,会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B. 中国历史很长时间的内容单调、主题重复是为最后的激变做准备。

C. 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复杂的历史时空。

D. 二十世纪前后一百多年的历史激变使中国历史发展不再单调重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 6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2017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汇编

2017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汇编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汇编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1.D试题分析:对照原文,内查语意。

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国内公平,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

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

D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

2.C【解析】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立足未来,说法错误。

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是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

3.B试题分析: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2017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四)-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四)-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一、【答案】1.B2.A3.D二、【答案】1.C2.A3.D三、【答案】1.D2.D3.A四、【答案】1.(3分)B2.(2分)B3.(3分)A4.(3分)A5.(3分)C6.(2分)C7.(3分)A8.(6分)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纪念。

(任意写出其中5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答对1点得1分,2点得2分;答对3点得4分,4点得5分,5点得6分。

)五、【答案】1.C2.B3.A六、【答案】1.B2.D3.C七、【答案】1.A2.B3.B八、【答案】1.C2.D3.A九、【答案】1.D2.D3.A十、【答案】1.B2.C3.A十一、【答案】1.C2.D3.A十二、【答案】1.B2.A3.D十三、【答案】1.A2.B3.B十四、【答案】1.D2.C3.C十五、【答案】1.B2.D3.A十六、【答案】1.D2.C3.A十七、【答案】1.C2.A3.D十八、【答案】1.D2.C3.B十九、【答案】1.B2.B3.C二十、【答案】1.D2.A3.A二十一、【答案】1.C2.B3.C二十二、【答案】1.D2.C3.A二十三、【答案】18.(6分)剪纸的文化根性是剪纸所承载的形象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②中国人的审美和情感需求(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需求);③创作者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感悟。

(每点2分)19.(6分)原因有三:①有市场的诱惑。

一些人以政绩、赚钱为目的,以创新为借口,将中国剪纸引向商业化、低俗化、机器化的发展道路。

②传承上的断裂。

传统的师徒传授、家族相传等传承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

③文化土壤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中出现断裂。

2017全国卷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2017全国卷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 展的黄金时代。
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 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 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 化已无关系。
•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 间社会变化很快。
•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 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 速变化的标志。
•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 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 放和进步。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 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 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 多元转型。
•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 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 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 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 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 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
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 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 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2017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论述类阅读附答案

2017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论述类阅读附答案

2017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论述类阅读附答案1. [2017·全国卷甲卷·T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17年全国新课标II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年全国新课标II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从脸谱说起》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从脸谱说起》含答案

中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从脸谱说起》含答案(2017·江苏卷·T17~1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2017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三附答案解析

2017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三附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全国III]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全国III]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年高考试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试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试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新课标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完整word版)2017年全国新课标II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完整word版)2017年全国新课标II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7全国甲卷语文

2017全国甲卷语文

2017全国甲卷语文2017年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包括以下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理念就已萌芽,经过儒、道两家的发展,最终由北宋的张载将其提升至哲学的高度。

“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这种理念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世界,“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意义更加凸显。

在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人类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理念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与自然的联系,而“天人合一”的理念则提醒我们要关注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天人合一”的理念教导我们要有包容和谦卑的精神。

自然界是广阔无垠的,而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以征服者的姿态面对自然。

最后,“天人合一”的理念启示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应该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于解决当今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天人合一”的理念提醒我们要关注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17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2017高考全国Ⅲ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学+科网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陷阱:混淆是非 考查对“悲剧”性质的理解,文中的“悲剧”应该指的是“悲剧 艺术”,“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A、B、C 的信息体现在整篇文章中。
【2014全国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 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 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2013全国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 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 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对应文段】五段:《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 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朱熹指出的“或人所称” 即“或曰”,“见《老子》书”即“以德报怨,何如”, 《论语》 引用《老子》的铁证应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而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一句是对《老子 》的批评。 “这一条”应该是《论语•宪问》这一条,而选项表述 的“一句”与此也所指不同。 命题陷阱:无中生有 “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 系。”
【对应文段】一段: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 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 派别终无可言。”
命题陷阱: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命题者在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考察学生是否把握 文句、“其”字逻辑和内涵。
【2013全国1】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 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 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

▪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2)理解文种重要句子的含意
▪ 2、分析综合
▪ (1)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查重心: 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筛选整合信息,分 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根据内容信息推断。
【对应文段】五段:《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 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朱熹指出的“或人所称” 即“或曰”,“见《老子》书”即“以德报怨,何如”, 《论语》 引用《老子》的铁证应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而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一句是对《老子 》的批评。 “这一条”应该是《论语•宪问》这一条,而选项表述 的“一句”与此也所指不同。 命题陷阱:曲解文意(断章取义) 命题者在引述论据时只引出后半句,未引出 “或曰:‘以德报怨 ,何如?’”,用后半句作为整个结论的依据。
【2013全国2】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 纹还没有出现。
【对应文段】本题考查在二、三两段筛选并整合信息。二段:“真 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 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说明“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 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
命题陷阱: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对周武王参拜神庙的目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2014全国1】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 是
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 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 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对应文段】与以前各选项内容均出自文本内不同,四个选项均来 自文本外。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和第四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以看 出,而B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 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
【2013全国2】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风属的鸑贫是跟凫一般大 的红眼睛水鸟。
【对应文段】题干“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暗示阅读范围在第一段, 兼及第二段首句。原文第一段表述为“似凫而大,赤目”,B表述 为“一般大”,与原文不符。 命题陷阱:曲解文意
题型特点: 近年均为“负选”型,即选出不正确的。
怎样读?
坚持一个原则:答案就在原文中。 读(题干选枝)
坚持“六字方针” 找(文中信息) 漏 比(选枝和信息) 衍 换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
【2013全国1】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 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 从谈起。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材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
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 方面的文章。近年多是社科论文。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医 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考纲说明


▪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命题陷阱:混淆时态 “还没出现”时间判断不准。
【2013全国2】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 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 庙。
【对应文段】四段: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 命”的重视。……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 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 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 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属于胡乱理解和推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