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娘”的词义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娘”的词义演变
作者:周巳琦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4期
摘要:“娘”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也挺高。

“娘”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

通过查找古今的字典、词典来了解“娘”的词义演变情况,从而分析“娘”的词义演变的结果,并进一步探索词义演变的规律。

关键词:“娘”;词义演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96-03
一、词义演变理论及研究成果
“娘”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也挺高,比如以前称母亲为“娘”,还有2011年的热播大剧《甄嬛传》刮起的一阵“娘娘”风,以及2011年百度年会上HR刘冬的惊艳亮相被人们称为“度娘”等。

“娘”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既然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洗礼,“娘”的词义自然也会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而逐渐演变。

(一)词义演变的理论简述
1.词义的类型
“词义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

例如,从派生关系上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从词义在现实的作用上可以分为基本义、常用义、生僻义等,从传达的信息内容的性质上可以分为概念义、附属色彩”(主要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

2.词义演变的概念
词义演变具体可以分为词义的历史演变和词义在语境中的共时变化。

词义的历史演变是指词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

这是不受某一个语境或者时间点制约的,是词义系统性的、长久性的变化。

但是,词义的历史演变正是从词义在语境中的临时性变化开始的。

这种临时性的词义变化反复出现,被人们所接受、认同,渐渐固定下来,就有可能成为长久的、固定的词义演变。

(二)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前人在词义演变的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成果是丰硕的,无论是在词义演变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词义演变在实际中应用研究方面,都已经有了大量相关论文和书籍的发表。

我们可以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大致归纳为两大类。

1.理论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包括对词义演变的性质、类型、途径、效果、原因等的探索,是在对大量的语料分析后所归纳出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书籍方面比如有《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书中在专门的章节有词义演变的理论知识介绍。

学术期刊方面,像张绍全的《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和李云龙和王玉兰的《词义演变原因刍探》都是专注探究词义演变原因的。

探析词义演变方面的有郭伏良、白云霜的《词义构成视角下的当代汉语词义演变类型研究》,梁鲜、符其武的《从语义场看词义演变的类型》等。

更多的是系统地分析词义演变的情况,比如李行健的《词义演变漫议》,夏继先的《词义演变探析》等。

2.应用研究成果
应用研究方面,主要就是分析具体词义的演变情况。

有探究某一个词的,例如徐俊霞的《“闻”的词义演变》,刘国明、齐湘燕的《“小姐”一词的词义演变》。

还有探究某一类词的,像孙影、成晓光的《身体词词义演变的认知解析》,涂朝莲的《当代流行词语词义演变趋势》,孙光莹的《戏曲行业语的词义演变探析》。

(三)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是“娘”的词义在历史中演变的情况,包括有哪些词义义项,词义演变的途径,词义演变的结果以及词义演变的原因。

二、“娘”的词义探源和演变
要探究“娘”的词义演变,必须知道“娘”在历史发展中有哪些词义义项。

我按照历史时间的远近顺序,查找了相关的字典、词典,看看“娘”的词义义项的具体情况。

(一)《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可以说是中国字典的奠基之作。

“娘”也被收录在《说文解字》中,不过当时的字型是“孃”(孃,烦扰也,一曰肥大也,从女,襄声)。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这样注释的:“烦,热头痛也。

扰,烦也。

今人用扰,攘字,古用孃。

贾谊传作抢攘。

庄子在宥作伧囊。

楚词作恇攘。

俗作劻勷。

皆用叚借字耳。

今攘行耳孃废矣。

又按广韵,孃,女良切,母称,娘亦女良切,少女之号。

唐人此二字分用尽然。

故耶孃字断无有作娘者。

今人乃罕知之矣。


由此可见,“娘”在汉朝的时候虽然写作“孃”,但“母亲”的义项是有的。

(二)《康熙字典》中的解释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娘”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如下:[唐韵]汝阳切。

[集韵]如阳切,夶音穰。

[说文]烦扰也。

一曰肥大。

又[集韵]奴当切,音囊。

又汝两切,音壤。

义夶同。

又同娘。

[古乐府]不闻耶孃哭子声。

(三)《辞源》中的解释
《辞源》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

在《辞源》中,分别有对“娘”和“孃”的解释。

对“娘”的解释是:女良切,平,阳韵,娘。

①妇女的通称。

多指青年妇女,乐府诗集四四子夜歌之六:“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

”又四七黄竹子歌:“一船使两桨,得娘还故乡。

”参阅明陶宗仪辍耕録十四妇女曰娘。

②母亲。

太平广记九九刘公信妻引法苑珠林:‘母语女言:‘汝还努力为吾写经。

’女云:‘娘欲为写何经?’”也作“孃”。

参见“孃”。

“娘”的词义此时增加到了两个,除了“母亲”这一个义项,还指“青年妇女”。

不过在“娘”的词义解释最后有一句话“参见‘孃’”,可以推断“娘”和“孃”此时虽然字型已经区分开,但词义上还是有联系的。

那么就来看看“孃”的解释:女良切,平,阳韵,娘。

母亲。

通“娘”。

乐府诗集二五木兰诗之一:“旦辞耶孃去,暮宿黄河边。


由上面可以看出,在“母亲”这一义项中,“孃”和“娘”是通假字中的古今字,古时写作“孃”,今写作“娘”。

“娘”在《辞源》中有了自己独立的条目,并且有两个义项,这跟之前的字典、词典的记录对比来说,是“娘”的词义演变巨大变化的具体体现。

(四)《古今汉语字典》中的解释
《古今汉语字典》是一部兼收古今汉字的中型字典。

在这本字典中,“孃”被归为“娘”的异体字,词义是同“娘”的“母亲”义项。

“娘”成为规范汉字,该字典对“娘”的释义如下:①少女,年轻女子。

例见~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古乐府)。

②母亲。

例母语女言……女云:“~欲写何经?”(《太平广记》)③已婚妇女的通称。

例~养花蚕郎种田(元·陆泳)。

④称长一辈或年纪大的妇女。

《古汉语字典》中对“娘”的释义共有四个义项。

除了“母亲”这一个固有的义项,剩下的三个义项都是释义不同年纪的“女子”,可以看出是对《辞源》中“妇女的通称。

多指青年妇女”义项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

(五)《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们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娘”的释义是这样的:①名母亲:爹~—亲~。

②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大~—婶~。

③年轻妇女:渔~—新~。

“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三个义项,比《古今汉语字典》所释义的四个义项少了一项。

但仔细一看,其实内容并没有减少,只是《现代汉语词典》把《古今汉语字典》中的③④义项整合成为一项——“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

(六)《古汉语字典》【新一版】中的解释
《古汉语字典》是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阅读古籍的得力工具书。

“娘”在该字典中记录的是三个义项:①母亲。

②称长一辈的或年长的已婚妇女。

如:师娘;婶娘。

③对妇女的泛称。

多指少女。

如:新娘;娇娘。

《子夜歌》:“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


上面是列举了古今六部汉语字典、词典对“娘”(“孃”)词义的解释情况,大体来说,“娘”的词义是逐渐增多和细化的。

三、“娘”的词义演变结果
(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词所指概念的外延扩大”;“二是词由单个义项变为多个义项”。

“娘”的词义扩大都属于这两种类型。

首先是“词所指概念的外延扩大”。

“娘”最早只是指“母亲”这一类女性,后来慢慢扩大到指“青年妇女”、“少女”、“已婚妇女”以及“长一辈的或年长的妇女”,有了对妇女的“通称”、“泛称”。

接着是“由单个义项变为多个义项”。

“娘”在早期只有一个义项,就是“母亲”,后来由这一个本义慢慢派生,增加到了两个、三个甚至四个义项。

(二)词义附属色彩的变化
词义的附属色彩是从词义“传达的信息内容的性质上”分出来的类型,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

1.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义的感情色彩可以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感情色彩的变化就是这三种色彩互相转变。

“娘”的词义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的,即不是非要从褒到贬或者从贬到褒,只是在历史的发展中感情色彩逐渐丰富。

最开始“娘”的词义是“母亲”这一个单义,所指的是家庭成员中的一个角色、一个称呼,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色彩,所以是中性的。

接下来“娘”的词义增多,有了“妇女的通称。

多指青妇女”的义项。

《辞源》中在“娘”的条目下还列举了与“娘”有关的词语,比如“娘子”一词,其
中就有“主妇的尊称”的义项。

还有“娘娘”一词,释义为“妇女尊属的敬称”。

由此来看,“娘”在此时增加了褒义的色彩。

到了现代,我们在说一个男人说话或者举止像女人一样时,会叫他们“娘娘腔”,或者说“这个男人很娘”。

按照常理来说,所有男人都希望别人用“男子汉”、“硬汉”等词语来描述自己,不会有人喜欢“娘娘腔”这样的称谓。

所以“娘”的词义在这个时候又多了贬义的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的变化
语体色彩分为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

“娘”一直以来都有“母亲”这一个义项,但最初是书面语和口语都会用“娘”来称呼“母亲”。

到后来,大约是新中国成立后,用“娘”称呼“母亲”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妈妈”和“母亲”这两个词。

用“娘”来称呼就只有在部分方言口语中,所以书面语色彩大大减弱,口语色彩成为主导。

(三)词义语法功能的变化
从前文对字典、词典中“娘”的释义的探索可以看出,“娘”一直是作为名词来发挥其语法功能的。

无论是指称“母亲”的“娘”,还是指称“年轻少女”的“姑娘”,抑或是指称“已婚妇女”的“婶娘”等,“娘”都是名词。

但是“娘”的词义演变到现在,除了有名词的语法功能,又多了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之前我就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这个男人很娘”,句子里面的“娘”就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词义则是“说话、举止等像女性一样”。

四、“娘”的词义演变原因
词义演变一般有两大原因:一是外部原因,即社会的影响;二是内部原因,即语言内部单位的结构调整。

(一)外部原因——社会因素影响
比如人们需要一个词来表示“妇女”或者“少女”,就会尽量从已有的词当中选取有联系来指称。

当选取到“娘”这个词,那么“娘”的词义就会从单义的“母亲”演变成多个义项。

只有找不到合适的词才会造新词,但一般都会考虑用已有的词来代替,以减少人们造新词和学新词的精力耗费。

又如“娘”产生“说话、举止像女性一样”的贬义感情色彩也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现实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群体,生理上是属于男性,但是心理或者行为举止上却像女性。

要称呼和描述他们成为了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有相应的词汇。

“娘”就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增加了描述性状的语法功能。

(二)内部原因——语言内部调整
语言体系是个整体,有哪些词,各个词表示什么意思、有哪些语法功能等都不是随意定的,而是各司其职的。

一个词要增加或者减少词义都必须受着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

如果随意变动,就会造成词义不够或者词义重复等混乱现象,从而不能够满足人们交际的需求。

“娘”的词义发生演变,同样也受着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

语言要不断发展,就得不断更新和调整。

当现时的语言不能够很好描述当下社会的时候,语言系统就会开始自我调节,需要对某些词的词义增加或者减少,甚至创造新词等。

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语言体系才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专题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2012.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4〕(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今汉语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古汉语字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9〕孙光莹.戏曲行业语的词义演变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责任编辑王文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