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的概念与模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港口的概念
(五)不同類型的港口定義與相關討論
1. 海岸社會
居住其間「人」的海洋特徵
2. 港口城市
港口本身、港口和城市間複雜的互動
3. 殖民地港口城市 4. 港口複和體、港口的集中與分散
相關的港口影響彼此的未來 許多要素的相互影響,導致港口的集中及擴散, 其中交通 技術和貿易轉換
3. 殖民地港口城市
Macmillan(1926)
臺灣港口的研究
Wheeler和Pannell(1973)
作者將臺灣視為一 個整體是不適當的 經歷許多外來政權 區域發展及自然環 境也有其差異性 可加入海運的討論
(三)清代臺灣港口
放任自由發展
兩岸固定的對渡關係 港口的天然條件差,需要等待潮汐進港 自然災害或河川淤沙造成港口陸化、變遷,或是利用轉口港
三、發展模式
(一)交通體系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A)
港口為散佈在海岸的小節點 少有側面的互相連結 發展侷限於腹地 生產很少專門化
第二階段(B)
主要穿透的幹線及通道出現 支線的擴張藉由掠奪鄰近港口的腹地 與穿透幹線相連的港口擴大
第三階段(C、D、E)
支線網絡的發展構成 發生在相對長的時間 幹線內部的主要節點持續增進他們的可及性 互連結的過程沿著支線與幹線持續發展 每個城市藉由獲得更好的連結以及增進腹地
港口環境的成長一直受全球、國家、地區不同層級的人類因素 決定 地點(site)和狀態(situation)四個方面的連結決定港口的空 間發展
「水的地點」刺激港口的內部發展 「水的狀態」、「陸地的狀態」腹地及前岸經濟和交通型態發展 的程度及類型,決定港口的貨物搬運能力。 「陸地的地點」控制都市擴張的程度和型態
專題討論一 港口的概念與模式
報告大綱
一、前言 二、港口的概念
(一)港口組成因子 (二)港口構成要素與尺度 (三)港口體系 (四)港口的研究範疇 (五)不同類型的港口定義與討論
三、關於發展階段的模式與學 說
(一)Taaffe發展模式 (二)Bird「Anyport」
四、結論與發問
一、前言
歷史學與地理學對港口研究不同的 關注面向
二、港口的概念
(二)港口要素與尺度
向陸地及向海洋的分割及四個主題方向
理論、時間、空間、各學科間
Robinson(1976)商品的起點到目的地三個不 同尺度的構成要素
內部-港口次系統 受限於港口自然限制 港口-腹地次系統 港口向陸地連結 港口-前岸次系統 航線和海外目的地
港口網絡的尺度
在地和區域次系統、國家和國際次系統和世界港口體 系
早期 邊際碼頭擴 張 邊際碼頭製 作 船塢製作
簡單線性碼 頭使用 費 專門碼頭使 用費 Bird,1972 Solomon,196 3 Hoyle,1968 Hilling,197 7
表一:Anyport的個別特徵
四、結論與發問
(一)西方學者對港口的研究
對港口的發展分期
Gilbert和Stanley個別定義四個和六個拉丁美洲和賴比瑞亞的 港口發展時期
Ashin Das Gupta對亞洲港口和腹地關係定義三個不 同階段的發展
港口並沒有與腹地連結的海上貿易、港口與腹地連結、政治 控制改變了腹地特徵,港口與腹地的關係轉變為殖民港口城 市
西方殖民海港或中國條約港
印度(Banga, 1992) 東亞的條約港(Taylor, 2002)
東亞港口重要港口的介紹
全球海洋系統
二、港口的概念
(四)港口的研究範疇
Weigend(1958)提出港口地理學的基本要素包 括港口、運輸、貨物、腹地、前岸和航海的空間
缺乏對時間要素
Bird(1980)港口可以放在七個研究範疇之一: 分別為歷史上有重大意義起源的(historicogenetic)(形態學的)、經濟(工業的)、區 域發展、技術的、比較的、未來朝向的(futureorientation)(計畫的)、世界體系
在Santa Cruz會議討論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1)發現一些歐洲與亞洲接觸有趣的方式,例如:經濟。 (2)描繪港口和腹地的存在關係,許多主要的關係開始在西方商 人和殖民政權所在的港口城市本身的結構 (3)建構理論的框架處理殖民支配的地方,例如:商品、人口、 移民。
三、發展模式
港口模式為階段的連續,反應腹地和前岸經濟 活動空間和結構功能上的修改 港口複雜的生產體系,為港口和區域之間的動 態關係。透過模式與真實的比較,獲得路網擴 張與連結的方式 Taaffe、Morrill、Gould(1963)首先提出交 通體系發展階段,將受西方殖民的未開發國家 內地交通網擴張概念化,對交通發展做一個理 想型態的次序解釋。強調港口位置空間型態的 發展及港口階層的出現。
在地特有文化與隨時間變遷的發展 影響因子的關係與互動
港口地理學中,並沒有普遍接受或是 刻板的方法(Britton, 1965)
二、港口的概念
(一)港口組成因子 自然和文化要素 地點(site)
地形、排水、土壤的穩定(深度)、溫度、水的流動
狀態(situation)
腹地的社會經濟和人類活動—商人態度、政策 世界航線和其他港口的關係
1860年開港
外商在條約港貿易,,因為貿易出口物資,使經濟重心由南向北轉移
(四)日治時代的臺灣港口
日本帝國藉由大量的海運補助金,壟斷東亞海運 特別輸出入港
維持兩岸貿易型態
全台鐵公路交通及沿岸航線的完成,舊有的港口沒落 基隆港與高雄港
連結內地與南向政策,臺灣被整編進日本帝國打造的東亞的網絡中。
殖民港口城市的形成
Santa Cruz會議(1979)
一個是殖民港口城市是移植和Fra Baidu bibliotek散 殖民地港口在不當取得的基礎上,碰巧開始的。
Metcalf
藉由重商主義或其他有關殖民力量的不同人構成
Frykenberg對殖民地港口城市有些疑問
是什麼方式讓一個殖民地港口被殖民?港口城市以何種程度為真 正的殖民城市?特定港口的以前是什麼?什麼因素讓該地被殖民?
Rimmer(1973)想像型態的連續港口發展
第一階段:由分散型態的海港構 成,受腹地限制,中心沿著海岸 分散。不規則貿易船隻提供港口 唯一的連結。 第二階段:穿透線進入內地出現 主要穿透到內地的線,主要的港 口在犧牲其他港口之下擴張,如: P1、P2、P3、P4。 第三階段,P2以掠奪P1和P3的 貿易佔領中心位置,P4因為並沒 與系統連結而存在。 第四階段:兩個分開的系統完成 連接,不管經濟活動集中在P2, P4可以對當前的腹地藉由提供限 制或特別的服務 第五階段:主要港口的地方分權。 建立P2b和P2c提供專門的服務, P2a可以集中一般貨物的服務。
二、港口的概念
(三)港口體系
(Robinson,1976)
內部港口體系
所有發生在定義邊界內的活動及組織
港口腹地體系
港口與所服務的陸地地區連結
港口腹地前岸體系
港口與共有的腹地貿易競爭
區域港口體系
不同層次操作,例如:同一個河口的許 多港口、同一個國家的許多港口、國際 港口
整體港口體系(total port system)
三、發展模式
(一)交通體系發展階段
Bird修改Taaffe模式
不同型態的運輸路線(複合港口、有選擇性的、 支線) 當原先港口到達承載量之後,外港的發展 如果套用在每個國家或地區的研究,必須視當地 自然條件和隨時代改變的需求做修改。
Taaffe提出後,引起一股研究西方殖民地交 通體系的風潮,其他學者只有順著模式做修 改,不再有新的模式提出,這股風潮過了之 後,也少找到類似的研究。
三、發展模式
原先的 Anyport 澳洲 駁運 邊際駁運碼 頭 指狀防波堤 邊際停泊供 應 東非 單桅三角帆 船交通 駁運碼頭 邊際碼頭擴 張 簡單線性碼 頭使用 費 西非 海岸港口 駁運碼頭 深水停泊
(二) Anyport
Bird(1972年)提出 藉由和其他地區港口 發展過程的比較,描 述一個港口發展的歷 史時期,關注個別港 口的獨特性
第四階段(F)
高度優先的幹線及等級體系 主要節點的連結是透過腹地擴張競爭的結果 反應在與大都市中心(在P1-I2)之間強烈的互 動
Haggett(1966)四個連續的交通發展
(A)在特定港口支線 路徑發展,和內部中 心有穿透線的發展。 (B、C)主要港口和 內陸中心的互相連接, 在每個節點支線擴張。 (D)完整的互相連接, 在特定的路徑與最大 都市中心出現高度優 先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