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第2课时)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通过三四段的学习来分析女子心理变化。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一篇古诗,本篇古诗选自《诗经》,也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单元学习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教学时要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鉴赏方法理解氓的爱情悲剧以及内心有欣喜到决绝的心理变化。

本节微课主要从修辞等表现手法上来赏析第三四段,并从整篇课文女子对男子称谓的变化来分析女子心理的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情况:本班共有12名学生,其中3名低视力学生和3名全盲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有较为广泛的阅读基础(A类学生);2名全盲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较弱,可以完成固定答案的问题,发散性思维较弱(B类学生);1名学生可以完成基础的盲文阅读和书写,主动参与课堂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不够(C类学生)。

学习情况:学生在九年级已经接触过《诗经》诗歌题材,并且学习过《关雎》《蒹葭》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古代美好爱情的古诗,与本首诗都属于抒情诗,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陌生,有一定的鉴赏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巩固《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比兴的艺术手法;低视力学生会写生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赏析和诵读体味重章叠句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人物形象刻画和情感的真切表达,提升审趣味。

分类教学目标:A类掌握三维目标中的所有目标,低视力学生帮助全盲学生理解古诗中出现的桑树的形象;B类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能够主动在完成具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在A类学生的帮助下,代表小组发言,试着完成发散型问题;C类学生能够通顺地读古诗,能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重章叠句的诗歌语言表现力。

重点:掌握“比兴”这种抒情方式的运用对全诗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同学记得这句是哪首诗吗?《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哪儿?《关雎》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那么他们都是出自哪里呢?明确:《诗经》。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氓》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氓》教案设计

《氓》教案设计教学设想:“诵读”规律是以字面认读为开端,以文意阅读为深入,情感注入是关键,审美评价是创新。

据此,设计以下教学方案: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重点:“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氓》。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

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卫风•氓》。

(板书)二、检测预习,巩固知识(2分钟)过渡: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分成研究小组,相互交流了有关《诗经》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扫除了文字障碍,并有同学将课文注释按照“课文相关资料”、“古文化积累资料”、“重要词语资料”等类别进行了分类整理,大家参照注释疏通了课文《诗经》三首的大意,大多同学们争相发言,兴趣盎然,激情正浓。

三、学生“音读”《卫风•氓》过渡:正如上节课同学们所说:《诗经》中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触物感怀、随口唱出的歌,日常生活的内容,里巷歌谣的自然韵律,因物赋形,因情成咏,不假雕琢,因而其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朴素、自然而富有韵律美的特点。

古人读诗谓之“吟”、谓之“咏”,今天我们通过“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板书)的方法来品读《卫风•氓》。

三、学生“音读” 《卫风•氓》1、教师明确“音读”要领。

“音读”(板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词与词的关键,读出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

如停顿:句间的停顿要根据不同的标点来确定停顿时间,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

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而句内停顿,有时是自然停顿,有时音节停顿,有时情感停顿,有时又需要意义停顿,要根据不同内容来确定。

诵读技巧: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调控得体。

下面结合第一节诗就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略作说明:(句间的连接是根据句子的大意确定的)氓之蚩蚩,(促接)抱布贸丝。

《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篇一」《诗经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2. 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 合作并探究,理清课文大意与结构。

2. 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教学重难点:赋比兴所对应的作者感情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上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对“赋比兴”有了一定意义的了解,对诗歌字词、基本内容也有了了解,对课文较为熟悉,但是对本诗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情感分析、深层理解尚不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几千年前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这个字可以解释为讽谏时政、批判社会,也可以从小处解释为抒发悲怨。

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氓》,看看抒情女主人公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悲怨。

首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怨”的句子。

二.“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原想同你(“你”是谁?--氓)白头偕老,但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怨恨”,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时也将这篇文章定义为了“怨妇诗”(板书)有句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弄明白这个怨到底起于何时、源于何事、归于何处。

1. 首先,怨起于何时?作者一开始就对氓产生怨恨了吗?生:没有。

他俩原来感情怎么样?--很好(让我们齐读一二段,看看他们感情好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这两段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们可不可以猜测一下,文章开始时女子的年龄大概是?--(学生可能有多种答案)总的来说,就是年轻。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书中找出依据来证明?书中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都提到了一种植物--桑树,写桑树的叶子由新鲜润泽到枯黄陨落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我们联系一下上节课讲过的诗经六艺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什么是赋,赋是铺陈其事,什么是比--以彼物比此物,简单说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理解为联想。

《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感受其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情感与态度:理解诗中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

3、方法与过程:诵读体会,指导背诵,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课时:二个课时教学预设过程第一课时一、听教师配乐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与情感基调。

二、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概括诗歌情节,整体把握内容。

女主人公经历了恋爱结婚、婚变、决绝三个过程,她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恋人到妻子,再到弃妇。

恋爱(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婚变(3)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4)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5)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决绝(6)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重点字词通假字:说--脱泮--畔于--吁古今异义:氓,古义指民众,百姓,课文指那个人;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宴:古义指欢聚,今义指宴会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夙兴夜寐”中的“夙”和“夜”,分别指在早晨、在晚上使动用法:“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中“贰”“二三”。

形容词用作名词:“三岁食贫”中的“贫”,贫苦生活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子无良媒,判断句三、理解诗中的比兴手法比:“以彼物喻此物”,即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第三节里将女主人公比作“鸠”为了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

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明确: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

《诗经·氓》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诗经·氓》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诗经·氓》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能结合文本概括总结。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个性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

2.读“诗”悟“理”。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第2课时。

五、文本简析《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独到的艺术魅力,还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

《氓》作为《诗经》名篇,对于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爱情是永恒不变的文学母题。

一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我们给予的最朴素最温暖的祝福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却有这样一个女子,她在婚姻中的态度是“与尔偕老,老使我怨”,是怎样的生活让她对婚姻如此失望,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氓》。

(二)诵读诗歌:读出细节,读出情感。

(三)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

1.怨谁?明确:怨“他”也怨“己”。

板书:怨2.研读:找找表达女子怨情的诗句,说说她怨什么?预设学生鉴赏要点:怨“他”: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作为男子,他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氓》教学设计(二)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氓》教学设计(二)

高一语文教案:《氓》教学设计(二)高一语文教案:《氓》教学设计(二)课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详情描写。

2、把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化挖掘文本。

课堂支配:同学自主探讨,老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老师朗读课文。

二、同学自由读一遍,不清晰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同学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谈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减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熟悉到了当时男女不公平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行。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临时中断,这样就避开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示意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氓》第二课时教案(2023)

《氓》第二课时教案(2023)

《氓》教案【教学目标】1.语言理解与运用:复习巩固《诗经》相关常识,积累相关文言字词,背诵默写诗歌。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本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男女主人公形象,明确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提炼诗歌的主旨。

3.审美发现与鉴赏: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体会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

4.文化传承与参与:探究诗歌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结合现实,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本诗爱情悲剧的根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学习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分析鉴赏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自古痴心女子负心汉。

陈阿娇被弃长门宫,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今天,我们去看看先秦时期一位女性的遭遇。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2):相恋第二部分(3-5):婚变第三部分(6):决绝2.内容分析3.女子答应嫁给氓,是否太草率?明确:不草率。

①两人青梅竹马。

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4.氓和女子婚后各自的表现。

女子: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

——任劳任怨,专情柔弱氓: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

——专横暴躁,三心二意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氓为什么抛弃女子?①士之变心说②伦理道德说③社会制度说④年老色衰说2.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3.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什么教训?作为女子,千万不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

4.人物形象分析女子:温柔体贴,勤劳善良,任劳任怨,清醒坚强氓:急躁任性,专横暴躁,三心二意5.主题: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了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课文。

2.归纳文言知识。

《诗经》两首之《氓》第二课时教案

《诗经》两首之《氓》第二课时教案

《诗经》两首之《氓》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正音,疏通全文。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师生活动:听范读,同学大声反复朗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四)、整体把握。

设计意图:理清诗歌写作思路,并感受写作特点。

师生活动:1、从文章的哪些语句可看出本诗主人公久戍难归?原因是什么?2、久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战争的?作者描写战争与本文的思归之情有何关系?3、戍卒归家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明确:1、(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第一篇:《氓》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熟悉诗歌内容;清楚人物形象。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第一课运用诵读法,改写民歌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2.第二课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一、导入淇水边的爱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

翻开《诗经》,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清澈柔媚的河流旁上演过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三千年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我们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幻灯片)二、由淇水讲解情感的变迁,梳理情节。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1.学生朗读(注意四言诗歌二二拍的节奏)2.梳理字词音用法意义。

(幻灯片)3.学生思考淇水问题,梳理情节,形成板书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

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

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

《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诗经·卫风·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聆听三千年前淇水边的爱情《氓》——一曲淇水之滨的爱情悲歌设计思路: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通过自主阅读和反复诵读扫清了文字障碍,结合注释对诗歌内容有了基本掌握,,同时通过对预留问题的思考,对诗歌人物与情感有了把握。

有了这个基础,在第二课时,除了对第一课时的内容,情节,情感等的总结外,重点要放在人物形象的鉴赏和对手法的分析上来深入理解文本,最终完成情感态度上的深华,即明白本文对自我,对社会的借鉴价值。

在课堂组织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工合作,小组展示,教师点评。

同时,爱情主题也是学生最喜爱的题材,学生有很浓的兴趣,相信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分析总结,准确把握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探究本文中赋、比、兴及叙事、抒情结合的手法。

4.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本文故事对当今社会、个人的借鉴价值。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内容、情感、形象、手法。

2.难点:手法及借鉴价值。

教学方法:情读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一)课前齐读课文。

(二)内容检查——名句默写 (高考题型)①《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少年时在一起愉快地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 。

②诗中初露男子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在无奈之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 。

③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怀有二心,能体现这种鲜明的对比的句子是: , 。

设计意图:检查并巩固学生对第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熟悉高考名句默写方式。

并用复习式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第一课时预留问题解答:梳理故事情节,看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提示:补充性讨论:淇水这个景物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它在表现人物情感上有何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点评)明确:淇水在诗歌中出现三次。

《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氓》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本文将会为您介绍《氓》的教学设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要点。

理解这些知识将会使教师更加顺畅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本内容。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 学习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氓》中所展现的人类情感,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习要求(1)能够理解《氓》中所包含的核心观点和主题,包括弱势群体普遍的苦难经历和社会中贫富悬殊所导致的不公。

(2) 能够运用文本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方法,解释《氓》中的诗句,理解作者的措辞和意图。

(3) 能够识别《氓》中用到的文化典故和历史事件,并准确地表达它们所表述的思想和意义。

二、教材解读《氓》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长诗,意在呼唤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处境和社会公正。

全诗借用了大量有关旧俗民俗的词汇和习惯用语,展现了诗人对于当时民间人生的真实观察和深刻思考。

在修辞方面层次分明,行文流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生存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

三、教学设计1. 情感引导在课前,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产生思考,《氓》的情境、背景、主题等方面,其中包括:(1) 演讲:该演讲可以涵盖诗歌的主题,并概述《氓》诗的情境、背景等内容,使得学生了解到此诗词的文化内涵。

(2) 音乐:播放一些民间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其中含蓄的情感。

(3) 视频演播:播放历史事件的视频,例如清明上河图,以此来体验当时时代的氛围。

2. 课堂活动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以下活动来发掘和诠释《氓》这首诗中的深层次意义。

(1) 理解情感:通过家庭生活、诗歌演唱等活动调整学生的情感状态,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感情理解。

(2) 阅读:帮助学生逐段阅读,解决不理解的语句,让学生可以顺畅地读完整首诗,知晓整篇诗歌的基本结构。

(3) 分组讨论:通过分享和讨论思考,以及针对文献中的看法和观点的辩论,增加思考、阅读和讨论的能力,以及开展批判性思考和学术意识。

【免费下载】氓教学设计 田丽珍

【免费下载】氓教学设计  田丽珍
利用学案提供练习,落实知识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创设合适的诵读情境; 利用多媒体,补充资料,插入专家讲解相关视频,帮助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帮助拓展知识点。 四、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感悟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 程
一、导 入新课
二、赋 比兴的 写法分 析
观点一:直陈,即直接叙事、刻 思考发言
观点二:铺陈排比,即陈述铺叙
举例: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
“比”就是打比方;
“兴”就是起兴,即先说别的事 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播放专家讲解音频片段。 提醒注意:兴一般用于整篇诗歌 或一章的开端。
“比兴“举例: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例分析比兴句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0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高与中中带资资负料料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中3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氓第2课时教案

氓第2课时教案

单元教案或课时教案课题《诗经·卫风·氓》教案编号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高一3、4课时第2课时授课时间2015.10.22 授课人课标要求在诵读感悟中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能对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发现诗歌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诗歌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

内容分析《诗经•氓》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述了一个古老而又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

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讲述爱情故事,并对通过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在初中时学生有学习《关雎》《蒹葭》的经历,对于《诗经》已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的题材也关乎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学生应比较感兴趣。

但这首诗篇幅较长,宜从结构入手,把握内容,整体理解,形成感悟;另外,在学习中进一步《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及现实主义精神。

学生经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对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诗歌字词、内容也基本把握,对课文较为熟悉,但是对本诗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情感分析以及诗歌的思想内涵、深层内蕴理解尚不够。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其人物形象,能对其悲剧原因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过程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及诵读品味等,分析女主人公形象及其复杂的情感变化情感态度体会古代妇女对美好婚姻爱情的追求与愿望,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教学重点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其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对其悲剧原因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感悟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所需时间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分钟左右5分钟左右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的母题。

《诗经》中最美好的篇章是关于爱情的。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氓》(二)教学设计

《氓》(二)教学设计

《氓》(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分析《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变化。

2.探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女性地位。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女主人公形象和社会问题分析。

2.难点:理解古代女性的命运和现代女性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拓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氓》的主要内容和女主人公的经历。

2.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1)深入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善良、勤劳、坚强等。

(2)探讨女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

3.社会问题探讨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当时的社会问题,如婚姻制度、男女地位等。

(2)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

4.女性地位思考
(1)通过《氓》,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女性的命运和地位。

(2)讨论现代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

5.课堂讨论
(1)女主人公的遭遇给我们什么启示?
(2)现代女性应该如何追求幸福?
6.课堂小结
总结《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和社会问题,强调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7.作业布置
(1)写一篇关于女性命运的短文。

(2)阅读其他古代女性题材的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高中高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高中高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及文意。

3.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渗透】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爱情观。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字词,提高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整合赋、比、兴相关知识,领会文中赋、比、兴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分析文本,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追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相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无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忠贞可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

古今中外,不知演绎了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

有的幸福,有的凄婉,有的热烈,有的含蓄,有的让人心向往之,有的令人哀叹不已……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来聆听那里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二、回顾复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诗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朱熹《诗经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高一语文下册《氓》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氓》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氓》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氓》这篇文章,了解古代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产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鉴赏文章的艺术效果。

2. 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图片,谈谈对“氓”的理解,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

2. 阅读文本(20分钟)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一遍《氓》这篇文章,并思考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3. 分析文章(2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然后全班共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重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鉴赏文章的艺术效果。

4. 教师总结(10分钟)总结全班的讨论结果,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梳理,并强调作者传递的思想和意义。

第二课时:1. 小组合作(15分钟)根据第一课时的讨论结果,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问题集,对文章的主题和寓意进行深入的分析。

2. 呈现答案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在教室前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互相交流和学习。

3. 教师点评与总结(15分钟)教师点评各组的分析结果,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予建议。

总结全班的讨论结果,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肯定和鼓励。

4. 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在家中再次阅读和思考《氓》,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资源:1. 《氓》这篇文章的文本材料。

2. 图片和图片描述。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过程。

2. 学生的问题解答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读后感作文。

扩展拓展:1. 阅读《氓》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分析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2. 继续研究《氓》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的艺术性。

氓第二课时教案

氓第二课时教案

氓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标题:氓第二课时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氓这一概念,了解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生能够分析氓的起源、特征和演变,并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重点:1. 理解氓的概念和作用。

2. 分析氓的起源、特征和演变。

3. 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氓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讨论问题的提纲。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氓的概念和作用。

2. 提问学生对氓的理解,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氓的有趣事实。

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氓的起源、特征和演变。

2. 解释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其在农业生产、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中的作用。

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现代社会中的哪些群体有相似之处?- 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氓的概念和现象?- 氓的特征和演变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氓的存在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有何影响?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教师总结讨论的结果,强调氓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鼓励学生对比氓的概念和现象与现代社会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氓的作用和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的短文。

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相关从业人员来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氓和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的见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社区或组织中的类似现象,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氓和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氓》优秀教学设计(二)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氓》优秀教学设计(二)

高一语文教案:《氓》优秀教学设计(二)高一语文教案:《氓》优秀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落实重点词语,培育同学理解古诗文的力量;过程与方法:结合文本,赏识人物形象;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探究"我'被遗弃的缘由,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育同学赏识古诗文的力量。

难点:探究"我'被遗弃的缘由,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预备:老师:课件同学:预习课文并能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千百年来,爱情始终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人们常说:"爱情是美妙的,婚姻是神圣的。

'那么,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经》中有关婚姻爱情的民歌——《氓》。

二、预习检查1、诗六艺指______________2、说明黑体字匪来贸丝____ 愆期_____蚩蚩_______三、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2、同学齐读四、深化探究1、再次回到诗中,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说说本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2、诗中的女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小组沟通后展现)明确:痴情、爱护、纯真、漂亮、勤劳、刚烈五、拓展升华你如何看待女仆人公的婚姻悲剧?作为新时代的女性硬又怎样的爱情婚姻观?六、小结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爱情是以人格公平、共性独立、相互敬重、彼此志同道合为基础的。

正如舒婷《致橡树》中写的那样:"我必需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只有双方公平独立,势均力敌,爱情才可能会美好。

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更要自尊、自爱、自重。

七、作业布置1、你认为女仆人公分手后,会获得美好吗?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2、阅读《娜拉走后怎样》.板书设计:恋爱婚变社会悲剧(男尊女卑)决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讲解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对比手法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讲解课文中的赋、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讲解课文中的赋、比、兴手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回顾上节课概括的故事大意。

全诗叙述了一位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故事。

2、朗读全诗,体会
(1)学生概括故事大意。

全诗叙述了一位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

(2)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一句话。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3)全诗的主要情感是一个“怨”字,这种深深的怨恨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位女子是如何从相恋到被遗弃的,从中感受一下这种深深地怨恨如何慢慢地产生。

①请同学概括一下这个恋爱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相恋,结婚——负心,婚变——被遗弃,怨恨
②恋爱阶段男女双方的表现是怎样的?
氓:嗤嗤,抱布贸丝,谋,怒
女:送,乘,望,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总的感受:甜蜜
③婚后女子的表现如何?她为何被弃?
婚后表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靡室老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被抛弃的原因: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④面对被遗弃的现状,女子表现是怎样的?
躬自悼矣,老使我怨,亦已焉哉。

毅然离开,并对负心的丈夫提出控诉。

⑤女子产生怨恨的原由:男子不信守承诺,始乱终弃。

(4)主题: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3、对这首诗的写作手法的把握。

对比:
婚前与婚后男子的态度的对比:氓之嗤嗤——至于暴矣;信誓旦旦——反是不思
男子与女子在恋爱中的不同遭遇: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男子与女子婚后的不同表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通过这些对比,把男子负心背义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突出,从而更突出了女子的怨恨和控诉。

②回忆介绍《诗经》基本知识的时候我们提到过《诗经》中所运用的主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并简单解释一下。

学生回答:赋、比、兴
③这三种《诗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没有在《氓》中出现?让学生找找诗中那些地方运用到了赋、比、兴手法。

第1、2、5、节是用“赋”的写法,直接叙写了恋爱的经过。

第3、4节用了“比、兴”手法。

第6节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④主要分析比兴手法的运用:把诗中有运用到比兴手法的句子找出来并让学生进行分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