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学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教学是什么,答案形形色色,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七种1、教学即传授知识、技能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即成功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4、教学是一项教师依照学生的心智、理性和判断,遵循某些道德规则,友善对待学生的问题以及为学生理解做出探索的活动5、科学的教学定义应该是一个命题组合英国的彼得斯和赫斯特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图;二是说明适当的学习内容;三是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6、教学与发展的观点主要代表是赞科夫等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托的教育实验家,他们深人研究教学的整体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材料后,发现人类经验知识的迅速增长,而教学的时间期限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旨在加速个人心理发展,加速掌握对周围世界已知的规律而精心组织的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在智、情、意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7、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二)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以课程为中介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3、教学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适应范围有多种(三)现代教学概念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各门学科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体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三、教学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第七章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
理论基础:职能主义目的观、教育工具价值观、小大人的儿 童观、文化传递功能观、联想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特点: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三、学生中心说 (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 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
1、中国古代: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 2、古代西方 昆体良:提出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的指导(3)联系 3、西方近代 夸美纽斯:以感觉论为基础,指出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主张教学必须与自然的规律、与
四、学科中心说 ( discipline-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科目中心说,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运 动中。
背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反思科技落后的原因是教育问题。 代表人物:布鲁纳、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 理论基础:英才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
现代教学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使知、情两方面 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框架中得到和谐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 序。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历程。P240
(一)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结构的探讨
二、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就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整合地设计和开发以多媒体网络为 主的教学媒体,将内容融合到媒体及其结构之中,促进人的 知识、经验和价值的学习。
(一)知识的学习 分科知识的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学

第七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七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如果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时,就存在社会建 构主义的倾向。如果教师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想出 好的记忆策略,社会互动就涉及其中。 • 知识构成还受到学生所属文化的影响。维果斯基理论强调 文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些文化因素包括语言、信仰和 技能。文化决定了哪些技能较为重要:计算机能力、沟通 技巧、团队协作能力。
设置问题情 境,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明确评价方法 组织小组,确 定研究计划 自主探索, 学习概念, 查找信息 交流协作, 完成数据表 计算数据, 提出假设 讨论假设, 问题解决 汇报, 评价, 反思
第四部分 思 考
建构性学习和教学的基本特征
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 以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社会性支持等。 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何克抗,1997)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 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 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 会话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他要对外部信息作主动的选 择和加工; • 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
学习的情景:多样化、情景性的信息与有力的建构工具。
对建构主义的进一步思考
Anderson
教学有时是必要的、有益的,操练是能力增长的途径; • 语言等符号是可以表征知识的,当然需要对学习者头脑中
的知识表征做深入研究;
• 对学习内容需要做必要的简单化,学习不一定都在复杂的 真实情景中发生; • 可以用一定的手段对学习进行客观的测量。
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进而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的结构。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发展的, 而表现为合作的教学正是最有系统性和计划性的交往形 式。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设计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设计

其次,学生应理解教师。
再次,学生应尽最大努力使自己达到教师对其的各方面要求。
首先,学生应尊敬教师。
从学生方面看:
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教学中的掌握知识目标
1
知识的概念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关于知识的定义:
3
“人类认识的结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05
教师学生平行主体论
06
教师学生复合主体论
01
02
一、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怎样处理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教的主体性。
再次,不可把主客体地位上的差异转化为或者理解为道德或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同时也不能因为主张教师与学生在道德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而取消他们在主客体地位上的差异。
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去学习。
四、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01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及其教学意义
02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
03
区别
04
一是侧重点不同
05
二是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
06
三是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
07
四是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
四、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教学的情感过程
什么是情感?
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
教学过程受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
教学过程产生各种情感的结果。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学目的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教学目的: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性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

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通过本章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坚定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教学方法: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辅助教学,另外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1980年,当中国确定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

(20C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国际市场优势,在较长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

)中国已实现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增长奇迹是由什么创造的?——导入新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1、国内情况资料:《拓路》让深圳更出名的却是从60年代开始,这里发生的大规模群众集体越境逃港事件。

尽管边防部队和民兵费尽心机,深圳河边的逃港风潮在那个年代不仅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当时,集体逃港被视为恶性政治事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

1977年冬天,复出后的邓小平外出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

第七章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个性。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时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的重要活动,具有特殊性;(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我国古代:殷商时期、甲骨文“教与学”二字,《书商书才兑命》“教学半”,萌芽状态的教学思想。

2、近代教学论发展历程: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科学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三次大争论。

(1)形式教育学派认为:教学时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的过程;(2)实质教育学派认为:教学主要是获得有用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即心理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3)主知主义学派:把教学理解为知识的传授过程和观念运动过程,主要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活动;(4)行动主义学派:强调教学是学生亲身探索、操作而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5)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例行活动;(6)人本主义学派:认为教学是一种情谊活动,是人性的表达。

3、我国对教学的不同观点:(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恶认识;(2)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3)是一种特殊的实践。

二、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智育的主要途径,德体美劳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中心地位。

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也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三、一般任务:1、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上)》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上)》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想也许、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知识与方法同样重要。

二、教学的意义(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三、教学的任务(一)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二)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三)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一、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注重“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

这是我国最早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思孟学派的《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论专著。

阐述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与方法朱熹比较强调学与思,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居敬持志的读书法,但他对行有所忽视。

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思想被称为“产婆术”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中。

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

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教学过程理论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夸美纽斯认为“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因而教学艺术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模仿和遵循自然的秩序,卢梭极力主张自然教育,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是指儿童内在的身心发展,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并首创发现教学赫尔巴特重视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教学,是他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的理论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的理论

培养学生问题 系统性,教 已发挥现代课程
解决能力
育质量低下 最佳整体功能
7.2课程类型
•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含义
优点
缺点(问题)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坚持课程的统 一性;知识迁 移;弥补知识 间的割裂,培 养学生综合实 践能力;学生 未来就业的需 要;贴近社会 现实和生活实 际
逻辑性、体系 知识割裂; 是现代教育中的
性;易编易教 忽视学生, 两种基本类型,
易学;
脱离实践 相互对立相互补
充;
尊重学生主体 弱化教师主 根据不同需要和
性,体现学生 导地位,夸 实际情况,分别
的兴趣需要生 大儿童个人 发挥两种不同课
活心理逻辑; 经验;忽视 程不同的特点和
课程的实用性; 知识逻辑性, 作用,取长补短,
CIPP模式-斯塔夫、比姆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 缺乏价值判断,评价人员受限 综合性与形成性评价结合,为 教育决策服务
反对者模式-欧文斯
重视反对者的意见,重视评价 受打击、花费高、效率低 中多元价值观的问题
CES评价模式-加利福尼亚大学 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鉴赏评价模式-艾斯纳
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7.3课程开发
• 5.课程实施(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 5.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课程实施方案本身的合理性 • 课程实施中交流与合作的环境 • 课程实施的管理和领导 • 教师实施的课程的能力与素质 • 评价/考试体系改革的滞后 • 各种外界因素的支持 • 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
第七章课程
1.课程与课程理论 2.课程类型 3.课程开发 4.课程改革

第七章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 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 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直到197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 量还是318公斤,只比国民经 济恢复后的1952年多30公斤, 比1956年多10公斤,整整徘徊 了22年。全中国有三分之一的 地区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有 三分之一的地区生活水平不如 30年代。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大逃港”事件
深圳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 偷渡‛,分别为1957年、1962 年、1972年和1979年。据广东省 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 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 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 多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 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 个省、62个市(县)。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主要内容: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
‚我们把改革当做一种革命‛ ——邓小平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视频:对外开放
第 七 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开 放 理 论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课堂教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课堂教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课堂教学知识点汇总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的概述★★★1、教学的含义存在多种认识,但有共同之处:a、强调教与学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

b、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c、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目的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b、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3、教学的功能a、教学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传递和继承人类知识文化,社会延续发展的条件b、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二)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古希腊、罗马: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产婆术”柏拉图“理念世界”培养军人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儿童年龄分期“和谐教育”昆体良因材施教反对体罚2、近代教学思想精华最初引进国外教学思想(夸、裴、赫)我国:梁启超、蔡元培(反对讲授、灌输)、陶行知(教授法——教学法)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专才教育——通识教育“教学”观的变革有六大趋势:a、重视教师——重视学生b、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c、重视教法——重视学法d、重视认知——重视发展e、重视结果——重视过程f、重视继承——重视创新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念★★1、教学理论的概念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既是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遵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处方性、规范性理论。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前者:“怎样教”促进学习后者:“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描述学习b、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有两种极端:“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其实,教学与课程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研究侧重点不同:课程(学习的范围)教学(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

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

补 充:
• 另外,泰勒还借鉴心理学关于迁移的研究,提出 了学习情境要与生活情景具有相似性,这也是考 虑将当前社会生活作为目标确立的来源的原因之 一。 • 三是学科,泰勒认为,以往学科专家对学科教育 目标的认识过于专业化,学科专家应考虑的是某 一科在普遍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
补 充:
• 关于教育经验的组织,泰勒认为应当遵循的准则 是什么? • 1.连续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 体系。 • 2.顺序性。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 面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更 广泛地探讨。
补 充:
• 学科中心课程与学生经验中心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 两者是依据不同的教育哲学取向而划分的两种课 程类型。从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有机结合出切 入,澄清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往往会趋向于把学 科中心课程对应于分科课程理解,把学生经验中 心课程对应于综合课程理解,其实这两对范畴由 于分类依据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之间存在着有差 异的交叉重叠关系。
补 充:
•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 目标相关的内容至少有三方面的重大变化分别是 什么? • 1、强化了课程目标意识。 • 2、各学科或领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构建课程目标体系,力求 课程目标体系完整、结构清晰、分阶段、分层次 递进,增强课程目标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补 充:
• 3.整合性。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 • 这些经验的组织应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一 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 得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二、三大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二)人文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 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 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的结构化思想是当代学科中 心课程论的一个发展。P124 20世纪30年代,美国要素主义对进步主义的儿童 经验论持批判态度。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教育。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中教与学。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

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

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概括:教学既包括教师直接的教和学生接受学习,有包括教师间接的教和学生发现学习。

)二、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教育学第七章教案

教育学第七章教案

标题:教育学第七章教案引言: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原理、方法和过程,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和个性。

本文将针对教育学第七章的内容,设计一份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2. 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分析和评价不同教育模式的优缺点;4. 思考和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介绍;3. 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分析;4.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章的重点是学生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本章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分享意见和观点。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教育实例和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章的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引入阶段:- 介绍本章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和思考。

- 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教育实例,引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讨论。

2. 探究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实践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探讨如何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制度。

4. 总结阶段:- 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二)教学的定义

(1)最广义的理解。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至生 活本身都是教学。
(2)广义的理解。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有目的、有领导,经常而 全面的影响。


(3)狭义的教学。是指教育的一部分和基本途径。它以传授和学习 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以此对学生的身心施行多方面的影响。这是 教学的主要特征。
就忽略了教学过程本质的其他特点。


3.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家罗杰斯。他提出了教学中的情感 因素问题,并将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 动力。这一学说,对传统教学本质观是一 个冲击。 4.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 。
控制论——信息论意义上的教学本质观是60 年代在德国产生的。它的提出者是弗兰克 和库贝。他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对学生进 行行为控制与行为管理的过程。控制论与 信息论是分不开的,教学控制系统对学生 行为的控制过程也就是信息处理过程。

教学认识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学生的认 识过程不同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表现 出不同的规律性。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 矛盾是教学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教学认识 客体对象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一般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 知识和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序列过程。
四个阶段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彼

2.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
立,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
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确保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是发挥教学的教育功 能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和思想水平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①广义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大体途径。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必然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转变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进程、生产进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它们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必然年龄的儿童实施肯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史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缘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缘。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与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学习整理笔记:第七章 教学理论

学习整理笔记: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的概念近代教学论发展历程出现三次大论争:①“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②“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③“科学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形式教育”学派认为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活动;“实质教育”学派认为教学主要是获得有用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即心理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

“主知主义”学派把教学理解为知识的传授过程和观念运动过程,主要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

(赫尔巴特)“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教学是学生亲身探索、操作而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

“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

(布鲁纳)“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本质的不同观点:①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理论的成果。

主要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主观能动反映、改造自身的过程。

②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

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德,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和智育是两个互相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的重要活动,具有特殊性。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化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1)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和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状态, 积极主动地动手、口、动眼、动脑,使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教师作用:
组织者——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导作用、导向作用。 发现者——教师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 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
建构主义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 生认识论》中提出“ 建构 ”的概念,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 后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原则:
建构性原则——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自主地建构认知结构。按照学生认知建构
图式进行教学设计,尤其应注意设计教学情境、认知冲突。
主体性原则——教学中应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创
设机会激励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相互作用原则——要将“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处于激
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而 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经验学习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 品质和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学的本质即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1)教学应该“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 (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4)师生关系的品质。
法和时间, 情感 促进每个学 行动 生发展
发现学习
学生主动认 知,核心是知 识结构,培 养研究的态 度和方法
程序教学 循序渐进
系统有序 及时强化
学会学习, 形成认知 结构,发 展探究思 维
学习兴趣 成就感 知识体系
操作程序 教学策略
准备、定向, 分析课程和学 为掌握而教, 生,集体和个 为掌握而学 别 教 学 相 结
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从教学的本质特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
一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 思想品德获得一定的发展。
全面理解:广义是指由教和学组成的教育活动;狭义是指 学校实施教育课程的基本途径,或称课堂教学。
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区别和联系
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和运用知识经验———测评效果。
影响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教学过程的基本成份
课堂教学目标 和设计的控制
课程教学内容 和媒体的影响
教师的教授 活动
教师的调 整和反思
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 习活动
学生的作 业和发展
教学过程影响因素系统图
社会因素
教学环境条件
教育制度
因素
物质的、卫生的、心理的等子系统
▲ “ 情境 ” 是指学习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进行, 学习情 境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 “ 协作 ” 指的是学习方式, 要求在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 设的提出与检验、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的最终建构等过程中进行合 作, 以便相互启发。
▲ “ 对话 ” 指通过会话、讨论等完成学习任务。
理论观点:认知是主体主动建构其认知结构的过程。知识的心理发生 方面 “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强调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 能动作用,智力活动是一种内在运算,认知主体可以在一个更高的意 识层面反过来将内在的运算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而获得逻辑―数理运 算知识。主体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
教学系统要素
教师作为课程研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而进行的。
学生作为教学系统的要素,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课程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一个中介。内容主要限于学程的范围
中所包含的特定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等。
环境是指影响课业进程中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一般分为课堂、
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 基本要素:核心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方法、技能等关系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
教学模式(model)
教学理
教学策略(strategy) 念
教学技能(skill)
教学方法(method)
几种有影响的教育模式
“掌握学习”教育模式是布卢姆创建。以“人人都能学习”
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创造文化和创新生活的能力。
教学系统分析
教学系统
教学要素就是构成教学系统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单元。 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课程与环境、制度、目标、活动、评价等
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各种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和产生相互作用。
教学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系统
要素系统有比较稳定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 时序系统有课程、教学目标、课内外活动与教学评价等; 状态系统有教授状态、学习状态、情景状态、互动状态等。
“程序教学”教育模式是斯金纳提出。以问题的形式,通过
教学机器或教材给学生呈现知识,使学生能够对一个个问题作出积极 的反应,并且给以适当的激励和强化。
根据乔伊斯等观点,教学模式还包括信息加工模式、 行 为教学模式 、社会互动模式和个人发展模式等。
教 学 模 核心思想 教学目标 式 掌握学习 提供适宜方 认知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一)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认为教学的目的是 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 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 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其理论的基本有:
(1)知识——道德本位的教学目的观。 (2)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3)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中心地位: 教学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教学从时间、
空间和活动都是经常性工作,体现学校教育工作的专门性,教学是实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功能
把社会和个人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完成人类知识文化传递和继承的 桥梁。
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和身体素质、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形成 和发展。
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设计学生学习目标、内容、进程、方式、辅助手段以及学习评价。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超越惟一的认知,重视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而和谐发展,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和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三)认知教学理论
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其学习 理论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教学就是促进学 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2)动机一结构一序列一强化原则。 (3)学科知识结构。 (4)发现教学方法。
(四)情感教学理论
合,着眼发展
提出课题、 创设情景、 假设、寻求 答案、总结
选择方法 提供资料 鼓励尝试
显示问题 反应 反馈
刺激兴趣 小步教学 照顾差异
教学设计理论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传统教学设计理论(以“教”为中心的ID理论), 具有较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可操作性的独立学科。
文化背景因 素
学生
课程
心理的因素
控制的因素
教师
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
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 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内含着特殊的师生互动、 时空安排和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等。 教学组织形式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类。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认知建构主义是以皮亚杰认知发生理论为基础,将学习描述成为总
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将认知的重组看作 定义学习过程中的要素,同时承认社会性交互作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观点为基础,承认班级存在个别差异的学生为前提,通过班级来实施, 逐步使所有的儿童都能学会学校应教的东西。
“发现学习”教育模式是布鲁纳提倡。认为教学是学习者的
认知发展、成长过程。主张教师以生动活泼的系列提供教材,让学生 用发现的方式来学习结构化的教材(行为把握→图像把握→符号把握) 掌握知识结构和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其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是典 型代表。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 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 挥。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学”为中心的ID理论是进入随着多媒体和网 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教育网络的应用) 才逐渐发展。
导生制 (书院、兰格斯特制)教学递进
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 教点学面
能力分组制(哈里斯)
学点多面
活动课时制(杜威)
多点多面
道尔顿制 (帕克赫斯特) 点对点
特兰普制 (特兰普)
三结合
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
第七章 教学理论
教学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系统和过程分析 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 教学原则问题 教学策略和方法论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涵义
词义:汉字 教含有传授之意、学含有效仿之意,传授文化活动。
英文 Didaktika, teaching, instruction, 有教授、指导、说教之意。
定义: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构成的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
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 与“学”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