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明清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
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
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
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
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
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这就是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袁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
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赤壁之战别称乌林之役。
东汉末,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父子后,据有河北及中原大部。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南征荆州,欲进而统一南方。
时荆州牧刘表卒,表幼子琮举州降。
寄寓于刘表的刘备,自樊率众过襄阳,退至当阳,遣关羽率水军往江陵接应。
操率轻骑五千穷追,于当阳长坂大破备军,备率余众与羽及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会于夏口。
操军夺取江陵,将顺流东下,并写信给孙权招降。
备遣诸葛亮请教于孙权,权犹豫未决,亮指出操军远来疲弊、不习水性、荆州民未服,孙刘合力必能破操,则鼎足之势成。
张昭等则以势力悬殊,不如迎之。
鲁肃劝权不可放弃已据江南之局面,周瑜力言操军可破之理由,权乃决心应战。
以瑜、程普为左、右督,以肃为赞军校尉,率兵三万与备两万会于樊口,时操军约二十余万。
是年东战于赤壁。
时操军已有疫疾,初战不利,退至乌林,操军战船首尾相连,瑜将黄盖献计伪降,以斗舰十艘满载引火物,及接近操船舰同时发火,烧尽北船。
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大札撒》札撒是古代蒙古部落对众人发布的命令。
1219年确立,形成初步的成文法。
它来源于蒙古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或行为规范。
为适应开疆拓土的需要,成吉思汗十分重视法律风纪的作用。
《大札撤》即是成吉思汗召集制定的,其内容共65条,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役税制度、军事法、行为法、诉讼法准则等。
作为蒙古部族初创期的法律规范,它既不完备也不系统。
(大札撒》的特点之一是刑罚严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具有原始性,生活习惯与迷信禁忌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护贵族特权,取得贵族广泛支持。
《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
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
1204年秋,铁木真建立怯薛,成为他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
蒙古见过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加强怯薛的地位和实力,将数量由550人增加到1万人,挑选万、千、百户长及白身人中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为怯薛,负责大汗的保卫工作,作为大汗亲率部队参战。
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
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
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
《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为了追踪建文帝下落,扩大明朝影响,同时为了发给西洋各国诏书,以完成他构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世界秩序,即“天朝礼制体系”,遂派遣郑和下西洋。
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郑和庞大的舰队对沿海海盗进行打击,扫清了海上交通。
郑和等人的著作如《航海图》等,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概况,增进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各个方面的了解,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远洋航海史的重要资料。
但是,明政府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导致“中国未至费亦不资”《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1.白体:(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王禹称等先后学习白居易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
(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
(3)西昆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西昆指玉山。
3.晚唐体:(1)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林逋。
4.东坡体:(1)即指苏轼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他的七绝清丽精美,七古雄健豪放。
(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5.王荆公体:(1)这是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表现形式上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
(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征。
6.半山诗:(1)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
(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1)这是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韩杜,要以学问为诗。
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名词解释
武王在克商后二年病逝。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 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最后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 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 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
分封诸侯
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后,面对殷朝留下的土地、财产、人口、官吏、军队及其故属国,周采取了封建诸侯的政策,以达到屏 藩周室的政治目的。周初的分封对象有同姓宗室子弟,又有异姓功臣宿将,还褒封神农、尧、舜、禹及商汤的后代。史传周初分封,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有土地,而且还有人口,即所谓「授 民授疆土」。封君要对周王室尽纳贡、守边等义务。
畿服制
「畿」,是指王都周围的地方。西周宗周的王畿以镐京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各四百里;东周王畿以洛邑为中心,西与宗周王畿 相接,北不过淇县,东在商丘以东,南界在江汉地区。王畿以内有封国、采邑,有畿内采邑的多为王朝的公卿大夫,他们也称诸侯。 畿内封国、采邑对维护周王的统治、保障王室的财政收入极为重要。而王畿以外的诸侯,少数为王的亲戚和功臣,多数为殷商旧国 或先王先臣之后。畿外诸侯国是王朝管辖区域内的行政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拱卫王室,防止外敌入侵。畿内畿外诸侯都要服事于周 王,史称「畿服」。
葵丘之会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这标志着齐桓公已成为周王承认的合法霸主,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联合卫、许等国进攻亲附楚国的郑国,楚救郑伐宋。十一月,两军战于泓水,宋襄公以仁义之师自命,不 肯攻击尚未完全渡河的楚军,结果弱小的宋军被楚军击溃,宋襄公也身受重伤。第二年,襄公即死去,其霸业之梦亦随之告终。
明清时期
商业区繁华、徽商和晋商、工商业市镇繁荣 海禁与闭关锁国
思 想 王阳明心学 李贽反传统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 文征明行书; 明清小说兴盛 文 文人画突出 徐渭《牡丹礁石图》、 郑板桥《墨兰图》 化 京剧产生与发展
选 修
康熙帝
巩固基础: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中西方内阁的实质分别是? 清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2.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3.重农抑商政策的内涵?何时提出?目的?影响?
史料研读: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 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 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 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 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 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 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 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4.“海禁”政策内涵?明清实行“海禁”的直接目的分别 是?影响?
5.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有哪些?明 清时期儒学思想新发展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6.古典小说的创作在何时进入鼎盛时期?主要原因?列举 描摹人生世情、神魔小说的典型代表? 7.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京剧初步、正式形成、 成熟于何时?
B
综合拓展一:千秋功过,我来评说
不该被贬低的繁荣时期 奇异的悲歌 “ 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 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 期。”……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疆地 英国,一种新的文明 ——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 明清时期是“繁荣”还是“悲歌”, 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发;一场伟大的革命 ——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 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 “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 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 ——冲决中世纪 论证。 于松动原有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 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 元化”。另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 此以降仅 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在世 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们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 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 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康乾盛世前后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 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 歌”。 ——《落日的辉煌》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24、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具体做法是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被分封的的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周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区之内,亦实行分封制,他们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
18.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5.谶纬神学:在 汉 代 统 治 者 的 倡 导 之 下 , 谶 纬 神 学 非 常 盛 行 。 谶 是 一 种 宗 教 性 的 神 秘 预 言 , 又 称 谶 语 , 以 之 预 测 吉 凶 , 因 通 常 配 有 图 , 故 又 叫 图 谶 。 古 人 多 用 於 政 治 斗 争 中 。纬 是 相 对 於 经 而 言 , 指 用 图 谶 等 神 秘 含 意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又 称 为 「纬 书 」。实 际 上 , 谶 纬 神 学 是 古 代 的 具 有 宗 教 神 学 色 彩 的 政 治 宣 传 心 理 学 , 以 此 为 谋 求 权 力 者 或 已 登 上 权 力 宝 座 的 统 治 者 大 造 舆 论 , 从 而 收 服 具 有 传 统 天 命 观 的 民 众 , 证 明 其 权 力 的 合 理 性 。谶 纬 神 学 在 西 汉 末 年 的 哀 、 平 之 际 大 兴 , 在 王 莽 与 刘 秀 的 推 波 助 澜 之 下 , 到 东 汉 更 成 为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思想。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常见经济名词辨析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常见经济名词辨析中国古代史是考试中常考知识点,而中国古代的经济更是重中之重,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这一时期即将面对的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景下,一些经济名词在这一时期考查中频频出现,今天我们就对明清史常见经济名词作以介绍。
1.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3.“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以上为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常见经济名词辨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明清前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明清前期):8、明清(前期)明太祖(1328-1398年)即朱元璋。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
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郭死后统率其部。
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
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兵力。
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
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
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
他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
他在位时分封诸王,对官僚大量赐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大诰》《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
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
《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
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
《大诰》惩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
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1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简明中国古代史复习材料(名词解释)
《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原始群:原始社会前期为原始群时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当时的人类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群体,以谋生活。
所用石器为简单打制而成。
其本身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代表人类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山人等,后期代表人类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
2.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多年,属于母系士族繁荣时期的文化。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黾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这类文化遍布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主要文化特点。
比较著名的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3.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把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期,大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称作“旧石器时代”。
由于当时的人类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故而在考古学上也称为打制石器时代。
就世界历史而言,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总长度的99.9%以上。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石器时代(也叫磨制石器时代)。
4.甲骨文: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
多为记录占卜之事,又称卜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
在殷恤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万多片,单字总数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
此种文字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5.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
他们与周王室保持臣属关系,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宋等。
6.共和行政:西周后期周厉王将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引起人们的不满。
同时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并加以重罚,导致“道路以目。
”公元前841年,平民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
厉王逃跑,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7.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的一次赋税改革。
中国明清历史知识点
中国明清历史知识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事件。
下面是有关中国明清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明朝的建立:明朝是由朱元璋创建的,他在1368年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明朝的政权持续了277年,期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皇帝,如明太祖、明成祖等。
2. 文化繁荣: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明成祖时期是明朝文化的黄金时期。
明成祖推行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对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末的四大文学家文化,分别是杨升庵、万历特辑、冯梦龙、萨都剌。
3. 探险和海外贸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进行大规模海外贸易和探险的时期之一。
明朝的郑和将军七下西洋,首次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外交联系,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和贸易范围。
明朝还颁布了禁海令,限制海外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后期的阻碍。
4. 科举制度:明朝坚持了科举制度的实施,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为普通人提供了实现社会流动性的机会,使得许多穷苦人家的子弟有机会通过努力学习进入官僚体系,得以改变命运。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廉洁度。
5. 长城的修建:明朝以来,明朝重修长城,以防御北方的蒙古人和其他异族的入侵。
明朝的长城从东北一直延伸到西北,成为中国防御工事的代表。
明朝也因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而陷入财政困境。
6. 清朝的建立:明朝在1644年被满洲人入侵,朱翊钧自杀后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的,他们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如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设立“士绅不重复世”等措施。
其统治期间,中国发生了康乾盛世。
7. 满洲人的八旗制度:清朝以满人为核心,实行了八旗制度。
八旗分为正、副旗,是清军的旗帜和根据地,也是清朝政权的首要标志。
八旗中主要的人物都是满洲贵族,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享有特权。
8. 郑成功: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是郑和的后代。
中国古代史之明清
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明清时期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期。
明朝从1368年至1644年,清朝从1644年至1912年,两个朝代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对这个时期进行探讨。
一、政治变革与稳定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他们倡导的理念是反对外族统治,开启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代。
明朝中期,封建藩镇割据的问题日益严重,但后来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强中央集权。
朱棣建立了大明国家,号称永乐大帝,通过改革整顿,推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
朱棣的政策为后来的明成祖和张璁等重要政治家奠定了基础。
清朝则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是满族人建立的。
他们秉承了明朝强国政策的一些传统,逐渐巩固了中央权力。
同时,清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政府更加高效和稳定。
康熙帝和乾隆帝是清朝最有影响力的君主,他们的统治使国家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二、经济繁荣与海外贸易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和清代早期,国家实行了多项重大经济政策。
明朝推行的官方农耕、手工业、商业制度使得农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
同时,明代还推行了成也制以及户部银票,促进了财政和货币的发展。
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崛起,清朝朝廷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如实行“长短禁令”,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清朝加强国家经济建设,并鼓励海外贸易,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使得中国的商品流向更广泛,在亚欧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社会变迁与文化繁荣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相对宽松,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明朝的科举制度使得社会流动性增加,士人阶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发展。
清代则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社会,在统治区域内实行满汉分治。
清朝帝王采取了一系列的保守政策,加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
清朝社会中的士人阶层不再具有政治影响力,但是在文化领域有了独特的地位,兴起了许多杰出的文人。
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清朝)
中国古代史(东晋十六国—唐朝)一、名词解释1.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称帝后,王导及其族兄功劳最大,故东晋诸帝中,一直待王导以殊礼。
在权力上,元帝任王导为相,掌大权;以王敦任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
故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反映了琅琊王氏在晋初的特殊地位,开创了东晋时期祭在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使门阀士族政治在东晋发展到最高峰。
2.王敦之乱由于晋初的“王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且晋初要与北方胡族政权争正统,有重兴儒学加强皇权的要求。
故司马睿建国不久疏远王导,重用南方大族戴渊、周和北方二流大族刘等,来制约王敦。
332年王敦联合吴姓大族沈史,以诛刘、刁协以清君侧为借口,在武昌起兵叛乱。
此次以王敦胜利而终,后明帝即位,324年明帝下诏讨伐王敦,王敦再次叛乱,但不久病死,叛军瓦解。
王敦叛乱的失败使王氏权势稍受抑制,该次叛乱是在颍川庾氏的支持下平定,这也表明,皇权不能被门阀士族所取代,只能维持二者的共治。
3.淝水之战公元376年前秦一统北方,在此基础上,公元383年秦王苻坚率大军攻晋,东晋命谢安、谢玄率军迎战。
双方在淮河对峙,结果晋军大获全胜大败前秦。
此战巩固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但无力收复中原。
淝水之战进一步确立了已存在的南北对峙的局面。
战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乱局面。
4.北府兵北府兵是东晋的一支精锐部队,其主要由江淮流民和南下流民组成,只能由侨姓高门担任其统帅。
因其基地主要是金陵和京口,而在建康以北,故称之为北府兵。
其中对出身武人而父祖有居官记录,但又非高门的武将,称之为次等士族。
他们异于文化高门,够成了东晋政治结构中又一不可或缺的组成不分。
北府兵弥补了文化士族不足担负的全部军事责任,构成了江左政权的军事屏障。
5.侨州郡县侨州郡县是东晋朝廷为安置北来流民专门在江左设置的与北方同名的郡县。
同时另立白籍,在赋调上予以优待,这有利于吸引北方流民南下,此外,侨州郡县的设立保留了北来世家大族的郡望,保护了其特权。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汇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两个朝代,其中明朝自1368年至1644年,清朝自1644年至1912年。
这两个朝代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和变革。
在高三历史考试中,对于明清时期的知识点的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梳理,帮助你更好地备考。
一、明朝知识点汇总1. 开国之初:明成祖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首都,在政治上重建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六部制度的建立,平定韩林兄弟义军。
2. 明成祖时期:明成祖朱棣进行了多次北伐,统一了辽东、陕西和云南。
他还采用汉族官僚来治理蒙元后人,加强中央集权。
3. 明仁宗时期:明仁宗朱高炽采取了“嘉靖新法”,强化了地方官群,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4. 明宪宗时期: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实施了“马市令”,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并推行货币改革。
5.明嘉靖时期:明嘉靖帝朱厚照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限制宦官的权力,同时也实行了“海禁”政策以保护国家经济。
6. 明万历时期:明万历帝朱翊钧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如“去除文官之灾”政策,重视士人才能。
7. 明末农民起义和洪承畴:明末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的大顺军起义和张献忠的大西国,农民起义导致明朝统治的崩溃;洪承畴是明末将领,为了保卫明朝,投降了后金的努尔哈赤。
二、清朝知识点汇总1. 清朝的建立: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后金努尔哈赤改号为清,建立了清朝,首领沈阳为首都。
2. 孝庄文皇后统治:康熙帝泰山出生后,由内务府控制实权,康熙帝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延续明人政策,设立总理衙门-理藩院等,统一了中国的版图。
3. 雍正时期:雍正帝即位后,继续推行各项改革政策,如整顿吏治,推行吏治,简化官员编制。
4. 清朝的对外关系:清朝在对外关系中实行“藩属外交”,通过朝贡制度,建立了一些藩属国家。
5. 乾隆盛世:乾隆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如打败了西藏军队,巩固了对西藏的统治;他还继续扩张版图,统一了台湾和新疆。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五代-清)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五代十国——清前期)整理人:万桐历史文化学院 2015级历史教育二班1、捺钵:“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意为辽帝的行营;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
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
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
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
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捺钵实际上是辽国的政治活动中心,实行这种制度即照顾到了辽境内藩、汉杂居的特点,同时又使得权利得以最大程度集中于皇帝之手。
2、头下军州制:“头下军州”是辽朝地方建置中独具特色的制度。
契丹贵族把接受皇帝赏赐的渤海、汉族人口,按其规模建置州、军、县、城、堡等城郭,使其聚居,从事生产,称“头下户”。
只有诸王、国舅、公主才有资格设置“头下州”,其他贵族虽然也拥有数量不等的“头下户”,但按照规定不能建筑州城。
头下军州的官员,除节度使由朝廷任命外,以下官吏由军州主人委派。
头下军州中的工商税收归主人享用,只有酒税上缴朝廷。
从事农耕的头下户,除了向主人缴纳实物地租外,还要向官府纳税。
辽圣宗之后,头下军州收入朝廷管辖,说明中央集权加强。
3、陈桥兵变:是在公元960年2月3日发生的,拥戴赵匡胤为皇帝的,目的在于取代后周的军事政变。
该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握有实权。
赵匡胤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于公元960年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很大,请求派兵援助。
后周王朝遂命赵匡胤率兵北上抗敌。
2月3日,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发动兵变,授意士兵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1.先秦2.秦汉秦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制度。
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
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
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但地位比县低。
战国时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四十余郡。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儒士的事件。
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原始社会:血缘家族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禅让少康中兴二里头文化夏小正甲骨文青铜器盘庚迁殷人祭人殉商汤西周纣王牧野之战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制礼作乐成康之治宣王中兴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共和行政平王东迁春秋五霸齐桓公管仲改革晋文公弭兵之会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商鞅变法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孙子兵法孟子墨子韩非百家争鸣庄子荀子易经孔子老子秦汉:秦始皇皇帝制度******九卿制郡县制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西汉:楚汉之争汉高祖汉武帝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吴楚七国之乱算缗告缗中朝左官律平准均输董仲舒张骞王莽改制汉赋太初历史记七略今文经学东汉:刘秀尚书台度田张仲景党锢之祸班超太平道谶纬论衡汉书三国两晋南北朝:地动仪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九品中正制占田制八王之乱士族淝水之战典签北魏均田制三长制宗主督护制六条诏书后汉书三国志鲍敬言与无君论神灭论洛阳伽蓝记世说新语颜氏家训隋唐:隋文帝输籍之法大索貌阅大运河唐高祖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唐律疏议科举制政事堂会议贞观之治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唐蕃会盟碑唐三彩二税法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鉴真东渡玄奘禅宗史通通典李白杜甫古文运动孙思邈五代宋辽金:周世宗改革官职差遣庆历新政主户客户(宋) 景德镇瓷器王安石变法交子靖康之难猛安谋克李元昊头下军州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开禧北伐二程朱熹陆九渊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通志活字印刷宋词话本小说梦溪笔谈元明清:成吉思汗四大汗国行省制驱口四等人制马可·波罗朱元璋靖难之役大诰卫所制内阁制(明) 一条鞭法张居正土木之变奴儿干都司皇太极郑和下西洋农政全书王守仁李贽三国演义水浒传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永乐大典郑成功军机处清代文字狱改土归流三藩之乱准噶尔部金本巴瓶制摊丁入亩尼布楚条约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乾嘉考据学四库全书红楼梦梅文鼎。
中国古代史有关清朝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有关清朝的名词解释中国历史悠久,清朝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朝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一王朝,从1644年至1912年,共经历了12位皇帝。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本文将对一些与清朝相关的名词做解释和探讨。
1. 顺治:顺治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年仅六岁就登基的最年轻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的时间虽然不长,只有13年,但在他的统治下清朝实现了政权的稳定和繁荣。
顺治帝秉持着勤政爱民和尊重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奠定了清朝满汉和衷共济的基础。
2. 雍正:雍正皇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他在位达13年之久。
雍正皇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他重视民生,推行勤政政策,勒令贪官污吏深入基层进行斗争,使清朝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此外,雍正还制定了新的法律和政策,改善了军事制度,加强国家的统一。
3. 乾隆: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计60年。
乾隆皇帝具有卓越的才智和领导能力,他致力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国家经济。
在他的统治下,清朝迎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乾隆皇帝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文人雅士的成就,并亲自参与和推广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4. 八旗:清朝的八旗是清军的基本编制单位,也是清朝的社会组织形式。
八旗制度的形成与清朝发展壮大的过程密切相关。
八旗由三大类人组成,分别是正白旗、正黄旗和辅红旗,其中又细分为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
八旗制度在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5.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皇帝主持编纂的一部庞大的汉字字典。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统一的字形、字音、字义为基础的字典,对汉字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康熙字典收录了超过47,000个字符,形成了中国字学的重要基础。
该字典也为后来的字书和字形规范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6. 圆明园: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壮丽的皇家园林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明清部分:1.明太祖(1328-1398年)即朱元璋。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
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郭死后统率其部。
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
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兵力。
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
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
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
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
他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
他在位时分封诸王,对官僚大量赐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2.《大诰》《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
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
《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
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
《大诰》惩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
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3.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4.靖难之役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
各王拥有卫甲士3000人至1.9万人不等,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更大。
惠帝即位后,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所带来的威胁,采用齐泰、黄子澄之策,先后废削了周、齐、湘、代、岷等内地诸王。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于北平(今北京),以讨伐齐、黄为名,号称“靖难”。
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破京师(今江苏南京)惠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
燕王即位,是为成祖,历时四年(1399—1402年)的内战结束。
5.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
1405年,明成祖派他出使西洋。
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率船队到中印半岛、南洋群岛、印度和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船队的远航,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扩大了我国和许多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人民之间的友谊。
6.赋税黄册洪武十四年,明朝政府在洪武三年制定的户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户籍调查,在各地编制了赋役黄册。
二十四年准奏攒造赋役黄册格式。
黄册以户为主,详细登录各户人丁、事产及其变动的情况,每隔十年要重新编造一次。
7. 三司洪武九年(1376年),为削弱丞相和行中书省权力,废行中书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云南、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
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单设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实行军政和民政合一的统治。
8.都司卫所明代的军事机构。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创立了都司卫所制度。
明初在各省设都卫,管理地方军事。
洪武八年(1375)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又设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
共计有16个都司,5个行都司。
其长官为都指挥使,乃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并称三司。
都司分隶于京师的五军都督府。
在京师和各省皆设卫所,京卫有上直卫,南、北京卫。
上直卫北京26个,南京17个。
京卫北京48个,南京49个。
各省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大抵5600人为1卫,1120人为1千户所, 112人为1百户所,卫所设有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官。
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卫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二十五”(《明史》卷90《兵志》二)。
全国军兵约计180万。
永乐中为了巩固东北边疆曾设奴儿干都司及132个卫。
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
明朗军士皆别立户籍,叫做军户,军户是世袭的,一旦入籍为兵就不能随意脱籍。
军户皆由国家分给土地,令其屯田自养,平时军士由卫所军官负责操练、屯田,一遇国家有事,则拨归兵部派遣的总兵官统领作战。
战事结束,总兵交还将印,军士归还卫所。
五军都督府无调兵之权,兵部无统兵之权,兵权操于皇帝一人之手。
明代中叶以后,屯田破坏,军士缺乏训练,仅供役使,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9.票拟与批红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
明宣德年间,内阁的地位显著上升。
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僚章奏,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亦谓“条旨”。
自此票拟遂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
票拟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
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以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再拟,称为“改票”。
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
10.《大明律》洪武六年以唐律为蓝本,制订《大明律》,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
按中央六部编制,加名例律,共七律。
首先,与唐律一样,首列“十恶”之罪,不论主从,一律凌迟处死,同姓异姓直系亲属的男子一律处斩。
其二维护封建等级制,“八议”免刑,主人与奴婢的法律地位不同。
其三,诸色人户以籍为定,不许随意脱户。
其四,对官吏功臣的制裁较前严厉了,对危及皇权者制裁很严,常在殿堂上“廷杖”官吏,以维护皇帝的专制大权。
为具体解释《大明律》,洪武十八年以后还陆续把当朝官民的犯罪和处罚实行编册,称《大诰》及续编,三编,令“家家有此一本,臣民熟观为戒”。
11.土木(堡)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军打败,英宗被俘事件。
明正统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制造衅端。
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大举向内地骚扰。
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亲征。
被瓦刺军队包围于土木堡,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
瓦刺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
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
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打死。
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
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从此,明朝对于北方蒙古势力不再具有压倒优势,而处于被动防御地位。
12.戚继光(1528-1587年)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
字元敬,山东蓬莱人。
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55年调浙江平倭,任参将。
他组织一支以农民、矿工为骨干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的军队在浙江台州一带接连打了九次胜仗,全歼了那里的倭寇。
后来奉调进入福建、广东,配合俞大猷的军队,打击骚扰那里的倭寇。
1565年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对保卫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贡献。
13. 羁縻卫所地方机构名。
明洪武、永乐年间设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当地首领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赐给敕书印记,辖都司卫所,掌当地军民政事。
所置官由各部族世袭,当地军政一听其管理。
在东北设奴尔干都司及卫所、地面、站等。
西北设赤斤蒙古、罕东、安定、阿瑞、哈密等六卫。
在西藏设乌斯藏、朵甘卫都指挥使14.明代宦官之祸即明代的宦官专权、祸国殃民之史事。
明初鉴于前代宦官之祸,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防范严密,宦官无机可乘。
朱棣起兵“靖难”,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许多宦官立过战功。
如狗儿、李兴、郑和、马靖等,开始受到重用。
“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虽然宦官参与了不少政治活动,但还没有达到专权的程度。
明英宗时,开始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宦官专权主要表现在:①利用司礼监干预朝政。
在宦官24衙门中,司礼监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权力极大,“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
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势焰在内阁之上;②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③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④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⑤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
明代宦官之祸迭起,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成化以前的王振专权;成化年间的汪直专权;武宗时期的刘瑾专权;熹宗时期的魏忠贤专权。
正统年间,王振在朝中擅权,屡次对麓川用兵,劳师糜饷;挟英宗亲征瓦剌,致遭土木之败。
成化年间,由于明宪宗耽于逸乐,不问政事,遂使宦官得势。
有名的宦官有汪直、尚铭、梁芳、钱能、韦兴、陈喜、王敬等人。
其中以汪直最为有名。
汪直在皇帝授意下,建立西厂,所领缇骑倍东厂,势力大大超过东厂和锦衣卫。
逮捕朝臣,有时先下狱而后奏闻,有时旋执旋释,竟不奏闻。
屡兴大狱,激化了朝臣与宦官的矛盾。
宦官依仗权势胡作非为,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
武宗时,宦官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称为“八党”,也称为“八虎”。
刘瑾最为专横跋扈,大臣的奏章要写两份,必须先送刘瑾,然后才送通政司转给皇帝。
内阁大学士焦芳、曹元都是刘瑾的党羽,焦芳甚至跑到刘瑾家中去办事。
北京城内外都说有两个皇帝,“朱皇帝”、“刘皇帝”,或者叫“坐皇帝”(武宗)、“立皇帝”(刘瑾)。
明末皇帝不亲理朝政,大权由贪婪的宦官集权把持。
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明史》卷364《魏忠贤传》),许多官僚认他为义父干爷。
他凭借厂卫广布侦卒,陷害百姓。
并勾结熹宗乳母客氏,专断国政,兴大狱,杀东林党人。
自称九千岁,下有5虎、5 彪、10狗等徒子徒孙,阉党遍布全国,权势达到了顶峰。
宦官不仅在政治上弄权,而且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勒索大量财富。
王振家藏金银60余库,刘瑾家有黄金24万锭又57800两。
宦官专权,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安。
15.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之简称,明朝于东北地区所设军事行政机构。
永乐七年(1409年)始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