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的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与规划

合集下载

湖南省人口及经济发展分析

湖南省人口及经济发展分析

湖南省人口及经济发展分析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

其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湖南发展的独特画卷。

一、湖南省人口发展状况(一)人口规模与增长近年来,湖南省的常住人口规模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

同时,受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

(二)人口年龄结构湖南省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向老龄化方向发展。

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这给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人口素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湖南省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这为经济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湖南省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同时,省内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一)经济总量与增长湖南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

特别是在一些重点产业和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产业结构湖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产业如农业、制造业等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同时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长株潭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一些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创新能力湖南省在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企业的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

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一)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劳动力供给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时期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二五” 时期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发展格局。

当前,我省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

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按照优化提升环长株潭(3+5)城市群、加速崛起湘南、扶植发展大湘西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这将是今后五年我省实现跨越发展、富民强省战略的必由之路。

一、区域协调是湖南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四化两型” 为引领,统筹推进环长株潭(3+5)城市群、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协调发展,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思路,也是我省坚持在发展中转变,以转变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世界普遍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既是各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更是当前国际合作与交流当中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1是我国在促进与改善双边或多边关系中所坚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

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各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及特定区域的有效管理。

在空间规划方面,德国、荷兰与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比较长的空间规划历史,如德国关于空间规划的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 年的《萨克森建筑法》。

在对人口过密地区、欠发达地区、生态地区等特殊地区的管理方面,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是通过立法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组织保障,通过实施控制、鼓励等区域差别政策推动后发地区产业发展。

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美国的西部开发和国家公园管理制度。

美国西部开发是世界上落后地区成功开发的典型;而它的国家公园制度是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制度,已有130 多年的历程,经过多次革新,体制相对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美国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共有20 个大类288 个单位,主要可分为自然区域、历史文化区域和休闲消遣区域,约占全美总面积的%。

湖南省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湖南省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湖南省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知识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特别是对于湖南省高考来说,地理占比较大,对考生的考核也相对较高。

本文将对湖南省地理高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人口与城市1. 湖南省人口分布特点:湖南省位于华南地区,具有人口密集、东部沿江沿海地区人口较多、西部山区人口稀少等特点。

2. 湖南省城市分布:湖南省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等主要城市,其中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和政治、经济中心。

3. 湖南省城市化进程:湖南省的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

二、自然资源与环境1. 湖南省的矿产资源:湖南省有煤炭、铁矿石、锰矿、磷矿等矿产资源,其中锰矿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

2. 湖南省的水资源:湖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湖泊、河流和水库等。

湖泊有洞庭湖、岳阳楼等,河流有长江、湘江等。

3. 湖南省的自然灾害:湖南省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灾害、旱灾、地震等。

洪涝灾害是湖南省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夏季和雨季。

三、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1. 湖南省的经济特点:湖南省具有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经济结构,其中工业发展较快,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 湖南省的区域规划:湖南省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区域规划,例如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湘中以纺织、装备制造为主的经济区等。

3. 湖南省的交通网络:湖南省交通发达,有铁路、高速公路、水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其中铁路和高速公路相对较发达。

四、城乡发展与区域差异1. 湖南省城乡发展差异:湖南省城乡发展差异较大,城市经济发达,农村相对落后。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湖南省面临的一大挑战。

2. 湖南省农业现状:湖南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稻谷、小麦、玉米、茶叶等农作物。

3. 湖南省的农村改革:湖南省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建设构想分析

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建设构想分析

信息分类:文件编号:公开方式:主动公开发布日期:2009-12-30 公开时限:常年公开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信息索取号:M00320-0405-2009-1917责任部门:湖南省统计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

推进农村向城镇发展,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单一城市向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发展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进一步提升湖南新型城市化水平,使之与湖南的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是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湖南省人口城市化的现状近年来,湖南省积极推行新型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城市化率42.15%,比2007年高1.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5个百分点。

(一)城市化发展低点起步,加速发展湖南是个传统的农业省份,1949年,城市化水平仅为7.90%。

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29.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7个百分点。

进入“十一五”后,全省城镇基本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

2000年到2008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年均增速为5.00%,高于全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55%的速度;城市化率年均上升1.5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年均上升1.19个百分点的速度。

2008年,湖南省的城市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已由2000年的6.47个百分点,缩小为3.55个百分点。

2000年至2008年,湖南城市化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一直排在湖北和山西之后居第三,但2005年至2008年城市化发展年均增速为1.72个百分点,居中部首位。

(二)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湖南省城镇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区域间城市化水平差距较大,大中城市主要分布在重要的交通节点上,中心城市都沿主要交通线路分布。

从地域分布来看,全省29个城市中,有19个分布在京广铁路沿线、洞庭湖周围的平原地区一带,其中地级市8个、县级市11个。

19个城市中按其类型分,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3个,小城市10个。

湖南省水电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湖南省水电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湖南省水电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湖南省水电发展迅猛,成为该地区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作为中国中部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其水电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对湖南省水电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趋势。

湖南省水电发展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湖南省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长江、湘江、资江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水电潜力巨大。

根据数据显示,湖南省水电潜力为1535万千瓦,尤其是在山区地形多、河流密集的西部地区,水电资源更加丰富。

其次,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水电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

政府出台的《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明确提出,在2020年前,湖南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00万千瓦,到2030年将达到1200万千瓦,努力推动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

此外,湖南省还加大了对水电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了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为水电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湖南省水电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水电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是湖南省水电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这导致了水电发展的不平衡性,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水电资源。

其次,水电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水电站建设涉及大规模的水库建设,可能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破坏。

因此,在水电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生态环保,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未来,湖南省水电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

首先,湖南省在水电潜力大、政府支持力度大的条件下,将加大水电装机容量的建设力度。

水电建设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电力供应能力,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湖南省水电建设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节能减排。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减少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湖南省还将进一步推动水电与其他清洁能源的协同发展,如太阳能、风能等,以满足不同能源需求的多样化。

株洲区域发展分析报告

株洲区域发展分析报告

株洲区域发展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株洲区域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其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的趋势和特点。

通过对株洲区域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发展潜力和挑战,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指导。

2. 经济发展株洲区域作为湖南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首先,株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优质煤炭、铁矿石等,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株洲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有助于促进物流运输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此外,株洲还拥有一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的投资,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3. 人口变化株洲区域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该地区。

这些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周边,为当地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

同时,株洲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对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

4. 环境保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株洲区域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压力。

尽管在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治理措施,如加强污染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等,但仍面临着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株洲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5. 产业结构株洲区域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传统的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也快速崛起。

株洲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

6. 城市建设株洲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中心,城市建设也备受关注。

近年来,株洲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株洲积极推进城市智能化建设,通过应用新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7. 发展机遇与挑战株洲区域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湖南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与旅游研究进展

湖南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与旅游研究进展

湖南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与旅游研究进展【摘要】湖南大湘西地区是中国内陆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概况、旅游资源、发展规划和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区域发展规划与旅游研究的最新进展。

研究发现,大湘西面临着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需要在保护环境和促进旅游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未来,应该加强区域规划与管理,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建议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大湘西地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湖南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研究进展、未来展望、发展挑战、发展机遇、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湖南大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湖南省最具特色的地域之一。

这一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湖南大湘西地区正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前往的热门目的地。

尽管湖南大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规划和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本文将重点探讨湖南大湘西地区的区域概况、旅游资源分析、发展规划、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展望,旨在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合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动湖南大湘西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湖南大湘西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历史而备受游客青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湘西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对于该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及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湖南大湘西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和进展,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潜力和资源优势,为地方政府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可以为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提供策略性建议,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土地利用状况不仅关系到本省的发展,也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

一、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概述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约2118 万平方千米。

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等各类用地都有一定的分布。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湖南省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以及湘中、湘南的河谷平原和丘陵地带。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部分耕地面临着被占用和质量下降的压力。

林地在湖南省土地利用中占据较大比重,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的山区。

丰富的林地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近年来,湖南省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长株潭城市群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洞庭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水域,对调节气候、蓄水防洪、水产养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二、湖南省土地利用的特点1、地形地貌影响显著湖南省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多种地形。

这种地形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山地和丘陵地区多以林地为主,平原地区则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

2、农业用地比重较大作为农业大省,湖南省的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和林地,在土地利用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3、城镇化带动建设用地扩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特别是在长沙、株洲、湘潭等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建设用地的增长较为明显。

4、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明显湖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导致土地利用的重点和方式也存在差异。

例如,长株潭地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建设用地需求较大;而湘西地区则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耕地和林地的保护更为重要。

岳阳分析报告

岳阳分析报告

岳阳分析报告目录1. 市场概述 (2)1.1 岳阳市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1.2 岳阳市重点产业结构分析 (4)1.3 岳阳市消费市场分析 (5)2. 区域分析 (7)2.1 岳阳市主要区域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8)2.2 岳阳市城乡发展差距分析 (10)2.3 岳阳市资源禀赋及区域特色分析 (11)3. 行业分析 (12)3.1 制造业分析 (13)3.2 服务业分析 (15)3.3 农业分析 (16)3.4 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机遇分析 (17)4. 竞争格局分析 (19)4.1 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 (20)4.2 行业壁垒分析 (21)4.3 新兴竞争者分析 (23)5. 投资环境分析 (24)5.1 岳阳市政策扶持分析 (25)5.2 岳阳市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26)5.3 岳阳市营商环境分析 (27)6. 风险分析 (29)6.1 行业风险 (30)6.2 经济波动风险 (31)6.3 政策风险 (33)7. 总结与建议 (34)1. 市场概述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産業基础,使其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增长。

岳阳市積極推行“枢纽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以鄱阳湖流域发展为主导方向的新格局。

消费市场:随着岳阳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呈现持续扩张趋势。

餐饮业:岳阳拥有丰富的食材资源,餐饮市场繁荣,各地菜系、特色美食竞相涌现。

旅游业:岳阳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岳阳楼、龙山等,旅游业潜力巨大,吸引着大量游客。

产业市场:岳阳市大力發展以高新技术、制造业、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农业产业化:岳阳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特色农业,包括水果、茶叶、水产品等。

未来展望: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实施,岳阳市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消费市场也将持续增长。

1.1 岳阳市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岳阳市位于湖南省北部,与湖北、江西、广西三省交界,属典型的内陆城市。

作为湖南省重要经济组成部分,岳阳市的经济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遭遇诸多挑战。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及战略对策研究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及战略对策研究

路 中 , 域 经 济发 展 在 国 家 经济 发 展 中的 战 略 地 位 逐 渐 突 出 。 面 对我 国 区域 发 展 不 平 衡 . 乡差 距 拉 大 的 趋 势 , 何 县 城 如
协 调 发 展 , 成 为 学界 研 究 的 热 点课 题 。湖 南作 为 中西部 较 为 典 型 的 省 份 ,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地 域 差 异 明 显 。通 过 分析 已 县 湖 南 省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存 在 的 问题 和 制 约 因素 , 县 域 经 济发 展 战 略 选 择 的视 角 来展 开 讨 论 , 提 出 对策 引 以参 考 。 从 并 [ 键 词 ] 域 经 济 发 展 ; 展 问题 ; 略 思路 ; 略 选 择 关 县 发 战 战 强 省 必 须 强 县 ,如 何 高 度 重 视 和 认 真 研 究 县 域 经 济 问 题 .
千方 百 计 发展 壮 大 县 域 经 济 ,已 经 成 为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洪 流 。 随 着 我 国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的不 断 扩 大 . 何 实 现 区 域 经 济 之 如
问 的平 衡 发 展 已成 为 当前 我 国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最 要 课 题 。从 县
目前 湖南的 县际交通 主要 以国道 、省道和一般 公路连 接 。
由 于 地 理 条 件 的 因 素 , 多地 方 公 路 等 级 较 低 , 护 较 差 , 达 很 维 通 状 况 不 好 。这 种 情 况加 剧 了欠 发 达 县 区 的 封 闭性 。 外 开 放 程 对 度普 遍 较 低 , 济 外 向程 度难 以 提 升 。 此 外 , 经 电力 通 讯 、 田水 农
域 经 济 发 展 来 看 , 国 内有 许 多 各 具 特 色 的 模 式 供 我 们 借 鉴 。 例

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差异

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差异

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差异一、发展差异现状湖南省地处长江流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总面积21.18万km2,全省共有14个地级行政单元,122个县级行政单元。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四大区域经济板块——长株潭、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其中长株潭板块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洞庭湖板块包括岳阳、常德和益阳,大湘南板块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大湘西板块包括湘西、张家界、怀化、邵阳和娄底。

湖南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基础等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各地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亦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导致全省区域经济存在差异。

图1和图2显示了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图1中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无论是GDP、财政收入还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远高于其他城市, 属于典型的“一城独大”。

图二湘南地区中, 衡阳的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郴州和永州;大湘西地区中, 怀化和娄底经济实力相似, 但娄底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怀化, 张家界经济实力略低于湘西, 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湘西。

总的来看, 湖南省14个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

图1 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GDP,财政收入图二二、产生差异的原因1.自然地理条件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自然地理条件虽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及演化仍起重要作用。

长株潭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水土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越,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区内经济差异呈发展式起伏上升后趋于平稳。

洞庭湖地区地处鱼米之乡,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历来以农业发展为中心,区内经济发展差距较小且变化不大。

大湘南矿产与旅游资源丰富,工农业发展兼备,近年来发挥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有望成为全省第二大经济增长极,2013年GDP占全省19.7%,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与长株潭类似。

大湘西处于我国中部丘陵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交通大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中国家级贫困县8个,占全省57%。

区域发展的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以衡阳市为例初稿

区域发展的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以衡阳市为例初稿

1.衡阳的地理位置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有南北要冲、两广咽喉之称,处于“3+5”城市群的最南端。

目前,衡阳市城区人口达100万,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在全省排名第二。

就资源秉赋和区位条件而言,衡阳在“3+5”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衡阳的经济背景2.1经济特色与地位对于衡阳要紧紧抓住“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开展“两型”社会建设,打造“长株潭衡”经济走廊,建设衡阳“西、南、云、大”“半小时”经济圈。

通过微调行政区划,营建“南岳衡山”和谐文化亮点,潜心挖掘衡阳在“3+5”城市群中旅游资源优势,努力使衡阳成为“3+5”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综合考虑,衡阳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地位表现于:一、“长株潭衡”工业走廊,全国中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半小时经济圈”内部交通网,湖南中部“大交通”网络。

三、“南岳衡山”和谐文化广场,衡阳在“3+5”城市群中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全国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

四、“三水灵韵”,现代宜居生态城市。

五、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3+5”城市群资源型城市。

六、大流通网络和湘南商贸重要地位,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2.2地区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企业单位效益向好,职工收入增加;民营企业大部分职工以计件工资为主,计件工资比例高于其他工资一倍还要多。

行政事业单位第十三个月的工资也同时到位。

还有如教师绩效工资、企业职工年终分红、奖金、春节慰问金、加班费等等集中发放是本季度收入大增的重要因素。

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部份人员从事第二职业活动增加,收入渠道拓宽,其他劳动收入随之增加。

水费、燃料费大幅增加,家庭日用品购买增加,导致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

衣服价格下降、药品价格下降导致衣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下降。

2.3市场化水平的价格指向一是2009年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市场粮价有可能继续小幅上升,也带动其制品价格的上升;二是基期价格从09年7月份开始逐月回落,今年下半年若不再出台提价项目保持目前价位,价格总指数将呈逐月回升态势;三是目前生猪、猪肉价格的回升,也将带动其副产品及制品的上升,推动总体市场价格上升;四是随着经济形势好转。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 是一个全球性 的国际化 问题 ,世界各 国都 面 临着发展不平衡 的 困扰 。湖南作 为中部的一个省 ,其 区域 内经 济发展亦存在较 大的地 区不平 衡性 。这不仅直接 影响到 湖 南省和谐社会 构建和新农村建 设,而且也对 中部地 区乃至 全 国 的 经 济 发展 产 生 消 极 影 响 。 因 此 , 有 必 要 对 其 区 域 经 济 差异形成原因进行 进一步的分析 。 历 史 原 因 湖南 省东部长株潭地 区历史上一直是湖 南省国 民经济发 展 的支柱 ,具有较为完 善的工业体系 ,较好 的基础设施 ,较 理想 的协 作配套条件 ,技 术先进 ,工人 素质 高,管理水平较 高 ,企业 的 自我积 累能力强。投资环境较 好,不仅易于从 国 内取得 资金 ,而且也 易于取得外资 的支 持,而且东部 的优势 区位 也便于其开 展与 国外 的技术 、产 品交流,参与世界经济 的循环 ,提高 区域经 济的整体素质 。而 湖南省 中西部地 区, 虽然有较好 的资源优势 ,但在一定时期内资源 开发 的条件差 , 不 仅公路、铁路等运 输 网络不完 善,而且开发所需 的配套 条 件 也不 理想 ,这往往导致开发资源成本高,投 资收益率低下 。 在 市场经济 条件 下,资金 的运 动受市场的支配 ,总 是从资金 收益率低 的地区流 向资金 收益率高的地 区,这就表 明,在一 定时期里 ,中西部地 区不仅 资金积累能力 因企业效 益低而较 弱 ,而且中西部的资金在市场 作用 下有 外流 的趋势 。 二 、 区位 原 因 湖南省农村经济受各种农业资源 、农业生产条件 以及城市 经济等多种综合因素影 响,形成特色 比较 明显的五大经济区。 是洞庭湖 区,包括益 阳、常德和岳阳三个城市。该 区有全省 最肥沃的平 原区 ,人均耕地面积较大 ,排灌设施较好 ,农业科 研和技术推广力量较强,农 民文化素质较高,是全省农业综合 优质商品基地 。二是长株潭区。该区气候资源优越,农业生产 条件 良好,城市经济辐射力强,农副产品市场容量大,农业的 集约化程度、土地生产率、多种经营 比重,以及乡村企业均居 第 一位 ,属经济最发达、最 富裕的农业区 。三是娄邵区,该区 人 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积少 ,农业基础 比较薄弱,干旱制约 着 农村 的发展,但柑橘、茶叶、黄花菜 、干辣椒等园艺作物在 全省居领先地位 。四是湘南区,包括衡 阳、郴州和永州三市。 该区土地面积较大,粮食、烟 叶、牲猪 以及用材林 、经济林等 的地位 比较重要,但农村经济尚不活跃,乡村企业 比较落后。 五是湘 西区,包括湘西 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三个城市。 该区山地资源丰富,是全省最主要的林业生产基地,也是水果、 茶叶、烟草 、油料和食草牲畜主要产区之一。但 由于耕地少, 交通 闭塞,科技水平和农 民文化素质低,粮食长期不能 自给, 农村经济落后,是湖南省主要的贫 困地区。 从水系方 面来看 ,省 内的长 江水系发达 ,流域 面积大。 湖南有吞吐长江的全国第 二大淡水湖洞庭湖 , 洞庭湖有湘 、 资、 沅 、澧 四水 ,四水纵横贯穿全省,四水的总长度为 2 8 8 0公里, 省 内流域面积有 2 0 4 0 7 5 平 方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 的 9 6 % 。这 种情况是长江 流域其他 省市没有 的。其二 ,湖 南湘 江有连接 长江和珠江 、贯通东海和南 海的开发前景 。湘江 上游与珠江 支流西江 上游 相近 ,且有 水相连 ,开拓成湘 桂运河,就能实

浅谈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以湖南为例

浅谈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以湖南为例

论文题目:浅谈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以湖南为例学院:经济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时间: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七日浅谈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以湖南省为例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伴儿随之的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也日益凸显,然而这种不均衡的失控是威胁社会和谐及协调发展的极大障碍。

为协调该经济差异,我国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中部崛起战略。

区域经济差异其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不仅存在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之间,同样以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于子区域内,并且这些子区域的内部差异也呈现出扩大之势。

本文将以湖南省为例,从多方面因素来加以探讨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与之对应的协调区域发展的对策,总结出适于湖南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湖南省;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相关理论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因而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大都是直接来源于区域经济学。

而在此最早涉及区域差异的理论应为均衡和非均衡式发展理论。

(一)均衡式发展理论均衡式发展理论来源于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理论。

以纳克斯(R.Nurkse)的平衡发展理论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着源于供给与需求不足的两种恶性循环,并指出实施均衡的发展战略可以有效的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均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间均衡的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才协调发展,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共同发展和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二)非均衡式发展理论与均衡式发展理论相对应的是非均衡发展理论,其代表理论主要是贡达尔﹒缪尔达尔(G.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艾尔伯特﹒霍希曼(A.O.H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等。

(1) 贡达尔﹒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的,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并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

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解读

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解读

禁止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
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点状分 布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珍贵动植物基因 资源保护地,防洪减灾、确保流域安全
的重要区域。
绩效评价
根据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按照 保护对象确定评价内容,强化对 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 护情况的评价。 主要考核依法管理的情况,污染 物“零排放”情况,保护目标实 现程度,保护对象完好程度等
31.2建立畅通的产业退出和转移机制
逐步限制或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产业,加快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的产业结构。 对限制开发区域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现有产业,要通过设备折旧补贴、设备贷款担保、迁移补贴、 土地置换等手段,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或关闭。
31.3实施差异化的区域产业政策
——重点开发区域,制定鼓励产业进入的导向目录,重点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及其配套能力建设,大 力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高加工度行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同时加快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就业水平。优先布局具有较强带动作用 的重大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信贷规模等方面给予支持。
护以及外来人口公共服务覆盖面等。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城镇 化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财政收入占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 能耗和用水量 “三废”处理率、大气和水体质量、吸 纳外来人口规模等。
弱化对投资增长速度、吸引外资、出口 等指标的评价考核。
34.人口政策
建立健全生育行为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探 索建立人口评估机制,综合运用规划、政策等手段,合理 调控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素质与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合理分布。
26.能源开发 26.1提高传统能源保障能力 26.2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 26.3加快能源通道建设

湖南省市场分析报告

湖南省市场分析报告

湖南省市场分析报告引言概述:湖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具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潜力。

本文将对湖南省的市场进行分析,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消费市场、投资环境和市场前景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经济发展1.1 经济总体情况- 湖南省的GDP持续增长,年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湖南省的经济结构逐渐优化,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升。

- 湖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2 区域经济差异- 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株潭城市群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 湖南省的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 湖南省的农村经济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1.3 外贸和对外开放- 湖南省的外贸进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 湖南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国际市场的合作。

- 湖南省的外贸结构逐渐优化,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

二、产业结构2.1 传统产业- 湖南省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 湖南省的传统产业面临资源约束、环保压力等问题,需要转型升级。

- 湖南省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力度。

2.2 新兴产业- 湖南省的新兴产业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 湖南省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 湖南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服务业- 湖南省的服务业发展较快,包括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

- 湖南省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

- 湖南省将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

三、消费市场3.1 消费结构- 湖南省的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

- 湖南省的消费市场需求多样化,中高端消费逐渐兴起。

- 湖南省将加大对消费市场的培育力度,推动消费升级。

3.2 电子商务- 湖南省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差异

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差异

湖南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差异一、发展差异现状湖南省地处长江流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总面积21.18万km2,全省共有14个地级行政单元,122个县级行政单元。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四大区域经济板块——长株潭、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其中长株潭板块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洞庭湖板块包括岳阳、常德和益阳,大湘南板块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大湘西板块包括湘西、张家界、怀化、邵阳和娄底。

湖南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基础等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各地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亦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导致全省区域经济存在差异。

图1和图2显示了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图1中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无论是GDP、财政收入还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远高于其他城市, 属于典型的“一城独大”。

图二湘南地区中, 衡阳的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郴州和永州;大湘西地区中, 怀化和娄底经济实力相似, 但娄底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怀化, 张家界经济实力略低于湘西, 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湘西。

总的来看, 湖南省14个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

图1 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GDP,财政收入图二二、产生差异的原因1.自然地理条件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自然地理条件虽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及演化仍起重要作用。

长株潭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水土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越,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区内经济差异呈发展式起伏上升后趋于平稳。

洞庭湖地区地处鱼米之乡,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历来以农业发展为中心,区内经济发展差距较小且变化不大。

大湘南矿产与旅游资源丰富,工农业发展兼备,近年来发挥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有望成为全省第二大经济增长极,2013年GDP占全省19.7%,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与长株潭类似。

大湘西处于我国中部丘陵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交通大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中国家级贫困县8个,占全省5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全国格局来看,湖南省具有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南岸位置适中,既位于东南沿海开放地区的腹地范围,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与西部内陆地带的结合部,北依长江,邻武汉经济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南邻两广,也近海南,是“泛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与华东经济区的江西为邻,与苏、浙等省的距离较近,西接成渝经济区,与贵州、重庆接壤比邻大西南,具有承东启西、北联南进的区位优势。

长江中游流域自然环境的对称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长江中游流域的区域地貌、水系特征以及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均表现为明显的轴对称特点,对称轴为南北向的幕阜山一罗宵山山脉。

而分属于长江中游流域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的湖南省和江西两省的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具有相似的对称性。

自然环境的对称分布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对称性发展有重要影响,从对称性观点出发,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大城市正好位于对称三角形的顶点,可构成中国中部的经济金三角,其形成和发展对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湖南本身来看省内发展,湘江流域是湖南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全省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重镇大都在湘江沿岸, 主要有长沙、湘潭、株洲、岳阳、衡阳、永州等6市。

武广高速经济带初步形成。

武广高速在湖南境内沿经岳阳、长沙、株洲、衡阳和郴州五市,自去年年底通车以来,催化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我省的转移速度和深度,带来了沿线城市提速发展。

湖南承接的402个区域转移项目,主要来自武广高速通达的广东及港澳台地区。

武广高速同时还给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年一季度湖南实现旅游总收入265.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1.13%,武广高速的建成通车功不可没。

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初显规模。

位于湘西北的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5市州立足生态本色,正在联手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雏形基本形成,区域协作优势逐步显现。

2009年5市州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62.34亿元,占5市州GDP总量比重接近10%,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绿色支柱”。

湘南地区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衡阳、永州和郴州三市凭借紧邻粤港澳的地理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2010年1-5月,三市实施合作项目890个,合同引资1001.5亿元,实际到位155.6亿元,占全省总额22%。

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承接,既有效地拓宽了湖南经济的对外门户,又为湖南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一、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极,自2007年底以来,依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从基础设施、产业支撑、生态环保等领域着手,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得到实质推进,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二)“3+5”城市群经济主体地位突出
3+5”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肩负着湖南经济发展的重任。

近年来,在长株潭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下加速发展,成为湖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推力。

“3+5”城市群的产业构成代表湖南经济主体形象。

在产业结构上,“3+5”城市群优势明显,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其中,既有基础强大的传统重化工业,
如钢铁、有色冶炼,也有活力显现的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文化产业;既有工业生产必不可缺的产品,如工程机械、石油化工,也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如能源、农副产品、纺织品等。

产业结构的互补,既促进了不同城市产业链条的拓展延伸,又推动了八大城市经济的有序融合,从而形成以长株潭为龙头,带动“3+5”城市群全面发展。

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在更广阔的经济协作空间内,建立密切的企业分工与协作链条,为从“3+5”城市群的融合到全省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融合奠定了基础。

尽管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理想的格局和发展程度比还有差距。

从当前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1、区域划分概念不够规范。

区域划分,本质上是一种立足自然基础的同类合并。

科学的区域划分,必须做到既考虑区域内部资源环境的一致性,又考虑区域之间单元规模的互补性和对称性。

同时,这种划分在行政区域上存在重复叠加,不利于区域功能的准确定位,最终将不利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2、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目的是要通过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以发达地区扶持和带动落后地区,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

目前虽然区域发展速度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缩窄,但区域绝对差距却呈现一种不断扩大的势头。

将长株潭与大湘西地区比,两地经济总量差距还是很大。

3、区域重点不突出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现代经济增长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增长,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不强、重点企业不多,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发展动力不足。

4、区域合作仍存在障碍,与生态环境矛盾依然突出。

区域经济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市场一体化条件下,实现区域间的有效分工,以最大限度的获取空间经济的整体效益。

目前湖南的区域板块虽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区域合作缺乏稳定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导致产业布局不配套,耦合性不紧密,存在重叠和趋同现象。

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保住特色,重视区域经济版块的科学规划
区域界线如何划分,既是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基础,也是对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分析的前提。

建议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地理资源和交通网络结构特点,在目前区域划分基础上,首先将湖南划分为东部、西部两大板块。

西部立足绿色资源,以旅游资源开发和有特色的技术作物种植为主;东部则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为主。

在东部,又可参照即将开工建设的“3+5”城际铁路轨道分布,大致划分为似“井”字型的两纵两横区域结构,“两横”分别是长沙-益阳-常德和株洲-湘潭-娄底-邵阳,“两纵”分别是岳阳-长株潭-衡阳-郴州和益阳-娄底-永州。

以长株潭为“井”的中心,以长沙、株洲、益阳、娄底作为“井”的节点,依托便捷的交通,推动生产要素的充分互动。

按照上述区域划分,长株潭作为“两型社会”试验的表率将引领湖南向更高层次跨越发展;环洞庭湖三市作为“能源、鱼米之乡”可向北延伸与武汉城市圈隔江相望;湘南三市有一定的工业和资源基础具备向南与两广对接的区位优势;大湘西地区生态资源禀赋充足,后发优势不可小视,同时能为东部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资源支持。

各区域依照自身特色的发力才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力,也只有这样,湖南经济才能如“井”的象征那样四通八达、蒸蒸日上。

抓住重点,加强对各区域功能的科学定位
区域经济发展要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功能定位,有重点的布局发展,主要表现为突出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先导区建设。

突出实效,发挥好政策对区域发展的调控作用
在设计湖南区域经济新的发展战略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独特的区域问题,通过政策调控,实现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有机统一。

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便于不同区域在实施经济发展过程中把准方向、抓住重点;制定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各区域在交通网络、生产要素供给、项目引进、产业链对接、生态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等各个方面互通有无、互助发展,从而打破地方保护壁垒,建立起金融、贸易、物流等无障碍合作;坚定不移地推进民营经济进程,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从政策上多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企业进入,形成骨干企业主大、“小巨人”企业抱团的群聚效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营造规范的公共服务环境
在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政策的有效引导,才能做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只有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湖南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科学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长江中游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长江和我国最大的两大淡水湖——洞庭湖和鄱阳湖,且水、土、资源配套,农、渔业发展条件极佳:同时,交通优势明显,工、商、贸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

长江中游最主要自然环境特点之一是对称性,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部署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从生态条件分析洞庭湖地区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很多.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群众有湖桑养蚕的传统和经验、经济效益较高.蚕种及丝绸工业有一定基础、生产潜力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