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四)(叶舒宪)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解释名词:(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世纪性潮流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世纪性潮流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ˆ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卷第’期JO U R N AL O F G U AN G X I U N I V E R SI TY FOR N ATI ON ALI TI E S V olŽ’‘N OŽ’‘™™™年”月ˆ°ÈÉÌÏÓÏÐÈÙÁÎijÏÃÉÁ̳ÃÉÅÎÃÅ¥ÄÉÔÉÏΉ¡ÐÒŽ‘™™™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世纪性潮流p叶舒宪ö著»摘要½随着人文学界跨学科研究趋势的强化Œ文学人类学也随着综合性的/文化研究0的兴盛而引起更多学者的兴趣和关心Œ出现了不同的流派Œ各流派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依据与主张Œ活跃了学术界"»关键词½文学人类学›文化诗学›人类学诗学»分类号½©•••š£™‘’1”»文献标识码½¡»文章编号½‘••’2“˜˜—ˆ‘™™™‰•’2••’˜2““进入™•年代Œ随着人文学界跨学科研究趋势的强化Œ文学人类学这一新兴的分支学科也随着综合性的/文化研究0的兴盛而引起更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Œ其实际走向依然可划分为文学批评家的文学人类学!文化诗学和文化人类学家的文学人类学两大线索Œ在此之外还有美国人类学界分化出的/人类学诗学0一派Œ以及民俗学界出现的/民族学诗学0Œ接受美学家提出的文学人类学等Œ试分述如下Œ最后归结到文学人类学在中国大陆的进展情况"一!文学批评家的/文学人类学0文学批评家的文学人类学主要体现在以神话和仪式的模式为基础研究文学的所谓/原型批评0派"作为取代英美的新批评派而崛起的一种批评流派Œ原型批评是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和模式的产物"它的产生也同本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密切相关"它们的大量出现对文学批评家提出了人类学知识和素养的新要求"¹以原型批评相号召的一批学者首先体现了文化人类学视角在文学研究方面的特有价值Œ他们是威尔赖特!鲍特金!弗莱!维克里!约翰!怀特等"弗莱或许是在文艺学领域中第一个提出文学人类学设想的人"他的原型理论代表作5批评的解剖6把探求文学原型发生及置换规律视为文学人类学的主要内容"弗莱认为Œ批评能否科学化Œ取决于对文学现象内在结构规则的认识程度"以往的文学理论关注的是外在的文学体裁的划分Œ而缺乏对文学内在结构的理解Œ忽略了单个作品与文学整体的联系Œ这正是原型批评所要纠正的"文学源自古代神话Œ神话又同宗教仪式互为表里"因此Œ神话和仪式是滋生文学结构模式的温床Œ神话学和比较宗教学将成为确认原型模式Œ构建文学人类学体系的基础层次"º弗莱本人正是从古希腊神话和希伯来5旧约6神话着手Œ去描述和概括西方文学的基本结构模式的"至于他晚年的力作5伟大的编码š3圣经4与文学6Œ则将重心转向对具体作品的破译性解读Œ让人们在这部流传了两千年的宗教圣典中看到原型模式系统的决定性作用"关于神话对某一特定文化所具有的原型意义Œ弗莱说š植根于某一特定社会的神话体系及时的留下了该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幻想和语言经验的遗产Œ因而Œ神话系统有助于创造一种文化史"»关于神话体系的模式作用如何在科学取代神话时代之后通过文学而继续活跃在文化之中Œ弗莱又做了如下说明š神话体系由于其早期的神圣性质会以一种无机的方式固存在社会意识之中"¼正因为神话会在每一时代的文学中不断发出回响Œ所以着眼于原型的人类学批评也就相应获得了某种超时空的价值Œ成为审视和解读文学的一种长久性方式"令人遗憾的是Œ弗莱在界定原型批评的性质时虽然提出了文学人类学的设想Œ却并没有在这方面去做更深入系统的理论建构"而且他的文学经验视野也仅限于西方文学的范围以内Œ似乎只能算是/半人类学0"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势必以东西方文学经验的整合及各种少数的和弱势的话语的发掘为其基础"由于弗莱在理论批评界的导向性作用Œ后继者们也大都热衷于采用人类学的视角去解读现代派经典作˜’品Œ很少有人去建构文学人类学的理论"美国批评家维克里ˆªÏÈ΢Ž¶ÉÃËÅÒÙ‰是弗莱之后最有影响的原型批评家之一Œ他在–•年代所编的一本流传颇广的论文集5神话与文学š当代理论与实践6中Œ大力提倡人类学的文学研究"集中所收布洛克ˆ¨Ž-Ž¢ÌÏÃˉ5文化人类学与当代文学批评6一文宣称š只要浏览一下当时的批评刊物Œ便可看到人类学的观念和技巧如何渗透到文学批评之中"人类学的渗入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批评标准Œ而且可以使人们看出当代伟大作家创造性构思的动力源头"½维克里本人在—•年代和˜•年代的批评实践就是沿着这一方向展开的"在这位批评家看来Œ不了解5金枝6以及它所提供的模式Œ要想真正弄懂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是根本不可能的"诗人和小说家们在自觉吸取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已经把自己的文学创作变成了某种/宗教意识的人类学0ˆ´ÈÅ¡ÎÔÈÒÏÐÏÌÏÇÙÏƲÅÌÉÇÉÏÕÓ£ÏÎÓÃÉÏÕÓÎÅÓÓ‰"¾经过维克里的努力Œ文学批评与人类学的关系大大密切了"弗莱曾把5金枝6看成一部文学批评著作Œ维克里更进一步Œ用5金枝6所提供的人类学方法来解读5金枝6Œ把它视为给现代文学奠定原型基础的伟大传奇作品"维克里在˜•年代出版的5神话与本文6一书表明Œ他的原型解读式批评方法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不再满足于从众多作家笔下去发现共同的神话模式Œ而把关注的中心放在每一作家对原型所作了的个性化改造和复杂多变的想象反应Œ这就相对避免了人类学视角的单一性Œ使批评更切近于文学艺术的特质"二!文化诗学š新历史主义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对文学人类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第二个批评派别是˜•年代兴起的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和文化诗学"也有学者习惯于用/文化批评0这样更为宽泛的称呼"在追溯这一派理论由来时Œ人们一致举出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研究实践和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影响"新历史主义的中坚人物葛林伯雷在˜•年代重讨文艺复兴文学的运动中曾专门撰文批评弗莱的莎士比亚研究Œ认为他的研究过于偏执于某种超越的理念Œ一种组织原则和一种先知性的生活幻相"因此在弗莱的5批评的解剖6!5时间的戏弄š莎士比亚悲剧研究6和5自然景观š莎士比亚喜剧与传奇剧的发展6中虽时有精彩的火花闪现却没有震撼人的建构力量"他还批评弗莱把文学凌驾于历史之上Œ从而忽略了新历史主义的挑战Œ并对近年来的理论大变革熟视无睹"当我们看了葛林伯雷于˜•年代初发表的旨在挑战文学研究既定范式的5文艺复兴自我造型6Œ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对弗莱的保守表示不满了"其实Œ在文学之外的人类学理论中寻找文学研究变革的理论动力这一点上Œ弗莱和新历史主义是一致的Œ只是由于年龄!知识背景上的代沟Œ弗莱受惠较多的是以弗雷泽为代表的古典人类学家的方法Œ而新历史主义则主要吸取–•至—•年代新一辈美国人类学家的文化阐释方法并试图将它与福柯的权力ö话语理论对接组合"葛林伯雷在阐述他的/文化诗学0构想时写道š我在本书中企图实践一种更为文化的ˆÃÕÌÔÕÒÁ̉或人类学的批评))说他是/人类学的0Œ我们是指类似于吉尔茨Œ詹姆斯#布恩Œ玛丽#道格拉斯Œ杜维格瑙Œ保罗#拉宾诺Œ维克多#特纳等人的文化阐释研究"与此类工作有着亲缘关系的文学批评Œ因而也必须意识到自己作为阐释者的身份Œ同时有目的地把文学理解为构成某一特定文化的符号系统的一部分›这种批评的正规目标Œ无论多么难以实现Œ应当称之为一种文化诗学¿"关于文学与文化的关联方式Œ葛林伯雷所提出的三重功能模式与弗莱的文化三层次说大不相同"文学不是作为文化之塔的顶层高居于生活方式和历史!制度的层次之上Œ而是以三种相互联系的方式在文化的意义系统中发挥自身的功能š一是作为特定作者的具体行为的体现Œ传统的作者传记型文学研究ˆ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心理分析的‰关注的就是这一方面"二是作为文学自身对于构成社会规范的编码的表现Œ侧重于意识形态分析的文学批评对这一方面探索最多Œ其弊端是沦为机械的文学反映论"三是作为对这些社会规范编码的反省观照Œ这一方面的研究趋近于社会学研究Œ结果容易丧失文学艺术本身而沉陷到/历史背景0中"提出/文化诗学0的研究方法Œ就在于沟通!协调上述三种话语Œ防止由单一视角的偏执所造成的见木不见林式的盲视Œ以便在文化的整体网络中重构艺术作品!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很显然Œ新历史主义所主张的这种阐释方法比弗莱关于整合文学经验的种种努力更为精细和复杂Œ甚至要求超出狭隘的艺术经验Œ通过扩大的/文学0观念去整合我们的文化经验"由此可见Œ/文化诗学0和原型批评虽在恢复文学的外部关系方面方向一致Œ但其理论重心已从文化中的文学移向了作为文化文本的文学"™’按照美国5新文学史6杂志主编拉尔夫#科恩的看法Œ文化批评有别于一般文学批评的特异之处就是批评家努力使读者自己意识到作品强加给他们的观念形态"按照这一标准Œ从弗莱到新历史主义Œ可以看出文化批评告别形式主义时代而走向自觉的历程"三!人类学家的/文学人类学0与文学批评家们追求的个性化倾向不同的是人类学家提出的文学人类学设想"他们更加倾向于把文学现象当作文化现象来看待Œ侧重于从传播和符号作用方面寻求理解文学特性的新思路"波亚托斯在提交第‘‘届人类学民族学国际会议的长篇论文5文学人类学š走向一个新的整合领域6中Œ对文学人类学的整体构想和研究程序!研究范式做了全面论述"关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Œ波亚托斯认为应当从文学和人类学的结合部引申而出"鉴于当今研究的人类行为越来越趋向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全面视野Œ在文学理论!文学创作同人类学下属的各分支领域之间的不合理鸿沟也就显得引人注目了"这就意味着对于以人的生活习惯和人的物质!精神产品为对象的研究者来说Œ原有的界域必然要被打破"在诗学和文学理论Œ特别是小说和其他叙述形式的理论方面Œ有待开掘的丰富材料和尚未受到重视的多种角度均取决于跨学科界域的努力"另一方面Œ由于人类学涉及到多种研究人的角度和方法Œ人类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有责任去探索新的角度!开辟新的研究层面Œ这势必促使我们对文化的成员和每一文化的特质均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根据波亚托斯的自述Œ他最初是通过对叙事作品中人物的非语言信息的跨学科研究Œ以及对作者和读者之间借助于这些非语言活动而完成的转换过程的研究Œ而提出文学人类学的观念的"À正是对文本中的非语言交流系统的分析Œ尤其是对作品中描述的超语言的ˆÐÁÒÁÌÉÎÇÕÉÓÔÉÉ活动和人体动作的分析Œ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的多种研究可能性"因而可以说Œ非语言交流系统构成了文学人类学之基础"我们通过对此类行为的分析可以把握到文化的模式Œ包括普遍的模式和人类生物学的ˆÁÎÔÈÒÏÐÏÎÅÍÉÉ模式"在‘™世纪的欧洲文学中Œ非语言系统往往是现实主义的要素"根据非语言交流的作用方式Œ波亚托斯将现实主义划分成六种类型Œ即物理的现实主义!变形的现实主义!个人化的现实主义!心理的现实主义!相互作用的现实主义和文献式的现实主义"Á后者对于人类学的比较文化研究或许更具有价值"在波亚托斯看来Œ文学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应是/符号与传播0的方法Œ他为此而构拟出一套模式Œ称之为/符号类型学模式0ˆÔÈÅÓÉÇÎÔÙÐÏÌÏÇÙÍÏÄÅ̉Œ藉以分析和发现叙事文学中的人类普遍要素和文化特殊要素"描述这些要素在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Ž符号系统Œ指的是作品中显示文化特性的成分"’Ž子系统Œ指的是在系统之中的各种道具!姿势!表情等描述"“Ž范畴Œ指构成子系统的成分›”Ž子范畴Œ指的是各种姿势!表情的形式与功能›•Ž形式Œ在身体系统中构成身体行为的核心成分Œ能够揭示符号过程的深层次›–Ž类型Œ由文化或亚文化所规定的对特定器物的使用方式!动作方式"b k对于研究者来说Œ根本的任务就是区分和处理这些交流传播的符号Œ其中大部分是非语言交流"研究的结果将显示出在文学中蕴含的人类学因素Œ特别是文化与符号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称为文化素ˆÃÕÌÔÕÒÅÍʼn模式和历时性!共时性方法"文化素指的是通过符号感觉到或认识到的文化单位"人类学家常用分解出文化素的方式去分析一个文化整体›而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特性也将体现在下面两种分析的结合Œ即符号的分析和文化素的分析"在文学中描述的某个符号Œ如小说中写到的眨眼便因文化而异Œ可以构成一个文化素›而一个文化素中可以包含几种符号系统!子系统!范畴!子范畴!形式和类型"两种分析的结合不仅使我们深入认识文学中的人类学因素Œ而且也使文学分析本身更进一层"波蒂斯)温纳Œ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职业人类学家和符号学家Œ也从人类学立场出发考虑/文学人类学0建构"她指出š人类学本身就在实质上是一种跨学科的学科ˆÁÎÉÎÔÅÒÄÉÓÃÉÐÌÉÎÁÒÙÄÉÓÃÉÐÌÉÎʼn"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文化0Œ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跨学科的工作问题就是如何在不扭曲原学科的条件下使两个学科获得内在关联"人类学和文学这两个学科都没有截然不变的界线Œ如果有界线也是人为的和任意的"文学人类学的着眼点在于文学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Œ考察文化对于文学表现形式的铸塑作用"由此得出的模式可以同别的文化中的文学模式进行比较Œ最重要的发现将是相似性之中的差异性"b l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语言学教授恩尼格对于建立文学人类学提出了深思熟虑的看法"他在讨论会上将自•“己的看法表述为™点纲领Œ特引述如下š‘Ž文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下属分支学科Œ而不是文艺学的"’Ž文学人类学的目的是通过文学分析去发现人类学的素材"文学是标Œ关于某一人种的信息是本"“Ž决定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单位是一种社会单位Œ一个人种›而不是文学单位Œ如一种文体或一部文学作品"”Ž文学人类学的方法并不是把文学当作自足的实体而从内部研究的方法Œ而是把文学当作社会的实体Œ从而在外部背景关联中研究的方法"•Ž由于并非所有的有文字的文化都创制狭义的文学Œ由于所有的有文字的文化都创制出多种书面文献Œ所以文学的概念应加以扩大Œ使之能包括各种书写文本Œ表现性的文本Œ描写性的文本Œ意欲的ˆÃÏÎÁÔÉÖʼn文本Œ审美的文本"所有这些文本都将作为人类学素材而加以分析"–Ž对于文学人类学而言Œ审美的文本是作为一种内在统一和谐的艺术品而被建构出来的文本Œ它比描述性!表现性和意欲的文本要次要些Œ后者在建构过程中更关注文本外部的因素š作者!接受者和相关的世界"—Ž为了展开跨文化的比较Œ文学人类学必须考虑无文字社会根本无法创制书面文本的事实"而有文字的社会也在创制书面文本的同时保持着口头文学的传统"˜Ž旨在发现某一人种的文化知识的文学人类学还必须考虑š语言的文本ˆ书面或口头的‰只是文化文本ˆÃÕÌÔÕÒÅÔÅØÔÓ‰的一个层面"文化知识还储存于其他文本之中Œ如/身体的文本0ˆÓÏÍÁÔÉÃÔÅØÔÓ‰!/对象的文本0ˆÏÂÊÅÃÔÕÁÌÔÅØÔÓ‰和/环境的文本0ˆÅÎÖÉÒÏÎÍÅÎÔÁÌÔÅØÔÓ‰"这些文本也都是文化知识的对象化Œ即对象化到符号系统之中"™Ž文学人类学将在两个条件下获得成就š一是它认可如下事实Œ即文学是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的众多途径之一›二是它检验它所假定的发现Œ并同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发现加以对照"b m 由于上述学者都从人类学立场出发来构想文学人类学Œ使这门新辟学科成为文化人类学的下属分支Œ而不是文艺学的分支Œ这自然引起某些争议"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的比较文学教授萨坎尼ˆ³ÔÅÐÈÁÎųÁÒËÁÎÙ‰便认为Œ应当在/文学人类学0ˆÌÉÔÅÒÁÒÙÁÎÔÈÒÏÐÏÌÏÇÙ‰和/文学的人类学0ˆÁÎÔÈÒÏÐÏÌÏÇÙÏÆÌÉÔÅÒÁÔÕÒʼn之间做出区分"这不光是术语的问题Œ它关系到学科建构的方向"我们究竟是对文学文本中社会文化状况感兴趣Œ还是对作者!读者在符号活动中不同作用感兴趣Ÿ除了这两种理解之外Œ还应考虑到第三种理解š/文学人类学是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对文学文本的研究分析"0b n这一看法已经同文学批评家的文学人类学相去不远"四!文化主体性与/人类学诗学0’•世纪后期人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倾向是美国人类学家倡导的/人类学诗学0一派Œ目前也已经有广泛的影响"该派对人类学研究的正统方法有所不满Œ认为不能仅用统计抽样和符号学等/硬0科学方法去研究作为客体的文化Œ应兼顾文化的主体性"与文学批评家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亦有不同Œ人类学诗学的根本宗旨并非借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去研究文学Œ而是用诗学和美学的方法去改造文化人类学的既定范式Œ使之更加适合处理主体性感觉!想象!体验等的文化蕴含"人类学诗学的产生首先以人类学家的文学创作为基础和前提"现代派诗歌大师庞德曾告诫年轻的学诗者š/去寻找一种尚未有人写过的文化吧Œ0诗的灵感就会降临"道理似乎并不深奥š庞德发现不少年轻诗人都在仿效他的创作Œ所以难以写出每个人的个性体验"转向另一种陌生文化必然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感受和体验Œ庞德本人就是在遥远的东方异城))尤其中国古诗))中找到创新之灵思的"这样一种向异文化寻觅诗思的倾向已成为本世纪西方诗坛的一大特色Œ而人类学作为探索原始文化和异文化的先驱学科Œ自然成了一大批文人所关注和热衷的领域"于是有了像斯坦利#戴蒙德ˆ³ÔÁÎÌÅÙ¤ÉÁÍÏÎĉ这样的诗人兼人类学家和爱德华#萨丕尔ˆ¥Ä×ÁÒijÁÐÉÒ‰!劳伦#艾斯利ˆ¬ÏÒÅÎ¥ÉÓÅÌÅÙ‰!露丝#本尼迪克ˆ²ÕÔÈ¢ÅÎÅÄÉÃÔ‰那样的人类学家兼诗人不断涌现"据统计Œ从事职业人类学研究工作的人以美国为最多"‘™˜’年美国人类学学会的会员人数已愈••••"有人玩笑地说Œ这里恐怕是世界上人类学家人口密度ˆ以每平方公里计‰最高的国度了Œ其中直接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至少也在千数以上"毫无疑问的是Œ/美国人的想象图景日益受到美国人类学家的影响和制约0Œb o正像非洲土著的假面之于毕加索Œ玛雅雕像之于亨利#摩尔Œ想象图景的变革必然带来艺术风格上的革命"处于后工业社会中的西方艺术家自觉寻找新的想象图景Œ这同人文学者自觉要求理解异文化的趋向是成正比例发展的"人类学家从事诗歌创作的动因还有不同于一般诗人之处Œ那就是对异文化体验的主体性把握和有效传达"在文化人类学发展的初期Œ人类学家总是作为外部观察者用西方学术的规范和术语来传达他们对异文化‘“的认识"自从本世纪中期/文化相对主义0原则逐渐为绝大多数人类学家所认同以后Œ一种从异文化内部去体认该文化的方法论应运而生"因为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Œ用西方思想学术的单一角度和语汇去理解和把握未免捍格难入"如何缩小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心理距离Œ更加真实!确切地从他文化内部去观察和表述Œ成为许多人类学家追求的新境界"即使在实地考察作业结束之际人类学家的身体已离开当地Œ但他的心理认同仍然可以持续存在))努力内化ˆ甚至同化‰到他者的生活方式中去"–•到—•年代以印度尼西亚岛民社会中的大量实地作业而著称的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ˆ£ÌÉÆÆÏÒħÅÅÒÔÚ‰于‘™˜“年出版了5地方特有的学识š解释人类学新论6ˆ¬ÏÃÁÌ«ÎÏ×ÌÅÄÇÅš¦ÕÒÔÈÅÒ¥ÓÓÁÙÓÉΩÎÔÅÒÐÒÅÔÉÖÅ¡ÎÔÈÒÏÐÏÌÏÇÙ‰一书Œ使上述内部研究法升华为一套新方法论原则Œ并由此开辟出/解释人类学0这一分支›与此同时还有学者提出/现象学文化人类学0乃至/第一人称文化人类学0等种种不同名目Œ从而使这种新的方法倾向蔚为壮观Œ呼声日益高涨"吉尔兹指出Œ最近十余年来的人类学家基于实地作业的经验而提出的方法论问题至关重要"在异文化的土著人中的实地生活给人类学者提供了从该文化内部去捕捉其体验的语汇Œ从而有可能将人类学家在先前的专业训练中习得的那套科学术语暂时搁置于土著生活以外"这种/捕捉0并非建立在土著与人类学家之间的交流基础上Œ而是建立在从观察者立场去解释土著生活的基础上"这里所说的/搁置0也不是放弃不用的意思Œ而是为了更好地进入土著文化体验的一种条件"成功的人类学家应当掌握双重的身份和语汇Œ既能精细入微地体会土著生活!地方习俗的特有含义Œ又能将其恰当地放入全球性文化结构的总体坐标之中"b p这种要求的哲学实质似乎是要兼顾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Œ这已比吉尔兹早年倡导的/从土著的观点出发0b q的单向要求更加全面和稳妥了"与此同时Œ不少人类学家尝试文艺创作Œ藉以传达他们在异文化中实地生活之体验Œ一些专业刊物也开辟专栏专号Œ为这种新尝试推波助澜"五!文学人类学在中国随着西风东渐以来人类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Œ文学人类学研究从’•世纪初便开始在中西学术的交融中出现"‘™•’年西方的/神话0概念经日本传入中国Œ给传统的文史研究带来重要变革"茅盾从比较神话学的角度梳理汉族古神话Œ郭沫若从婚姻进化史角度解说甲骨文Œ闻一多从神话民俗入手重审5诗经65楚辞6的文化渊源Œ李玄伯!卫聚贤从图腾理论入手考察古帝王世系Œ凌纯声以职业人类学家的眼光破解上古礼俗和文学密码Œ郑振铎借鉴5金枝6的巫术理论透析汤祷传说,,凡此种种Œ都为国学方法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具有启示性的示范"新时期以来Œ随着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勃兴和大批人类学著作的汉译传播Œ以原型批评为先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热潮正在兴起"‘™˜—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推出弗雷泽5金枝6节本的中译本"同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集中介绍弗莱的文学人类学观点的译文集5神话)原型批评6"随后上海!北京!浙江!四川!山东等地出版社竞相出版人类学译丛!比较文学丛书和民俗文化丛书Œ一批本世纪以来的人类学!宗教学和神话学著作相继汉译Œ这自然大大促进了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和学术心态的调整Œ给新兴的文学人类学批评提供了基础条件"进入本世纪最后十年Œ学术界有必要对几年来的译介引进工作加以反省和清点Œ另一方面也提出跨世纪的继往开来之目标"一些理论刊物便以专栏的形式体现这种双重需要"5文艺争鸣6于‘™™•年推出/方克强的文学人类学批评0和/中国文学与原型批评笔谈0两个栏目›‘™™’年又辟有/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0专栏"5上海文论6‘™™’年开辟/当代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0专栏Œ首期刊出/文学人类学与原型批评0小辑"其中方克强的5新时期文学人类学批评述评6b t一文首次尝试对这一批评流派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这些信息量集中的学术专栏起到了承前启后!为原型批评和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进程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年代中期至™•年代问世的著作中Œ我们可以明显察觉到在原型等新视野的拓展作用下Œ中国文学的传统研究思路已发生重大变化Œ由于切入文化无意识底层而或多或少具有的文化研究的人类学性质"至于以原型批评为主要分析工具写出的单篇论文Œ在™•年代以来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的学术刊物之中Œ范围涉及民间文艺!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各个领域Œ成为学术转型期引人注目的一个发展方向"对于新时期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取向Œ谢天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做了回顾与展望š/由于成功地借鉴和运用国外大量比较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结构主义!主题学!原型批评等理论和方法Œ这一领域的研究突’“。

专题08 现代文阅读II(六)鉴赏散文语言和分析行文结构【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

专题08 现代文阅读II(六)鉴赏散文语言和分析行文结构【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

预测与备考建议 1.从选文来看,侧重于对小说的考查,2022年新高考考查的主要是小说。 2.从考查能力来看,散文阅读的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命题仍将注重对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 力、判断与推理能力的考查,对理解概念的考查成为命题的重点,这有利于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新 知,不断增长知识与见识。 3.新高考全国卷对散文阅读的考查进行了创意性变革,题型设置有了重大突破,从命题立意到分值 设置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后仍将有所创新。 4.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信息性阅读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捕捉到 有用的信息,为准确锁定正确选项做准备。还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比如比对法、归纳概括法等。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 作用。
三、了解不同位置的句段的作用 (一)首句或首段:
1.总领全文。交代文章背景。 2.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情感基调。 5.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二)中间句段: 1.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2.承上:照应上文的……内容,突出…… 3.启下: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的…… 4.前后呼应。 5.转换话题。 6.舒缓行文节奏。
●小 说 三 要 素 及 主 题 关 系 图 ● 文章标题的作用 ● 一、常见题型 ● (一)试分析此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 二、答题方向 ● (一) 内容: 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 ● (二) 手法: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 (三) 结构: 贯穿全文的线索; ● (四)揭示情感 主旨 ; ● (五)新颖独特,引起读者兴趣;
(二)散文句段作用赏析题 散文句段作用题常见设问方式 1.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简析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引入某一个故事有何效果

中国文学史_游国恩版讲义(完整版)

中国文学史_游国恩版讲义(完整版)

讲义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先秦文学总体概况、基本特征有个总体把握,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了解文学史学习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掌握先秦文化经历了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的嬗变过程,文学也经历了远古时代传说时期文学(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时期,明确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紧,并打上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烙印;掌握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1、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秦文学作者群的流变:3、秦文学形态特征:三、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学生充分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充分阐述先秦文化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及伴随文化的变迁文学发展的变化状况,从而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学文化学的研究视角。

四、思考题:1、了解古代文学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了解三古各期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上古诗歌体现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有何史料依据?3、上古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谈谈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5、理解认识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神话的有关知识,认识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二、具体内容:1、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2、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3、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三、重点和难点:重点讲授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神话作为原始宗教文化下的文学特征,发掘神话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思考题:1、中国神话主要保存在那些古代典籍中?2、中国神话包括几类?3、中国神话蕴涵了哪些民族精神?4、上古神话蕴涵了那些上古社会的文化风貌?5、上古神话体现了先民哪些思维特征??6、上古神话散失的原因是什么?五、参考书:袁珂《中国古代神话》第二章《诗经》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有关文学史常识,掌握《诗经》丰富的内容、优秀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三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三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沧州市运东三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叶舒宪: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积极倡导者及革新者

叶舒宪: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积极倡导者及革新者
雷泽 的理 论 同样 深邃 的 “ 史感 ”和跨 文化 比较 的视 历
为他 的学 术兴 趣从 马 克思 、黑格尔 转 到 了弗雷 泽 ,进
而又 全 面转 向 了弗 莱 的 神 话 原型 理 论 ( 文 学 人类 或 学 ) 由此 奠定 了他后来 的文学人类 学研 究之路 。 ,
从 叶舒宪 的 学术 兴趣 转 向的原 因来 看 ,主 要在 于 他注 意 到 了贯穿 于 马克 思、 黑格 尔 、弗雷 泽 、弗莱 思 想 里的 “ 史主 义 ”精神— — 尽管 四人对 历史 主义 的 历 认 识并 不完 全相 同—— 对 文 学研 究所 具有 的 巨大 阐释
收 稿 日期 :2 1.20 0 20 .7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7 -0 02 1)10 1-7 6 32 3 (0 20 —0 30
作 者简 介:代云红 (9 1 ) 17 一 ,男 ,云南 曲靖人 ,云南曲靖 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文学人类学、
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 。

要 :叶舒宪教授是 当代 中国文学人类学 的积极倡 导者及革新者之一 。从他 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之路可 以看 出,他常
常 能引风气 之先并给人 以学术 启迪 性,是 因为他能从个 人的学术之路 以及 国际学术 思潮 的变 革中不断地调整 自己,反 省 自己 ,超越 自己。经过近 3 0年的努力 ,由他所倡导 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已在学术界产生 了广泛 的影响及好评 ,他的文 学 人类 学研 究为我们 重新理解中国文化 、中 国历史 以及 中国文学提供 了崭新 的视野 。 关键 词:学术 转向;原型理论;比较神话学 ;比较文学 ;文学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 :K8 56-;1.5 2 . 7 00 -

关于文学人类学的对话——叶舒宪教授与兰州大学研究生座谈纪要

关于文学人类学的对话——叶舒宪教授与兰州大学研究生座谈纪要

V0 . 2, . 12 No 3 J 1 2 0 u. 0 6
关 于文学人类学 的对话
叶舒 宪教 授 与 兰州 大 学研 究 生座 谈 纪 要
叶 淑 媛 整 理
( 兰州大学 文 学院 , 甘肃 兰 州 7 0 2 ) 3 0 0
20 0 5年 6月 , 名 学者 、 著 中周 社 会 科 学 院 叶舒 宪教 授 在 兰州 大 学 文 学 院做 系列 学术 讲 座 并 在 甘 肃 进 行 田 野调 查 , 学术 活动 引起 强 烈反 响 。 本 文是 他 与 研 究 生一 次 座 谈 的 纪要 。 在 这 次座 谈 会 上 , 其 叶教 授 就 文 学 人
然达 到 比 较 和 融合 。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是 农 业 社 会 , 方 社 会 为 商 业 社 会 。您 觉 西
得 这 种 观 点 有 证 据 吗 ? 是 什 么 原 因 导 致 了 中 西 方 社 会 的 如此分化 ? 叶舒 宪 : 中 西 的 比较 容 易 进 入 宏 大 叙 事 , 种 宏 大 对 这 叙 事本身是 有 问题 的 , 往 往忽 略 了千差 万 别 的东 西 。 它
纪 中 期 , 韦 勒 克 等 为 代 表 的美 国 学 派 主 张 “ 行 研 究 ” 以 平 及“ 学科研究 ” 跨 。此 外 , 苏 联 比较 学 者 对 不 同 民 族 文 前
学类型的比较研 究 ; 国 比较学 者关 于不 同民族 文学 应 中
该 而 且 可 以互 相 阐发 、 相 印证 、 相 补 充 的 观 点 等 都 在 互 互 强 调 对 世 界 文 学 进 行 比 较 研 究 。 我 觉 得 比 较 文 学 作 为 学 科 可 以 发展 , 关 于 具 体 的 学 科 问题 , 研 究 生 来 说 是 一 但 对 个 可 以 忽 略 的 问 题 。知 识 的 融 会 贯 通 达 到 一 定 的 境 界 .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 唐启翠胡滔雄 内容提要:《山海经》是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 唐启翠胡滔雄 内容提要:《山海经》是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唐启翠胡滔雄内容提要:《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是“始怪之祖”。

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集地理、方物、民族、民俗等于一身,还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话。

它那神秘莫测的面貌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它进行探讨,以图解开它的“庐山真面目”。

《山海经》成书两千余年来,研究之作可谓汗牛充栋,成就最大的主要是最近20年。

人们从《山海经》文本的整理与校注,到其作者、成书年代、篇目、版本、图文的关系、性质、价值及其地理范围等各方面展开全面的研究。

然而大部分都是以实证方法去考据《山海经》之地望、道里。

这种单纯的“实证”方法不仅未能证实《山海经》的真实面貌,反而把《山海经》研究引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限纷争之中。

在众多的《山海经》研究学者当中,叶舒宪先生则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探索者,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一种全新地、系统地阐释视野出发,突破数千年来有关《山海经》的种种误读和众多陈说,对《山海经》进行了“知识考古”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

他从上古时代地理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和《山海经》空间模式的分布,来区分现实地理与“神话政治地理”,并结合考古学、民族志和民俗学,说明这种中国特色的“想象地理学”得以发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机遇。

他把《山海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山海经》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词:叶舒宪;山海经;方物;神话政治地理学《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记载了约40个“国家”,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神怪奇兽,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

它又被称为“语怪之祖”,其中所记载的东西,常被斥为怪诞不经。

西汉司马迁对其评语:“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①。

班固在《汉书·张骞传》赞语中,更加上了“放哉”的判断词②。

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治疗功能——以《流动的花朵》为例

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治疗功能——以《流动的花朵》为例

是否 “ 以儿 童 为 本 位 ” 已成 为 衡 量 一 部 作 品是 否 优 秀 的
基本标准之一 。近年来 ,农村 留守儿童 、城市 流动儿童作为
新经济形势下所产生的特殊群体 , 其教育 发展和 心理成长 问
识、教 育、娱乐 功能 并不足以回答 文学作为 “ 人学”的根本
原 因, 而要 回答 这一 问题 , 便有必要 引入文学治疗功能的学
声童谣里所蕴含的撼人心魄的生机。童谣作为文 学艺术 的

使得这些作 品产生更深远 的影响 , 直至使之运用于对 留守儿
童、流动儿童 的心理 辅导和治疗 , 是本文欲 以文学治疗学说 为理论基础来探 讨的基本问题 。
种, 具体至儿童文学的一种 , 生死存亡之 际为挽 回人 的 在 “ 类为什 么 自古及今 离不开文学 , 人 在茹毛饮 血 的洪荒时代需要它 ,在 电子时代的地球村 中依然
第 3 卷 第 6期 1
2 1年 6 00 月
湖 南科 技 学 院 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 i f c e c n g n ei g o r a o Hu a i e st o in ea d En i e r y S n
Vo13lNO6 . .
说。
题不仅关系到千千 万万个家庭的幸福 , 关系到 国家的长治 也
久安和民族 的繁荣发展 。 作为一种基本 的艺术形式 , 被称为
尽 管国外 的文 学治疗 研究在理论 建树和 实践运 用中早
已有 了很广 泛的影响, 但是 国内文学治疗研究却直到上 世纪
“ 人类的精神食粮”的文学之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 的成长
写 了一个流动儿童的成长故事。主人公王弟和姐姐王花 , 跟 随打工 的父母来到 一座美丽 的江 南城市 ,虽然 生活无 比艰 辛 ,可是王弟并不觉得痛苦。城市对外来人 员的巨大包容 ,

文学批评 (2)

文学批评 (2)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一、填空1.钟嵘的《诗品》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形态的文学评论文本,品评了从汉至梁的122位五言诗人。

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话》;曹丕《典论·论文》。

3.中国古典文学评论多采用诗论、诗话、序跋、评点、以诗言诗等方式。

4.中国古典文学评论讲究作品的内容、文采和社会效应。

5.许地山的作品是用“中国的乐器”。

6.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品。

7.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提出“诗无达诂”的原则。

8.文学评论写作面对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以及文学理论的问题。

9.复述是评论的起点。

复述、描述、分析相辅相成。

10.阅读是文学评论的基础,文学评论可分为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

11.蒂博代在《六说文学批评》中将文学批评分为“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大师的批评”三种。

12.职业的批评倾向是条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最擅长的是文学史研究。

13.“一切艺术都是不道德的”出自王尔德。

14.刘勰《文心雕龙》骈文铺排、气势磅礴、风格宏大;《诗品》以文为诗,词意深远;当代批评家曾镇南严谨、恢宏、庄重;陈骏涛敏捷、明快、洒脱;许子东深沉、博大、厚重;吴亮轻松、自由、舒畅;南帆尖锐、明快、洒脱;王晓明细腻、委婉、清秀。

二、名词解释1.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2.社会历史批判: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式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3.印象批评: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征,创造性的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4.陌生化: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作者以新鲜感。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三)(叶舒宪)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三)(叶舒宪)

在“风”这个范畴的理解之上,我们列举了现代几位学者的还原式的解说,从陆侃如先生主张的“风”为“牝牡相诱”之说,“风”为“牝牡相诱”之说——“风”为性欲表达说到朱光潜先生“风”为性欲表达说。

问题越来越显得明白、清楚,更显得有一定的科学性。

00:55古书中一个字,它的解释形成了一种对立的这种景观,一个是风化教育,一个是性欲,这实际上是相反的。

所以我们说,把“风”解释成性欲,同古老的儒家风教说形成了对立的关系。

在清朝就有的学者提出来,孔圣人,据说这《诗经》305首01:25是他编选的时候删留下来的,这孔圣人在删诗的时候,恐怕把关不严,把一些不太雅观的诗也收到里边去了,所以,后代的儒生们把这一类诗称作是“淫诗”。

尤其是在十五《国风》中的郑、魏这些方国,古人称作“郑声淫”。

郑声淫在封建卫道士们看来,01:55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黄色的作品。

这样一种现象,我们说,在20世纪以来,现代学者们一层一层地把这个神圣的外衣剥去,还原出了《诗经》中《国风》部分的情歌本相。

在20世纪的中期,还有一位学者叫陈梦家,陈梦家(1911——1966), 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

他既是甲骨文字的研究者,又是诗歌研究者,专门写了一个专论,叫《“风”“谣”释名》,《“风”“谣”释名》他把“风”这个字将“风”和“谣”两个字放在一起来解释,把它们看做是同类。

和另一个歌谣的“谣”字放在一起来解释,把它看成是同类了。

《“风”“谣”释名》这一篇论文在《诗经》的解说史上,02:55被引用的情况不是特别显著。

因为它发表在《歌谣》周刊,北京大学办的一个现代刊物《歌谣》周刊,是在1937年发表的。

这部论文里边专门说出了《诗经》中有“我歌且谣”我歌且谣。

——《诗经》这样的说法。

我又“歌”,我又“谣”,这个“谣”跟“歌”显然是同义词。

“歌”和“谣”是同义词,“诗”和“歌”又是同义词,03:25所以,这一组同义词的背后,应该有它们共通的语义所在。

根据《方言》,“以游、戏”,“游”和游戏的“戏”字,来“训”,来解释“谣”字。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及答案(上)《文学概论》试题(第一到八章)第一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3、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

4、在西方文论中,有名的“直觉”说是由意大利美学家提出的。

5、美国著名学者、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进行了区别。

6、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为文艺学开辟了新篇章。

7、文学社会学在中国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说。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

)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评4、文学史5、文学社会学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

)1、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有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

)1、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第二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2、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和东方信仰的学者。

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

5、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

6、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

7、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以作为理论指南。

8、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体现时代精神。

9、马克思、恩格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的文学实践,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文学理论。

10、20世纪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文学何为?——文化大传统对文学价值的重估

文学何为?——文化大传统对文学价值的重估


文 化 大传 统 范 式 的 意 义
文 化 是 要 靠 表 述 的 ,甚 至 我 们 说 ,历 史 上 没
有 被 表 述 的 文 化 就 不 是 文 化 ,但 表 述 方 式 在 历 时
性 的 层 累 之 后 ,后 面 的 表 述 扭 曲 、遮 蔽 乃 至 与 之
现 代 性 的 魔 咒 、 书 写 媒 介 和 身 份 遮 蔽 ,重 新 以整
历 史 叙 述 真 实 性 的 真 理 观 ,然 后 又 依 据 这 种 真 理
加 、 融 合 变 化 的 复 杂 情 况 ,认 为 由 汉 字 编 码 的 文
化 传 统 叫 做 小 传 统 ,将 前 文 字 时 代 的 ( 和 文 字
时 代 没 有 进 入 文 字 记 录 的 ) 文 化 传 统 视 为 大 传 统 。这 样 ,从 文 明 史 的 角 度 判 断 中 国 文 化 的 大 传 统 与 小 传 统 ,有 一 个 容 易 辨 识 的基 本 分 界 ,那 就 是汉 字书 写 系统 的有无 。 ② 本 文 旨 在 探 讨 大 传 统 观x - , j 当前 文学 观念 的变革 作用 。
人 文 意义 与价值 感 。 ① 大 传 统 在 历 史 的 延 递 过 程 中 ,其 下 游 会 发 生 轮 替 与 置 换 ,但 其 本 质 不 会 改
变 。叶舒 宪教授 针 x l中 国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和 多 层 叠 ,
介 霸 权 以 “白 纸 黑 字 ” 的 表 述 ,参 与 了 真 实 与 虚 构 的话 语 实 践 ,历 史 叙 述 已 经 习 惯 性 地 把 没 有 文 献 叙 述 的 事 件 和 历 史 看 成 子 虚 乌 有 ,把 没 有 文 字 的 民族 看 成 “ 低级” 、“ 原始” 、“ 野蛮” 、“ 蒙 昧 ” 的民族 。历 史 学 确 立 了依 据 文 献 史 料 判 断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演讲人:叶舒宪地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光明日报》(xx年08月30日xx版)叶舒宪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xx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历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访问教授,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

主编有20世纪国外文艺学丛书,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文学人类学论丛、神话历史丛书。

著作有《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的文化解析》《熊图腾》《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文学人类学教程》等三十余部。

社会兼职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等。

辽宁牛河梁庙出土熊下颚骨良渚文化透雕玉神徽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鸮尊恍惚通神的红山文化巫觋玉像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曾经用一分为二的方式来划分现实社会中的人群——“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这里可以将“上智”解释为代表社会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将“下愚”理解为被统治的平民百姓。

孔子说的“不移”,意味着他所认识到的社会结构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且永恒不变。

1956年,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文明结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

大传统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小传统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

他的这种二元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接纳,并且在运用中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

文化源远流长和多层叠加、融合变化的复杂情况,倘若既剔除孔子上智下愚二分法的价值判断色彩,也不拘泥于西方人类学家的雅俗二分结构观,可以把由汉字编码的文化传统叫做小传统,将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视为大传统。

这样,从文明史的角度判断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有一个容易辨识的基本分界,那就是汉字书写系统的有无。

___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___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___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文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1.明末清初的___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B)四情”。

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___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B)质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B)诗体”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___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D)核心和主宰的地位。

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A)明清时代。

6.___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___“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___的(A)《文学小言》与___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7.___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形态的论述。

在他看来,“(C)美”(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8.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___、___将“(A)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改写每段话:1.___在明末清初特别注重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四情”。

2.依据___之意,《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学术观点】叶舒宪:西周神话“凤鸣岐山”及其图像叙事

【学术观点】叶舒宪:西周神话“凤鸣岐山”及其图像叙事

【学术观点】叶舒宪:西周神话“凤鸣岐山”及其图像叙事周朝的得名,与夏朝和商朝类似,取之于地名。

《史记·周本纪》说“:周后稷,名弃。

”张守节注云:“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

”《诗经·大雅》中有一篇《绵》,是最早描述到周原的作品。

其诗云“: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根据注解可知:“广平曰原。

周之原地,在岐山之南。

”膴膴是形容美好,堇和荼都是野菜名,饴指口感甘甜。

从这八字赞美之词中,可以看出从外面迁来岐山的周人,对周原一地的留恋。

口感和味觉方面的赞美,质朴无华,却耐人寻味。

西周是针对东周而言的后起名称。

西周建国之地称“岐周”,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

《孟子·离娄下》说“文王生于岐周”。

赵岐注:“岐山下周之旧邑。

”相对于孟子生活的山东一带,岐周也就算很远的西部地区。

《淮南子·要略》中还记载着周文王当初经营岐周的具体规模:“文王四世累善,修德行义,处岐周之间,地方不过百里。

”岐周作为周王朝的一个发源地,本是殷商时代一个西部的小邦国。

周原作为一个地区名,至今还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继续使用,有时甚至作为中国的代名词而出现。

维新派思想家梁启超追溯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撰写《中国积弱溯源论》,就借用《绵》一诗的词句发出感叹:“膴膴周原,茫茫禹壤,其竟如斯而长已矣耶?”当代考古学家探索“先周文化”,发现周人的势力崛起于泾河、渭河流域,曾多次在甘肃和陕西之间的河谷地带迁移。

关中平原的西段地区,即号称八百里秦川的西半部,宝鸡、岐山、扶风到西安一带,是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地区。

周原一带还出土了西周甲骨文,虽然数量远不及河南安阳的殷墟甲骨文,但还是探索西周史的前无古人的重要新材料。

在岐山一个名叫凤雏的地方,发现一座规模相当宏伟的西周早期宫殿,目前确认为周武王东征攻打殷纣王前的西周都邑。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之后,周人成为中原文明的新霸主,其文化影响华夏文明达三千年之久。

概括西周史的主要特色,一曰天命观,二曰封建制,三曰制礼作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
10:30
“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
就跟这个“和”字有关系,
它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说,
为什么“不相及”,
也就是说,公马、母牛,
它是两类的东西,
你再把它往一块“和”,
是“和”不到一块的。
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或者是从风的这个,
“牝牡相诱谓之风”。
牝牡相诱谓之风。
风: 交合 诱合
和盘托出了。
我们对风的这个神话学本意,
到此可以做一个初步的结论。
也就是说,
04:56
古书上记载的这些神话,
这些叙事,
这些道理如果孤立起来看,
恐怕不明其所以。
将古书上记载的神话联系起来看,古人关于宇宙、关于天地、关于天地之间的空气运动,关于这种运动的使者(凤鸟、大鹏),一个完整的体系性的观念就呈现出来了。
你把母马、公牛放在一起
它也不会交配的,
就是这个意思,
11:00
所以风在这里用的是
这个字的真正的本意,
交合的意思,诱合的意思。
这样一来,
再回到我们说的“风诗”、
“谣歌“、“风谣”
这样一类后起的概念,
不约而同地
都包含着两性相合的意思,
或者叫做
“诱男女相合”的意思。
那么庄子还有非常明确的
作为“天下治”的
最根本的原由,
交待得非常的清楚。
“蛊”字的本意和“风”是相同的,表示诱惑。
所以“蛊”字的本意
和“风”是相同的,
也是表示诱惑的。
所以,“蛊,刚上而柔下,
巽而止蛊”。
如果说有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说,
“风”用于“牝牡相诱”,
指动物的比较多一些。
“蛊”则专门指
15:32
他说:“天覆于上,地偃于下;
下气蒸上,上气降下”。
就是说两个气是互相运动的,
也就是风。
那么“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一个要上一个要下,
04:26
所以又符合
我们所说的同性相斥,
异性相吸的原理。
那么风作为
向上、向下的气流运动
已经把天父地母生殖万物,
生殖人类的
这样一种根本性的神话
天子大社
必受霜露风雨
以达天地之气也
——《礼记·郊特牲》
“天子大社”
就是皇帝举行社,
祭土地神的礼仪的时候。
“必受霜露风雨
以达天地之气也”。
就是风霜雨露这些自然现象,
都看成是上边的天,
和下边的地之间,
02:54
产生和合的一种生命能量。
这个天地之间的气,
也就是我们说的风,
它实际上是在
如果联系起来看,
一个完整的古人
关于宇宙、关于天地、
关于天地之间的空气运动,
关于这种运动的使者作为凤鸟,
作为大鹏,
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性的观念
就呈现出来了。
05:27
那么这一方面,
在古书中往往是语焉不详,
不会像一个完整的叙事诗、
一个作品,
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来解释,
但是,古老的汉语的记录
下边后发出嘘嘘的气息,
声音和气息的结合,
发生变化,
出现了一个白蛋,
白蛋发生变化,
出现了“精威五样”,
(水、火、木、金、土)
“五样精威”出现了
白、绿、红、黄、黑五股风,
五股彩风起了变化,
出现了五个彩蛋。
——《动埃苏埃》
“世界之初,
上边先发出喃喃的声音,
下边发出嘘嘘的气息,
男女之间的相诱惑。
那么从天父地母之间的
相诱、相合,到乾坤结合,
那么(用)《周易》的语言
又叫刚柔相济,
这又是我们中国哲学中的语言,
这样的话,
我们看到天下大致的根本
是如何把调解者、中介者
代表两极之间力量的
这种神话物质,
16:03
表达了出来。
那么结果就是“天下大治”。
由此组成的
一切都不会诞生,
12:01
所以叫做“风万物之首”,
那么又有一些创世神话
讲到天地开辟的时候
什么也没有,
只有一种空气叫做风,
所以风神,
有的时候,
它把天父地母强行的分开,
才有了宇宙万物的生存空间,
所以这样一来,在神话的表达,
在神话的情节之中,
我们看到了
这些最关键的文学概念,
没有留下来的,
在边缘的少数民族区域中
留下来了。
这就是孔子说的:
礼失求诸野。
——孔子
“礼失(可以)求诸野”
比如说,在许多民族的材料里,
05:57
把气看成是
一种世界构成的根本物质,
是具有两性之间,
性交往的意义。
比如纳西的东巴经里
有一部经典叫做《动埃苏埃》,
其中说到:
上边先发出喃喃的声音,
已经找到了它的发生的根源。
那么就是它
没有完全伦理化、哲学化之前,
它所讲述的是一种神话的观念。
这也是我们从“风”
这样一个文学观念入手,
连带考察出了中国文化中
特有的宇宙观、
价值观、人文观。
13:32
按照“天人合一”的
天人合一
神话宇宙观,
处在天父和地母中间位置的,
正是我们所说的
它们的由来以及
12:31
它们的思维的根源。
那么“和”的理想,
我们在北京
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
看到了完整表演的
活字印刷的时候,
巨大的“和”突出出来了,
那么向几十亿世界观众
突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
核心理念,
被看作是儒者孔子说的
“和为贵”,
但是我们在孔子之前的
13:02
一千年、两千年的古代神话中,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四)(叶舒宪).txt你站在那不要动!等我飞奔过去! 雨停了 天晴了 女人你慢慢扫屋 我为你去扫天下了 你是我的听说现在结婚很便宜,民政局9块钱搞定,我请你吧你个笨蛋啊遇到这种事要站在我后面! 跟我走总有一天你的名字会出现在我家的户口本上。 00:23
在古音是可以读“阿”的。
那么《庄子·齐物论》:
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庄子·齐物论》
“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什么意思啊?
就是这个音乐中
讲的这种“和”,
空气的运动风
所讲的这种“和”
实际上都是要求
一个共同的理念,
那么反映到
人的对音乐的理解上,
就是《尔雅·释乐》中所说的:
徒吹谓之和。
——《尔雅·释乐》
“徒吹谓之和”。
09:30
那么现在的语言中
还说什么“风和日丽”、
“和风”,
实际上都是
把神话之风看成是“和”
这样一种观念的产生的根源。
只有充分领略了
风在神话思维中的
这种媒介之能,
阴、阳、上、下、男、女,
能够调和调解这样一种职能,
和合职能,
风还可以作为天地、
天神的使者,
00:53
天神抑制生命力的中介而存在。
所以这个意义上的风
就具有了神圣的生命力、
生殖力的意蕴。
这一方面的意蕴,
在古代的书籍中,
经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
得到表达。
比如说,
有一部叫做《子华书》的,
01:23
有这样的说法,
风涵太元之中精,
故能动化百物而行乎天上。
08:27
什么是“和”呢?
一位叫丁惟汾的文字学家,
阿,和也,
风啸声谓之“阿”。
——丁惟汾
他说:“阿,和也。
风啸声谓之‘阿’”。
就是a,b,c,d,
写成汉字就这个“阿”。
“阿,和也。
风啸声谓之‘阿’”。
“阿”字当作“和”。
那么这样的一种解释,
08:57
就认为这个“和”字
媒合天地阴阳,
化育万物的伟大力量。
它既是风又是气,
也是媒合人间男女、
动物界雌雄牝牡两性、
使之生殖繁衍的中介力量。
所以,调节的这种力量,
不论你是把它叫八风
14:02
还是叫什么音乐、歌舞、诗歌,
总之,它的道理完全是相通的。
那么在《周易》这部书中,《周易》又称《易经》,西汉时期被列为六经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实际上未必是那么高深的哲理,
实际上就是两性之间的互动。
那么这样的一种表达,
表明风、霜、雨、露
03:55
同样被看作是
天父地母合气的媒介物。
你像汉代的哲学家王充
在《论衡·自然》篇中,
讲到天父地母的神话哲理,
天覆于上,地偃于下;
下气蒸上,上气降下
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论衡·自然》
上边是喃喃,下边是噓嘘。
声音和气息相结合,
06:57
正是对男女性活动的
一种象征性的描述。
那么这其中的气,
自然可以落实到两性交往之间。
这样一来,我们说
气化宇宙论,阴阳相干的
《宇宙万物创生说》,是一套完整的哲理观念的神话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