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全面性、开放性和教育价值的多元性正好与信息社会的多样性相吻合。因此,在确定素质教育价值取向时,应该融合教育目的“个性本位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的精髓,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协调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众所周知,教育有两种功能,即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有两种责任,即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和社会本身负责任,促进人的发展仅仅是教育完成了培养人的任务。我们知到,人的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人的个性化不等于社会的个性化,因为社会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的总和,自有其发展的复杂性。在强调人的个性化的同时,也应强调共性,即人的社会化。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目的强调人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往往交替着占据主导地位。当强调社会化功能时,就出现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核,学生在统一
的模式中铸就,压抑了个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也就失去了独立性,最终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当强调个性化功能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教师都成了发展学生个性的条件和工具,教育缺乏必要的控制,学生呈自由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不能与统一性有机结合,结果致使伦理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意识减弱,人际关系冷淡,缺乏合作、理解、认同的精神,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同样不适合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所以不管在哪一个社会,哪一个阶级统治,社会在要求个人个性得以发展的同时,又对人的个性发展有所规范和制约,要求人的个性沿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当然强调共性,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使人才的标准统一化、模式化,共性化,而是促使多样化的个性社会化。
如何使人的个性和共性得以和谐统一的发展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个性和共性统一发展的教育目标
多样化的社会需要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个性化,个性化的基本途径是自主,人的自主意味着自立、自由,社会的自主意味着社会体系的独立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只有自主的主体才能有创造性,摆脱外界的束缚,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但自主本身容易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地方主义,缺乏与外界的联系,最终将束缚自身的发展,这就要依靠共性的合力作用来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达到共性的途径是一体化或者说是人的社会化。它指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
相互依赖关系,同时一体化还指每一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光强调人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那就无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一体化,同时个性和共性的发展不能以相互牺牲为代价。具体到教育领域,也就是发展能力不能以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为代价,发展个性不能以伦理道德的丧失为代价。因此,在教育系统内部应确立一个使受教育者在个性和共性方面都得以
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素质教育价值目标的多元性才能实现。
二、调整课程内容促使人的社会化
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然后才是他的发展。因此,教育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人,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延续,所以学校除开设尽可能多的课程供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志趣、个性外,还应开足使学生社会化、一体化的课程。现任哈佛大学校长就痛感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的低落,从而提出要设立专门的伦理课程。使他们庄严而有目的地生活,明确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培养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精神,接受新的参与形式、新的文化与道德规范,认识共同利益,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一体化思维。
三、社会实践活动是个性向共性发展的中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长期民主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现在许多学校成立了“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有些学生也在假期安排了一些活动,这只能算是对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
的表层认识,有些活动还是流于形式,规模也太小。以后,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将权力的要求与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认同、合作、理解的态度使个性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向共性转化,又在实践中培养和磨砺个性,增强竞争意识,最终使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有机地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