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
游戏教学中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主国 教育 信息 编 化》 辑部:i m ed. ms o.u n  ̄ e C
游戏教学中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蒋 璐
( 东师范大学 教 育信 息技 术学 系, 华 上海 2 06 ) 0 02
摘 要: 随着教 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 新的教育思想和教 学方法层 出不穷。同时, 游戏市场也是一幅 繁 荣景 象。 游戏 和教 学相 结合就 产 生 了游 戏教 学。目前 , 学者 认 为游戏教 学能激 发 学生的 学 习兴 将 有
() 4 游戏参与 的 自发 性 。 游戏者 重点 就 是 在 教 学 中充 分发 挥游 戏 参 与游 戏 完 全 是 出于 一种 自愿 的 在游 戏 教 学 的 过 程 中 ,尊 重 学 生 是 由内部动机所 控制的 。
(2 游戏程序 的竞争 性。所有 1) 的游戏都是存在竞争 的。而且竞争 戏 的最主要动机之一 。
、
概念界定
二、 游戏教学 的理论分析
1游戏 的特征 .
游戏 存在 已久 . 不 同的 角度 从 进行界 定都有不 同的侧 重点 。从支
每种 游戏 从游 戏 内容 、 游戏 方 受或心理体验 , 即游戏性体验 。 的游戏 又都 具有 相 同点 . 是游 戏 者关 注的是游戏过程而非游戏 的最 就
() 3 游戏规则 的严格 化。 有人 合 考虑各 个 方面 的 因素 , 到解决 所 找 最 优策略 。
特征与教学策 略等方面 , 借鉴游戏 , 都 要遵守规则 , 否则 没有机会获胜 ,
设计选 择适 当的发展 工具 、 价方 甚 至没有机会参 与游戏 。 评 法、 教学策略 。 中 . 其 游戏 化学 习 的
() 戏过程 的平等性 。 9游 所有参 胜机会 , 没有人 享有特权 。 (0 游 戏经 历 的共 同经验 性 。 1)
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成长:社会化与个性化
而理 论 反 思 则 是 一 种 规 律 性 的 本 质 抽 象 。教 师 成 长 的 理 论 反 思 有 不 同 的学 科 视 角 ,其 中 多 以 社 会 学 和 教 育 学 的 视 角 为 主 ,本 文 则 从 心 理 学 的视 角 对 教 师成 长进 行探 索 和 尝 试 , 以期 找 到 教 师 成 长 的特 殊 规 律 ,有 效 促 进 教 师成 长 。
、
教 师 成 长 理 论 的 心 理 学 分 析
会 物 质 文 化 生 活 中 ,遗 传 因 素 与 环 境 因 素 相 互 作 用 ,个 体 内 化 符 合 社 会 要 求 的 知 识 、技 能 、行 为 方 式 、生 活 习惯 以 及 社 会 的 各 种 思 想 、观 念 等 ,形 成 与 其 他 社 会 成 员 相 同 的 社 会性 、心 理 品 质 和 生 理 特 质 , 这 个 过 程 就 是 社 会 化 ;当 人 在 特 定 的 社 会 物 质 文 化 生 活 中 ,遗 传 因 素 与 环 境 因素 相 互 作 用 ,个 体 内 化 不 同 于 其 他 社 会 成 员 的 知 识 、技 能 、行
[ 图 分 类 号 ]G65 [ 献 标 识 码 ]A 中 4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 5 4 20 )0 —0 8 —0 0 5 8 3(0 9 4 0 1 3 [ 者 简 介 ] 曾 金 强 ,广 西 贵 港 职 业 学 院 教 务 处 副 处 长 ( 西贵 港 5 7 0 ) 作 广 3 10
一
为 三 个 方 面 :即 社 会 性 ( 德 品 质 、 世 界 观 、 价 值 观 、人 道 生 观 、方 法 论 等 ) 、心 理 品 质 ( 知 、 情 感 、意 志 、兴 趣 、 认 动 机 、需 要 、 能 力 、 气 质 、性 格 等 ) 和 生 理 特 质 ( 质 、 体 精 神 、外 貌 等 ) 。如 果 对 人 的成 长 发 展 进 行 过 程 分 析 ,人 的 成 长 发 展 包 括 社 会 化 和 个 性 化 两 个 方 面 :当 人 在 特 定 的 社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统一。
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够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有的教育反而有损于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或造成二者的对立,以社会化的要求压制人的个性化发展。
这种对个体发展消极的阻碍作用,就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例如,划一性的教育、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学方法,都压制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差异性,窒息人的创造精神,泯灭人的个性,都属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所以,教育要发挥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在遵循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实施适合个体的教育。
教育要实现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首先,要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在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要创新教育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寻找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
在教育领域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确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位置。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理解“育人为本”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出发点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还是社会?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社会本位论者把社会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个人本位论者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但无论是社会本位论,还是个人本位论,都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和人是统一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社会不能离开人,人也不能离开社会,人与社会相互决定、互为条件。
马克思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中人”,又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作者”。
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历史塑造着“人”:作为历史的“剧作者”,人创造着历史。
1 社会化与个性化
2.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过去有人把社会化理解为是青少年阶段的任务,认为 青少年时期的结束也就是社会化过程的完成。这是对 社会化过程的狭隘理解。今天,学者们普遍接受了 “社会化是一个终生过程”的观点。人的社会化是从 出生的时刻开始,到生命的终结之日结束。青少年阶 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二、道德伦理的社会化
道德伦理社会化是人接受社会通行的道德伦理规范, 并内化为个人价值评判准则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道德伦理社会化包含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 道德认知(cognition):接受社会通行的道德观念,并内化 为个体的道德观念、形成个体的判断标准。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1.社会化目标、内容与过程的多元化
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
这个总目标之下,包含着众多的子目标:凡是与成为一 个合格社会成员有关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情感、 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等,都属于社会化的内容。 政治社会化、道理伦理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社会 化的重点。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人成年之前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这为人的早期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各种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影响到
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权威性和支配作用非常大。 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
行为、成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和谐、民主的家庭容易培养孩子自尊、友善、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 自私、偏狭、暴力倾向的父母往往容易使孩子产生敌视、冷漠乃至反社
创新教育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创新教育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改革实践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发展个性。
这一倡导对我国教育过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社会适应性是一种挑战。
而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适应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合格成员。
我国教育如何实现由注重被动适应到注重主动创新的转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本文试从社会化与个性化关系的角度来阐述创新教育。
1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即适应与创新的关系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对的,前者是个体的社会共同性、适应性,后者则是个体自身的独特性、个别性。
我们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注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独创性的过程就是个性化的过程,其关键是要发展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共性,这种教育势必与强调适应性的教育有所不同。
然而,二者又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共存于个体这一有机统一体之中,具有统一性与依存性。
教育的本质功能就在于完成世代间的文化传承。
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个别的人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这不仅不妨碍个性的发展,而且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性丰富共性,共性规范个性。
共性和个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离开了共性教育这一基础去搞个性化教育只会是缘木求鱼。
没有社会化也就不存在个性化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会越充分地社会化,同时他的个性也发展得越充分。
个性是人的潜质的自由发展,只有社会化程度最高的个体,其个性才会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体现。
社会化与个体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罗计服(河北省宁晋教师进修学校)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全面性,开放性和教育价值的多元性好与信息社会的多样性相吻合.此,在确定素质教育价值取向时,应该融合教育目的”个性本位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的精髓,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协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在现文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众所周知,教育有两种功能,即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有两种责任,即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和社会本身负责任,促进人的发展仅仅是教育完成了培养人的任务.我们知到,人的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人的个性化不等于社会的个性化,因为社会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的总和,自有其发展的复杂性.在强调入的个性化的同时,也应强凋共性,即人的社会化.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目的强调人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往往交替着占据主导地位.当强调社会化功能时,就出现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核,学生在统一的模式中铸就,压抑了个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也就失去了独立性,最终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当强调个性化功能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日标,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教师都成了发展学生个性的条件和工具,教育缺乏必要的控制,学生呈自由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不能与统一性有机结合,结果致使伦理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意识减弱,人际关系冷淡, 缺乏合作,理解,认同的精神,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同样不适合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所以不管在哪一个社会,哪一个阶级统治,社会在要求个人个性得以发展的同时,又对人的个性发展有所规范和制约,要求人的个性沿着礼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当然强调共性.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使人才的标准统一化,模式化,共性化, 而是促使多样化的个性社会化.如何使人的个性和共性得以和谐统一的发展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建立个性和共性统一发展的教育目标多样化的社会需要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个性化.个性化的基本途径是自主,人的自主意味着自立,自由,社会的自主意味着社会体系的独立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只有自主的主体才能有创造性,摆脱外界的束缚,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但自主本身容易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地方主义,缺乏与外界的联系,最终将束缚自身的发展,这就要依靠共性的合力作用来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达到共性的途径是一体化或者说是人的社会化.它指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同时一体化还指每一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光强调人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那就无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一体化,同时个性和共性的发展不能以相互牺牲为代价.具体到教育领域, 也就是发展能力不能以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为代价,发展个性不能以伦理道德的丧失为代价.因此,在教育系统内部应确立一个使受教育者在个性和共性方面都得以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素质教育价值目标的多元性才能实现. 二,调整课程内容促使人的社会化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然后才是他的发展.因此,教育存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人,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延续,所以学校除开设尽可能多的课程供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志趣,个性外,还应开足使学生社会化,一体化的课程.现任哈佛大学校长就痛感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的低落,从而提出要设立专门的伦理课程.使他们庄严而有目的地生活,明确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培养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精神,接受新的参与形式,新的文化与道德规范,认识共同利益,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一体化思维.三,社会实践活动是个-陛向共性发展的中介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长期民主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现在许多学校成立了”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有些学生也在假期安排了一些活动,这只能算是对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的表层认识,有些活动还是流于形式,规模也太小.以后,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将权力的要求与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认同,合作,理解的态度使个性存社会实践中逐渐向共性转化,又在实践中培养和磨砺个性,增强竞争意识,最终使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有机地融合起来。
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好奇心激发
鼓励孩子提问、思考和探 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
创新思维培养
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 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实验
鼓励孩子动手实践,通过 实验验证知识,培养他们 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社交技能培养Leabharlann 教导孩子如何与人交往、沟通、 合作和解决冲突,培养他们的社
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contents
目录
• 个性概述 • 个性发展 • 社会化发展 • 个性与社会化的关系 • 促进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的策略
01 个性概述
个性的定义
01
个性是一个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 的行为、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的 综合体现,是个人独特的心理特 征。
02
个性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能 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这些 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人 的个性。
个性的形成
个性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 同影响,包括基因、家庭、教育、社 会文化、生活经历等。
遗传因素为个性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而环境因素则塑造了个性的具体表现 形式和特点。
个性的重要性
个性影响个人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决定着一个人在生活中的选
择和决策。
个性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人际 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
尊重个体差异
在平衡发展中,应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鼓励个性表达和 创新。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平衡发展要求个体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平衡发展旨在实现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和谐共存,推动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
05 促进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的 策略
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全面性、开放性和教育价值的多元性正好与信息社会的多样性相吻合。
因此,在确定素质教育价值取向时,应该融合教育目的“个性本位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的精髓,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协调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育有两种功能,即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育有两种责任,即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和社会本身负责任,促进人的发展仅仅是教育完成了培养人的任务。
我们知到,人的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人的个性化不等于社会的个性化,因为社会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的总和,自有其发展的复杂性。
在强调人的个性化的同时,也应强调共性,即人的社会化。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目的强调人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往往交替着占据主导地位。
当强调社会化功能时,就出现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核,学生在统一的模式中铸就,压抑了个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也就失去了独立性,最终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当强调个性化功能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教师都成了发展学生个性的条件和工具,教育缺乏必要的控制,学生呈自由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不能与统一性有机结合,结果致使伦理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意识减弱,人际关系冷淡,缺乏合作、理解、认同的精神,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同样不适合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社会化的条件及特点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及特点一、社会化的条件从柏拉图起,历代的社会学家们就为人性及人类行为究竟是由遗传所决定(即本能论),还是后天教化所决定(即环境论)的问题所困扰,并为此而争论不休。
(一)个体社会化的遗传基础1.语言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人人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语言使人们之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思想。
语言是上代人传递给下代信息的中介,通过上代人的信息下代可以吸收到社会化所需要的元素,文化得以传承。
2.思维能力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关系,语言系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能够利用言语和符号进行学习和记忆,并把所获得的经验感受、知识技能用语言的形式加工,从而使人脑有了更高的抽象和概括能力,拓宽了人类在周围世界中发展的范围,逐渐建立了诸如数学、哲学、和各种科学的概念系统,这些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3.学习能力人类的学习能力有着目的性和指向性,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完善自我观念、培养社会角色,主动地把社会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从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特性,理性的指导社会行为。
为培养出合适的社会人,社会也提供个人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个体自我完善,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事实上,人的学习能力不仅包含了先天素质因素,而且还有社会教化和个体后天努力等相互作用的因素,只有当个体与社会相互促进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是人类长期发展的产物。
个体出生后,受生理发育的限制,生理上、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赖父母和其他养育者。
正是这种依赖性使一个人生下来就开始了社会化的第一步,而不得不生活在社会中,与他人建立最初的交往关系,潜移默化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生活方式,养成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生活习惯。
由于这一时期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完全依赖于抚养者,对其怀有依恋和敬畏的感情,甚至视其为权威性人物,这种情感可能导致个体对抚养者的完全模仿和绝对服从,在个体社会化中产生重要影响。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教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教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王振【摘要】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the debate on the aims of education has never been interrupted, each school has its own point of view, but like many other controversial questions, the different views tend to be united. The educa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is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the same educational proces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arxist theory of alienation. As an alienation process,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eventually leads to the fulfillment of individualization.%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争论从未中断,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但像许多其它带有争议的问题一样,最终不同的意见趋于互相融合、借鉴。
教育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社会化这一教育中的异化过程最终会导向人之个性化的完成。
【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7)004【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社会化;个性化;异化【作者】王振【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教育何为?教育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对此问题可谓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
论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浅论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的作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
一个人若是只有人类的身体结构,那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只有等他通过一定的社会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获得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形成了人类的心理结构和行为动力系统,并且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一、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主要由:(1)角色引导机制:对于社会接纳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急和恐惧,成为人们隶属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原因。
社会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判断和自我价值的首要的和稳定的参考系。
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2)社会比较机制: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在明确评价和确认了自己的确切状况之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才能明确自己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自己的行为才有明确的定向。
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比较,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无论从动机的出发点来说,还是从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来说,人们的自我评价都是倾向于社会性的。
(3)社会学习机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既受到行为实践的影响,还要受到其观察经验的影响。
(4)亚社会认同机制: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
因此,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认同的是作为自己直接生活环境的亚社会。
他们必须接受亚社会的引导,必须完成对亚社会的良好适应,否则就不能够顺利成长和发展。
当亚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青少年意识到,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亚社会的强大压力。
二、影响社会化的显性因素(一)家庭方面尽管大学生已离家住校,但与家庭的亲情关系千丝万缕,其心理社会化依然受到家庭的影响。
1 社会化与个性化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人成年之前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这为人的早期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各种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影响到
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权威性和支配作用非常大。 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
行为、成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和谐、民主的家庭容易培养孩子自尊、友善、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 自私、偏狭、暴力倾向的父母往往容易使孩子产生敌视、冷漠乃至反社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社会互动,学习和掌握社会生 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 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定义的六个要点:
(1)主体——个体 (2)场所——一定的社会背景 (3)条件——社会互动 (4)内容——学习、掌握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 (5)目标——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合格社会成员。 (6)性质——过程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厄盖赖尔(1965)对儿童“自私”行为的研
究
研究者让4—16的儿童分核桃,核桃是单数,如5、9、 11、13、15,要求被试和另一位儿童分。
研究者发现他们有三种分法:①丢掉一个成偶数后两人 平分;②给自己多分一个;③给对方多分一个。
孩子的妈妈闻讯赶来,看见自己的孩子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你认为这个妈妈可能会怎么做?
A. 斥责那个工作人员一顿 B. 直接向她的主管投诉 C. 很生气地将小孩带走,再也不参加这里的活动了 D. ???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心理健康:个性化与社会化过程的和谐、统一
遇 到的困难一样 , 心理现象 的研究 。 同研究 者往往 从 对 不
第二, 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不同学者都基本同意适 应与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 适应与发展应该是心理健康
人 的适应与发展的状况 。 J L 5
康研究存在着相同的研究倾向。就如同心理学研究中常 考察的立足点. 或者说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对象就是一个
收稿 日期-06 3—0 ' 0 —0 2 7
康和心理健康标准概念的质疑与反思性文章仍屡见不鲜。
作者简介: 军锋 (99 , 河南周口人 , 南托 学教育科学学院 2o 级硕 士研 究 生。 魏 1 一)男, 7 河 o4 主要 从事发展 与教 育心 理 学研 究; 郑欢欢 (91 )女 , 18 一 , 河南洛阳人, 河南欠学教育科 学学院 20 级硕士研究生 , 04 主要从 事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研 究 ;个性化 ; 社会化 ;心理健康标 准
中国分类号 :c48 4;B8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 662o)3 02 — 3 07 80( 6o — 09 0 o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
们在面临越来越多 的选择和机遇 的同时, 也要应对越 来越 多 的矛盾与冲突。心理疾病成了许多人挥 之不去 的阴影 ,
了心理学研究 中最热 门、 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一
、
心理健康研究的基本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的界定, 我们会发现他们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不外 乎是 : ①心理健康是一功能状态 ; ②心理健康是个体内
部协 调与外部适应 的统一的 良好状态 l ; 3 ③心理健康是个 适应水平 向高级适 应水平不断推进 的过程L。 4 J
创新教育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创新教育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改革实践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发展个性。
这一倡导对我国教育过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社会适应性是一种挑战。
而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适应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合格成员。
我国教育如何实现由注重被动适应到注重主动创新的转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本文试从社会化与个性化关系的角度来阐述创新教育。
1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即适应与创新的关系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对的,前者是个体的社会共同性、适应性,后者则是个体自身的独特性、个别性。
我们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注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独创性的过程就是个性化的过程,其关键是要发展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共性,这种教育势必与强调适应性的教育有所不同。
然而,二者又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共存于个体这一有机统一体之中,具有统一性与依存性。
教育的本质功能就在于完成世代间的文化传承。
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个别的人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这不仅不妨碍个性的发展,而且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性丰富共性,共性规范个性。
共性和个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离开了共性教育这一基础去搞个性化教育只会是缘木求鱼。
没有社会化也就不存在个性化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会越充分地社会化,同时他的个性也发展得越充分。
个性是人的潜质的自由发展,只有社会化程度最高的个体,其个性才会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体现。
社会化与个体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简述教育对个体的个性化功能
第一题:简述教育对个体的个性化功能所选题目的序号是:1 姓名:徐为茂学号:z09202878033 站点:盐城师范学院一、个体个性化所谓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总所体现稳定的特征。
教育在个体个性化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的表现之一,通过教育既可以培养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可以提高个体的独立创造能力和自觉控制能力。
所谓的个性化发展,意味着个人的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创造能力与自觉控制能力的提高。
二、教育对个体个性化功能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个性化,同时也要求个性化。
个性主要体现为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个性化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个体个性化的形成与实现依赖于教育的作用。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的这种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个体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的突出表现。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它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
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它是主体性的外在表征。
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有赖于教育。
人要从最初的孱弱的生物体转变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把握外部对象世界的客观规律,发展自我意识,从而主动地积极地作用于对象世界,达到变革对象世界的目的。
因此,对于个体而言,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发展自我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的过程。
通过教育的定向、强化和加速的作用,有利于人的主体意识的更好地形成,有利于人的主体能力的更好地发展,从而使人的主体性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增强。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独特性人的个体特征指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它体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高校教师资格证 试讲教案
呈现案例并提出讨论题(学生结合案例,分组讨论思考题)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
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
2.提升个体发展的速度
3.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
4.唤醒个体生命的自觉
探讨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学主要从两大方面去论述,一是人的社会化,二是个性化,而这两个概念都比较抽象,需要先厘清核心概念,然后再去评述。
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概念
(一)社会化的含义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类本质时,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所在。社会化是个体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这一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社会互动,学习和掌握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包括政治、社会伦理、性别角色、语言等的社会化。
2.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本门课程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学生已经基本有了对师范教育的模糊认识,也有师范生阶段教师基本功的训练,部分课程也涉及教育学相关内容。在讲述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教育及教育学的认识、产生、发展以及它的价值,对教育功能及个体发展也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两大表现。
(举例狼孩的故事)
(二)个性化的含义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模式的过程。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形成。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个体学习和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个性化是个体对社会规范和社会影响的选择、加工和内化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是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一种传承和传播知识的方式,也是培养个体能力和塑造个性的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的个性化亦成为了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教育的社会化和教育的个性化两个方面阐述它们的特点和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教育的社会化是指教育系统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一方面,社会对教育有着明确的期望和要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与社会的需要相契合。
例如,在一个倡导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社会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教育也是社会的一种重要规范和约束力量。
它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校的纪律使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然而,教育的社会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如果过于强调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可能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认知、兴趣、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育的社会化需要兼顾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与教育的社会化相对应的是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实现学生的个人发展。
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通过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成果和个人成长。
教育的个性化要求教育者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这需要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敏感性和观察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有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育的个性化也并不意味着完全忽略社会化的因素。
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个体的发展需要在这个环境中进行。
因此,教育的个性化需要与教育的社会化相结合,找到一个平衡点。
教育者既要关注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又要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为了实现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的个性化的平衡,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引导。
社会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目前教育领域研究的关键词。
社会化学习意味着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流媒体,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互相分享信息,交流学习经验,以便实现共同的目标。
而个性化学习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开发他们个别发展计划中的技能。
本文旨在探究这两种学习方法的理论基础并分析其实践意义。
社会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文化学习。
我们所学的语言、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等,都来自于我们所在社会层及家庭的文化土壤。
社会化学习是其中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人们个人的经验和研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进行共享。
社会化学习可以帮助个人扩大知识面和扩大社交圈,而且可以提供网络上的多样性和可面临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它还可以促进新的想法和主题的出现,通过开放学术交流来加强创意和协作,以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而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特点。
个性化学习根据相应的兴趣、知识、能力、学习风格及个性考虑,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这种学习方式将学生视为独立的学习者,让他们参与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决策中。
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分辨通过完成任务所获得的鼓舞和自信,而把学习看成一种掌控自己未来的工具。
在实践方面,社会化和个性化学习仍然具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巨大的挑战。
对于社会化学习,教育者要学会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落入网络上的误导、乱套以及保存学生的隐私。
同时,个性化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实施这种教学方法。
它需要提供学生个体化的教学计划,而在确定计划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交习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
这就需要教育领域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人力物力和时间和资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总之,社会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被广泛认为是教育领域未来的潮流。
社交平台可容纳到大量的个性化学习,并且能了解并满足学生的需求。
如果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两种学习方式需要作出的努力,就能够使得学生从这两种方式中得到最大化的收益,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统一。
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够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有的教育反而有损于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或造成二者的对立,以社会化的要求压制人的个性化发展。
这种对个体发展消极的阻碍作用,就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例如,划一性的教育、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学方法,都压制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差异性,窒息人的创造精神,泯灭人的个性,都属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
所以,教育要发挥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在遵循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实施适合个体的教育。
教育要实现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首先,要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在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要创新教育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寻找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
在教育领域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确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位置。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理解“育人为本”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出发点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还是社会?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社会本位论者把社会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个人本位论者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但无论是社会本位论,还是个人本位论,都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和人是统一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
社会不能离开人,人也不能离开社会,人与社会相互决定、互为条件。
马克思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中人”,又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作者”。
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历史塑造着“人”:作为历史的“剧作者”,人创造着历史。
社会化——精选推荐
晋西入黄河流产沙规律和流域治理效果
周明衍
【期刊名称】《水文》
【年(卷),期】1982(000)0S1
【摘要】一、晋西的水土流失及治理晋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缘。
因地面
长期振荡式上升和水流的不断侵蚀,境内山丘起伏,沟壑纵横,河流切割很深。
自北向南可分为风沙丘陵缓坡、黄土丘陵沟壑和残塬沟壑三个地貌类型区及河源区(见图1)。
由于降雨集中的自然条件和植被差、耕作粗放等人为因素,水土流失极其严重。
汾河和晋西有观测资料的十条一级支流平均年产沙3.18亿吨,扣除汾河流域大中型水利工程拦引量0.28亿吨,实际入黄沙量2.9亿吨,占黄河平均年输沙量16亿吨的18%,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之一。
晋西黄土区28个县面积4.62万平方公里,
【总页数】10页(P31-40)
【作者】周明衍
【作者单位】山西省水文总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
【相关文献】
1.黄河主要产沙区近百年产沙环境变化 [J], 刘晓燕;高云飞;王略
2.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产沙规律综述 [J], 赵力毅;赵光耀;王鸿斌
3.黄河中游产沙分布规律及其变化 [J], 林银平;张培德
4.黄河中游地区侵蚀产沙规律及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研究综述 [J], 朱金兆;胡建忠
5.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格局坡面产流产沙特征 [J], 王恒星;张建军;孙若修;张佳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全面性、开放性和教育价值的多元性正好与信息社会的多样性相吻合。
因此,在确定素质教育价值取向时,应该融合教育目的“个性本位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的精髓,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协调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育有两种功能,即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育有两种责任,即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和社会本身负责任,促进人的发展仅仅是教育完成了培养人的任务。
我们知到,人的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人的个性化不等于社会的个性化,因为社会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的总和,自有其发展的复杂性。
在强调人的个性化的同时,也应强调共性,即人的社会化。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目的强调人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往往交替着占据主导地位。
当强调社会化功能时,就出现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核,学生在统一
的模式中铸就,压抑了个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也就失去了独立性,最终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当强调个性化功能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教师都成了发展学生个性的条件和工具,教育缺乏必要的控制,学生呈自由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不能与统一性有机结合,结果致使伦理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意识减弱,人际关系冷淡,缺乏合作、理解、认同的精神,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同样不适合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所以不管在哪一个社会,哪一个阶级统治,社会在要求个人个性得以发展的同时,又对人的个性发展有所规范和制约,要求人的个性沿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当然强调共性,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使人才的标准统一化、模式化,共性化,而是促使多样化的个性社会化。
如何使人的个性和共性得以和谐统一的发展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个性和共性统一发展的教育目标
多样化的社会需要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个性化,个性化的基本途径是自主,人的自主意味着自立、自由,社会的自主意味着社会体系的独立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只有自主的主体才能有创造性,摆脱外界的束缚,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但自主本身容易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地方主义,缺乏与外界的联系,最终将束缚自身的发展,这就要依靠共性的合力作用来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
达到共性的途径是一体化或者说是人的社会化。
它指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
相互依赖关系,同时一体化还指每一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光强调人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那就无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一体化,同时个性和共性的发展不能以相互牺牲为代价。
具体到教育领域,也就是发展能力不能以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为代价,发展个性不能以伦理道德的丧失为代价。
因此,在教育系统内部应确立一个使受教育者在个性和共性方面都得以
发展的目标。
只有这样,素质教育价值目标的多元性才能实现。
二、调整课程内容促使人的社会化
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然后才是他的发展。
因此,教育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人,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延续,所以学校除开设尽可能多的课程供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志趣、个性外,还应开足使学生社会化、一体化的课程。
现任哈佛大学校长就痛感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的低落,从而提出要设立专门的伦理课程。
使他们庄严而有目的地生活,明确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培养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精神,接受新的参与形式、新的文化与道德规范,认识共同利益,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一体化思维。
三、社会实践活动是个性向共性发展的中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长期民主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现在许多学校成立了“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有些学生也在假期安排了一些活动,这只能算是对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
的表层认识,有些活动还是流于形式,规模也太小。
以后,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将权力的要求与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认同、合作、理解的态度使个性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向共性转化,又在实践中培养和磨砺个性,增强竞争意识,最终使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有机地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