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现状以及对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研究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路径探索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路径探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路径探索摘要: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影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谈及中等收入者比重,不能不关注中等收入人群。
以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界定为基础,阐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现实意义,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流动两种路径相结合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中等收入比重;中产阶级;流动路径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01-02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最新的收入水平划分,中国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中国不仅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而且部分地区率先实现了现代化,正在走向富裕之路。
但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是不全面、不平衡的;中国的生产力、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现代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等。
中国基尼系数从2000年开始就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据世界银行估算,2010年已攀升至0.48。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收入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收入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明显扩大。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引发诸多社会矛盾,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总结几十年来中国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研究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客观事实与成因。
概括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收入分配理论,探索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及路径是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一、中等收入者比重概念的界定中等收入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与它相关的概念有中等收入国家、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中等收入者比重、中等收入者,等等。
其中,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概念,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
各国既有大体的共识,我们暂且称为绝对标准;各国又有自定的标准,我们暂且称为相对标准。
各种概念和标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标准的制定又可以从收入、支出或消费、生活质量不同角度加以制定和衡量。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改革探索277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摘要】收入分配格局决定社会是否稳定,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收入渠道不断增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
在收入分配差距激励效率的观念和体制被逐渐认同的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也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现状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分配比例关系。
一个国家主体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合理,会对该国的投资消费比例、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稳定的社会,收入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富人和穷人都比较少,而中等收入者最多,占总人口的一大部分,这样的社会是一个财富分配较为合理、政权稳定,执政基础牢固的社会。
而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是橄榄型,而是金字塔型,富人人口最少,中产阶级人口较少,而穷人人口最多。
2012年我国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部分低收入人群主要在农村。
而中等收入者也偏少,金字塔最顶层的富人比例更少。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当中等收入者群体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是“橄榄型”,也就是说,富豪与穷人、权贵与弱者都是少数,而作为既有秩序之基础的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橄榄型”分配格局是我们正在追求的目标。
也就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现在,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中有48.5%的家庭财产在15万至 30万之间,如果考虑到我国农村除极少数农民收入较高外,大多数收入偏低的现实,可以推测出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人数大约为2亿,占全国人口的18%左右。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陈艺妮田敏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7期内容摘要:中等收入群体是目前我国重要的财富创造者、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也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和“缓冲器”。
本文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群体规模的测度与变化趋势、这一群体的消费现状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策略四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群体规模与变化趋势消费现状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学者们在进行分析时采用了多个含义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如中产阶级、中产阶层、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阶层、中间阶层等,其中中等收入群体与中产阶级是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两个概念。
对于中产阶级的界定,学者们主张要从收入、教育、职业、地位、生活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定(曾昱,2007);而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大多数研究则是从收入这一单一指标来界定(王朝明、李梦凡,2013),认为中等收入群体就是收入和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的人的集合。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方式简单、可操作性更强,包含的范围最广。
因此,本文采用中等收入群体这一概念并在总结时将这些使用相似概念的研究都归纳进来。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指标,目前学者们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并没有达成一致,不同学者采用的界定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
如国家统计局界定的2005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年家庭收入标准为6-50万元之间(以3口之家计算)。
黄维德、陈欣(2004)界定的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范围为2.6-8万元之间。
葛振纲、韩淑珍(2012)测算出2010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在1.2-2.5万元即可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李颖丽等(2013)以2011年的价格为基础,测算出农村居民中等收入者标准为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18298.3-55794.9元的区间。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研究的开题报告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研究研究背景:中等收入阶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阶层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有限,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由此,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成为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研究内容:1.分析现有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和现状,研究其主要来源和构成。
2.探讨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关键因素,并明确其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作用。
3.通过比较各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情况,探究不同制度背景下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差异原因。
4.对我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相关政策进行总结和探讨。
研究意义: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促进经济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社会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现有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和现状,明确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结合不同制度背景下的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差异原因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提供实践性的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调查和分析,深入研究现有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和现状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或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中等收入阶层的生活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如何扩大其比重;最后,通过比较各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和政策措施,分析其不同制度背景下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差异原因。
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提出一系列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优化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措施。
同时,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落实和推广,有助于推动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财政调节措施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财政调节措施现阶段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措施为:一是保增长、扩收入。
二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三是强化税收调节。
四是调整经济结构。
【关键词】收入分配财政调节税收工资增长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财政作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应当切实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着预期方向发展。
这既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广大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迫切要求。
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比重偏高,而居民收入比重偏低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约为9.5%,而同一时期内,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6.9%。
导致居民未能享受经济高增长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和企业的分配收入挤占了居民的分配收入。
多年来政府和企业的收入趋势不断上升,而居民的收入趋势却在波动中下降。
我国2006年政府收入份额为14.2%,企业收入份额为45.2%(包括折旧),而居民收入份额仅为40.6%。
资料显示,全球多数国家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普遍都在54%~65%。
相比之下,我国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比重偏高,而居民收入比重偏低。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而劳动者报酬是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二是居民经常转移净收入增长大大放缓。
政府对居民的社会保障支付投入不足导致居民经常转移收入减少,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又导致居民经常转移支出的增加;三是地方政府考核机制的弊端和财税分权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招商引资,扩大生产规模以创造更多税收;四是资本报酬比重偏高,导致企业收入因此大步上扬。
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进入90年代以后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2000年时基尼系数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0.45左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障碍及对策探新
字塔型” , 形成中等收入者 占多数 , 并 占有大部分社会 财富的格局 。只有形成这样的收人分配新格局 , 才能 积极促进共同富裕 目 标 的实现。建设小康社会 , 实现 共同富裕 , 关键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 比重 , 缩小收入 分配 差距 , 让 更多 的人 分享 到改革 发展 的成 果 。 总之 ,扩大中等收入者 比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扩大 中等 收入者 比重 不仅 是维 护社会 稳定 的现 实 要求 、 促 进 全 面 小 康 建设 的基 本 任 务 , 还 是 实 现 共 同 富裕 的重要内容。 二、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面临的主要障碍
力度 。 缩 小居 民收 入差距 ; 大力发展 教 育 , 加 大对人 力 资本 的财政投 入 。 关键 词 :中国梦 ; 中等 收入者 ; 社会 结构 ; 共 同富裕 中图分 类号 :F 1 2 4 . 7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8—8 4 3 1 ( 2 0 1 4 ) 0 3—0 0 4 4—0 3
一
、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现实意义
进步的光荣传统” 。“ 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社会各方面 的共同努力。无疑 , 中等收入者是实现“ 中国梦” 的重 要 力量 。扩大 中等 收入者 比重 已成 为一项 急需 解决 的
时代课 题 。 其实早 在 党 的十六大 , 就 已经 明确提 出 “ 以 共 同 富裕 为 目标 , 扩 大 中等 收 入 者 比重 , 提 高 低 收 入
者 收 入水 平 ” 。在 2 0 1 1 年 的中央 经 济工 作会 议 上 , 对
“ 中国梦 是 民族 的梦 , 也 是 每个 中国人 的梦” 。扩
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对策研究
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对策研究作者:牟粼琳王刚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2期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研究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深刻意义。
本文对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针对多元原因,提出培养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对策,以期为我国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一、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导致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相对过低。
根据中科院的测算标准,家庭财产在15万元至30万元之间可以算作是“中产”。
目前中国城市居民中有49%的家庭符合这一标准,但考虑到中国农村大多数家庭收入偏低的现实,最终可以推测出,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19%左右,这个比例很低。
而我国200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470元,我们的中收系数较高是建立在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和高收入人群过于集中的基础之上的,这导致拥有有效需求能力和稳定心态的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较低。
从纵向比较来看,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幅小于高收入者,1986至1999年,10%的最高收入户的收入就增长了8倍,远远高于中低收入层的增长,而且这种趋势还没有明显缓和的迹象,这使中等收入者比重趋于降低。
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积极作用1、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现阶段消费差距很大:低收入人群收入太低,消费不足;而高收入阶层虽然拥有巨额财富,应有尽有,但他们要么不消费,导致资金闲置,要么过度消费,导致浪费资源,这种消费很不持续。
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他们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很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积极工作,努力拼搏。
如果我国中等阶层人数占绝大多数,这意味将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这有利于缓解和消除“需求不足”的市场经济问题;同时,中等收入阶层可以理性消费,可持续消费,对其它阶层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持续、有序的发展。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论分析与思考——基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视角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8 — 3 1 【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一般项 目资助“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与完善我国现阶段收人分 配制度 研究 ” ( 1 1 Y J A 7 1 0 0 4 6 ) 【 作者简介 】田杨群( 1 9 6 2 一 ) , 男, 安徽人 , 博士 , 肇庆学 院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 学部教授 , 研 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 论 ; 曹顺 霞, 女, 肇庆 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部教 授 , 研 究方 向: 马 克思主义理论。
活方式 、 文化心理 、 价值观念 、 理想追求乃至审美情趣等构成了中产文化 ; 具有共同的身份认同 , 比如 , 他们认为 自身 的社会 地 位处 于 中等或 更高 等级 ; 政 治态度 较 趋 向于温 和 的改 良主 义和 道德 相对 主 义 , 他们 通 常不 会 支持 极端的 、 激进的政治行动 ( 如革命 、 暴力 、 动乱等 宽容的 、 相
【 关 键 词】 中等 收入者 ; 主要特征 ; 必要性 ; 完善制度 【 中图分类号 】 F 1 2 4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3 ) 0 2 — 0 1 2 3 — 0 5
早在 2 0 0 2 年1 1 月,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首次 明确提 出“ 扩大 中等 收入者比重” , 转眼十年时间过去 了。和十 年前相 比, 今天 , 我 国收入 分配 差距 更 大 , 贫 富分化 更 严重 , 我们 面 临着 更 加不 确 定 的经 济 社会 形 势 和更 加严 峻 的挑战 。“ 扩大中等收入者 比重” 仍然是我 国人民心 中的期盼 , 同时也仍然是一个十分艰 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 战 。“ 扩大 中等收 入者 比重 ” 既是 党 和政府 的既定 方 针 , 也是 我 国收入分 配 制度 改革 的预定 目标 。从 完 善收 入分 配制度的视角 , 分析和探讨“ 扩大中等收入者 比重” 的必要性和方针政策很有必要。
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比较研究
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比较研究我国目前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多将按人口排序、收入处于中间水平的“中等人群收入”,与处于收入分布范围的中间水平的中等收入混同。
我国当前的中等收入群体明显处于低水平。
农民收入分布则呈现以大多數低收入群体为基础的金字塔结构,向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结构转换的过渡性结构。
虽然省际差距有所收敛,但中低收入省份净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为零,多数低收入省市的收入位次难以提高。
未来应逐步抬高水平较低但又人口众多的收入群体的重心,形成更高水平的橄榄型结构。
应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效益现代服务业,实行以投资合作为主导的省际对口帮扶政策,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扩大农民中等收入群体。
标签:省市;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较分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重要标志是“橄榄形”分配结构逐步形成,但这种结构有着高水平和低水平之分。
本文从省市农民收入水平层面,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如何构建较高水平的省市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结构,以期为政府调控提供一定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一、中等收入群体的定量概念及农民收入差距的收敛性在收入分配格局上,一些发达国家虽然也有较明显的群体性收入差距,但是区域之间的人均差距并不是很大。
例如美国50个州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康涅狄格州,人均收入为56889美元,最低的是密西西比州,人均收入为32176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77倍,而2014年我国收入最高的上海农民人均收入为21192元,是最低的甘肃人均收入6277元的3.38倍;从大区域看,美国最富有的新英格兰地区2011年人均收入为51074美元,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东南地区(southeast)为37472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36倍,而我国收入较高的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算术平均数)为14498元,西部地区为7895元,前者为后者的1.84倍。
《税收经济学》论文---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正以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但是、高速发展的背后掩藏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其中收入分配平均就是其中的一项。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居民财产差距不断扩大。
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通过扩大就业,实现收入分配的改善;优先发展教育,保障教育公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提供社会保障;鼓励先富裕起来的人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对策一、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个体收入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个人收入与之前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拥有100万元资产的人已经超过100万人。
目前我国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者有430万人。
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者达100万人。
1993年占全国人口2%的高收入者的储蓄。
约占全国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的30%。
与此同时。
很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拿不全甚至拿不到工资,生活困难。
广大农村尚有6500万人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下降的趋势。
但在1985年之后、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到2021年,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49。
(二)城乡收入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变得越来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个人收入差异中份额最大的就是城乡之间的差异。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有差距。
但由于国家对城镇居民工资的计划管理、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看似并不突出。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收人 中的 比 重 已 达 到 了 近 50 % 。 因 此 , 在 我 国 , 即 使 在像上海 、 北 京这 样 的发达 地 区 , 工 资外 收人 在家 庭收 人 中所 占的 比 重还 有大 幅提 高 的空 间和 可 能 。
目前 , 积 极 开 辟 和拓 宽 工 资 外 收人 渠 道所 需 要
提高 中等 收 人 者 的 比 重 , 最 直接 的 理解 就是 提 高 中等 收人者 在 总 人 口 当 中 的 比 重 。 这 是对 的 , 也 是 首要 的 。 但 是 , 从 中 等收 入 者 对 于促 进 经 济增 长 和社 会稳 定 的意 义来 考 虑 , 仅 仅 笼统 地 讲 提 高 中等 收入者在 总人 口 中 的 比重 还是 不够 的 , 更 进 一步 还 要 讲提 高 中等收人 者 的收人 在总 收人 中的 比重 。 因 为 中等 收人者 收人 比 重 的 提 高 , 不仅 意味 着 中等 收 人 者人 口 比重 的提 高 , 而且 更 重 要 的是 意 味着 中等 收人者 支撑经 济 发展和稳 定社 会 的力量 在增强 。 虽 然提高中等收人 者 的人 口 比重 , 会 提 高他 们的 收人 在 总收人 中的 比 重 , 但 如 果 我 国 中等收 人 者 阶层 的 内部结构 不合 理 , 同样 不 利 于 我 国经济 的快速 发 展 和 社会 稳定 。 例如 , 与世 界平 均水平 相 比 , 即使 是我 国 目前 已经进 人 世界平 均水 平 的中等 收人者行 列 的 人群 , 他 们的收人 水 平绝 大 多 数 仍然处 于 中等收人 水平 中 的低层 次 。 因此 , 在 中等 收人者 群体结 构 中 , 应 使 中等收 人者 在高 、 中 、 低 三个层 次 上有一个 合理 的分 布 , 特别 要进 一步提 高 中 、 高层 次 的 中等 收入者 在全部 中等 收人 者 中 的 比 重 , 实 现 中等 收人 者 的 收 人在 总收人 中比 重 的提 高 。 这是 我们 提高 中等收人 者 比 重所追 求 的内在结 构 目标 。
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的分析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内容提要党∞卜六大首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而且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促进先进文化的消费和创造的动力。
中等收入者是我国社会在某一时期按收入差距划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
一定的收入水平是中等收入者适宜的划分标准。
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动态概念,同一地域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状况不同。
目前,可以以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卜4万元作为确定中等收入者的标准。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具体目标是逐步将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山目前的18%提高到40%左右。
我国的中等收入者存在于各个行业。
未来20年至少有七类人将构成中等收入者群体:科技发明人和科技企业家;会融服务等企业管理人员;律师、分析师、会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和高级技工;学术团体或机构中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外企}tt4,f,企服务机构的高中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家和农村工商业者等。
我们应让尽可能多的企业职工和农民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还存在一些障碍。
一是人口多、底予薄、生产力不发达。
二是收入分配体制障碍。
表现在收入分配体制不完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按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社会保障制度4i完藩;竞争机制不继全。
尤其是教育机会不平等。
三是平均主义思想影响。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首先要靠经济发展。
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年均7.2%的增长速度。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让工人和农民加入中等收入者群体。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必须继续引导、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在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人者 主要集 中在垄 断行 业和知识含量高 、 市场潜 力大 的新
兴行 业 ; 职 业 角 度 看 , 中 在 受 教 育 程 度 高 , 识含 量 高 从 集 知 的 职 业上 , 般 是 经 营 管 理 者 、 业 技 术 人 员 和 公 职 人 员 一 专
等。从地域上 看 , 中等收人者 主要集 中在大 中城市及东南
维普资讯
3 4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o 年 06
扩大 中等收入者 比重的制约因素 与对 策分析
王 荣珍
( 阳师 范 学 院 . 南 信 阳 440 ) 信 河 600
[ 摘
要] 扩大 中等收人者比重是全 面建设 小康 社会 的发展路 径。而如今 中等 收入 者 比重还很 小 , 还存 在着制 约中
二 、 大 中等 收 入 者 比 重 的 制 约 因 素 扩
极意义 , 定型现代 化社会结构 及利益 格局 的 中坚 力量 。 是
但 目前 我 国 的中 等 收 人 者 与 发 达 国家 相 比 , 尚处 于 初 始 阶
段, 比重很 小 。 从 人 口 比例 上 看 : 国 家 统 计 局 公 布 的 《 次 中 国 城 据 首 市 居 民家 庭 财 产 调 查 总 报 告 》 示 , 至 20 显 截 03年 6月 底 ,
的社 会 结 构 是 以 中 等 收 入 阶 层 的严 重 欠 缺 为 特 征 。 据 中 科 院“ 当代 中 国 社 会 结 构 变 迁 ” 题 组 的研 究 结 果 ,0 1 课 20 年
伍 , 断扩 大 中等 收 入 者 比重 , 疑 对 实 现 共 同 富裕 、 面 不 无 全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那 么 , 阶段 中 等 收 人 者 群 现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变化及扩大措施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变化及扩大措施
宋建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为理论背景,首先梳理和计算了国内外定义下的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变化,发现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大小和变化方向随定义的不同而不同.绝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一般上升,相对收入定义下的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有可能下降,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可作为收入法定义的补充.目前城镇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不足50%,全国和农村的比例更低.然后基于收入拟合方法下的中国收入分布变迁情况得出中等收入阶层比例较低的原因是收入逐渐集中于高收入阶层,最后从收入来源角度提出了降低对中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提高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以及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经营净收入等措施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总页数】15页(P79-93)
【作者】宋建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的政策途径 [J], 杨晓晖
2.保护和扩大西部干旱区山地水源涵养林的建议rn——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 [J],
3.中国为什么不扩大黄金在外储中的比例 [J], 修成才
4.中国为什么不扩大黄金在外储中的比例 [J], 修成才
5.切实采取措施扩大在职人员录取为研究生的比例 [J], 廖文武;韩如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的研究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的研究张蓉蓉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分配方式的变革拉开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的拉开在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理论界和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引起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强调了中等收入者在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笔者在认真分析十六大以来学术界对中等收入者问题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中等收入者进行界定,并说明了广义和狭义的相互联系。
这样既对目前关于中等收入者概念界定方面的各种观点进行了总结,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新认识。
在对广义中等收入者的定量分析上,通过对几种常用方法的利弊分析,肯定了以家庭人均年收入作为主要划分标准的方法,并结合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和城市化进程指标,推算出划分标准。
在对狭义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标准上,引入了商品房价格因素,并根据现有数据资料,对生活质量方面的有关指标进行了大概估算。
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中等收入者在收入水平、消费潜力、政治立场、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生活质量、道德素质等方面的相似特征,并详细分析了中等收入群体的行业、职业和地区分布。
通过对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估算和国际比较,得出了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过小,社会结构不合理的结论,并且提出其发展目标。
研究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我国的理论、经济和社会意义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可能性和制约因素。
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全面提高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论创新、经济和社会对策相互配合的系统措施。
第一章是整个文章的导论部分,主要对十六大以来关于中等收入和中等收入者界定及意义和措施方面的观点进行概括和评价;第二章讨论了中等收入者的概念、划分标准、特征和分布情况;第三章对我国目前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国际比较。
并提出了发展目标;第四章详细概括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五章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可能性和制约条件进行评析;第六章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系统性措旌。
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24页
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一)2019-11-25 中宏数据库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深化分配稠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更重要的是,它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其历史意义不亚于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之后,提出“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调整,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在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起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较快发展,我图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提前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低水平、不协调的问题,从分配领域来说,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因此,如何合理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把握中等收入者形成的规律,找出影响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主要因素和难点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中心课题”。
一、中等收入者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中等收入者是指一定时期收入保持在中等及生活较富裕、生活水平相对稳定的居民群体。
在我们的定义中,主要按收入指标来作为划分是否属于中等收入者的标准。
由于居民收入是综合性的,是生活的基本前提,人们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收入,往往决定于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达到何种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
同时,一定的收入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积累财产及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甚至思想观念的倾向,因此,这个指标能够反映中等收入者的主要生活情况。
用收入水平来划分中等收入者也符合国际上通用方法。
由于现在西方消费信贷成为居民主要消费方式,其贷款规模可以是其收入的若干倍,因而西方Middle Class(中产阶级)既不是主要根据消费水平,也主要不是看财产的多少,主要是根据可持续的收入能力和收入水平。
福建省中等收入者现状及扩大比重研究
福建省中等收入者现状及扩大比重研究
周雁
【期刊名称】《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根据福建省中等收入者比重偏小、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结构调整效应和文化程度低等特征,必须通过人力资本、要素资本、社会资本、生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共同作用,使低收入者逐步进入中等收入者阶层,达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比重超过两头的目标.
【总页数】7页(P76-82)
【作者】周雁
【作者单位】福建省城调队,福建,福州,3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国民收人现状以及对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研究 [J], 葛楠
2.从经济层面来看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对策研究 [J], 刘群;贺翔
3.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J], 叶福生;董树平;付春晖;李帮志
4.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税收对策研究 [J], 倪青山
5.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 [J], 姚卫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重,完成 时代赋 予我们 的使命 。
关键词 :中等收入者; 中产阶级;收入 分配
中图 分 类 号 :C 1 93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5 0( 1 )0— 1 0 874 2 501-2 0 00 8
在 中国共产党十 六次代表 大会的政 治报告 中明确地写 伍 发 展 壮 大 是 历 史 的 必 然 。 道 : “以 共 同 富 裕 为 目标 , 扩 大 中 等 收 入 者 比 重 , 提 高 二 、 扩 大 中等 收 入 者 比重 的 原 因 低 收 入 者 收 入 水 平 。 这 里 的 “ 大 中 等 收 入 者 比重 ” 是 ” 扩 1 扩 大 中 等 收 入 者 比 重 有 利 于 保 持 社 会 的 稳 定 , 促 、 进 社 会 变 革 。 中 等 收 入 者 是 “ 定 器 ” 和 “ 动 器 ” 的 稳 推 句 新 话 , “中 等 收 入 者 ” 这 个 概 念 虽 然 与 “中 产 阶
一
、
我 国中等收 入者 的现状
在 西方 发达 国家 ,其 社 会人 群 的构 成 是 “ 榄 型 ” 橄 , 中间是一个 庞大 的中产 阶层 ,有钱人 和贫 穷者都 是少数 ,
于 中等 收入者相对 富有 ,享有 较高水准 的生活质 量,拥有 较为轻松 良好 的工 作环境 ,这 往往使他 们对 现实 生活与现
存制度相对 比较满 意,这样 ,他们对社会 主流价值与现存
而所 有 的发 展 中国 家 ,人群 构 成是 “ 字塔 型 ” 的, 也 秩序 有着较 强的认 同感 ,是现行 统治 的支 持者 。当社会矛 金 就 是 中低 收 入者 占 了绝 大 多 数 。 随 着 中 国经 济 的 发 展 , 中 盾 激 化 的 时候 , 由于 大 量 的 中等 收 入 者 的存 在 ,往 往 能够
一
认 它 们 有 大 体 相 同 的 内涵 。 它 反 映 了 一 个 重 要 的政 策 导 向
一 一
级” 、“中 产 阶 层 ” 不 完 全 等 同 或 者 重 合 , 但 是 应 该 承 综 合 体 。 中 产 收 入 者 是 和 “高 收 入 ” “ 富 ” 紧 紧 相 、 财 连 的 。 一 般 来 说 , 中 等 收 入 者 的形 成 得 益 于 现 存 秩 序 ,或 者 说 ,他 们 是 国 家 现 行 政 策 的 最 大 受 益 群 体 和 得 利 者 。 由 鼓 励 “中 产 阶 层 ” 的 发 展 。
一 一
前 仍 处 于 一 个 经 济 体 制 和 政 治 体 制 改革 深 化 、社 会 和 文 化 扩 大 中 等 收 入 者 比 重 的 目的 是 把 我 国 目前 的 “ 字 塔 ”的 金
结构大转型时期 , 目前 中国的 1 2亿人 口中,中产阶层的 比 收 入 结构 逐 步 转变 为 “ 榄 型 ” 结构 ,保 持社 会 稳 定 。 橄 重 即 使 晟 高估 计 也 不 过 2% 因 此 中等 收入 阶 层 仍 面 临 着规 0, 2、扩大 中等收 入者 比重 有利于 拉动 内需 ,保持 经济 模 偏 小 的 现 状 。主 要表 现 在 还 未 形 成 多 元 化 分 配 格 局 , 使 持 续 稳 定 增 长 。 中 等 收 入 者 家 庭 的 消 费 是 一 种 小康 消 费 , 收入分配不 彻底,呈现 贫富差距逐 渐拉大 的趋 势 ;传统 企 带 有 明显 的 享 受 性 、 发 展 性 ,这 些 小 康 消 费 是 目前 拉 动 内 业 结 构 进 行 调 整 使 某 些 中 等 收 入 阶 层 失 去 收 入 来 源 ,沦 为 需 的 强 大 动 力 。对 于 中 国 的 消 费 需 求 , 中 等 收 入 者 虽 然 有 社会 弱势群 体;整体文 化素质偏低 ,受教育程度 不高 ,使 定 消 费 欲 望 和 消 费 能 力 , 但 是 人 数 太 少 , 而 且 对 未 来 收
山东 省 农 业 管 期
国民收入现状以及对扩大中等收入者的 比重研究
葛 楠
( 州大学马列部 ,贵州 贵 阳 5 2 贵 5 0 5) 0
摘要 :中等 收入 阶层的扩大和建立,对于加快推 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扩 大中等 收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