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莫扎特小论文

莫扎特小论文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

在欧洲音乐家的众多创作中, 莫扎特的音乐无论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 还是钢琴作品、室内乐、舞曲、宗教音乐等各个方面。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风格是作曲家思想个性在创作中的体现,风格是独创的,是作曲家的标志、个性的烙印,是创造性和个性的融合。

一部钢琴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心理因素的投影,他汇聚着作曲家内涵文化的印记、人生态度及亲身经历、所处时代、环境以及信念等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

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

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

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

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演奏他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

具体地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旋律性极强。

2.要弹出晶莹透亮的音乐。

3.注重乐句的处理,强弱的对比4.重视谱面上的所有标记。

5.正确地使用右踏板。

总之,要演奏和欣赏莫扎特的作品,须在正确理解,恰当地把握之后,才能使它们的美充分显现出来。

莫扎特是个天生的音乐家,他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是来自天堂的音乐。

物质生活的痛苦,全然不能影响其精神。

尽管生活极端悲惨,他的作品却全无半点阴暗的气味。

音乐欣赏论文 悲壮如斯

音乐欣赏论文  悲壮如斯

音乐欣赏课论文经济管理学院12会计学1班黄丹20212401091悲壮如斯——感怀于莫扎特摘要: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

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

(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

他的作品前期积极向上。

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接触到了作曲家J.S.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并学习了他们的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关键词:音乐家莫扎特悲壮极致桀骜不驯音乐是一个十分宽泛的领域,单说那些伟大卓越的音乐家、优秀传奇的音乐作品,便浩如烟海。

国外国内的,流行的民族气息浓厚的、下里巴人阳春白雪的……作为一名常与数字打交道的学生来说,说实在,我的音乐细胞十分不发达,听不懂京剧,看不得歌剧,偶尔哼一首大众歌曲,发现还是五音不全。

但是我觉得这些并不能成为我试图去理解音乐的阻碍。

我想,每一种音乐形式都应该有他独特的魅力,尽管有的人不曾想过感悟。

我愿意从莫扎特开始去理解音乐。

莫扎特不姓莫名叫扎特,因为他是奥地利人,这只是个音译的名字。

为人与凡人的区别,有一点是伟人往往会在某些方面做到极致,而凡人会选择中庸。

看过《莫扎特传》电影的人应该会知道,莫扎特的生平,一直在诠释着“极致”二字,极致的音乐天才,极致的勤奋刻苦,极致的自尊心,极致的极致……有些极致将莫扎特托到了他音乐事业的巅峰,比如他先天惊人的音乐才能和后天艰苦的训练,而有些极致则将他打入生活的低谷,比如他不羁的果敢精神使得他不愿屈服于上层而生活贫困潦倒。

很多的极致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将莫扎特演绎成了一位高调开场却以悲剧收场的人物。

世界名曲鉴赏 论文

世界名曲鉴赏 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世界名曲鉴赏课题论文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12信工1姓名:魏思奥学号: 20124000世界名曲鉴赏——莫扎特《魔笛》赏析面对《魔笛》,这样一部登峰造极的歌剧,哪怕我们连唱词都不明白,或许也能从头至尾听下来。

它流畅优美,包含了错综复杂的隐喻。

《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

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然而在这样绝望的状态下,莫扎特的戏剧禀赋依然得到一种不同以往的无与伦比的运用。

观赏《魔笛》是非常美妙而丰富的音乐之旅。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音乐语言十分丰富。

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

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

《魔笛》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

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

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

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歌剧的序曲是一段奏鸣曲,精美的弦乐声流畅华丽,如泉水源源涌出,给人以童话般的柔美、宁静的气氛。

在这部歌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当的多,如夜后的咏叹调、帕帕迪诺演唱犹如童话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妥的咏叹调,以及帕帕迪诺与帕帕迪娜的二重唱,莫扎特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

论莫扎特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风格

论莫扎特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风格

论莫扎特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风格莫扎特的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风格十分独特,并有着非凡的成就。

他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一种精致而又非凡的音乐品质,充满着浓厚的古典气
息和典雅的吟咏,用细腻的色彩点缀着细腻动人的旋律,盒装着它们的华
丽抒情成为永恒的经典。

他创作的奏鸣曲拥有精致的前奏部分,排列组合
部分和转位部分,而演奏风格则体现出特有的技巧,特别是在音乐中使用
滑音、前后弹奏和应变跳跃等技巧,把乐曲婉转曲折,是古典音乐的精华。

莫扎特的奏鸣曲贯穿着细腻和旋律,在古典音乐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深
受后人的喜爱。

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特征的探析论文

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特征的探析论文

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特征的探析论文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特征的探析论文[摘要]莫扎特歌剧音乐具有优美轻快、音乐形象丰富多样,同时富有民族性及艺术性,正是这些音乐特征才使得莫扎特歌剧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

研究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特征,有助于更好的演唱莫扎特的歌剧音乐。

[关键词]民族性莫扎特歌剧音乐特征莫扎特在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莫扎特的歌剧无论是从音乐还从题材,都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个人特色。

下面对他歌剧的音乐风格加以阐述。

一、莫扎特的歌剧富有民族性,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气息在莫扎特的以前,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德国乃至欧洲各个国家创作的歌剧音乐风格、体裁形式等都是意大利化的,演唱也是用意大利文,各个国家对意大利歌剧已经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

莫扎特对此深感鄙夷,极为的愤慨,他曾在1785年3月21日写给诗歌教授曼海姆的信中怒斥那些崇洋媚外的导演指挥“无知无能”,大声疾呼要:“认真地开始象德国人一样思想,象德国人一样行动,说德国话,并用德文唱歌”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时,莫扎特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写一部德国歌剧,这是我多年来最为炽热的愿望!这可以从德国舞台上把意大利人的统治赶下去!一个内在的声音有时在告诉我,亲爱的上帝就是为此而特地把我送到这个世界来的!”确实如此,莫扎特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莫扎特的.一部小歌剧《巴斯汀与巴斯汀娜》,是他十二岁时以法国卢梭的《乡村仆者》为蓝本,用德文写出的一部歌剧。

而后又创作成熟的德国歌剧《后宫诱逃》、《魔笛》等作品。

这些歌剧,从唱词、对话到音乐全都具有德国民族特点,歌剧的旋律、调式、曲体结构及和声。

都可以看出德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常用分解和弦、四度音程起拍、自然音阶、常用大调及一段或分段曲式等等。

特别是《魔笛》这部歌剧,它是以德国歌唱剧体裁为基础,采用德语演唱的一部歌剧。

剧中角色帕帕基诺的音乐则是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如在《魔笛》第一幕第二曲和第二幕第二十曲的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

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

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摘要:文章先在18世纪欧洲的时代背景中寻找莫扎特音乐古典风格的源头;再以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为背景剖析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最后从疾病、死亡、自由人的“烦”着手,分析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生理和心理背景。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典风格启蒙运动慢乐章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

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

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音乐艺术绝不是原野上一朵独自开放、孤芳自赏的野玫瑰。

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乐,我们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种种背景。

一、时代背景莫扎特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正是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

因为美洲的土著印安人数量有限,且由于杀戮已濒于被灭绝的地步,所以那里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奴隶劳动,为的是向欧洲提供更多的原料。

所以奴隶贸易的规模直接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兴衰。

欧洲几乎所有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都在非洲大陆参加了奴隶的贩运这项“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

其残忍性,不亚于20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那年,莫扎特刚好出生。

开战的原因是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

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正是欧洲战争此起彼伏的混乱时期。

18世纪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面纱再度被揭开,特别是在被埋没多年的庞贝及赫库兰姆两座古城的重新发现和挖掘,掀起一股埋没和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浪潮,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风格。

论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的赏析与演唱

论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的赏析与演唱

论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的赏析与演唱摘要: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一名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奥地利的一位古典主义作曲家。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其优秀音乐创作作品颇多,同时在歌剧创作层面的才华也十分显著。

莫扎特认为音乐在歌剧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刻画人物的内心还是塑造人物的形象上,音乐都是其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

关键词:莫扎特;咏叹调;演唱技巧;歌剧赏析引言长期以来,评价声乐学习成效的一个首要基础标准就是是否具备咏叹调的演唱能力。

正确演唱咏叹调,不但可以将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和技术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深刻呈现出其丰富的音乐知识,对于一些专业的声乐演唱比赛来说,咏叹调是参加比赛的一个关键参考依据。

从西方音乐史的发展来看,在歌剧出现之后,一些歌剧作曲家和相关的优秀作品也随之涌现,到目前为止这些作品依然活跃在不同的歌剧舞台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导演加入了新元素的编排,给予人们一种全新的音乐感受。

一、莫扎特及其创作的咏叹调在莫扎特的幼时阶段,其自身的音乐创作才华就显得十分突出,11岁的莫扎特就已经创作出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在此之后又创作出了一些较为经典的歌剧和交响乐、独立乐等作品,歌剧作品是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代表,例如《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等[4]。

莫扎特是代表欧洲古典音乐流派的一个重要人物,其音乐作品往往会直接影响着欧洲音乐的未来发展和世界音乐的发展趋势。

莫扎特在歌剧中,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故事的发展创作了相应的咏叹调,从而促进歌剧感染力的提升,巧妙的运用复杂多变的唱腔和清晰的旋律是这些咏叹调的主要特征,不管是在速度上还是力度上方面都可以实现“张弛有度”,并将歌剧的独特魅力全面呈现出来[5]。

二、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演唱技巧赏析(一)保持恰当的音色莫扎特在进行歌剧创作时,往往会通过音乐形式来充分呈现人物的个性,与此同时,也会利用音乐这一方式来深刻反映人物的实际情感变化。

因此,演唱者的音色需要与剧中的人物特征相符合,并要始终维持清晰且明亮的音色,从而使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展示更为精准,更具有莫扎特独特的音乐风格[3]。

音乐家传记片赏析论文——莫扎特传

音乐家传记片赏析论文——莫扎特传

安魂曲》——嫉妒毁灭的音乐天才之殇《莫扎特传》讲述了伟大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

影片采用倒叙手法,由安东尼奥.萨利埃雷(Antonio Salieri)讲述。

他是一位宫廷乐师、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羡慕又震惊,心理上发生了变态,决定除掉莫扎特。

音乐在全片中具有叙述和点出主题的作用,将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生平事件串连在一起,刻划了莫扎特与萨利埃雷在音乐上的冲突。

1782年,年仅26岁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其绝世才华立即倾倒了整个奥地利宫廷,同时也引起了宫廷首席乐师萨利埃利的嫉妒。

萨利埃利为人自负,自诩为维也纳音乐界第一人。

莫扎特的才华既令他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心胸狭窄的萨利埃利由嫉转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

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超尘脱凡,在生活中却是个不修边幅,行为恣肆的人。

在萨利埃利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他为“异端”,处处为他设坎施绊。

莫扎特的乐谱遭到大量删改,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生活日渐困窘。

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这使莫扎特悲痛万分,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体一落千丈。

萨利埃利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戴上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假面道具,敲开莫扎特的家门,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

莫扎特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

《安魂曲》写成了,他自己也终于油枯灯尽,气绝身亡,死时年仅35岁。

萨利埃利的阴谋得逞之后,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

时光流逝,曾经烜赫一时的萨利埃利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莫扎特》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

莫扎特全名为“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间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钟爱的人,而萨列里却一手毁灭掉了他的绝世才华。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安魂曲欣赏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七年制姓名:林锦浩学号:20140540331.作者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

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

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

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

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2.歌曲简介安魂曲其实也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但省略了荣耀经与信经,增加了“震怒之日”。

称为安魂曲,是因为唱词的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

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

3.创作背景如果要一位粗通音乐的人说出历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个倒有九个要答莫扎特《安魂曲》。

某一天夜晚有位使者造访了莫扎特家,他约莫扎特为匿名的委托人创作一部《安魂曲》,并先付了一半酬金,这位信使穿一件黑色的斗篷,使莫扎特顿生莫明的反感,后来信使再次出现催逼莫扎特交稿。

莫扎特当时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病中的人容易产生宿命感或是许多健康人所不理解的怪念头,莫扎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黑衣人就是索命的冥间使者,而《安魂曲》将是自己的临终绝笔。

莫扎特曾经询问过黑衣人他所代表的委托人到底是谁?黑衣人警告莫扎特不要乱打听,那位委托人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无法理解的解释当然令莫扎特更加过敏,于他加倍相信这神秘的使者来自冥冥之中。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莫扎特疯狂地作曲,但《安魂曲》的创作却一直被他搁置,莫扎特只是在其他作曲活动的间隙中才写上几段,就在去世前几天莫扎特还邀请他的内兄申克与歌唱家戈尔到家里为他演唱了《魔笛》的片断,重病缠身只能卧床的莫扎特感到了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强打精神又写了几段《安魂曲》的音乐,并将创作的意图向助手绪斯迈尔作了交代,12月5日凌晨莫扎特去世。

莫扎特音乐赏析

莫扎特音乐赏析

莫扎特音乐赏析莫扎特音乐赏析一、引言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18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古典音乐的巨匠。

他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歌剧、室内乐等多种形式,影响了世代的音乐人。

本文将深入探讨莫扎特音乐的特点、作品类型及其赏析。

二、莫扎特音乐的特点1.和声丰富:莫扎特的音乐具有丰富多样的和声,旋律与和声相互呼应,使音乐更加丰满。

2.旋律优美:莫扎特的音乐旋律流畅,具有高度的悦耳性,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情感。

3.器乐技巧:莫扎特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出色的器乐技巧,如琴键的柔和演奏、复杂的指法和精准的技巧。

三、莫扎特音乐作品类型及赏析1.交响曲莫扎特的交响曲是他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

其代表作《第40号交响曲》结合了激情与内省,旋律流畅、和声丰富,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杰作。

2.协奏曲莫扎特的协奏曲包括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管弦乐协奏曲等多种形式。

其中《第21号钢琴协奏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华丽的技巧成为了莫扎特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3.歌剧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

这些歌剧作品中融合了优美的旋律、戏剧性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

4.室内乐莫扎特的室内乐作品包括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等。

他在这些作品中展现了对和声和构思的独特见解,将不同乐器的声音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令人难忘的音乐效果。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莫扎特的经典作品欣赏列表,供读者参考和了解。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作曲家:指创作音乐作品的人。

2.交响曲:指由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

3.协奏曲:指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共同演奏的乐曲。

4.歌剧:指由歌唱、舞蹈和戏剧组成的音乐作品。

5.室内乐:指适合小型场所演奏的音乐作品。

六、结尾本文通过对莫扎特音乐的特点和不同类型作品的赏析,希望读者对莫扎特的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莫扎特作为音乐史上的巨匠,他的音乐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音乐学论文 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音乐分析

音乐学论文 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音乐分析

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音乐分析[摘要]《土耳其进行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所作的钢琴曲,作于1 7 7 8 —1 7 8 3 年间,为所作《A 大调钢琴奏呜曲》(K.331)中的第三乐章。

这首曲子虽然是莫扎特对土耳其军乐乐曲的模仿,但摆脱了俗套的土耳其民族风味。

乐曲音乐形象鲜明,创作手法独特,生动的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军队形象。

本文主要从作品曲式结构、创作特点和表现手法上对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 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音乐分析[Abstract] "Turkish march" is the Austrian composer Mozart piano music, as 1 7 7 8 - in 1783, the order made by the "A Piano Sonata" (K.331) in the third movement . Although the piece is Mozart's music in imitation of the Turkish military music, but get rid of the cliches of the Turkish national flavor. Music music vivid, unique and creative approach, showing vivid images of dynamic forc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author's life, background, musical struc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iece.[Key Words] TuJia Minority Ballad音乐分析是对音乐作品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正确的理解其精神内涵,而且可以从分析的过程中学习作曲家精湛的作曲技术。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论文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论文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论文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莫扎特与古典音乐摘要: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

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人物简介;贡献;创作作品;个人感受。

一、人物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

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也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艺术生涯(一)初露锋芒(1762~1773)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

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卢齐奥?西拉》等作品。

(二)成熟时期(1774~1781)这一时期,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莫扎特论文 (1)

莫扎特论文 (1)

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生签名:日期:年月日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学生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II)一、绪论 (1)(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1)(二)研究现状 (1)(三)研究方法 (1)(四)研究内容 (2)二、莫扎特古典音乐《费加罗的婚礼》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费加罗的婚礼》在电影《肖生克的救赎》中的运用 (2)(一)粗俗环境与高雅音乐的冲突...................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厄运缠身与自由音乐的冲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超常的理性与感性音乐的交融 (3)(一)另类的个人英雄主义与传统古典音乐的冲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坚强的意志与积极音乐的碰撞.................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费加罗的婚礼》在电影《肖生克的救赎》中的作用 (4)(一)《费加罗的婚礼》的叙事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费加罗的婚礼》的抒情作用 (5)(三)《费加罗的婚礼》的审美作用 (5)结语 (6)参考文献 (7)致谢 (8)赏析莫扎特的古典音乐《费加罗的婚礼》在电影《肖生克中的救赎》中的运用摘要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电影《肖生克的救赎》中运用的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第三幕,伯爵夫人和女佣一唱一和,仿佛想透过音乐告诉我们悲愁和痛苦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总会来临。

音乐论文-浅谈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

音乐论文-浅谈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

音乐论文-浅谈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浅谈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沃尔夫冈•阿•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于萨尔茨堡,是18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乐史上少有的“神童”和多产作曲家。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700多部作品,他的著名歌剧作品有《魔笛》、《唐璜》、《费加罗的婚礼》等。

《魔笛》是集歌唱剧之大成的作品,在安绍石编译的《西洋歌剧名作解识》中,其研究的动态是从体载上和各个唱段的一些风格,比如,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的维也纳风格民谣调和意大利喜歌剧的音调,还有塔米诺和帕米娜的意大利风格的咏叹调和德意志风格等等。

《魔笛》是以德奥歌唱剧形式为主干的歌唱剧,同时也保留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的因素。

其中,夜后的花腔、萨拉斯特罗的宣叙调,塔米娜动人的咏叹调,帕帕善诺的排萧和歌声等等,这些的艺术特点、演唱风格、技巧等,成为国内音乐专业人士的研究方向。

作为一个声乐专业的学生,选择这个题目有利于自己对歌剧的了解,对某个时期,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处理的一些了解。

选择这个题目也是为了使大家了解音乐大师莫扎特和其重要的歌剧作品,和怎样去欣赏业部歌剧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莫扎特歌剧《魔笛》的艺术特点、演唱技巧、风格。

2.对夜后的花腔、塔米娜动人的咏叹调、帕帕善诺的排萧和歌声的演唱技巧、风格进行分析。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步骤:1.参考相关资料2.对谱子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3.总结提出个人看法的思考进度安排:1)11月查询要关资料2)11月28日确定研究方向,继续查询相关资料3)12月写开题报告并作好开题答辩4)XX年1月开始正文写作5)XX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检查6)XX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7)XX年5月准备参加论文答辩四、主要参考文献:[1]《音乐笔记》[2]《青年必知艺术知识》[3]《西洋歌剧名作解说》[4]《西方音乐通史》二、指导教师意见:签名:六、教研室意见:签名: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

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

让知识带有温度。

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_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医学角度看,他的不少乐曲在某种程度上实在是一位患者主诉病历的档案。

固然,莫扎特很少藏匿埋怨自己的恶劣健康情况,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

疾病所造成的疼痛并没有把他推向颓废的泥潭,走向厌世和悲观主义,相反倒促使、刺激他跑到音乐艺术世界去寻觅出路,用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语言诉说其生存状态,描述其人生的根本境况,从而得到解脱。

2.对死亡的默念对死亡的默念,有一种乡愁陪同,这是莫扎特的许多慢乐章的主题。

他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最后归宿,正是死亡刺激了他去紧迫地、频繁地思量生的意义。

在人对生的盼望和死亡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

莫扎特用作曲,用钢琴和小提琴做武器,同死的无望感举行抗挣。

艺术就是有这样一种奇特的魅力:即使是疼痛、悲伤和无望,一旦经过艺术处理,也会升华为审美对象。

3.做一个自由作曲家的“烦”身为一名音乐神童,莫扎特曾与欧洲贵族交往密切,他认为自己与任何贵族是平等的(正如他在歌剧中所体现的)。

他容忍不了主仆关系中雇主科洛里多的专横和压制,在经过几次意见纷争以后,最终在1781年(25岁)摆脱了依附关系而走上自由作曲家的道路。

他为了挣脱经济上的逆境,总在为找寻宫廷里的一个职位而忙碌奔波。

不幸的是,当初的观念是贵族赞助者均视作曲家为仆役,莫扎特历经崎岖,仍负债累累;英年早逝,劳生一梦。

莫扎特的音乐越往后,越到他的晚期,他抵抗世界、自我挣扎的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分越多,乐曲境界就越高,震撼人心灵的力气也越大。

到了临死前的三四年,莫扎特的乐曲中透出的人同世界相抗争的“力”就越大。

人类的精神和文明惟独进展到了欧洲的18世纪,才干孕育出莫扎特音乐语言符号系统。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使18世纪的欧洲为之发狂,则是莫扎特的宏大功绩。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大学选修音乐赏析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欣赏课论文

大学选修音乐赏析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欣赏课论文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G大调弦乐小夜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

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

该曲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 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莫扎特一共写过13首小夜曲,这首可以算是他小夜曲最著名的一首。

原本曲子的标题<Kleine Nachtmusik,eine>,意思是"小的夜曲",所以有些介绍会把这曲子称作<小小夜曲>。

这首曲子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四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奏鸣曲的形式,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

曲风华丽典雅。

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简洁的回旋曲式,营造甜美的气氛。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有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使人联想到情侣在美丽花园里谈情说爱的浪漫,还有中提琴的背景衬托,听来相当惬意.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轻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侣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欢乐。

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曲调轻快,描写幸福的情侣踏上归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气氛下结束。

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

音乐鉴赏论文莫扎特(5篇材料)

音乐鉴赏论文莫扎特(5篇材料)

音乐鉴赏论文莫扎特(5篇材料)第一篇:音乐鉴赏论文莫扎特关于莫扎特的音乐米蓝原创目录一、前言二、正文《G大调弦乐小夜曲》《d小调安魂曲》小插曲《土耳其进行曲》《小星星变奏曲》《d小调钢琴幻想曲》三、结束语1.音乐体验2.莫扎特是什么人前言我不敢说这是摘要,我没有那么简明扼要的观点,我也不敢就莫扎特的哪一部作品说是解析,我没有那么高超的水平。

这是一篇关于,我怎么想,我如何感受以及我感受到什么的文章,说明这点这很重要,这样便于我们确定以何种姿态去阅读这篇文章。

正文莫扎特……就算老师说不需要我们讲解他的生平,可是这是免不了的,就像开场白,总需要有点东西。

在电影《莫扎特》里面,可以看到一个欢快甚至有些癫狂的莫扎特的形象,他追逐自由,人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莫扎特有这么多欢快的音乐。

甚至,还有人认为莫扎特是“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人物,而我要说,他不是。

在巴洛克时期的后半段,洛可可风格的流行,我们知道,莫扎特经历了这一段历史,他当然也创作过类似的音乐,但是有些微的差别。

洛可可风格在宫廷中受到极力推崇,贵族非常喜欢这种轻快的节奏,莫扎特也会创作一些这样的音乐,因为工作需要,他是宫廷乐师。

他同时也创作像《安魂曲》这一类富有思想深度的乐曲,风格与之迥异。

大师的做法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制作什么。

就像“田园诗人”贝多芬,走几步又写一段音乐的人,他的《田园》就会有丰富的内容和具有弹性的表现力。

莫扎特正是如此,举个例子:莫扎特的23号钢琴协奏曲就和他24号钢琴协奏曲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前者是A大调,后者是c小调。

所以,至少对于莫扎特来说,他很可能擅长“洛可可”的风格,却不一定以之为代表,这就是所谓的差别。

《G大调弦乐小夜曲》我们都知道小夜曲就是窗台的罗密欧,少女也是经不住多少这样的甜言蜜语。

这首曲子的起手就是其主题,仿佛就是“我爱你”这样的情话,然后开始向各个方向发展,用其它的表现方式,一段快节奏的小提琴演奏,用减速来结尾。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

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着一个个美丽而又轻松的叙事诗;在震撼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心灵的某种启迪与感悟。

因此,我个人以为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乐音;其内涵是精神与灵魂的最高体现,也同时给予一种人性最为完美的诠释与注解。

这是音乐的重点内涵,探索基于人的内在的启发就即是使每一个听到的心灵和灵魂未知的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与行动力。

音乐本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世界性的语言,因为它自身的感召力,也因此是全球的通用语。

也许这就是某一种使人感到音乐本身的语言所特有的符号与某种象征意义;其意义在于具体的表现某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与人为的特定的认知将之组成一种巧妙的必然性的有机连接,这与音乐本身的乐律,音程是一样的,都能同时给予人愉快与某种所谓上帝降临人间的幸福感;这同时也是音乐家本人自己的内心体现与真实写照。

d大调钢琴协奏曲充分还原了人么内心的最为渴望真理的想法与现实同步的理念。

每一种音乐本身似乎都包含了一种使人愉快甚至大的喜乐的内心的最初的愿望与最为原始的爱的动机。

这合乎每一个人的本能的对于生命的不放弃的希望,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希望的具体体现与升华。

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充满了大的感触与快乐;因为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上分析,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切身感受与理想化自我的原初形象----而这也即是莫扎特音乐中较为深邃的部分。

同时他的音乐中也充溢着大的悲欢与大的感动;使人经常会感到某须有的幸福感,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神的启示与照临。

因此,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给予人以内在的动力与希望想必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就代表着更多的被人自身所认同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所致吧?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通过每一次与命运的较量与竞赛,最终会明白人之为人本身的最终的目的与意义。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谈音乐神童"莫扎特"一提起莫扎特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当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的从口中说出音乐神童的称号给他的,没错莫扎特就是实至名归的音乐神童,其实莫扎特的全名为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诞生于1756年1月27日的萨尔斯堡,于1791年12月5日逝于维也纳,终年还不到三十五岁。

其实,不仅只在音乐界,甚至整个艺术界,莫扎特也是极其罕见的人物,有人称:“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

”也有人戏称:“神降临到了莫扎特身上,人们之所以这么高角度的评价他完全是出自于他表现出来的超凡的音乐天赋,口头上说可能不具说服力,下面是有关莫扎特的详细的学习音乐的历程:莫扎特三岁就能在键盘上弹出调性和弦并能很快记住听过的乐段。

四岁刚学钢琴,不久就能弹奏钢琴小品,还能在五线谱上进行创作。

可当时他还没开始认字。

六岁就开始真正作曲(也有书上说是莫扎特五岁就开始作曲)八岁创作了第一部交响曲,而他的第一部歌剧是德语歌唱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于他十一岁完成。

相比其他作曲家们,可谓是早慧。

因此,莫扎特学习音乐和创作都大大早于当时其他著名作曲家,甚至后世也没有第二个莫扎特出现,也没有一位音乐家能在六岁时完整的将六首三重奏演奏完,当然也没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能像莫扎特那样,十岁就游历欧洲各国巡回演出。

因此,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

莫扎特也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

在他一生短短的三十五年时间里,就创作了六百多部作品。

作品的体裁也是非常丰富广泛,几乎涉及到音乐的各个领域。

他共创作了41部交响曲,27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23首弦乐四重奏,13首小夜曲,17首嬉游曲,6首小提琴奏鸣曲,17首钢琴奏鸣曲,35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19首弥撒曲,21部歌剧,还有6首圆号协奏曲,2首长笛协奏曲,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小号等都有协奏曲。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器乐曲,艺术歌曲等。

他的创作不仅体裁多,而且他为各种乐器创作。

如果将他在三十五年所创作的所有作品重新抄写一遍,也可能需要三十年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_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摘要:文章先在18世纪欧洲的时代背景中寻找莫扎特音乐古典风格的源头;再以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为背景剖析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最后从疾病、死亡、自由人的“烦”着手,分析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生理和心理背景。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典风格启蒙运动慢乐章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

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

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音乐艺术绝不是原野上一朵独自开放、孤芳自赏的野玫瑰。

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乐,我们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种种背景。

一、时代背景莫扎特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正是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

因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数量有限,且由于杀戮已濒于被灭绝的地步,所以那里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奴隶劳动,为的是向欧洲提供更多的原料。

所以奴隶贸易的规模直接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兴衰。

欧洲几乎所有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都在非洲大陆参加了奴隶的贩运这项“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

其残忍性,不亚于20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那年,莫扎特刚好出生。

开战的原因是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

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正是欧洲战争此起彼伏的混乱时期。

18世纪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面纱再度被揭开,特别是在被埋没多年的庞贝及赫库兰姆两座古城的重新发现和挖掘,掀起一股埋没和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浪潮,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风格。

莫扎特正好生逢“开明专制”的盛世,开明的君主约瑟夫二世(1741—1790),于1765年继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皇帝推崇伏尔泰等启蒙学者的学说,推行改革,在奥地利历史上开始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商品生产。

生活在政治上一个比较宽松、比较自由的时期,莫扎特才得以创作了大量古典风格的音乐,激发了18世纪欧洲对古典风格的热烈崇拜。

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根,正如近代欧洲文明的根一样,必须到古希腊、罗马去寻找。

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古典风格源自新古典主义浪潮的影响,犹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风格一样,不仅崇高、庄严、静穆,且华贵、典雅。

莫扎特在乐曲中营造出一种心旷神怡的优美氛围,靠直觉来表述自己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具有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美。

二、思想文化背景18世纪的欧洲,同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

启蒙运动,是一种将思想与信仰根植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的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及其支持者们相信理性及对知识的追求,将带领人性进入真正快乐的源头。

在这种启蒙运动精神的推动下(在这个运动中,对任何问题都鼓励质疑和提出问题),欧洲开始尝试完成全球地图。

在莫扎特的年代,短暂且卓越的探险热潮,正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下的产物。

詹姆斯·库克船长沿东澳大利亚征服南太平洋的探险航行,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最大一次扩展了欧洲的地理知识体系,奠定了填补航海图上最后一大块土地的基础。

而一个18世纪的浪子——贾科莫·卡萨诺瓦轻浮、放荡的一生恰恰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对立的最佳写照。

他从18岁起(1743年),一直到1784年退休,都在欧洲骗吃骗喝,专门喜欢与国王、贵族、名人等高层次人士往来,还赢得世纪最伟大情圣之一的名声,这也是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真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启蒙。

简单易懂的莫扎特音乐语言发展,亦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密切联系。

莫扎特应用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符号,采用奏鸣曲曲式,运用不同主调之间对立与平衡的全新表现技巧,在短短的29个春秋寒暑一共创作了626首曲子。

这是上帝专门派来赐给人类的如珠似玉的旋律。

三、生理和心理背景1.对疾病的沉思莫扎特自六岁起,直到临终,他都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

也许,没有疾病的痛苦,就不会有深沉的音乐产生。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生涯都是在疾病缠身的煎熬和拼搏中度过的。

若从医学角度看,他的不少乐曲在某种程度上实在是一位患者主诉病历的档案。

当然,莫扎特很少公开抱怨自己的恶劣健康状况,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

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并没有把他推向颓废的泥潭,走向厌世和悲观主义,相反倒促使、刺激他跑到音乐艺术世界去寻找出路,用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语言诉说其生存状态,描述其人生的根本处境,从而得到解脱。

在《D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75号)中,活跃、开朗,有朝气的第一乐章是他对生命的一首赞歌,而在慢乐章的展开部出现了沉思的段落,这是他祈求上帝使他正确对待疾病的一段内心独白。

该曲创作于1773年,莫扎特17岁,正好抱着有病的身子走向自己的青年时代。

如此孱弱的躯体,却有如此旺盛的艺术创造力!真是不可思议。

2.对死亡的默念对死亡的默念,有一种乡愁伴随,这是莫扎特的许多慢乐章的主题。

他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最后归宿,正是死亡刺激了他去紧迫地、频繁地思考生的意义。

在人对生的渴望和死亡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冲突。

莫扎特用作曲,用钢琴和小提琴做武器,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挣。

他的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便是莫扎特晚期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挣的“战利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75号),创作年代是1789年夏天;《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89号),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0号),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

联想起贝多芬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它的主题思想正是贝多芬对“恒久的孤独生存”的有力对抗和报复。

这两位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在行将就木的日子都用了弦乐四重奏来抗击心中的死的绝望感,真是意味深长。

艺术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魅力:即使是痛苦、悲哀和绝望,一旦经过艺术处理,也会升华为审美对象。

3.做一个自由作曲家的“烦”身为一名音乐神童,莫扎特曾与欧洲贵族交往密切,他认为自己与任何贵族是平等的(正如他在歌剧中所体现的)。

但莫扎特仍隶属于萨尔兹堡的统治者——施拉腾巴哈大主教及他的继承人——科洛里多伯爵。

他在这样的从属地位上,常感到局促不安;他容忍不了主仆关系中雇主科洛里多的专横和压制,在经过几次意见纷争以后,终于在1781年(25岁)挣脱了依附关系而走上自由作曲家的道路。

他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总在为找寻宫廷里的一个职位而劳碌奔波。

不幸的是,当时的观念是贵族赞助者均视作曲家为仆役,莫扎特历经坎坷,仍负债累累;英年早逝,劳生一梦。

莫扎特性格中有内向的一面,他善于把同世界的矛盾、冲突掩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将做一个自由人的种种“烦”转化为旋律。

他的四首圆号协奏曲是他对“烦”的狠狠报复,因为他觉得用圆号来“笑”劳生一梦是很过瘾、很解恨的一件事,他企图通过圆号那响彻云霄的号声来缓解其内心的“烦”,宣泄出同世界抗争的愤懑。

莫扎特的音乐越往后,越到他的晚期,他反抗世界、自我挣扎的成分越多,乐曲境界就越高,震撼人心灵的力量也越大。

到了临死前的三四年,莫扎特的乐曲中透出的人同世界相抗争的“力”就越大。

人类的精神和文明只有发展到了欧洲的18世纪,才能孕育出莫扎特音乐语言符号系统。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使18世纪的欧洲为之发狂,则是莫扎特的伟大功绩。

他从来没有真正出生过———《海上钢琴师》心理剧情简介:1900年的第一天,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Virginian号上,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Danny Boodman在头等舱上欲捡拾有钱人遗留下来的物品时,却意外地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装在TD牌柠檬的空纸箱内。

由于坚信“TD”正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缩写,于是Danny不顾其他工人的嘲笑,独立抚育这个婴儿,并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将他取名为:1900。

海上出生的1900,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Virginian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

然而好景不长,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中,抚养1900的Danny意外丧生,幸而奇迹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所惊醒,循着琴声而往,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地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

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Max在因缘际会下来到Virginian号加入乐队伴奏,也因此见识到这位传说中的海上钢琴师———1900,两人因此结为好友。

而1900在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Jelly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声势更是如日中天。

但尽管Max再三鼓励1900下船去向全世界展露他的天赋,1900却始终未曾踏足陆地一步。

直到他在为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专辑时,意外见到船舱之外清秀动人的女孩,并在感动之余创作了《1900′s Theme》(即片头Max与乐器行老板所提到的不知名曲子)。

随着女孩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究竟1900会不会为了去寻找女孩而离开三十多年来的船上生活?心理赏析: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寻找到1900,却最终也无法说服他下船。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地看透人心,并借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

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

即使心爱的女孩令他做了下船的决定,也只是下到一半悬梯,象征性地扔下了他的帽子,最终还是回到船上,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此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1900没有真正出生,因为一个人的出生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

1900在生理、心理上出生了,也成熟了。

但在社会层面上没有出生过,他从来没有走入过真正的社会,不敢走下船,船就相当于母亲的一个大的子宫。

他遭受了两次被抛弃,第一次是他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放弃了他,后来虽然有Dan-ny抚养他,但Danny在他8岁时也死掉了,未成年就遭受如此创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