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追求功名富贵而扭曲了的灵魂
三.对时文八股的抨击
围绕着对八股文的态度, 吴敬梓创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小说人物形象 1.第十一回陆小姐对八股文近乎狂热的偏爱 2.八股文“选家”马二先生和匡超人形象; 马二先生: 你如今回去, 奉事父母, 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在世, 除了这事, 就没有 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 就是教馆、做幕, 都不是个了 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 中了举人、进士, 即刻光宗耀祖。⋯⋯ 古语道得 好:“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 匡超人:本是聪颖上进而又有农家子弟纯朴气息的少年。他刚刚露面时, 读 者大概都会为他的勤奋而感动: 那日读到二更多天, 正读得高兴, 忽听窗外锣响, 许多火把簇拥一乘官轿过 去, 后面马蹄一片声音, 自然是本县知县过, 他也不曾住声, 由着他过去了。 可惜家境贫寒, 无法受到良好教育。后来, 他经马二先生认识了八股文, 又凭 着先天悟性很快入道, 也成了一位所谓“ 选家”
因素活跃 于小说的许多章节, 然而贯穿全书的主线, 应该说是作者直面人生现实的充 盈批 判精神的思考以及作者自觉回天无力的感慨。这条主线很自然地使整个小说 蒙上 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局部的喜剧因素与笼罩全篇的悲剧氛围, 在《儒林外史》中和谐地统一在一 起, 而又彼此都各自保留自己的面貌, 这在古代小说里极为少见。 .范进中举——喜剧因素与悲剧氛围融会穿插的典型。范进人生曲线的陡然 上 升, 充满了喜剧性因素: 应付差事草草交卷, 居然就中了秀才; 跟着同乡、瞒 过老 丈人去参加乡试, 竟然中了举人; 跑到京城周进门下, 也就通过殿试中了进士。
《儒林外史》的历史意义
1.古代小说描写知识分子可追溯到唐传奇甚至《世说新语》。明清通俗小说里也 随处 可找到读书人的身影。但在吴敬梓之前, 还没有一部小说对知识分子的生活进行 全面、 深入的描写, 所反映的只是读书人生活的某个局部、片断或某一特定类型的读书 人 2.吴敬梓则专以“ 儒林”为题, 围绕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来展开小说故事, 表现生 活的 真实、对人物描写的深度、小说所蕴含的思想见解,无不大大超越前人, 从而把古 代知ຫໍສະໝຸດ Baidu识分子题材小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周进、范进后面登场亮相的文人, 多因追求功名富贵而完全扭 曲了灵魂。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即围绕追求功名富贵来 刻画人物, 而这类人物闲斋老人将之分成几个小类: “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 者, 有假托 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1.王惠:举人出身又当上知府,“ 骄人傲人”又兼通骗人唬人 的典型; 2.敛财守财的严氏兄弟: 1)严贡生:骗人唬人无日无时不为之;初次亮相, 对自己的介 绍是冠冕 堂皇而又并不过分吹嘘:“ 实不相瞒, 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 在乡里之
3.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 封 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 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
吴敬梓个人经历和《儒林外史》的产生
1.《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 1701—1754 ) , 字敏轩, 号粒民,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因长期客居江宁(今南京) , 别署秦淮寓客。吴原籍安徽全椒, 吴家是全椒名门望 族, 吴家自清初以来, 确乎“家门鼎盛”———敬梓曾祖父、祖父辈两代人中, 有六 人考中 进士,其从叔祖、曾祖父更分别为榜眼、探花,在科举时代确属难得的荣耀。但 吴敬 梓本人出生在这一世家望族中命运不济的一房, 父祖功名不显, 父亲只做到赣榆 县教 谕。吴敬梓22 岁考中秀才, 同年父亲去世, 丰厚遗产, 年轻的吴敬梓过了一段挥 金如 土的生活。但而立之年后, 已经无力继续豪奢, 32 岁时举家迁南京。离开全椒时, “ 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2.移居南京,主要靠卖书鬻文维持生计::“ 环堵萧然, 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 这 段清贫生活对《儒林外史》创作有积极的意义;《儒林外史》便是在南京所写。 3.曾经有过一次“博学鸿词科”机会,因病失去;写诗说:“ 一事差堪喜, 侯门未 曳裾” , 认为自己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事就是未曾向权贵俯首低眉。 4. 1)就其个人而言, 这部小说是他经历了人生挫折、思想情趣发生深刻变化以 后的 产物;2)从中国小说史的角度观察, 这部小说又可以说是同类题材作品经历长时 间积
清代小说欣赏二
《儒林外史》欣赏
1.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五十六回, 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 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 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1.《儒林外史》缺乏流行小说的名声,但特 别 受到学者、批评家的重视; 2.一位未知姓名的清人说此书“ 处处皆泪痕 也”, 友人的评论更见悲切愤懑: 慎勿读《儒林外史》, 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 间, 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如铸鼎象物, 魑魅 魍 魉, 毛发毕现。 2.鲁迅、胡适推崇《儒林外史》的成就;鲁 迅 说:“ 伟大也要有人懂”
酒席上,梅玖一席笑话:他便念道:“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不 揭 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吟罢说道“: 想我周兄如此大才, 呆 是不 呆了。”又掩口道:“ 秀才指日就是, 那‘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竟被他说 一个 着!”说罢哈哈大笑。 这笑话毫不掩饰地是针对着周进, 尤其是针对着周进寒碜的外貌和勉强求得一 馆的 处境来的。在一片哄笑声中, 梅玖还特地补一句, 说这笑话“不是为周长兄, 他说明 了是个秀才”——— 再次确定周进老童生而非秀才的卑微身份。整个场面只 有几 句人物对话, 以及人物的几个简单动作、表情, 也只用了寥寥数语来刻画人物 的外 貌形象, 然而周进、梅玖的性格却凸现出来。读者所看到的还不只是人物性格 表面 上的一些特点, 而且触及心灵深处, 将人的自尊与受辱展现出来。
二 喜剧因素悲剧氛围融会穿插、协调转换 的本领
其二, 吴敬梓对小说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处理上, 特别具有一种他人所不及 的融会穿插、协调转换的本领。 1)第十二回中娄家公子为结交侠客义士, 而上了江湖骗子张铁臂的当; 2)第三十回名士季苇萧给杜慎卿介绍一位“飘逸风流”的“男美”、“ 妙 人”……
贯穿全书的主线——批判精神的思考、回天无力的感慨:1.喜剧
几位充分肯定的庶民形象
除了塑造传统意义上的正派读书人, 还在小说最后几回写了几位他充分肯定 的庶 民形象有开茶馆维持生计的画家, 卖纸筒为生的棋坛高手, 寄身寺院的书法家 ,做 裁缝的琴师。他们社会地位低下, 情趣品味却极高雅, 而其爱好也正好凑成了 象 征文人士子身份的四种技能, 即琴棋书画。小说赞扬他们情趣品味高雅的同 时, 又不自觉地流露出无力回天的孤独凄凉之感。比如视金钱如粪土、酷爱书画 的盖 宽:他老人家清早起来, 自己生了火, 煽着了, 把水倒在炉子里放着, 依旧 坐在 柜台里看诗画画。柜台上放着一个瓶, 插着些时新花朵, 瓶旁边放着许多古 书。 他家各样东西都变卖尽了, 只有这几本古书是不肯卖的。人来坐着吃茶, 他 丢了 书就来拿茶壶、茶杯。茶馆里的利钱有限, 一壶茶只赚得一个钱, 每日只卖 得五 六十壶茶, 只赚得五六十个钱。除去柴米, 还做得什么事? 除了独善其身, 自得其乐, 盖宽什么事也不可能去做。偌大的南京城里, 三
喜剧因素与悲剧氛围:《儒林外史》小说艺术的独 创性 一.极为细腻的艺术感觉
“用笔千变万化”, 写人“绘声绘色”,“莫不尽态极妍”,“ 能令阅者拍案叫绝”。 胡适 认为《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成熟的现实主义作品, 鲁迅特别称道《儒 林外、 史》的讽刺艺术, 认为自《儒林外史》问世, 中国讽刺小说才达到完善的地步。 鲁迅 还指出,《儒林外史》在人物描写上“ 烛幽索隐”, 刻画世相生动传神,“ 如在目 前”。 被列为中国古代小说中少见的具有幽默风格的喜剧小说杰作。 一是吴敬梓有着极为细腻的艺术感觉, 他描写人物, 往往是从人物个性的细微差 异 入手, 通过人物言语谈吐、行为举止上的个体特征, 深入而又鲜明地写出人物的 不同 形象来。 1.第二回第二回对周进、梅玖的描写:整个场面只有几句人物对话, 以及人物的 几 个简单动作、表情, 也只用了寥寥数语来刻画人物的外貌形象, 然而周进、梅玖 的 性格却凸现出来。读者所看到的还不只是人物性格表面上的一些特点, 而且触及 心灵 深处, 将人的自尊与受辱展现出来:由一片汪汪的狗叫声做先导, 主客周进这才 姗姗
“外史纪儒林, 刻画何工妍”
1.《儒林外史》的中心内容:抨击八股科举考试,第一回借人物王冕之口 批评 明太祖朱元璋所定的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 这个法却定的不好! 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 轻了! 2.吴敬梓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批判主要是针对知识分子人格道德的腐蚀堕落, 并 从这一点上看出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危机; 3.写出科举考试本身的荒谬, 也揭露热衷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被扭曲的灵 魂; 4.抒发对科举考试的不满, 也用写实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来证实科举考试的 客观 效果; 5.对科场上的知识分子形象有精细入微的刻画, 并进一步写出入仕或退休、 富 有或落魄的各种读书人的众生相。
二.周进、范进及以后的文人——嘲讽的对象
第二回以后所写的各种文人“文行出处”多在正常水准线之下。 1.紧接着出场的老书生周进和范进, 道德文章与王冕相比就有天壤之别。周进: 举止猥琐, 全无读书人的自尊自重;范进在猥琐自卑方面比周进有过之而无不 及; 2.学问文章:这些久困场屋”的老童生没有多少文墨。范进中举的过程以及以 后 的顺达;范进后官至四川学政, 主持一省选拔人才的乡试, 但竟然糊涂到连大 文人 苏轼也浑然不知;一位略晚于吴敬梓的“布衣”写“道情”: 读书人, 最不济。滥诗文, 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 谁知道变成了欺人计。 三句 承题, 两句破题, 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 唐宗, 是哪朝皇帝? 案上放高头讲章, 店里买新科利器, 读得来肩背高低, 口角唏 嘘。甘蔗渣儿, 嚼了又嚼, 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 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 也是 百姓朝廷的晦气!
一。树立一个理想人物,
一)第一回点明是要“ 借名流隐括全文”, 即要树立一个作者心目中的理想 人物, 树立了文人“文行出处”的具体标准——名士王冕: 这个王冕形象同其他人笔下的王冕颇有出入,区别来自吴敬梓塑造理想人 物的需要。理想化主要表现在两处: 1)着力渲染王冕安于清贫,“ 年纪不满20 岁, 就把天文、地理、经史上 的大学问, 无一不贯通”, 已具备“ 大儒”或“ 国士”资质, 但粗茶淡饭布衣 蔬食之外并无任何奢望, 而专门在“ 孝悌上用心”。 2)突出描绘了王冕视功名富贵如浮云, 毫无趋炎附势之心的高尚节操。
《儒林外史》中的正面文人形象特点
1.和一般小说作者不同, 吴敬梓是有理想的。名士王冕是为扭转士林风气高悬 的理想文人形象, 小说后来出现的几个正面文人杜慎卿、杜少卿、庄绍光、迟 衡山等人, 则是他塑造的代表了当时文人“ 文行出处”的典型。这些人物大多 有生活原型, 其中杜氏兄弟,更是以他的堂兄及他本人为基础创作出来的。 2.这批正面人物个性各异, 在“ 文行出处”上则有其共同点。他们都不慕富贵 钱财、不贪官职权势, 又深明孝敬父母、尊贤怜贫的道理。塑造传统意义上的 正派 读书人: 1)杜少卿豪放洒脱,且反对纳妾:第三十四回, 名士季苇萧讽刺杜少卿“ 整 日同 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嫂子看花饮酒, 也觉得扫兴”,“ 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 又有 才情 的, 才子佳人, 及时行乐?”少卿回答:“苇兄, 岂不闻晏子云:“今虽老而丑, 我 固及 见其姣且好也。”况且娶妾的事, 小弟最觉得伤天理——— 天下不过是这些 人, 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 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 人生需四 十无子, 方许娶一妾; 此妾如不生子, 便遣别嫁。是这等样, 天下无妻子的人或者也 少几个” 2)这批正面人物还推崇学术、弘扬文化, 试图移风易俗。三十六、三十七两 回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