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1、莎菲女士形象及其意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的成名作。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莎菲女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宋文涛, 男, 山东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莎士比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 ) ) 评5李尔王6
o 宋文涛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 在莎士比亚的众多悲剧之中, 人们对5李尔王6这部作品的悲剧性定位一直争论不休。为此, 本
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即作家思想的转变与对悲剧性的深刻认识、 李尔形象新论、 5李尔王6的成熟之美来阐述这一结
论:5李尔王6虽然不是莎士比亚最完美、 最无疵的作品, 但却是他所有悲剧中悲剧性最强的, 是相对视角下莎士比
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关键词] 莎士比亚; 5李尔王6; 悲剧; 成熟
中图分类号: I10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610( 2006) 03- 0124- 03
学者张佑周在53李尔王4人物形象新论6中指
出,在莎士比亚笔下的所有悲剧人物中,李尔王最不
值得人们同情: 正是他自己的昏庸暴戾、 理性丧失制
造了自己的悲剧。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
5李尔王6一直难以与前期的5哈姆莱特6相提并论,
与这种观点的存在不无关系。这种观点概括起来就
是说莎士比亚虽然通过作品主人公即李尔王的悲剧
展示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矛盾、 权力斗争、 人性善恶的
本来面目,而且还富于哲理,使整部作品不失为一部
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然而,就悲剧主人公
李尔王而言,尽管他后来幡然醒悟、 人性复苏, 却不
能因此而得到读者和观众的谅解,从而体现出悲剧
人物所应有的悲剧力量和价值。笔者认为, 如果我
们把叙述点建立在单纯的5李尔王6文本分析之外,
就会发现相对于上述既定观点, 5李尔王6才是莎士
比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一部成熟的悲剧。
评定一部作品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既非
在西方的/ 崇高0和东方的/ 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
人看0二者中选其一那样简单,又非以它是否符合我
们的审美情感感受和价值判断为转移, 它涉及到悲
剧之为悲剧的所在。和一切有深度的事物一样, 完
整的悲剧艺术也是三维的。有深度的悲剧由以下因
素构成:对悲剧性的深刻认识、 有悲剧意味的行动以
及和上述悲剧概念和悲剧行动相当的人物;而在实
际的操作上它分化为时代精神下作者和作品两个层
面,只有涵盖了这三个方面两个层次的作品才是一
部完整的悲剧。正是以此为视角才会自然的得出这
样一种结论:5李尔王6虽然不是莎士比亚最完美、 最
无疵的作品,但却是他所有悲剧中悲剧性最强的,是
相对视角下莎士比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一、 作家思想的转变与对悲剧性的深

刻认识
莎士比亚生活于其中的伊丽
莎白统治时期的英
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统治前期, 由
于完成了民族的统一, 封建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
资本主义的经济通过长期的原始积累而有了明显的
发展;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文主
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国家, 封建王权为
了巩固自身的统治, 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的政策。这样, 新旧两种势力之间达成了某种程
度上暂时的妥协, 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统治秩序相对
安定,人们对社会的前途命运更是充满了信心。然
) 124 )
语文学刊(高教版) 2006 年第3期而,随着新旧势力之间蜜月期的结束,原先被掩盖的
社会的固有问题不可避免的激发开来: 封建王权逐
渐暴露了其专制的本来面目;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
不断壮大和其资本原始积累为手段的成长把社会重
新推回到了动荡不安之中。人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变
革于神性与人性、 或然与使然之间展现出了自己本
来的面目,时代的严酷同样迫使莎士比亚要在理性
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与对现实的确认和重新思考
之间做出抉择。我们说莎士比亚之为莎士比亚, 在
于他能准确地把握生活本身的规律,创作出体现了
他思索精神的打上了莎士比亚印记的作品。如英国
散文家契斯特顿所说, /每一个房东老太太都有她自
己的哲学0。
实际上, 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从未动摇
心中那固执的对于/ 人0的看法: 这种活跃于天地间
的精灵如此伟大,无所不能,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所
有的人的思想感情、 伟大的成就、 美好和谐的人际关
系都是神圣的, 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张显才是可喜可
贺的事情。而言行的卑下委琐、 人伦的败坏、 对人的
尊严和权利的践踏就成了理想的地狱, 它们的实现
就是悲剧所在。概括起来一句话:人的毁灭就是莎
士比亚的悲剧。而由于对人的刻画程度的不同表现
出悲剧程度的不同,这里需要涉及莎士比亚的四部
悲剧程度不同的戏剧: 5裘力斯 # 恺撒6、 5哈姆雷
特6、 5奥赛罗6、 5李尔王6。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他们
依次是作为这样的殉道者形象的: 一个优秀的人; 一
个优秀的人但有缺陷的前兆; 一个优秀与缺陷同样
出众的人; 一个缺陷与优秀同样出众的人。莎士比
亚从恺撒走到李尔王, 就是从一般的人们对于悲剧
的认识走向了自己的悲剧哲学: 理想人性的毁灭固
然可悲,但人性由不理想走向理想在走向毁灭是否
更可悲? 同前三部戏剧比较起来, 只有5李尔王6这
出戏的主角是在悲剧的过程里才发展成为悲剧

英雄
的。
这种对悲剧因素的定位形象一点就是在前三部
戏中,悲之所在是毁
灭了一棵树苗) ) ) 将来的参天
大树;5李尔王6的悲是一棵树苗在长成参天大树后
的被毁。为了达到这种加到同样的人身上的不同的
情感, 5李尔王6的剧情多少有些拖泥带水, 进展缓
慢,不时地腾出相当的篇幅供充分刻画角色某时某
地的内心感受之用。也正是由于李尔身上集中体现
作家的思想转变及对悲剧性的深刻认识, 才使得整
部剧作一改常态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成熟之美。
二、 李尔形象新论
李尔这一形象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体系中一出现
就是一个年逾八旬的理性丧失、 昏庸暴戾的老人。
虽然他自知年老, / 决心摆脱一切公务和操心事的牵
累,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0(一幕一场)的想法
与做法不失明智之举。但是,他的专听奉承话并以
是否说奉承话作为判定女儿是否有孝心, 从而决定
是否得到国土和王室继承权的昏庸之举为自己种下
了祸根。不仅如此, 李尔王脾气暴躁、 刚愎自用,不
仅斥责并放逐敢于直言劝谏的肯特伯爵, 而且就连
他自己的亲生女儿由于违其所愿招来了世间最恶毒
的诅咒。但笔者认为, 李尔作为出现在莎士比亚中
期创作的代表他思想成熟的作品中的人物,表意并
非如此的单薄。
首先,李尔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一个囊括了
/ 浓密的森林、 膏腴的平原、 富庶的河流、 广大的牧
场0的版图的主人。难道这样一个坐享至上统治半
个多世纪的君王会如我们所期望的英明神武、 忧国
忧民? 李尔确实不是一个理想的君主, 但他至少不
是一个坏人。我们从他既天真又固执的性格中可以
看到,他相信的是一个由神的权威控制的宇宙: 它和
谐有序,各部分有条有理;反映到人间就表现为作为
万物之灵的人的那种子女必须全心全意地爱父母、
臣子必须全心全意地忠于君上的绝对的伦常关系。
这里,作为一种信念的捍卫者或曰化身的李尔实在
是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眼中的正常人绝
不会为了某种个人固执的想法而不惜一切)。科狄
利娅的实话在李尔看来不仅仅是于伦常的蔑视, 更
重要的是一种否定的对立面、 一种对既定秩序和信
念的否定,这当然是不能容忍的。由此,在理想的转
嫁上,爱之深与痛之切在三个女儿身上有了截然不
同的表现。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李尔被逐出宫廷、 流落
荒郊之后的性格发生了突变,由一个一意孤行的封
建君王转变成一个仁爱的、 同情人们疾苦的人文主
义者,认为他性格的转变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胜利,从
社会批评角度这样分析未尝不可。其实, 李尔的性

格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他发出那段著名独白的
真正痛苦所在是他亲眼看到、 亲身体会到了他一直
认为的盛世下的
那种对神性秩序的不承认、 不认可
) 125 )
域外采风 宋文涛 / 莎士比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乃至否定。同样,李尔的最后一战也绝非为了复辟
那样单纯:一是一开始李尔就没有必要像蜗牛一样
/ 把它的屋子送给它的女儿, 害得它连角也没地安
顿0, 仅剩下代表神圣意味的百人卫队; 二是李尔如
果想重新执政并非不可能, 奥本尼在最后就已宣布
/ 当他在世的时候, 仍旧把最高的权利归还给他0。
难道李尔前期作为信念的捍卫者不惜剥夺女儿的继
承权,与其断绝关系让其自生自灭;后期就不能为了
信念而做最后一搏? 因此,在5李尔王6这部作品的
最后,作为李尔最终信念化身的科狄利娅( 5李尔王6
最后法王的暂时缺场, 使李尔才找到了一种他所追
求的绝对的归属感)的死彻底击垮了已身心疲惫的
李尔,他的适时死去是免于再被现实否定的最好的
方式。
纵观全文, 李尔是一个精神的殉道者形象。他
一生追求的只是一种对宇宙和人的神性的肯定, 哪
怕是一种假象也好(李尔开始就为大、 二女儿的假象
所骗) ,一次次的碰壁之后终于带着遗憾走了。从李
尔的身上,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个人努力复杂轮回后
归于失败的无尽悲哀。
三、 5李尔王6的成熟之美
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得以流传并经久不息的打
动读者,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唤起不同读者强烈
的共鸣,产生单部文学作品之外的审美感受, 多种外
置因素的糅合融入才是难以言尽的永恒魅力。
一部常人伦理感觉下通过司空见惯的儿女忘恩
负义最终将受到惩罚的故事来表现善有善报、 恶有
恶报的宿命观点,用以警示世人的5李尔王6在社会
历史学家眼中简直就是5裘力斯# 恺撒6的翻版: 都
有一组悲剧的主人公: 李尔王和勃鲁图斯。他们之
所以成为悲剧人物,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逆历史而
进的势力以一种自认为崇高(前者的惩戒不孝女儿
与后者的维护共和体制下罗马利益)目标的失败; 其
次是都有一组虽着墨不多但却同样是代表历史前进
步伐的力量戈瑞纳、 里甘与恺撒;三是寄托了作者理
想的各有优缺点的历史必然决定人物: 奥本尼和安
东尼。5李尔王6与5裘力斯# 恺撒6都是通过一幕悲
剧反映了一个时代, 反映了特定新旧交替时代的某
种时代精神。同样的, 如果评述者更多的运用带有
一些人文主义色彩的研究方法, 那么从李尔个人命
运上讲, 5李尔王6则为5俄狄浦斯王6重释:5李尔王6
开头借/ 科狄利娅的实

话0产生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
移的命运神谕) ) ) 神性秩序的不复存在。作为违抵
命运的承担者, 李尔开始了努力和逃避, 他的选择
大、 二女儿并与三女儿断绝
关系实际上陷入了更可
怕的预言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 虽然其中不乏个
人的抗争与介入,但事与愿违的结果终于实现。这
与5俄狄浦斯王6中, 神谕的出现) ) ) 逃避神谕) ) )
神谕的步调是何其的相似。
之所以把这三部作品放在一起,并非着眼于文
学作品的比较,更多的是为了说明一部真正好作品
的/ 素质0所在。于此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无
疑最具贡献,其著作5镜与灯) ) ) 浪漫主义文论的批
评传统6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即作品、 作家、 世
界、 读者的观点。进一步讲,真正组成文学传统的不
再是单纯的点的承接而是包含四要素在内的面的延
伸,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即其内涵的阐发性到底有多
大。5李尔王6也正是从回答这个命题的意义上反映
出了其成熟价值之所在。
= 注 释>
1文中对原文的引用如无说明, 均引自5李尔王6。
= 参 考 文 献>
[ 1]莎士比亚. 李尔王[ M] . 朱生豪,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78.
[ 2]陆谷孙.莎士比亚专辑[ C]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
[ 3]薛永武. 西方美学论稿 [ M] . 烟台: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0.
[ 4]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
版社, 1988.
) 126 )
语文学刊(高教版) 2006 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