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厥证的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厥证—中医内科学

厥证—中医内科学


定 义
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可以反复发作,一般在短时间内即可
恢复,醒后如常人;无任何后遗症状。
如果病情严重,昏厥时间较长,且有
可能一厥不复。
定 义
病证
突然昏倒与四肢厥冷
强调不留任何后遗症状
一厥不复
历史沿革
《内经》
《素问· 厥论》:“厥……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 《素问· 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历史沿革
自《内经》开始,内容就分为昏厥和肢厥。肢厥为阴 阳气血不相顺接,与气血厥逆在脑的昏厥在病机上是 有区别的。 中医学对厥证的认识十分全面。从《内经》开始,中
医对厥证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丰富,涉及病变的范
围,基本包括了导致厥产生的各种情况,如气、血、 痰、食、暑、尸、酒、蛔等。
厥证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很多不同的情况
产生了同样的临床表现。 “厥证”病因病机的复杂 性

范 围
“厥证”主要以昏厥为主,相当于西医学“晕
厥”的范畴。晕厥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脑组
织的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
血管舒缩障碍: 心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 血液成分异常:
以“肢厥”为主要表现不归入本节“厥证”辨 证范畴。
证候特征
厥证是一种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意识 障碍为证侯特征。 厥证发病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的特点。急骤发病, 突然昏倒,移时苏醒。 部分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 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 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气血生化无源

中医关于“厥证”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厥证”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厥证”的临证备要
一、起病急骤,尽早诊断,综合救治
本病的发病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的特点。

急骤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

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暴怒、张、恐惧、惊吓等。

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

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除四诊合参外,还应及时全面检查,迅速诊断,明确病因,辨虚实之证,而及时正确施治尤为重要。

重症患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即中成药、针灸等综合应急措施,及时救治。

此外,由于厥证的发作常由明显的情志精神因素诱发,且部分患者有类似既往病史,因此平时可服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越鞠丸之类,理气解郁,调和肝脾。

二、不同类型证辨治应互相参考,气血兼顾
各型之厥,特点不同,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脏腑气血的关联和阴阳气血不相顺接的共性。

例如气厥与血厥,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而互相影响;又如痰厥与气厥,由于痰随气动而互相联系。

至于情志过极以致气血逆乱而发厥,则与气厥、血厥、痰厥均有密切关系。

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厥证不同类型的特点,又要把握证的共性,全面兼顾,方能提高疗效
三、活用开窍法
开窍法适用于邪实窍闭之厥证,以辛香走窜之品通关开窍,
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

在使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类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

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注意气血亏虚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品。

中医内科学 厥证

中医内科学 厥证
常用药:可先吞服羚羊角粉,继用钩藤、桑叶、菊花、泽泻、 生石决明平肝息风,乌药、青皮、香附、当归理气通瘀。 方歌:羚角钩藤鲜地黄,茯神贝母菊花桑;
白芍竹茹及甘草,热盛动风服之康。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 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
2.虚证
常因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顫,自汗 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三)痰厥 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
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 沉滑。
证机概要:肝郁肺痹,痰随气升,上闭清窍。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行气开郁, 适用于风痰上逆,时发晕厥,头晕,胸闷,痰多等症。 常用药:陈皮、枳实理气降逆;半夏、胆南星、茯 苓燥湿祛痰;苏子、白芥子化痰降气。 方歌:二陈去梅加枳星,方名导痰消积饮;
二、病机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 ,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病变所属脏腑主要在于心、肝,而涉及脾 肾。
厥证之病理转归主要有三:
一是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不复之死证 。
二是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 痰浊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阻尚未离绝,此类厥证之生死,取 决于正气来复与否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若正气 来复,治疗得当,则气复返而生,反之,气不复返而死。
血压、血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 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脑 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要点】
1.辨病因
厥证的发生常有明显的病因可寻。如气厥虚证,多发生于 平素体质虚弱者,厥前常有过度疲劳、睡眼不足、饥饿受 寒、突受惊恐等诱因;血厥虚证,则与失血有关,常继发 于大出血之证;气厥实证及血厥实证,多发生于形壮体实 者,而发作多与急躁恼怒、情志过极密切相关;痰厥好发 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之人,而恼怒及剧烈咳嗽常为其诱 因。

中医内科学厥证

中医内科学厥证

05
结论
关于厥证的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
厥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其 发病率高、病情复杂,研究厥证对于 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 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厥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 病机、辨证论治、针药结合等方面。 在病因病机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 了厥证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在辨证论治方面,提出了多种治疗方 法和方药,并进行了临床试验验证; 在针药结合方面,针对不同的病因和 症状,结合针灸和药物治疗,取得了 较好的疗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 未来厥证的治疗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药物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差异和精 准治疗,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也将 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要点三
预防保健
厥证的预防保健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 向之一,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调节饮 食、减轻压力等措施可以预防厥证的 发病或减轻症状。同时,对于厥证患 者,通过合理的保健措施可以提高生 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
厥证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厥证总论 • 各论 • 厥证的鉴别诊断 • 厥证预防与调护 • 结论
01
厥证总论
厥证的概述
厥证是一种突发的 、暂时性的意识丧 失为主要表现的中 枢神经系统疾病。
厥证的发生机制尚 不完全明确,可能 与脑供血不足、脑 缺氧等有关。
厥证可伴随其他疾 病的发生,如脑血 管疾病、心血管疾 病等。
研究成果
近年来,厥证的研究成果显著,一些 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药物治疗和针药结合治疗也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于厥证治疗的研究前景
要点一
研究方向
要点二
治疗方法
未来的厥证治疗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 科交叉和整合,包括中医药学、现代 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领域。同 时,研究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循证 医学证据,以推动厥证治疗水平的提 升。

中医内科学4厥证

中医内科学4厥证
4.实验室: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颅脑CT、MRI等有助 于诊断。
【鉴别诊断】
1.眩晕 是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 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改变。
2.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 症候。一般来说发病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 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 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 原发病仍然存在。
(二)源流
1、《内经》有专篇“厥论”。 (1)论厥有二义: 不知人事:“厥……令人暴不知人”(厥论)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大奇 论) 手足厥冷:“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 于膝”(厥论)
(2)厥的病机为气机逆乱:“逆皆为厥”(方盛衰 论)
2、《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为四肢厥冷。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阴篇)
疗原则,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不同。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急救方法: 实证:针刺:人中、十宣、内关、百会;
药物:通关散取嚏、苏合香丸、玉枢丹。 虚证:艾灸:百会、气海、神厥、关元;
药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1·气厥 实证
症状: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 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厥证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 韩华刚
【概述】
(一)概念
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 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释义: ①厥证乃为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神
志异常(意识丧失)为证候特征。
②急骤性,突发性,一时性。 ③昏倒不省人事,可伴有四肢厥冷 ④诱因明显: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 ⑤先期症状:头晕、恶心、面白、汗出。 ⑥发作后:头昏乏力、倦怠口干,无半身不遂,口眼 喎斜。

7.厥 证

7.厥  证

二、病机
(一)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不相顺接 是厥证的发病关键
气血不能上达 (升不接降) 气血菀结于上 (降之不及) 阴阳之气 不相顺接, 神机失用
气机逆乱 升降失常
厥证
二、病机
(二)病位主在心肝,涉及脾肾
心主神明——心病神明不用 肝主疏泄——肝病气郁不达 窍闭昏厥
脾虚不运,痰浊内生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 气虚下陷,清阳不升 肾为元气之根—真阴真阳不能上注,精明失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情志内伤
忿郁恼怒 心肝气郁 惊骇恐惧 气机逆乱,上壅心胸,蒙蔽窍隧 阳亢化火动风,血菀于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一、病因
(二)体虚劳倦久病
阳虚气弱,不能上承 体虚久病,气血衰弱 阴血内耗,不能上荣
诱因
厥证
(三)饮食不节
嗜食酒酪肥甘,积湿生痰 暴饮暴食,食填中脘 壅塞气机 厥证
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癎证 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 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 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 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 图检查,以资鉴别。
二、病证鉴别


4.昏迷:
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 重症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 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 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 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 原发病仍然存在。
厥证证治3:痰厥、食厥
证型 主症 症 状 痰 厥 食 厥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
突然昏厥,多发于暴 饮过食之后
兼症 苔脉
呕吐涎沫,或呼吸气 气息窒寒,脘腹胀满 粗 苔白腻,脉沉滑 痰随气升,上蒙清窍 行气豁痰 导痰汤 舌厚腻,脉滑实 食滞气逆,清窍治法 例方

厥证的名词解释

厥证的名词解释

厥证的名词解释厥证(jué zhèng)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症状的一个术语。

它指的是身体虚寒,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冷、肌肉无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的一种病理状态。

厥证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使用。

厥证的形成是由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使得气血无法有效地滋养和维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其中,厥义主要有阳厥和阴厥两种类型。

阳厥主要表现为四肢冷、面色苍白、出汗多、心悸等症状。

而阴厥则表现为手足发凉、心烦口渴、脉细无力等症状。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中医医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症状是否属于厥证,并且对病因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厥证的出现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不足、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大、饮食不节、环境寒冷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厥证。

此外,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以及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厥证的发生。

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厥证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注意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平衡、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以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厥证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药物调理,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正常运行;二是通过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刺激和调节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以达到治疗厥证的目的。

针灸疗法中的补和泻、温和凉,推拿中的舒缓和刺激等手法都可以有效缓解厥证相关的症状。

厥证的研究也是中医药学重要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对厥证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通过整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观点,探讨厥证的机理和病因,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而言,厥证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疾病症状的术语。

厥证的形成与气血不足、环境因素、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

中医治疗厥证主要采用药物和物理疗法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中医对厥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内科概要 厥证

内科概要 厥证
清陽不升
,面赤唇紫,脈弦而有力
目中白睛發紅,鼻衄舌黯紅
血苑於上
活血,順氣,降逆
通瘀煎
虛證
突然昏厥,面色蒼白,口唇無華,舌淡,脈細無力
四肢震顫,自汗膚冷,目陷口張
氣隨血脫
補養氣血先固其氣
獨參湯
人參營養湯
痰厥
突然昏厥,喉有痰聲,嘔吐涎沫,苔白膩脈滑
胸膈滿悶,呼吸氣粗,眩暈,嘔心
輕者預後良好
有失語,半身不遂等後遺證
重者預後不良亦可有癡呆等後遺證
難以根治,反覆發作
厥證辨證論治簡表
分類
症狀
病機
治法
主方
主證
兼證
氣厥
實證
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呼吸氣粗,口噤握拳
四肢逆冷,頭暈頭痛,舌紅苔黃,脈浮或脈弦
氣機上逆
順氣,開鬱,降逆
五磨飲子
虛證
眩暈昏仆,不醒人事,呼吸微弱,汗出肢冷
面色蒼白,舌淡脈微無力
清暑益氣湯
重點思考:
1.厥證的主要病機是什麼?
2.如何辨識氣厥和血厥?
3.哪些病證類似厥證,當如何辨識?
痰隨氣升,蒙蔽清竅
行氣,豁痰開竅
導痰湯
食厥
暴飲過食之後突然昏仆,脘腹滿脹,苔厚膩脈滑
氣息窒塞,口吐酸腐之氣,大便不爽或便結
食滯中脘,升降不通
消食導滯
保和丸合神朮散
小承氣湯
暑厥
卒然昏仆,身熱,胸悶,唇乾,舌紅,脈虛數
譫妄,大汗,眩暈,頭痛,或四肢抽搐
暑邪入心,耗氣傷陰
清暑益氣,清心開竅
牛黃清心丸
白虎湯
必備神昏或伴譫語抽搐
神志異常或昏不知人,抽搐
年齡
食厥以兒童多見,其他各型以成人為多

厥证(中医内科学)

厥证(中医内科学)

西医范围
鉴于厥的含义较多,本项目厥证所讨论的范围 是以内伤杂病中具有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 知人事为主症,伴有四肢逆冷的病证。西医学 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瘴症、神经源性晕 厥、心源性晕厥、低血糖、休克等,均可参考 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引起厥证的病因较多,常在素体亏虚或 素体气盛有余的基础上,因情志内伤、 久病体虚、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因素 诱发。主要病机为气机突然逆乱,升降 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 冷为主要临床表现。
2)次症:发作时常伴有恶心、汗出,醒后感 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偏瘫等后遗症, 缓解后一如常人。
(2)病史
1)病史特征:既往大多有类似病证发生。发 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心悸、视物模糊、 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 人事,移时苏醒。
(3)暑邪内传
暑邪其性炎热,内侵人体,传变迅速, 传入心包,扰乱心神,以致昏不知人而 成暑厥。
(4)体虚劳倦久病
元气素虚者,如因过度饥饿,以致中气 不足,脑海失养;劳倦太过,阴阳气血 亏耗,心神失养;大汗吐下,气随液耗, 或因创伤出血,或血证失血过多,以致 气随血脱,阳随阴消,津血亏虚,不能 上荣,神明失主,而发为厥证。
厥证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厥证的辨证要点、治疗要点、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厥证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 3.了解厥证的预后、预防调护方法。
技能要求 1.能够对厥证常见证型患者进行急救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厥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梁某,女,28岁。平素性格暴躁,常怀抑郁,稍不如意,辄 负气相争。时值与其兄嫂争吵,突然昏倒,口噤握拳,牙关 紧闭,呼吸气粗,胸膈喘满,四肢厥冷,苔薄白,脉沉弦。 家属急送医院就诊。

中医内科学厥证

中医内科学厥证

案例二:血厥虚证
01 症状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面色 苍白,四肢厥冷,脉象微细欲绝 等。
02 病因病机
03 治则治法
补养气血,濡养肝木。
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体虚,及饮 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 ,或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导致 心脾气虚,不能濡养肝木,肝失疏 泄,而发为厥证。
04 方剂
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的方法,可以吸附皮肤表面,造成局部 淤血,以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预防及调护
加强锻炼
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肉、蛋、奶等,以增强体质。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以免诱发厥证。
04
厥证的案例分析
患者牙关紧闭,无法言语,这 是由于阳气虚脱,无力开口所
致。
恶心呕吐
患者感到恶心欲吐,甚至呕吐出 涎沫。
烦躁不安
患者情绪烦躁不安,这是由于阴阳 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厥证的症状鉴别
与中风鉴别
厥证与中风都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状,但中风有偏瘫 、失语等表现,而厥证则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
04
方剂:选用导痰汤加减治疗。
案例四:食厥实证
病因病机:多因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中 气机阻塞,或因情绪刺激,肝气郁结,疏泄
失常,脾胃运化障碍而发为厥证。 方剂:选用保和丸加减治疗。
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恶心呕吐 ,口噤不语,呼吸急促等。
治则治法:消食导滞。
案例五:其他厥证
其他厥证还包括阳虚厥证、蛔厥等 。阳虚厥证多因久病损伤阳气,或 过用寒凉药物而引起阳气虚弱,不 能温煦四肢而发为厥证;蛔厥多因 蛔虫感染而引起四肢厥冷、恶心呕 吐等症状。

厥证有哪些症状?

厥证有哪些症状?

厥证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厥证症状,尤其是厥证的早期症状,厥证有什么表现?得了厥证会怎样?以及厥证有哪些并发病症,厥证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厥证常见症状:
*以上是对于厥证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厥证并发症,厥证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厥证常见并发症:
昏厥、新生儿泪囊炎、副鼻窦炎、脑囊虫病、矮小症、脑动静脉畸形、发作性睡病、颅咽管瘤
*一、并发病症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厥证症状,厥证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厥证”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中医内科学:厥证诊断要点、鉴别及证治分类

中医内科学:厥证诊断要点、鉴别及证治分类

中医内科学:厥证诊断要点、鉴别及证治分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厥证诊断要点、鉴别及证治分类。

厥证诊断要点1.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过性,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和常人一样。

2.发病前有的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大失血病史、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

3.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厥证与中风、痫证的鉴别1.共同点:突然昏倒不醒人事。

2.好发人群:厥证:各型成年人(食厥可发生于儿童);痫证:青少年;中风:高年。

3.特征症状(1)厥证多发生于自觉无病之人,昏倒时间较短,醒后后遗症,昏倒时可以伴有手足不温;(2)痫证发作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者口中如有猪羊叫声,而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3)中风而昏迷者,苏醒后常有后遗症,存在有失语、瘫痪等。

证治分类1.气厥(1)实证症状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开窍,顺气,解郁。

(2)虚证症状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2.血厥(1)实证症状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2)虚证症状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3.痰厥症状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厥证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厥证
●4.体征 短暂性意识丧失,体温、血压、脉搏、呼吸改变,舌脉 有相应特点。
●5.实验室检查 生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 图、胸部X线片、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
【鉴别诊断】
●1.与中风鉴别 中风以猝然昏仆为主症,与厥证主症相同,但还 有偏瘫、舌强言睿或不语等,不会“移时即醒、醒如常人”,多 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案例二 气厥虚证
●(1)案例导入:熊某,女,32岁。1987年1月31日急诊入院。 突然昏倒,四肢厥冷1小时余。人院时见:面色苍白,不省人事, 呼之不应,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蜷卧手撒,四肢厥冷,两便 无遗。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微细。体检:体温36℃,呼吸15次 /min,心率62次/min,血压70/50mmHg。心音低钝,律齐。腹 软,肝脾(一)。实验室检查: H b : 8 5 g / L , R B C : 3 . 3 × 1 0 ²/ L , W B C : 4 . 5 × 1 0 ⁹ / L , N : 0 . 6 2 , L : 0 . 3 8 。 尿常规无异常。
厥 证
第一部分:理论导读

第二部分:案例导读

第三部分:调护概要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
理论导读·
【病证解析】
●1.病证定义 厥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 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定义解析 厥者,逆也,气逆则乱,忽为眩仆脱绝;厥者,冷 也。
●3.流行病学 晕厥属于中医学“厥证”的范畴,本病约占急诊就 诊的3%左右,占住院患者的8%左右。中西医结合有利于治疗, 可提高抢救效果。
●(6)分虚实论治厥证:《景岳全书》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 中临床。《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 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 脉微弱,此气脱证也……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 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 逆皆能厥也。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亦随之而脱, 故至卒仆暴死……血逆者,即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 谓”。目前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内科学厥证

中医内科学厥证

厥证xx年xx月xx日•厥证概述•厥证的辨证论治•厥证的治疗方法目录•厥证的预防与护理•结论01厥证概述厥证是一种急性病证,患者突然出现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厥证的定义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厥证可分为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

厥证的分类定义和分类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不同类型厥证的病因各不相同。

如气厥主要是由情志刺激、疼痛、饥饿、疲劳等因素引起;血厥主要是由急性失血、脑出血等引起;痰厥主要是由痰浊内阻、气机不畅引起;食厥主要是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胃失和降等因素引起。

厥证的病机厥证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气机不畅、血脉瘀滞、痰浊内阻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荣于脑窍,从而出现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厥证的病因病因和病机VS气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痰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胸闷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喉中痰鸣、胸闷等症状。

食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症状,同时可伴有腹胀满痛、大便不通等症状。

血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痛、眩晕、手足逆冷、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等症状。

主要症状02厥证的辨证论治总结词厥证中以寒邪为病因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寒冷、腹痛腹泻等。

详细描述厥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四肢寒冷、腹痛腹泻、呕吐清水等,同时可伴有全身疼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等表现。

治疗应以温中散寒为主,可选用良附丸、姜附汤等方剂进行加减。

厥寒证总结词厥证中以热邪为病因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发热、口渴烦躁等。

详细描述厥热证的主要症状为四肢发热、口渴烦躁、头痛身痛、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象洪大等表现。

治疗应以清热泻火为原则,可选用黄连解毒汤、白虎汤等方剂进行加减。

厥热证厥证中因气血虚弱引起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

厥证的认识

厥证的认识

厥证
在中医理论中,厥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症状为寒厥、气促、脉微、心悸、肢冷、口干等。

这种病常见于秋冬季节,是由于气温低、湿气重以及寒流再次侵袭人体引起的。

厥证是一种特殊的中医证候,通常被描述为阳气不足,寒邪内侵,经络闭塞,血液凝滞等病理因素的综合表现。

这种证候可能会引起气机不畅,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在中医治疗厥证时,首先需要了解病情的程度和身体的体质。

一般来说,治疗厥证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按摩和食疗等。

中药方剂通常是选用温补阳气、扶正祛寒以及行气活血等功效的药物,如十全大补汤、四神汤等。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针刺经络来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恢复人体平衡状态。

按摩治疗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病情。

而食疗在治疗厥证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适当摄入一些补益天麻、当归、泽泻等食物,可以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改善病情。

此外,在防止厥证的发生方面,应该尽量避免寒冷刺激,多保暖,
合理饮食和多运动都十分重要。

总的来说,厥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通过中医治疗和预防加以控制和预防。

在治疗方面,中药、针灸、按摩和食疗等方法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预防方面,则应该尽量避免受寒刺激,多保暖,合理饮食和多运动等。

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保持身体健康,可以有效降低厥证的发生率,并提高身体免疫力。

厥证基础知识

厥证基础知识

厥证基础知识
什么是厥证?
厥证起源于中医学,在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有时会表现出寒厥或暑厥的症状
表现。

厥证意味着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或暑热外盛,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一系列症状。

这类症状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腰酸、肢间冰凉、脉细弱等情况。

厥证的病因病机
导致厥证的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通、寒暑盛衰等多方面
因素综合作用。

在气温变化大的季节,或者人体长期处于寒湿环境下,易引发寒厥证;而在酷热天气或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可能出现暑厥证。

厥证的临床表现
厥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四肢厥冷、亡阳厥逝、面色苍白、脉
搏细弱等。

患者可能感到僵直、晕眩、抽搐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发展成休克。

中医治疗厥证的方法
中医治疗厥证着重于恢复气血的运行,调节阴阳平衡。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温阳
散寒、清热泻火、补虚益气等中药疗法。

此外,也可采用针灸、推拿等辅助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厥证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厥证的关键在于保持合理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稳定等。


气温变化大的时候,应注意增减衣服,预防感冒等疾病。

同时,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发生厥证的可能性。

结语
厥证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往往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
治疗以调理阴阳、恢复气血运行为主,同时注重预防与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厥证的发生,维护人体健康。

医学知识之厥证

医学知识之厥证

厥证【病因】1.情志内伤2.体虚劳倦3.亡血失津4.饮食不节5.暴感外邪【症状】1.临床表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厥冷2.先兆症状与兼症:发病之前常有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

而后突然昏仆,不知人事,“移时苏醒。

兼症――恶心、汗出、四肢厥冷,醒后头晕、疲乏、口干。

3.病史:了解有无类似发作史。

诱因:精神刺激、情绪波动、大失血、暴饮暴食、素体痰盛宿疾。

二、相关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血常规。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等。

3.影响学检查:CTMRI、胸部X摄片。

4.其它:血压、心电图等。

【饮食保健】【护理】1.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2.加强思想修养,陶冶情操,避免不良的精神和环境刺激。

3.对已发厥证者,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救治。

4.患者苏醒后,要消除其紧张情绪,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不同的饮食调养。

5.所有厥证患者,均应严禁烟酒及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痰,加重病情。

【治疗】【检查】暂无相关资料【鉴别】1.厥证与眩晕眩晕――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2.厥证与中风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体常有肝阳亢盛。

其中脏腑者:突然昏倒,并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口眼歪及失语厥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

但血厥之实证可发展为中风3.厥证与痫证痫病――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多见。

病情重者,虽也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有叫号、抽搐、口吐涎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

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类似,醒后如常人厥证――昏倒后四肢厥冷,无吼叫、吐沫、抽搐等。

脑电图可资鉴别。

4.厥证与昏迷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存在厥证――突然发生,昏倒时间较短,常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亡血伤津【并发症】【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中医内科学课件-厥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厥证

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气厥:
实证 虚证
血厥:
实证 虚证
痰厥
食厥
气厥
(一)实证 主症特点:突然昏倒,四肢厥冷,口噤拳握, 呼吸气粗,多有精神因素引起,舌苔薄白,脉 伏或沉弦。 治法:顺气降逆开郁。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五磨饮子: 乌药 沉香 槟榔 枳实 木香
紧急救治
准备出院的莎拉(左)与中国护士合影
(三)辨气血
厥证------气厥、血厥为多见。
实证
情志波动而引发。
气厥(实证)
情志过极
反复发作。
口噤拳握,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
血厥(实证)
肝阳偏亢 平时常有头痛头晕。 牙关紧闭,面赤唇紫,头痛头晕。
(四)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意识 血清电解质、血糖、血常规 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 颅脑CT 脑电图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医案选编.上 海人民出版社.1977)
病案二 何某,女,26岁。因初产后失血颇多,遂感心悸。 一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移时苏醒, 复如常人。初则自以为偶然之患,尚不介意,继则 发作频仍,二三日一发,殆十数次。经多方治疗不 效。脉象沉弱,舌质淡红无苔,面色㿠白无华,无 手足抽搐、口眼歪斜、痰涎上涌等症,殊非中风, 乃血厥也。治宜调理阴阳,用白薇汤加味。 党参30g,当归24g,白薇l0g,丹参l0g,枣仁12g, 甘草l0g。 服十余剂病瘳。 3年未见复发。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编著.湖南省老中医医案 选·曾绍裘.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
四味回阳饮
血厥
(一)实证 主症特点:因情绪激动、恼怒烦劳发突然昏倒, 不
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弦或沉弦。 治法:平肝熄风,理气通瘀。 方药:羚羊钩藤汤、通瘀煎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厥证乃为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神志异常为证候特征。

厥之轻者在昏倒不知人事后可于短时间内苏醒,醒后感到头昏乏力,倦怠口干,并无其他明显后遗症。

厥之重者可一厥不醒,“半日远至一日”,乃致死亡。

本病的特点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

急骤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

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

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由于气、血、痰、食、暑等厥的不同,又各有相应的不同病史及临床证候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