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李瑶(北京东城教育研修学院音乐研修员,中学高级)
首都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历史、艺术、民俗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优秀遗产。一方面,这些文化有待后人去继承,另一方面,这些优质社会资源,也是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绝好课堂。那么,如何利用好我们身边的优质社会资源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明确我们身边有哪些优秀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如何课程化,优质社会资源课程化对音乐教师有什么要求。
一、关于优秀社会资源课程化
关于优秀社会资源课程化,要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具体到音乐学科,应认真了解《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阐述,以便把握我们的工作方向。
(一)《课标》和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
《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标准》,选择经国家教育部审查通过和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音响教材及教师用参考书),依据《标准》和教材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
(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三)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四)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
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的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也应视为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五)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经费和场地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六)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并予以积极的引导。
(七)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
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八)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
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
(九)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
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
二、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建设
针对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基础上,北京市率先做出了具体实施细则,将这一精神落到了实处,为首都中小学搭建了走进社会大课堂的平台。我们音乐学科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并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创造性地策划自己的音乐社会实践活动。
(一)明确社会大课堂的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学生、惠及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以及越来越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免费开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有利时机,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合力建设、成果共享”的原则,以社会大课堂建设为载体,以育人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要内容,着力促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统筹协调,利用首都丰富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牵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营造全社会共同育人的教育环境和育人机制。
(二)展望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目标
从现在起到 2010 年,力争协调整合千余家资源单位免费或优惠成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的资源群、课程教学活动基地,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集体和学生个人选择相结合的社会大课堂的运行方式、管理机制。根据整体规划目标,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 2008 年,初步建成社会大课堂的框架结构,完成以下实事项目:一是推出近500 家资源单位服务学生社会实践;二是开发 40 余个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基地和百节课程范例;三是建成方便学生查询的门户网站,以网络等现代化方式推动资源共享。
第二步: 2009 年,巩固大课堂建设成果,基本形成市教委与有关部门之间、市与区县之间、区县与学校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在有条件的资源单位实行学生活动信息的现代化手段管理。
第三步: 2010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资源信息系统和活动管理系统,实现千余家资源单位服务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目标。
(三)了解建设社会大课堂的主要任务
社会大课堂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以社会资源为主的活动场所、适合学生特点并与学校课程结合的活动内容、学校集体组织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选择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及现代化信息手段支撑的门户网站等。
建成后的社会大课堂的主要任务有: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空间广阔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条件,满足学生多元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服务教育教学,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教学实践的课程资源;服务社会,活动场所体现教育功能的需求,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公益活动提供支持等。
(四)明确市、区县和学校在社会大课堂建设中的职责
社会大课堂建设采取市、区县和学校合力建设,市级统筹,区县管理,学校实施的方式,努力形成上下衔接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