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

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

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定贫困县,涉及162个乡(镇)、1637个行政村,总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8.8%。2003年总人口238.4 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19.4万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42%和60%。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1999年南部山区已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统计,到2003年底,宁南山区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6.7万人,低收入人口71.3万人,合计98万人。这些人口又大多生活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我们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

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因此,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区又称做生态移民工程。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因地制宜的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的特点

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在我区叫“生态移民工程”,这是自治区发改委结合宁夏实际起的名字,已经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接受。生态移民与原有的“吊庄”移民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⒈历史背景不同过去,我们的易地移民开发是在商品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移民搬迁的背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开阔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移民搬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采取更加符合我区实际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确定的生态移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

地安置贫困人口。同时,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改善迁入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移民安置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⒉迁出区域不同以往的移民迁出区域遍布山区各县、各乡、各村。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

⒊搬迁方式不同“吊庄”移民是政府“拔萝卜”、“群众自愿”的搬迁方式。生态移民大部分实行整村搬迁(自然村),目的是彻底解决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的根本问题。

⒋管理体制不同“吊庄”移民实行的是“两头有家,来去自由”政策,移民到达迁入地后,仍由迁出县管理。生态移民实行“属地管理”,移民搬迁后,注销原驻地户口,收回承包土地,使移民群众能够很快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

二、生态移民的搬迁对象和规模

自治区政府批转的《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中明确,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根据各县摸底调查,我区需要实施搬迁的总人口为302794人,其中: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167764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104490人、地质灾害发生区30540人。

三、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

2001—2004年国家发改委安排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总投资64370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200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22370万元。计划安置移民11.6万人。

截止到2004年底,我委累计批复的项目区可安置移民120569人,总投资60931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0028万元、群众自筹18853万元。

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安置区一览表

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治区发改委要求移民安置工作遵循“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原则。截止2004年底,累计安排资金51985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2984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95万元、群众自筹19085万元,下达移民安置计划113356人,占国家下达计划的97.7%。完成移民搬迁69736人,占已下达计划的61.5%。目前,红寺堡新庄集四支

干渠(低口)灌区、盐池县盐环扩灌区、同心县马家塘灌区移民安置工程正在建设中,移民搬迁尚未完成;南梁农场二期、简泉农场移民安置区已经开工建设;中卫南山台、彭阳庙台移民安置区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近期可批复,争取2005年春季开工建设。

四、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形式

自2001年以来,我区已在引黄、扬黄灌区建设移民吊庄基地16处。依据不同的条件,创造了多种移民安置的形式:

⒈按安置形式划分

依托大型工程,集中安置。利用国家支持的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安置易地扶贫移民,是宁夏易地移民的主要形式。目前已在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的红寺堡灌区、同心县马家塘灌区安置易地扶贫移民63915人;在盐环定扬水工程开发的盐池县城西滩灌区、盐环扩灌区安置易地扶贫移民31500人;在彭阳长城塬引水灌区安置县内移民2500人。

依托国营农场,插花安置。国营农场土地资源丰富,灌溉水源保证,交通便利。依托国营农场机械、技术力量、集约化经营的雄厚优势安置易地移民,不仅为国营农场缓解了人少、地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的矛盾,也为贫困群众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国营农场计划安置移民20000人。

新建小型灌区,集中安置。宁夏引、扬黄灌区周边还有部分可开发利用的荒地,土地平整,扬程低,灌溉水源基本有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