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1. 引言1.1 背景扶贫攻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重要工作之一,旨在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宁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长期以来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贫困现象。

为了改善宁夏的生态环境和减轻贫困压力,政府实施了生态移民政策,将一部分贫困人口迁入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改善生活。

在扶贫攻坚的背景下,宁夏的生态移民社会治理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如何有效管理生态移民社区,协调好移民群体与原居民的关系,解决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通过深入分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的特征和问题,可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推动宁夏的生态移民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1.2 研究意义宁夏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之一,生态移民是宁夏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宁夏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情况,为今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

分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找出问题所在,及时解决,使生态移民政策更加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可以促进宁夏生态移民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推动宁夏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深入研究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对于加快宁夏脱贫攻坚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 正文2.1 宁夏生态移民的概念和特点宁夏生态移民是指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根据国家政策和规划,将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居民搬迁至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的行动。

宁夏生态移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策驱动。

宁夏生态移民是在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的推动下进行的,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轻生态环境负担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推动生态移民工作的开展。

寒假生态移民社会实践报告

寒假生态移民社会实践报告

寒假生态移民社会实践报告学校:宁夏民族预科教育学院班级:23班参与人员:虎彦杨小建马林财时间地点: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袁河火石寨沙沟时间时间:2012年2月6日至2月15日实践报告:第一:实践目的及意义:⑴从恢复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出发,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使他们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在生态脆弱的地区达到人口,资源和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⑵为了保护西海固生态环境让西吉县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移民,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

⑶生态移民从国家层面看,宁夏生态移民战略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的延伸与创新,具有全局性和创新性的意义,改善生态环境和西部地区人民生活,可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民生意义。

⑷从区域层面看,宁夏生态移民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地区人口,经济和环境空间均衡,有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

⑸从宁夏层面看,有利于解决宁夏沿黄经济区与中南地区乡山川协调发展以及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

第二:时间内容:⑴必须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阅报刊,报纸,书籍,图片等形式。

⑵在实践过程积极和同学交流,虚心向长辈请教。

⑶合作完成社会实践报告,禁止他人代写,要求工整,严谨,字迹清晰。

第三:实践内容:自2012年2月6日起,我们班有我们小组建立乌托邦小分队,在我县西吉火石寨,袁河,沙沟生态移民区进行调查,对部分迁出的移民进行调查,以及询问了有些长辈们相关知识,通过上网,书刊,报纸图片等形式。

报告如下:全国生态移民自从2000年起开始生态移民,仅西部地区约有700万农民通过移民来脱贫,但必须遵守自愿原则,充分尊重民意,民俗,移民新村的建设不但生活条件齐全,而且教育,卫生等均领统筹考虑,让移民“迁的出,稳的下,富得起来。

”而生态移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宁夏生态移民成为一种重要的脱贫措施。

宁夏作为我国贫困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干旱缺水、荒漠化、资源匮乏等多重因素的困扰,地理环境恶劣,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改善宁夏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宁夏政府积极推动生态移民工作,将贫困地区的居民迁移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以实现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贫困户的脱贫增收。

宁夏生态移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移民是一种综合治理策略。

宁夏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土地荒漠化,还涉及到水资源不足、植被退化、气候干旱等多方面因素。

生态移民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策略,包括搞好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开展植被恢复等措施,以实现贫困地区的整体脱贫。

生态移民是一种集中安置方式。

为了提高生态移民的效果和效率,宁夏政府采取了集中安置的方式,将贫困地区的居民集中迁移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

这样可以集中资源,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贫困户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加快实现生态环境修复和脱贫增收的目标。

在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生态移民涉及人口迁移和社会转型问题。

由于生态移民需要将大量人口从贫困地区迁移到其他地区,可能导致贫困地区的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带来一系列社会转型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困扰。

生态移民涉及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生态移民需要在新的安置地提供足够的土地资源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保证移民群体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生态环境脆弱,很难保证移民地的土地和生态资源的充足,这可能导致新的生态问题的产生。

生态移民涉及社会治理和权益保障问题。

生态移民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进行协调和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确保移民群体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和监督,以确保生态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

幸福生活不再遥远——宁夏35万生态移民工程纪实

幸福生活不再遥远——宁夏35万生态移民工程纪实

幸福生活不再遥远——宁夏35万生态移民工程纪实幸福生活不再遥远——宁夏35万生态移民工程纪实“十二五”开局之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工程正式启动。

这是一项检验执政能力的德政工程。

既要组织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群众搬出来,又要千方百计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

这是一项惠及最困难群众的民生工程。

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让困难群众尽早脱贫致富。

这是一项还一方水土以绿水青山的生态工程。

移民迁出区300万亩土地将全部用于恢复生态,遏制水土流失,造就一片“旱塬绿洲”。

德政工程6月22日,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润泽了宁南山区。

饱受干旱之苦的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乡羊圈堡村二组的村民,却无暇享受这难得的雨露滋润。

村民们忙着整理家什,准备着7月搬迁到十几里外平川上的移民新村。

“早就盼着搬出这穷地方了。

咱这儿旱得厉害,种啥啥不成,我们每月都要到12里山路外的地方去买两次水,一吨水5元,运费60元,一年下来家里光人畜饮水就要花1500多元,这日子咋富裕得了?”村民米彦军说。

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羊圈堡村列入整村搬迁规划。

羊圈堡村是宁夏最困难群众生存状况的缩影。

西海固9县(区)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60多年来这一区域干旱发生几率为72.4%,至今143万人口中有100万贫困群众,其中35万人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的恶劣环境里。

西海固扶贫开发受到中央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开展了“三西”建设、“八七”扶贫攻坚,已累计异地移民66万人。

“面对加快发展与扶贫开发的双重压力,必须彻底解决好最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

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举全区之力实施生态移民攻坚计划,用5年时间把35万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再用5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与全区、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4月12日的生态移民动员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说。

35万移民大迁徙被宁夏视作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德政工程。

全区总动员,各市县立“战表”建设274个移民区,首批解决14万生态移民的81个安置区已全部竣工,困难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日子不再遥远了。

宁夏生态移民情况调研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情况调研报告

青铜 峡市依托黄河金 岸建 设 、酿酒葡 萄种植和工 区工程建设 和配套设施满意度 较高 ,通过移 民后 一段
业 园区发展 , 大力发展 酿酒 葡萄产业 , 在 同兴村 及甘城 时期 的生活 , 切 身感 受到 了搬迁带来 的好处和利 益 , 移
子建设 葡萄种植基地安 排当地移 民打工就业 ;在三个 民的 1 3 常生活便利 , 每天可 以吃到新 鲜 肉菜 , 适 龄儿童 移 民安置 区分 别建设 了奶 牛养殖 园区 ,同兴村 养殖 园 上学距离远 、 行路难 的问题 得到彻底 改善 , 医疗卫生 等 区奶牛 已委托上 陵集 团托管 经营 。 公共设施 完善。移 民搬迁后 , 信息来源广 、 渠道宽 , 外出
( 二) 产业发展各具特 色
通过调研 了解到 , 目前生态 移民土地集 中安 置 , 原
亩设 施农 民政 策提供可靠 的依据 ,自治 区统计局 近期组织人员 则上人均安排一 亩水浇地 ,支 持户均发展 l 有条件 的县 ( 市、 区) 支持户 均发展 1 亩设施农 田或 对 同心县 、 红寺堡 区 、 灵武 市 、 金凤 区 、 兴庆 区 、 贺兰 县 、 业, 青铜 峡市等 7个县 ( 市、 区) 的8 个移 民村 进行 了调研 , 1 座高效养殖 圈棚 。青壮年劳动力有外 出务工的 , 也有
( 区) 9 1 个 乡镇 6 8 4 个行政村 1 6 5 5 个 自然村 , 其 中县 内
同心县 实行 人均 1 — 2亩水浇地政策 ,在移 民户 院
安置 3 5 %, 县外 安置 6 5 %; 规划建设 安置 区 2 7 4个 , 其 中建有养殖 圈棚 , 鼓励农 民养殖育肥牛 。
中: 生态移 民安置区 2 3 4 个 。截提供户均两亩温棚 , 完成二代 日光温棚 5 7 0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编辑:青海参事室第3期(总第33期)省政府参事:蒲文成徐连生唐道城司文钰庞晓丽省政府参事室:吴新德李芳丽2011年12月12日生态移民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惠及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区推进生态移民的经验,省政府参事室于10月下旬组织部分参事赴宁夏的中卫、吴忠等地考察了生态移民情况,宁夏积极扎实而又富有成效地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度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移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空间,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战略目标,为西部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生态改善多赢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宁夏生态移民取得的积极成效宁夏是全国生态移民实施较早、规模较大的省区。

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和自治区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帮扶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组织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及易地搬迁移民,累计搬迁移民近84万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稳定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生态移民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南部山区是宁夏生态移民的主战场,居住在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内及边缘地区的群众,移民搬迁前仅有5.3%的人口通水、通电、通路,72.4%的人口仅通电或通路,22.3%的群众水、电、路都不通,就医、就学困难户占65.1%。

易地搬迁后,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就医、就学便利,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移民群众奠定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红寺堡区是宁夏较早的移民集中安置区,仅近3年就引进资金9.52亿元,发展企业36家,年产值达3亿元。

利用充足的风能资源,建成两个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投资10亿元、5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也已正式开工建设。

宁夏生态移民安置管理机制探索

宁夏生态移民安置管理机制探索

宁夏生态移民安置管理机制探索摘要:文章通过调研宁夏生态移民,分析了移民点现状。

发现移民点安置中有缺乏资金,不科学规划等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在生态移民安置中的科学化管理、新型社区建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生态移民;科学规划;科学管理;新型社区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261-02宁夏的中南部地区,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源,同心,盐池,红寺堡等9个国家扶贫重点线,以及沙波头区和中宁县的部份山区,土地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人口的65%;人口256.3万人,占全区人口的41%,其中回族人口133万,占全区回族人口的59.1%。

这一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说。

该地区的贫困落后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贫困程度深。

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目前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2%,财政自给率仅为6.5%,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5%,仍有贫困人口100余万人。

二是生存条件极差。

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偏远,信息闭塞,干旱少雨,生态失衡,群众居住分散,公共服务成本高,农民生活付完中,还有35万人生活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三是发展难度极大。

该地区资源匮乏,农业效益低而不稳,群众外出务工不便,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一、宁夏生态移民点现状通过调研,把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同心、盐池、海原、沙坡头9个县(区)91个乡镇,宁夏政府按照“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的思路,采取开发土地集中安置、适度集中就近安置、因地制宜插花安置、劳务移民务工安置、特殊人群敬老院安置的方式,搬迁定居到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的近水、沿路、靠城区域。

政府为每户配备1座种养设施、1个就业岗位、6分庭院经济,人均5分特色产业的“1165”生态移民安置模式;青铜峡市制定了人均1亩水浇地,户均1套房、1头奶牛、1个就业岗位、1次职业培训的“5个1”生态移民安置模式;红寺堡区依托弘德慈善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了户均1座养殖暖棚、2亩设施农业、企业流转经营3亩土地、1个就业岗位的“1231”生态移民安置模式;金凤区确立了户均1套房、1座设施温棚、1个就业岗位的“3个1”生态移民安置模式;惠农区确立了户均1套房、1亩地、1个就业岗位,稳定居住两年以后配送1头托管奶牛。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doc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doc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移民办二〇一二年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

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

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一、艰难地探索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就是移民。

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下马关二期移民报告

下马关二期移民报告

第一章综合说明1.1绪言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宁夏地区的生态恶化问题尤以宁南山区最为典型,属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贫困区,而同心县处于这一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其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大部分干旱缺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0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32.2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8,耕地亩均地表水占有量53.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4.4%;而且天然降水量少而不稳,加之工程措施少,可利用的量极少,且干燥多风,常有“十年九旱”之说。

据统计,1950年至1999年的50年间,平均每4.8年就有一次大旱。

大旱之年,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因此,干旱缺水成为同心县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仅如此,风沙、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也相当频繁。

多年来生态环境遭受重创,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污染等所有生态问题在这一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问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的协调发展,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必须建立一种人口与资源相协调的理想的人类生态环境。

通过对生活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实施移民搬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是从政策设计的角度,注重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同心县处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地区,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人口严重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

因此,生态移民从政策设计上,就必须考虑从资源的的合理承载能力入手,实施人口转移,减轻环境资源压力。

二是从政策效益方面,力求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从根本上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和发展的良策,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创造发展条件,既帮助移民摆脱了贫困,又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

宁夏生态移民研究

宁夏生态移民研究

宁夏生态移民研究宁夏生态移民研究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宁夏作为我国贫困和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生态移民在宁夏的实践以及其对当地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备受瞩目和重视。

一、宁夏生态移民的背景和意义宁夏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干旱,土地资源贫瘠,生态环境脆弱。

这导致了宁夏长期面临着生存困境和发展难题。

为了改善贫困和不适宜居住的环境,宁夏政府决定采取生态移民的方式,将贫困地区的居民迁移至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

生态移民对于宁夏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态移民可以解决贫困地区的生存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生态移民可以减轻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降低生态破坏程度,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机会。

最后,生态移民还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二、宁夏生态移民的实践宁夏生态移民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移民规划,确保了移民的顺利搬迁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移民参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

在贫困地区的居民移民至新居住地后,政府积极组织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环境。

同时,政府还进行了土地整合和农业生产布局,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生态移民地区的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了对移民后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居民的融入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

三、宁夏生态移民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宁夏生态移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移民后居民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模式上还存在困难。

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差距较大,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能力。

其次,生态移民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经济发展仍然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宁夏固原市生态移民经验

宁夏固原市生态移民经验

宁夏农垦系统的国营农牧场系国有农牧业企业,它们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灌溉水源有保证,且交通便利。

此外,国营农牧场的机械、技术力量、集约化经营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安置生态移民的较大空间。

2002年以来,宁夏农垦先后在长山头、渠口、南梁、简泉4个国有农牧场搬迁安置了隆德、泾源、彭阳、西吉、原州区、海原等南部6县(区)的生态移民3400多户近2万人。

“十二五”期间,农垦还将在渠口太阳梁、简泉、连湖、暖泉和南梁5个国有农场再安置生态移民6163户共2.65万人。

移民安置是宁夏农垦企业完成生态移民任务的关键。

在山区生态移民搬迁之前,宁夏农垦所辖相关农牧场在政府支持下已经建设好移民新村。

村内自来水、电力入户,道路四通八达,行道两侧和门前种下绿化树,移民新村还就近建起了移民小学和村镇卫生院。

在移民新村附近为每户生态移民分配1栋日光温棚或养殖棚圈,同时还为每户生态移民分配6分庭院经济用地、5分特色产业用地。

宁夏农垦各个农牧场都很重视生态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推行“1165”工程,即为每户生态移民输出一个劳动力、户均一栋设施农业、户均6分庭院、人均一亩水浇地、半亩经果林。

如今在宁夏农垦各个农牧场安家立业的生态农牧民,都已经过上所向往的生活。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中国扶贫攻坚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宁夏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省份之一,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但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治理问题。

本文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的特征及问题,并探讨可行的解决之道。

一、宁夏生态移民的特征宁夏生态移民是指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贫困人口而将贫困地区的居民转移至生态优良地区的行为。

宁夏生态移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巨大:宁夏生态移民规模庞大,涉及数十万贫困人口,将贫困地区的居民迁往新的生活地点。

2. 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移民项目的初衷是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3. 经济发展:生态移民地通常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居民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较之原居地有所改善。

4. 社会管理压力:生态移民给接收地的社会管理带来较大压力,原居地和新居地的社会治理问题凸显。

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宁夏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1. 就业和产业困难:生态移民地的居民通常由于环境和产业条件的差异,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找工作和创业困难。

2. 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生态移民地通常是相对偏远和贫困的地区,教育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3. 社会融合问题:原居地和生态移民地之间存在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居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存在困难。

4. 地方政府管理不到位:由于生态移民引起的社会治理问题复杂多样,地方政府往往管理不到位,社会组织和基层治理形势严峻。

三、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的应对之策针对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之道:1. 加强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生态移民地的管理力度,重视基层治理,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机构。

2. 完善公共服务:加大对生态移民地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扶持力度,增加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3.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当增加对生态移民地的资金投入,鼓励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扶贫项目,帮助居民增加收入。

对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后续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对宁夏生态移民地区后续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着 多年的种植 、 养殖经 验 , 在发展 种植业 、 养殖 业方 面 劳动力 ; 打造具有特 色的精 品农业 , 提高农产 品的附加
发展主导产业 。充分利用生态 有着较高 的需求 。 移 民地 区第三产业 的发展明显滞后 , 值。三要优 化产业结构 ,
产业结构还很不完善。 从调查情况来看 , 商业餐饮业和 移 民带来丰 富的劳 动力 ,支持鼓励 移民和社会各 阶层 交通运输业 的发展在原移民地发展极 为滞后 。 移 民后 , 力量进行投资生产 ;利用好基础设 施建设带来 的发展 交 通运输业开始有所发展 。
原来 的以外 出打工配合种植业 、养殖业为 主转 变为单 生产投入有所增加 的仅 占 1 0 . 7 %和 2 0 %。 纯地 以外 出打工为主 。 移 民后 , 原有 的产业结构遭到破 坏, 新 的产业 结构还 未建立 , 在这种情 况下 , 移 民基本 上依靠外 出打工维持生计 , 移民收人暂时出现 下降。
家庭外 出务 工 ,这 说明大多数移 民家庭拥有 双份或多 ( 一) 需要完善产业结构 。生态移 民使 移 民丧失 了
份 收入来 源 。移民后 , 搞种植 、 养殖 的家庭大 幅度减少 原有 的产业结 构 ,而新的产业结构的建立需 要一个过
( 两者 累计 为 1 4 . 3 %) ,外 出打 工的家庭增加到 7 3 . 2 %, 程。 现阶段移 民单 纯地依靠外 出打工谋 生 , 但是他们有
生态移 民的成败得失 , 自治 区各级党委 、 政府都 非常重 为主, 外 出打工为辅。 其中, 有5 5 . 4 %的家庭 以种植业为第
视 。经过几年的发展 , 生态移 民生活稳定 , 生产 水平有

大收入来源 , 有2 8 . 6 %的家庭 以养殖业为第一大收入来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

扶贫攻坚背景下试析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扶贫攻坚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宁夏是中国国家级扶贫攻坚重点省份之一,其生态移民作为扶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推进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中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有必要对宁夏生态移民社会治理特征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宁夏生态移民的背景及特征宁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黄河上游,自然资源较为匮乏。

宁夏生态环境多年来严重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宁夏实施了生态移民项目,将一些生态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的区域的居民迁往宁夏中西部地区,希望以此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并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

1. 生态移民的规模和范围宁夏生态移民项目覆盖面广,参与居民数量较多。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从2007年至2018年底,宁夏共实施了生态移民项目29个,涉及到17个县(市、区),共有22.4万移民户,涉及63.5万人。

这样的规模是比较庞大的,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2. 生态移民的目的和功能宁夏生态移民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绿色发展。

也是为了解决贫困地区的居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生态移民项目既是一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也是一项扶贫攻坚工程。

3. 生态移民的实施方式和措施宁夏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方式比较多样化,包括政府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社会保障等多种措施手段。

政府引导主要是指政府在项目实施中进行引导和推动,组织相关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生态移民项目。

土地流转是指将原生态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的区域的土地流转给生态移民户,让他们进行生产经营。

产业扶持是指为了促进生态移民户的生产和经济发展,政府提供相关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

社会保障是指为了保障生态移民户的基本生活,政府向他们提供相应的社会救助和保障。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移民办202年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

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

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一、艰难地探索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就是移民。

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生态移民安置区社会管理调研

生态移民安置区社会管理调研

当前,宁夏生态移民工程中已搬迁安置的移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安置区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结构复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社会治安差和移民利益诉求多样化等一些社会问题.对宁夏地市8县(区)生态移民安置点存在的社会管理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生态移民并不是简单地改变居民的居住地点,迁出地和安置地在生活方式、生产条件、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变化,迁移过程中各种要素由单一到多元、静态到动态、封闭到开放,各种利益问题和矛盾纠纷相互交织,如基层组织建设还不完善、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滞后、社会矛盾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移民需要,生态移民安置区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何促进移民安置区社会发展,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安置区社会问题,维护移民新村社会稳定与和谐,保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是当前宁夏生态移民社会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课题组在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进行了关于社会管理问题的调查.1.调查样本的选择及基本情况生态移民涉及宁夏中南部山区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宁夏生态移民分为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2种类型,又可以划分为县内安置和县外安置.截至2014年底,已完成6.07万户26.11万人的移民搬迁,其中生态移民22.43万人,劳务移民3.68万人,完成规划总人数的75.4%.1.1调查样本与方法的选择2014年7—8月,课题组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典型抽样,选取8个县(区)生态移民安置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包括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和固原市,采取随机调查形式和被访者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问答交谈.共发放问卷154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54份,访谈85份,发放村干部调查问卷10份,访谈10份.本次调查涉及安置区较多,分布比较广泛,涉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的多种类型,有县内搬迁和县外搬迁、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插花式移民安置(表1).所以,调查样本相对具有典型代表性.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生态移民生产和生活状况、公共安全秩序、公共服务及保障、政府及移民自治组织管理、公民参与等内容.1.2被访者基本情况在调查的154户被访移民中,男性有99人,女性55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64%和36%,答卷者是户主本人的占55.8%,是户主配偶的占27.9%,是户主子女的有10.4%.从被访者的性别来看,男性多于女性28%,从与户主的关系来看,户主占一半以上,因此在回答问卷问题上,具有很高的确定性.在154户被访移民中,回族被访者有49人,占样本总量的31.8%,汉族共105人,占样本总量的68.2%;已婚的有136人,未婚的有14人,离异和丧偶的有4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88.3%、9.1%和2.6%;被访者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13岁,平均年龄45岁;从被访者的受教育年限来看,文盲56人,占比36.4%,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都不超过样本总量的30%,。

宁夏生态移民人居满意度调查

宁夏生态移民人居满意度调查

宁夏生态移民人居满意度调查作者:左娟程小琴王应宏来源:《经营者》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区进行人居的调查,得出宁夏生态移民在移民之后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关系、生态等五大方面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并据此调查结论进一步分析宁夏生态移民的可持续性,深入实践,实地考察,最终推动生态移民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关键词:生态移民;人居;满意度;可持续发展一、引言千百年来,宁夏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史,移民开发作为一股持久的动力,推动着宁夏的历史不断发展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缓解生态所承受的压力,有效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以“吊庄”小规模内部迁徙为实验取得成效后,政府决定将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宁夏南部干旱地区的居民整体搬迁到红寺堡地区,引黄河水再造一片适宜人类聚居、社会全面发展的绿洲,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

本文通过宁夏移民居住地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移民对乡村人居的满意与不足,找出推动生态移民人居治理与优化的关键,对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移民人居,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二、研究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一)调查设计人居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空间,无论是从其硬性设施还是软性设施来看,它都着重强调了生态性,舒适性,而针对生态移民而言,人居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移民对迁入区的人居的反映情况,我们以红寺堡的弘德新村为例,对生态移民的人居情况作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与面谈法,与移民进行多次面对面的询问和交流,获得了相关的可靠数据。

总计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27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90.8%,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80%,在调查过程中,由于移民中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问题都需要逐个问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问卷的回收率。

(三)调查对象在被访问的对象中,男性比重大于女性,回族占到了67.5%,汉族只占到32.5%,而家庭人口在5口及以上的占了大部分分别是42%和31.5%,这两项占的总比重达到了73.5%,各个年龄段的比重相差不大,40~50岁居多。

宁夏生态移民减贫效益评价研究

宁夏生态移民减贫效益评价研究

宁夏生态移民减贫效益评价研究宁夏生态移民减贫效益评价研究摘要:生态移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减贫策略,在宁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推广。

本研究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减贫项目的调研和案例分析,评估了该项目的减贫效益,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生态移民;减贫效益;评价研究;宁夏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逐渐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减贫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生态移民是一种将贫困地区的居民迁移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来帮助他们脱贫的策略。

宁夏地区以其独特的生态资源条件而成为生态移民减贫的试点地区。

二、宁夏生态移民减贫项目的概况宁夏生态移民减贫项目是国家扶贫办在宁夏地区推出的一个重要扶贫举措。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将富有生态资源优势的地区与贫困地区对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项目的具体操作包括对贫困地区的居民进行选址、安置和培训,同时引入一些生态产业项目,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三、宁夏生态移民减贫项目的减贫效益分析根据对多个生态移民项目的考察和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宁夏生态移民减贫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贫困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引入生态产业项目,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项目对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

通过政府提供的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各项保障措施,使生态移民的居民在新的居住地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福利。

第三,项目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引入生态产业和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四、宁夏生态移民减贫项目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在实施宁夏生态移民减贫项目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选址和安置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

由于选址和安置不当,导致一些居民的生活条件出现下降。

其次,项目的生态产业建设力度不够。

为了更好地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项目需要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投资和培训力度。

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有贫困人口近700多万,大部分生活在环境恶劣、靠天吃饭、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地区。

为改善贫困农民的生存条件,解决这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缓解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尽快恢复已经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政府将这部分地区的人口进行转移。

政府主导型生态移民是指政府有组织地把生态恶化地区或自然保护区的人口迁移出来,已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扶贫和提高经济收入的的迁移活动以及迁移出来的人口。

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较弱,靠天吃饭,温而复寒、饱而复饥的状况还没有改变。

吊庄移民工程的启动就是在中央政府为从根本上改变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状况。

预期目标是从干旱山区迁移部分人到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地区开发荒地,以期移出的贫民户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环节地区贫困和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二重目标。

红寺堡区同样也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而实施生态移民的一种。

属于吊庄移民工程的一部分,共搬迁移民近20万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政府集中安置的移民开发区。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移民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研究移民方式、移民政策、移民后生态恢复状况等,对生态移民效益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也只是做定性分析,没有定量的研究评价。

本课题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实地调查研究作为印证对红寺堡区2009年到2013年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研究。

首先介绍了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的总体状况,其次是通过查阅资料和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构建生态移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问卷的形式搜集各类专家对指标权重所打的分数,收集红寺堡区2009年至2013年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无量纲处理,计算出2009-2013年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值。

最后根据数据分析总结红寺堡区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重要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移民办二〇一二年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

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

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一、艰难地探索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就是移民。

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实施搬迁安臵移民12775户55595人,占全区生态移民总任务的16%,其中县外移民8943户38920人、县内移民3832户16675人,涉及16个乡(镇)、1个管委会、1个自然保护区的80个行政村,203个自然村。

生态移民迁出区大多是贫困程度深,人均纯收入低于1350元的特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态严重失衡,干旱缺水,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区域;地震断裂带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

生态移民安臵区大多是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水土资源能够满足移民安臵需要,交通较为便利,在集镇及主要公路沿线,有较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制镇及中心村所在地,是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具有一定的水、电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有规模企业或用工安臵空间,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容量较大的县城以上城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

三、生态移民对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实施生态移民,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移民人口温饱问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迁入、迁出地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山区和川区的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推动了贫困山区社会经济发展1、稳定和彻底地解决了迁出群众的温饱问题移民搬迁以后,移民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以往生态移民的实践来看,大部分移民在迁移定居后的第二年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温饱。

据XX年资料,吊庄农民人均占有耕地3.3亩,为迁出地农民人均占有耕地7.2亩的45.8%,但吊庄人均产粮990公斤(亩均300公斤),是山区人均产粮540公斤(亩均75公斤)的1.83 倍。

从牧业生产对比情况来看,移民在迁入地人均家畜存栏、生猪存栏、家禽存栏等指标方面都比山区农民高出一倍多。

2、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移民,将逐渐而深刻地改变移民居住生息地的自然环境。

20多年来,海原县共迁出安臵移民近9万人,按人均耕地7亩计算,共腾出63万亩耕地,使原籍留居农民的人均占有资源量宽松了一些,人口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有新缓解,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自然植被的恢复保持和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

在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地区,都走出了一条迁出贫困人口、恢复当地生态的路子,实现人口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臵,是一条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贫困山区资源的掠夺式农业经营向生态农业经营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3、使封闭的社会系统向开放的社会系统转化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封闭系统,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承受能力极弱,消费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思维观念。

实施生态移民,不仅使移民率先脱贫致富,而且使他们的亲戚朋友在发达地区有了走亲访友、输出劳务、做生意、见世面的落脚之地,把外面大量的经济技术信息、致富办法带回山区,为长期封闭的贫困山区农民建立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为地区之间开展横向联系和经济协作拓宽了道路,架设了桥梁,为山区农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同时调动了山区贫困农民进行生态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形成了想方设法自行向川区等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区迁移的潮流。

这种落后的迁出地与先进的迁入地之间的人口双向流动,使山区封闭的社会系统转化为开放的社会系统,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4、转变了人的观念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在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山区,没有发展生产的能力,国家年年救济,缺水送水、缺粮送粮,给这个没有发展机制,缺乏内在活力的地区不断输血,养成了生于贫困,安于贫困的等、靠、要思想,多年在贫困线上徘徊。

生态移民搬迁,使他们融入了市场环境中,改变了他们头脑中多年的陈旧观念。

在移民区这个新天地里,他们开阔视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等、靠、要”思想转变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新观念。

从调查和群众反映,绝大多数移民在种好田抓好养殖的同时,大部分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和劳务活动。

在从事开发性生产、开放型生产的建设中,增强了市场观念,对产业化经营、科技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还特别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从学校说服家长送孩子上学到家长求学校收下孩子上学。

这些变化还通过篇二:关于生态移民调研报告坚持浅脑山区面向城镇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实现生态保护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尖扎县人民政府拉结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既包括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强调城乡之间的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生态敏感区,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是主要县情之一,又有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山大沟深,植被稀疏等复杂多样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程度较深的贫困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制约,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尤其是浅脑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步履维艰,成为制约尖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和桎梏。

如何才能攻克这一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巨石,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调研和思考,尤其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以跳出尖扎看尖扎的积极态度,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当前,要实现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这两个历史性重大课题,只有紧紧把握各种政策机遇,千方百计把浅脑山区群众转移到沿黄城镇,实施面向城镇的生态移民和产业转移,才能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生产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的群众,找到一条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性出路。

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使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和自我恢复。

同时,也可以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更加完善、经济日趋繁荣,城镇文明及改革开放成果可以更加充分的惠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

因此,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对保护好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破除尖扎县城乡二元结构,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生态移民的重要意义(一)实施生态移民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改善浅脑山区群众生产生活面貌的根本途径。

1、实施生态移民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黄河纵贯尖扎南北,流经96公里,其支流隆务河横穿尖扎东西,在尖扎境内汇入黄河。

由于处在两河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但由于全县地形呈南高北地分布,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形成晴天碧波,雨天浑浊的两种景象,如不及时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必然使黄河上游这道天然的生态屏障遭到破坏。

因此,通过大规模生态移民,尽可能减少在生态脆弱区的人为开发性活动,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使其先绿起来,遏制水土流失,这是从整体上保护生态环境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因此为了从源头、上游保持黄河水的清澈,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应在沿黄生态敏感区全面实施生态移民。

2、严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必须要实施生态移民。

尖扎县土地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83万亩,总人口5.38万人,70%属于浅脑山区。

全县地形南高北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相对高差达2680米,平均坡降11.4%。

群众居住分散,土地沙化,植被稀疏,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有60个自然村3.5万亩耕地均位于干旱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

土地干旱贫瘠,资源匮乏,持续着“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原始农耕面貌。

冰雹、霜冻、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频发,抗灾防灾能力极低,群众因灾返贫现象严重。

自然环境严酷,基础设施薄弱和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县情决定了只有进行生态移民才能使农牧民贫困面貌得到彻底改变,才能打赢与贫困和自然环境这场翻身仗。

3、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效益低决定了只有进行生态移民才能获得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1978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6亿元,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978年的114.6万元,跃升至XX年的5亿元,增长了436倍。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9年间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年均增长370%,其中绝大多数投资都用于农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人均年投资额高达4200元,而9年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了元,投资回报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使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投资成本过高,通电、通水及通路户均投资高昂,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