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光高中政治课标修订继承超越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明光:高中政治课标修订继承超越变革
朱明光:高中思想政治课标修订组组长,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组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高中三科国家统编教材思想政治编写组成员。
继承:一脉相承的坚守
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
这种跨学科整合的课程,有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文化的基因;纵然经历过多次大的调整,其根本意义和价值,一脉相承、初心不改。
超越:与时俱进的追求
一、如何解构必修课程的立意
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轴,以“四个自信”为“四维”(倾危覆灭),以四个素养为“四梁”(东西南北)。其中,必修1采取历时性方式,讲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2、3、4依托必修1的讲授,采取共时性方式,讲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模块框架分析:
必修1讲基本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为主题,以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为主线,以树立理想信念为主旨。
必修2讲经济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主题,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以树立新发展理念为主旨。
必修3讲政治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为主题,以三者统一为主线,以树立三个自信为主旨。
必修4讲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以四大观点为主线,以树立三观和文化自信为主旨。
各模块之中均有各自的主题、主线、主旨,各模块之间的排列有依循理论教学的逻辑。
二、如何审视选修I的课程安排
出于必修课程的延伸和等级性考试科目的考量,更为注重国际视野的扩展、相关内容的充实,更为关照知识的应用性。
三、如何理解选修II课程的功用
包括个人生活、职业体验、大学先修等方面的内容,可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开设,学校有权根据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决定此类课程的选用、改编或新编。如何选学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志趣。
四、如何读懂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必修课和选修1,作为国家规定课程,按“主题概述”“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的规范,呈现课程内容。“主题概述”,即“什么模块”,讲基本框架和作用;“内容标准”,即“什么内容”,分为主题和专题两个层次;“教学提示”,即“经过怎样的学习”;“学业要求”,即达到了什么结果。
变革:三大看点
看点一: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一、如何凝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素养特点的学业成就,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辨析:学科核心素养之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就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
学科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它有赖于特定学科的学习,是需要学科知识与技能来证实的“学养”。
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科素养,也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它兼具两者的特质,是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经历了“十月怀胎”而孕育出来的“素养”。
出于课程性质的把握,相对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凝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其独特的路径。
解析:“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
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它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炼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要依赖学科核心素养的贡献。所谓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学科核心概念、技能和方法的集合,而是学科素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融汇。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关系。立足于学科本质的把握,本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素养,而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必须着眼其固有的跨学科特质,寻求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的支撑,提炼学科核心素养。
路径: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然后依据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
二、如何从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视点1: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要素,在立德树人的课程使命中,各有其独特价值,可分别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
◆◆◆◆
所谓信仰,是坚定共同理想的信仰;所谓思想,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思想;所谓尊严,是凝结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尊严;所谓担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
不同于素养内涵、作用和表现的表达,聚焦各自独特价值的表达,其焦点不在于解读成就了怎样的素养或成就了这种素养后能怎样,而在于刻画具有这种素养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所以,每个关键词的选用,都需要用心斟酌,并提供相应论证。
论证1:政治认同的独特价值为何是有信仰
要理解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关系。政治认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涵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讲政治认同,是“更基础、更根本”的文化认同。
唯有信仰才能鲜明地展现立场、理想的价值。因为,立场人人有,而政治认同不只是立场的“选边站”;理想人人有,而政治认同专指社会理想的认同。人们在生活中有各自的立场、理想,却未必有信仰,信仰一定出于立场的自信、理想的坚守。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唯有信仰不可缺失、不被抛弃、不能背叛,无怨无悔。有信仰,即理想信念,这无论什么时期都是育人之根本,对此,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有明确论述。特别在当下,坚定理想信念更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紧迫的要求。
如果说立场、理想是政治认同的关键表征,信仰更昭示其态度的真诚和志向的高远,当立场、理想的政治认同成为人的信仰时,更彰显其精神支柱的独特价值。
论证2:科学精神的独特价值为何是有思想
有信仰不等于有思想,有思想必定有信仰。科学精神兼具人文性、科学性,但人们面对是与非、对与错的行为选择,更取决于价值判断。同理,正因为我们对于思想的价值表达,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我们的信仰不同于其他信仰。如果我们把政治认同的独特价值归结为有信仰,是强调“补精神之钙”;那么我们把科学精神的独特价值归结为有思想,就是强调“固思想之元”。
把握科学精神的特质,需要揭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真正的批判性思维,不等于不合作思维、不配合行动,不等于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不等于无动于情,更不等于“质疑崇高”、“亵渎信仰”。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创新,但创新始于批判,成于建设。践行科学精神,必定是“实话实说”与“有话好好说”相统一,批判性思维与建设性行为相一致,否则,难免异化为“社会冷漠”或“极端主义”。把社会理解与社会参与的科学精神之独特价值归结为有思想,说到底,就在于思想的力量表现为理论思维、见诸于实践能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进入新时代、面对新面对、开启新征程,必须发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浸润的科学精神。
论证3:法治意识的独特价值为何是有尊严
规则、程序、权利与义务等,是表现法治意识的基本维度,但作为思想政治素养的法治意识,更重要、更根本的价值表达,要凸显“德润人心、法安天下”的意义。公民不是荣誉称号,公民身份却是无价的,就因为在遵循规则、依照程序、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公民享有无与伦比的人格尊严。尊严,凝结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宪法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人人有尊严。
唯有法治国家才能让国民真实地拥有尊严,唯有法治意识才能使每个人真正地感受到这样的尊严。法治的真谛不在于治人而在于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之所以不同于人治,一个重要的界碑,就是人们能否有尊严不取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