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考试题型

1、填空题(10分)

2、名词解释(20分)【人格、刻板印象、曝光效应”】

3、理论解释(20分)【社会交换、自我解释、社会渗透理论、爱情三角立论】

4、简答题(30分)

5、应用分析(20分)

本学期一共学了六章(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三章),其中有四章要重点复习,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第一章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

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研究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有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

第三章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研究状况

(P43)人际关系的概念: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P44-45)【注意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本位”区别,“关系取向”区别】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P46)(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地位上的“尊卑”

费孝通“差序格局”概念:以自己为中心,把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圈,与自己越亲近的,处于中心越贴近的小圆圈内。即人们会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层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

(详见P46)(二)费斯克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共享、权威排序、对应互惠、市场定价。(P47)(三)交换关系和共享关系克拉克、米尔斯

前者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不期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报。【图】(详见课本)

(P49)四、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匿名性、单面性、浅层型、随意性、自主性、广泛性。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际吸引

(P5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详见课本P50-51)

(P51)曝光效应: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

的朋友。

二、关系的发展

(P53)(一)社会交换:当你与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

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人们试图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在这里,交换的东西非常广泛,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金钱、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

(P53)(二)自我表露:即“敞开心扉”,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思想的和情感暴露给对方。

(三)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P55)阿特曼社会渗透理论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水平。

良好的人系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感情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发展阶段。

三、亲密关系与爱情

(P56)(一)亲密关系的特征

(1)相互依赖,即双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

(2)共同活动,关系密切双方来往频繁,喜欢经常在一起。

(3)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对方成为自己个人心理自我的一部分。

(4)交往动机的转变,由注重交易转变为追求共享。

(5)亲密感,即心理上的密切感,表现为自我表露,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接纳。(6)承诺。

(二)爱情:指一种特别亲密关系。

(P57)哈特菲尔德“友谊式爱情”“狂热式爱情”前者指一种对特定对象的亲密感情,不一定伴随着激情或生理性冲动;后者是一种对爱人的强烈渴望,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冲动,当爱情得到回报时,就充满狂喜与满足,否则就感到悲伤与失望。相对而言,美国配偶更重视狂热式爱情,中国配偶更重视友谊式爱情。

(P57)斯滕伯格爱情三因理论爱情有三个基本成分:亲密、激情、承诺,分别反映爱情关系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特征。亲密是指两个人相处的情况,即是否有相互理解、相互喜欢、紧密依存的感觉,体现爱情的温暖。激情是指关系中令人激动的部分,实在性的基因及自尊、统治欲、服从、自我实现等动机的驱动下所体现出来的浪漫特征,反映爱情的热度。承诺是指愿意爱对方,并且保持关系、长相厮守的决策;往往是双方对彼此的关系进行冷静审视和理性预期之后的结果,能鼓励关系双方同甘共苦,体现爱情的理智。人类爱情中的亲密、激情和承诺彼此相关,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多种多样的爱情形式。

第三节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一、人际冲突与合作

1、冲突的实质

人际冲突的层次和类型

(P59)布瑞克、凯利三个层次的冲突第一层次:特定性为上的冲突,即双方对于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第二层次:关系规则上的冲突,即双方对于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再关系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有不同的理解。第三层次:个人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这往往涉及双方人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因此是比较深层次的冲突。一般来说,冲突层次越深,涉及的因素就越多,情感卷入程度越高矛盾就越复杂,解决起来也越困难。

(详见P59-60)多伊奇五种类型的冲突:平行的冲突、错位的冲突、错误归因的冲突、潜在的冲突、虚假的冲突。

2、冲突的过程

(P60)潘迪冲突五阶段模式: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和结果阶段。

3、冲突的管理

(P60)冲突风格:指人们处理冲突时的方式,即对于冲突的习惯性反应。

处理冲突的方法从两个维度上分析,一个是合作性,即关注他人需求、愿意满足他人需求的程度。另一个是自持性,即关注自己的需求、坚持满足自己的需求的程度。

(详见P61)五种比较典型的冲突处理方式:竞争模式、回避模式、顺应模式、妥协模式、合作模式。

(二)人际合作

(P62)艾克斯罗德“重复囚徒困境”合作的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关系的持续,人的交往都不是一次性的;二是相互回报。提高合作性,要:一建立持久的关系;二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三维护自己的声誉,保证相互信任;四保证对关系的控制力,分步合作,对对方的行为奖罚分明。

(详见P62)阿盖尔“同事间的规范”

二、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1、利他行为概述

(P62)利他行为: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与其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助人行为是指个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四个特征:一目的是有益于他人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作出的;三不求任何回报,是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四具有自我牺牲,需要个人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个人并不会计较。

(详见P62)巴特森同情心—利他主义假说:当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强烈的同情心时,就会提供无私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