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提纲PDF.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考纲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韦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鼻祖: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章传播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传播的定义(课本第4页)
1、三个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2、定义: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的障碍(课本第9页)
含义: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三、传播的隔阂
含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的特点:(课本第4页)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一、人类传播史上的几次飞跃及其影响(课本第23页)
1、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受时空控制)
2、文字传播时代(第一套体外化系统,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
3、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生产信息)
4、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播里程碑意义:形成体外化声、影系统,电脑执行人脑功
能,数字技术发展开创媒介大融合时代)
哈特的媒介划分(课本第28页)
1、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或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
2、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信息接受者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即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的含义(课本第34页)
1、三种定义:1)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一个
便是另一个的符号,另一个便是这个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2)索绪尔:能指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
的概念联想;所指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或意义。
3)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
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理解:1)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没有这种关系就不会有符号 2)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
3)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
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够获得。
4)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 3、基本功能(课本第
38页):1)表述和理解功能:符号化和符号解读
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
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
4、符号的结构:能指(意符)——符号的物质形式 所指(意指)——符号所指代和表
示的意义
5、符号的意义:辞典意义和引申意义
6、符号的特性:①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一种联系。
②社会公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
小群体中形成的。
③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二、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认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合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课本第39页)
2、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
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3、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前者是概念符号(即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后者是对所指示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4、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前者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后
者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
符号定义的暧昧性:①本身意义模糊②多义性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①传播者的意义②受传者的意义③情境意义·(课本第41页)
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二、象征性互动理论(课本第43页)
1、创始人: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2、观点: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
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
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3、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
书山有路
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5、主要概念:意义、社会互动、解释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基本传播过程的要素:1)传播者(信源)2)受传者(信宿)3)讯息4)媒介5)反馈(课本第49页)
传播过程中的直线模式:
一、5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课本第50页)
1、内容:
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2、缺点: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3、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
二、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课本第50页)
1、内容: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
噪音
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2、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到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因为缺少反馈的环节。
直线模式的缺陷:(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时常见的,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缺乏反馈的要素和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一、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课本第52页)
2、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