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艺术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
这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奥妙。
所谓“教学艺术”,对教师而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领悟、发现、创造“导演”艺术。
1.问题设计要“悬”,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探讨教学内容的结构问题。
学生的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动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探究心理,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鲁迅的《祝福》,作为经典小说,可提的问题诚然很多,但在教学时可以理出两个大问题:①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②祥林嫂事件的凶手是谁?这样,不是以知识版块为立意静态地呈现问题,而是直接抽取能凸显小说主题又能统摄全篇的核心问题。
另外,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经典作品时,可说的也很多。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可()的人物,谈谈我心中的别里科夫”。
学生的回答由可笑到可恶再到可怜,层层深入地触摸了小说的内核。
因此,课堂教学要想做到结构合理与流畅,需要教师具备统筹
的观念和设计的意识。
如何蓄势,如何铺垫,如何渲染,如何掀起高潮,如何总结,要心中有数。
只有课前精心地筹划,才可能形成合理流畅的课堂结构,有如顺风顺水在江中行舟。
2.重美的发现与美的感悟,课堂有亮点,让学生长久保持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后,课本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材有意分模块设置,并附有梳理探究、表达交流、名著导读,旨在保持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每一单元第一课精读,老师要注重审美趣味性鉴赏,课堂教学设置有高潮、有亮点,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高度积极性。
例如在诗词单元,赏析柳永的《雨霖铃》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把自己已有的审美体验同自然、社会、历史、音乐美术结合起来。
先让学生美读,充分感受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的和谐美,语言的用词美,内容的画面美,情感的意蕴美、哲理美。
然后进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化审美认识。
表达交流时优美的语言总会给大家带来成就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
教学时还可以穿插音乐背景甚至是动画影片。
从阅读到鉴赏无不包含美育因素,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爱上诗词,学习诗词会从被动变到主动。
在各种风格的审美体验中,他们增长了学识才干,积累了相关意象及鉴赏技能。
高度的激情会引导他们自主鉴赏相关内容或体裁的一些作品。
3.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情感,完善人格,形成
良好的审美习惯。
由于受语文考试形式的限制,语文教学极易走向极端,忽略美育鉴赏。
到高中后,师生都会发现,过去很多学生基础比较薄弱,闲暇时间沉浸于题海或陶醉于娱乐休闲甚至是网络游戏中,很多人没有闲情逸致静下心来看书,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跟不上,词汇量匮乏,不懂语法,语感弱,农村学生尤其严重。
高中时教学容量增大,涉及知识面更广,教师、学生心中都会有压力,就会急功近利,多做题。
我们不妨多借鉴古人的教育方法——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做法很好,阅读鉴赏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从而形成主体思维,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把自己带进诗文的情境中去体味、领会、琢磨,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诗文内容的感染熏陶,陶醉其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博读精思勤练笔,记录心中的美感情愫。
在阅读中感悟自然美、社会美、人情美等美学因素,形成圈点批注、积累摘抄的习惯,把别人的知识体验变成自己的并能灵活运用。
随着必修课的完成,学生的基础知识已成体系,学生也大体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所在,能有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长与短:长课文要短教,短课文要紧拉慢唱。
长与短的问题是一个教学节奏问题。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篇幅有长有短,长文如何教?短文又如何教?这就涉及教学节奏
问题。
现在,我们普遍提倡教学的大容量快节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这样。
据我所知,目前的课堂教学不是快节奏,而是慢节奏,一般课文要上三个教时,长一点的要上四个教时,甚至更多。
我以为,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缺乏对课文的艺术处理。
教学的实际应该是该快就快,该慢就慢,教学的真正艺术是能做到长文短教,短文紧拉慢唱。
长文短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文本意识,能把握课文的精髓,善于取舍,设计出能统率全文的核心问题或教学思路,并以此展开教学。
如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打破了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将该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文学鉴赏与评论”的高度上。
整个教学过程分两步:一是鉴赏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受,并组织讨论,让学生交流读的感受,展开初步讨论,进入鉴赏的第一阶段——感知阶段;二是以评价金圣叹评注《水浒》的妙处为契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赏析——对课文中的人物等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这样的教学定位使课内课外结合了起来,既照顾了课文本身,又在课文的基础上做了相关拓展。
虽然这篇课文的教学只用了两个教时,但整个教学过程都处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且教学的过程始终是紧扣文本展开的,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了鉴赏文学名著的方法,完成了预设目标。
长文短教,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重视学生的活动,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要通过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把学生带入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去,如创设课外语文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重视课内教学讨论活动的组织等。
长文短教,还要教师解放思想,少讲精讲。
这两点是保证长文短教得到落实的基础。
长文要短教,那么短文呢?笔者认为,短文则要紧拉慢唱。
紧拉慢唱不同于长教、多教。
教学中的紧拉慢唱是一种艺术,这中间包含着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调控。
现行的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名家的短小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内涵深邃,思想高远,艺术精湛,很值得品悟。
对这些课文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精义,领悟出其思想内涵。
若匆匆结束,那么就不能品出课文的味来,就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短文的教学要紧拉慢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