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

区别又联系。

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3 产权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所有者、所有者、使用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5.1 复习笔记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1.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使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产业革命的作用产业革命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①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①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去运营;②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③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阶段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企业组织形式以小规模的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银行资本的积聚、集中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了重工业部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其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1)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轻纺工业,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这次产业革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应用于工业。

②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以强大的推动力加快了机器的运转速度,而且带动了数量更多的工作机体系,使之成为巨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使用的工具体系。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8)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8)

第十二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本章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地位,阐明其历史发展趋势,说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更替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要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这一取代过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学习本章要掌握以上内容,全面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过渡性质,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教学要点]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

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以前要快得多。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着经济迅速发展趋势的原因:1、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2、竞争机制的促进作用。

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4、国际竞争和军备竞赛的刺激。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导致生产和技术甚至整个社会经济出现停滞趋势,其主要原因:1、垄断削弱了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因。

2、在一定时机一定条件下,为了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3、停滞之所以能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方面的趋势,除了上述具体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垄断的本质。

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有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垄断势力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又有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消极的一面。

垄断势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1、食利者阶层的扩大与食利国的形成。

2、垄断统治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3、垄断资本强化政治统治和推行改良主义。

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日益成熟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这是对垄断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科学论断。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

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

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7)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7)

第三章商品、货币和商品经济[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是从其细胞形式——商品开始的。

商品和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商品和价值的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交换劳动的一种经济关系。

货币是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学习这一章,要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剖析,认识商品和货币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深入学习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

这是因为:(1)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

(2)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3)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矛盾的胚芽。

(4)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体现了马克思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2、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或二重属性。

物品的有用性、亦即它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这种属性,便是物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然性质决定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从而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作为使用价值首先有质的区别,不能相互比较。

实际上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而价值必须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统一性,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如非劳动产品、自己消费和无偿给别人的产品)。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件 第4章 资本积累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件 第4章 资本积累

生设施,25亿人没有电等现代能源,有9亿人生活在交通不便的
边远地区。到2025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将增加20亿,而其中的 90%都生活在城市条件脏乱的贫民区。
2012-6-15
24
二、反贫困探索
1、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南北贫富差距有进一步 拉大的趋势。南北间的不均衡发展,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在世界 经济格局中“边缘化”的加剧,为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造 成了不应有的障碍和险滩。必须指出,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 原因,应归咎于不公正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早在20世纪70 年代,发达国家曾经承诺,将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作为给发 展中国家的官方援助,但多数未能践诺。相反,一些北方国家仰 仗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不平等的投资和贸易手段,攫取穷国的 财富和原料,以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2、注重发展,缓解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 会稳定的要素。贫困国家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才 能逐渐摆脱贫困,赢得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安 全。国家安定,又能创造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解 决贫困问题需要加速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与此同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2002年度最不发达国
家报告》统计,近10年来,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国家已从
42个增加到了49个,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10。目前,全世 界每年有2000万人死于饥饿,近1亿人是文盲,每天有4万儿童
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亡。每天生活费用不到1美元的人数已达到
3.07亿,到2015年会增加到4.2亿人。另据世界银行2002年统计 显示,目前全球有12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24亿人缺乏卫
(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 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答: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

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2.资本原始积累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2)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3)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第二篇经济制度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概念题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答: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

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2.资本原始积累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反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

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2)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3)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12)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12)

第五章资本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产生[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本章开始进入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学习本章要理解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资本家采取什么基本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是什么,从而认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教学要点]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货币可以成为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

这个公式叫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G)。

这个公式叫资本流通公式。

资本流通公式准确地表示为G-W-G’,其中,G’=G+∆G,即垫支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马克思把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这是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的本质区别。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叫做资本,当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流通公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的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这个公式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是同商品经济规律即值规律相矛盾的。

如果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等交换,那么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如果要获得剩余价值,只能是进行不等价交换,那就要违背价值规律,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如果一个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把它贮藏起来,那么无论他贮藏多长时间,也不会增加一个价值原子。

资本家如果不把货币投入流通,他就无法开始经营,他也就不能成为资本家。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5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5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1.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使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产业革命的作用产业革命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①产业革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①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去运营;②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③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阶段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企业组织形式以小规模的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银行资本的积聚、集中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产业革命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第二次产业革命带来了重工业部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其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2. 学时:34学时(课内学时:30,课内实验:4)3.课程性质:专业课4.适用专业: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5. 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无6.首选教材:程恩富,徐惠平,周肇光.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考核形式:闭卷考试二、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三、教学目的与要求1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等课程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本课程教学期间,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信息,而且要辅导学生选择1~2个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思路。

四、内容简介本课程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方法论,主要包括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增值理论、资本积累论、资本运行理论、社会总资本运行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2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授课内容提要学时备注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22第2章商品与货币2讨论 2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2讨论 2第4章资本积累 23讨论 2期中测验 2 第5章产业资本的运行 2 第6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2 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22第8章垄断资本主义 2 包括第11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第9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2串讲 2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4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5)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5)

第六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本章将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积累及其实质、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学习本章的重点在于,把握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认识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以及决定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明白资本有机构成的内涵与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了解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教学要点]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分类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上一次生产过程的更新和重复,这一连续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的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简单再生产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是指规模不断扩大。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的方式,可以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前者是指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质量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原有生产规模。

后者是指依靠生产技术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生产规模。

二、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再生产。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某些重要特点,这些特点是以前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孤立的过程来考察时所不能发现的。

第一,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第二.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包括不变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本章将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积累及其实质、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后果,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学习本章的重点在于,把握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认识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以及决定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明白资本有机构成的内涵与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了解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教学要点]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再生产的含义及其分类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上一次生产过程的更新和重复,这一连续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的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简单再生产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是指规模不断扩大。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的方式,可以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前者是指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质量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原有生产规模。

后者是指依靠生产技术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生产规模。

二、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再生产。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某些重要特点,这些特点是以前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孤立的过程来考察时所不能发现的。

第一,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第二.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包括不变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第三,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完全从属于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需要,雇佣劳动始终是资本的附属物。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三、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自己无偿占有工人生产出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在扩大再生产的时候,追加资本一开始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就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或叫做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或基础,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四、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资本积累不仅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反过来又成为资本扩大剥削的手段。

剥削越多,积累越多;而积累越多,剥削也就越多,增加资本积累的一切因素,都是加强和扩大对工人剥削的因素。

资本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越来越大的规模上被再生产出来。

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考察。

从物质形态来看,作为一个产业资本家,他必须用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

这个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

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来看,由于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所以资本又总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在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通常会引起的变化。

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资本的积聚与集中资本积聚就是个别资本通过积累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就是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1)随着个别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

而资本集中,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2)资本积聚的增长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量的限制,因此,它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

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资本积累加速资本集中。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反过来加速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个别资本增大的主要途径,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集中成为个别资本增大的主要方式。

三、相对过剩人口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人口过剩,对无产的命运带来严重的影响。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即它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日益下降。

因此,在工人工资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日益相对地减少。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仅会相对地减少,而且在某些生产部门或企业中有时还会绝对地减少。

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随着资本剥削和统治的加强而不断地增加。

这是因为:(1)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

(2)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小生产者不断分化,大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

(3)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一部分中小资产本家遭到破产,不得不加入雇佣工人的行列。

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即造成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相对过剩人口。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也就是说,对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来说,有一部分劳动者成为过剩或过多的了。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久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资本主义产业周期不同阶段上对劳动力的需求。

相对过剩人口说是资本主义的产业后备军。

第二,相对过剩人口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种形式:(1)流动的过剩人口。

(2)潜在的过剩人口。

(3)停滞的过剩人口。

此外,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中,还存在着其他两类的失业人口,一类是因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化而失业的人口,称为周期性失业人口;另一类是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不能适应要求的失业人口,称为结构性失业人口。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的积累包含着两极相反的积累过程,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家手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创造这些财富的无产阶级遭受贫困、奴役和剥削的积累。

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基本内容。

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家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要本对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

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地位,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二、无产阶级贫困的规律无产阶级的贫困可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两种形式。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国民收入总额(整个社会在一年内新创新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所占的比重与资本阶级所得剩余价值所占的比重相比呈现下降趋势。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有时候会出现绝对恶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失业和半失业人数增加。

第二,实际工资有时候会下降。

第三,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工人人数不断增加。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集中的加速,必然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劳动过程社会化。

(2)生产过程社会化。

(3)市场国际化。

资本积累在促使生产进一步社会化的同时,却使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

这个基本矛盾必然引起和决定了资本主义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对抗性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深刻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要使生产力继续发展,必须消灭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积累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本身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准备了物质条件。

资本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而且还准备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思考题答案要点]1.为什么说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答案要点](1)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最后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样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又满足了人们生活上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2)社会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因为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随着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不断再生产出来。

可见,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怎样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中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答案要点](1)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消费,所以,资本家也是由工人养活的。

(2)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包括不变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经过连续不断的生产过程,资本家全部原有资本经过一定时期后,全部都是由积累起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所以,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剥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工人阶级的国家所有,不过是物归原主。

(3)工人的个人消费完全从属于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需要,雇佣劳动始终是资本的附属物。

因为从再生产来看,工人的个人消费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3.决定资本积累规模和数量的因素有哪些?[答案要点](1)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剥削程度越高,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也越多。

(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社会下降,从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

(3)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