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带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

④越:过。

信宿:连住两夜。

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陇,通“垄”。

⑦联络:连接。

⑧牧竖:牧童。

征逐:追逐。

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⑨⑥⑦⑧④⑤①②③是()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复习练习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复习练习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含答案】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一、文言文对比阅读(44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的地方,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文中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地方的目的是什么?(4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15分)[甲]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日光下澈.( ) (4)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初二下期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初二下期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初二下期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1. 急阅读《童趣》,回答1~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我能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②须喷以烟③鹤唳云端④鞭数十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揣摩: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我的概括: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我的看法: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我的积累:参考答案:1.①通“僵”,僵硬;②慢慢;③鸟鸣;④用鞭子打。

2. 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3. 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

4. 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②游山林丘壑③鞭庞然大物;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③癞虾蟆捕虫。

5. ①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合理即可);②(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日光下澈.( ) (4)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班级座号姓名一、比较《桃花源记》与《以百姓为甲兵》【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

②阅:查看。

③上:指唐太宗。

④炀帝:指隋炀帝。

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诚.不可缺()(4)卒.亡天下()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内容。

二、比较《岳阳楼记》与《黄冈新建小竹楼记》【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1 / 5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

②传:轮流。

③饴:同“饲”,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郗公值永嘉丧乱2.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所从来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屋舍俨然(2)其岸势犬牙差互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也美中不足B.心乐之乐此不疲C.以其境过清水尤清冽D.闻水声鸡犬相闻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_________,不再出去,_____(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_______,时隐时现。

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桃花源记(节选)》《小石潭记(节选)》两篇选文从体式上说都是游记,都有清晰的游踪(游览经过),但是也有不同。

最新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总(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总(含答案)

漳州立人学校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汇总《桃源源记》第一篇:【甲】《桃源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并怡然自乐()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4分)第二篇:【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第三单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第三单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第三单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含答案)第三单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袁宏道《观第五泄①记》(节选))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旅游胜地。

②罅(xià):缝隙,裂隙。

③掉:摇动。

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⑤掣折:转折。

⑥欹(qī):斜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澈(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3)疾趋度石罅( )____________ (4)山行之极观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3.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1)《小石潭记》:(2)《观第五泄记》:4.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八下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附后)

八下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附后)

八下期末文言文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4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逍遥游·北冥有鱼》)【乙】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

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

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山木·庄周游于雕陵之樊》)【注】①雕陵:栗园名。

②樊:此处指园圃。

③感周之颡(sǎng):触到了庄周的额头。

④殷:大,广。

⑤蹇:此处指提起衣服。

⑥躩(jué)步:快步行走。

⑦累:牵连。

⑧虞人:看管栗园的人。

⑨谇(suì):责骂。

1.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志怪者也(志:记载)B.去以六月息者也(以:用)C.捐弹而反走(走:跑)D.而集于栗林(于:在)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B.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C.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D.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4.《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甲】【乙】两文各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二、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列5-8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篇章一《与朱元思书》(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

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③梅花为寒所勒.勒:④山岚设.色之妙设: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A.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①猿则百叫无绝B.②月景尤为清绝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C.②皆在朝日始出①梅花为寒所勒D.②歌吹为风2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23、甲、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真题专项练习卷 文言文阅读试题试卷及答案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真题专项练习卷 文言文阅读试题试卷及答案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_________ (4)尘网牵缠卒.未休 卒:
_________
1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2.两文都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北冥有鱼》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也”运用了____________手法;《放言五首》(其二)中的“祸福回还车轮毂”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乙】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①。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②。遇用 事者③得罪,例出④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⑤,益自刻苦,务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曰:“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
起、王陵对曰: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 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 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给饷馈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 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八年级(下)文言文对比阅读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耳。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像白蛇一样,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便要.还家:②欲穷.其林:③遂缘.小溪:④或.不应所问: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耳。

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五柳先生传》)(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加点字词。

①造.饮辄尽造:到、往②环堵.萧然堵:墙壁临于泉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③翼然..④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2、翻译句子。

①因以为号焉因而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3、用文中句子填空.①《五柳先生传》中能概括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醉翁亭记》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环滁皆山也。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①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忘怀得失)②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表达与民同乐情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篇章一《与朱元思书》(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

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③梅花为寒所勒.勒:④山岚设.色之妙设: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A.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①猿则百叫无绝B.②月景尤为清绝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C.②皆在朝日始出①梅花为寒所勒D.②歌吹为风2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23、甲、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12分)20、①奔:飞奔的马。

②作:发出。

③勒:约束,阻止。

④设:着,涂。

21、C22、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23、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二)[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月谢病⑴,还觅薜萝⑵。

梅溪⑶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⑷,孤峰限日⑸,幽岫⑹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⑺,水向猿啼,英英⑻相杂,绵绵⑼成韵。

既素重⑽幽居,遂葺宇⑾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⑿。

山谷所资,于斯⒀已办⒁,仁智所乐⒂,岂徒语哉?(《与顾章书》吴均)【注】⑴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⑵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薜,萝,都是植物名。

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⑶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⑷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⑸限日:遮挡住阳光。

⑹幽岫:幽深的山穴。

⑺唳:鸣叫。

⑻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⑼绵绵:形容声调悠长。

⑽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⑾葺宇:建屋舍。

葺,修建。

⑿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富,充裕。

偏,特别。

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⒀于斯:在这儿,指石门山。

⒁办,具备。

⒂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

《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猛浪若奔.() (2)猿则百叫无绝.()(3)窥谷忘反.()(4)岂徒.语哉()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文中都有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

甲文是(甲文该句同时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乙文是。

(4分) 4.甲文中有一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思相近,请写出来,并说说这些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4分)5.乙文中体现了“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旨趣的句子是。

(2分)6.两文中都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7.这两篇山水小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4分)【参考答案】1.(4分)(1)飞奔的马 (2)停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⑷空(各占1分)2.(4分)(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2)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具备。

3.甲文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甲文该句同时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突出了山的峻峭。

乙文句子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4.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这些句子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同时也写出了鱼的可爱,让人流连忘返。

5.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6.一方面衬托山谷的幽静,一方面奏响一支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无限神往。

7.抒发了作者爱慕美好的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与顾章书》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在梅溪山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那阴森陡峭的崖壁,争着沐浴朝夕的霞光,拔地而起的孤峰,遮挡住了天上的日光,山洞幽暗,衔着朵朵白云,溪水深深,呈现出翠绿的颜色。

蝉儿吟唱,白鹤啼叫,水声淙淙,猿猴哀鸣,这些声音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动听,奏成了连续不断的天籁音韵。

我既然一向向往隐居,于是就在山上盖了间房屋。

有幸有各式各样的的菊花,遍地长满的竹实,都是山里隐居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在这里都已齐备。

《论语》上所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难道是一句空话!篇章二《五柳先生传》(一)【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③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④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集》注释:没没墨墨①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啜②:饮,喝;③仄径:狭窄的小路;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20.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4分)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___②每有会意会意_________③绝不知乐在何处绝:_________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慰:______2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

(只谈一点即可)(3分)【参考答案】20.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21.答案:①详细地知道②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22.答案:①(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②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23.答案举例: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等等。

参考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

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二)【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陶潜,字元亮,大司马①侃之曾孙也。

祖②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③融然④。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注】①大司马:官名。

②祖:祖父。

③适:满足。

④融然:和悦的样子。

⑤畜:通“蓄”。

⑥徽:系琴弦的绳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B.造饮辄尽(到……去)C.潜亦无所辞焉(告辞)D.亦雅咏不辍(停止)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期在必醉陈太丘与友期B、博学善属文忠之属也C、或置酒而招之前人之述备矣D、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6.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写五柳先生姓字不详,表现了作者对门第观念的蔑视;乙文从人物的姓氏、门第写起,符合纪传体文章的一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