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面部 面部位于颅部的前下方,由软组织和面部颅骨等构成。面部血管、神经丰富,腔隙多,结构 复杂。包括:眶区、鼻区、口区、面侧区 (包括:颊区、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
(一)面部浅层结构 1. 皮肤: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血运丰富。皮肤内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 囊,为皮脂腺囊肿和疖肿的好发部位。皮肤与皮下组织连结程度各不相同,鼻周围连结紧密, 故此处疖肿疼痛明显;眼睑处最疏松,易于水肿。 2.浅筋膜:由脂肪组织等构成。浅筋膜内有血管、神经和腮腺管穿行。 3. 面肌(表情肌):面肌主要集中于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属于皮肌,起自面部诸骨或筋 膜,止于皮肤,使面部呈现各种表情,面肌由面神经分支支配。 4.面部浅层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1)动脉:面部的动脉极为丰富,除眼内眦部、鼻部及颧部由颈内动脉分支供应外,面部 其余部分均由颈外动脉分支供应,其中面浅部主要由面动脉供应,面深部由上颌动脉供应。 1) 行程:面动脉于颈动脉三角处发自颈外动脉→穿经下颌下三角→于咬肌前缘绕下颌骨下 缘→达面部,迂曲行经口角和鼻翼外侧→内眦,改称内眦动脉。 2) 分支分布:面动脉除分支营养面浅层结构外,还与上颌动脉的分支吻合,在面部形成丰 富的血管网。主要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鼻外侧动脉。 3)毗邻:面动脉的后方有同名静脉伴行,浅面有部分面肌覆盖,并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和 颈支越过。
(2)腮腺的毗邻 上:达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 下:平下颌角。 前:至咬肌后 1/3 的浅面及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 后缘:邻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份。 浅面:有皮肤、浅筋膜、腮腺淋巴结及腮腺鞘的浅层—腮腺咬肌筋膜。 深面: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 腮腺床: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的颈内动、静脉及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相邻, 它们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的深面,并借茎突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血管、神经走行于浅筋膜内,分为前、中、后 3 组,淋巴管也很丰 富,亦走行于浅筋膜内。
前组 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距正中线约 2cm 处于眶上缘内侧穿出分布于额内侧 部软组织。
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距正中线约 2.5 处,经眶上切迹(孔),分布于额顶区软组织。 眶上静脉与滑车上静脉汇合成为内眦静脉。
(1)咬肌间隙:为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即通过下颌切迹穿 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颌第三磨牙,许多牙源性感染有可能扩散至 此间隙。 (2)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以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 迹相通。此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同名动、静脉通过。下牙槽神经阻滞,即注射麻 醉药液于此间隙内,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3)舌下间隙:位于下颌体的内侧。
(2)内容 肌肉:翼内、外肌。 静脉:翼静脉丛 位于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与面脉及海绵窦交通. 动脉:上颌动脉 第一段分支:下牙槽和脑膜中动脉 第二段又称翼肌段 第三段分支:上牙槽后和眶下动脉 神经:下颌神经 分支有颊、耳颞、舌、下牙槽神经
3.面侧区的间隙:位于颅底与上、下颌骨之间,是散在于骨、肌肉与筋膜之间的间隙,彼 此相通。间隙内充满疏松结缔组织,感染可沿间隙扩散。
(3)帽状腱膜和枕额肌:帽状腱膜为一层致密的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变薄续 于颞筋膜浅层。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为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 结缔组织,是一个较大的潜在间隙,其特点是: ① 结构疏松,故头皮易移动,头皮撕脱伤可使整个头皮与深层分离。 ② 此间隙在颅顶部范围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血肿或脓肿易广泛蔓延,向前可至 眼睑皮下和鼻根。 ③ 此间隙内有若干导静脉与颅内静脉相通,故感染可能向颅内扩散,故临床上常称此间隙 为颅顶的“危险区”。 (5)颅骨外膜:薄而致密,与颅骨间借少量结缔组织相连,手术时易剥离。但在颅缝处却 与骨紧密愈着,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
(二)头部主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六条标志线: (1)下水平线: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之间的连线。 (2)上水平线:经过眶上缘,与下水平线平行。 (3)矢状线:从鼻根越颅顶正中线到枕外隆凸的弧线。 (4)前垂直线:经过颧弓中点。 (5)中垂直线:经髁突中点。 三条垂直线均向上延伸,与矢状线相交。
(6)后垂直线:经过乳突基部后缘
2) 面神经:自茎乳孔出颅,向前穿入腮腺,先分为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成 丛,最后呈扇形分为 5 组分支,由腮腺的上缘、前缘、下端穿出,支配面肌。
面神经分支主要有: 颞支:常为 2 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上部。 颧支:分为 2~3 支,支配眼轮匝肌下部及上唇诸肌。 颊支:分为 3~5 支,支配颊肌和口裂周围诸肌。 下颌缘支:常为 1~3 支,支配颏肌及下唇诸肌。 颈支:常为 1~2 支,支配颈阔肌。
(二)面侧区: 1.腮腺咬肌区 境界: 上界:颧弓与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腮腺咬肌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形成腮腺鞘和内容 。 (1)腮腺的位置:腮腺位于面侧区,外耳道前下方,咬肌表面及下颌后窝(下颌支后缘与 胸锁乳突肌上段前缘之间)内。
2.主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脑膜中动脉的投影: 本干:经过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交点。 前支:通过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 后支:经过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 (2)中央沟的投影:在前垂直线和上水平线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介于 中垂直线与后垂直线间的一段。 (3)中央前、后回的投影:分别位于中央沟投影线前、后各 1.5cm 宽的范围内。 (4)外侧沟的投影:其后支位于等分上水平线与中央沟投影线夹角的斜线上。 (5)大脑下缘的投影:由鼻根中点上方 1.25cm 处开始向外,沿眶上缘向后,经颧弓上缘、 外耳门上缘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腮腺鞘的浅、深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称为咬肌筋膜。
(6)腮腺管:由腮腺浅部前缘中分发出,长约 5~7cm,直径约 3mm,在颧弓下约—横指 (1.5cm)处横行向前,经咬肌表面至其前缘,以直角转折向内穿颊脂体和颊肌,开口于 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的腮腺乳头。与腮腺管伴行的有面神经颊支及面横血管。
(5)腮腺鞘:腮腺鞘由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延伸形成,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致密,与腺体 紧密粘连,并向腺体内伸入形成许多纤维隔,将腮腺分成许多小叶,腮腺鞘深层薄弱,有时 缺如,接续颊咽筋膜。当炎症时,由于腮腺鞘包裹,鞘内压力较大,可产生剧烈疼痛。化脓 时多形成散在性小脓肿,致使引流困难,手术切开时要将纤维隔切开,以利引流。
(2)面静脉: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后方,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 支汇合再穿深筋膜汇入颈内静脉。 危险三角:位置:为两侧口角与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 特点:口角平面以上的面静脉常无静脉瓣,血液可逆行,面静脉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意义: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时,可沿上述途径逆行蔓延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将此区称 为“危险三角”。
(3)淋巴回流:位于眶下孔、口角和咬肌前缘等处的淋巴结,收纳眼睑、鼻部、颊部等处
的淋巴,其输出管常注入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
(4)神经:叉神经及面神经 1)三叉神经:三叉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分别经眶上 裂、圆孔和卵圆孔出颅,分支管理眶内、面深部的感觉及咀嚼肌的运动。其皮肤感觉支穿面 颅骨的孔至面部,分布于面部的皮肤。三叉神经末支如下: 眶上神经:为眼神经的分支,经眶上切迹(孔)穿出至皮下,分布于额部皮肤(眼裂以上)。 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分支,经眶下孔穿出,分布于下睑、鼻翼及上唇的皮肤和粘膜(眼 裂与口裂之间)。 颏神经:为下颌神经的分支,经颏孔穿出,分布于颏部、下唇的皮肤和粘膜(口裂以下)。
(7)穿行腮腺的血管、神经: 纵向穿行腮腺的结构 : 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汇合成 颈外动脉:平下颌颈分为上颌动脉与颞浅动脉 颞浅动脉、颞浅静脉、耳颞神经—分布于颞部皮肤
横向穿行腮腺的结构: 上颌动脉 上颌静脉 面横动脉 面横静脉 面神经 腮腺肿瘤可压迫面神经,引起面瘫;如压迫耳颞神经,可引起由颞区向颅顶部放射的剧痛。
境界: 上界为口腔底的粘膜 下界为下颌舌骨肌颌舌骨舌肌 前外侧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骨内侧面 后界止于舌根
内容: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的深部及腺管、下颌下神经节舌神经、舌下神经、舌下血管等。 交通:后通下颌下间隙、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两侧间隙亦可交通。
第三节 颅部 颅部包括颅顶的额顶枕区、颞区和颅底
(一)额顶枕区 1.境界 前:为眶上缘。 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 两则: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3)腮腺的形态:腮腺质软,色淡黄,体积大小个体差异较大,其形态受邻近结构影响, 很Fra Baidu bibliotek规则,略呈锥体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至咽旁。
(4)腮腺的分部:通常以下颌骨后缘或以穿过腮腺的面神经丛分界,把腮腺分为两部。 浅部(浅叶):覆盖在下颌支及咬肌后部的浅面,突向面部,又称面突,呈扁平三角形,分 前、后、上三缘。 峡部:为浅、深二部的连接部,细狭形,正对下颌支后缘处。 深部(深叶):为腮腺突入下颌后窝的部分,又叫下颌后突,略呈倒置的锥体形,分为上面 和前、后内侧面。腮腺深部位置较深,发生肿瘤时不易察觉,但有时可突向咽旁间隙,从口 腔观察可见咽侧壁部分隆起。
2.层次(5 层) 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枕额肌、(三层紧密连接,不易 分离,合称“头皮”)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1)皮肤 厚而致密,具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再生能力强,损伤后易修 复。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是疖肿和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
(2)浅筋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形成许多纵向纤维小梁,将皮肤 与帽状腱膜连在一起,将脂肪分隔成许多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小格内的血管壁与纤 维小梁紧密愈着,血管损伤时不易自行收缩,故出血较多,需及时压迫止血。此层有感染时 渗出物不易扩散,张力较大,压迫神经,早期即感剧痛。
第一节 概述 一、境界与分部 1.境界: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 2.分部:头部又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上方的颅部和前 下方的面部。
二、头部的表面解剖 (一)头部的主要体表标志 1.眉弓:深面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2.眶上切迹:位于眶上缘的内、中 1/3 相交处,距正中线约 2.5cm,有眶上神经和血管通 过。 3.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 0.8cm 处,有眶下血管和神经穿行。 4.颏孔:位于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距正中线约 2.5cm 处,有颏血管和神经通行。 5.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 3~4cm 处。 6.颧弓:其上缘深面为大脑颞叶前端的下缘,下方一横指处为腮腺管。 7.下颌角:下颌角处骨质薄弱,为骨折的好发部位。 8.乳突: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出颅;在乳突内面的后半部有乙状窦。乳 突根治术中,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及乙状窦。 9.枕外隆凸:其深面为窦汇所在;下方有枕骨导血管。
(8)咬肌 起点:颧弓下缘及深面 止点:下颌支外侧面和咬肌粗隆 穿过结构:面横动、静脉,腮腺管,面神经的颊支和下颌缘支
2.面侧深区:面侧深区位于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其上部为颞下窝。 (1)境界 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 后壁:为腮腺深部。 外侧壁:为下颌支 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 底:平下颌骨下缘。
外侧组(颞区) 耳前组:包括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颧弓 到达颞区, 浅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分布于耳前和颞区软组织。 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分布于颞区后部。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 后组 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枕静脉汇入颈外静脉。
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特点:神经分布重叠、血管之间吻合广泛血管神经从颅周围向颅顶集 中。
局部解剖学教案 第一章 头部 学习目标 1. 掌握头部境界、面部与颅部分区、头部表面解剖。 2.掌握颅顶部软组织的层次结构特点及颅骨的结构特点。 3.掌握海绵窦的位置、构成、毗邻、穿行结构及交通关系,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关系。掌 握垂体与垂体窝的位置及毗邻关系 4.掌握面浅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其特点,面神经在面部的分支分布,三叉神经在面部的 分布及其末支出孔位置的投影。 5.掌握腮腺的形态、分布、腮腺鞘和穿行腮腺的结构。 6.掌握面部肌的配布及特点。 7.了解头部主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8.了解面侧区的间隙。 9.了解颞区的境界与层次特点。 10.了解颅中窝外侧部的结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