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3课 明治维新》优质课教案_26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2680e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0.png)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教案标题:日本明治维新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掌握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以便评估明治维新对日本的长期影响。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向学生简要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意义。
2. 提问:你们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了解吗?你们认为它对日本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幕末时期的日本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
2. 解释明治维新的主要事件:黑船来航、五箭之战、明治宪法的颁布等。
3. 阐述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现代化改革、国家建设、西化运动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明治维新对日本的长期影响。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与明治维新相关的案例,例如教育改革、工业化进程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评估明治维新对该领域的影响。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案例分析结果。
2. 教师总结明治维新对日本的长期影响,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幻灯片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2. 教科书、参考书籍和互联网资源。
3.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工作表。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成果展示。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3. 课堂讨论和问题回答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明治维新的历史和影响。
2. 组织学生参观与明治维新相关的博物馆或历史遗迹。
3.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与明治维新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注意事项:1. 教案中的时间分配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3.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源,并对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和事件有充分的了解。
明治维新教案
![明治维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b34b3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a.png)
明治维新教案教案1:主题: 明治维新年级: 高中科目: 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原因。
2. 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3. 探讨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以及对近代日本的启示。
教学步骤:步骤一: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江户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2. 引发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好奇和兴趣。
步骤二: 知识讲解1. 介绍明治维新的背景,包括外国侵略和国内的政治危机。
2. 解释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包括废藩置县、制定宪法和推行西方文化。
步骤三: 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找出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 总结与展示1. 邀请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2. 整合各组的观点,总结明治维新的意义和对近代日本的启示。
教学评价:1. 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程度和讨论内容的质量。
2. 学生在总结和展示中的表现和概括能力。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参考其他文献资料,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明治维新的相关议题。
2. 鼓励学生与其他组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教案2:主题: 明治维新与日本现代化年级: 初中科目: 历史教学目标:1. 理解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 讨论明治维新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教学步骤:步骤一: 导入1. 展示几张图片,让学生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进行想象和描述。
2. 引发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好奇和兴趣。
步骤二: 知识讲解1. 介绍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包括外国压力和内部不稳定因素。
2. 解释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包括废藩置县、修宪和推行近代化改革。
步骤三: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找出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 总结与展示1. 邀请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日本明治维新》优教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优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dcf9b708a1284ac850437e.png)
《日本明治维新》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1:阅读教材了解德川幕府统治的史实;
目标2:知道倒幕运动的背景、时间和内容;
目标3:观看视频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归纳总结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目标4: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或电子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思考:19世纪中期,日本和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面临着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危险。
面对民族危机,日本采取了什么对策?为什么日本不但没有沦为殖民地,反而还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德川幕府是如何统治日本的?实行什么政策?
2.倒幕运动的背景、时间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3.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归纳总结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有哪些异同点?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当堂达标/提升训练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9522a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06.png)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明治维新对当代日本的启示。
二、教学内容1. 明治维新的背景:德川幕府的统治、黑船压力、日本面临的危机。
2. 明治维新的过程:明治天皇复辟、幕府的崩溃、明治政府的成立。
3. 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废藩置县、兵制改革、教育改革、经济改革。
4. 明治维新的影响:日本的现代化、亚洲格局的变化、世界历史的进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明治维新的具体政策和实施效果。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明治维新对当代日本的启示。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教材。
2. 图片:展示明治维新的历史图片,如明治天皇、幕府将军等。
3. 视频:播放关于明治维新的纪录片或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明治维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明治维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如课后作业、小测验等。
3. 思考题回答:评估学生对明治维新影响和启示的思考深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本幕府时期的图片和黑船事件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兴趣。
2. 讲授背景:讲解德川幕府的统治、黑船压力和日本面临的危机,为学生提供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3. 分析维新过程:详细介绍明治天皇复辟、幕府的崩溃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引导学生理解明治维新的过程。
4. 探讨政策实施:分析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如废藩置县、兵制改革、教育改革和经济改革,让学生了解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
5. 总结影响:讨论明治维新的影响,如日本的现代化、亚洲格局的变化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帮助学生理解明治维新的重要意义。
七、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明治维新的政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并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3课 明治维新》优质课教案_2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3课 明治维新》优质课教案_21](https://img.taocdn.com/s3/m/e9981f73804d2b160b4ec0d8.png)
明治维新概念:幕府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了旧的封建体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任务二)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任务三)一. 历史背景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1.内忧:幕府腐朽统治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2.外患: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民族矛盾尖锐;3.前提: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建立。
二、内容浏览P114-117,日本明治维新是从哪些方面开始推动近代化历程的?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①废藩置县-----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②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币制改革(2)土地改革(3)地税改革(4)殖产兴业①政府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效仿。
②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基。
③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点:动用政府力量推进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亚洲强国。
3.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著-----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方文明(2)社会习俗推进西化:历法、衣食住行、鹿鸣馆(3)仿欧美,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和魂洋才”①作用: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②局限: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影响:西方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4.军事上:建现代化新式军队⑴实行义务兵役制⑵改进军事装备⑶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⑷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影响:踏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给亚洲国家乃至世界带来灾难。
三、明治维新的评价:(1)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2) 积极作用:政治: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民主化、法制化。
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3课 明治维新教学案
![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3课 明治维新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5153c483c4bb4cf6ecd1f2.png)
〖第3课明治维新〗之小船创作[目标导航] 1.概述明治政府建立新体制的主要措施。
(重点)2.分析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
(重点)3.归纳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重点)4.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难点)一、废除旧体制1.改革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1)内容①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②1871年,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各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
③原各藩大名迁居东京。
(2)作用:开始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
②宣布“四民平等”,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
③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
(2)作用: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思维点拨]1.日本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封建国家进行改造,废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2.明治维新分两个阶段:新政府建立之初是第一阶段,核心就是“破旧”;19世纪70~80年代是第二阶段,核心就是“立新”。
3.日本“废藩置县”,使封建割据问题被彻底打破,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发展新经济1.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2.土地改革(1)措施: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影响: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支付。
4.殖产兴业(1)措施①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企效仿。
②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③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部分国营企业被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资本家经营。
(2)影响:在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政府扶持的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轻巧识记]殖产兴业的三个阶段三、倡导“文明开化”1.含义: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3课 明治维新》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3课 明治维新》优质课教案_5](https://img.taocdn.com/s3/m/80be52acd4d8d15abe234eed.png)
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讲述明治维新的内容,因为它上乘《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建立》,下启《走向世界的日本》。
因此,学好本课内容既有助于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为新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对于整个单元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意义重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本课的重点是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是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情况:①知识基础:已对中外历史有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学习;自主阅读与语言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论。
②心理特征:a、高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对历史有较高的兴趣。
b、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独立自主性日益强烈,不轻信、不盲从;也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进行对象交流合作讨论,互启互激互助互进。
c、记忆能力有很大发展,善于运用意义识记;抽象逻辑思维由感性认识不断向理性认识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日渐提高,但不成熟。
d、能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但归纳、概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较大的差距。
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①知识与能力。
识记并理解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情景再现等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深远影响。
正确认识外来文化。
提示:19世纪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
东亚日本却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近近代化道路的国家,避免了与其他亚非拉国家相同的命运。
提问:明治维新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会成功?二:明治维新的背景(一)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社会——幕府统治(内忧)幕府一词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第3课日本明治维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eea371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6.png)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包括日本历史的基本了解,如幕府时期的日本、黑船来航等。然而,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和深层次原因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停留在表面;
2.难以把握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对东亚其他国家的影响;
3.缺乏对中国近代化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分析的能力,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历史地图、时间线、明治维新相关图片等,以直观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2.多媒体资源:播放与明治维新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片段,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和过程;
3.技术工具:利用PPT、电子白板等展示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掌握日本明治维新在近代东亚历史转折中的地位;
(3)通过对比分析,认识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近代化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的能力;
(2)运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链接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对理解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通过这些策略和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则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社会互动和情境中的真实体验来构建知识体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3课 明治维新》优质课教案_4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3课 明治维新》优质课教案_4](https://img.taocdn.com/s3/m/5e55937e482fb4daa58d4b69.png)
《明治维新》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在政治上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封建国家进行改造,废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经济上动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并同时进行教育改革;军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新式军队。
本课内容丰富,建议学习时注意前后教材的联系,以及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讲述废除旧体制,让学生明白政治改革对经济的影响;通过对明治政府发展经济措施和特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其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与美英的不同;而通过对明治政府文化和军事方面的学习,有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以及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史料的研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日本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使学生明白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难点: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启发法五、教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设计【情境导入】材料展示《大国崛起—百年维新》相关内容。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出大型使节团在1年零10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访问了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使节团中包括49名政府高官,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亚洲与欧洲国家的交往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历史学者用始惊、次醉、终狂来形容这次出访,那么日本都学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内容。
【内容设计】一、明治维新的概念及目的师导:什么叫明治维新呢?“明治”指日本天皇睦仁的年号,“维新”即改革。
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求知识于世界”,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国家。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e36cf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f.png)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一目标 1、了解德川幕府统治的史实2、知道倒幕运动的背景、时间、内容3、掌握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重点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难点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积极、消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明治维新的背景》相关视频短片师:日本历史上曾借助两次成功的改革,实现了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古代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国学习,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近代日本又借助明治维新,日本向西方学习,由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那么,明治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主要有哪些措施?对日本社会产生哪些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学生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讲授新课名词解释(师导)什么是明治维新呢?“明治”指日本天皇睦仁的年号,“维新”即改革。
提示:明治维新是指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过渡:日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这次改革的呢?一、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1)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1、指导学生粗读教材,了解19世纪中叶日本的基本情况,教师简介幕府和幕府统治师: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依据是什么?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依据: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强调:这是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即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外危机:列强入侵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
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发港口。
幕府统治发生动遥(2)倒幕运动师:当时的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倒幕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哪些?2、武装倒幕的经过和结果?时间:1868年1月代表:倒幕派过程:发动政变,拥立睦仁天皇亲政结果:结束幕府统治,改年号“明治”,迁都东京二、明治维新的过程1、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本,找出明治维新的相应知识点:明治维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内容2、知识拓展——明治天皇3、明治维新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和社会文化教育方面内容一栏由学生阅读教材后自己完成,课件将以下内容依次展示到相应表格内:“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征兵制“文明开化”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教案二教学目标 1.了解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幕府统治与锁国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百日维新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③法国租借广州湾;
(2)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
1897年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的紧迫性,强调内忧外患,形势严峻,变法刻不容缓,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虽未到达皇上,但广为流传,影响颇大。
光绪帝为了摆脱慈禧太后束缚,开始准备接纳维新主张。
守旧派阻挠皇帝召见维新派,改令五大臣“问话”康有为,1898年1月24日,李鸿章、翁同和、荣禄、廖寿恒、张荫桓在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荣禄问:“祖宗之法不可变”,康答:“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即如此地为外交之署,亦非祖宗之法所有也,因时制宜,诚非得已。
”事后,翁同和入奏,光绪帝命令,今后康有为若有条陈,即日呈送,不许阻止,并要康有为呈送所辑日俄变政之书。
这样就有了1898年1月29日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上清帝第六书),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建议皇帝效法日俄推行新政,当务之急是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开制度局,许天下人上书,它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康有为主张引起了皇帝的共鸣,他当即下令有关部门详细研究康有为建议。
(2)康有为递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帝党官僚翁同和大力举荐康有为,皇帝命令总理衙门将康有为撰写的宣传变法的《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法考》等书进呈上来,皇帝对此十分欣赏,将书“置御案,日加披览”。
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规模比强学会大,它的成立使维新变法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4)1898年,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当时,各地的维新报刊和学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到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维新变法风气在全国各地蓬勃。
一些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
二、百日维新
1、变法的开始的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3、进步意义
(1)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本课小结】
19世纪末列强逐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极力宣扬变法,他们的主张引起了光绪帝的共鸣,变法形势不断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898年,光绪帝任用维新派进行变法,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进行改革,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E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