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增刊丨光动力治疗专题——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分析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分析单偶奇;王万卷【摘要】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
方法对2010—2015年本院皮肤科门诊53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均为临床和组织病理确诊患者,进行ALA‐PDT 治疗,20% ALA霜剂涂于皮损,4 h后激光照射,能量为100~120 J/cm2时间约为40 min。
结果所有病例经过8~15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的随访,18例浅表型基底细胞癌,治疗有效率88.8%,平均治疗次数4.14次;15例浅表型鳞状细胞癌,治疗有效率66.67%,平均治疗次数4.75次;12例鲍温病,治疗有效率41.6%,平均治疗次数5.20次;8例Paget病,治疗有效率37.5%,平均治疗次数5.10次。
病变处皮肤愈合后见轻微色素沉着,未见瘢痕形成。
结论ALA‐PDT 对及癌前病变及皮肤癌具有疗效好、无痛苦、无创伤、无疤痕形成、复发率低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年迈体弱及特殊部位的皮肤肿瘤患者。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ALA‐PDT)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cancers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Methods A total of 53 confirmed cases of malignant skin canc‐er during 2010-2015 received ALA‐PDT .Four hou rs after 20% ALA cream was applied onto the skin ,patients un‐derwent laser irradiation with energy of 100‐120 J/cm2 for 40 minute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15 months (mean 10 months) .The effective rate of 18 cases of superficial basal cell carcinoma was 88 .8% ,and pa‐tients received 4 .14 times of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15 cases of superfici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as 66.67% ,and patients received 4 .75 times of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12 cases of Bowen disease was 41 .6% , andpatients received 5 .20 times of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8 cases of Paget's disease was 37 .5% ,and pa‐tients received 5 .10 times of treatment .After skin healing slight pigmentation could be observed ,but no scars were found .Con clusions ALA‐PDT is effective and minimal invasive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cancers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It has advantages of few scar formation and low recurrence rate .It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elderly patients and skin cancer on special sites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3页(P263-265)【关键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皮肤恶性肿瘤【作者】单偶奇;王万卷【作者单位】西安航天总医院皮肤科,陕西西安 710100;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陕西西安 7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氨基酮戊酸(ALA)是首个国外批准用于光动力治疗(PDT)的光敏剂前体药物,尤其适用于治疗难治性和特殊部位的皮损。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临床研究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临床研究施惠娟;杨晶;段爱霞;张小鸣【摘要】目的对尖锐湿疣治疗后局部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患者行光动力治疗,观察其清除病毒、预防复发的作用.方法尖锐湿疣患者经CO2激光或冷冻治疗祛除疣体,并在创面愈合后,在原皮损及周围2cm处行HPV检测阳性者60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采用ALA - PDT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随后每1~2周随访观察,连续3个月;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每1~2周随访观察,连续3月.ALA - PDT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于原病变部位取材,再次行荧光PCR检测HPV DNA.观察两组治疗区域病毒清除及疣体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病毒清除率80%,对照组病毒清除率30%,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152,P=0.000).治疗组在原疣体部位及照射区域复发4例,而对照组17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13.33%和56.67%,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81,P=0.000).结论 ALA - PDT对尖锐湿疣的复发和控制HPV的潜伏感染都十分重要.【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3)007【总页数】3页(P646-648)【关键词】尖锐湿疣;氨基戊酮酸;光化学疗法;人乳头瘤病毒;复发【作者】施惠娟;杨晶;段爱霞;张小鸣【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9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所致,常发生在外生殖器及肛门等部位,并导致这些部位的皮肤表皮瘤样增生。
治疗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这与治疗时皮损未完全清除以及HPV引起的亚临床皮损及潜伏感染有关。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rapy,ALA-PDT)治疗尖锐湿疣不仅对肉眼可见疣体有去除作用,而且对亚临床感染及潜伏感染也有治疗作用[1-2]。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 75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193(2013)01-0064-04
Doi:10.3969/j.issn.1672-7193.2013.01.027
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 ALA)介导 的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一种利 用特定波长(630nm)光能作用于光敏剂进行照射,产 生光动力学反应,以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对 某些非黑色素瘤皮肤癌达到治疗功效[1] 。此技术在 皮肤科领域应用广泛,如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 AK)和尖 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CA)、Bowen 病、Paget 病等皮肤癌、癌前期病变及其他皮肤良、恶性增生 性疾病,都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特别是国内外学者将 其应用于非黑色素性皮肤肿瘤的治疗,这种微创、安 全、美观、方便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现将 ALA-PDT 近年来在皮肤病中的临床研究进 展综述如下。
2 ALA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临床研究进展
ALA-PDT 光动力疗法对肿瘤组织具选择性高, 微创,美观,不受皮损数目和特殊部位的限制,可重复 治疗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非 黑色素性皮肤肿瘤的新选择[4]。
ALA 光动力治疗自 1990 由 Kennedy 等首次报道 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对其在皮肤 肿瘤与非肿瘤性疾病的治疗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报 道。Harth Y 等[5]对患者皮损局部运用 ALA 光动力治 疗后,观察其治疗效果,认为 ALA-PDT 在治疗基底细 胞癌、Bowen’s 病、日光性角化病等有较好的疗效。 徐世正[6]和王秀丽等[7]先后研究证明了 ALA 光动力 在治疗 AK、CA 等皮肤癌前病变上,亦取得了明显的 临床疗效。 2.1 日光性角化病(AK) 日光性角化病又叫光化 性角化病,常好发于中年以上人群,以面部、手背等曝 光部位多见,组织病理可见到正常皮肤在曝光后鳞状 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 如果不及时予以干预,进一步将会发展成浸润性鳞状 细胞癌。AK 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上皮癌前病变,早 期、有效的治疗是很重要的。传统的局部治疗方法多 采用创伤性的冷冻、激光等,其缺点是创面易感染及 留下炎症后色素沉着,严重影响美观;口服阿维 A 脂 可引起患者皮肤、嘴唇干燥脱屑,甚至会导致肝、肾功 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1990年,局部外用5-氨基酮戊酸(AlJA)后照射红光的局部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首先应用于皮肤科临床,目前局部外用ALA-PDT主要应用于Bowen’s病、浅表型基底细胞癌和光化性角化病等皮肤肿瘤的治疗,同时也对病毒疣、寻常性痤疮等显示了独特疗效,由于其副作用较少,而且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因而局部外用ALA-PDT疗法已经成为某些皮肤科疾病非常具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本文就ALA-PDT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综述如下。
1光动力疗法PDT的目的是选择性破坏异常的靶细胞,而不影响周围的正常组织。
PDT 治疗的第一步是使靶细胞产生光敏,这种光敏作用可以通过摄入外源性光敏剂(如卟啉),也可以通过光敏剂前体(如ALA及其衍生物)进入体内通过内源性途径产生光敏分子来实现。
由细胞摄取机制(跨膜转运因子表达)、血红素合成酶的活性、铁的利用、角质层的特性、不同组织穿透和分布的不同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卟啉选择性进入皮肤肿瘤组织中,经光照后引起氧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是光动力学疗法的主要原理。
多数光敏剂是脂溶性的,聚集于细胞的膜结构而破坏胞膜和线粒体,此外,有丝分裂的重要结构如细胞的微管和纺锤体也对PDT敏感,PDT最终导致靶细胞的坏死或凋亡。
尽管PDT导致单态氧的产生,但其作用时间仅持续0.01us,因此致DNA突变的可能性很小。
1.1光敏剂ALA及其酯类衍生物:PDT发展的历史也是光敏剂发展的历史,从最早正式用于PDT的光敏剂一血卟啉衍生物到第二代的ALA,再到现今研究的ALA酯类衍生物、细菌叶绿素衍生物等,光敏剂在朝着增加靶组织的选择性,降低非靶组织的光敏性,同时减少作用持续时间的方向发展。
1990年Kennedy等首先将ALA应用于PDT的治疗,ALA分子本身并不是光敏剂,但局部应用ALA或其酯类衍生物后,利用内在的细胞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产生光活性的卟啉,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之间发生系列酶反应,最终转化为原卟啉IX(PpIX)(图1),而PplX为荧光分子,通过形成单态氧和自由基,导致靶器官的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及浆膜等的破坏。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尖锐湿疣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尖锐湿疣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引起的良性上皮肿瘤,主要通过性传播,在我国的性病发病率中排名第二。
由于缺特效的抗HPV药物,治疗上以冷冻、激光、电灼、刮除、腐蚀性药物等局部创伤性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全身抗病毒或免疫调节治疗,但全身治疗的疗效难以肯定且费用高昂。
鉴于传统治疗方法创伤性较大,术后易形成溃疡和瘢痕,愈合时间长,复发率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多发性疣和难治性尖锐湿疣的治疗。
20世纪90年代初局部5-氨基酮戊酸(5-aminolaevulinic acid,ALA)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在治疗光化性角化病的成功开启了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应用的新的里程碑,受此启发,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局部ALA-PDT治疗病毒疣,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病毒疣,并且在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在尖锐湿疣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作用机制PDT的作用机理是靶组织内含有的光敏化学物质,经特定波长和能量光照后,激发产生的光毒作用选择性的破坏病变组织的一种治疗手段。
ALA是生物内源性物质,本身不具有光敏作用,但在体内可经生物转化成具有光毒作用的原卟啉IX (protoporphyrin IX,PpIX)。
正常情况下,因体内含量少而不产生光敏作用。
当大量外源性ALA作用于病灶区域后,可以选择性地进入那些被病毒感染、且增生异常活跃的细胞中,并转化为大量原卟啉IX,此时在特定波长的光激发下产生单态氧及自由基,从而导致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凋亡,以达到治疗目的,而周围正常组织则不受影响。
在PDT治疗HPV感染中,主要是破壞感染了病毒的角质形成细胞和使没有包裹的病毒颗粒灭活,导致病毒在感染的早期阶段就被抑制。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临床疗效探讨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临床疗效探讨作者:杨汝斌杨成林王敏华黄玲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0名皮肤癌患者,将其分为两个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研究组则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
结果:研究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手术创伤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间远优于对照组(P【关键词】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皮肤癌;临床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minoketonate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skin cancer. Method selected at random in February 2016 - February 2017 of 80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 the team is using amino ketones Pentano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Results the efficacy of the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urgical trauma area of th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cost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much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skin cancer with aminoketonoPentate Photodynamic theraPy is ideal, and it is worthy to be further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aminovalvate; Photodynamic theraPy; Skin cancer.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近些年来人口老年化的进程加快,皮肤癌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同时还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Bowen病的临床分析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Bowen病的临床分析目的分析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学疗法(PDT)治疗Bowen病的临床近期效果。
方法选择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Bowen病患者2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1例。
治疗组皮损处局部外用20%ALA霜,3 h后行红光照射,剂量为(100~120)J/cm2,照射时间约20~30 min,4周内每周照射1次。
对照组每日外用5-氟尿嘧啶软膏(5-FU软膏)2次,用药4周。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完全有效率91.6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完全有效率27.27%,总有效率90.91%。
治疗组的完全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然而两组完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治疗组经4次治疗后皮损均完全缓解,留轻度色素沉着斑或暂时性色素减退,后逐渐恢复正常皮纹。
皮肤活检均为正常皮肤结构。
1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
治疗组在红光照射皮损时主诉有轻度烧灼刺痛感,但均能承受。
全部患者于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但经冷敷处理后,1~3 d后均能消退;对照组有3例患者在用药后第2~3周出现皮损处糜烂、结痂,7例红肿,通过外用百多邦及冷敷后均好转。
3 讨论Bowen病病因尚不明,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多于女。
Bowen病一般情况下为单发,其发病可能与接触砷剂或内脏肿瘤有关,长期日光照射可能是重要诱发因素,病毒感染、长期接触煤焦油、摩擦或损伤皆可为诱因。
本病绝大多数终生处于原位癌状态,也有认为高达20%~30%患者演变为侵袭癌,此时称之为Bowen病-鳞癌[2]。
该病传统首选手术切除,也可采用微波、液氮冷冻、钴照射、浅X线、电灼等治疗。
此外,还可用5-氟尿嘧啶、20%足叶草脂等细胞毒性药物局部外擦。
PDT疗法于1990年由加拿大学者Kennedy等[3]首先创导,目前已成为世界肿瘤防治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治疗面部皮肤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治疗面部皮肤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刘秀英【摘要】目的分析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在治疗面部皮肤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60例面部皮肤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行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在治疗疗程结束后的6个月内评价疗效、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结束后12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在获得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6.67%,总的完全缓解率可达78.33%;其中对汗腺和皮脂腺癌、Paget病、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的总治愈率高达100%;而在治疗后大部分出现轻微的红肿、瘙痒、疼痛等不良反应,但均在较短时间内自行康复,有小部分患者出现溃疡和灼伤症状,也能在针对性辅助治疗后痊愈;治疗后的总复发率仅为16.66%.结论氨基酮戊酸管动力疗法对面部皮肤癌和癌前病变,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复发率低等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6(031)008【总页数】3页(P1383-1385)【关键词】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面部皮肤癌;有效性;不良反应【作者】刘秀英【作者单位】102600 北京市仁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面部皮肤癌(facial cutaneum carcinoma)是皮肤癌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根据组织学检查,可分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汗腺和皮脂腺癌等[1]。
面部皮肤癌常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裂隙处,如鼻唇沟、鼻翼、鼻额部、眼睑等。
面部皮肤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和热点,传统的手术治疗能够彻底切除肿瘤,但容易造成面部组织的缺损,导致容貌发生严重变化,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创伤;而外用药或冷冻等治疗方面,因治疗深度有限,易导致复发。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法(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作为1种新型无创的皮肤癌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面部日光性角化病的疗效和抗光老化评价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面部日光性角化病的疗效和抗光老化评价布文博;张孟丽;张倩;陈旭;方方【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light aging resistant of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tinic keratosis.Methods 20 cases of actinic keratos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5 january to 2015 november were as the researchobject,Aminolevulinic acid 20% solution was prepared,and applied to skin lesions, After 4-6 hours.The lesions were irradiated with red light at an energy density of 80 to 100 J/cm2 for 20 minutes.Totally,3 to 5 sessions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were given at a frequency of once a week.Results Follow-up 6 months,there were 18 patients with completeresponse(90.0%),two patients partial response(10.0%), no failure and recurrence case;the avera ge pigment score was 4.1±1.25 before treatment and 2.8±1.15 after treatment,with an average decrease of 1.3±0.66, the chang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ifcant (P<0.01); the average wrinkle score was 5.8±0.95 before treatment and 4.9 ± 1.02 after treatment, wit h an average decrease of 0.9±0.55,the chang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ifcant (P<0.01). 95% of patients were satisifed (7/20) and very satisifed (12/20) with the treatment, the average satisfaction score is 3.55 points.Conclusion To be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actinic keratosis patients for treatment,efifcacy,adverse reactions are mild,light aging resistance effect,patient satisfaction is high,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在面部日光性角化病(AK)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其抗光老化作用和调查患者满意度。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降低湿疣复发的应用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降低湿疣复发的应用【摘要】目的应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湿疣,从而降低其复发率并观察其应用效果。
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将单用电离子治疗仪对湿疣进行预防与治疗的方法与电离子治疗仪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湿疣进行治疗与预防的方法之间的效果比较。
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病患进行临床治疗,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观察两组疗程结束后尖锐湿疣降低复发率的差异。
结果治疗组对于降低湿疣复发的有效性明显要比对照组要高,两组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于降低湿疣复发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缓解了患者痛苦,具有经济与医学价值。
【关键词】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湿疣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性传播疾病。
在我国居性传播疾病的第2位。
这种疾病在男性患者中极为常见,女性患者较之男性患者而言要少很多[1]。
在传统的治疗方案中,电灼、激光、在包皮外涂搓细胞毒性药物均是常见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治疗疗效有限,并不能够有效降低湿疣的复发率,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危害健康;因此临床上寻找一种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人民医院最新研究的电离子治疗仪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于降低湿疣复发率具有良好的治疗疗效,本文通过对单用电离子治疗仪与电离子治疗仪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湿疣的疗效进行观察对比,从而体现其有效性[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了120例病患,采用单用电离子治疗仪以及电离子治疗仪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其进行临床治疗,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用电离子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电离子治疗仪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其进行治疗,两组疗程结束后观察尖锐湿疣降低复发率的差异。
光动力诊疗中的5 ̄氨基酮戊酸及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光动力诊疗中的5 ̄氨基酮戊酸及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蒋㊀捷1ꎬ邹㊀健1ꎬ朱杏楣2ꎬ胡永基2ꎬ李伟军1ꎬ黄㊀正1∗(1.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ꎬ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ꎬ福建省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ꎬ福州350007ꎻ2.东华学院医疗及健康科学学院ꎬ香港999077)摘㊀要:5 ̄氨基酮戊酸(ALA)是体表光动力疗法的一个重要前体药物ꎬ通过代谢产物原卟啉Ⅸ(PpⅨ)介导发挥光敏作用ꎮALA制剂的研发和优化促生了一系列产品和技术ꎬ不仅推动了体表光动力疗法的应用ꎬ而且ALA介导的PpⅨ荧光还可用于肿瘤的荧光可视化和辅助手术ꎮ本文将对光动力诊疗中ALA及其酯类衍生物和PpⅨ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系统介绍ꎮ关键词:5 ̄氨基酮戊酸ꎻ酯类衍生物ꎻPpⅨꎻ光动力诊断ꎻ光动力治疗中图分类号:R454.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7 ̄7146.2019.04.001ResearchProgressof5 ̄AminolevulinicAcidandItsEstersinPhotodynamicDiagnosisandTherapyJIANGJie1ꎬZOUJian1ꎬEllieS.M.Chu2ꎬRickyW.K.Wu2ꎬLIWeijun1ꎬHUANGZheng1∗(1.FujianNormalUniversityꎬKeyLaboratoryofOpto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forMedicineofMinisterofEducationꎬFujian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PhotonicsTechnologyꎬFuzhou350007ꎬChinaꎻ2.TungWahCollegeꎬSchoolofMedicalandHealthSciencesꎬHongKong999077ꎬChina)Abstract:5 ̄Aminolevulinicacid(ALA)isanimportantprodrugintopicalphotodynamictherapy(PDT).Itsphoto ̄sensitizationismediatedthroughprotoporphyrinⅨ(PpⅨ).TheALA ̄relateddrug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ptimi ̄zationpromoteaseriesofproductsandtechniquesthatexpandedtheclinicalapplicationsoftopicalPDT.PpⅨfluores ̄cencevisualizationnotonlyplaysanimportantroleintopicalPDTꎬitisalsousefulinfluorescence ̄guidedsurgeryforbladdercancerandgliomas.ThisreviewwillprovideanoverviewonsomeprogressinALAꎬALAestersandPpⅨappli ̄cations.Keywords:aminolevulinicacidꎻesterderivativesꎻPpⅨꎻphotodynamicdiagnosisꎻphotodynamictherapy㊀㊀5 ̄氨基酮戊酸(5 ̄aminolevulinicacidꎬ5 ̄ALA或ALA)是一种小分子ꎬ是人体细胞中的卟啉合成途径的起始物ꎮ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ⅨꎬPpⅨ)是该合成途径的一个中间物质ꎬ也是一个具有荧光性的内源性光敏剂(photosensitizerꎬPS)ꎮ自1990年报道联合使用ALA和照光ꎬ通过PpⅨ的光敏化介导的光第28卷第4期2019年8月激㊀光㊀生㊀物㊀学㊀报ACTA㊀LASER㊀BIOLOGY㊀SINICAVol.28No.4Aug.2019收稿日期:2019 ̄01 ̄15ꎻ修回日期:2019 ̄03 ̄11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71703)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2017L3009)ꎮ作者简介:蒋捷ꎬ硕士研究生ꎮ∗通讯作者:黄正ꎬ教授ꎬ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和光医学研究ꎮE ̄mail:huangz@fjnu.edu.cnꎮ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ꎬPDT)可治疗皮肤肿瘤ꎬ体表光动力疗法逐渐成为皮肤科的一个重要治疗技术ꎮ随着ALA及其医学应用的深入研发ꎬ促生了一系列ALA和酯类衍生物相关的制剂和技术ꎬ不仅推动了体表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ꎬ还推动了光动力诊断(photodynamicdiagnosisꎬPDD或PD)ꎬ如PpⅨ荧光介导的肿瘤病灶可视化和荧光辅助手术ꎮ本文对光动力诊疗中ALA及其酯类衍生物和PpⅨ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系统介绍ꎮ1㊀5 ̄氨基酮戊酸(ALA)5 ̄氨基酮戊酸或δ ̄氨基酮戊酸(δ ̄aminolevulinicacid)ꎬ也被称为5 ̄氨基乙酰丙酸ꎬ分子式为C5H9NO3(MW=131.13)ꎮ是卟啉合成途径中的起始化合物ꎮ卟啉合成途径是哺乳动物合成血红素(heme)和植物合成叶绿素的重要代谢途径ꎮ对人体而言ꎬALA是一种内源性非蛋白氨基酸ꎬ也是一种内源性5 ̄碳氨基酮(胺酮)ꎮ氨基酮是同时含有酮基和胺的化合物ꎬ如苯乙胺类兴奋剂 ̄卡西酮和丁苯丙酮ꎬ即熟知的安非他酮ꎮAL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ꎬALA作为一种环境相容性及选择性高的新型光活化介质ꎬ有着广泛的用途ꎮ如在农业领域ꎬ可利用调节叶绿素合成和促进光合效率等作用调节植物生长ꎻ利用ALA和卟啉化合物大量积累ꎬ诱发光照下的过氧化反应ꎬ达到除草和杀虫效果ꎮ在现代医学中ꎬ药品级ALA的重要作用是作为前药在光动力诊断和光动力疗法中的独特应用[1ꎬ2]ꎮALA介导的光动力诊疗技术是目前真正实现临床应用的同位一体化诊疗(theranostics)ꎮ光动力诊断和光动力疗法中使用的是5 ̄氨基酮戊酸的盐酸盐(aminolevulinicacidhydrochlorideꎬALAHCl)或其酯类衍生物(esters)ꎮALAHCl的化学名称为5 ̄氨基 ̄4 ̄氧戊酸(5 ̄amino ̄4 ̄oxopentanoicacid)盐酸盐ꎬ分子式为C5H10ClNO3(MW=167.59)ꎮALAHCl是一种无味的结晶固体ꎬ颜色可呈白色至灰白色ꎮALAHCl可溶于水ꎬ但在水溶液中不稳定ꎻ微溶于甲醇和乙醇ꎬ几乎不溶于氯仿㊁己烷和矿物油ꎮ2㊀ALA/PpⅨ代谢上世纪四十年代初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Shemin等[3]验证了可以通过甘氨酸和琥珀酰合成ALAꎬ并提出ALA参与血细胞中的卟啉合成ꎮ卟啉(porphyrin)是在卟吩环上拥有取代基的大环化合物ꎬ卟吩(chlorin)是由4个吡咯环和4个次甲基桥联结起来的大π共轭系统ꎮ在非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ꎬ如动物㊁真菌㊁原生动物ꎬ以及α ̄变形菌纲细菌中ꎬALA的生物合成主要是在线粒体中通过Shemin途径ꎬ由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在ALA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的[4]ꎮ而在植物㊁藻类㊁细菌(α ̄变形菌除外)和古生菌中ꎬALA的生物合成主要是通过C5或Beale途径ꎬ以谷氨酸为起始物ꎬ在连接酶的作用下通过形成谷氨酰基 ̄1 ̄tRNA激活1位羟基ꎬ通过还原酶的作用将羟基还原为醛基ꎬ最后在转氨酶的作用下形成ALA[5]ꎮ在大多数含有质粒的物种中ꎬ谷氨酰基 ̄1 ̄tRNA是由质粒体基因编码的ꎬ其转录以及C5途径的其余步骤发生在质粒中[6]ꎮ在人体中ꎬALA是血红素的前体ꎮ生物合成的ALA在胞液中经过一系列代谢反应ꎬ最终在线粒体内由原卟啉原氧化酶等酶介导转化为原卟啉Ⅸꎮ这种原卟啉分子在铁螯合酶的作用下与铁螯合生成亚铁血红素或原血红素(图1)[7]ꎮPpⅨ是血红素㊁细胞色素c和叶绿素等生物必要辅基的重要前体ꎮ因此ꎬ许多生物能够从基本的前体ꎬ如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或谷氨酸ꎬ合成这些四吡咯分子ꎮALA是生物体的内源性物质ꎬ是动物血红素和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或前体药(prodrug或predrug)ꎬ其本身不具有光敏性ꎮ在正常情况下ꎬ机体通过细胞内血红素的含量反馈抑制ALA合成酶ꎬ控制ALA的生成量ꎬ所以体内不会产生过量的ALA蓄积ꎬ并维持稳定的PpⅨ和血红素水平ꎮ但提供过量外源性ALA后ꎬ能被增生活跃的细胞选择性的吸收ꎬ在线粒体内产生和积聚过量内源性PpⅨꎮ癌细胞缺乏铁螯合酶或铁螯合酶活性降低ꎬ则可进一步导致PpⅨ的积累ꎮPpⅨ是一种光敏性强的内源性光敏剂ꎮ它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ꎬ发生光物理和化学反应ꎬ产生单态氧和荧光ꎮ单态氧可引起细胞膜㊁线粒体和核酸的损伤ꎬ使细胞或其他增生活跃的细胞坏死㊁凋亡ꎮ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ꎮPpⅨ也是一种相对容易实现可视化的荧光物质ꎮ外源性ALA介导的内源性PpⅨ合成ꎬ以及PpⅨ的这些光学特性ꎬ为光动力治疗和光动力诊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物质基础[8]ꎮ09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激㊀光㊀生㊀物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图1㊀5 ̄氨基酮戊酸和血红素代谢中间产物和过程图Fig.1㊀Intermediateproductsanddiagramof5 ̄aminopentanilicacidandhememetabolismprocess3㊀ALA酯类衍生物自1990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女王大学Kennedy等[9]提出了基于外源性ALA和内源性PpⅨ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疾病的可行性后ꎬALA的临床应用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ꎮ目前ꎬALA及其酯类衍生物在全球已有广泛的临床应用ꎮ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ALA的皮肤科临床应用初期ꎬ使用者就注意到ꎬ尽管ALA制剂在浅表基底细胞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ꎬ但由于皮肤角质层的存在[10]ꎬ基于ALA的体表光动力模式并不能有效的透过完整致密的角质层ꎬ实现完全破坏增厚的结节病灶ꎮALA的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ALA分子在完整皮肤组织的渗透性有限ꎬ导致深层的病灶生产的卟啉和PpⅨ含量有限ꎮ显然ꎬ如何提高增厚的皮肤病灶中的ALA和PpⅨ剂量是光动力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ꎮ因此ꎬ增强ALA吸收和ALA介导的卟啉衍生物在结节病变中的产量也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ꎬ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就是ALA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和比较研究ꎮ九十年代中期ꎬ挪威奥斯陆Radium医院的Peng等[11]利用荧光光谱检测技术ꎬ率先对ALA的甲酯㊁乙酯和丙酯衍生物在正常小鼠皮肤中产生卟啉的规律进行了研究ꎮ他们发现使用ALA酯类衍生物乳膏时ꎬ皮肤组织中PpⅨ的产生速率快且荧光强度高ꎮ在体研究结果显示ALA酯类衍生物在皮肤粘膜组织中的吸收速率较ALA更高ꎮ基于ALA酯类衍生物的这一优势ꎬ目前已开发出两种用于光动力诊断和治疗的ALA酯:1)甲基ALA或ALA甲酯:甲基左旋利酸盐酸盐或5 ̄氨基酮戊酸甲酯盐酸盐(methylaminolevulinatehydrochlorideꎬMALHCl)ꎬ分子式为C6H11NO3HCl(MW=181.62)ꎮ左旋利酸是氨基乙酰丙酸的共轭异构体ꎮ2)己基ALA或ALA己酯:己基左旋利酸盐酸盐(hexylaminolevulinatehydrochlorideꎬhexylALAHClꎬHALHCl)ꎬ分子式为C11H21NO3HCl(MW=251.75)ꎮ毫无疑问ꎬ细胞对ALA及其酯类衍生物的摄取依赖于其本身在脂相和水相环境的分配比㊁分子量和特异性跨膜转运机制等ꎮ其中的脂相和水相分配比可用它们在辛醇(亲脂)和水(亲水)介质之间的分配比ꎬ即LogP辛醇/水比值加以描述ꎮ瑞士日内瓦大学的Lange[12]团队对ALA及其酯类衍生物的LogP辛醇/水特性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ALA和它的甲酯为负值ꎬ表示它们是亲水性的ꎬ对它们来说ꎬ通过细胞膜的被动扩散是困难的ꎬ其吸收需要通过特定的受体ꎮ其他所有的酯类都更亲脂ꎮ中度亲脂性允许大多数的酯类衍生物穿过生物膜ꎬ但最大亲脂性的ALA辛酯的细胞摄取则是被抑制的ꎮ这也是膀胱和宫颈的表面病灶的PD和PDT诊疗选用ALA己酯的理由ꎮ但需要注意的是ꎬ无论使用ALA甲酯还是ALA己酯ꎬ这些酯类衍生物在细胞内都还需要一个去甲酯或去己酯的过程ꎬ因为只有游离的ALA分子才能直接参与PpⅨ的合成(见图1)ꎮ尽管有这192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蒋㊀捷等:光动力诊疗中的5 ̄氨基酮戊酸及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㊀㊀㊀一限速环节ꎬ但由于ALA甲酯和ALA己酯具有在组织中渗透深和被细胞吸收快的高生物利用度优势ꎬ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少量ALA甲酯和ALA己酯既可产生满足治疗量和诊断量PpⅨ的ALAꎮ图2展示了ALA及其酯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和它们的LogP辛醇/水分配系数ꎮ图2㊀ALA及其酯类衍生物的结构和LogP辛醇/水分配系数[12]Fig.2㊀StructureofALAanditsesterderivativesandLogPoctanol/waterpartitioncoefficient[12]4㊀PpⅨ的光学特性和检测Pp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ꎬ分子式为CH34H34N4O4(MW=562.658)ꎮ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卟啉之一ꎮ它是一种深颜色的颜料ꎬ不溶于碱性水ꎮPpⅨ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平面分子ꎬN ̄H基团为反式(图3)ꎮ在自然界中ꎬ游离PpⅨ以铁复合物的形式存在ꎮ与亚铁络合时形成heme[13]ꎮ㊀㊀PpⅨ是一种光敏剂和荧光色团ꎬ但因其水溶性差ꎬ直接使用时组织和细胞无法吸收ꎬ因此不能直接作为光敏剂使用ꎮ在离体研究中ꎬ如溶液体系可使用PpⅨ粉剂或水溶性好的PpⅨ二钠盐配制适当浓度的PpⅨ溶液ꎮPpⅨ是在体内自然产生的ꎬ但系统给药和局部图3㊀原卟啉Ⅸ化学结构式Fig.3㊀ChemicalstructureofprotoporphyrinⅨ外敷非荧光前药ALAꎬ可以绕过血红素 ̄生物合成途径的负反馈控制ꎬ从而诱导暂时性的PpⅨ合成的增强ꎬ并导致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的组织细胞中的PpⅨ选择性地潴留[14]ꎮ光敏剂的本征光学性质是评价光敏剂的一个重要指标ꎮPpⅨ的光学特性具有血卟啉类光敏剂的典型性ꎮ图4为PpⅨ的归一化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ꎮ由图4中可见PpⅨ分子在400nm附近有一个很强的Soret带吸收峰ꎬ使用该吸收带的蓝紫光激发ꎬPpⅨ会发射砖红色荧光ꎬ荧光发射光谱在600~750nm之间呈连续光谱ꎬ在635nm和705nm分别有一个较强和较弱的发射峰ꎮ㊀㊀在皮肤性病领域ꎬ体表病灶局部敷用ALA后的PpⅨ荧光检测有助于潜伏病灶和亚临床病灶的可视化和鉴别诊断ꎬ并指导病灶的识别和精准照光ꎬ特别是PpⅨ光漂白的评估有助于指导分量照光剂量的规划ꎬ如使用两步法ꎬ在提高疗效的同时ꎬ减少副作用(如减少大面积治疗的疼痛)[15ꎬ16]ꎮ在泌尿科领域ꎬ膀胱灌注ALA可诱导膀胱癌细胞中PpⅨ的积累ꎬ对原位癌和扁平病灶的可视化有显著临床意义[17]ꎮ在神经外科领域ꎬ口服ALA可用于诱导脑胶质瘤中PpⅨ的积累ꎬ该技术已被应用于脑瘤的荧光辅助切除(fluorescence ̄guidedresectionꎬFGR)ꎬPpⅨ荧光的可视化可提高恶性脑瘤的全切率[8ꎬ18]ꎮ多项临床研究正在考虑利用PpⅨ荧光的光学测量手段来增强病灶(如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度ꎬ这些不同临床专业的研究促进了组织中的PpⅨ荧光发射的各种光学采样方法的发展ꎮ如基本成像方法是利用激发波长的宽场照明产生的PpⅨ荧光强度的原始数据进行采样分析ꎬ从而对视野内PpⅨ浓度的变化进行一种相对评价ꎮ而分光光谱法则能够29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激㊀光㊀生㊀物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解混PpⅨ分子和内源性荧光色团的荧光发射ꎬ纠正由于背景光学性质造成的畸变ꎮ其中许多方法可以给出PpⅨ荧光的定量指标ꎬ这使得不同测量位置之间的测量具有可比性ꎮ所有这些光学测量的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ꎬ即采样获得的PpⅨ的荧光强度要与PpⅨ的浓度成正比ꎮ如图4所示ꎬPpⅨ通常在蓝色波长区域可被激发ꎬ在400nm的强吸收带可有效地诱发荧光ꎮ然而ꎬ蓝色激发与血红蛋白Soret带的背景吸收相竞争ꎬ从而得到的是PpⅨ的组织表面加权的估计值ꎮ如果利用接近633nm的红光激发PpⅨꎬ虽然产生的荧光信号效率较低ꎬ但避免了血红蛋白介导的强衰减ꎬ可实现更深处的采样ꎮ通过双波长荧光激发结合组织光学检测对荧光激发光和发射光的衰减矫正ꎬ则可更准确地对PpⅨ荧光和浓度做定量检测[8]ꎮ图4㊀归一化的PpⅨ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图Fig.4㊀NormalizedabsorptionandemissionspectraofPpⅨ㊀㊀如图4所示ꎬPpⅨ在Q带还有若干个小的吸收峰(如633nm)ꎬ利用这些红蓝光波长的激光或LED甚至日光作为光源的激发光照射PpⅨꎬ可诱发单态氧的产生ꎮ单态氧的氧化性极强ꎬ当细胞组织中的单态氧的积累超过细胞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后ꎬ即光动力治疗的剂量超过细胞和组织的氧化损伤阈值后ꎬ即可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和组织的损伤ꎬ从而达到消融性和非消融性的治疗目的ꎮ特别是对皮肤粘膜组织的局部用药和照光的便利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ꎬ使得光动力诊疗更易于实施ꎮPpⅨ是光动力治疗多种皮肤良恶性疾病的重要光敏剂介质ꎬ局部应用ALA可快速诱导PpⅨ产生和进入癌前和癌性病变皮肤ꎮ剂量学研究表明ꎬPpⅨ荧光的光学测量有助于评估和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具体反应[19]ꎻPpⅨ的光致产物的检测也有助于照光剂量的实时监控[20]ꎮPpⅨ荧光寿命的检测则可用于组织氧含量的监测ꎬ但需要注意消除PpⅨ光致产物对检测的干扰[21]ꎮ5㊀用于临床的ALA及其酯类衍生物表1列出了目前在国内外临床使用的ALA及其酯类衍生物制剂ꎮ由表1中可见ꎬ除了ALA纳米乳剂和ALA甲酯乳膏制剂配方可保证ALA制剂长期稳定保存[22ꎬ23]ꎬ治疗用药可以即开即用之外ꎬ其它制剂的ALA需单独包装ꎬ治疗用配方药剂需要新鲜配置[1]ꎮ㊀表1㊀临床上使用的ALA及其酯类衍生物Tab.1㊀ClinicaluseofALAanditsesterderivativesTypeActiveingredientFormulaCompoundingRepresentativeproductUsageNon ̄esterALAHClPowderFreshlypreparedliquidꎬcreamorgelofappropriateconcentra ̄tionAila®(Aminolevulinicacidhydrochloridefortopicalpow ̄der)TopicalPDTALA+Ethanoldiluentkitpre ̄mixLevulan®Kerastick®TopicalPDTCream2.4mmdiameterpatchAmbulight®TopicalPDTNano ̄emulsionReadytousegelAmeluz®TopicalPDTEsterMALHClCreamReadytouseMetvix®Metvixia®TopicalPDTHALHClOilycreamHAL+Water ̄baseddiluentkitPre ̄mixAllumera®Facialreju ̄venationPowderHAL+Lipiddiluentkitpre ̄mixHexvix®Cysview®BladdercancerPD392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蒋㊀捷等:光动力诊疗中的5 ̄氨基酮戊酸及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㊀㊀㊀㊀㊀除了Allumeraꎬ表中所列的代表性产品均为获得批证的药品ꎮ基于ALA己酯的Allumera目前是用于面部皮肤年轻化的光动力美容产品ꎮ㊀㊀除了上述已获批证的ALA和酯类衍生物制剂ꎬ可穿戴(wearable)的光动力药械联用器件也是一个研发方向ꎬ如欧美临床实验使用的一款放置于阴道内的宫颈帽式的可穿戴药械联用器件 ̄Ceviraꎮ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ꎬ这款基于ALA己酯和红光LED的可穿戴器件对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ꎬCIN)和人类乳头瘤病毒(hu ̄manpapillomavirusꎬHPV)感染有一定临床价值[24]ꎮ的确ꎬ由于对HPV感染的重视ꎬ体表光动力疗法在治疗女性下生殖道HPV感染及其相关癌前病变的潜力也成为研究热点ꎮ随着PDT的抗感染作用日益得到重视[25]ꎬALA/PpⅨ在控制局部感染中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ꎮ国内外的临床经验显示ꎬ对一些特殊部位还可使用黏附膏药类的ALA产品ꎮ如女性外阴部的乳房外派杰氏病(extramammaryPaget sdiseaseꎬEMPD)病变区ꎬALA的敷药时间往往较长ꎮ这不仅会带来不便ꎬ由于敷药和治疗与尿道口和肛门较近ꎬ还会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ꎮ由于女性患者这些部位不平整且潮湿ꎬ也会影响ALA的吸收ꎮ应对这些潜在的问题ꎬ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研制了一种女性外阴专用的水溶性ALA生物黏附膏药(bioadhesivepatch)ꎮ这种膏药含甲基㊁乙烯醚和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ꎬ以及防水支撑材料聚酯纤维ꎬ联合发光织布则更适合治疗女性外阴部EMPD[26]ꎮ6㊀总结与展望ALA至heme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PpⅨ是一个具有荧光性的内源性光敏剂ꎬ其光学特性具有血卟啉类光敏剂的典型性ꎮ如受400nm附近波长的激发光照射时会生产强烈的红色荧光ꎬ受红蓝光照射时会产生光动力反应介导的单态氧ꎮ这些光学特性是一个良好的光动力诊疗光敏剂的重要基础ꎮ外源性ALA可导致PpⅨ在增殖活跃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过度产生并聚集ꎮ通过合适波长的激发光照射ꎬ光子与PpⅨ的相互作用ꎬ一方面可产生特征荧光ꎻ另一方面ꎬ在氧分子的参与下ꎬ单态氧介导的光动力氧化损伤可直接导致线粒体损伤ꎬ诱发靶细胞不可逆的细胞调亡和坏死ꎮ这些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是ALA/PpⅨ光动力诊疗光敏剂的重要基础ꎮ自1990年以来ꎬ基于ALA/PpⅨ的体表光动力疗法逐渐成为皮肤科的一个重要治疗技术ꎬ是对系统用药的传统肿瘤光动力疗法的重要补充ꎬ特别是近年欧美对ALA及其应用的研发促生了一系列ALA和酯类衍生物相关的制剂和技术ꎬ不仅推动了体表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ꎬ也使光动力疗法的适应症从传统的恶性肿瘤扩大到良性疾病㊁感染性疾病和美容ꎮ另外ꎬALA和酯类衍生物介导的PpⅨ荧光可视化不仅在皮肤粘膜病变的体表光动力疗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ꎬ而且还可作为荧光标识物用于膀胱癌和脑胶质瘤的荧光辅助手术切除ꎮALA/PpⅨ介导的荧光检测对亚临床病灶的辅助诊断也有一定价值ꎮALA/PpⅨ所介导的光动力诊疗技术是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已经能实现临床应用的同位诊疗ꎮ需要注意的是ꎬ虽然目前依旧沿用 光动力诊断 一词ꎬ但ALA/PpⅨ或其它光敏剂介导的荧光可视化过程并不像PDT产生单态氧过程那样需要氧分子的介入ꎮ鉴于ALA在体表光动力疗法中的重要作用ꎬ国内习惯称ALA及其酯类衍生物为 第二代光敏剂 ꎬ如前所述ꎬ真正发挥光动力作用的其实是ALA介导产生的内源性PpⅨ光敏分子ꎮ可以预见ꎬ随着以提高ALA和PpⅨ的生物利用度㊁提高激发光效率和单态氧产额为目的的新材料㊁新技术和新光源的发展ꎬ将使ALA的使用更加便捷㊁使敷药和照光这两个关键步骤更加优化和简化ꎬ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基于ALA和PpⅨ的光动力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ꎮ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光动力治疗研究中心.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ꎬ2015ꎬ48(10):675 ̄678.PhotodynamicTherapyResearchCenterofDermatovenerealDis ̄easesBranch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xpertconsensusontheclinicalapplicationofaminopentanilicacidphotodynamictherapy[J].ChineseJournalofDermatologyꎬ2015ꎬ48(10):675 ̄678.[2]FANLꎬYINRꎬLANTꎬetal.Photodynamictherapyforrosa ̄ceainchinesepatients[J].PhotodiagnosisandPhotodynamicTherapyꎬ2018ꎬ24:82 ̄87.[3]SHEMINDꎬRUSSELLCS.δ ̄Aminolevulinicacidꎬitsroleinthebiosynthesisofporphyrinsandpurines[J].JournaloftheA ̄mericanChemicalSocietyꎬ1953ꎬ75(19):4873 ̄4874. [4]BURCHJSꎬMARCEROJRꎬMASCHECKJAꎬetal.Gluta ̄mineviaα ̄ketoglutaratedehydrogenaseprovidessuccinyl ̄CoAforhemesynthesisduringerythropoiesis[J]ꎬBloodꎬ2018ꎬ132(10):987 ̄998.[5]BEALESI.Biosynthesisofthetetrapyrrolepigmentprecursorꎬdelta ̄aminolevulinicacidꎬfromglutamate1[J].PlantPhysiolo ̄49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激㊀光㊀生㊀物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gyꎬ1990ꎬ93(4):1273 ̄1279.[6]ANDRADEPꎬCAUDEPONDꎬALTABELLATꎬetal.Complexinterplaysbetweenphytosterolsandplastiddevelopment[J].PlantSignaling&Behaviorꎬ2017ꎬ12(11):e1387708. [7]MALIKZꎬDJALDETTIM.5 ̄Aminolevulinicacidstimulationofporphyrinandhemoglobinsynthesisbyuninducedfrienderythroleukemiccells[J].CellDifferentiationꎬ1979ꎬ8(3):223 ̄233.[8]HUANGZꎬSHISꎬQIUHꎬetal.Fluorescence ̄guidedresectionofbraintumor:reviewofthesignificanceofintraoperativequanti ̄ficationofprotoporphyrinⅨfluorescence[J].Neurophotonicsꎬ2017ꎬ4(1):011011.[9]WENXꎬLIYꎬHAMBLINMR.Photodynamictherapyinder ̄matologybeyondnon ̄melanomacancer:anupdate[J].Photodi ̄agnosisandPhotodynamicTherapyꎬ2017ꎬ19:140 ̄152. [10]㊀李伟军ꎬ方玉宏ꎬ董葵ꎬ等.去角质化的光学相干成像检测[J].激光生物学报ꎬ2017ꎬ26(6):508 ̄511.LIWeijunꎬFANGYuhongꎬDONGKuiꎬetal.Opticalcoher ̄encetomographyimagingofexfoliation[J].ActaLaserBiologySinicaꎬ2017ꎬ26(6):508 ̄511.[11]PENGQꎬMOANJꎬWARLOETꎬetal.Build ̄upofesterifiedaminolevulinic ̄acid ̄derivativeinducedporphyrinfluorescenceinnormalmouseskin[J].JournalofPhotochemistryandPho ̄tobiologyB:Biologyꎬ1996ꎬ34(1):95 ̄96.[12]FOTINOSNꎬCAMPOMAꎬPOPOWYCZFꎬetal.5 ̄Aminole ̄vulinicacidderivativesinphotomedicine:characteristicsꎬappli ̄cationandperspectives[J].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ꎬ2006ꎬ82(4):994 ̄1015.[13]SACHARMꎬANDERSONKEꎬMAX.ProtoporphyrinⅨ:thegoodꎬthebadandtheugly[J].JournalofPharmacology&ExperimentalTherapeuticsꎬ2015ꎬ356(2):267 ̄275. [14]FUJINOMꎬNISHIOYꎬITOHꎬetal.5 ̄Aminolevulinicacidregulatestheinflammatoryresponseandalloimmunereaction[J].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ꎬ2016ꎬ37:71 ̄78. [15]PARAGHGꎬZEITOUNINCꎬTwo ̄stepirradiancetreatmentcanachieveexcellentpaincontrolduringredlight5 ̄Aminolevu ̄linicacidphotodynamictherapyforactinickeratoses[J].Pho ̄tomedicineandLaserSurgeryꎬ2018ꎬ36(3):174 ̄176. [16]DESOUZAALRꎬLAROCHELLEEꎬMARRAKꎬetal.As ̄sessingdaylight&low ̄doseratephotodynamictherapyefficacyꎬusingbiomarkersofphotophysicalꎬbiochemicalandbiologicaldamagemetricsinsitu[J].PhotodiagnosisandPhotodynamicTherapyꎬ2017ꎬ20:227 ̄233.[17]MAYMꎬFRITSCHEHMꎬVETTERLEINMWꎬetal.Impactofphotodynamicdiagnosis ̄assisted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laddertumorsontheprognosticoutcomeafterradicalcystecto ̄my:resultsfromPROMETRICS2011[J].WorldJournalofU ̄rologyꎬ2017ꎬ35(2):245 ̄250.[18]CHANDTMꎬYIPSHꎬPOONWS.5 ̄Aminolevulinicacidfluorescenceguidedresectionofmalignantglioma:HongKongexperience[J].AsianJournalofSurgeryꎬ2018ꎬ41(5):467 ̄472.[19]KANICKSCꎬDAVISSCꎬZHAOYꎬetal.Pre ̄treatmentpro ̄toporphyrinⅨconcentrationinactinickeratosislesionsmaybeapredictivebiomarkerofresponsetoaminolevulinic ̄acidbasedphotodynamictherapy[J].PhotodiagnosisandPhotodynamicTherapyꎬ2015ꎬ12(4):561 ̄566.[20]TYRRELLJꎬPATERSONCꎬCURNOWA.Regressionanaly ̄sisofprotoporphyrinⅨmeasurementsobtainedduringdermato ̄logicalphotodynamictherapy[J].Cancers(Basel)ꎬ2019ꎬ11(1):E72.[21]HUNTOSOVAVꎬGERELLIEꎬZELLWEGERMꎬetal.EffectofPpⅨphotoproductsformationonpO2measurementbytime ̄resolveddelayedfluorescencespectroscopyofPpⅨinsolutionandinvivo[J].Journalof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B:Biologyꎬ2016ꎬ164:49 ̄56.[22]REINHOLDU.AreviewofBF ̄200ALAforthephotodynamictreatmentofmild ̄to ̄moderateactinickeratosis[J].FutureOn ̄cologyꎬ2017ꎬ13(27):2413 ̄2428.[23]NOVAKBꎬMORTONCꎬREINHOLDUꎬetal.Ananoemul ̄sionbaseddrugdeliverysystemforPDT:developmentandclini ̄calapplicationofBF ̄200ALA[J].PhotodiagnosisandPhoto ̄dynamicTherapyꎬ2017ꎬ17:A4 ̄A78.[24]HILLEMANNSPꎬGARCIAFꎬPETRYKUꎬetal.Arandom ̄izedstudyofhexaminolevulinatephotodynamictherapyinpa ̄tientswith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1/2[J].AmericanJournal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ꎬ2015ꎬ212(4):465.e1 ̄465.e7.[25]周盼ꎬ谢小燕ꎬ熊力ꎬ等.抗菌光敏剂的分类及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ꎬ2017ꎬ26(3):193 ̄197.ZHOUPanꎬXIEXiaoyanꎬXIONGLiꎬetal.Theclassificationofantibacterialphotosensitizeranditsresearchprogress[J].ActaLaserBiologySinicaꎬ2017ꎬ26(3):193 ̄197. [26]MORDONSRꎬ邱海霞ꎬ黄正.光动力疗法治疗乳房外派杰氏病的技术进展[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ꎬ2018ꎬ27(2):7 ̄14.MORDONSRꎬQIUHaixiaꎬHUANGZheng.Advancesinthetechniqueofphotodynamictherapyforthetreatmentofextra ̄mammaryPaget sdisease[J].ChineseJournalofLaserMedi ̄cine&Surgeryꎬ2018ꎬ27(2):7 ̄14.592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蒋㊀捷等:光动力诊疗中的5 ̄氨基酮戊酸及酯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㊀㊀㊀。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8-07-13T14:34:28.8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6期作者:朱爱青[导读]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伴随而来的疾病呈上升趋势,癌症因其有较高的病死率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山东烟台 264100)【摘要】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的疗效。
方法:对基底细胞癌44例、鲍温病18例、湿疹样癌15例、鳞癌12例患者进行5-ALA-PDT治疗。
结果:基底细胞癌完全缓解率为75%,5例无反应,3例复发;鲍温病完全缓解率为66.67%,4例无反应,1例复发;湿疹样癌完全缓解率为53.33%,3例无反应,无复发;鳞癌完全缓解率为66.67%,3例无反应,2例复发。
结论:5-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疗效好、痛苦小、美容效果满意;但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可结合手术和5-ALA-PDT治疗。
【关键词】5-ALA-PDT;光动力疗法;皮肤癌前病变;皮肤浅表肿瘤【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139-02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伴随而来的疾病呈上升趋势,癌症因其有较高的病死率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浅表肿瘤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皮肤癌的临床症状多以瘢痕、溃疡、出血和糜烂等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收集2014年1月—2017年6月,我院皮肤科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的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浅表肿瘤患者数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是本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确诊。
一共89名患者,男性56例,女性33例,年龄范围:52~79岁,病程范围:0.6~5年。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60例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60例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疗效观察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
方法对60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光动力治疗。
将ALA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湿敷皮损,封包尿道口3~4 h后再用635 nm激光照射20 min,治疗1次/w。
结果60例尖锐湿疣患者经1~3次ALA-PDT治疗后55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91.67%,60例患者中55例接受6个月的随访观察,5例复发,复发率为9.09%。
结论ALA-PDT治疗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临床疗效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标签:光动力疗法;尿道口;尖锐湿疣;5-氨基酮戊酸(ALA)尖锐湿疣(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既往常采用传统的激光、微波、电灼、冷冻等物理疗法或外用细胞毒性药物来清除疣体,但对局部组织破坏较大,易感染,且复发率较高。
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由于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更易导致疤痕形成和尿道口狭窄等。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是近年来用于治疗尖锐湿疣的一种新方法。
为观察ALA-PDT治疗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的疗效,我们对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本科就诊的60例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患者采用了ALA-PDT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就诊者,经临床检查具有CA的典型皮损表现,并经醋酸白试验呈阳性的确诊病例。
年龄20~60岁,平均35岁;病程2 w~6个月,平均2个月;皮损情况:位于男性尿道口及尿道内,离尿道外口50%;无效:疣体缩小<50%或无明显变化。
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原皮损处或其周围出现新的皮损者判为复发。
1.4随访治疗结束后,随访1次/1~2 w,共6个月。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60例的临床观察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60例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
方法(1)将确诊为尖锐湿疣病例入选,并按每个病例总的光照次数由2~5次分为4组。
(2)20% 5-氨基酮戊酸溶液湿敷于皮损或疣体上,覆盖面积约超出皮损边缘1.0cm范围。
持续湿敷3h,外加封包。
(3)特定波长激光照射:用波长为635nm的光动力治疗仪照射,每次照射剂量为100J/cm2。
每间隔时间1~2周照一次,根据病情需要照2~5次不等。
(4)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
结果4组患者经过ALA-PDT治疗后均能清除疣体。
至6个月随访结束时,2次照射组复发率28.57%;3次照射组复发率14.28%;4次照射组复发率12.50%;5次照射组复发率12.50%。
结论ALA-PDT治疗尖锐湿疣均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ALA-PDT治疗尖锐湿疣次数不应少于3次,如无特殊情况,亦无须增加治疗照射次数的必要,以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标签: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尖锐湿疣;临床疗效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es,HPV)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疣状增生性病变[1-3],由于其潜伏期长,且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很多患者都需要经过长期以及多次的治疗才能够将疾病治愈[4],所以说,怎么样尽可能减少尖锐湿疣患者的复发率,提高一次性治愈率是一直以来业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是新出现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尖锐湿疣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安全性好等优点。
近年来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已成为研究热点[5-6],但因该疗法涉及药物浓度、封包时间以及光源照射功率、时间、次数等多种因素,目前尚未建立相对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本项研究主要研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控制药物剂量、浓度、封包时间和光源照射功率、时间的条件下(因为5-氨基酮戊酸价格昂贵)研究光源照射次数对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7],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的具体临床治疗方案。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的临床疗效探讨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宋静卉【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5(000)013【摘要】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该院皮肤科2011年3月-2014年6月间就诊的皮肤癌前病变及皮肤浅表癌患者60例,对其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然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日光性角化及疣状癌的总有效率为100%,基底细胞癌的总有效率为95.2%,鳞癌的总有效率为85.7%,鲍温病的总有效率为14.3%,pa的总有效率为88.9%,不同类型疾病之间的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半年的随访,发现患者容易出现复发现象,疣状癌的复发率为25%,日光性角化疾病的复发率为20%,鳞癌的复发率为14.3%,鲍温病的复发率为14.3%,基底细胞癌的复发率为14.2%,Paget病的复发率为11.1%,通过对各疾病之间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较轻。
结论应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临床疗效较好、无痛苦、患者较为满意,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Abstact] Objective Discus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n ALA-PDT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lesions and superficial skin cancer before.Methods Select superficial lesion before visits between skin cancer and skin cancer patients with 60 cases of our hospital dermatological department in March 2011 to June 2014,and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The solarsex Angle and verrucous carcinoma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2%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5.7%, bao warm diseas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4.3%, pa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8.9%, th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diseases compared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fter six months of follow-up, found patients prone to recurrent phenomenon, verrucous carcino-ma recurrence rate was 25%, the Angle of solar sex disease recurrence rate was 20%,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ecurrence rate was 14.3%, the bao of warm disease recurrence rate was 14.3%, basal cell carcinoma recurrence rate was 14.2%, Paget's dis-ease recurrence rate was 11.1%,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various disease recurrence rates betwee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is lighter.Conclusion ALA-PDT has satisfactory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lesions and superficial skin cancer before,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better, patients have no more pain and been satisfacted,it ha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motion value.【总页数】3页(P33-35)【作者】宋静卉【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5-氨基酮戊酸乳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和浅表皮肤肿瘤疗效观察 [J], 杨怡;温海鹰;赵华2.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及皮肤癌前病变疗效观察 [J], 赵英;陈蕾;贾艳辉;李婧媛;柳曦光3.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r动力疗法治疗的效果评价[J], 段宝学4.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J], 张杨琳;肖燕标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易运连;朱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多发性扁平疣临床疗效观察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多发性扁平疣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多发性扁平疣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门诊部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70例多发性平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临床效果:观察组仅1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中7例治疗无效,其治疗有效率为80.00%,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X2=5.08)。
结论:针对多发性平疣,建议在临床治疗中,采取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尤其对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来说,除能加快其健康恢复外,更有助于其身心发育。
关键词:多发性扁平疣;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疗效多发性平疣的主要发作部位为面部及手臂等较为显眼的位置,加之其普发人群为青少年,容易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育。
过去,主要采取冷冻、中医中药等治疗手段进行治疗,但据统计结果显示,其治疗效果甚微。
目前,临床上引进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患者经治疗后,普遍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
本文现选取我门诊部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70例多发性平疣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多发性扁平疣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门诊部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70例多发性平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30.5±11.2)岁。
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30.5±11.2)岁。
1.2 治疗方法1.2.1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咪喹莫特乳膏进行治疗:消毒皮肤破损位置,后采用浓度为5%的咪喹莫特乳膏涂抹,10h后,采用清水洗净,持续涂抹8周,治疗期间,进行多次复诊,建议1次/2周。
1.2.2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进行治疗:消毒皮肤破损位置,通过光敏剂制作5-氨基酮戊酸凝胶(浓度10%),涂抹于患处,为防止光照,面部采用保鲜膜及防光面罩遮盖,1.5h后,选择红光照射仪(光输出强度:80mW/cm2;照射距离:10cm)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20min。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1 光动 力疗 法 的发展 及 其原 理
有效成 分 主要 是双 血卟啉 醚或酯 ,占药物 总量低 ,
约为 2 0 % ~3 0 % l 3 ] 。第一代光敏剂需静脉给药 ,在 体内存 留时间长。其中的非活性成分不能对病变的
光动 力疗 法 ( P D T)又 称为 光辐 射疗 法 ,光化 靶组 织进行 杀害 ,反倒对 正常组 织发生光 敏 ,因此 学疗法 , 是一种利用光能激活化学反应 , 通过形成 其组织选择性和光动力损伤强度的稳定性都很差,
于广泛 ,不仅可用于多种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和某些 光敏剂 、光源和氧合作用。 癌前病变 ,还可用于痤疮 、鲜红斑痣 、病毒疣及皮 1 . 1 光敏剂 目前共发现 了三代光敏剂。第一代 肤真 菌感 染 。本 文 就 近年来 5 一氨基 酮戊 酸光 动力 光敏剂血卟啉( H p D) 是 由8 种组分组成的混合制剂,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 0 1 5 年第 2 1 卷第 1 4期
I MHG N,J u l y 2 0 1 5 ,V o 1 . 2 1 N o . 1 4
・
专家述评 ・
王艳 芳 ,主任 护师 ,一直 从事 皮肤 病 、性 病 、麻风 病 的l 临床 护 理 和护理 管理 工作 。护理 专业 理论 扎实 ,对皮 肤病 的专 科护 理有 丰 富 的临床 经验 。熟 练掌握 常见 皮肤 病如 真菌 性 、病毒性 、免 疫性 、 变 态反应 性等 专科 疾病 的特 殊护理 工作 。尤其 擅 长对红 斑 角化性 皮 肤病 、麻风 病 、银 屑病 的系统护 理以及 “ 增生性 疤痕 ”的局部 封闭 、 重度痤 疮 的 面部治疗 等专 科 护理技 术具 有独 特 的临床经 验 。在 国家 级 专业杂 志发 表论 文多 篇 ,主持科 研项 目 2 项 。现 任广 州市 皮肤 病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病及性病的应用进展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病及性病的应用进展摘要:光动力疗法是一门新兴的肿瘤消融技术,疗效较好。
光动力疗法包括光动力诊断及光动力治疗,已在许多领域应用。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其中一种,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
许多专家在不断地尝试拓展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的治疗范围。
局部光动力疗法具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和美容效果好的优点,在皮肤科主要用于治疗病毒疣、皮肤肿瘤及其他一些炎症性皮肤病等。
本文就近年来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疗效评价以及不良反应等予以综述。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5-氨基酮戊酸;皮肤肿瘤;尖锐湿疣5- 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the Application of Skin Disease and Venereal DiseaseXU Min,QIAO Liang,TIAN Run-li,KANG Yan-xia,LIANG Xiu-ping(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ianjin Harbor Hospital,Tianjin 300456,China)Abstract :Photodynamic therapy is a new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cancer treatment,it includes photodynamic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reatment. It has been applied to many fields.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is demonstrated to be more safe and effective than other photodynamic therapy. The treatment indication has been enlarged in recent years. PDT is safe and effective,and produces excellent cosmetic results with few adverse effects. PDT is used commonly to treat precancerous cells,sun-damaged skin,and acne. It has reportedly also been used to treat other conditions including inflammatory disorders and cutaneous infection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behind how PDT is used in dermatology,as well as evidence for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PDT.Key words:Photodynamic therapy;5-aminolevulinic acid;Skin cancer;Condyloma acuminate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利用光动力反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新技术,在上世纪末被引入我国,因其选择性好,创伤小,疗效明确,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多种皮肤病及性病的临床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SD增刊丨光动力治疗专题——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
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首语:近年来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病在我国发展迅速。
为规范、指导、推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病,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组织从事光动力治疗研究的相
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了本共识,供我国皮肤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进行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实践时参考。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是一种药械结合的治疗方法。
1990年国外学者首先将ALA-PDT用于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BCC)。
1997年我国学者将ALA-PDT用于治疗尿道尖锐湿疣(CA)和外生殖器CA。
2000年ALA-PDT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治疗光线性角化病(AK)。
随后ALA-PDT在欧洲用于治疗鲍恩病、浅表型和结节型BCC等。
2007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正式批准ALA-PDT治疗CA。
作用机制
ALA是一种天然的亲水性小分子化合物,是血红素合成途径的前体物。
当给予大量外源性ALA后,其被肿瘤细胞及增生旺盛细胞选择性吸收,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在线粒体内生成大量光敏性物质原卟啉IX(PpIX)。
经一定波长光源照射后组织内产生单态氧、氧自由基等氧活性物质以杀伤病变
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光敏剂、光源、氧是光动力治疗的三大要素。
ALA配制和用量我国批准上市的ALA药物是一种散剂,临床给药时可根据所需,分别用偏酸性的注射用水、基质霜、热敏凝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乳膏、凝胶3种不同剂型外敷给药。
若采用ALA溶液、凝胶外敷于特殊部位如腔道内、外生殖器时可将其浸润于棉球或纱布上一次性给药,必要时也可多次给药。
配制后的ALA稳定性较差,故临床应用时需新鲜配制,保存时间不宜超过4 h。
临床给药时,除药物浓度外,ALA用量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如以20%ALA 乳膏为例,118 mg外用盐酸氨酮戊酸散溶解于0.2 ml注射用水后加入0.27 g基质乳膏可用于直径2 cm范围的圆形病变,临床根据病变实际面积按此标准进行等比例换算。
临床应用
近年,ALA-PDT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可治疗皮肤肿瘤、感染性皮肤病、炎症性皮肤疾病等,如CA、AK、BCC、鲍恩病、痤疮等,分别叙述如下。
(一)CA:CA是目前我国ALA-PDT治疗的适应证,循证医学证据Ⅰ级。
(1)腔道内CA:主要包括尿道、阴道、子宫颈、肛管CA。
ALA-PDT治疗腔道内CA,优势在于对病灶周围组织损伤小,且能治疗传统方法不易达到的腔道深部病灶,对亚临床病灶
和HPV潜伏感染有效,故复发率低。
可作为腔道内CA的一线治疗方法清除腔道内病灶。
推荐方案:采用腔镜结合醋酸白试验以明确诊断,对病灶进行定位;将10%~20%ALA溶液或凝胶外敷于病灶表面及其周边1 cm范围内。
腔道口避光封包3 h;敷药结束后采用红光照射(100~150 J/cm 2 ,60~100 mW/cm 2 ),重点照射疣体部位;治疗后1周复诊,病灶未完全消退则可重复治疗;若3次治疗后皮疹消退(2)外生殖器及肛周CA:ALA-PDT治疗外生殖器CA的优势在于创伤性小,由于敷药面积和照光面积大可达到“面清除”效果,可清除亚临床病灶和HPV潜伏感染细胞,复发率低。
对于特殊部位(如男性阴茎冠状沟、女性大小阴唇等)地毯状的、或多发的疣体可直接予ALA-PDT治疗清除疣体、亚临床病灶和潜伏感染的细胞。
对于直径>0.5 cm或角化增厚型的疣体推荐先予其他物理方法快速清除肉眼可
见疣体后再予ALA-PDT治疗。
推荐方案:清洁病灶后,将10%~20%ALA溶液或乳膏外敷于病变表面及其周边至少
1cm范围内,避光封包3~6 h;其余治疗方案同腔道内CA。
(二)AK:AK治疗的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以预防恶变和转移。
由于AK好发于头面部等暴露部位,去除皮损的同时还需要兼顾美容效果。
ALA-PDT可作为AK的治疗方法之一,循证医学证据Ⅰ级。
尤其适用于头面部、多发性或大面积AK皮损的治疗。
推荐方案:对于较肥厚的AK,治疗
前需要对皮损进行预处理以破坏皮肤屏障并增加ALA的渗透和吸收,有利于更多ALA转化成PpIX。
推荐选择以下方法进行预处理:微针、点阵激光、胶布反复粘贴、刮勺刮除;新鲜配制10%~20%ALA乳膏或溶液敷于皮损及其周边1 cm范围,避光封包3~6 h;采用红光照射(100~150 J/cm 2 ,60~120 mW/cm 2 )。
对于区域性多发病变推荐LED光源照光;每1~ 2周治疗1次。
如果1次治疗后皮损未完全消退,可重复治疗。
共计治疗次数不超过6次。
(三)BCC:ALA-PDT可作为浅表型BCC及侵袭不深(推荐方案:治疗前需清洁肿瘤表面的污垢、痂皮,然后对皮损进行预处理,以破坏肿瘤表面增加ALA的渗透性。
推荐预处理方法同AK;新鲜配制10%~20%AIA乳膏或溶液敷于皮损及其周边1 cm范围,避光封包3~6 h;采用红光照射(100~200 J/cm 2 )(60~150 mW/cm 2 );每1~2周治疗1次。
如果2次治疗后2周皮损无改善,建议选择其他有效治疗方法。
若皮损有改善但未完全消退,可重复治疗。
共计治疗次数不超过6次。
(四)鲍恩病:ALA-PDT治疗鲍恩病主要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因特殊部位手术切除后影响美观和功能等原因不愿手术,并愿意承担保守治疗相应风险的患者,循证医学证据Ⅰ级。
治疗前需多点病理活检明确诊断,排除侵袭性皮肤鳞状细胞癌,并进行全身系统检查排除转移的可能,若为侵袭性
鳞状细胞癌或已发生转移则建议手术治疗。
推荐方案:同ALA-PDT治疗BCC推荐方案。
(五)痤疮:ALA-PDT适用于中重度痤疮(Pillsbury分类为Ⅲ~Ⅳ度)的治疗,尤其适用于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不能耐受系统抗生素和维A酸类药物者,循证医学证据Ⅰ级。
推荐方案:新鲜配制5%ALA乳膏、溶液或凝胶,清洁皮肤后将其敷于皮损处,避光封包1~3 h;推荐采用LED光源红光对皮损处进行整体照光(30~126 J/cm 2 ,40~
120mW/cm 2 );如果治疗后皮损未明显改善,可重复治疗。
共计治疗次数不超过4次。
根据治疗后反应确定两次之间的间隔时间,一般为1~2周,在前次治疗反应基本消退后进行下次治疗;病灶明显改善后可改为局部外用药继续巩固治疗。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
(1)治疗中疼痛是ALA-PDT的主要不良反应,可给予局部冷喷、风扇降温、间断照光、局部注射利多卡因或外用利多卡因喷雾剂缓解疼痛,同时嘱患者放松、不必紧张,必要时治疗前可服用止痛药,尽量避免因为疼痛而移动照光部位或减小所需的照光剂量。
(2)治疗后可能出现红肿、渗出、结痂、脱屑、干燥以及轻中度烧灼感。
为缓解这些症状,治疗后治疗部位可予冰袋冰敷,润肤霜外涂。
(3)面部等曝光部位治疗结束后若再次受到光照,可能出现光敏反应,加重光
动力的不良反应。
治疗结束后建议患者立即清洁治疗部位,所有曝光皮肤均涂抹防晒霜,回家途中戴帽。
48 h内减少室外活动,避免直接强光下暴晒,在室内也需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各种室内光源。
疗效评估ALA-PDT治疗前后应定期评估,每次评估都需要拍摄照片作为客观的评判依据,并与患者沟通疗效,使其对疗效有合理的期望、正确的判断。
部分疾病治疗结束后应进行随访,CA等HPV相关性疾病建议随访6个月,AK、BCC、鲍恩病等皮肤肿瘤至少随访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