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浅析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和矫正
浅析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和矫正农村人群由于文化素质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了许多陋习。
使得农村中学生在行为习惯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必须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加以重视,摒弃那些粗俗的、败坏的行为习惯,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校园课堂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课堂上吃小食品,玩弄手机等等;吸烟、语言不文明,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考试作弊;不完成作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教师;有的同学犯了错误后,编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是死也不肯承认,即使是证据确凿。
违反纪律后,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别人;有的同学谎称学校要交费,从家中骗取钱财。
损害公物;最典型的是在书桌、椅子上用刀、用笔刻划“留言”,用涂改液等在上面乱写乱画,在教室的墙壁上涂抹。
2.社会不良习惯:不遵守公共秩序,乘车时不排队;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在公路上打闹。
很多学生上网无节制,玩游戏、聊天、交友,甚至达到沉迷的地步,这些学生上课经常睡觉、迟到、早退、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逃学现象。
二.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学校教育的缺失:不注重学生在品德方面的培养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顽症。
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成为人才,成为科学家,成为领导者,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就是废才,就是蠢才,就没有光宗耀祖,就是失败的人生。
学校教育教条化、考试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急功近利思想泛滥。
学校的道德教育,已经被魔化成为学生赚取分数手段,让学生能够踏进大学校园的脚踏板。
同时,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只不是一些过时了条条框框,老师的教学在这样的指挥棒下,也只能是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的渗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判断一个学生的好与坏也只能是从学习的好坏来分辨了。
2.家庭教育的迷失: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在农村社会封建迷信、各种形式的赌博、弄虚做假、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的造成不良影响。
农村初中生违纪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初中生违纪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如今农村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的简单化。
不少老师忽视了德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简单地把教育归结为做好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思想上的培养,使学生挖空心思去做好事,以求得老师的表扬。
从而导致了有的学生为了"拾金不昧",便把同学的物品偷了拿去交给老师,并谎说是自己捡到的这种现象的发生。
二是体罚化。
在发现学生有错误或缺点毛病时,往往不是从思想、道德上去谆谆开导、教育、指路,而是罚扫地、当值日生、罚站,甚至踢打,使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形象受到了影响,也使学生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以上校园的德育种种误区,是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目前我校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如下:一、学生带刀具到校原因:社会大环境受污染,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学生被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所包围,并诱发出多种负效应。
不健康文化吸食着中学生健康纯法的心灵。
校园内外,青少年暴力、早恋性犯罪、盗窃、勒索、抢劫等屡见不鲜,令人震惊!解决方法:要把跨世纪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知法守法教育结合起来,以守法教育来推动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通过法制教育使青年一代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直接相关的法律和纪律,养成守法守纪的习惯。
法制教育的核心是要让青少年守法服法,尊重法律的权威,树立守法意识。
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有法律,在行事之前都衡量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这样,社会的违法犯罪现象就会少得多,社会环境、社会秩序也会好起来。
此外,我校与全社会齐抓共管:请派出所、政府联合我们学校进行政治活动,杜绝刀具流入学校,优化校园环境,用优良的环境感染人。
二、学生上网夜不归宿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精神偶像变迁,英雄形象淡薄。
对于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5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形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人生的楷模;60年代,雷锋的钉子精神,曾照亮了整代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之路;70年代,张海迪、张志新等也无疑是一代码青少年学生发愤图强、忧国忧民的精神写照;80年代,不知有多少青年学生在十五的月亮下,景仰星空,崇拜着老山自卫还击战英雄解放军;那么,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网络发展的今天,他们崇拜的偶像已产生了变迁,狂热地上网、崇拜着"新潮"的歌星、影视明星和球星们。
浅谈农牧区初中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2012-10百花园地一、农牧区初中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1.主观因素(1)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
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
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比如某校2002级的扎西,他的父母从小就将他与他的哥哥(某校1997级学生,常考年级第一名,后就读于省内某大学)比较。
随着年龄的增长,扎西的自尊心增强了。
当他的父亲当着很多人的面数落他时,他感到没面子,便与他的父亲动手打起来。
(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
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他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50名调查对象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占34个,愿意帮好朋友打架的占26个。
(3)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
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
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客观因素(1)家庭因素:①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给子女做好榜样。
有的家长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
②只养不教,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
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管理和帮助,反而认为给孩子挣钱,给他钱花就是爱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
③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关心和爱护,并且方法欠缺,无能为力。
由于文化知识和教育能力的限制,有的家长在子女的行为和思想出现问题时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方法简单,不知所措,有时甚至被孩子弄得哑口无言。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变得越发重要。
由于地域、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问题,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和解决。
本文将从困惑和应对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
1. 家庭教育的不足相对于城市家庭,农村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普遍较低。
很多农村家庭教育的方式比较传统,父母忙于农活,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够,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和规范。
2. 忽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部分农村中学生和家长对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不够,更多的关注在学习成绩上,导致忽视了行为习惯对成长的重要影响。
3. 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村中学生缺少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习惯培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
4. 缺乏专业的教育指导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生比例偏高,部分教师缺少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指导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1. 强化家庭教育在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
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了解、重视并参与到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来。
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自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亲身感受社会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让教师拥有更强的行为引导能力。
5. 设立行为习惯养成课程学校可以将行为习惯养成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农村初中男生不良行为现象成因及对策
农村初中男生不良行为现象成因及对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往往把初中阶段比作人生黄金时期,也有人把它看作危险时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尚处在过渡时期,看事情、想问题易走极端,容易引发一些问题学生。
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给学校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重男轻女”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转变,但在农村,这一现象还存在很大的市场。
在农村初中,家长“重男轻女”的观念也会引起男生两极分化,好的男学生表现非常优秀,而差生表现一塌糊涂。
在农村初中经常听到老师表扬女生如何乖巧、好学、有礼、勤奋,而说到男生则大摇其头,抱怨多多,甚至是无可奈何。
那么究竟男生中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不良行为呢?农村初中男生不良行为现象主要有以下类型:一、不思进取型这类学生能按作息时间作息,但没有明确学习目的,人家做什么就做什么,得过且过,不关心成绩,不关心班级,什么理想、什么追求与他无关。
二、攻击破坏型这类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毁坏公物,听不进任何教育,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公然对抗,破坏性极大。
三、懒惰涣散型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组织纪律性差,严重违反《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呵欠连天,伏桌就睡,下课精力充沛、活蹦乱跳。
安排做事则懒相十足,懒看书,懒做作业,懒得运动。
这类学生潜在负面影响很大。
四、吃喝玩乐型这类学生明显厌学,或者父母逼着上学,或者因上学而伸手向父母要钱。
这些学生每个星期少则花费100元,多则200元,心思全花在比吃比喝方面,有个别甚至想方设法溜出校外或翻墙外出,上网玩游戏,达到上网成瘾的地步。
五、早恋倾向型这类学生生理发育早,对异性产生朦胧的爱恋,沉浸于相思病中,课余通过传递纸条、托人传话、言语挑逗等形式传达“早恋”信息,影响同学间正常交往,甚至影响班级健康良好的风气。
初中男生出现这些不良现象,虽然是极个别的,但如果控制和引导不当,影响面会很大,要寻求解决的办法,首先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一、“读书无用”论思潮影响。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对策汇报人:日期:•引言•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对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探究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改善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问题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等02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等。
学习习惯不良如打架斗殴、欺负同学、不尊重师长等。
行为规范不遵守如撒谎、自私、冷漠等。
道德品质问题如不讲卫生、不按时作息、沉迷网络等。
生活习惯不好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成绩下滑。
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问题社交问题未来发展受阻如自卑、焦虑、抑郁等,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不良的行为习惯容易使学生失去朋友和信任,造成社交困难。
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03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家庭教育方式一些农村家庭的家长可能过于严厉或放任孩子,缺乏适当的管教和引导,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家庭经济条件一些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父母为了生计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现象严重,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造成孩子行为习惯偏差。
家庭关系一些农村家庭的父母关系紧张或离异,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家庭因素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等,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教育资源不足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可能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农村学校的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如对不良行为的容忍度过高、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不足等,容易助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农村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农村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农村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初中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对新事物保持较强的好奇心。
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良的学习习惯就会极大影响他们的学业。
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制约,学生更有可能形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为了了解农村初中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为了使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并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本研究选择了山东省某农村地区好、中、差三所初中校作为样本学校,分别编号为A校、B校、C校。
从每所学校三个年级中随机各选取一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共计390人。
我们编写了“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并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45份。
为了更准确把握初中生的学习状况,我们也进行了课堂观察,特别针对那些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调皮好动的学生进行了重点观察。
针对问题突出的学生,我们也进行了访谈,以期深入了解他们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
整个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不容乐观,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以A校为例,该校一年级一班现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5人,男生有良好习惯的4人,女生情况稍好。
二年级三班现有59人,男生33,女生26人,整体看女生的习惯还算不错,男生就没法形容了,只有6个有好的习惯,其余的28人没形成良好的习惯,或根本没有习惯。
三年级因为有中考的压力,情况要比一年级和二年级好一些,但仍有近三分之二的男生和一半以上的女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及对策(一)上课精力不集中调查结果是:(1)上课精力集中的占19.6%;(2)基本集中的占24.5%;(3)不集中的占55.9%。
对此,学生把主要原因归于:(1)老师讲的太多,一样的腔调,一样的语速,一样的表情,学生很容易走神,甚至有厌烦感(56.4%);(2)睡眠不足,上课打盹(21%);(3)听不明白,干脆不听(12.8%);(4)讨厌老师,不愿意听他的课(5.2%);(5)其它(学生自身原因)占4.6%。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城市中学生相比,农村中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困惑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缺乏家庭教育指导: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差,许多家长忙于农活,缺乏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时间和精力。
很多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都受到了影响,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2. 缺乏规范引导: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老师很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导致学生缺乏规范的行为指导。
3. 社会环境影响: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许多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都受到了当地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影响。
过于保守的观念和较为落后的思想观念,容易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以上这些困惑,都为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缺乏,学校应积极与学生家长合作,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通过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做出努力。
2. 提升师资力量:学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和行为指导能力。
学校还可以采取邀请外界专家或老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整体师资力量。
3. 推广先进教育理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习惯养成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规范的行为引导和示范,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5. 加强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可积极与当地有影响力的社会力量合作,共同关注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
6.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学校应通过组织学生自治组织、班级管理委员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律精神。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摘要】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一直面临着诸多困惑,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形成原因,指出了教育中的困难点。
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文章强调了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呼吁持续跟进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通过评估实施效果,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促进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良好养成,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困惑、应对策略、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困难点、应对策略、实施效果评估、重要性、持续跟进措施、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困惑。
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许多农村家庭环境简单,受限于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条件,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是跟随父母学习的,如果父母的行为习惯不好,孩子也很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农村中学生对行为习惯改变可能存在固有的抵制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由于农村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思想观念相对守旧,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和改变行为习惯的意愿较低,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耐心引导和教育。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往往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教育方向。
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使得教育工作者难以准确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也难以对教育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针对以上困惑,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建立健全的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包括制定全面的教育计划、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开展多方参与的教育活动等。
加强师生沟通,建立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通过教师家访、家长会议等方式,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有所抬头,特别是城市边缘乡村的学生,不良行为有增多之势,一些学生在语言、行动中经常出现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有的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形成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当或三者没有有效协调造成的。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家庭教育是造成部分学生不良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在广大农村,家庭教育意识极其淡薄,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再加上有些家长教育水平缺乏、行为不当,这是造成学生不良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率的提高,加之产业结构的调整,种田已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从而使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远离家庭,转入工厂或外出打工。
因长时间不在家,其在校上学的子女大部分都是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由于是独生子女,加之隔代惯养,因而对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要求是言听计从、一味满足,从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也无能力束缚他们的行为,从而使他们形成了自傲、任性等不良个性,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其二,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家长常年在外,偶而回来一次,觉得对不起小孩,因而会多给些钱或者他要什么给什么,对子女的物质要求过分迁就,认为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对他们的补偿,却从不与子女交心,对子女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从不过问或过问甚少。
有的父母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人”或“树大自然直,人大自成人”等缺乏科学根据的育儿观念,采用了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育儿方法。
考试成绩不理想,拳打脚踢或者不闻不问,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叛逆情绪,诸如破罐子破摔、离家出走等。
这些方法对子女成长极为不利,也易导致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
其三,家长自身行为不当影响孩子。
如家长护短惯儿,自家小孩回来说被人欺或被人打了,家长不问青红皂白马上找人家争吵;小孩违反了纪律被老师训斥了两句哭回去了,家长马上找老师论理,甚至有些家长还对老师说:“我家小孩长这么大,我都舍不得打,你凭什么打他,他学习好坏不关你的事……”试想这样的家长,其言行会传给孩子一个什么信息?还有的家长整日整夜打麻将、语言粗俗、信鬼神、占小便宜等,这些对子女的不良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谈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谈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及原因李阳兰一、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地理环境差、历史遗留问题多、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给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滋生泛滥的环境。
通过调研,我校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学习习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二)生活习惯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经常吃烟、酗酒,身体各项发育指标均不理想;个人形象不佳,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际交往习惯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习惯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男、女生之间“亲亲热热”,突破了同学的纯洁友谊界限,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暴力倾向严重,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斗殴、欺负弱小;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相关问题问题一: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学生出现以上不良现象?问题二:出现上述不良现状,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问题三:面对农村中学生出现的不良陋习,应采取哪些积极的对策?三、分析原因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研究
“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研究”“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研究”课题自申报审批以来,我们将其确定为全校的主线研究课题,以此课题研究来引领全校各项课题及广大师生的良好发展。
实践中我们融课堂、课外、家庭与社会教育三维教育于一体,广泛了解和调查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分析形成原因,研究矫正措施和方法,落实好常规管理和教育工作,扎实开展“矫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系列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调查初中生各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许多教师上课中经常遇到的,它不仅影响课堂纪律,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四百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情况看,我校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
下面将着重列举学生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的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其矫正方法。
(一)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1、显性不良行为。
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顶撞教师、违反课堂规则等盲目反抗的行为等。
2、隐性不良行为。
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做小动作、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会预习、不会复习、课堂思维不能紧跟老师走、不善于发现问题、不积极解决问题、不完成作业、不及时纠错、对学习没有兴趣等行为。
(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卫生、学习、文明礼貌、品德行为习惯都有所欠缺,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目的性还不明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违反校纪,没有正确的走姿、坐姿和站相,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买饭不排队;考试作弊;课间在厕所内吸烟,偷窃别人财物等不良行为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
突出问题有:1、说谎中学生说谎中比较普遍的是没有完成作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教师,有的同学犯了错误后,编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是死也不肯承认,即使是证据确凿。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中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对农村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越来越重要。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学生行为习惯不良、难以养成规范的行为、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等等。
针对这些困惑,有必要制定一些应对策略,来帮助农村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行为习惯不良。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可能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们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不守纪律、讲话声音大、不讲卫生等。
2.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由于农村地区的家庭普遍较为贫困,很多农村家庭并不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难以养成规范的行为。
农村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例如说话文明、尊重师长等。
在面对以上困惑的情况下,教育者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帮助农村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学生行为习惯不良的情况,学校可以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比如开展主题班会、制定青少年校规、开展学生纪律教育等。
学校还可以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学校可以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问题。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难以养成规范的行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学校还可以设置行为规范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养成规范的行为。
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将迎来一片新天地。
只有教育者们不断地努力改进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农村地区的中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积极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学生问题行为归因分析
农村学生问题行为归因分析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思潮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突出。
加之初中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变化和趋于成熟的时期,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如不好好把握,将是一个“危险期”。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校园内打架斗殴、迷恋网络、早恋甚至敲诈勒索等违纪违法行为屡有发生,加之当前农村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广大农村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致使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纪律意识较差,问题行为日益严重。
为维护良好的校风校纪,优化育人环境,对当前农村中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已刻不容缓。
一、家庭因素是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所谓问题行为就是指那些学习、纪律较差,心理品质不健全的学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差生”,主要指具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学生。
众所周知,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
而家庭的主要组成因素——家长,又充当了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俗语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前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大都文化程度偏低,部分家长自身素质又不高,在子女面前不注重自身形象,导致其子女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养成了许多陋习,如说脏话、见利忘义、以自我为中心、虚伪、不讲信用、喝酒赌博甚至欺骗欺诈等行为,都与家长从小对子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因此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习上乃至在社会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另外,教育不光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全是从学校里学到的,从父母那里也能学到。
现在许多农村家庭,家长为农活所累,一天从早忙到晚,根本无暇问及孩子的学习,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闲暇之余,问及孩子的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孩子往往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方式加以应付,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欺骗、虚伪等陋习。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学校的教学质量也逐渐提高。
但是,农村学校中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常常面临很大的困惑。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1.家庭基础差
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相较城市学校更为薄弱,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指导和支持,导致孩子的行为习惯出现了许多不良的倾向,比如说早恋、打架等。
2.缺乏培养机会
农村中学校的课余活动比较少,同学们缺乏锻炼自己行为习惯的机会,很多时候只会停留在学校的课堂上,没有机会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缺乏师资力量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往往缺乏高质量的师资,许多老师教育能力不足,缺乏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视,导致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应对策略
1.强化家校合作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引导孩子正确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学校可以向家长提供行为习惯养成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带领孩子成长。
2.增加课余活动
农村中学校应该着重增加学生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发展机会,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总之,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便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中学生不良品行浅释 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表现
农村中学生不良品行浅释中学生不良行为与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觉每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学生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比方顽皮捣蛋、作业拖拉、吸烟酗酒、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等等。
这些都是中学生特殊是农村中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需面对和思索、采纳措施解决的问题。
学生不良行为带来的危害是自不待言的,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需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少数中学生之所以会行成不良品德,这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学校教育不当、及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等多方因素造成的。
长期的班主任工作,笔者以为农村中学生的不良品德缘于下四个方面:一、家庭的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及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导致学生不良品德的主因。
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是家庭,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其言行训诲、品德典范都对子女产生干脆长久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教育放大了社会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安康成长。
溺爱娇纵的家庭使子女任性自私,高傲无礼,贪图享受;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急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怜悯心;修养低下的家庭教育使子女语言粗俗,精神空虚,追求低级趣味;而构造缺陷的家庭也使子女缺乏暖和,形成孤僻冷漠、软弱乖戾性格。
全部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使中学生的特性心理开展中出现障碍。
假如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难以产生正面教育的合力。
二、就学生个体而言,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是不良品德产生的内因。
由于学生的须要、爱好、志向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以不同的主观意识确定自己的行为。
少数学生由于根本须要,爱好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假设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从而引发学生的不良品德。
比方有的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纪律观念淡薄,不愿受正常标准制度的约束,无故旷课、课上吵闹,紧要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标准》;有的学生自我约束实力差,在校内外欺侮同学,存心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有的学生那么表现为私欲膨胀,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
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条件的改善,农村中学生的教育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农村中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这些困惑如何解决将对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做一探讨。
一、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困惑1. 村庄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和村庄环境的影响较大,长期以来,农村的封闭性和传统性对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一定的困扰。
在一些地方,农村中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缺乏规范和引导,同时受到家庭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很难接触到多样化的外部世界。
这会导致学生的行为举止习惯停留在传统观念和行为模式中,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缺乏系统的行为养成教育在农村中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行为养成教育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培养。
学校教师和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这使得农村中学生在行为习惯形成方面较为薄弱,缺乏自律和规范的意识,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早恋、旷课等。
3. 社会角色认知不清农村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认知往往不够清晰。
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缺乏正确的角色认知,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无法正确地对待学业、家庭和社会。
这容易导致他们在行为习惯上的模糊和混乱,缺乏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守。
二、应对策略1. 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家庭和学校是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全面的引导和教育。
家长需要注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引导,树立正确的示范,引导孩子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
学校教师应该增加对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视,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养成合理的作息制度和饮食习惯,培养自律和自尊的意识。
2.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农村中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相对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临沂方城中学张凤全季保华谭子刚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城镇化新型农村的大好形势下,农村的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
我们在赞叹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也不得不无奈的面对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经济发展了,却又出现了“精神滑坡”;物质水平提高了,有的人却出现了道德堕落。
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外部环境的浸染中悄悄改变,有的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我的孩子怎么了?”家长迷茫的看着变化中的孩子,忧虑而又无可奈何;“我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学生!”,“现在的学生习惯太差了”,农村教师们越来越多的感觉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不得不深深的反思自己的教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
学生们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学生”越来越多,甚至中学生犯罪率也呈现了上升趋势,农村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它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问号和叹号,撞击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呼唤着、期待着来自实践的回答!一、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一)部分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1、知而不为,明知故犯。
这是当前农村中学生品德现状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记的很熟,但是很少或根本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去;有一些学生对老师强调的纪律,当面很遵守,一离开老师的监督就违反;有的学生在学校里表现的很好,但是一走出校门就完全变了模样,把老师的教导跑到了九霄云外;有的学生在作文上写的感恩父母的文章很感人,但是回到家里却对父母吆二喝三,颐指气使,一派小公主或小皇帝的模样。
有的学生被老师屡次批评教育后,却不改正,依然我行我素。
2、责任意识减弱。
这是当前农村有一部分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
是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思想脱离于社会、家庭之外,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表现。
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集体观念差,不愿意为班级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经常为班级荣誉抹黑;有的学生在校园里随便破坏卫生、破坏公物、破坏纪律等;有的学生只顾自己利益而忽视或不过别人利益。
有些学生只知道伸手为父母要钱,而不考虑父母生活的艰辛。
有的学生没有社会公德意识等,都表明了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较差。
3、是非善恶标准不清。
这是当前农村一部分学生较为明显的问题。
是学生道德标准不规范、世界观不正确的一个表现。
一部分学生对一些不良学生违反了纪律,不采取抵制的态度,而是幸灾乐祸,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有的学生对于遵守纪律、积极上进的学生不作为榜样学习,而是冷嘲热讽、打击报复;有的学生对于考试成绩差,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学生考试作弊,上课违反纪律,不觉得羞耻,反而觉得自己有本事,敢于挑战权威。
(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1、学习方法不科学。
这是影响农村中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听讲,课后不复习。
2、学习兴趣较差。
主要表现在:懒于动脑思考问题,经常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缺乏钻研精神。
3、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较差。
主要表现在学习竞争意识较强,但合作意识较差;不懂如何合作学习,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不融洽;自主探究的能力较差,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差。
(三)大多数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较多。
1、体育锻炼习惯较差。
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懒于锻炼身体,学校的早操、课间操不能正常参加;有些学生没有毅力,不能坚持锻炼身体,周六日回到家就放松了锻炼;有的学生根本不懂锻炼方法。
2、卫生习惯较差。
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饮食卫生习惯很差。
例如,一日三餐,不能定时定量,随便乱吃。
不注意卫生,使用公共餐具,随便饮食摊点上就餐。
还有的学生喝酒,抽烟,暴食、暴饮,贪吃冷食,乱吃零食。
有些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较差。
例如,不注意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不洗手;不勤剪指甲;不能做到早晚刷牙,食后漱口;不注意用眼卫生。
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不爱护环境,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
(四)一些学生的心理习惯较差。
1、学习心理调节能力差。
主要表现:少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少数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差,不懂得如何缓解学习压力,每逢考试就失眠、头痛、心慌,甚至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
2、人际交往问题处理不好。
如: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一些同学一方面显得冷漠、自私,另一方面又渴望友情;与老师之间的共同语言不多,不容易接受老师的观念,但又渴望被老师认同、被赞扬,惧怕老师又渴望被老师重视等等;与家长交往有困惑,父母的唠叨让他们觉得反感,和控制欲太强的父母难以相处,父母总是试图探究他们的隐私等,面对这些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经常爆发“家庭战争”。
3、情绪调节能力较差。
有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常常不敢交际、害怕失败、多愁善感、瞻前顾后;孤独心理,内心世界隐秘,不愿过多袒露自己,又常常觉得孤单寂寞,得不到理解;逆反心理,为了维护自尊,对老师和父母的要求往往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挫折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成就感等等。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反复,不单纯地源于学生思想问题,更多地还是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浸染造成。
究其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具有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学生大都具有相同的成长道路:在小学时,因多种原因,偶尔有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表现,但由于忽略习惯培养,致使这些不良现象没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进入初中以后,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变化,使他们内心感到不安、恐惧,因而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不良日常行为习惯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与严重。
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
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
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
(二)客观因素学生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农村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给子女做好榜样。
有的家长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很多,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
在这样的家庭走出的孩子往往和父母具有一样的不良习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受到文化知识和教育能力的限制,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欠缺,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
有的家长在子女的行为和思想出现问题时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方法简单,不知所措,有时甚至被孩子弄得哑口无言。
只养不教,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是农村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的突出现象。
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有些家长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管理和帮助,反而认为给孩子挣钱,给他钱花就是爱孩子。
由于对子女毫无原则地溺爱,甚至包庇、袒护、纵容子女的不良行为,帮助子女隐瞒过错、逃避责任。
把教育孩子的内容局限于爱他、宠他、惯他,而忘了教他,殊不知,这样的爱是对孩子的一种溺爱,更是一种害。
还有一些家庭由于孩子较多,家长的教育精力不够,造成了教育的不平衡现象,致使一部分缺乏家教的孩子养成了较多的不良习惯。
据了解大多数有两个孩子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家长往往特别偏爱小的或男孩,所以许多家庭的男孩和最小的都特调皮,几乎成了家里的小霸王,没人管得了他们。
等到惯坏了,自己都管不了了,于是家长们就采取了放弃,又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其他的孩子身上,冷落他们,使孩子受到严重的伤害从而走向极端。
2、学校因素当前,教育评价体制的缺陷,造成了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加剧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恶化和蔓延。
由于各级主管部门以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考核教师,社会各界也只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导致老师们教育观念的错误,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教育方式的简单化,工作安排的缺陷,教育措施的不力,以及教育者本身道德品质上的问题等,都妨碍着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另外,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
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
再加上农村教育条件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在农村读书根本就没有出路,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流失大,甚至根本就不读书。
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和行为习惯差的“双差”现象。
3、社会因素如今,急剧变化的社会对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近几年,由于国家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无前途,还不如做生意。
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一部分农村中学生在这些冲击面前,渐渐迷失了自我。
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络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不良影响,一些学生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
近几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现象影响了人们对优质生活的评价标准,许多人认为只要家里有钱,能吃香的喝辣的就是好生活。
并且影响了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综上,目前农村中学生身上存在着较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包括品德、学习、生活、心理等诸方面,究其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变这些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注意,并展开了较多的研究,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中学生必将迎来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