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脏腑辨证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病机分析: 鼓动乏力,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心悸体倦乏力 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气短 气虚卫外不固——自汗 血液运行无力,不能上荣面部——面白无华 血不能充盈脉管——脉细弱 心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心胸憋闷,舌质紫暗 不能温煦周身——形寒肢冷 治法:补益心气;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四君子汤
病机分析: 肺失肃降——久咳伤阴,口咽干燥,声嘶 津液不足——痰少而稠,舌红少津 损伤肺络——痰带血丝 虚热内炽——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 治法:滋养肺阴 方药:百合固金汤
小肠实热
小肠实热
病机分析: 小便赤涩,尿道灼痛 热盛灼伤血络——尿血 心火上炎——心烦口渴,口舌生疮 治法:清热利尿 方药:导赤散
01
[临床表现]发热气粗,面红目赤,躁狂谵语,便秘尿黄,或胸闷,喉间痰鸣,痰黄稠,心烦失眠,甚则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胡言乱语,哭笑无常,不避亲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02
[治法]清心降火,涤痰开窍;涤痰汤(导痰汤+菖蒲、竹茹、人参、姜枣)
03
痰火扰心
小肠里热炽盛
心火炽盛下移小肠 概念: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的证候。 病因: 证候:心中烦热,口渴喜凉饮,口舌生疮,小便 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1
2
3
4
5
心与小肠病辨证内容
心气虚与心阳虚
概念:指心气不足,心之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 久病体虚 年老脏气衰弱 失血(外伤、产后失血) 气虚及阳,损伤心阳 证候: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脉细弱或结代 兼见: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心气虚 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苔白滑—心阳虚
大肠湿热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脏腑辨证医学课件

2023-10-29CATALOGUE 目录•脏腑辨证基础•脏腑辨证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常见脏腑疾病的辨证论治•脏腑辨证的难点与对策•现代医学对脏腑辨证的认识与评价01脏腑辨证基础心脏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肝脏主疏泄、主藏血,为罢极之本。
肺脏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
肾脏主藏精、主水,为先天之本。
脾胃主运化,为后天之本。
腑脏胆主决断,主疏泄;胃主受纳,主腐熟;小肠主受盛,主化物;大肠主传导,主津液;膀胱主气化,主水液。
脏腑的基本功能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肾与脾先天后天相互资生,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肝与肺木火刑金,肝火犯肺;金水相生,肺阴滋养肝阴。
肝与脾肝主疏泄,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有助于肝的疏泄功能。
心与肾水火既济,心属火,肾属水,心火下降以温肾阳,肾水上济以滋心阴。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气行则血行,血为气母,气为血帅。
脏腑功能的异常表现心悸、失眠、多梦、胸闷、胸痛等。
心脏腰痛、尿频、尿急、尿痛、阳痿等。
肾脏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咯血等。
肺脏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胃炎等。
脾胃胁痛、黄疸、眩晕、易怒、抑郁等。
肝脏020103040502脏腑辨证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目光等,以判断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望神望形望舌观察患者的体型、胖瘦、姿态等,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色等,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和脏腑状况。
03望诊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0201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脏腑功能。
闻声嗅患者的口气、分泌物等气味,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闻味闻诊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询问患者是否有寒热感觉,以判断患者的阴阳平衡和病情轻重。
问寒热询问患者是否有出汗情况,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和病情性质。
问汗询问患者饮食情况,以判断患者的脾胃功能和病情轻重。
问饮食询问患者大小便情况,以判断患者的消化系统和病情轻重。
问二便问诊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脉诊通过切脉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肝系病变
总结词
肝阴虚、肝阳上亢、肝火旺盛、肝郁气滞、肝脾不和。
详细描述
肝阴虚会有目涩、头痛、面色暗淡的表现;肝阳上亢则有头痛、眩晕、耳鸣的症状;肝火旺盛常常表 现为面红目赤、口干苦、胁肋疼痛;肝郁气滞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的症状;肝脾不和会有胁痛、 腹胀、便溏的症状。
脾系病变
总结词
脾胃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气下陷。
血分证:里证、虚证、寒证 瘀斑,出血等 多由热邪深入血分,或阴血耗伤所致
三焦辨证
上焦病:心肺病变、温病初期 发热,咳嗽,心悸胸闷等
多由上焦气机不畅,或温热之邪侵袭上焦所致
三焦辨证
中焦病:脾胃病变、温病中期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 泄等
多由中焦气机不畅,或温热之 邪侵袭中焦所致
三焦辨证
下焦病:肝肾病变、温病后期 腰膝酸软,遗精阳痿等 多由下焦气机不畅,或温热之邪侵袭下焦所致
根据脏腑辨证理论,对患者 病情进行评估,包括疾病的 轻重、发展趋势、疗效等。
通过评估病情,可以及时发 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病 情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6
中医脏腑辨证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中医现代化与脏腑辨证
现代科技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脏腑辨证可以借助生物医 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手段,更深入地揭示人体 生理和病理机制,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现代中医诊断学在传统脏腑辨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和技术 ,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诊断方法。
02
脏腑辨证的核心理论
脏腑生理功能
脏腑定义与功能
脏腑是中医对内脏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各有其 特定的生理功能。
脏腑辨证意义的认识

脏腑辨证意义的认识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对脏腑功能状态的辨别,以及通过脏腑功能状态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的一种方法。
脏腑辨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脏腑功能状态的辨别,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首先,脏腑辨证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脏腑对应不同的病理变化,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有助于医生对病情的评估和处理。
其次,脏腑辨证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和病机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脏腑功能状态的辨别,可以更准确地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脏腑辨证还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医理论,脏腑功能状态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脏腑功能状态的辨别,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防止疾病的恶化。
总的来说,脏腑辨证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还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对于提高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脏腑辨证

浅谈脏腑辨证一,什么是脏腑?中医思维运用最成功的物质演化观,是“通天下一气耳”。
宇宙,一气所演,生命,一气所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死。
……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
“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洛书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生万物”。
太极即精元之气,生命,以元气为演化根源;以阴阳五行揭示出的宇宙五程演化律,为生命演化的程序设计。
生命是进化的结果,脏腑,也是合着五行谱序演化而来。
脏腑同源演化,都由先天之精特化形成的统一细胞演变而来。
这与现代医学的干细胞说不谋而合。
脏腑,是生命演化中形成的内源性器官。
中医与现代医学对诠释同一脏腑有不同的理论,这是由时代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中医注重功能,现代医学注重解剖。
二,什么是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其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
简言之,即以脏腑病位病性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脏腑辨证的意义,是能够较为准确地辨明病变的部位。
通过八纲辨证,可以确定证候的纲领,通过病性辨证,则可分辨证候的具体性质,但此时尚缺乏病位的判断,因而并非完整的诊断。
由于脏腑辨证的体系比较完整,每一个脏腑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证候特征,有利于对病位的判断,并能与病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证候诊断。
所以,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各科辨证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对内、妇、儿等科疾病的辨证。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应辨明脏腑病位。
脏腑病证是脏腑功能失调反映于外的客观征象。
由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它反映出来的症状、体征也不相同。
根据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来分辨病证,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
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关键所在。
其次是要辨清病性。
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变所在的脏腑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具体性质。
中医学-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辨证
01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 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
02
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主传导糟粕,主津液,主血所生 病,开窍于肛门。
03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肺气 闭塞可引起便秘;大肠湿热可影响肺 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咳喘等症状。
肾与膀胱辨证
01
肾的生理功能
分析脏腑病理
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分析脏腑病变的原因和机制,如 肝气郁结、心火亢盛等。
鉴别相似证候
根据脏腑病变的特点,鉴别相似 证候,如心悸与怔忡、胁痛与腰 痛等。
治疗原则与方药
治疗原则
根据脏腑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如 调理脏腑功能、祛除邪气、补益正气等。
方药应用
根据治疗原则,选择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方药的选择 需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达到个体化 的治疗效果。
优点
脏腑辨证具有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能够全面分析疾病的原因、病位、病性、病机 ,有利于疾病的综合分析和治疗。
缺点
脏腑辨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疾病的认识存在主观性,对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不够明确和统一,对疾病 的治疗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等。
脏腑辨证的发展方向
研究方向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脏腑辨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未来,脏腑辨证的研究将更 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脏腑辨证的理论和方法。
指脾脏,是主宰全身气 血生化、统摄血液的脏 腑,具有主运化、统摄 血液等生理功能。
指肺脏,是主宰全身呼 吸、调节气机的脏腑, 具有主呼吸、调节气机 等生理功能。
指肾脏,是主宰全身骨 髓和阴液的脏腑,具有 主骨髓、主阴液等生理 功能。
《中医学基础》第14章3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辨别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 状态和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
脏腑辨证的定义
组成要素
通过分析脏腑器官的功能状态来诊断疾病。
基础原理
依据中医理论的脏腑学说进行辩证分析和阐释。
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
1 五脏功能
心、肝、脾、肺、肾五脏的不同功能及相互关系。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刺激脏腑经络, 促进气血流通。
脏腑辨证的典型案例
1
肝脾不调
肝脾功能失调,导致情绪波动和消化不良。
2
心肾不交
心肾功能失调,引发心悸、失眠和腰膝酸软等症状。
3
肺胃失和
肺胃功能紊乱,出现咳嗽、嗳气和胃痛等不适。
脏腑辨证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脏腑辨证在现代医学领域取得了进展,如结合影像学进行辅助诊断 和研究,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脏腑辨证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1 重要性
脏腑辨证对中医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不同病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局限性
脏腑辨证方法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判断和诊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2 六腑作用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功能及病理特点。
脏腑辨证的主要方法
1
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结合分析病情。
2
脏腑辨证
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法来辨别脏腑状态。
3
病因辨证
通过分析疾病的起因来确定脏腑的异常状态。
脏腑辨证的应用领域
中药治疗
根据脏腑辨证,配制中药来治疗 各类疾病。
针灸治疗
应用针灸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 身体状况。
中医五脏辨证要点

中医五脏辨证要点脏腑辨证心、小肠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气心气虚心神不足血运无力血心血虚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血脉不充阴心阴虚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虚热内扰阳心阳虚形寒肢冷血脉寒滞心胸憋闷实证火心火炽热火扰心神迫血妄行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灼、痛淤心血瘀阻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痰迷心窍神志异常痰浊内盛痰+火痰火扰心外感病,高热、痰盛、神昏:内伤病,心火失眠、心志失常小肠心火下移小肠实热小便赤涩灼痛、心火炽盛阳虚小肠虚寒肢冷乏力畏寒畏冷口淡不渴喜暖喜按小便频数清长肺、大肠脾、胃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气虚脾气虚胃脘隐痛腹胀纳呆气虚见症脾气下陷内脏下垂脾气虚脾不统血脾气虚出血见证阳虚脾阳虚脾胃气虚虚寒见证实证寒寒湿困脾脾阳受困运化失职寒湿内盛(阴黄)热脾胃湿热脾运化失调湿热内盛(阳黄)胃胃阴虚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阴虚见证胃阳虚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胃火炽盛胃脘灼痛拒按吞酸实热见证食滞胃脘胃脘胀满或胀痛呕吐、泄泻酸腐食物胃府气滞胃脘胀痛痛窜两肋肝、胆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肺气虚咳喘无力咯痰清稀气虚肺阴虚干咳痰少或咳血口干舌燥阴虚见证实证表证风寒束肺咳,痰(清稀)+风寒表证风热犯肺咳,痰(黄稠)+风热表证燥邪犯肺干咳少痰干燥少津热证痰热壅肺咳喘咯痰黄稠量多,有脓血,腥臭味痰饮痰湿阻肺咳喘痰白清稀里寒见证大肠大肠湿热腹痛下痢泄泻湿热见证大肠液亏便秘干燥难于排出津亏湿润大肠结热腹满硬痛便秘里热炽盛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血肝血虚筋脉、爪甲、目睛失养血虚见证阴肝阴虚头目筋脉肝络失润阴虚见证实证气肝郁气滞情志抑郁或易怒肝经部位胀痛妇女月经不调火肝火上炎头晕胀痛胁肋灼痛急躁易怒实火见证寒寒凝肝脉肝经部位冷痛实寒见证湿肝胆湿热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部湿热瘙痒湿热见证虚实夹杂肝阳肝阳上亢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肝风内动肝阳化风肝阳上亢病史突发动风或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见证热极生风高热神昏动风实热见证血虚生风血虚动风阴虚生风阴虚动风胆胆郁痰扰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肾、膀胱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肾阳虚腰膝酸软性与生殖机能减退阴虚见证肾阴虚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阴虚见证肾气不固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小便频数清长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肾虚水泛水肿腰以下肿阳虚见证肾不纳气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益甚肾精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性机能低下早衰膀胱膀胱实热尿频尿急尿痛湿热见证脏腑兼病脏腑辨证辨证要点心肺气虚心悸咳喘胸闷气短气虚辨证心脾两虚心悸失眠食少腹胀便溏出血气虚见症心肾不交心悸失眠腰膝酸软遗精梦交阴虚见证心肾阳虚心悸怔忡浮肿虚寒见证肝脾不调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腹胀纳呆便溏肝胃不和胃脘胁肋胀痛或窜痛嗳气呃逆肝火犯胃咳嗽或咳血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实热见证肝肾阴虚头痛耳鸣腰膝酸软胁痛遗精经少虚热见证肺脾气虚腹胀食少便溏咳嗽气短气虚见症肺肾阳虚咳嗽痰少腰膝酸软遗精月经不调虚热见证脾肾阳虚腰腹冷痛久泻久痢浮肿虚寒见证。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02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肺与大肠腑的辨证
肺热炽盛
发热、口渴、咳嗽、气喘、鼻煽、喉痹、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 洪数。
寒邪客肺
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
肝与胆腑的辨证
肝火上炎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胁肋灼痛、耳 聋耳肿、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细。
胆郁痰扰
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眩晕耳鸣。舌 质红苔黄腻,脉弦细。
心与小肠腑的辨证
心火亢盛
心烦失眠、面赤口渴、溲赤便结、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或兼见小便短赤涩 痛。
寒伤心阳
形寒肢冷、心悸气短、恶寒喜暖、脘腹冷痛。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脾与胃腑的辨证
脾不健运
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
胃热炽盛
消谷善饥、渴喜冷饮、齿龈肿痛、衄血吐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肾与膀胱腑的辨证
1 2
肾阴虚证
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早泄、舌红脉细。
肾阳虚证
腰膝冷痛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弱。
3
膀胱湿热证
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尿黄短赤或尿血。舌 红苔黄脉滑数小便短赤涩痛。
03
脏腑辨证的常见证候及处理
胆郁痰扰
惊悸失眠、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痰多色黄。治疗:清胆化痰,用温胆汤等 方剂。
心与小肠腑的常见证候及处理
心火亢盛
心烦失眠、口舌溃疡、尿少色赤。治疗: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等方剂。
小肠实热
尿血、尿道灼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治疗:清热利尿,用小蓟饮子等方剂。
脾与胃腑的常见证候及处理
脾虚气滞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它主要包括五脏和六
腑的辨证。
五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
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水液。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是五脏之外的器官,承担着
运化、排泄等功能。
胆主疏泄,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分清浊,大肠主传导粪便,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水液。
脏腑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和诊断的方法。
根据
辨证的结果,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舌苔颜色来判断肺脏功能的健康状态。
如果患者
有咳嗽、气促、咳痰等症状,并且舌苔厚重,可能表明肺脏功能受损。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判断脏腑的阴阳盛衰、寒热虚实等。
例如,肝脏主
疏泄功能,如果肝阳上亢,可能导致头晕、目眩,口苦等症状。
肾脏主水液代谢,如果肾阳不足,可能引起腰膝酸软、畏寒等症状。
总而言之,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辨别患者的症
状和体征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这一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诊断丨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丨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不同证候,加以分析归纳,并作为辨证依据的。
这种辨证方法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经络循行的表现来判断病变的部位;用寒、热、虚、实来辨别病情;以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病证的传变规律。
肺病的辨证(1)肺气虚:多因病后气虚,或久咳伤气,引起肺气虚弱,肺功能减退。
证候为咳嗽无力,痰多清稀、面色苍白、声音低微,易疲乏、多自汗、咳喘气短、体倦懒言、形寒自冷、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可见于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病。
(2)肺阴虚:多因外感燥热,灼伤津液,肺失濡养,或久咳伤肺,肺阴不足,虚热内生。
证候可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有时咳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舌干红,苔少,脉细数。
此证多见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喉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
(3)风寒束肺:多因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所致。
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清稀、苔薄白、脉浮紧。
本证多见于感冒(伤风、流感)、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
(4)风热袭肺:多因外感风热,或寒邪化热、痰热壅滞肺内,便肺的肃降功能减退所致。
证候多有发热、咳嗽、哮喘气粗、痰稠色黄、咳吐脓血、腥臭、胸痛、出鼻血、咽喉肿痛、烦躁口渴、喜喝冷饮,甚至风热闭肺,出现呼吸迫促、鼻翼扇动、口唇紫绀、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此证可见于急慢性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支气管哮喘等病。
(5)肺肾阴虚:肺病较久,肺阴虚京可导致肾阴虚。
证见咳嗽、痰少、动则气促、腰酸腿软、潮热、盗汗、遗精、消瘦、口渴、舌红少苔、脉多细数。
此证可见于肺结核病人的晚期。
脾病的辨证(1)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中气不足):多因素体虚弱或病后调养不当,脾胃气虚,运化功能障碍所致。
证候可有食欲不好、消化不良、食后胃腹胀闷、腹满肠鸣、大便稀薄、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困倦、舌淡苔白、脉虚细缓;如更有少气懒言、脘腹重坠、久痢、脱肛、脏器下垂(如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劳累后即有气坠感,则为脾气下陷的征象。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
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
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
一、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
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
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
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
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
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
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
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
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
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可酿成症瘕。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的内容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辨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来推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脏指五脏,腑指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脏腑辨证的内容。
首先,脏腑辨证的内容之一是观察面色、舌苔和脉象。
在中医看病的过程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度等来了解病情,例如黄色的面色可能与肝脏有关,舌苔的厚薄、湿燥程度等也可以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的依据。
此外,脉象也是辨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生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脉象的有力、弱缓、紧数等特征,从而推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其次,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问诊、望诊以及听诊。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会通过与病人的对话来了解病情的变化、症状的表现以及患者的体验,这就是问诊的内容。
在望诊方面,医生会通过观察病人的肤色、精神状态、体态等来判断病情的变化。
有些疾病还可以通过听诊病人的呼吸、心音等来判断是否存在的问题。
另外,脏腑辨证还涉及到中医的基本理论。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间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同的脏腑对应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情绪变化等。
例如,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导致情绪不稳定、头痛等病症。
脾主运化,如果脾气虚弱则会造成消化不良、腹胀等表现。
最后,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辨别病邪的归属。
在中医看病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辨别病邪是属于哪个脏腑,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例如,病人出现腹痛、腹泻、纳差等症状,可能是因为湿邪郁结于脾,此时中医治疗就会重点调理脾胃。
综上所述,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听诊等手段,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来指导治疗,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汇报人: 日期:
• 脏腑辨证概述 • 脏腑辨证的核心理论 • 脏腑辨证的临床应用 • 脏腑辨证的现代研究 • 脏腑辨证的未来展望 • 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脏腑辨证概述
脏腑辨证的定义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理论为指导,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病因、气 血津液等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
。
脾病辨证
1 2 3
脾胃湿热
患者表现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 苦口粘等症状,临床上常用清热祛湿的药物如黄 连、黄芩来治疗。
脾胃虚寒
患者表现出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症 状,临床上常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干姜、附子来 治疗。
脾气虚
患者表现出腹胀、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 泄等症状,临床上常用健脾益气的药物如人参、 黄芪来治疗。
创新辨证方法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创新脏腑辨证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06
案例分享与讨论
案例一:心脏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结词
中医通过脏腑辨证方法对心脏病患者进 行分型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VS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心脏与心包、心脉和心阳密切 相关,心脏病的发生多与心气虚、心阳虚 、心血虚和心阴虚等有关。通过对患者进 行详细的望、闻、问、切,将心脏病分为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 证、心火亢盛证、痰浊痹阻证、寒凝心脉 证和瘀阻心脉证等类型。
案例二:肝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结词
中医通过脏腑辨证方法对肝病患者进行分型 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和藏血,肝病的发病多 与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和瘀血阻 络等有关。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望、闻、 问、切,将肝病分为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 证、肝阴不足证和瘀血阻络证等类型。
中医的脏腑辨证

以脏腑为纲进行辨证论治,简称“脏腑辨证”。脏腑 辨证是中医辨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脏腑学说为基 础,运用四诊的诊断方法,结合脏腑的病理反应,来分 析各种病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所以 脏腑辨证是临床各种诊断治疗的基础。 病证是脏腑功能失常的反映。由于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 所以各自反映的病证各异。根据脏腑不同生理来推断病 证,是脏腑辨证理论根据,所以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 熟悉其脏腑的病变规律,是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脏腑之间是密切联系的,病变是相互影响的,因此脏腑 证候也是复杂的。在临床辨证时必须抓住本质,找出主 要矛盾在复杂的证候群中抓住代表疾病本质的主证来分 析,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脏腑辨证 (1)

脏腑辨证姚荷生(1911—1997),江西南昌人。
脏腑的发病规律,主要由于功能、气质的失常影响到本脏所居、本经所循的部位以及本脏所主的器官发生自觉与他觉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说是辨证的主要着眼点。
1.肺病辨证:肺之气,司肃降,开窍于鼻,因此肺脏病变的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其主要症状为咳、喘,以及痰涕.声音、胸背、喉鼻的改变。
肺主皮毛.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因此当肺脏有病时,往往皮毛.大便、小便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
因为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特点。
①虚证气虚:肺气虚的主要表现为经常咳痰无力(与外感风寒咳时胸紧.痰不易咳出者不同),痰多泡沫,咳时声低息短,自觉气难接续,出汗怕风,气候稍有波动——尤其是气候转寒,即易受感冒而咳喘加剧,喷嚏.清涕,面白,神疲,舌质淡或胖嫩,少苔或懑白,脉虚软,甚则虚弱。
上述症状在一些慢性肺部疾患所引起的肺功能不全的某些阶段可以见到。
有些老年人无故清涕自出,或兼脱肛,或兼大小便无力下达,甚则虚秘,这些症状也属气虚的范围。
气虚的治法以补气为主,如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之类。
阴虚:肺阴虚的主要表现为干咳、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气促,语言稍多声音即易转嘎,口干而不多饮,大便秘结而无腹满、腹痛等痛苦,形瘦,皮肤枯燥,舌质红.舌苔薄白或懑黄而干,脉细弱。
上述症状称为肺燥。
例如在麻疹后期可以出现这些症状,又如在呼吸道炎症的后期,有时也可以出现这些症状。
治宜益气生津,如用生脉散之类。
活动性肺结核(虚劳)患者往往兼有午后,晚间自觉烦热,甚则半夜中午定时潮热、盗汗.颤红.胸胁下陷.声音嘶哑,咳痰白如银丝,舌质尖细而光绛,脉细数同现。
以上虚痰症状也属阴虚范围。
治宜滋补,如天冬.熟地.白及、阿胶之类。
白喉患者出现的喉干,红痛不肿或出现灰白色假膜,亦属阳虚范围,治疗宜用养阴清肺汤。
③实证:寒饮:主要表现为咳嗽,胸胁引痛,痰多稀白,有的喉中可有哮鸣音,胸满.气喘,甚则胸中室塞,咳嗽气喘,必须起坐,不易平卧,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舌质淡或无大改变.舌苔白,脉弦或兼沉。
中医辩证—脏腑辨证(中医学课件)

壹 辨心病证
病理特点
心脏本身病变及主血脉功能失常,以及精神意识思 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 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痛、神昏、神乱、脉 结、代、促等。舌的病变如舌痛、舌疮等亦常责之 于心。
壹 辨心病证
心的常见证候
虚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等, 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 等所致。
尿频尿急尿痛,尿色黄赤,或尿中可见砂石,小便短少,尿血,发 热,腰部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课后思考
1 李某,男,42岁。反复咳嗽、痰中带血半
余年。症见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胸痛,伴 见身体消瘦、颧红,口干咽燥,盗汗,腰酸 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运用脏腑辨证, 应辨为何证?
课后思考
2
陈某,女,45岁。自觉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半月余。
叁 辨脾病证候
常见证候
虚证为虚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多 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或病后失调所致
实证常为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多由饮食不节,感受湿 热或寒湿之邪,或失治、误治而成。
叁 辨脾病证候
脾气虚 中气下陷 脾不统血
脾阳虚
脾与胃病辨证
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稀溏,神疲倦怠,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缓弱
实证: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心神、痰火扰神、瘀 阻脑络等,则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等原 因引起。
壹 辨心病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证别
心气虚 心血虚 心脉痹阻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神疲体倦, 舌淡苔白,脉细
心悸,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唇舌淡白,脉细弱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刺痛,痛引肩背或手臂,时作时止, 甚则昏厥,脉微欲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脏腑辨证一,什么是脏腑?中医思维运用最成功的物质演化观,是“通天下一气耳”。
宇宙,一气所演,生命,一气所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死。
……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
“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洛书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生万物”。
太极即精元之气,生命,以元气为演化根源;以阴阳五行揭示出的宇宙五程演化律,为生命演化的程序设计。
生命是进化的结果,脏腑,也是合着五行谱序演化而来。
脏腑同源演化,都由先天之精特化形成的统一细胞演变而来。
这与现代医学的干细胞说不谋而合。
脏腑,是生命演化中形成的内源性器官。
中医与现代医学对诠释同一脏腑有不同的理论,这是由时代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中医注重功能,现代医学注重解剖。
二,什么是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其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
简言之,即以脏腑病位病性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脏腑辨证的意义,是能够较为准确地辨明病变的部位。
通过八纲辨证,可以确定证候的纲领,通过病性辨证,则可分辨证候的具体性质,但此时尚缺乏病位的判断,因而并非完整的诊断。
由于脏腑辨证的体系比较完整,每一个脏腑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证候特征,有利于对病位的判断,并能与病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证候诊断。
所以,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各科辨证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对内、妇、儿等科疾病的辨证。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应辨明脏腑病位。
脏腑病证是脏腑功能失调反映于外的客观征象。
由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它反映出来的症状、体征也不相同。
根据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来分辨病证,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
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关键所在。
其次是要辨清病性。
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变所在的脏腑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具体性质。
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如在脏腑实证中,有寒、热、气滞、血瘀、水、湿、痰、等不同;在脏腑虚证中,又有阴、阳、气、血、精、津虚之别,只有辨清病性病机,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立法提供确切依据。
三,脏腑辨证的发展。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脏腑辨证已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内经》云:“治病务求于本,本于五脏阴阳”,在“邪气脏腑病形”、“经脉”、“本脏”等诸篇为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之本源。
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将脏腑病机理论运用于临床,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等篇目均有论及,奠定了脏腑辨证的基础。
华佗《中藏经》有专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等篇,首创脏腑辨证之八纲,即“虚实寒热生死顺逆”,在其《中藏经》中提出:“脏腑辨证,首论阴阳”的总规律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文献进行了分类整理,有关脏腑辨证部分集中在精神五脏论第一、五脏变腧第二、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五脏六腑官第四、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津液五别第十三、五色第十五数篇中,从篇名可以看出,《针灸甲乙经》对前期文献脏腑辨证是以五脏和六腑为整体进行系统整理的,说明当时的脏腑辨证内容具有以脏腑为单位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第二次系统整理:自《中藏经》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后,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经过《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的进一步发挥,至《备急千金要方》对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因未能流传后世,而未能在脏腑辨证体系的承传中发挥作用,故本文在此不论),在上述诸书的理论基础上补充了方证证治的内容,使脏腑辨证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具有了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备急千金要方》脏腑辨证的特点主要有:(1)脏证腑证各自成体系:该书脏腑各卷自成体系,具有独立性,同时腑又从属于脏,互为表里的脏腑复合证位列脏卷之中。
如肝胆俱虚证、肝胆俱实证列于肝脏卷,心小肠俱虚证、心小肠俱实证列于心脏卷。
(2)脏腑证以虚实为纲:脏腑证以虚实为纲,分为虚实两大类证,实与热,虚与寒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如肝脏证有肝虚寒、肝实热、肝胆俱虚、肝胆俱实,余脏腑同此。
(3)脏腑证具有独立性:各脏腑证均列有对治方剂,脏腑证具有游离于疾病以外的独立性,间或参与疾病辨证。
如肝实热证下五方,肝虚寒证下六方,心小肠俱实证下四方,心小肠俱虚证下二方,可见当时脏腑证与病具备同等的论治单元上的完整性。
(4)凭脉辨证:《备急千金要方》每一脏腑证均有特征性脉象,脉象的特异性是判断脏腑证病位与病性的根本依据。
这种定位方法与今之脉理无大差异,如“左手关上脉阴实”为肝实热证的脉象,“右手关上脉阴实”为脾实热证的脉象。
易水学派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的第三次系统整理:宋金元时期,刘完素的脏腑六气病机学说运用运气学说的理论将脏腑病变的病因与六气联系起来,仍然以虚实寒热为脏腑病变的基本病机,提出了脏腑本气虚实的学术观点。
与河间同时期的易水学派张元素对脏腑辨证进行了又一次系统整理,从脏腑的生理、脉象、证候特点、预后、治则治法、用药用方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
(1)以虚实寒热为脏腑辨证的基本纲要:张元素对脏腑证整理的脉络仍然是以虚实寒热为辨证的基本纲要,以补虚、泻实、温寒、清热为基本治则,在脏腑辨证的框架上完全沿用了《中藏经》和《备急千金要方》的模式,说明直到宋金元时期,脏腑辨证的基本框架仍然与两汉、隋唐时期相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2)提出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理论:张元素对脏腑辨证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的理论,极大地补充和发展了药物学理论,为药物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指明了方向,使具体药物与脏腑证之间的对治关系愈发明晰,为后世脏腑辨证的专题研究铺平了道路。
(3)创立法象制方原则:同时,张氏又根据河间的六气为病学说创立了法象制方原则,将临床治疗法则归纳为五大类,即风制法、暑制法、湿制法、燥制法、寒制法。
此法象制方原则不仅可应用于外感,也可应用于内伤,故而对脏腑辨证的制方同样具有根本上的指导意义。
法象制方原则的出现,使时方派有了根据病机进行处方的直接依据,也可以说,法象制方原则是时方派产生的重要原因。
从李东垣开始,脏腑辨证的研究真正转向专题研究,其著名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成为脾胃学说的理论核心。
(1)脾胃病总赅百病: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百病”的含义,从脏腑的角度讲,脾胃居中央,其病变必影响四方,若脾胃受病,肝心肺肾均可受其影响而致病,故东垣重点阐述了肾之脾胃虚与肺之脾胃虚的两脏兼证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今临床脾胃科所涉及的疾病就不应该是比较单纯的脾胃病变,而应该涵盖了临床各科(内科)。
(2)脾胃分论的形成:东垣脾胃论,用药偏向于温燥,重视脾而忽略胃,为后世医家所诟病。
明代缪希雍发挥脾阴学说,以酸甘柔润之剂补养脾阴,至清代叶天士创立养胃阴学说,使胃病从脾病中分离出来,拥有了独立的辨证论治模式。
至此,脾胃学说基本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东垣之后,丹溪兼通刘、张、李三家,提出了著名的相火论。
相火寄于肝肾二部,其性内阴而外阳,相火妄动则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可以认为此相火论启迪了明季温补学派,将其进一步深化为肾命学说。
(1)命门为肾间动气:温补学派对肾命学说的发挥影响深远,其中,命门为肾间动气理论的提出为肾命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孙一奎与赵献可将命门置于两肾之间,摒弃了《内经》《难经》“命门者目也”、“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的观点,以命门水火代替两肾的作用,直接以太极与卦象之理阐述肾与命门的结构与原理,使肾命学说获得理论上的升华,在脏腑辨证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命门为真阴之脏:张介宾的《真阴论》将真阴视为真阳之根本,将阴虚证与阳虚证均归结为真阴亏损,“无水无火,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以补真阴之法通补阴虚证与阳虚证,为虚损证的治疗开辟了新的理论与实践法则。
扶阳学派以扶阳为主导,其理论亦以肾命为核心,故此可认为温补学派也是本学派之一源。
郑钦安与温补学派一样,以坎卦卦象“一阳陷于二阴之中”阐释命门水火的关系,以真阳为人身立命之根本。
据此,扶阳学派提出“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指导思想,以附子为扶阳第一要药,四逆汤为扶阳第一要方,在温补学派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使肾命学说的理论内涵更加丰富。
近几十年来,不断对古代医籍的整理和总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较早地编入到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之中,并迅速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四,脏腑辨证的应用。
(一)、心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神明情志,《内经》说:“心者,……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 2.心主血脉,《内经》说:“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 3.心开窍子舌,其华在面,《内经》说:“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内经》说:“心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心证:1.心阳(气)虚弱证;2.心血(阴)不足证;3.痰蒙神明证;4.痰火扰心证;5.心血瘀阻证;6.心火炽盛证。
心病兼证:心配小肠。
《内经》说:“心合小肠。
”“小肠者,化物出焉。
”“心移热于小肠。
”《诸病源候论》说:“心主血,与小肠合。
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
”小肠证:1.小肠虚寒证,2.小肠实热证,3.小肠气痛证。
(二)、肝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谋虑疏泄。
,《内经》说:“肝者……谋虑出焉。
”“肝主疏泄。
”“肝藏血,血舍魂。
”“肝在志为怒。
”“悲怒气逆则伤肝。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善恐……”2.肝主藏血,《内经》“肝藏血,血舍魂。
”“饮食人胃,散精于肝。
” 3.肝主爪筋,《内经》说:“肝生筋。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肝者,其华在爪,其主在筋。
” 4、肝开窍于目《内经》说:“肝主目。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目得血则能视。
”肝证:1.肝气郁结证;2.肝火上炎证;2.肝阳上亢证;4.肝阴不足证;5.肝胆湿热证肝病兼证:肝配胆。
《内经》说:“肝合胆。
”《景岳全书》说:“肝气虽强,非胆不决,肝胆互济,勇敢乃成。
”胆证:1.胆虚证,2.胆实证。
(三)、脾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内经》说:“脾胃者……五味出焉。
”“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饮食人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2.脾统血,《内经》说:“脾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