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老师 中学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同样如此。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老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目的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和改造社会的精神性动力。
目的为实践指明方向,使实践带有自觉性;实践将目的付诸实现,使目的具有客观现实性。
目的与实践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具体的目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起点,并体现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
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终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
因此,共同的目的一但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就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们愿意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努力。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4.教育目的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上。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教育的含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充分体现:(1)“性相近,习相远也”;2、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
(2)“有教无类”;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在中国,一般认为正是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10、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四大类。
11、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诲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4)“博学于文,约之有礼”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4、苏格拉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提出。
教育学重点 第四章
第四章教育目的(重点章节)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名词解释)1、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教育方针”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通过贯彻方针来实现目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
区别:(1)教育目的:理论性术语、学术性概念,是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对教育理想作出价值判断。
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对教育发展的现实作出政策性规定。
(2)教育目的:针对人的发展,指向受教育者个体,着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作出规定。
教育方针: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整体要求和希望,定位的是教育事业在国家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3)教育目的:理想性、不确定性,是终极目标。
教育方针:不可回避性、现实针对性,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工作当前必须落实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政策、制度、内容、方法、效果,都受制约。
1、导向作用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有2、激励作用(共同活动的基础)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老师、学生)。
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指在国家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育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7——试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安奉媛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
但是教育目的的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在在的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哲学观念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
柏拉图认为理性的培养是教育目的论的核心;而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包括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从而形成他所谓的“绅士”;中国古代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根本,从而从根本上修身养性。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性善论者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无非是要让人将失掉的善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并且发扬光大;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则认为教育应当使人云性而起伪;古代基督教思想家们曾经由原罪说引申出必须对儿童采取严厉的态度,以去除他们身上的“撒旦”的结论;卢梭则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求得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从大的文化系统看,佛教倡导与世无争的佛陀人格,道教塑造了长生久视的神仙世界,儒家则大力倡导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
对于中国古代的学者而言,其修身或学问的总目标就只能是成圣成贤。
在西方,卢梭所主张的自然发展的人,洛克的“绅士”,杜威所谓的民主社会的公民等,也都寄托了他们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教育目的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2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2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中公浙江教师考试网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目的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按自己的阶级意志和政治路线培养人,当极少数人通过教育培养成统治者时,其他绝大多数人则通过教育等方式培养成了被统治者。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获得统治地位后,一方面要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则要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
社会主义国家也要培养自己的专门人才。
恩格斯曾经说过:“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政治活动家的最好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
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握全部社会生产。
因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
”(二)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的教育目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①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探究听、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知兴趣等;②人际关系的目标,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爱好家庭等;③经济效率的目标,如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的保护等;④公民责任的目标,如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守法律、政治责任等。
教育学问答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动物教育和人类教育的区别?答: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人类具有高级语言,能够将经验类化。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人类的终身教育)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什么?答: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三.“终身教育”概念?从几方面看?答:“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育观念的变革。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贯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既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四.什么是大教育观?答: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即“泛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和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
五.教育的历史形态?答: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2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六.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答: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汇总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二、教育的职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三、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一节教育的发展四、教育发展过程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新特点(5点)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论语》的有关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学记》中国及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练习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2、简述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教育与生产力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定义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定义,分类,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评价目标]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3、会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三种观点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3、14----16、17岁少年期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也是学生成功起飞时期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第三章练习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四章教育目的[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运用素质教育观念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广义狭义2、意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决定教育工作并指导教育活动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年1982年1985年1995年1999年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四章练习1、简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2、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第五章学生与教师[评价目标]1、识记学生的基本权利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2、理解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理解教师职业有多种角色的涵义3、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二、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种社会权利第二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的特点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接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五章练习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第六章课程[评价目标]1、识记有关课程的概念及类型2、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3、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2、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功能设计等第二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二、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课程设计一、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通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3、教科书设计第四节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重要地位在整个课程系统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20世纪初形式泰勒的评价理论基础上形成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斯克里文提出评价重点“课程计划实际效果”3、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第六章练习1、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是什么?2、常见的课程评价的模式有哪些?第七章教学(上)[评价目标]1、识记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2、理解教学的意义和教学过程的本质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过程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奠立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活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第二节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我国中学常见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3、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备、条件教师个性特点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七章(上)练习1、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哪些?2、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3、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8 来源:考试大2009/12/14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 T第八章教学[评价目标]1、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概念2、理解教学工作的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3、运用上好课的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1、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2、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3、一堂好课的标准时间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古代社会的学校二、班级授课制伴随着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三、分组教学第三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第八章练习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第九章德育[评价目标]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二、德育的意义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结构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要素2、德育过程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三节德育过程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知”是基础,“行”是关键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3、学生思想内部素质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四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概念贯彻要求二、德育的途径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三、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发展的二、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创立的三、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第九章练习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常见的德育方法有哪些3、案例分析(违背了哪条原则,如何改进)第十章班级管理[评价目标]1、识记班级、班级管理的内涵及班集体的作用2、理解班集体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工作内容3、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一、班级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二、班级管理1、概念2、功能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一、常规管理规章制度的管理二、平行管理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又用个人教育集体三、民主管理参与式班级管理四、目标管理利用制定目标进行的管理目标管理是美国的德鲁克首先提出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第四节班集体的形式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主任的特殊作用二、班主任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第十章练习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四)美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2、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3、通过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教育目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艰苦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概括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规范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的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指具有交织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母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教育目的: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7——试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安奉媛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
但是教育目的的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在在的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哲学观念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
柏拉图认为理性的培养是教育目的论的核心;而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包括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从而形成他所谓的“绅士" ;中国古代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根本,从而从根本上修身养性。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性善论者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无非是要让人将失掉的善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并且发扬光大;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则认为教育应当使人云性而起伪;古代基督教思想家们曾经由原罪说引申出必须对儿童采取严厉的态度,以去除他们身上的“撒旦”的结论;卢梭则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求得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从大的文化系统看,佛教倡导与世无争的佛陀人格,道教塑造了长生久视的神仙世界,儒家则大力倡导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对于中国古代的学者而言,其修身或学问的总目标就只能是成圣成贤.在西方,卢梭所主张的自然发展的人,洛克的“绅士”,杜威所谓的民主社会的公民等,也都寄托了他们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教育目的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考试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教育目的广义上、狭义上的概念及教育目的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应理解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历史性的原因,教育目的的层次间的关系,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关系;熟悉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的原因;熟悉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表述,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不尽相同,它反映了教育目的的时代性,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掌握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内涵及内在联系,正确理解德、智、体、美、劳五育间的内在联系,识记五育的名词;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如何根据五育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大纲内容与重点】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一,教育目的界说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何种领域和何种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确定既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教育目的对于教育制度的构建、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的组织设计,都起着指导作用,牵动着教育的全局和发展方向。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有所区别。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能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第四章 教育目的
那么学校的类型也就不一样。根据教育举办的主体的不同,可以
分为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两类;根据教育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实 施普通教育学校与实施职业教育学校等等。
2、学校的级别是指学校的层次水平,即学校在学制系统中所处的 阶段以及在同类性质的学校中所处的地位。例如,高等师范专科
学校在学制系统中处于高等教育阶段,在师范教育类别中与其他 的学校相比则属于专科性质水平的学校。
学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 任何一个学制总是和一定时期、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 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伴随的。
• 在未来学制系统中不仅应该包括学校教育机构,而且 还应该包括幼儿教育机构系统与成人教育机构系统以 及终身教育系统等等。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 1、学制的建立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 2、学制的建立要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 3、学制的建立要依据人口的发展状况和青少年的心理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一、教育目的的概说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的 积极变化和结果。
• 狭义: •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 社会的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的意义:
•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英国双轨制
• 首先,从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原则看,大学保持自己传统的学术任 务,而普通平民所上的学校的公立高等教育部门必须发展职业高 等教育和相关类型的高等教育。
• 其次,在经费拨款方面,大学具有自治权,经费由政府通过大学 拨款委员会拨给,财政开支有较大的独立性,而且经费充足;而普 通平民的学校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人权和财权都在地区教育委 员会或教育局,学校只能按照预算申报年度经费拨给资金。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7——试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安奉媛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
但是教育目的的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在在的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哲学观念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
柏拉图认为理性的培养是教育目的论的核心;而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包括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从而形成他所谓的“绅士”;中国古代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根本,从而从根本上修身养性。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性善论者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无非是要让人将失掉的善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并且发扬光大;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则认为教育应当使人云性而起伪;古代基督教思想家们曾经由原罪说引申出必须对儿童采取严厉的态度,以去除他们身上的“撒旦”的结论;卢梭则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求得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从大的文化系统看,佛教倡导与世无争的佛陀人格,道教塑造了长生久视的神仙世界,儒家则大力倡导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
对于中国古代的学者而言,其修身或学问的总目标就只能是成圣成贤。
在西方,卢梭所主张的自然发展的人,洛克的“绅士”,杜威所谓的民主社会的公民等,也都寄托了他们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教育目的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
教育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二)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把教育划分为学校、社会和庭教育(三)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的教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三)现代教育形态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提纲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人力资本理论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一)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二)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最新 《护理教育学》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psychomotor domain )是在实践中顺 利完成一种动作方式的能力,
技能领域六个层次
知觉:运用感官能领会操作信息、指导动作。 2. 定势:为适应某种动作技能的学习做好准备。 3. 指导下的反应: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动作。 4. 机械动作:学习者能按程序步骤完成动作操作,不
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等级区别不明显; 培养目标还达不到数量化、标准化、等级化要求; 目标要求未能完全适应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时期护理教育的产物
国际需求
护理英语方向
第三节 护理教学目标
一、护理教学目标概念
护理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护理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 果或标准,它具体体现为护理教育活动结束时,学生在 护理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所取得的变化。
3、社会本位论
19世纪下半叶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 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重视社会的稳定性和个体的社 会化,强调人的发展和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主张教育应 视个人认同,与社会合作,为社会服务,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他们忽视了个人发展的需要,无视个人的价值,看不 到社会还有待变革,看不到个人能动性在社会变革和发展 中的巨大作用。
包括实质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三部
分。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总目标。
学校教育目标
也称为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学生
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三个方面。
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和标准。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 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
要素主义教育目的:巴格莱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主张把 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 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 知识要素,并坚决认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然是现 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要素主义也因此而得名。
。
妈妈,我再也不当博士后啦!”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2、意义和作用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规则,它贯 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源头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共产主义 社会
人的全面发 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
对而言的
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
说
现代大工业 生产的高度
发展
取决于社会 条件
受到社会分 工的制约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以培养学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的目
的 是培养辅佐君王的官员。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力量异常强大,教育目的是培 养宗教的守卫者。 资本主义社会一边培养接班人,一边培养听话的工 人。 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的专门人才。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详尽干货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详尽干货最让人头疼,最难背诵的科目二的解药来啦!!看完这篇直接解救小伙伴们于水火之中!!一定不能错过的全网最全干货来咯!!相信很多正在备考的小伙伴肯定对科目二正在抓狂呢!“这么多知识点咋记得住呀?”“咋昨天才记的今天就给忘记了呢?“但是不要担心哦!看了这篇干货之后,肯定能够帮助你渡过难关,顺利通关教师资格证笔试。
特别要注意加粗字体和以图片呈现的干货信息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考虑到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考教师资格证,科目二不同于科目一,常识和人文知识少,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比较多,背记难度大。
思维导图加强理解、背诵口诀增强记忆,多做模拟题锻炼答题速度,想要通过考试很简单!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由来1、最早出现: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最早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的活动都是教育。
通俗的说广义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终身性、针对性、生活性的特点。
三结合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2、狭义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育人),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只要有人就有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存,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存在。
2、教育的阶级性:不同阶级,不平等,教育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但并不是教育独有。
原始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政治阶级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目的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按自己的阶级意志和政治路线培养人,当极少数人通过教育培养成统治者时,其他绝大多数人则通过教育等方式培养成了被统治者。
(二)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的教育目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①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探究听、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知兴趣等;②人际关系的目标,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爱好家庭等;③经济效率的目标,如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的保护等;④公民责任的目标,如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守法律、政治责任等。
(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例如,英国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绅士”,比较重视文化素质,因此其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同当时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竞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增强国力,因此它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具有创新的思想和开拓精神。
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如同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教育目的具有主观的性质,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往往反映的是理想的新人的形象。
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又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
在漫长的教育实践历史进程中,人们从各自的理想出发,赋予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以不同的内涵。
如柏拉图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上,他们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人;人文主义者拉伯雷心目中理想的人能读、能写、能唱、能弹奏乐器,会说四至五种语言,会写诗作文,勇敢,知礼,健壮,活泼,爱作什么就作什么;而启蒙运动的先锋卢梭心目中的理想人是一个自然天性获得自由发展的人,他身心协调和谐,既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他心地仁慈,乐于为善,感觉敏锐,理性发达,爱美,既富于情感,又富于理智,还掌握了许多有用的本领。
我国近代梁启超主张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特征是: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义务思想、尚武。
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制定教育目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看成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是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