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互助式课堂”可行性分析报告(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问题的提出“和谐互助式课堂”实验研究可行性分析报告

新一轮的课改实施以来,经过几年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尤其是近年

来我市“六模块”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使小学阶段的课改实施已经从整体上

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一个相对稳定的层面,同时也逐渐形成制约课改活动

继续深入推进的“瓶颈”,而如何有效突破这个“瓶颈”,进一步推进课改活动的

继续实施,成为教育教学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形式“单

极化”,知识的流动仍然主要呈现为从教师到学生的流向,教师话语权过于强势,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学习的积极性差;评价体系“简单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实际运用中被简化,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合作学习“表

面化”,小组合作探究无论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的结果仍然处于浅表层次,“探究”不够深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情感教育“边缘化”,教师重视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投入,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培养被弱化,沦为教育的“边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另外,我校各年级班额都很大,基本都超过了60 人,有的年级甚至达到

70 人。学生数量多,学困生的数量也相对较多,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难

度大。如何利用好学生人数众多这个资源,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了建设“和谐互助式课堂”的设想。二、“和谐互助式课堂”的界定与特征

“和谐互助”式教学模式就是以“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

性地学习”为基础,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以组内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

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课堂教学活动策

略体系。

1.“和谐互助”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主要环

节必须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小组活动是“和谐互助”的主要形式与空间,教师

的精讲点拨旨在为学生活动提供知识背景、方向指导及反馈矫正。

2.“和谐互助”主要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同时也包含师生互助。同伴互助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互助形式,在学生通过同伴互助仍无法达成学习目标时,教师的帮助为学生化解难题。同时,教师从学生的互助学习中也会有新的发现,从而促进课堂新的生成,这则是学生对教师的一种帮助。

3.“和谐互助”重视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其目的在于促进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和谐互助”以集体目标的实现来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整个小组的达标是小组过关的标准,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5.“和谐互助”强调合作,但并不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互助”是外在的表现,“和谐”是质的追求。“和”文化是我校的主题文化,和谐课堂的建设是我校“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对理想课堂的一种追求。这种课堂是建立在民主、平等、互助的基础上,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之间是一种和谐、高效发展。它包含人与人的和睦、人与物和处、人与法的和顺、人与场的和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行为是主动的,思维品质是最优化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最高的。

结合具体情况,我们将把这种“和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体现:

1.教学氛围的和谐。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教学气氛的和谐。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心理是安全的,学习的过程是真实的,师生的沟通是通畅的。

2.教法学法的和谐。牢牢把握我市“六模块”教学模式的精髓,灵活运用,凸显小组合作互助的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与自身的健康成长是和谐统一的。

4.课内与课外的和谐。生活是课堂学习的外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

三、“和谐互助式课堂”的理论基础

1.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要使学生小集体成为认识的主体来发挥

作用。皮亚杰及其许多追随者也都认为,像语言、价值观、规则、道德和符号

系统(读、算)均只有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掌握。他们坚持主张增加课

堂合作学习的时间,使得学生在学习任务上彼此合作,以便产生有益的认知冲突、高质量的理解和恰当的推理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这些观点说明了学

习小组建立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2.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多

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并且通过满

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美国心

理学家弗鲁姆也提出了“期望理论”。这一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

价×期望值。其中,“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是指被激励对象目标价值看得多大。“期望值”是指导致某种结果或满

足某种需要的概率。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小组评价、组内评价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

影响。团队意志凝聚论的倡导者(沙伦,阿朗逊)也强调小组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不过,他们更侧重于小组加强凝聚力量的作用。该作用可通过小组建设

( team building ),小组评议( team processing )以及小组任务专门化等多样化途径达成,反过来,它也有利于发挥小组每位成员的积极性,以最大限

度地做出个人独特的贡献。

3.集体公益论的倡导者(季亚琴科)认为,集体教学的根本特点是将学生

从原有的知识“消费者”转变为“公益劳动者”。因此,“即学即教”成了集体教

学的一项新原则。把自己所学的教给别人,这是自我教学和自我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并非是强加给学生的外在标准,而成了学生自我寻求

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个理论观点说明了小组互助学习是可行的,也是身心发展的

一种需要。

4.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而是发生于“我”与“你”之间,他指出个体“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

体而形成“我—它”关系,而是应当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使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构成平等的相遇。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在对话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