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合集下载

论教师本位与中国学术发展的悖论

论教师本位与中国学术发展的悖论
中 图分 类 号 : G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2 0 —180 17 —1 8 2 1) 10 8 —2
20 0 8年 1 O月 2 日 , 育 部 举 行 了 深 入 学 习 实 践 科 学 有 的 专 家指 出 : 在 大 学 校 园 文 化 已 经 出 现 了 商 业 化 , 多 0 教 现 许 发 展 观 活 动 专 题 报 告 会 。 会 议 指 出 要 用 科 学 发 展 观 来 思 大 学 校 长 已 经 官 员 化 , 再 是 教 育 家 , 存 在 官 商 勾 结 、 不 且 权 考 、 究 我 国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中 的 重 大 理 论 和 实 践 问 题 , 研 以 钱 交 易 等 腐 败 现 象 , 少 商 人 都 戴 上 了 “ 授 ” 衔 , 这 是 不 教 头 “ 改 革 为 动 力 , 加 强 薄 弱环 节 为 重 点 , 一 步 推 动 教 育 事 业 可 悲 的 ” 有 的 高 校 为 了 追 求 经 济 利 益 , 科 、 士 和 博 士 以 进 。 本 硕 优 先 发 展 、 学 发 展 , 力 办 好 让 人 民满 意 的 教 育 。 当 今 中 等 一 再 扩 招 ,有 一 个 博 导 带 了 3 科 努 “ 5个 博 士 生 , 直 是 误 人 子 简 国 的教 育 质 量 直 接 和 学 术 水 平 挂 钩 , 而 中 国 学 术 发 展 长 弟 ” 然 。还 有 的 高 校 为 了 提 升 自 己 所 谓 的 名 气 和 经 济 效 益 , 聘 期裹 足不前 。当今 中国学术 界 的轴心 非高 校莫属 。中国各 请 社 会 上 的一 些 没 什 么 学 术 背 景 和 文 化 涵 养 的 成 功 商 人 、 大 高校 , 其 是 重 点 高 校 的 主 要 职 能 就 是 为 中 国 培 养 人 才 娱乐 圈红人 当教 授 , 形 地 向大学 生 们灌 输 着金 钱 至上 的 尤 无 精 英 , 括 学 术 型 人 才 和技 术 型 人 才 , 这 一 部 分 学 术 型 人 错 误 价 值 观 。 包 而 才 就 代 表 着 整 个 国 家 的 学 术 水 平 。 除 了 中 国 教 育 体 制 的 缺 2 高 校“ 师本 位” 失 的原 因 教 缺 陷 外 , 术 氛 围 不 浓 也 是 制 约 学 术 发 展 的 障 碍 , 学 术 氛 围 学 而 2 1 高 校 体 制 中 的 官 僚 主 义 . 的 一个 关 键 调 控 者 就 是 高 校 教 师 。 现 在 大 部 分 高 校 教 师 苦 我 国 官 僚 主 义 体 系 在 政 治 、 济 、 会 、 化 生 活 中 的 广 经 社 文 于 不能专心从 事学术研究 , 至不 能全心 投入 教育 事业 , 甚 这 泛 主 导 地 位 , 由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 一 统 理 念 和 专 制 主 义 思 是 大 主 要 是 由 于 高 校 “ 师 本 位 ” 缺 失 。“ 师 本 位 ” 仅 是 学 教 的 教 不 想 所 决 定 的 , 成 了一 种 稳 定 的 平 衡 , 在 自我 维 系 机 制 中 形 并 校 对 教 师 教 学 的 重 视 、 师 对 自 己 教 书 育 人 的 本 职 工 作 的 教 得 到强 化 。合理 的官僚 体制 的一 般精 神包 括形式 主义 和用 重 视 , 是 国 家 对 学 术 发 展 的重 视 。 更 规 章 细 则 来 规 范 组 织 成 员 的行 为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学 一 直 大

“教育过度”——知识失业的悖论

“教育过度”——知识失业的悖论

“教育过度”——知识失业的悖论目前,我国正在浮现一种新类型的失业——知识失业,即高学历的人群面临更高的失业率。

对于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不少人认为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过度教育,这种现点值得商榷。

本文试图从知识失业与教育过度的概念及关系入手。

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知识失业现象的成因,阐明认为是教育过度导致知识失业这种悖论的危害性,并提出只有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实施各项配套改革,才能预防教育过度的真正出现。

[标签]教育过度知识失业供需结构不对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硕士生(北京100875)一、教育过度的涵义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教育过度”现象教育过度,又称过度教育、教育过量或过量教育,指个人所拥有的教育年限超出了他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实际所需要的教育年限状况,或指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其主要表现为:大量的毕业生失业、智力外流和人才的高消费。

1976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R)针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收益普遍下降的现象,在其《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d Ametic—a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过度理论,从此,教育过度的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教育过度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尽管对其界定至今尚未取得共识,但西方教育经济学家们逐步建立了“过量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并得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

1985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曾满超教授和莱文教授给出了判定“教育过度”存在与否的三项标准:(1)接受过同等教育水平的人,其经济地位或收入比以前下降了;(2)受教育者没有完全达到他们预期的职业目标;(3)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

②根据此标准,有人认为,当前我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教育过度”的现象,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二是当前的就业市场出现了“人才高消费”及“高能低就”现象。

教育全球化:悖论与挑战

教育全球化:悖论与挑战

[ 中图 分粪 号】G 0 [ 赫 标 识码 ] [ 章编 号]l ̄ ~6 0 (0 2 0 —0 0 —0 4 文 A 文 l l 2 12o )2 1 1 5 ;
教育 全 球 化 ( o ai t no d ct n 是 在 经 济 全球 化 背 景 下 衍 生 的概 念 , 针 对 经 Glb l at f ua i ) s o e o 是
的教育环境 , 以体现地 方 的 主 体性 ; 而所 谓教 育 的地 方 全球 化则 指所 有 有 建 树 的教 育思 想、 制度 和 方 法 总 是 具 有 地缘 性 的 , 总是 产 生 于 特 殊 、 体 的教 育 环 境 , 是 由解 决 实 际 教 具 总
[ 收稿 日期 ] 0 2 1 6 2 0 —0 —1 [ 基金 项 目]奉文 系 中 国博士 后 科学 基 金项 目‘ 教育全 球化 与 中 国教 育 发展 面 临韵 挑 战) 中期 成果 之一 。 [ 作者 简介 ]邮 志辉 ( 9 6 16 一) 男 , 龙 江鸡 东县 人 . 北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 学 院副 教 授 . . 黑 东 教育 学博 士 。
普 遍 化 , 体 现 为 各 国 、 民 族 和 各 种 不 同 文 明 体 系 之 间 在 教 育 思 想 、 度 和 方 法 上 的某 它 各 制
种 趋 同 。譬 如 终 身 学 习和 全 民教 育 思 想 被 世 界 各 国所 接 纳 , 在 成 为 全 球 教 育 改 革 的 主 正 导 性 理 念 ; 务 教 育 制 度 早 已超 越 了其 欧 洲 起 源 , 为 全 球 性 的 教 育 政 策 ; 发 式 和 民 主 义 成 启 化 教 学 正在 取 代 灌 输 式 和 独 断 式 教 学 模 式 , 为 全 球 教 学 改 革 与 发 展 所 追 求 的 目标 . 成 等 等 。但 另 一 方 面 , 全 球 教 育 普 遍 化 相 伴 随 的则 是 全 球 教 育 的 特 殊 化 。虽 然 终 身 学 习 和 与 全 民教 育思 想 已被 世 界 各 国所 接 纳 , 各 国所 采 取 的终 身 学 习 与 全 民教 育 制 度 形 式 却 各 但 不 相 同 。瑞 典 的终 身 教 育 以“ 回归 教 育 ” 长 , 国 的终 身 教 育 则 以“ 元 培 训 ” 胜 . 日 见 德 双 取 而 本 的 终 身 学 习则 在 “ 区 教 育 ” 大 做 文 章 , 谓 各 领 风 骚 。 义 务 教 育 翩 度 也 是 一 样 . 国 杜 上 可 各 在 义 务 教 育 的 范 围 、 费 程 度 以及 经 费 分 担 体 制 上 都 大 不 相 同 。在 法 国 ,0% 的义 务 教 育 免 8 经 费 由 国家 负 担 ; 日本 , 家 仅 负 担 3 %左 右 ; 在 美 国 , 邦 政 府 的 经 费 负 担 比率 不 在 国 O 而 联 足 1 % , 这 一 切 都 没 有 影 响 义 务 教 育 政 策 的 实施 。 “ 而 不 同 ” 当今 时 代 教 育 全 球 化 O 但 和 是

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悖论

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悖论

系 ,即 GDP的变 化是 引起 教育 投 资变 化 的原 因 ,而教 育投 资 变化 也是 引起 G DP变 化 的原 因[ 。 另一 方面 的讨 论则 主 要集 中在 教育 对经 济 增长 的 贡献 度 的测 算与 分析 上 。较 有代 表性 的有 :李玲 利
用静态指标体系计算了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贡献率; 并通过建立动态 回归模型进一步证 明 了教 育投 资对 经 济增 长 的贡献 水 平 ,然后 从 教育 投 资 总量 、教 育投 资 结构和 教 育投 资效 益 三方 面详 细 剖 析 了教 育投 资对 经济 增 长低 贡献 水 平 的成 因L。刘 生元 、张 世晨 以及 叶茂林 等 人 的研 究 则 主要侧 重 于 8 J 从 教育 部 门 的产 出的角 度 , 引入 生 产 函数 的方 法对 教 育促 进经 济 增长 的程 度进 行 测量 与分 析[1 。 9o -】 尽 管 已有 的研 究表 明,教育 发 展不 仅推 动 了我 国的整 体经 济 增长 ,还 有 助于落 后 地 区 的经 济 增长 , 然而本文认为从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区域特征及其关联度来看,中国存在着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的悖论 。即在 区 域层 面 ,经 济发 展 的区域 差 距 明显 ,教育 发展 与 经济 增长 之 间 的正 向相关 性在 区域 层 面 显 著不 相 关 。东 部沿 海地 区的经 济 发展 水平 高 ,2 0 达 到 l. % ,远 高于 中、西 部 地 区的 9 0 7年 15 4 %和 76 . % ,比全 国平均 水平 高 出 3 %;但 东 、中、西 教育 经 费增 长率 分别 是 2 . 52 %、2 .%和 2 .%;内陆地 区 08 32 的经济 增 长相 对较 低 ,其 教 育投 资 的 比例相 对增 长较 快 。同时 ,教育 成果 的分 享 来看 ,东 、 中、西 三 大 区域 的人 才分 布 与其教 育 结构 的对 比显示 ,东 中西部 三大区域 水 平差 异 明显 ,东部地 区的小 学 、中学 、 大 中专学 生人 数呈 现递 增 趋势 ,而 中西部 地 区则 正好 呈现 了递减 的相 反趋 势 。表 明我 国教育 发展 与经 济 增长 在 区域层 面 的正 相关 性不 强 ,出现 了教 育发 展与 区 域经 济增 长 的悖 论 。显然 这 一趋 势在 既有 的研 究 中解释 不 足 ,本文 试 图对 此给 出进 一 步 的经验 验 证和 分析 解释 。

诠释“中国学习者悖论”的变式教学研究

诠释“中国学习者悖论”的变式教学研究

诠释“中国学习者悖论”的变式教学研究
顾非石;顾泠沅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16(036)003
【摘要】精心设计概念变式,在变化中通过观察与比较,然后凸显其本质属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概括概念特征的能力.过程变式至少分为两个重要方面:化归与递变,指向问题解决;分类与贯通,关注知识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固着点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存在着可以测度的潜在距离,这种距离具有因教学需要而异、因学生特点而异的差异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变式的要害在于揭示其中的核心关联,基于核心关联的变式教学,可以显著缩短潜在距离,甚至推动思维转变期提前.
【总页数】6页(P86-91)
【作者】顾非石;顾泠沅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被"中国学习者悖论"忽略了的文化因素 [J], 曹一鸣
2.从"中国学习者悖论"谈中国数学教育 [J], 黄友初
3.“美德导向”的根源与前途:“中国学习者悖论”再考查 [J], 张红霞
4.“中国学习者悖论”的再反思:东方“美德导向”学习观的利与弊 [J], 兰希馨;章佳茵;高瑞翔
5.“中国学习者悖论”新解——基于中美数学课标“图形与几何”的比较研究 [J], 吴晓红;许丽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八大关系

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八大关系

这种实用化教育对人文精神教育的弱化,使美 国知识分子呼吁在大学强化历史、文学、哲学知识 教育。中国大学的实用化教育表现为:在招生、就 业、资源配置以及课程设计上重工轻理、重理轻 文,大学里整体的人文精神教育不足。大学作为文 化精神的传承之地,它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 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这是大 学教育的本质所在。古云: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止于至善。
正确处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八大关系,是提 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构建有中国特色高等教 育体系的时代要求。既需要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 发展的经验,又需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进行探 索。
谢 谢!
这一争论终因前教育部长周济在2006年高调 反对教育产业化,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是公益教育而结 束,这是从政策层面重新定义了高等学校与市场的关 系。 高等教育产业化本身产生的后果,如扩招带来的 教育质量问题、就业问题、高校债务问题等并没有解 决,如何处理这一关系实际成为涉及到各高校的发展 取向和办学目标的实现。从趋势看,按照高等教育发 展规律,引入市场性竞争原则推进大学向更高、更 快、更强大发展将成为高等教育的必要选择。
目前,中国高校存在两种综合化趋势,一种是 注重过程,综合化更多地体现为规模化;一种是突 破单一理、工、医、农的局限,学科优势互补,完 成真正意义的综合化转型。特色化是大学比较优势 和竞争优势的体现,是一所大学异于其他大学的符 号。中国大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理、工、 医、农、师范、政法、语言等的分类办学格局,呈 现出院校定位趋同现象。
尽管各高校都在实施自己制定的发展战略,积极 想方设法提高自己,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没有产生 如香港科技大学那样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世界上看, 国家应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相关政策法规上起决 定作用,通过资源配置手段引导高校自身按照高等教 育的发展规律确定目标和如何发展;各层级高校依据 国家整体布局、历史、现状、资源和地理条件,本着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完成其高等教育的使命。

无何有的理想国——也说我的教育乡愁

无何有的理想国——也说我的教育乡愁
成为哲学家 ,并利 用哲学思想管理
旅 店很像庄 子的无何有之乡。 柏拉 图的 “ 理想 国”和庄子的

第 七

“ 无何有之乡” 都表达 了一个美好 的 期许 : 自在 , 自由。人类之所 以能不 断进步 , 正因为我们有期盼 , 我们不 又不断描绘着这个 美好 预期 ,多重 虚构奔涌而来 ,裹 挟而下 ,理想终 究成为飘萍 ,现实泥沙俱下 ,我们 心 中理想国的影像 ,慢慢地就化 为
诗意的想象而云 消雾散 。 庄 子 描述 了一个 “ 何有 之 无


满现状 , 我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教 育正是人类为美好期许做 出的切实
有为的努力 , 是人们心 中的理想国。
然而 ,当下中国教育有如悖论——
可 以同时推导证 明出两个互相矛盾
民众 。柏拉图的理想 国是正义的城 邦 ,构筑在哲学深邃与政治广大的
绩, 花团锦簇 ; 探究问题 , 目惊心 。 触 希 尔伯特 的才假设 ( 一般认 为是
为现实 ?放 下理想 ,妥协 ,折 中, 认 同。初 出茅庐的学子 ,意气风发
个悖论 ) 有个前提条件——无限 , 现
题就纠结在这里 : 以有限对无限 , 以
相对胜绝对 ,以致美好的假设——
的才俊,我们曾经 天下大任舍 野 , 肋 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 寝卧 实却是有限 的。当下教育的很 多问
●何恩 鸿
中小学教师 中,有多少人是 主
无何有并非子虚乌有 ,而其绝对逍
遥 自由 的理想 又 让人 觉得 子 虚乌
动选择教师职业的?主动选择 中又 有多少人是 因为热爱并心怀理想 而 来 的?回想 当年 ,我的选择是无奈 之举 ,一路走来 ,也身心疲惫 ,但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摘要】在三元悖论下,中国面临着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中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选择。

中国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应对全球化中的三元悖论,制定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面对挑战,中国政策选择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也有着巨大机遇。

展望未来,中国应积极应对三元悖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

这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是全球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三元悖论、政策选择、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经济效率、全球化、挑战、可持续发展、未来政策路径。

1. 引言1.1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三元悖论的困境中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

在政策选择上,中国可以尝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以及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三元悖论挑战。

这些政策选择不仅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将是中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考验。

2. 正文2.1 三元悖论的概念及含义三元悖论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关系。

这三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往往难以完美兼顾。

经济增长通常需要牺牲环境保护,而实现社会公平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

三元悖论的出现使得决策者面临极大挑战,需要在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元悖论的概念提醒我们,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多元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利益,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和平衡。

只有在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元悖论的出现也反映了发展中的中国面临的挑战,需要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理解和应对三元悖论对于中国的政策选择至关重要。

第六讲诠释中国学习者悖论的变式教学研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第六讲诠释中国学习者悖论的变式教学研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 ····· ····· ····· ·····
结论:知能关系、性别差别、思维转折
14
合适旳 “潜在距离”
短距联结: 近迁移,易于学生了解掌握,有意义接受 长距联结: 远迁移,利于激发探索能力,发明性学习
拟定“潜在距离”并非是要得出一种固定不变旳铺垫层次,恰恰相反, 我们能够利用这一距离旳远近因人而异地调整学与教旳取向:探究式、 接受式,或者介乎两者之间。

手段
作用:突出主干,调整坡度,增进了解 作用:降低难度,明确关键,注重问题
意义和知识整体关系
处理中旳知识、能力提升
学习:教学内容旳层次性
学理:教学过程旳针对性
共同点:层次性+针对性,近来发展区理论旳深刻体现。
17
18
(1)两种变式与当代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旳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已经有知识
新旳知识
建立联络
这就是对概念旳多角度了解。
7
(2)一直瞄准过程性变式
有关“有效教学”旳经验例探
“演变图形在几何教学中旳直观效果和心理意义”(目录,1981年) 序言(加强概念教学,独立思索几何问题,建立知识系统)
(一)概念和变式 1. 变式旳作用 2. 非原则图形(外延) 3. 概念辨析(内涵) 4. 反例变式
1
2
(1)中国学习者悖论
早年西方研究者把中国学生看成是“机械学习者”。
数学学习环境存在许多缺陷(大班、考试) 教学方式属于经典旳“被动灌输”和“机械训练”。 [这可能源于
对表面现象旳误解:例如把记忆和了解看成完全对立旳两方面,将 “温故知新”旳复现学习和机械训练相提并论。]
从学生学业评价旳角度来看,中国中小学教学具有明显旳 优势。

“中国学习者悖论”新解——基于中美数学课标“图形与几何”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习者悖论”新解——基于中美数学课标“图形与几何”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习者悖论”新解——基于中美数学课标“图形与几
何”的比较研究
吴晓红;许丽芸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年(卷),期】2016(0)3
【摘要】中国学习者悖论一直是数学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考察中美"图形与几何"内容标准发现,就知识广度而言,中国课标知识点数量多于美国;就知识点要求而言,中国课标要求具体明确,利于教学;就知识难度而言,中国课标深度大于美国。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赋予中国学习者悖论一个新的解释。

【总页数】4页(P22-25)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中国学习者悖论
【作者】吴晓红;许丽芸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江苏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中美小学数学课程"图形的认识"的比较研究 [J], 王永春
2.“中国学习者悖论”新解--基于中美数学课标“图形与几何”的比较研究 [J],
吴晓红;许丽芸
3.中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 [J], 唐蓉;钟瑞雄;王海波
4.中法高中最新数学课标几何比较研究 [J], 张玉环;Alain Leger;王沛
5.我国两版高中数学课标中"几何与代数"内容难度比较研究 [J], 李保臻;颜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顾明远创新与教条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顾明远创新与教条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顾明远:创新与教条,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顾明远明教育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对一个家庭来讲,关系到一家的幸福;对学生个人来讲,关系到一生的前途。

尽管大家都希望教育越办越好,但教育领域还存在许多悖论。

悖论一:过去是怕考不上大学而送孩子出国学习,现在是优秀的孩子选择出国学习近年来教育形势大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均有较大进展。

但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仍然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每年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而且出国孩子年龄越来越小。

过去是怕考不上大学而送孩子出国学习,现在是优秀的孩子选择出国学习。

许多家长反映,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对孩子要求过多,限制过死,束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

由于怕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要早一点送到国外去学习。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许多校长、老师口头上说提高教育质量,但把教育质量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实际上做着违背提高质量的事,增加学生负担,进行机械的训练,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悖论二:某些地方干部一方面高喊素质教育,另一方面给学校、教师施加升学率压力某些地方干部一方面高喊素质教育,另一方面给学校、教师施加压力,把升学率作为自己的政绩。

要知道,升学率是一个常数,每年全国升学率都有一个定数。

甲学校提高了,乙学校就会降低,不可能每所学校都年年提高。

追求升学率就像盲目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污染了环境,将来治理要付出成倍的代价。

悖论三:不让孩子有自由的游玩活动,不相信孩子需要在玩耍中成长一方面规定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低年级不留作业,另一方面教师又布置了许多家庭活动,甚至需要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许多家长觉得苦不堪言;一方面学校减少了学生的家庭作业,另一方面家长又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学生负担日益加重。

总之,教师和家长一起,不让学生有空闲的时间,不让孩子有自由的游玩活动,不相信孩子需要在玩耍中成长。

悖论四:教育质量的监测是需要的,但要不要用考试的方法来测评?教育部门一方面规定减少学生的考试,另一方面又布置各种测评,虽说是抽样的,但学校班班要准备,结果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

教育悖论中的我国幼儿园教师——六谈幼儿园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教育悖论中的我国幼儿园教师——六谈幼儿园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方 面要求 小学 一年 级学 校教育 要 “ 零 起点 ” ,
以便 与宽松 的幼 儿 园教育 无缝 接轨 :另一 方面小 学

年 级课程 的要 求并 没有 实质 性降低 ,反 而 因为种
方 面强 调幼儿 园 以游戏 为基本 活 动 。对 教师
种原 因有所 提 升 。

社会 各方 人 士各 执 己见 ,争论 不休 。
适从 ,因为他们 有 自己的立场 、视 角.他们有 自己的教育对 象,他们需要 解决的是 自己面对的问题 。
关键 词 :幼 儿 园教 师 :悖 论 :教 育 实践
中 图分 类 号 :G 6 1 0 / G 6 1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今 年 ,荷 兰 著名 学 前教 育专 家 杰 夫 ( J e f J . v a n
中 国 大 陆地 区委 员会 负责 人 。 主 要 著 作 有 《 多元 视 野 下 的 学前 教 育 丛 书 》 《 幼 儿 园课 程 》 《 幼 儿 园教 育活 动 的设 计 与 实施 》 等 。

0 0 @ @
点 、情 景 而变化 ,教 师不 可能完 全 弄清楚 幼儿 的兴 趣 和需 要 ,即使 “ 弄 清楚 ” 了 ,也难 以根 据研 究结 果安 排 和干预 幼儿 的游戏 活 动 。
与义务 教育 相 比 ,幼儿 园教 育存在 的悖 论并 不
“ 逊色” ,以下 略举 数 例 。可见一 斑 :

使 其 变 得 坚韧 独 立 ” ;究 竟 是要 “ 与 脆 弱 的儿 童 保 持 亲近 ” ,还 是 要 “ 与 儿 童 保 持距 离 ,培 养其 管 控
自己 的能力 ” ……如 此这 般 的悖论 ,让 教 师和 家长 左右 不是 ,难 以作为 ;如此这 般 的悖论 ,让学 者和

我国中小学生师比与平均班额解悖分析——从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的比较角度

我国中小学生师比与平均班额解悖分析——从我国与部分OECD国家的比较角度
中小学生师比与平均班额反常发展、 班级 规模 居 高不下的重要原 因。 关键词 :我 国;O E C D国家;中小学;生师比 ;平均班额 ;解悖
中 图分 类 号 :( ; 5 2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6 1 2 x ( 2 0 1 3 ) 0 1 0— 0 1 3 2一 O 6
从 我 国与部 分 O E C D 国家 的比较 角度
冯 芳
( 绵 阳师范学 院高等教 育研究所 , 四川绵 阳 6 2 1 0 0 0 ) 摘 要 :为解决我国中小学生师 比与平均班额之 间存在 的“ 悖论”, 通 过与部 分 O E C D 国家进行 比较 , 发 现我
国教 育经费投入 严重不足、 教 师工作 量过 大、 学生课 业 负担较 重、 教 育规 划布局 不尽合理 这 四个方 面, 是导致 我 国
讨一下导致 我国中小学 生师 比与平均 班额“ 悖论 ”
产 生 的具 体 原 因 。


教 育经 费 投 入 严 重 不 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用于各级 教育经费支 出。但仍有部分 O E C D国 家, 如 意大 利 ( 4 . 7 ) 、 智利 ( 4 . 5 ) 、 捷克( 4 . 4 ) 和 日本
生 师 比与平 均班 额是 衡量 学校 办学 水平 和 办学
无 论是 师资 力量 的壮 大 , 还 是班 额 的减少 , 都要 求 大量 增加 教育 教 学 资源 , 加 大 教 育 经 费投 入 的力 度 。然 而 , 尽管 我 国每年 预算 内教育 经 费都在 提高 , 但 是还 远 远 没有 达 到发 达 国家 的 水 平 。早 在 1 9 9 3
第3 2卷

从“中国学习者悖论”谈中国数学教育

从“中国学习者悖论”谈中国数学教育

泛关注…。“ 中国学习者悖论”所关注两个方面的第一个方面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中小学生参
加的各类 国际数学竞赛成绩确实骄人。而他们所关注的第二方面,笔者认为有很大的片面性。中 国的数 学教育 模式 符合 中 国文化背 景 ,并 不是 “ 动灌 输 ” 机 械训 练 ” 的传统 模式 。 被 、“
如何计算 , 但不清楚相关算法 的合理性 ;中国学生不仅能对算法熟练掌握 ,也能很迅速、合理地 去完成 计算 。很 显然 中 国学 生 所具 有 的这 些 能力 ,不是 通 过 “ 械训 练 ” 就能 达 到 的 ,这 是 中 机
国数学 教育 强调概 念 的结果 。 ( )强 调知 识 的连 续性 二
5% 的时 间都集 中在 一个 主题 ,有时 甚 至 一节 课 仅解 决 一个 数 学 问题 ,而在 美 国只有 1% 的时 5 7 间集 中于一个 主题 。中 国教师 经常在课 堂 上设计 一个 主题 ,然 后教 师从 多角 度解释 概念 ,并鼓 励
学生 采用一 题 多解 ,把该 主题理 解透 彻 ] 。正 因 如此 ,才 导 致 这 样 一 个 结果 :美 国学 生 只 掌 握
关 键词 中 国学 习者悖论
中图分 类号 G 4 62
数 学教 育
文献标 识码
特 点



前 言
方面 ,许多研究表明 ,中国学生无论在数学成绩国际 比较中,还是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 赛中,表现都优 于西方学生 ;另一方面 ,许 多西方研究者 发现中 国的学 习环境不 太可能产生

“ 的学 习” 比如 ,根 据 教 学 方 法 ,中 国的 学 习环 境 被 形 容 为 “ 动 灌 输 ” 和 “ 械 训 练 ” 好 。 被 机 。 尤其 是 Gnbr iseg认为这 种形式 的教学是 教师 控制 下 的学生 被动 学习 ,相 当于一 个受 人尊 敬 的长者 把知 识传授 给 一个驯 服 的年 轻人 。 因此 ,这表 明 中国的数 学教 学是 相 当传 统 和保守 的 。这种 矛盾 的情 况被称 为 “ 中国学 习者 悖论 ” ,并且 在 国际上 受 到数 学教 育 研究 者 和跨 文 化心 理 研究 者 的广

中国学习者悖论

中国学习者悖论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何为“中国学习者?”以数学为例,中国学生无论在数学成绩国际比较中,还是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表现都优于西方学生,排名总是名列前茅;国际比较同时表明,中国学生在创造性领域相对较为薄弱。

以上两种矛盾的现象被国际数学界称之为“中国学习者悖论”。

对于这个悖论,我是认为它是确实存在的。

我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一、传统文化思想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国从汉代汉武帝开始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直到今天,儒家思想中的“天地君亲师”等级的观念,使中国学生“尊重领导”、“尊重父母”、“尊重老师”的观念根深蒂固,比较习惯顺从管理。

在学习上习惯接受性的学习,这一种学习方式具有高效率接受系统知识的特点。

这也是在国际测试和比赛中获得较好评价的主要原因。

但是,也造成了中国学生在数学上缺乏创造性意识。

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经过千百年过后。

我们仍然使用应试这一手段,让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家长也怀着是“望子成龙”、“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心态,希望孩子能通过教育获得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因此,获得更高的分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当今中国社会对于知识的轻视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开启。

这股经济热潮直到今天还保持着高昂的势头向前进。

搞学术研究恰是需要长时间耐心去做的,在当下的社会,人们是迫不及待的看到成果的。

另一方面,“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这也是儒家思想中提及的,况且拥有体制内的工作远比学术研究取得的物质回报更大。

每一年的国考人数都在创出新高,大部分科研人才放弃了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加入了“国考大军”这使得人才就此流失掉了。

此外,教育投入方面也存在不足。

1993年承诺教育投入占GDP的4%从未实现,在各大国的教育投入的排名之中处于末位,在教育竞争力上也处于末位。

中国教育乃世上最糟糕

中国教育乃世上最糟糕

中国教育乃世上最糟糕?李双江之子打人是家长之过中国是一个有悠久的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但是在今天,家庭教育却成为饱受批评的对象。

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出现很多怪现象,溺爱却充满逼迫,孩子们压力很大,却又肆无忌惮……究竟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学者秋风说:“中国的家庭教育可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家庭教育,这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体系有关,一味注重知识的累积,不教孩子道德方面的东西。

尤其是精英阶层,家庭教育更差,没有教养孩子的意识,只是用物欲淹没孩子。

”先学会做一个好人中国历史上有非常悠久和完备的家庭教育传统,也留下了无数的蒙学典籍,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虽然在今天看来,传统的规矩和繁文缛节有些多余,但这些规矩显然非区别尊卑那么简单。

秋风说:“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最重视的是君子的养成。

什么是君子?首先要有德行,这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可以说是领导能力。

一般的官宦子弟,比较注重培养领导能力,而贫民子弟,更多的是培养孩子做一个本分的人。

其实不管是精英还是大众,在传统社会中,培养孩子做一个好人,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目的,也是整个古代教育的基本目的。

所以,那些看似繁文缛节的规矩、理论,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等级尊卑,其背后所代表的,是德行的培养、处理现实问题和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做人最基本的是你可以不成材,但不能不成人,你可以对社会不做贡献,但不能危害它。

”不该放弃的德行教育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一再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

今天的孩子,在学校之外的家庭教育中,一方面要承受各种培训班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在行为上却又毫无约束,甚至肆无忌惮。

一方面望子成龙,一再施压,另一方面却有求必应,无限溺爱,这种矛盾的家庭教育折射的正是当今教育观的缺失。

秋风说:“中国当今的家庭教育可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家庭教育,出现了种种误区,这些误区并非今天才有。

“中国学习者悖论”新解-9页精选文档

“中国学习者悖论”新解-9页精选文档

“中国学习者悖论”新解瑞典教育家马登教授(F.Marton)认为,中国的数学教学属于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但相关的比较研究却表明,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在此遇到了“悖论”:这种被动的学习怎么可能产生如此好的学习效果?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学习者悖论”[1]。

西方研究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看法,除了外部观察者的局限性和文化偏见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中国数学课程的理解不同[2]。

因此,要想解释“中国学习者悖论”,就必须对中国数学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根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的课程分析框架,课程可分为期望课程、实施课程、获得课程。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课堂背景下的期望课程与实施课程相当一致[3]。

所以分析期望课程就可以较好地理解学习者悖论。

由于课程标准是期望课程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拟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中美两国课程标准,以期进一步认识中国学习者悖论。

一、比较样本1.中美期望课程比较样本的确定。

在国际比较研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样本的选取,比较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4],能较好地反映出中美两国的期望课程。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标志着中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开始。

历经十年的实践与反思,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课标”),并被广泛实施。

以“中国课标”作为中国的期望课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010年,美国颁布了“美国州共同核心数学标准”(简称“美国课标”)。

由于美国教育行政是地方分权制,各州各自为政,此次改革旨在统一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而且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乎所有的州都实施该标准[5],选取“美国课标”作为比较样本,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美国的期望课程。

2.中美期望课程比较内容的确定。

由于数学课程标准内容较多,为便于比较,我们选取“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之所以选择“图形与几何”作为比较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几何是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其二,“图形与几何”是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新增内容,且这一内容在“中国课标”中得以进一步强化;其三,“图形与几何”是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在“美国课标”中有集中体现。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01说到中美教育的差异,一个看起来是悖论的现象特别引起我的浓厚兴趣:一方面,中国学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学习能力——特别在数学、统计等学科领域——超乎寻常,在国际大赛中屡屡摘取桂冠,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整体地位不高,能够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陈,至今也只有一位本土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难怪钱学森先生临终之前会发出最后的考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与此类似的另外一个看起来也是悖论的现象是,一方面,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被公认为竞争力不强,就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和中国、印度——相比,美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基础科学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较差,在各种测试中的成绩常常低于平均值;另一方面,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独步全球,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始终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一个水平很低的基础教育却支撑了一个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也许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吊诡的现象之一。

在通常情况下,就整体而言,优秀学生的基数越大,未来从中涌现出优秀学者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

然而,当下的中国教育正在验证我们的担忧:优秀的学生和未来优秀学者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并不显著。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我们就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吗?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教育?02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帮助人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我们——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已经渐渐忘记了教育的目的。

恢复高考以来的三十多年里,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累,却很少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奔跑?教育似乎正在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师上课是为了谋生;学生上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国家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了通过上一级的考试;校长看上去像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顾明远:既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又处处限制学生思维…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对一个家庭来讲,关系到一家的幸福;对学生个人来讲,关系到一生的前途。

尽管大家都希望教育越办越好,但教育领域还存在许多悖论。

悖论之一
近年来教育形势大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均有较大进展。

但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仍然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每年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而且出国孩子年龄越来越小。

过去是怕考不上大学而送孩子出国学习,现在是优秀的孩子选择出国学习。

许多家长反映,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对孩子要求过多,限制过死,束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

由于怕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要早一点送到国外去学习。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许多校长、老师口头上说提高教育质量,但把教育质量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实际上做着违背提高质量的事,增加学生负担,进行机械的训练,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悖论之二
某些地方干部一方面高喊素质教育,另一方面给学校、教师施加压力,把升学率作为自己的政绩。

要知道,升学率是一个常数,每年全国升学率都有一个定数。

甲学校提高了,乙学校就会降低,不可能每所学校都年年提高。

追求升学率就像盲目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污染了环境,将来治理要付出成倍的代价。

悖论之三
一方面规定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低年级不留作业,另一方面教师又布置了许多家庭活动,甚至需要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许多家长觉得苦不堪言;一方面学校减少了学生的家庭作业,另一方面家长又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学生负担日益加重。

总之,教师和家长一起,不让学生有空闲的时间,不让孩子有自由的游玩活动,不相信孩子需要在玩耍中成长。

悖论之四
教育部门一方面规定减少学生的考试,另一方面又布置各种测评,虽说是抽样的,但学校班班要准备,结果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

教育质量的监测是需要的,但要不要用考试的方法来测评?用这种方法监测还是一种分数思维,依然是以考试分数为标准。

国家明文规定不以分数排队,但有些地区仍然半公开地按分数对学校排队,学校也按分数对学生排队。

学校、老师和学生因而感受很大的压力。

悖论之五
大家都说要培养创新人才,从小要打好基础,但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处处限制学生思维。

许多小学限制学生的自由活动,这也不许干,那也不能做。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得不到自由发展。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又不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事事都设标准答案。

悖论之六
天天说要把爱心献给学生,要热爱每个学生,却常常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继续评选所谓的三好学生。

要知道这样只能鼓励一部分学生,却伤害了大部分学生。

学生正在成长中,发展不是线性的,有时是会犯错的,人的一生就是在犯错中不断成长。

我们天天在讲宽容,但对孩子的犯错却不宽容。

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是需要榜样的,但不能把学生定格在谁是好学生、谁是差学生上。

悖论之七
大家都认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尊师重教,但教师体却得不到社会应有信任和尊重。

许多家长对学校抱有托管思维,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要负全部责任,缺失家庭教育,校闹事件时有发生。

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有好老师,因此不仅要择校,还要择老师,另一方面很少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去学师范。

这说明在我国,教师职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尊师重教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头上。

悖论之八
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在压抑孩子,让孩子埋在作业堆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练习题,使孩子养成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还美其名曰为了将来的幸福,只好牺牲童年的幸福。

事实上,没有童年的幸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格,孩子将来也不可能幸福。

教育领域类似的悖论还有不少。

如果悖论破解了,我国教育必能更健康地发展!
简介: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男,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

中共党员。

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兼首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教育报、明伦书院
编排:朱婧芬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所有,侵删。

教育家LOGO.jpg竖线条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7xo6kd1.z0.glb.clouddn/upload-ueditor--20161116-1479285423310018022.jpg
长按二维码,识别
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哦(#^.^#)↓↓↓
阅读395049 投诉
广告
妈妈网育儿
精选留言
写留言
9
肖尧
从钱学森之问,到顾老总结的中国现行教育的八个悖论,我作为一线教师,深感这些问题对师生和家长带来的困惑和拖累,同时也感到十分无奈:仿佛一张大网,一条鱼卡在网眼上,挣脱也无力,化解也乏术。

以上为阅读此类文章的感觉。

更愿意读到可操作的意见或范例。

有更多基层的实践,大家互相交流一些招式,让置身其中的每个人多些游刃有余的自在与从容?
5天前
1
冰火岛人
还是隔靴瘙痒的谈论,教师变学生才会变,老师天天处在金箍咒的威胁中,处在十不准十严禁或N不准N严禁中,处在家长只要提意见肯定就是老师没做好的境地中,面临着随时随地都会被全民共声讨中,为什么不用考试把学生管住,用作把他们压住,让他们安宁下来,为自已减轻压力,让自已的付出得到明确的肯定呢。

也只有分数才会让教师得到家长和
社会各界的尊重。

改变教师的处境,教音才会脱困。

5天前
以上留言由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