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4省市高血压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_赵秀丽
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

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也是世界各地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据统计,全球约有13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中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居高不下。
本文将探讨中国高血压的流行情况以及目前的防治现状。
一、高血压在中国的流行情况高血压在中国的流行程度持续上升,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7%,相当于全国超过3亿的高血压患者。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上升。
导致高血压流行的主要原因有多种,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超重和肥胖、心理压力等。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大、饮食结构日益单一,这些因素导致了高血压的高发。
二、中国高血压的防治现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推行社区管理模式,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居民进行高血压筛查。
高血压患者可以享受血压监测、定期随访、药物配送等一站式服务。
在医疗领域,中国的高血压防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临床药物的研发不断提升,治疗方案也更加个体化和科学化。
此外,国家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支持力度,以提高高血压筛查和治疗的质量。
然而,中国高血压防治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血压防治工作尚未形成高效的机制,缺乏长期的跟踪和管理体系。
其次,医疗资源不平衡,城乡差异较大,农村地区的高血压防治仍存在较大的困难。
此外,公众对高血压的认知有待提高,很多人缺乏自觉进行高血压筛查和治疗。
三、未来高血压防治的方向为了应对高血压的挑战,中国需要在政策、资源和社会层面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高血压防治工作的效果。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加大高血压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知和意识。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现状和进展

高危患者降压达标的证据
王文,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6(6月),14(6):420-422
对象 冠心病 心梗 脑血管病后 心血管高危人群 糖尿病、慢性肾病 正常高值血压伴CV
血压目标(mmHg)
< 130/80 (DBP ≮ 70 mmHg)
3
易患高血压的对象
1.血压130-139/85-89mmHg 2.超重或肥胖(BMI>24kg/m2) 3.长期高盐饮食( 盐>6g--10 g / d ) 4.长期过量饮酒(白酒> 2两/d) 5.高血压家族史 6.男≥55岁、更年期后女性
北京地区35-64岁2740人血压120-139/80-89mmHg 正常高值者10年高血压患病率变化(1992--2002)
图2
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200
心脑血管病
150
肿瘤 呼吸病
100
损伤/中毒
消化病
50
传染病
0 1990
1995
2000 2005(年)
内容提要
1. 高血压发病及危害 2. 高血压的预防 3. 我国高血压防治研究的方向 4. 我国高血压防治对策
基线血压(mmHg)与总心血管事件
RR
发病的相对危险(RR)
< 130/85 (双颈动脉严重狭窄慎用) < 130/80 < 130/80 < 130/80
降压药
【分类】 利尿剂 交感神经抑制药 血管扩张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钙拮抗剂
单药与联合治疗的选择
轻型高血压 低危/中危, 常规血压目标
低剂量单药
在两者中选择
2-3级高血压 高危/很高危 血压目标更低
最新中国高血压的发病概况

最新中国高血压的发病概况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被称为血压升高或高血压症。
它是指人体动脉血压长期维持在正常范围之上的一种状态。
近年来,高血压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
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遗传因素是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环境因素如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压力大等也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年龄、性别、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报道,我国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达到了27.9%,位居全球首位。
具体来说,城市地区的患病率要高于农村地区,而年轻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这说明高血压已经成为中国人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及时控制血压,会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等。
因此,高血压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在早期并不容易被察觉,因为它的症状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无声的杀手”。
因此,定期测量血压是发现高血压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一般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和减轻体重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高血压发生。
另外,积极运动、戒烟限酒也对降低血压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非药物治疗无效或血压过高,医生会考虑开具药物治疗方案。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降压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等。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进行血压监测。
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即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调整机体的内外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配方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并减少药物副作用。
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展望

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展望发布时间:2021-07-23T15:34:29.74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6期作者:王燕张秋香郭艳[导读]王燕1 张秋香2 郭艳1(1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门诊办;北京顺义10130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老年化进一步加剧,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规范治疗,高血压患者要多加强自我健康教育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对我国高血压病流行病学现状简要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流行病学;诊断标准1.我国高血压病流行情况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1]。
高血压病是我国人口致病致残的第一病因,每年高血压的医疗费用高达318.9亿元,直接经济损失2103亿元,约占我国卫生总费用的6.61%[2],提高城乡居民对高血压防治的认识,增强高血压教育管理水平,减少高血压患病率和医疗费用。
我国共进行六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分别是1958年—1959年、1979年—1980年、1991年、2002年、2012年和2015年,15岁以上人群其患病率分别为5.11%、7.73%、13.6%、17.6%、24%和25.2%,准确的反映了全国高血压患病和控制情况的逐渐增加。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特点主要分别有年龄差异、增高趋势、民族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
根据最新的中国高血压年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3亿,成年人中高血压占比约为33.33%。
预估计到2025 年,全球范围内的高血压患病人数将持续增加到15.6亿,将近80%,故前景不容乐观[3]。
2.我国高血压病流行的原因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年轻化,普遍在25岁至34岁的年轻男性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0.4%。
目前我国高血压病增长迅速,主要慢性病重视不够,不同区域的情况差异化较大,导致对自身是否患病不知情,逐渐严重。
高血压病的现状、流行趋势和危害

高血压病的现状、流行趋势和危害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1.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过去50年,我国曾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
各次调查的总人数、年龄、诊断标准及患病粗率,见表1-1。
虽然各次调查的规模、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尽一致,但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明显上升趋势。
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有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
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绝大多数是轻、中度高血压(占90%),轻度高血压占60%以上。
然而,我国人群正常血压(<120/80mmHg)所占比例不到1/2。
血压正常高值水平人群占总成年人群的比例不断增长,尤其是中青年,已经从1991年的29%增加到2002年的34%,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
估计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人。
1.2.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通常,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势,可能与北方年平均气温较低以及北方人群盐摄入量较高有关;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藏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壮族、苗族和彝族等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3.1. 高钠、低钾膳食人群中,钠盐(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

高血压的现状和流行趋势高血压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慢性疾病,它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对高血压的现状和未来流行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高血压的现状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长期持续增高的疾病,临床上一般将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定义为高血压。
据统计,全球各地高血压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在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经达到2.6亿,占总人口的近30%,而且还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不仅如此,高血压也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二、高血压的流行趋势1. 越来越年轻化近年来,高血压患者的年轻化趋势明显。
这主要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等不良习惯导致了体内脂肪堆积,加上压力大、工作强度高等因素,使年轻人也面临着高血压的风险。
2. 高血压的地域差异高血压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
一些城市化程度高、生活水平较好的地区,高血压患者数量相对较高,而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下、医疗条件欠佳,导致高血压的防治形势更加严峻。
3. 高血压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的主要诱因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坏习惯也增多,如高盐饮食、偏食、缺乏运动、熬夜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使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4. 高血压的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还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其他亲人患高血压的风险也会增加。
三、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合理饮食控制饮食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
减少食盐摄入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同时也要保证膳食均衡,增加新鲜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全谷物等的摄入。
2. 积极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对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非常重要。
我国成人高血压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我国成人高血压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近年来,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综述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研究进展,包括患病率的变化趋势、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和职业的高血压患病情况,以及高血压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联。
通过对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可以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患病率;相关因素一、引言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是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以为其预防、控制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尤其是我国,由于人口数量众多,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因此在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患病率的变化趋势近年来,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1%,到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6%左右。
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不同地区的高血压患病情况我国不同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而西部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
这与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人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结构偏好高盐、高脂肪、高糖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四、不同性别的高血压患病情况在我国,男性与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的生理性别特征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有关。
例如,男性更容易受到社会压力和职业压力的影响,更容易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吸烟等,这些都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五、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病情况高血压的发病年龄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引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该疾病不仅具有高发病率,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此,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并介绍一些相关的重要进展。
一、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专业医疗机构的数据收集和个体血压监测等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之一,通过面对面、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主要目的是了解人群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家族史等与高血压相关的因素。
专业医疗机构的数据收集则是通过搜集医院、诊所等机构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率、治疗情况等。
而个体血压监测是运用血压计等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更精确地记录个体的血压变化情况。
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通过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高血压的流行特点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常见于老年人、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等。
同时,高血压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其中环境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此外,高血压还与高血脂、高血糖等相关,这些因素会相互作用,导致心脑血管病等严重后果。
三、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首先,一些研究揭示了高血压的遗传机制,发现多个基因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为高血压的早期预警和个体治疗提供了基础。
其次,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音、工作压力等,这些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措施。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风险因素,如夜间睡眠障碍、肾上腺素过度分泌等,这些发现对于高血压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该疾病的底层机制、风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 。 用标准汞柱 血压计 , 坐位 , 于右 臂一次 测压 3 遍 , 测量血压时 , 每秒钟水银柱下降约 2 mm左右 , Korotkoff第一期 (声音出现 )为收缩期 , 第五期 (声 音消失 )为舒张压 , 在水银柱下降的过程中 , 读数只 能是 0、2、4、6、8双数 。 30秒后再 进行第二次及三 次血压测量 , 取 3次读数的平均数作为统计分析的 血压值 。
9872).Ingeneral, theprevalenceofhypertensionwashigherintheNorththanintheSouth, andwas becominglowerandlowerfromtheNorthtotheSouth.Conclusion Theprevalenceofhypertensionishigh, whiletheratesofawareness, treatmentandcontrolarelowinChina.
3.高血压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 1999 年 WHO/ ISH推荐的标准 :收缩压 ≥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 ≥90 mmHg;或者既往有高血压史 , 目 前正在服抗高血压药物者 。
4.治疗标准 :1年内每日或经常 (每周 ≥3 d)服 用降压药 。
5.肥胖的判断 :参考 WHO推荐的关于超重肥 胖的研究结果 :BMI(体重指数 )≥30为肥胖 ;25≤ BMI<29.9为 超重 ;18.5 <BMI<24.9 为正 常 , < 18.5体 重过 低 。 BMI计 算公 式 :体 重 (kg)/身高 (m2 )。
conductedamong29 076 personsaged35 ~ 85, 13555 males(46.6%)and15521 females(53.4% ), by clustersamplingin Tianjin, InnerMongolia, Shanxi, Henan, Shandong, Hubei, Hunan, Sichuan, Guangdong, Jiangxi, Yunnan, andShaanxi. Results Theprevalenceofhypertensionwas27.9% in
女性
检查人数 高血压例数
%
2640
225
8.52
4395
861
19.59
4347
1717
39.5
3037
1619
53.31
1102
696
63.16
15 521
5118
32.97
χ2 =2176.56 P<0.001
合计
检查人数 高血压例数
%
4543
580
12.77
8079
1779
பைடு நூலகம்
22.02
8164
3033
三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库采用 BorlandDelphi6软件编写 。 应用 SPSS10.0统计软 件进行数据分 析 , 两个以 上计量 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Pearsonχ2 检验等统计方法 。
结果
本次调查 人数为 29 076 人 , 其中 男性 13 555 人 , 占总人数的 46.62%, 女性 15 521 人 , 占总人数 的 53.38%。男性收缩压平均值是 129.54 mmHg± 19.19 mm Hg, 舒 张压 平 均值 是 80.49 mm Hg± 11.26 mm Hg, 女性收缩压平均值是 127.35 mmHg ±21.77 mm Hg, 舒张 压 平均 值 77.44 mm Hg± 11.16 mm Hg。
· 1148·
中华医学杂志 2006 年 4月 25日第 86 卷第 16期 NatlMedJChina, April25, 2006, Vol86, No.16
· 高血压基础与临床 ·
中国 14省市高血压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赵秀丽 陈捷 崔艳丽 武峰 胡大一
【摘要 】 目的 了解 2002年 中国高 血压流行 病学现 状 , 为 进一步 控制高 血压病 奠定基 础 。 方 法 选取中国南北方 共 14省市的自然人群进行整群抽 样调查 , 采用国际 通用的标 准化调 查方法 , 在 人群中进行以高血压 为主要内容的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并统计结果 。 结果 调查人数 为 29 076 人 , 患有高血压的为 9872人 。 高血压总患病率标准化后 为 27.86%, 男性 病人高血压 患病率为 34.72%, 女性为 25.34%, 男性高于女性 , 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 加 。 各地区 患病率进行 比较显 示北 方 高 于 南 方 , 男 性 中 河 北 省 最 高为 47.89%, 广 东 省 最 低 为 18.59%;女 性 中 河 北 省 最 高 为 38.30%, 湖北 、山东较低 。 且有自北向南 减低的 趋势 。 高 血压 知晓 率为 60.7%, 治 疗率标 准化 后为 37.7%, 控制率为 5.7%。 结论 中国高血压 的患病率 比较高 , 而高 血压的 知晓 率 , 治疗率 和控 制率 偏低 。 在我国仍需要改善高血 压的预防 、检测和治疗状况 。
一 、不同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 调查的 29 076人中 , 其中有 9872 人患高血压 , 患病 率是 33.95%。 根据中国 2000 年标准人口构 成标准化后患病率为 27.86%, 其中男性病人高血 压患病率标准化后为 34.72%, 女性为 25.34%, 高 血压患病率按年龄和性别分组见表 1。 各年龄组间的高血压患病率存在非常显著统计 学意义 , 其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 , 男性患病率高 于女 性 , 且 差 异 有 统计 学 意 义 (χ2 =14.19, P < 0.001 )。 二 、各地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情况 本次普查一共调查了全国 14个省市 , 不同的省 市之间患病率进行比较 (表 2)。 以 2000年标准人 口进行人口标化 , 男性中河北省高血压患病率最高
【Keywords】 Hypertension; Epidemiology
原发性高血压一直是心脑血管 疾病的主要病 因 , 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有 资料表明[ 1] , 在世界范围内 , 2000年大约有 26.4% 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 , 其中男性患病率为 26.6%, 女性患病率为 26.1%, 预 计 2025年 总患病率将达 到 29.2%。 继 1959, 1979, 1991年高血压抽样调查 之后 , 我国至今未做过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 。 本文 于 2002年对 14个省市进行高血压调查 , 对近年高 血压现状进行了分析 。
基金项目 :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资助项目(WKZ2200121208) 作者单位 :1007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 院 (赵秀丽 、崔 艳丽 、武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捷 、胡大一 ) 通讯作者 :胡大一 , Email:heart@
对象与方法
一 、 对象 在全国 14个省 份和直辖市 (天津 、内蒙古 、河 北 、山西 、河南 、山东 、浙江 、湖北 、湖南 、四川 、广东 、 江西 、云南 、陕西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 在各地监 测区内选择人口较集中 , 经济发展水平 、医疗条件较 有代表性的居民 、村庄 、厂矿等自然人群作为抽样人 群 , 各省市分别抽取 35 ~ 85岁人口约 2000人 , 原则 上男女各半 。 二 、方法 1.调查内容 :用同一调查方案经统一 培训后 , 按国际血压测量方法和有关质量控制规定 , 进行血
【关键词 】 高血压 ; 流行病学
Currentstatusofprimaryhypertension in China:an epidemiologicalstudyof12 provinces, 1
autonomousregions, andImunicipality ZHAOXiu-li*, CHENJie, CUIYan-li, WUFeng, HUDa-
37.15
5880
3028
51.5
2410
1452
general.Theprevalenceincreasedalongwiththeage.Therateofawarenessofbeingillwithhypertension was60.71% ingenerals(9872/29 076), andwas55.64% amongthemales, 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 amongthefemales(65.42, P<0.001).Thetreatmentrate49.65% (4901/9872)ingeneral, andwas significantlyhigheramongthefemalesthanamongthemales(P<0.01).Thecontrolratewas5.7% (562/
年龄组
35 ~ 45 ~ 55 ~ 65 ~ 75 ~ 合计
表 1 不同性别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
男性
检查人数 高血压例数
%
1903
355
18.65
3684
918
24.92
3817
1316
34.48
2843
1409
49.56
1308
756
57.8
13 555
4754
35.1
χ2 =951.36 P<0.001
中华医学杂志 2006年 4月 25 日第 86卷第 16期 NatlMedJChina, April25, 2006, Vol86, No.16
· 1149·
压测定 。调查内容包括问卷和体检两部分 , 问卷部 分主要有 :一般状况 、职业 、劳 动强度 、高血压个人 史 、家族史等 。体检部分包括 :测量血压 、心率 、心电 图 、身高 、体重 、腰围 、腹围 、臀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