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性脑病
消化内科何秋玉
肝性脑病,过去称为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门体分流性脑病:肝门V与腔V间有侧支循环存在,使大量门V血绕过肝脏流入体循环,这是脑病发生的主要机制。
轻微肝性脑病:无明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心理智能试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
病因
引起肝性脑病常见疾病有:各型肝硬化(病毒性肝硬化最常见),门体分流术。肝硬化发生肝性脑(含轻微肝性脑病)者可达70%。
较少见病疾: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的急性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阶段。
少见疾病:原发性肝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严重胆道感染。
诱因:50%以上病例有明显诱因:常见的有上消化道
出血,大量利尿排钾,放腹水、高蛋白饮食,催眠镇静药、麻醉药、外科手术、感染、便秘、尿毒症。
发病机制
肝功能衰竭时,解毒作用降低,并且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产物,未被肝脏解毒和清除,经过侧支分流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一、氨中毒学说
(一)氨的形成与代谢
1、氨的形成:血氨主要来自肠道、肾和骨骼肌生成的氨。
(1)来自肠道的氨:正常人血氨90%来自肠道,肠道每日产氨4克。大部分是由血循环弥散至肠道的尿素经肠菌的尿素酶分解产生,小部分是由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肠菌中的氨基酸氧化酶分解产生的。
氨在肠道里的吸收主要是以非离子型(NH 3)弥散进入肠粘膜到达血液,成为血氨。NH 3比NH 4+吸收率高,而且有毒性,能透过血脑屏障;NH 4+呈盐类形式存在,相对无毒,不透过血脑屏障。
NH 3和NH 4互相转化受PH 梯度改变的影响, NH 3 NH 4
H 4+ OH -
肠腔氨(NH 3) 血氨(NH 3) (2)来自肾脏的氨(肾产氨)
肾血流中的谷氨酰胺 谷氨酸+氨。
肾小管滤液呈碱性时,氨被吸收入肾V ,使血氨升高。 肾小管滤液呈酸性时,氨与酸结合,以铵盐形式(如NH 4Cl )随尿排出。
(3)骨骼肌和心肌运动时也能产氨。
2、氨的代谢
机体清除血氨主要有以下途径
(1)绝大部分来自肠道的氨在肝内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肝脏生成的尿毒3/4由肾脏排出,1/4进入肝肠循环重新生成外源性氨。
(2)肝、肾、脑能利用和消耗氨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酰胺。
a-酮戊=酸+NH 3 谷氨酸+NH 3 谷氨酰胺。
(3)肾脏除排出大量尿素外,在排酸的同时,也以NH 4的形式排除大量的氨(氨与酸结合,以铵盐的形式排出,如NN 4CI )。
PH>6时,从肠腔弥散入血
PH<6时,从血液转入肠腔
肾小管上小皮C 的谷氨酰胺酶 ATP ATP
(4)少量氨自肺部呼出。
(二)肝性脑病血氨增高的原因:
血氨增高主要由于生成过多或代谢清除过少,或门体分流使肠道的氨未经过肝脏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
影响血氨升高及氨中毒的因毒
1、摄入过多的含氨食物(高蛋白饮食)或药物,或上消化道出血(每100ml血液约含20克蛋白质)时,肠内产氨增多。
2、低钾性碱中毒:进食少、呕吐、腹泻、利尿排钾、放腹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可导致低钾,低钾使尿钾排出减少,而氢离子排出增多,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碱性环境使肠腔NH3吸收增多,并透过血脑屏障,对脑细胞产生毒害。
3、低血容量与缺氧: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放腹水、利尿等情况。休克与缺氧可致肾前性氮质血症,使血氨升高。缺氧降低脑细胞对氨毒的耐受性。
4、便秘:有利于氨等有毒物质的吸收。
5、感染:增加组织分解代谢致产氨增加。肝病患者肠道细菌生长活跃,使肠道产氨增加。
6、低血糖:低血糖时产生能量减少,脑内去氨活动所需ATP生成减少,使去氨活动停滞,氨的毒性增加。
7、镇静催眠药抑制大脑和呼吸中枢造成缺氧。麻醉和手术增加肝肾脑的功能负担。
(三)氨对中枢系统的毒性作用
氨对大脑的毒性作用是干扰大脑的能量代谢,引起高能磷酸化合物浓度降低。
1、血氨过高可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乙酰辅酶A的生成,干扰脑中三羧酸循环。
2、氨在大脑的去毒过程中
ATP ATP
NH3+a-酮戊二酸谷氨酸+NH3谷氨酰胺
这些反应需要消耗大量的辅酶、ATP、a-酮戊二酸和谷氨酸,并产生大量的谷氨酰胺。a-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缺少时则使大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
3、谷氨酰胺是一种有机渗透质,其大量的产生,可致大脑的星形细胞肿胀,造成脑水肿。
4、谷氨酸是大脑重要的兴奋性N递质,缺少可致大脑抑制增加。
5、氨可直接干扰N传导、影响大脑功能。
二、假神经递质学说
N冲动的传导是通过递质来完成的。
兴奋性神经递质: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
素、乙酰胆碱、谷氨酸和门冬氨酸。
抑制性神经递质:只在脑内形成,如5-羟色胺、r-氨基丁酸,苯乙醇氨,谷氨酰胺。
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酷氨酸和苯丙氨酸,经肠菌脱羟酶的作用转变成酪胺和苯乙胺:
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不能传导神经冲动或作用很弱,因此称假性N 递质。当假性神经递质被脑C 摄取并取代突触中的正常递质时,则N 冲动发生障碍,兴奋冲动不能正常地传导至大脑皮质而产生抑制,出现意识障碍与昏迷。
三、r-氨基丁酸/苯二氮草(巴比妥类和弱安定类)(GABA/BZ )复合体学说
GABA 是哺乳动物大脑的主要抑制性N 递质,由肠道细菌产生,在门体分流或肝衰竭时,可绕过肝脏进入体循酷氨酸
酪胺
苯丙氨酸 —CO2 苯乙胺
正常时 肝内单胺氧化酶 分解清除 肝功能衰竭时 脑内β羟化酶 β-羟酪胺(鱼 胺) OH 苯乙醇胺
肠菌脱羟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