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黄浦高三二模考场优秀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有人说: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要思考前往何方。
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认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孤帆远影碧空尽
余灵菲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不少人因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的形象而产生了“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是思考前往何方”的想法,然后这种摒弃现实只追求未来的超前化观点真的适用于当今社会吗?
我认为不然。
客观世界的存在是人类千万年来无法改变的事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就无法避免其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在乎我们置身何处是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前提,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因以何种姿态融入这个世界,是匍匐于地还是傲然前进,是为外物左右牵绊还是坚守自我屹立于世,是屈服于社会的黑暗残酷还是如鲁迅先生般,在祖国危亡关头,毅然弃医从文。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身处何种环境下,方能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对未来前往何方做出正确的判断。
而当今社会中,“活在当下,娱乐至死”的风气却愈演愈烈,人们追求眼前的享乐,沉溺于片刻的欢愉之中,以“乐活族”的口号麻痹自我,他们过分在意自己身处何方,在意自己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对未来之路毫无见解。花大量金钱购买奢侈品,打赏直播平台的主播,两三个月内花光所有积蓄的案例屡见不鲜,在他们看来,当下我置身何处,是何身份,拥有多少名誉金钱即是一切,这种肤浅的,愚昧的主观臆断使他们成为了波兹曼笔下的“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的娱乐至死之人。
因此在我看来,想要立足于社会,首先应关注自己置身何处,其次应不断思索自己应前往何方。两者看似独立,实则关系密切。关注自己置身何处,不仅是关注当下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更是应该关注时代背后所折射出的弊端与黑暗,在这个日渐物质化的社会中,保持独立之见,不被盲从跟风埋没。思考自己该前往何方,是基于前者的进一步探索。一个人倘若对未来毫无打算,那便会沦为时代的零余者,如一叶孤舟随着潮流四处漂泊,最终被浪花遗弃在贫瘠的潜滩之上。思考未来是对当下自我的一种反思与调整,亦是对当下社会压迫的一种反抗与不屈。时代改变,物格被不断提升,青年一代宛如社会的螺丝钉,早已被固定在规划的条框之中,难道我们就该因此低头,甘愿禁锢于其中吗?不,我们不能就此成为碌碌一世的“陀螺青年”,我们应该跳出框去,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远方,时刻将未来之路的地图印刻在脑海中,切莫被镣铐枷锁牵绊了脚步。
孤帆远影碧空尽,体悟当下,放眼未来,愿我们都能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生活在别处
朱昕语
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不应在乎置身何处,而是要思考前往何方。而我认为,我们既不能对所处社会背景的现实情况和自身条件视而不见,脱离事实地一意孤行,成为唐吉坷德式荒诞的骑士,也不能甘愿自我囚禁于当下“卑污”的生活,而应抱有王开玲口中仰望的姿态,重拾精神坚守的力量,叩问内心的渴望,生活在别处。
然而,亦如“反刻奇亦是一种刻奇”,受追求“诗和远方”“人间不值得”的伪文艺的大众媒体引导和当代人普遍具有的时代媚俗病的召唤,人们往往将“不在乎置身何处”看作是对平实庸常生活的不屑以体现自我的傲气和不流俗的“高贵”气质,从而获得孤芳自赏的组满足或者是来自“志同道合”的他人轻而易举的共鸣和唾手可得的崇高。而贾樟柯曾言“自我诗化的目的是自我神化”,这一部分双脚离开地面,又没有目的地可以前往的“激进青年”最终也只能成为作茧自缚的弗兰肯斯坦,陷入更深的迷惘和失衡。
揆诸当今社会,更多人其实多是“陀螺青年”,如西西弗斯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劳动,在不停旋转中停止了前往何方的思考,旧日的理想被渐渐消磨,在感到被现实境况深深束缚的同时却往往又以“实干踏实”自居来获得自我安慰和原谅,而这无疑是对米兰昆德拉“负重前行”内涵的曲解。亦如庄子
有言“物物而不物人”。我们可曾自我反思是否在如此机械齿轮的运转中被所置身的生活奴役,忽视了人才是目的,而“普遍的匆忙”本来亦是为人更幸福美好生活的手段而已呢?
这种“精神失重”的普遍状态若放任不管,个体的行为趋向加以累积势必会导致“破窗效应”,使之成为群体逐渐承认而安居的社会病灶,从而陷入更深的“椅子困境”。
面对精神失重和灵性荒芜而导致的迷惘和无所适从,我们或许能从古人身上学到解决途径。从雅典神庙的“认识你自己”到贝多芬的“我的王国在天空”,再到屈原的天问,我们要像黑塞一样在“心灵中保留一块退耕之地并在那里成为你自己”,抑或是像《德米安》中的辛克莱踏上自我寻找之路。而在思考前方的道路做出抉择后要做到打破蛋壳,就应有“集腋成裘”的耐心和“敢于上九天揽月”的勇气。对于追求梦想道路上的险阻和他人的流言蜚语,要有坚定的独立意志乐于接受并敢于攻破,“他抛下了六便士,只为在艺术大道上放手一搏”,在繁多杂乱的社会洪流中坚定自己想要的“月亮”,寻得所爱,并为之奋斗。如此,即使我们受置身环境所限,戴着镣铐跳舞,心灵也插上了自由的翅膀。
兰波曾在巴黎大学的墙上写下“生活在别处”,其内涵或许能被解读为置身于当下生活,而不给自我的精神设下牢笼,始终以仰望的姿态坚守精神的厚度。
心向往之,素履以往
王奚苇
生活中,不要在乎我们置身何处,而是要思考前往何方。
有的人会对此感到迷茫,何为“何方”?“何方”何处?如何找到这一何方?那么我想说:“何方”即是你的心之所向。
这一心之所向会随着你身处的环境而发生变化。丰衣足食的王室富家人员高唱着自由平等,而西蒙·纳薇依的一句“显然您没挨过饿”,则是站在普罗大众的立场而言。孰是孰非,我们无可判断,只因我们是跳脱于历史本身的局外人。但对他们自己,无论是对精神抑或物质的追求,都是他们的心之所向,是他们经过思考后前进的方向。
然而当下,许多人总是囿于所谓的逆境,所谓的不平等论。呼天抢地,悲戚的面容下,灵魂早已忘记自己身为万物之灵的特长——去思考前进的方向。原因何在?随着“丧”文化的流行,社会开始变得“下流”了起来,整天将佛系、修行等词语挂在嘴边的文艺青年,借此来逃避现实的不如意,以及思考的耗脑。他们停留在自己置身之处,听着他人的命令舞蹈起来,成为了蒋方舟笔下的“陀螺青年”,“忙”得无暇思考前进的方向,“忙”得无法聆听自己独特的内心诉求,“忙”得丢失了心灵的声音。如此,人们便会陷入艾利略所唏嘘的精神荒原,如此,人们便会成为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跟随着他人的步伐前进,麻木愚钝扑面而来,浇灭了每个人心中狄俄尼索斯的激情,同质化的威胁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圣·埃克苏佩里的一句话我深以为意:“你须寻得所爱,并为之守望。”寻得所爱的过程,正是你对自己前往何方的思考,思考何为我所爱,何为我所往。为之守望,则是你思考清楚后,将思考化为行动,去坚守自己,去不断前进,从而达到无论身处何地,都如浮云的境界
心向往之,素履以往。即使你是每日重复推动滚石的西西弗斯,被困于山顶,你也依然是快乐的,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是经过思考后的选择。外人眼中的悲剧,于他本身,又何尝不是退避中的一种取舍,淡泊中的一种追求呢?
因而,当我们奋力奔跑时,不妨先思考一下:你究竟要去哪儿?你想要做什么?无论他人眼中这是怎样的,这永远是属于你自己的方向。
“我用一只眼睛凝视世界,一只眼睛凝视自己的内心。”——莫底里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