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祝林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材、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七章、第一节、三角形的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三角形的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从基础知识方面看,它既是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回顾和延伸,又是后面学习三角形三线、性质、内外角及多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从基本技能方面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当中分类讨论和转化的思想;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有利因素: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已经接触过三角形(如: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认知能力角度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利因素:从知识角度看: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难度较大,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带来了困难;从认知能力角度看:由于年龄、心理特点,初一的学生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不够严谨,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并学会应用它们经历有关的计算、证明;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善于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从具体、形象、直观的认识,到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经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发现和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结合学校推行的“三分课堂教建参与、交流的平台。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三分课堂教学模式、启发

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过程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7个教学环节(见流程图)

2分钟)

(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现代的宏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当中的自行车,感受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再由

根据学校推行的三分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了如下

探究题将抽象的三角形三边关系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路程问题,巧妙设问(例如:1.小猫从点B沿边爬到点C,图中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

2.哪条路线的长度最短,为什么?

3.再换其他的起点和终点试试?

4.你得到了怎样的数学结论?),引导学生积极讨论,顺理成章得到三角

的转化思想,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在第一个问的解答中,我采取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个个突破,使问题变得简单。

例如:看了第一个问之后就问:(1)三角形中线段比较大小,你想到了什么?(回答: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你将这些线段分割到哪些三角形当中?经过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而第二个问,提示学生要类比第一个问的解法,小组讨论,讨论完成之后,大胆让学

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而在理论的高度上由老师总结出今天所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和转化思想),并提醒学生要善于将这些数学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

.

设计意图: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教学结构、学生个性发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尝试,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尝试探讨,让学生探究质疑;

适当点拨,让学生开拓创新;

恰当选题,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归纳体验,让学生把知识纳入系统;

使学生体验、感悟、经历、认识;

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材潜在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开发,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