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
浙江省2003年气候公报
![浙江省2003年气候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018ed88b6529647d27285283.png)
摘要------------------------------------------------------------------------------------------------------1一、基本气候概况-----------------------------------------------------------------------------------21、气温-------------------------------------------------------------------------------------------22、降水-------------------------------------------------------------------------------------------43、日照-------------------------------------------------------------------------------------------7二、重要气候事件-----------------------------------------------------------------------------------91、高温-------------------------------------------------------------------------------------------92、干旱------------------------------------------------------------------------------------------113、热带气旋------------------------------------------------------------------------------------134、暴雨------------------------------------------------------------------------------------------145、冬春季阴雨---------------------------------------------------------------------------------146、寒潮------------------------------------------------------------------------------------------147、大雪------------------------------------------------------------------------------------------148、大雾------------------------------------------------------------------------------------------15三、气候影响评价----------------------------------------------------------------------------------161、气候与农作物-----------------------------------------------------------------------------162、气候与水资源-----------------------------------------------------------------------------163、气候与生态--------------------------------------------------------------------------------174、气候与交通--------------------------------------------------------------------------------18 特写:人工增雨斗旱魔-------------------------------------------------------------------------封三2003年度(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浙江省气候突出特点是:气温显著偏高,降水总量偏少,夏秋严重干旱,梅雨来迟去早。
2015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5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d135651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4.png)
2015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规定,现发布《2015年杭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2015年,杭州市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抢抓筹备G20峰会历史机遇,以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为抓手,全面推进“美丽杭州”建设。
全年全市首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达1005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6.52%、4.01%、7.65%和10.88%,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
强势推进大气污染整治,成为无钢铁生产基地、无燃煤火电机组、基本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市区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4天,PM2.5年均值同比下降12.3%;强势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河道治理信息公开,全市85.1%的地表水水质(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水、大气、声和辐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EI)指数继续名列全国前茅。
二、环境现状(一)水环境。
1. 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全市地表水总体状况良好,水质达标率稳中有升。
全市47个市控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85.1%,同比上升10.6个百分点;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为85.1%,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
钱塘江水质状况为优,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95%。
干、支流市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比例为100%。
苕溪水质状况为优,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为100%。
运河及城市河道水质有明显改善,运河、城市河道水环境功能达标率分别同期上升25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浙江省水资源现状及污水资源化发展前景调研分析
![浙江省水资源现状及污水资源化发展前景调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19fbdc84254b35eefd3421.png)
浙江省水资源现状及污水资源化发展前景调研分析一、背景1.1 浙江省水资源现状尽管浙江省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位居全国前列,但全省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低。
2009年浙江水资源公报显示,全省年水资源总量为931.35亿立方米,人均年水资源量为l800立方米,低于联合国2000立方米的贫水警戒线标准。
而且浙江省水资源受到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限制,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匹配。
省内70%的降水集中在5—10月的梅汛与台汛期,年际水量差异大,丰水年和枯水年相差2.5倍。
环杭州湾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0%,人口占全省的50%,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省的1/4;而浙西南山区(县)水资源丰沛,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前者的数倍。
浙江省水资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80%的水资源分布在山区,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平原和滨海地区不到20%;2、降水及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3、河川源短流急,丰枯相差悬殊;4、水污染日趋严重,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主体水域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一、二、三类水标准的占74.3%;符合四类标准的占22.6%;其余为五类或劣于五类水质,大部分平原河网地区的江河污染仍在发展,城市饮用水普遍受到威胁。
随着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不足将越来越制约经济的发展,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1.2浙江省节水现状及节水潜力分析据资料统计,2005年浙江省城镇节约用水量为23 454×104 m3,其中工业节约用水量为16 955×104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0%,单位GDP取用水量为187 m3/万元;城镇污水再生利用量为2 167×104 m3,再生利用率只有1.78%;城镇管网漏失率居高不下,2005年全省城镇平均漏失率为27.3%,有的城镇漏失率高达40%以上。
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
![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https://img.taocdn.com/s3/m/33be86c8050876323112120a.png)
1.1.6 河流水系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中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省有苕溪、运河、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八大主要水系,除苕溪运河属太湖水系外,其它均独流入海。
省环境保护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于1996年编制了《浙江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方案》,并经省政府浙政办发[1996]91号文批准实施。该方案的实施,为我省水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我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由于该方案实施已近10年,我省江河湖库的环境功能有了较大变化,需对原方案进行调整。
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
划 分 方 案
浙江省水利厅
浙江省环境保护局
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
划 分 方 案
组织部门:浙江省水利厅
浙江省环境保护局
编制单位:浙江省水文局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审 定:章国方 吴玉琛
审 核:许文斌 尹其方
编制组负责人:俞建军 伍远康(浙江省水利厅、水文局)
汪小泉 姚爱珍(浙江省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中心站)
2003年底,省水利厅与省环境保护局在联合征求各市人民政府对《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的基础上,2004年5月完成修改稿,并分别通过水利、环保系统内部审查。根据内审意见,对《征求意见稿》作了调整、补充,完成《送审稿》。2004年12月,省水利厅与省环境保护局召集各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对《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送审稿)》进行了审查。会后,根据审查意见和各市人民政府的意见,作了进一步的修改,2005年8月完成《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报批稿)》,报送省政府办公厅。2005年9月再次按省级有关厅局对《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报批稿)》提出的意见,对《报批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2005年12月《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报批稿)》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浙政办发[2005]109号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省环保局关于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通知”同意颁布施行。
嘉兴市2011环境状况公报正式版
![嘉兴市2011环境状况公报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01957158fb770bf78a55a1.png)
综述2011年是“十二五”环保工作开局之年,全面实施“生态立市”重大战略的起步之年。
年初以来,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环保中心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生态市建设和污染减排为主线,不断夯实生态建设基础,强化环境监管和污染整治力度,继续深化环保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基层环保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全市环保系统新增参公或事业编制80名。
全市环境质量逐年趋好,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日益提高。
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64个市控以上断面V类、劣V类比例较去年同期下降4.7%,大气污染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嘉兴市区环境空气优级天数达到79天,比去年增加10天。
公众对我市生态建设的认知度比去年提高了7.85分,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达到76.9%。
2011年12月20日,我局作为全国环保先进集体代表参加了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并获得国务院及环保部有关领导的接见和肯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11年《嘉兴市环境状况公报》。
大气环境质量(一)基本情况嘉兴市区、海宁市、桐乡市、平湖市、海盐县、嘉善县6个城市大气功能区均属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2011年,6个城市均采用自动监测数据进行空气质量评价,主要污染物的监测结果统计如下:可吸入颗粒物(PM 10):全市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范围为0.066-0.097毫克/立方米,均低于二级标准限值,其中海盐县最低,桐乡市最高。
全市平均浓度为0.084毫克/立方米,与2010年(0.087毫克/立方米)相比下降3.4%。
各城市日均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全市平均超标率为8.53%。
与2010年相比,桐乡市的PM 10年日均浓度略有上升,海盐县持平,其他城市均有所下降,详见图1所示。
0.000.020.040.060.080.100.12嘉兴市区嘉善县平湖市海宁市海盐县桐乡市P M 10(毫克/立方米)SO 2国家二级标准为0.06毫克/立方米PM 10国家二级标准为0.1毫克/立方米图1 2011年各城市PM 10年日均浓度同比变化情况二氧化硫(SO 2):全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范围为0.021-0.042毫克/立方米,均低于二级标准限值,其中平湖市最低,海宁市最高。
2010年嘉兴市环境状况公报汇编
![2010年嘉兴市环境状况公报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92a5b7753b3567ec112d8a1d.png)
水环境(一)基本情况1、地表水环境质量采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2010年全市境内64个市控以上级别断面的地表水常规监测结果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性酚、氰化物、总汞、铅、镉、砷、六价铬和总磷等12项。
评价结果如下: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的主要超标项目有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
64个断面中,池家浜水文站、民主水文站、海盐南北湖、乌镇北4个断面水质满足功能区类别要求(以河网常规断面评判),为Ⅲ类,占6.2%;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有8个、27个和25个,各占12.5%、42.2%和39.1%。
与2009年相比,Ⅲ类断面所占比例上升了4.6个百分点,Ⅳ类下降了10.9个百分点,Ⅴ类上升了7.8个百分点,劣Ⅴ类减少了1.5个百分点,详见图1。
Ⅲ类, 6.2%Ⅳ类, 12.5%劣Ⅴ类, 39.1%Ⅴ类, 42.2%图12010年嘉兴市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类别百分比2、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嘉兴市监测的近岸海域3个功能区分别为九龙山(C01Ⅲ)三类区,面积28.7平方千米;独山(D01Ⅳ)四类区,面积59平方千米;乍浦-海盐(D02Ⅳ)四类区,面积166.3平方千米。
2010年嘉兴市3个近岸海域功能区现状类别劣于第四类,功能区水质均未达标。
无机氮的污染最严重,超标倍数最高达到4.3倍,活性磷酸盐超标倍数在1倍以下。
嘉兴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均劣于第四类。
超标项目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最大超标项目为无机氮,超过二类标准限值6.8倍,其余监测项目中除溶解氧的个别监测值外均能达到一类标准。
与2009年相比,总体水质类别无变化,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的超标率上升,无机氮超标率持平,但浓度上升明显,最大超标倍数达到6.8倍。
3、污染物排放情况2010年我市废水排放量为31660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9074吨,详见表1。
2018 年东阳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8 年东阳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bb6f4e58f46527d3240ce0b4.png)
2018年东阳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一、水环境1、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全市地表水总体状况为优,按年均值统计,全市两江7个省控、市控制地表水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100%,其中Ⅱ类水质断面占57.1%,Ⅲ类水质断面占42.9%,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保持稳定,Ⅱ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持平。
2、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根据2018年对横锦水库每月一次监测结果统计,横锦水库水质稳定,达标率为100%,与上年同期保持一致。
3、跨行政区域流域交接断面水质2018年,东阳江、南江两大主要水系出境水质主要污染因子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三项指标有降也有升。
东阳江:义东桥出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出境浓度4.3mg/L,同比下降16.2%;氨氮平均出境浓度0.69mg/L,同比上升32.7%,总磷平均出境浓度0.150 mg/L,同比上升17.2%。
南江:方塘出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出境浓度3.5mg/L,同比上升9.4%;氨氮平均出境浓度0.48mg/L,同比上升29.7%,总磷平均出境浓度0.162 mg/L,同比上升16.5%。
全市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出境浓度3.6mg/L,同比上升9.1%,优于III类标准;氨氮平均出境浓度0.50mg/L,同比上升25.0%,达到III类标准;总磷平均出境浓度0.133mg/L,同比上升16.7%,达到III类标准。
根据浙政办发[2016]71号《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2018年东阳市交接断面出境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
二、大气环境2018年,在环保大楼和广厦学院楼顶分别设有一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监测项目为SO2、NO2、PM2.5、PM10、CO、O3。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有所好转,主要污染因子为细颗粒物。
市区环境空气中SO2、PM10、PM2.5年平均浓度分别为7µg/m3、52µg/m3、32µg/m3,分别同比下降22.2%、16.1%、15.8%;NO2年平均浓度为28µg/m3,同比上升16.7%;符合现行《环境空气质量》(GB3095-2012)二级标准,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56µg/m3,同比上升20.0%,CO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 1.1mg/m3,与去年持平,符合现行环境空气质量(GB3095-2012)二级标准。
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9f588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3.png)
80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 第2期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柴小平,王智慧,孙毅,潘静芬,王益鸣,张捷,李武萍,张立(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舟山 316021)收稿日期:2023-06-02;修订日期:2024-02-05基金项目: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专项项目(Z Y -2022-00203);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24C 61004).作者简介:柴小平,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规划与管理通信作者:王益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规划与管理摘要: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在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和调整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近岸海域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㊂然而在当前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区划内容已明显滞后㊂文章梳理历年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编制㊁调整和监测的工作经验,研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原则㊁有序衔接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㊁科学合理制订分类分区管控措施㊁有机融合涉海专项规划保护目标㊁基于陆海统筹合理认定管理边界等对策措施,以期为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提供参考㊂关键词: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中图分类号:X 321;P 7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4)02-0080-09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P r o b l e m s a n dS u g ge s t i o n s o f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u n c t i o nZ o n e sM a n a g e m e n t i nZ h e j i a n g Pr o v i n c e C H A IX i a o p i n g ,WA N GZ h i h u i ,S U N Y i ,P A NJ i n g f e n ,WA N G Y i m i n g,Z H A N GJ i e ,L IW u p i n g,Z H A N GL i (Z h e j i a n g M a r i n eE c o l o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M o n i t o r i n g Ce n t e r ,Z h o u s h a n31602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f u n c t i o n a l z o n i ng i nZh e ji a n g P r o v i n c e p l a y sa n i m po r t a n t r o l e i n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o f t h e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t h e a d j u s t m e n t o f t h e c o a s t a l r e s o u r c e s e x pl o i t a t i o n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a n dh a s b e c o m e a n i m p o r t a n t b a s i s f o r t h e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u p e r v i s i o n .H o w e v e r ,u n d e r t h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p a t i a l p l a n n i n g a n dh i g h -q u a l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a r i n e e c o n o m y ,i t h a s s h o w e d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a g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 i t sm a i n p r o b l e m s t h r o u g h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 t h e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u n c t i o n a l z o n i n g i n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i n c o m p i l i n g ,a d j u s t i n g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e v a l u a t i n g .O n t h i sb a s i s ,p o l i c y 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 f o r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w e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p r i n c i pl eo f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i o r i t y a n db o t t o m -l i n ec o n s t r a i n t ,t h eo r d e r l y c o n n e c t i o nt ot h e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st e r r i t o r i a l s p a t i a l p l a n n i n g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c o n t r o lm e a s u r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z o n e s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v a r i o u sm a r i n e p l a n -n i n g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o b j e c t i v e s ,a n d t h e s o u n dm a n a ge m e n t b o u n d a r i e s b a s e do n l a n d -s e a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第2期柴小平,等: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现状㊁问题及对策研究81 K e y w o r d s: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u n c t i o n z o n e s,T e r r i t o r i a l s p a t i a l p l a n n i n g,L a n d-s e a c o o r d i n a t i o n0引言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数量均居全国首位[1-2]㊂浙江省沿海地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同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投资潜力的区域之一,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近岸海域资源对于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海水污染㊁生态退化㊁灾害频发等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瓶颈 [3]㊂海洋空间规划被认为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冲突的有效工具,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是细化海洋空间规划的重要途径之一[4-5]㊂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自1996年首次发布以来已实施近30年,在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6]㊂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正处于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战略转型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挑战㊂浙江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打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攻坚战 ,在确保陆海统筹综合治理中取得明显成效,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工作迫在眉睫㊂本研究梳理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编制㊁调整和监测评价的经验,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修编提供思路,为更有效地实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㊂1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现状1.1区划方案调整历程1989年浙江省舟山市作为全国8个试点市县之一最早开展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之后沿海地区先后发布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方案[7]㊂浙江省于1996年首次发布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方案,是全国首批完成区划方案的6个省级行政区之一㊂1998年为适配新发布的‘海水水质标准“,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方案进行技术性调整[8]㊂2001年为适应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按照‘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的要求,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再次进行调整㊂根据‘关于印发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的通知“, 2001年浙江省共划定60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㊂近年来,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的需求明显,尤其是2022年全省共批复10个调整申请,至2023年4月全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已增至103个㊂为确保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相对稳定,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于2022年启动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修编工作㊂1.2区划现状至2023年4月,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总面积约为4.4万k m2㊂其中,一类㊁二类㊁三类㊁四类功能区分别有6个㊁14个㊁22个㊁61个,面积占比分别为83.7%㊁8.9%㊁1.5%㊁5.9%㊂面积大于5000k m2的功能区有3个,分别为浙江北部一类区㊁浙江中部一类区㊁浙江南部一类区;面积不足2k m2的功能区有15个,大部分为近岸四类区㊂不同功能区的面积差异显著,最大约为1.19万k m2,最小仅为0.24k m2㊂此外,浙江省在三门核电㊁三澳核电的用海区域设置温升超4ħ的混合区,根据2022年最新的调整批复,三门核电一期㊁二期㊁三期工程叠加后的混合区面积约为9.3k m2,三澳核电一期㊁二期㊁三期工程叠加后的混合区面积约为12.0k m2㊂1.3功能区监测浙江省自2001年起实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监测时间为春季和秋季,监测内容为表层海水水质,包括水温㊁盐度㊁p H值㊁化学需氧量㊁亚硝酸盐氮㊁硝酸盐氮㊁氨氮㊁无机氮㊁活性磷酸盐与石油类10项监测指标㊂其中,2001 2018年由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筹组织,2019年至今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统筹组织㊂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和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2021年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2021年浙江省近岸海域共设置114个环境功能区监测站位,包括杭州市1个㊁嘉兴市7个㊁舟山市34个㊁宁波市27个㊁台州市24个㊁温州市21个,其中53个国控站位由国家海82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洋环境监测中心组织监测,61个加测站位由各沿海地级市组织监测㊂2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1水质达标率较低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水质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01 2022年该中心持续对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开展监测,并通过发布年度‘浙江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对水质达标情况进行评价㊂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评价指标包括p H 值㊁活性磷酸盐㊁化学需氧量㊁无机氮和石油类,评价数据被‘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采用㊂根据评价结果,2001 2022年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平均仅为9.5%,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 2004年前低于3.0%,2005 2009年有所提升, 2011 2019年总体保持在10.0%左右,2020年升至31.9%,但2021 2022年又明显回落(图1)㊂图12001 2022年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F i g.1 W a t e r q u a l i t y o f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u n c t i o nz o n e s i n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1t o2022以2022年为例,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5.0%,其中8个功能区达标率为100%,6个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27.3%㊁8.3%㊁12.5%㊁50.0%㊁25.0%㊁25.0%,其他功能区均不达标㊂影响功能区达标率的主要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部分功能区的化学需氧量和p H值也存在超标现象㊂王益鸣等[6]对2001 2009年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水质达标率2001 2004年较低,2005 2009年有所提升,主要影响因素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㊂2.2水质目标的协调性不足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水质目标是制定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原则,但现行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对相邻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协调性考虑不足,缺乏合理衔接㊂例如:舟山市近岸海域执行一类水质目标的A01Ⅰ与执行四类水质目标的D04Ⅳ相连(图2(a));台州市近岸海域执行一类水质目标的A04Ⅰ与执行四类水质目标的C05Ⅲ相连(图2(b));温州市近岸海域执行一类水质目标的A05Ⅰ与执行三类水质目标的D30Ⅳ和D32Ⅳ相连(图2(c))㊂由于一类与三类或四类水质目标的差异较大,相邻设置明显偏离污染物的自然分布规律,使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陷入目标虚设以及环境保护措施难以执行的困境㊂同时,现行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与水质现状的偏差较大㊂根据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调查结果,2001 2022年浙江省近岸海域符合第一类㊁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优良水质占比为3.8%~62.9%(图1),但划定的一类㊁二类功能区的面积占比高达91.1%,导致功能区水质平均达标率仅为9.5%㊂功能区水质目标与水质现状的差距较大,易导致海域主导功能与整体管理效益产生冲突㊂2.3与涉海专项规划的横向衔接不足我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㊁海洋功能区划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以及 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是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专项规划,其定位各有侧重㊂其中,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侧重于有效保护和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海洋功能区划强调对相关海洋开发活动的指导和规范,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划定重要海洋生态区以实施严格保护, 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在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增划一般生态空间并编制相应的环境准入清单[9-13]㊂浙江省上述涉海专项规划的分区结果差异较大: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有4个大类共103个,包括一类区6个㊁二类区14个㊁三类区22个㊁四类区61个,涉及海域面积约4.4万k m2;海第2期柴小平,等: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现状㊁问题及对策研究83洋功能区有8个大类共224个,包括农渔业区46个㊁港口航运区43个㊁工业与城镇用海区42个㊁矿产与能源区2个㊁旅游休闲娱乐区27个㊁海洋保护区18个㊁特殊利用区23个㊁保留区23个,涉及海域面积约4.4万k m 2;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有3个大类共206个,包括优先管控单元104个㊁重点管控单元80个㊁一般管控单元22个,涉及海域面积约4.3万k m 2;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有2个大类共105个,包括禁止类20个㊁限制类85个,涉及海域面积约1.4万k m 2㊂图2 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局部海域F i g .2 T h e p a r t i a l s e a a r e a s i n t h e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u n c t i o n z o n e s o f Z h e j i a n g Pr o v i n c e 虽然不同涉海专项规划的定位㊁划分依据㊁适用范围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等各不相同,但均强调人类对海域的使用功能且针对同一海域,因此能否有效协调和统筹不同规划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成效㊂通过比较发现,浙江省不同涉海专项规划在部分海域的生态空间管理上缺乏有效衔接和匹配,导致管控手段不明确以及管控措施难落实㊂例如:①乐清湾大部分海域在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中被划为二类区(B 15Ⅱ)(图3(a)),要求水质不低于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而在海洋功能区划中则被主要定位为农渔业区(A 1-21)㊁海洋保护区(A 6-3)㊁工业与城镇用海区(A 3-28)以及港口航运区(A 2-17㊁A 2-18)(图3(b )),其中工业与城镇用海区㊁港口航运区均要求水质不低于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㊂②飞云江口海域在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中被划为四类区(D 38Ⅱ)(图4(a )),主要使用功能为港口和航道;而在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划中则被划为限制类中的河口类重要生态系统(33-X c 05)(图4(b )),严格限制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一致的开发活动㊂图3 乐清湾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与海洋功能区F i g .3 T h e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u n c t i o n z o n e s a n dm a r i n e f u n c t i o na r e a s o fY u e q i n g B a y84 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图4 飞云江口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与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F i g .4 T h e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u n c t i o n z o n e s a n d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pr o t e c t i o n r e d l i n e a r e a s o f t h eE s t u a r y o fF e i yu nR i v e r 2.4 管理边界认定不规范我国对于海岸线的界定已做出统一规定和技术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复杂多样,不同部门和规范对海岸线的定义和监测不完全一致[14-15]㊂同时,不同涉海专项规划使用海岸线数据的编制年份㊁获取途径也有差异,导致不同涉海专项规划的海岸线数据存在不一致现象㊂此外,地理意义上的海岸线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浙江省数十年来围填海活动频繁,海岸线变化幅度较大[16-18]㊂目前浙江省海岸带管理普遍存在空缺或重叠现象,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亦是如此㊂因围垦开发或自然淤积等原因,原先设置于海岸线上的部分功能区节点已进入陆地(图5(a )和图5(b )),部分已经完全确权为陆地的海域仍被划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图5(b )和图5(c))㊂图5 海岸线数据更新滞后导致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问题F i g .5 T h e i s s u e s o f t h e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u n c t i o n z o n e s c a u s e db y d e l a y e du pd a te s of c o a s t l i n e d a t a 依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5)“,椒江口㊁瓯江口㊁飞云江口和鳌江口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与地表水环境功能区都有重叠现象,即同一海域在被划为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的同时又被划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㊂此外,钱塘江入海口处的江东大桥至钱江隧道区域处于规划空白状态,既未被划入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也未被划入地表水环境功能区㊂功能区边界范围不统一导第2期柴小平,等: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现状㊁问题及对策研究85致管理界限难以认定,给管理部门和用海单位造成极大的困扰㊂3对策措施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已实施近30年,在全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㊂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浙江省面临打好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防治 攻坚战 ㊁建设美丽海湾等新任务,对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空间表达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㊂本研究针对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㊂3.1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原则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应坚持生态优先,牢牢守住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确保一类区㊁二类区生态功能保持稳定㊂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于2022年9月30日正式发布‘关于启用 三区三线 划定成果的通知“,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应依据其中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进一步优化一类区的空间格局,确保生态优先的原则得到有效落实;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以及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23年7月8日联合发布‘浙江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2 2030)“,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可依据其中的养殖区划定成果,进一步优化二类区的空间格局㊂针对日常管理中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频繁调整的现象,应进一步规范调整程序,强化区划的权威性[19]㊂确因国家㊁省重大项目建设须对部分功能区进行调整的,应提出合理可行的调整方案,充分考虑水质目标的可达性以及对周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应在合理用海的基础上,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站位,更加突出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修复㊂3.2有序衔接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是细化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管控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二者的有序衔接有助于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20]㊂2022年发布实施的‘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提出 根据国家和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编制水环境㊁近岸海域等功能区划 ㊂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方案“明确提出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应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根据海域的不同用途和基本功能,确定不同海域的环境功能区和水质保护目标 ㊂浙江省自2019年起开展‘浙江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2035年)“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㊂根据海洋空间规划 多规合一 的要求,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等涉海专项规划均已融入该成果[21]㊂在此背景下,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修编应有序衔接省国土空间规划的最新成果,依据其总体框架结构,合理控制不同功能区的总体比例;同时,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子规划 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不同功能区的空间格局㊂3.3科学合理制订分类分区管控措施随着新时期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十四五 规划“‘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实施意见“和‘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2022 2025年“等重要规划和政策文件的陆续发布,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在修编过程中应重新核查与最新规划及政策文件之间保护目标的符合性,制订统一协调㊁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区管控措施㊂浙江省近岸海域受长江㊁钱塘江㊁椒江等冲淡水以及沿岸流㊁上升流㊁台湾暖流等的交汇影响,生态系统复杂多变[22-24],尤其是杭州湾㊁象山港㊁三门湾及乐清湾等重点港湾的生态系统特殊㊂因此,应持续开展深入的探索研究,逐步加深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知,综合考虑环境质量现状㊁生态系统敏感性和脆弱性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在现有水质目标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措施㊂沿海地方政府是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的责任主体,应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合理安排和布局涉海开发项目,逐步落实占补平衡要求㊂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的宣传,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努力营造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氛围㊂3.4有机融合涉海专项规划保护目标浙江省是海洋资源大省,涉海专项规划众多86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如交通港口规划㊁渔港建设规划㊁电力发展规划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还涉及不同部门分别划定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㊁产卵保护区㊁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㊁海洋自然保护区㊁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㊂只有充分厘清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与各涉海专项规划空间布局和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关系,统筹解决空间冲突问题,实现管理上的 融合归一 ,才能有效提升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空间治理能力㊂随着信息化㊁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海域综合信息处理及空间信息融合能力逐渐加强㊂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依托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 开发的 浙里蓝海 应用功能,显著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的空间治理能力㊂此外,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开发的 浙江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 建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㊁详细规划㊁专项规划等空间数据的贯通机制和动态更新机制,为实现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与各涉海专项规划的有机融合提供较好的信息支撑㊂3.5基于陆海统筹合理认定管理边界陆海分界㊁河海分界是划分近岸海域与陆地㊁地表水之间管理区域的基准线,其位置界定的合理性㊁准确性对海洋生态环境空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㊂陆海分界通常采用海岸线数据,但由于海岸线本身的不稳定性以及原国土和海洋部门划定海岸线依据的标准不一致,我国海岸线认定长期以来存在一定的分歧㊂此外,浙江省海岛众多,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40%[1],海岛岸线的确定难度较大,给陆海分界带来实际困难㊂河海分界也较为复杂㊂目前浙江省自然资源厅㊁浙江省水利厅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在实际工作中都有各自的管理边界,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赋予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职责,为长期存在的河海管理边界分歧问题提供解决良机㊂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最新发布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即采用 国土空间规划海域范围 ㊂同时,考虑到目前浙江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与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之间存在管理重叠和空白的问题,建议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在修编过程中认定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河海分界及陆海分界,并对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的入海边界进行修正,以形成统一衔接㊁功能互补㊁相互协调的区划管理体系,为进一步贯通陆海污染防治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联动打下良好基础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张海生.浙江省海洋环境资源基本现状(上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Z H A N G H a i s h e n g.T h e b a s i c s t a t u s o fm a r i n e r e s o u r c e s f o r 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M].V o l u m eO n e.B e i j i n g:C h i n aO c e a nP r e s s,2013. [2]贾建军,夏小明.浙江省重要海洋资源及其承载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J I AJ i a n j u n,X I AX i a o m i n g.K e y e l e m e n t s o fm a r i n e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f o r Z h e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M].B e i j i n g:S c i e n c e P r e s s,2020.[3]王孝程,解鹏飞,李晴,等.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及保护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5):1197-1205.WA N G X i a o c h e n g,X I EP e n g f e i,L IQ i n g,e t a l.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o f t h eY a n g t z eE s t u a r y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J].R e-s e a r c h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2020,33(5):1197-1205.[4]韩爱青,索安宁.试论新时代海洋空间规划的规划层级及规划重点[J].海洋环境科学,2022,41(5):761-766.H A N A i q i n g,S U O A n n i n g.D i s c u s s e s o n t h e p l a n n i n g l e v e l s a n dk e yp o i n t s o fm a r i n e s p a t i a l p l a n n i n g i n t h e n e we r a[J].M a r i n eE n v i r o n-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2022,41(5):761-766.[5] D O U V E R EF.T h e i m p o r t a n c e o fm a r i n e s p a t i a l p l a n n i n g i na d v a n c i n g e c o s y s t e m-b a s e ds e au s em a n a g e m e n t[J].M a r i n eP o l i c y,2008,32(5):762-771.[6]王益鸣,张立,施建荣,等.浙江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3):63-67.WA N G Y i m i n g,Z H A N GL i,S H I J i a n r o n g,e ta l.T h e t r e n d s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q u a l i t y a n d m a j o r p o l l u t a n t s i nZ h e j i a n g c o a s t a l f u n c t i o n z o n e s[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o n i t o r i n g i nC h i n a,2012,28(3):63-67.[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T h eS t a t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f t h eP e o p l e's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T h e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u n c t i o n z o n i n g i nC h i n a第2期柴小平,等: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现状㊁问题及对策研究87 [M].B e i j i n g:C h i n a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P r e s s,2002.[8]国家环境保护局.海水水质标准:G B3097-199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T h eS t a t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 t h e P e o p l e's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S e aw a t e r q u a l i t y s t a n d a r d:G B3097-1997[S].B e i-j i n g:S t a n d a r d sP r e s s o fC h i n a,1997.[9]陆州舜,卢静.试论海洋功能区划与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之间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9):14-18.L UZ h o u s h u n,L UJ i n g.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m a r i n e f u n c t i o n a l z o n i n g a n d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u n c t i o n a l z o n i n g a n d t h e i r p r a c t i c e m e a n i n g s[J].O c e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2008,25(9):14-18.[10]邓义祥,李子成,郑丙辉.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概念辨析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12,25(2):146-152.D E N G Y i x i a n g,L I Z i c h e n g,Z H E N GB i n g h u i.S t u d y o n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u n c t i o n z o n e s,i n c l u d i n g p r o b l e m s a n d c o u n-t e r m e a s u r e s[J].R e s e a r c h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2012,25(2):146-152.[11]高月鑫,曾江宁,黄伟,等.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生态红线关系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1):33-39.G A O Y u e x i n,Z E N GJ i a n g n i n g,HU A N G W e i,e t a l.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m a r i n e f u n c t i o n a l z o n i n g a n dm a r i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r e d l i n e[J].O c e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2018,35(1):33-39.[12]卢瑛莹,楼乔奇,刘柏辰.基于 三线一单 的排污许可精细化管理设想[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1,43(10):1325-1328.L U Y i n g y i n g,L O U Q i a o q i,L I U B a i c h e n.T h e c o n c e i v e so f r e f i n e d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p o l l u t a n td i s c h a r g e p e r m i tb a s e do n t h r e e l i n e s a n d o n e l i s t [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l l u t i o n&C o n t r o l,2021,43(10):1325-1328.[13]赵玉婷,李亚飞,董林艳,等.基于 美丽海湾 建设的 三线一单 编制实践:以儋州市环新英湾地区为例[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2,44(1):142-148.Z HA O Y u t i n g,L IY a f e i,D O N GL i n y a n,e t a l.P r a c t i c e o f t h r e e l i n e s a n do n e l i s t b a s e d o n b e a u t i f u l b a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c a s e s t u d y o f X i n y i n g B a y r i mi nD a n z h o uC i t y[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o l l u t i o n&C o n t r o l,2022,44(1):142-148.[14]王建忠,任志刚,王鹏,等.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海岸线界定方法探讨[J].海洋测绘,2020,40(3):50-54.WA N GJ i a n z h o n g,R E NZ h i g a n g,WA N GP e n g,e t a l.D 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m e t h o d o f c o a s t l i n e d e l i m i t a t i o n f o r n a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 [J].H y d r o g r a p h i cS u r v e y i n g a n dC h a r t i n g,2020,40(3):50-54.[15]林桂兰,郑勇玲.海岸线修测的若干技术问题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7):61-67.L I N G u i l a n,Z H E N G Y o n g l i n g.D i s c u s s i o no ns o m et e c h n i c a l p r o b l e m so fc o a s t l i n es u r v e y[J].O c e a n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2008,25(7):61-67.[16]李修颉,林坚,楚建群,等.国土空间规划的陆海统筹方法探析[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5):60-68.L IX i u j i e,L I NJ i a n,C HUJ i a n q u n,e t a l.R e s e a r c ho f l a n d-o c e a n p l a n n i n g m e t h o d i nt e r r i t o r i a l s p a c e p l a n n i n g[J].C h i n aL a n dS c i e n c e, 2020,34(5):60-68.[17]张琳,雷惠,黄备,等.近30年浙江省大陆海岸线遥感监测与变迁分析[J].科技通报,2017,33(12):54-59.Z HA N GL i n,L E IH u i,HU A N GB e i,e t a l.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m o n i t o r i n g a n da n a l y s i s o f Z h e j i a n g t e r r e s t r i a l c o a s t l i n e e v o l u t i o n i n t h e p a s t 30y e a r s[J].B u l l e t i n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2017,33(12):54-59.[18]康波,丁家玮,王志文,等.浙江省近50年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22,39(9):57-64.K A N GB o,D I N GJ i a w e i,WA N GZ h i w e n,e t a l.T e m p o r a l a n d s p a t i a l c h a n g e s o f c o n t i n e n t a l c o a s t l i n e i nZ h e j i a n g i n r e c e n t50y e a r s[J].O-c e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d M a n a ge m e n t,2022,39(9):57-64.[19]王艳,张震宇,孙明东,等.我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制度发展现状及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21,34(3):671-677.WA N G Y a n,Z H A N GZ h e n y u,S U N M i n g d o n g,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t u s 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 c o a s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u n c t i o nz o n e s i nC h i n a[J].R e s e a r c h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2021,34(3):671-677.[20]吴健,王菲菲,胡蕾.空间治理:生态环境规划如何有序衔接国土空间规划[J].环境保护,2021,49(9):35-39.WUJ i a n,WA N GF e i f e i,HU L e i.S p a t i a l g o v e r n a n c e:h o w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l a n n i n g i n t e g r a t e dw i t hn a t i o n a l s p a t i a l p l a n n i n g s y s t e m[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2021,49(9):35-39.[21]安太天,朱庆林,岳奇,等.我国海洋空间规划 多规合一 问题及对策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9(3):28-35.A N T a i t i a n,Z HU Q i n g l i n,Y U E Q i,e t a l.E x p l o r i n g t h e q u e s t i o n s a n d a p p r o a c h e s a b o u tm u l t i p l e s p a t i a l p l a n n i n g's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nm a r i n es p a t i a l p l a n n i n g i nC h i n a[J].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O c e a n o l o g y a n dL i m n o l o g y,2019(3):28-35.[22]苏纪兰.中国近海的环流动力机制研究[J].海洋学报,2001(4):1-16.S UJ i l a n.Ar e v i e wo f c i r c u l a t i o nd y n a m i c s o f t h e c o a s t a l o c e a n s n e a rC h i n a[J].H a i y a n g X u e b a o,2001(4):1-16.。
浙江省水资源公报
![浙江省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30f4174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c.png)
浙江省水资源公报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
这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长江、钱塘江、瓯江、苕溪、京杭大运河等众多水系。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问题逐渐显现,如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浙江省政府每年发布《浙江省水资源公报》,旨在公开水资源管理情况,提高公众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和。
2022年的《浙江省水资源公报》显示,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79.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70.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3.2亿立方米。
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369.5毫米,平均径流深为460.9毫米。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661立方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用水方面,2022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08.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74.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为61.5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为54.6亿立方米。
与上年相比,总用水量略有下降。
同时,《浙江省水资源公报》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水资源问题。
首先,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北部地区则相对较为匮乏。
其次,水污染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地区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
此外,水资源浪费现象也时有发生,需要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浙江省水资源公报》提出了多项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质标准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减少用水量和浪费现象。
此外,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管力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总之,《浙江省水资源公报》是公开水资源管理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发布公报,公众可以了解水资源现状和管理情况,提高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和度。
《浙江省水资源公报》也提出了多项措施来管理和利用好水资源,为保障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省水资源公报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
这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长江、钱塘江、瓯江、苕溪、京杭大运河等众多水系。
浙江省森林资源现状
![浙江省森林资源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e5c1908f78a6529647d53af.png)
浙江省森林资源现状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具有南北过渡性和多宜性,降水充沛,集山水海洋之地利,生境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植被在中国植被区划系统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主要森林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
根据2005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公报,全省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
全省森林覆盖率57.4%(不含其它灌木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一、林地面积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疏林地面积3.83万公顷,其它灌木林面积31.36万公顷,未成林地面积(含未成林造林地和未成林封育地)12.93万公顷,苗圃地面积3.35万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14.84万公顷,宜林地面积17.24万公顷。
二、活立木蓄积按照林木类型的不同,活立木蓄积分为森林蓄积、疏林蓄积、散生木蓄积和四旁树蓄积。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9382.93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7223.14万立方米,疏林蓄积29.35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1445.40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685.04万立方米。
三、森林林种结构根据《森林法》,我国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其中:防护林面积158.26万公顷,特用林面积8.38万公顷,用材林面积305.26万公顷,经济林面积112.52万公顷。
因受阔叶林保护的影响,目前我省薪炭林面积已很少。
四、乔木林树种结构我省乔木林按树种结构划分:针叶林面积257.91万公顷,蓄积11761.04万立方米;阔叶林面积119.90万公顷,蓄积3436.72万立方米;针阔混交林面积42.37万公顷,蓄积2025.38万立方米(乔木林按树种结构面积和蓄积比例见图1-6)。
乔木林的树种结构以针叶树种为主。
按浙江省历史沿用的优势树种组划分:松木林面积158.65万公顷,蓄积6833.81万立方米;杉木林面积125.22万公顷,蓄积6141.55万立方米;阔叶林面积109.74万公顷,蓄积4247.78万立方米;乔木经济林面积26.57万公顷(乔木林各优势树种组面积和蓄积比例见图1-7)。
近十年浙江省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近十年浙江省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7cbdd660740be1e640e9a2a.png)
2+*6#03)$H'.#'+#)$!.0$6'$6E$A1*0$40I'4+).3)A2*.A'405'+0. ,$-#.)$/0$+'1J*'1#+; #$K"0L#'$& @.)-#$40)-0.+"0G'3+C04'60
提出有效划定全市人口&经济生态红线!建立入境 断面水质监测管理制度与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联动 机制等污染控制措施' 卢华等+U, 分析了呼和浩特 市地表水十年来的变化趋势及污染特点!认为工业
收稿日期%"%!S +%S +"& #修订日期%"%!& +%U +"U 基金项目%国家生态环境部( 太湖流域浙江片3 五水共治1 长效 管理机制创新与水环境治理技术集成推广应用) 基金资助项目 ""%!& -`%S"%&%%( +%" $ 作者简介%孙忠"!(&U*$ !男!浙江杭州人!工程师!硕士!主要 从事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 通信作者%俞洁 QMF:;A% 2bJ9e;3f!*T #@CF
第 T% 卷$第 , 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 年 & 月
近十年浙江省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四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四](https://img.taocdn.com/s3/m/b77c2a24376baf1ffc4fadc8.png)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四边三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浙委办〔2012〕87号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属各单位:《浙江省“四边三化”行动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8月14日浙江省“四边三化”行动方案 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简称“四边区域”)的环境状况是反映生态浙江建设水平的重要窗口,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
由于“四边区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不高,已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
加快改善“四边区域”的环境面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生态浙江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巩固全省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环境卫生整治成果,扎实开展“四边区域”洁化、绿化、美化行动(简称“四边三化”行动),制定如下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为目标,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根本,以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全面整治“四边区域”环境问题,建立健全“四边三化”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和进度安排(一)工作目标。
通过“四边三化”行动,到2014年全省国省道公路边一定区域(边界为高速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200米、普通国省道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100米)和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影响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得到全面整治,“四边三化”水平显著提升,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的景观带和风景线;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环境卫生意识和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1-9年级
![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1-9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eabe2451a76e58fafab00390.png)
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1年级~9年级浙江省教育厅制订二00六年六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4)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8)主题1浙江沿革 (8)1.1历史概要 (8)1.2行政区划 (9)1.3人口与民族 (10)1.4风土人情 (10)1.5今日城乡 (10)主题2浙江环境 (8)2.1地形地貌 (11)2.2气候特征 (12)2.3河流湖泊 (12)2.4自然灾害 (13)2.5环境保护 (13)主题3浙江文化 (14)3.1 文化遗存 (14)3.2 文化胜迹 (15)3.3 民间艺术 (16)3.4 文化名人 (17)3.5 教育科技 (17)主题4浙江经济 (18)4.1 自然资源 (18)4.2 旅游资源 (19)4.3 地方物产 (19)4.4 经济发展 (20)主题5和谐浙江 (20)5.1 健康成长 (21)5.2 安居乐业 (22)5.3 平安社会 (22)5.4 发展前景 (24)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原则和建议 (24)一、教材编写原则 (24)二、教材编写建议 (24)第五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25)一、教学建议 (25)二、评价建议 (25)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6)附录专题教育内容在国家课程和浙江省地方通用课程中的分布情况表 (27)第一部分前言地方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面向局部地方,满足地方或社区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发展,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地方通用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地方课程。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对公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了解社会和了解世界,同时要知道和继承民族及地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将当下的学习与明天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近10年浙江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近10年浙江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4161c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4.png)
近10年浙江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徐冰烨;俞洁;沈叶民【摘要】利用浙江省环境空气中SO2、NO2和PM10监测数据,采用Daniel趋势检验法,研究了近10年(2005-2014年)浙江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4年,浙江省县级以上城市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环境空气质量呈好转趋势.(2)SO2年均值呈不显著下降趋势,NO2年均值基本保持稳定,PM10年均值呈显著下降趋势.浙江省SO2、NO2和PM10浓度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浙中北部地区,与2005年相比,2014年浓度高值区域面积减少,污染程度降低.(3)SO2、NO2和PM10月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浓度高值主要出现在1、11、12月,低值集中出现在6-9月.(4)PM10为城市大气中首要污染物,NO2污染负荷呈显著上升趋势,表明浙江省城市空气污染特征逐渐从煤烟型污染过渡到机动车尾气型污染.(5)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和污染源综合整治等人为控制措施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地形、气象、沙尘等自然因素是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的外因.%According to the urban ambient ai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from 2005 to 2014 in Zhejiang Province,the air quality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terms of SO2,NO2 and PM10.The variation tread and influence factor of air qual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were studied by Daniel trend test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average value of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 in county level cities of Zhejiang Provin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suggested the urban ambient air quality presented a trend of improvement during 2005-2014.(2) The annual average of SO2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gradually since 2007.The NO2 concentration basically remained stable.The PM10concentra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line.Spatially,the concentration of air pollutants in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Zhejiang was high.The regional area of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SO2,NO2 and PM10 decreased and the pollution degree obviously declined in 2014 compared to 2005.(3) The monthly variation of SO2,NO2 and PM10 basically had the same trend.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appeared in January,November and December and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occurred from June to September.(4) PM10 was the primary pollutant of urban ambient air pollution.The NO2 pollution load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which showed that the air pollution patter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s transferring from coal burning caused problem to automobile exhaust related pollution.(5)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such as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the total amount control of pollution discharged and the control of pollution sourc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air quality.Natural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meteorology and dust storm were external cause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air pollutants.【期刊名称】《环境污染与防治》【年(卷),期】2017(039)006【总页数】7页(P610-615,619)【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SO2;NO2;PM10;浙江省【作者】徐冰烨;俞洁;沈叶民【作者单位】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杭州 310015;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杭州 310015;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杭州 310015【正文语种】中文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能耗量以及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较差,空气污染已成为目前突出的城市环境问题[1-8]。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e283681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e.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0.16•【字号】浙政办发[2009]135号•【施行日期】2009.10.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13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九年十月十六日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9〕28号),设立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省环境保护厅是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省政府组成部门。
一、职责调整(一)划入原省环境保护局的职责。
(二)取消已由国务院、省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扩权强县改革中省政府规定应当交由县(市)政府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事项。
(三)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审批和发放职责交给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四)将有关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编制中的技术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污染物减排核查的技术性工作、环境监测统计汇总分析等事务性工作交给事业单位。
(五)加强环境政策、规划、标准等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职责。
加强生态省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协调工作职责。
加强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指导、协调、监督职责。
加强落实国家和省减排目标、环境监管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起草有关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
拟订环境保护政策,参与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经济、技术、资源配置和产业政策。
监督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组织制定并监督实施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二)组织拟订和监督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及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
二O一四义乌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二O一四义乌环境质量状况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f4e711310066f5335a81215b.png)
二O一四年度义乌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四条之规定,现发布2014年度义乌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一、综述2014年,我市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全力开展“五水共治”、大气污染治理、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工作,提前超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2014年,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义乌江、大陈江、洪巡溪出境水质总体达到Ⅳ类;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较2013年增加19天,达到232天,PM2.5浓度同比下降9.1%;环境噪声基本达标,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区域噪声比2013年各有升降;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基本得到有效处置或利用。
二、环境质量状况(一)水环境地表水2014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我市义乌江、南江8个地表水断面开展了12次(1次/月)23个项目的常规监测;对大陈江、城内河道、洪巡溪8个地表水断面开展了6次(1次/单月)23个项目的常规监测。
监测数据表明:2014年地表水质量相比2013年水质有所提升。
2014全年地表水142站次常规监测中,劣Ⅴ类水为39站次,占27.5%;Ⅴ类水为11站次,占7.7%;Ⅳ类水为46站次,占32.4%;Ⅲ类水为46站次,占32.4%。
相比2013年,劣Ⅴ类水站次比例下降35.0%,Ⅴ类水站次比例下降0.6%,Ⅳ类水站次比例上升3.2%,Ⅲ类水站次比例上升32.4%。
以全年平均值来看:义乌江的6个监测断面中,义东桥、塔下洲2个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属重度污染,候芹渡断面水质为Ⅴ类,属中度污染,兴中桥、杨宅、低田3个断面水质为Ⅳ类,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
相比2013年,兴中桥、杨宅、低田由劣Ⅴ类水质上升到Ⅳ类水质,候芹渡由劣Ⅴ类水质上升到Ⅴ类水质,义东桥、塔下洲维持劣Ⅴ类。
(监测结果见图1-2)。
南江的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均为Ⅳ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目录综述 (2)水环境 (2)海洋环境 (5)大气环境 (8)城市环境 (9)固体废弃物 (13)辐射环境管理 (14)自然生态环境 (14)专题 (16)综述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一批“十五”重大建设项目启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得到加强,其中城市建设投资217亿元,比上年增长87.7%。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的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坚持“三并重、三并举”方针,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规范环境管理,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全省污染防治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已经起步,“碧水、蓝天、绿色”三大环保工程稳步推进,环保部门自身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01年全省环境质量在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改善。
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酸雨污染仍较严重,高酸雨率和高酸度的城市有所增加;地表水水质总体上较上年略有好转,大部分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但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水质污染仍然严重,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域富营养化问题仍较突出,赤潮频发;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夜间噪声超标现象仍较为严重;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水环境状况全省江河干流水质总体基本良好,但在部分支流和流经城镇的局部河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运河、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污染仍然严重,湖泊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
水体污染的特征呈有机型,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石油类和总磷。
据分设在八大水系、平原河网和湖库的170个省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52.4%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其中Ⅰ类水质为8.2%、Ⅱ类为37.1%、Ⅲ类为7.1%),25.9%的断面水质为Ⅳ类,21.8%的断面水质为Ⅴ类和劣于Ⅴ类(其中Ⅴ类水质为2.4%,劣Ⅴ类为19.4%),见图1。
八大水系满足功能河段数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瓯江、飞云江、曹娥江、苕溪、钱塘江、甬江、椒江、鳌江。
八大水系钱塘江是我省最大的水系,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其中Ⅰ、Ⅱ类水河段长度占48.2%,整个水系50.8 %的河段水质能满足功能的要求。
主要污染河段为东阳江、南江和金华江的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总磷、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等。
曹娥江以Ⅱ类水体为主,占总评价河段长度的46.5%,70.0%的河段水质能满足功能的要求,主要污染河段位于干流的桑盆殿和新昌江下游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挥发酚和石油类等。
甬江以Ⅱ~Ⅳ类水体为主,占总评价河段长度的73.5%,水系中45.3%的河段水质能满足水域功能的要求,主要污染河段位于干流的三江口和奉化江的翻石渡,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石油类等。
椒江以Ⅱ类水体为主,占总评价河段长度的49.7%,水系中39.7%的河段水质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河段位于灵江的水云塘、西岑和永宁江的江口,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石油类等。
瓯江是我省第二大水系,以II类水体为主,水质优良,其中Ⅰ、Ⅱ类水河段长度占93.0%,86.9%的河段水质都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系中已无明显污染河段。
飞云江水质主要为Ⅱ类,占评价河段长度的78.6%,水质优良,78.6%的河段水质能满足功能要求,水系中已无明显污染河段。
鳌江水质主要为Ⅳ~劣Ⅴ类,大部分干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无法满足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石油类等,水中溶解氧含量低。
苕溪水质主要为Ⅲ、Ⅳ类,占总评价河段长度的68.8%,整个水系有54.7%的河段水质能满足功能的要求,主要污染河段位于西苕溪的递铺和泗安溪的下莘桥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等,水中溶解氧含量低。
其他水域运河运河水质尽管有所好转,但氨氮和总磷指标仍然超标,全部河段水质均不能满足功能要求。
平原河网水质主要为Ⅳ~劣Ⅴ类,93.8%的断面不能满足功能的要求,总体水质差,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和总磷。
2001年八大水系和运河水质满足功能河段百分率见图2。
图2 八大水系和运河满足功能要求示意湖泊水库水库水质总体优良,绝大部分可达Ⅰ、Ⅱ类;湖泊水质相对较差,其中鉴湖水质最好,为Ⅱ类,东钱湖水质为Ⅲ类,西湖水质为Ⅳ类,南湖水质较差,为劣Ⅴ类;湖泊已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湖泊水库水质状况见图3。
图3 浙江省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状况图地下水全省地下水水质良好,基本未受污染。
但在地表水污染严重的河沟河网附近的浅层地下水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滨海地区及杭嘉湖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已造成局部区域地面沉降,尤其是嘉兴市最大地面沉降已达827.6毫米。
废水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2001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4.3亿吨,比上年增加14.1%。
其中工业废水15.8亿吨,比上年增加2.2亿吨,占65.0%,生活污水8.5亿吨,比上年增加0.8亿吨,占35.0%。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63.2万吨,比上年增加7.3%。
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2.1万吨,比上年减少6.4%,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1.1万吨,比上年增加26.9%,占总量的49.2%。
工业废水中有毒污染物、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的排放量均比上年减少。
2001年全省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5%,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表1 2001年与2000年废水及COD排放状况对比措施与行动全省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在2000年“一控双达标”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人员培训、公众有奖举报、加强环境监理、市场化运作污染物处理设施等多种措施,实施长效管理,努力提高稳定达标率。
杭嘉湖水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国家核查全面完成国家《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确定的工作任务,通过了国务院核查组的核查。
编制《杭嘉湖地区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并下发各地实施。
饮用水源保护全省已建成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保护区205个,日取水量达205万吨,服务人口已达1588万。
海洋环境2001年我省近岸海域(领海基线外延12海里以西)环境污染仍然严重,绝大部分环境功能区未能达到水质保护目标要求,污染程度位于全国沿海省(市、自治区)的第二位,已无一类海水。
海水中活性磷酸盐、无机氮超标严重,水质超四类和四类的占81.0%,且超四类的占半,超四类的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1.98万平方公里。
海水中铅普遍超标,局部海域尤其是浙江北部海域,汞和化学需氧量超标率较高。
主要港湾因长江及沿海河流冲淡水、港口污水、养殖废水等的排放,海水普遍受到无机氮、磷酸盐的污染。
见图4、图5、图6。
受污染影响,沿岸水体病原菌及条件致病菌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浮游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结构变化不大,底栖生物生存环境仍较差,生物量继续呈下降趋势,但生物多样性与上年相比总体上略有回升。
海域富营养问题仍较为突出,嵊泗北部、中街山列岛、浙江中部仍是赤潮多发地带,赤潮发生的频率仍无减缓迹象,浙江中部海域继长江口及中街山列岛后已成为第三块赤潮多发区。
全省大部分沿海地区经济贝类的卫生状况基本较好,省内沿岸自然生长或人工养殖的经济贝类均未检出麻痹性贝毒。
图4 2001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超标情况措施与行动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为适应沿海社会经济发展和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2001年完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调整工作。
经省政府同意,由省计委与省环保局联合下发沿海各市县(区)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实施。
图6 2001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海岸带重点入海排污口调查全面完成全省海岸带重点入海排污口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海岸带排污口排污情况,为下一步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赤潮预防、控制和治理为有效预防和制止赤潮在我省沿海海域的发生、发展和蔓延,切实做好赤潮防治工作,部署了2001年全省近岸海域的赤潮预警和减灾工作,制定了《浙江省海洋与渔业系统赤潮防灾减灾工作预案》,为来年全面展开近岸海域赤潮的监控和赤潮的防灾减灾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次实施“碧海行动”——陆海空联合执法大检查为加强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我省以海上渔政执法特编船队为骨干,配以中国海监飞机空中巡航,开展了历时10多天的联合执法大检查,行动成效显著。
大气环境酸雨全省基本被酸雨覆盖,酸雨率已达75.5%,部分城市超过90.0%。
2001年全省各地降水pH(酸度)年均值都在5.6以下,其中87.5%的地区降水pH值低于5.0,临安、开化、安吉等地甚至低于4.5。
降水中主要酸性污染物质是硫酸根离子,但硝酸根离子的影响也在逐年加大。
降水酸度变化见图7。
图7 浙江省降水酸度变化趋势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1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59.2万吨,比上年减少2.8%,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55.6万吨,生活排放3.6万吨。
全省烟尘排放24.3万吨,比上年减少4.3%,其中工业烟尘排放23.2万吨,生活烟尘排放1.1万吨。
工业粉尘排放46.1万吨,比上年减少5.9%。
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87.65%,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0.63%。
表2 2001年与2000年废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对比措施与行动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编制了《浙江省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
2001年,全省淘汰和关停了62座小水泥窑、拆除小轧钢生产线27条、关停小火电机组装机容量7.5万千瓦,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万多吨。
同时治理二氧化硫排放重点污染源,全省酸雨控制区内年排放二氧化硫100吨以上的490家重点污染企业,已有485家达标排放,达标率为98.9%。
继续加大火电厂脱硫力度,继半山电厂250MW、巨化集团公司热电厂60MW发电机组完成脱硫工程后,萧山电厂2台125MW发电机组烟气脱硫工程通过了环境影响报告书预评审。
电力部门通过燃用低硫煤、关停小机组、积极开展烟气脱硫等工作,使万度电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严格控制燃煤、燃油的含硫量限值,实现了省政府下达的“2001年,电厂、城市燃煤的含硫量分别控制在1.0%和0.8%以下”的目标任务。
杭州等大气环境重点保护城市还制订了“禁燃” 计划,分块分期禁止城区内的第三产业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清洁燃料。
水泥行业粉尘治理整顿 2001年在全省水泥行业核发生产许可证工作中,坚持把环保达标作为前提条件之一,对水泥行业粉尘治理达标工作进行了全面复查。
城市环境城市空气环境2001年浙江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城市空气污染总体上属于煤烟型,在交通繁忙的城市已开始由单纯的煤烟型向煤烟-机动车废气混合型污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