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莆田市城市文化建设及未来十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市城市文化建设及未来十年发展战略规

划研究报告

前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国家“十二五”规划设“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单独为篇,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等伟大目标,对“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长远着眼谋划文化立国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已成为一种政治责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活力源泉,文化发展战略在提高国家及区域整体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

“十二五”时期是莆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湄洲湾港口城市崛起,实现“跨越发展,宜居港城”总体目标的关键时期。这一系列宏伟蓝图的实现,有赖于文化的引航和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考虑文化建设中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制定《莆田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对于落实国家和福建省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服务莆田建设宜居港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指导全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规划》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的精神,立足莆田市文化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在回顾总结莆田文化建设成就的基础上,阐明未来十年莆田文化发展的指

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组织政策保障,并提出一批重大文化工程,为“十二五”期间推进全市文化发展和安排重大项目建设与投资提供基本依据。

规划基期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20年。

本《规划》参照依据如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福建文化强省纲要》

《福建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宜居莆田建设规划(2010-2020)》

第一章基础条件与总体要求

一、文化资源和基础条件

莆田市古称“兴化”,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自古是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知名的“戏曲之乡”、“民间绘画之乡”、“摄影之乡”、“木雕之城”、“银饰之乡”和“古典工艺家具之都”。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莆田市,现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和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湾北岸开发区。陆域面积413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全市现有汉、回、畲、壮、苗等33个民族,截至2011年末总人口326万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座正在崛起的港口城市。

近年来,莆田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立足实际、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乘势而上,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为“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的繁荣与跨越奠定了基础。

(一)文化资源底蕴深厚

莆田在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构成了文献名邦、妈祖文化、莆仙戏曲、祈梦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南少林文化、宗亲文化等重要文化脉络,留下了众多文化名胜。

莆田市现保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共计800多处,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4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7项、省级19项。

自然景区资源优势明显,山海俱得,风光旖旎,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全国水利风景区1个、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

上述文化资源与自然景区资源共同构成了莆田文化资源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文化序列:

1、妈祖文化序列。妈祖信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广及四海,以其独有性、不可复制性的绝对优势成为莆田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构成了莆田文化资源体系中的第一梯队。

2、传统工艺序列。莆田木雕传统技艺、仙作古典家具、商业油画、金银珠宝首饰在资源发展现状、资源发展潜力、市场消费需求及资源投资价值方面占据突出的经济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效益联动能力,构成了莆田文化资源体系中的第二梯队。

3、民俗文化序列。南少林文化、九仙祈梦文化、莆仙戏曲、春节元宵习俗等民俗文化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维度具备一定的单体资源开发价值,共同构成了莆田文化资源体系中的第三梯队。

4、文献名邦序列。以黄滔、徐寅、蔡襄、郑樵、刘克庄、林兆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在福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文化名家创造的累累文化硕果,与存留至今的众多塔、陂、桥、观庙寺楼以及府第民居等灿烂的文物古迹共同奠定了莆田文化特别繁荣发达的坚实基础,构成了莆田文化资源体系中的第四梯队。

(二)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1、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自2002年起,莆田市立足实际、先行先试,通过持续的探索和积极实践,在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整体转企改制等改革及创新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