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课堂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课堂提问

武鸣县双桥镇双桥小学

黄会兰

【摘要】:在课堂提问可分为引发性问题、疏导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总结性问题、感想性问题等五类。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注意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的精神、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形式多样,每日有疑,持之以恒、课内外结合质疑、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人、具备丰富的知识质疑、问题意识的提高要注意渐进性、善待儿童的好奇心,珍爱问题的源泉。问题提出后,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充分肯定正确点、及时纠正错误点、高度重视闪光点、善于引导分歧点。

【关键词】提问课堂小学

课堂提问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实时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理解程度;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理解知识的进程看,提问可分为以下五类:

1.引发性问题。新课开始时,教师借助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教师拿着一个充满空气的透明塑料袋进教室,问同学们想知道这口袋里装了些什么。

2.疏导性问题。这类问题是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以及必须掌握的知识(难点与重点)进行提问。

3.探究性问题。这类问题是引导学生就某些内容作深入的理解。例如,既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五分之一左右,火柴能燃烧起来,那么,如果火柴在纯氧气的环境中的燃烧情况会怎么样呢?

4.总结性问题。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小结。

5.感想性问题。让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感想。

针对以上分类,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信息量。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一篇文章中每个句子所含的信息量是不同的。有的句子所含信息量大,教师如果能捕捉住这些句子去挖掘,而且抓住几个点可以形成相当大的覆盖面。

2、控制难易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如要学生摘桃子,站在原地摘不到,得跳一跳方能到手。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有难度才能刺激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难得适度。当然,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较深奥、难度大,就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或以旧探新铺路搭桥,或同类启发,触类旁通,或浅化难点,平缓坡度,化难为易。提问应着力深入浅出,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海上日出》是名家名篇。开始就点明记叙中心, 交代看日出的时间是“天还没有大亮”,看日出的环境是“周围很静”和“机器的声音”。教师问:“既然有机器声,怎么能说很静?”学生始料未及,一时不知从何答起。教师增设同类问题,引导类比,学生才明白了通过对所能听见的细微声音的描写突出环境静,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写法。此时,学生的求知心理暂时得到了满足,接着教师反问:轰隆隆的机器声属细微声吗?学生怔住了。教师启发他们理解周围一词所表示的特定环境。教师有意加重语调,连说两遍“周围——周围”并辅之以动作。学生茅塞顿开,领悟到在一望无垠的茫茫大海之中,即使是机器声也显得细微了。最后教师小结:“以声音反衬静,更增强了寂静感。在这样的时间和环境观赏日出,色彩纯净,气氛清幽,心欢目悦,充满生机,突出了中心。”

3、把握提问角度。提问角度灵活多样,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如教学“什么是长方体”时,可以先问:“你们见过像砖块形状的东西还有哪些?”学生会很快回答诸如“冰箱、石条、墨水盒”等,再从这些物体中归纳出长方体概念,学生就容易把握了。

4、把握节奏感。课堂提问应呈现一种快慢适宜,有张有弛的学习氛围,不能像丢炸弹一样让人无所适从。可运用“提问———等待———回答———等待———评价”结构模式构成快慢相宜的提问节奏,以符合学生思维的间断性、跳跃性。

5、诱发学生自己提问。教师应善于创设现实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其主动提问,使之通过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尝试解决、体验成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无穷魅力。我们应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符合逻辑的猜想,预测问题解决的方向和趋势。

在培养"问题意识"时教师应注意些什么?

1、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的精神。首先在于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并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因势利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不能在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积极性,而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2、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的一问一答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而把创新学习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改变学生不爱问"问题"的习惯。老师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问多答,一问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3、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方法,还要做示范,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让学生从敢于问到善于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4、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不能轻视,要适时解答,不然就有可能挫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当然解答时应有技巧,不是笼统地给予答案,而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用适当的方式解答,也就是在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而不是包办代替,束缚学生的思想。

5、形式多样,每日有疑,持之以恒。要让质疑落到实处,教师一定要多想办法,不断变换形式,天天有疑,并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如同桌之间相互质疑,前后、左右四人质疑,小组讨论质疑,全班集体质疑,教师课堂质疑,教室后墙上开辟"每日一疑"等方式。

6、课内外结合质疑。问题意识的培养,仅靠书本,靠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把课内外结合起来。课堂中,书本上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作深入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探讨;对课本外,生活中的问题,向他们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在对课内外问题的探索中,提高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7、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的主人。那么课堂对问题的关注点要由传统的以书本设计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向以学生自我需要解决的自我发现的问题为中心转移。因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教师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在于自身提出问题,而在于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追求单一的考试成绩变为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发现,敢于冲破对书本、对教师以及权威的崇拜。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探索知识转变。

8、具备丰富的知识质疑。问题意识要以丰富的知识为背景。学生基础越扎实,知识面越广博,想得就越多越深远。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各门基础课程,而且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

9、问题意识的提高要注意渐进性。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其他知识一样,都是逐步提高的。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提高要经过想问、敢问、乐问、精问这四个发展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