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措施对西北绿洲灌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河西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河西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潘艳花;马忠明;吕晓东;张立勤;王智琦【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2(021)011【摘要】在河西地区采用节水灌溉栽培方式,研究传统耕作(CT)、平作固定道(ZT)、固定道垄作(PRB)和垄作沟灌(FRB)4个处理下春小麦土壤水分、蓄水量、蒸散量、产量及其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0~10 cm土层PRB含水量分别高出CT、FRB、ZT处理13.70%、23.50%、4.80%,春小麦全生育期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0~120cm土壤储水量也表现出PRB>ZT>FRB>CT的趋势.不同处理春小麦蒸散量差异很大,阶段蒸散量表现出CT>ZT>FRB>PRB,三叶期—抽穗期相差最大,CT分别比FRB、ZT和PRB高出15.56%、23.59%和38.73%,阶段蒸散量高峰值集中于生长中后期.PRB处理成穗数在4个处理中达到最大,分别比FRB、CT和ZT处理高出17.03%、2.40%和7.19%.PRB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比FRB、CT和ZT处理高出22.57%、30.49%和18.95%.PRB处理耗水量比FRB、CT和ZT处理少6.70%、28.80%和12.68%.可见,PRB处理节水效果明显,且达到增产的效果.【总页数】7页(P53-59)【作者】潘艳花;马忠明;吕晓东;张立勤;王智琦【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2.7【相关文献】1.绿洲灌区固定道垄作春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J], 雒淑珍;马忠明;赵继荣2.绿洲灌区固定道垄作春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J], 雒淑珍;马忠明;赵继荣3.河西灌区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J], 殷文;陈桂平;柴强;郭瑶;冯福学;赵财;于爱忠;刘畅4.河西绿洲灌区不同灌溉模式下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和WUE的灰色关联分析 [J], 成雪峰;柴守玺;张凤云5.不同耕作方式对春小麦田土壤水分过程的影响 [J], 吕晓东;马忠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受到耕作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不同的耕作方式可以对土壤水分保持、养分供应、土壤质地改善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说明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首先,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保持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采用翻耕和深翻技术,这种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蒸发量,导致土壤水分流失。
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如免耕耕作、浅耕耕作等,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提高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
这种方式可以使土壤保持较高的含水量,提供足够的水分供应给冬小麦生长,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其次,耕作方式对土壤的养分供应也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导致土壤贫瘠化。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保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土壤中形成较好的养分供应条件,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保护性耕作方式还能够减少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此外,耕作方式还可以对土壤质地进行改善,对冬小麦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会使土壤发生聚结和结皮现象,阻碍冬小麦根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保持土壤的松散和疏松状态,有利于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为冬小麦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另外,耕作方式还可以对土壤中的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对冬小麦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农药来对抗有害生物的侵害,而这些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抑制冬小麦的正常生长。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通过合理的轮作、间作和避免单一作物连作等措施,有助于调整作物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综上所述,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养分供应,控制有害生物侵害,从而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提高产量。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绿洲灌区的冬小麦是绿洲经济的重要产业,而农民广泛采用的传统耕作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品质下降等。
因此,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是提高作物品质、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为绿洲灌区冬小麦的高产、高品质和生态友好种植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2)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数量的影响;(3)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4)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构型以及分支数量和分支长度的影响。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方法如下:(1)田间试验:选取绿洲灌区内的若干冬小麦种植区域,实施不同耕作措施,如秸秆覆盖、翻耕深度不同、施用有机肥等,对其根系生长发育进行观测和测量,同时对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
(2)室内试验:采用人工控制环境的方式,开展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研究。
在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培育冬小麦植株,对其进行不同耕作措施处理,观测其生长情况和根系特征。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本研究将探究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为提高冬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收益提供科学依据。
预期结果包括:(1)揭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2)观测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包括数量、构型、长度等;(3)找出最优的耕作措施,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减少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来源:《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1).-36—41 作者:高宗军等摘要: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小麦生产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物理特性、杂草、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以前,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覆盖秸秆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小麦拔节后,作物覆盖度增加,处理间土壤含水量、温度差异减小。
与旋耕(RT)相比,小麦收获后,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增加0-5 cm表土层容重、降低15—20 cm土层容重,可显著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显著增加荠菜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旋耕秸秆还田(RTS)对荠菜的影响不显著,可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但有使其单株平均株高、鲜重增加的趋势。
与RT相比,免耕覆盖秸秆3000 kg/hm2(NTS)、免耕不覆盖秸秆(NT)区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3.0%、8.3%,RTS、3ooo免耕覆盖秸秆6000 kg/hm2(NTS6ooo)区小麦产量分别降低9.1%和17.4%。
NTS3ooo处理区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是较适合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方式。
关键词:耕作方式;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容重;杂草0 引言保护性耕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型耕作方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已经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发达国家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轮耕休闲的农作制度相结合,以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为重要内容,不需要过多考虑单产等因素,而中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和资源压力,这种严峻形势决定了产量仍然是中国目前保护性耕作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决定旱地作物产量高低的因素除了作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外,还与土壤的水、肥、气、热因素以及农田杂草有关。
少免耕对土壤的扰动程度低于常规耕作,加之地表覆盖秸秆量大,对太阳直射和地面有效辐射有拦截和吸收作用,影响了土壤与大气间的水热交换,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小气候特征,也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及杂草发生危害程度。
交替灌溉对西北绿洲区小麦间作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1624
作 物 学 报
第 37 卷
间作套种既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传统栽培方法 , 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高产种植方式 , 它能充分利用 地力、光能、热能资源 [1-5], 是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 之一。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 , 水土资源日趋减 少 , 粮食生产问题日益突出 , 如何进一步发挥间作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备受关注 [6] 。西北内陆灌 区光资源丰富 , 热量条件适于发展间作套种 , 但资 源性缺水已严重影响到该种植模式的应用 , 有学者 建议压缩间作面积来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7], 政 府部门也已明确限制并压缩间套种植面积。这些举 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种植业内部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 但作物多样性、单位耕地产出率、种植业总产量、 光能利用率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研发限量供水 条件下的高效节水间套技术 , 已成为西北绿洲发展 多熟种植亟待解决的难题。 基于节水灌溉技术和作物感知缺水根源信号理 论而提出的根系分区交替灌溉 , 是在植物某些生育 期或全部生育期交替对部分根区进行正常灌溉 , 其 余根区进行人为水分胁迫的灌溉方式 [8-9]。该技术可 减少作物营养生长冗余 , 大量节水而不减产或减产 幅度较小 , 并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10-14] 。由两种 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间作群体中 , 不同作物的需 水特性不同 , 但传统间作灌溉制度只按某一作物的 需水特性制定 , 容易造成其配对作物的水分供需错 位 , 使水分无效损耗增大。 因此 , 设计间作灌溉制度 时 , 若能同时考虑不同作物的需水特性和种间互补 高效用水机制 , 并对不同作物分带供水 , 则可以提 高供水与间作群体作物需水的吻合度 , 并创造不同 作物间的交替供水 , 形成类似于交替灌溉技术的模 式 , 但这种供水方式能否降低间作群体耗水总量、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值得进行探讨。本研究通过连续 3 年田间试验 , 在不同灌水水平下 , 研究了交替灌溉 与传统灌溉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 用效率的影响 , 探讨了两种灌溉方式在单作和间作 群体中的产量和用水差异 , 为构建基于交替灌溉理 论的间作节水技术提供数据支撑。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一、引言绿洲灌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冬小麦是灌区的主要作物之一。
冬小麦的根土系统是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基础,对于保证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对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农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根土系统的意义和特征根土系统是指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在绿洲灌区,冬小麦的根土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 根系生长发育呈现根系分叉、侧根发达的特点;2) 根系密度高,呈现较强的根系穿透性;3) 根系形成复杂的根网结构,有利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4) 根系能力强,能够抵抗干旱和病虫害的侵害。
三、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1.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一种常见的耕作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质地和结构,从而有利于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
2. 老化秧病虫害综合防治老化秧病虫害是绿洲灌区冬小麦生产中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选择抗病虫害品种、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等,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对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3. 精确定量灌溉精确定量灌溉是一种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根据冬小麦生长的需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精确计算和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水时间。
研究表明,精确定量灌溉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淋洗损失,有利于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和水分吸收。
四、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根据前期研究的结果,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影响。
例如,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综合防治老化秧病虫害能够减轻病虫害对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进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及各组分贡献的影响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及各组分贡献的影响张宇;张海林;陈继康;陈阜【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09(042)009【摘要】期间农田CO2平均排放速率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根系呼吸所占比例平均为翻耕26.18%、旋耕29.96%、免耕36.44%.冬小麦生育期3种处理条件下,土壤呼吸中根系呼吸的贡献率波动在15%~85%,其中冬小麦拔节期农田土壤根系呼吸贡献率最高.[结论]3种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均表现为大气CO2排放的"汇",但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碳汇强弱不同,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总页数】7页(P3354-3360)【作者】张宇;张海林;陈继康;陈阜【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及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呼吸及各组分贡献的影响 [J], 张前兵;杨玲;王进;罗宏海;张亚黎;张旺锋2.耕作方式对华北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J], 张明园;黄光辉;孔凡磊;陈阜;张海林3.长期定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田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J], 周鹏翀; 沈莹; 许姣姣;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4.有机培肥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J], 张志毅; 熊桂云; 吴茂前; 范先鹏; 冯婷婷; 巴瑞先; 段申荣5.长期定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田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J], 周鹏翀; 沈莹; 许姣姣;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机理_赵亚丽
第30卷第19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0 No.192014年10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Oct. 2014 155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机理赵亚丽1,2,3,薛志伟1,郭海斌1,4,穆心愿1,李潮海1,2,3※(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郑州 450002; 2.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郑州 450002;3. 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2;4. 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驻马店 463000)摘 要:为探明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通过两年田间裂区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常规翻耕、深翻、深松)与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对周年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相关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温度、水分、紧实度、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两因素的互作效用,以及土壤物理性状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深耕(深翻和深松)显著增加了全年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还田增加了冬小麦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却显著降低了夏玉米季的土壤呼吸速率;深耕+秸秆还田可使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增加41.9%和21.0%。
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正相关,土壤紧实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且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相关系数最大。
深耕与秸秆还田交互使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34.9%和38.2%,根系干质量密度分别提高45.0%和39.4%,故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深翻或深松是黄淮海地区适宜的耕作方式。
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黄淮海地区科学有效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土壤;温度;农作物;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干物质积累;影响因素;根系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4.19.019中图分类号:S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4)-19-0155-11赵亚丽,薛志伟,郭海斌,等.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机理[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9):155-165.Zhao Yali, Xue Zhiwei, Guo Haibin, et al. Effects of tillage and crop residue management on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mechanism[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4, 30(19): 155-16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黄淮海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2/3,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
绿洲灌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坚实度的影响
( o lg fAg o o C l eo r n my, n u Ag iu t r l n v r iy L n h u 7 0 7 , i a e Ga s rc lu a i e st , a z o 3 0 0 Ch n ) U
2 1 年 4月 01 第 2期 5  ̄ 5 3 9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6卷
双 月 刊
J 0URNAI OF GANS AGRI U CULTURAL UNI VERS TY I
绿 洲 灌 区冬 小 麦 保 护 性 耕 作 对 土 壤 水 分 和坚 实 度 的影 响
燕永新 , 高宝 , 黄 于爱忠
表 1 试验地 土壤 基本 理化性状
Ta . B sc p y ia n h m ia r p ris o o l te p r e t lst b1 a i h sc la d c e c l o e t f s i a x e i n a i p e m e
t a n T , S a d NT lt n e h a eo t iem osu ec n i o s o ih NTS sg i c n l en h ti TI n p o su d rt es m u sd it r o d t n , fwhc i inf a ty r i— i
能力 l. 8 保护 性耕 作 在西 北 内陆灌 区的研究 较 少 , ] 其 中有研 究认 为保 护 性耕 作 可 以增 加冬 小 麦根 系 的生 物量 l , 高 冬 小 麦 叶片 的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_ 减 缓 9提 ] 1 , 农 田土壤 的 风蚀 速度 [ 增 加冬 小麦 土壤 的 C 1 , O 排 放通 量_] 本 试 验在 甘肃 河 西绿 洲 石 羊 河灌 区 已 】等.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郭天梅;张炜【摘要】在永登县偏干旱区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后,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明显改善,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
冬小麦秸秆覆盖后深松处理的折合产量为6680.0 kg/hm2,较传统耕作增加736.7 kg/hm2,增产率12.4%;秸秆覆盖后免耕处理的折合产量6533.3 kg/hm2,较传统耕作增产9.9%。
两个处理均较传统耕作极显著增产。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2页(P46-47)【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理化性状;生理特性;影响;冬小麦【作者】郭天梅;张炜【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甘肃兰州730000;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长久地维持和提高土壤生产力、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1]。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手段,对农田实行免耕或少耕,尽可能地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2]。
大量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一定程度改善土壤肥力[3]。
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国外已趋于成熟,不仅适合水浇地,也适合旱地生产,对发展旱地农业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4]。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黄土高原旱区,在水资源匮乏、空气干燥、土壤肥力较低等条件下,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会对耕地表层性质及其变化特征、土壤肥力质量恢复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5~6]。
我们于2013年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土壤理化性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1.1 供试材料指示冬小麦品种为京农411。
1.2 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永登县河桥镇河桥村,属中温带偏旱区,平均海拔1 820 m,年平均日照时数2 590 h,年均气温7℃,≥0℃积温2 923.5℃,≥10℃积温2 139.4℃,无霜期143 d。
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
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荒漠与绿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
荒漠地区干旱荒瘠,植被稀疏,而绿洲则是在干旱地区中的一片绿色宝地,生机盎然。
在这两种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会对土壤呼吸产生影响,并且在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土壤呼吸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荒漠和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响应。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土壤呼吸是什么。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中微生物、植物根系和土壤动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它是土壤中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中的有机碳分解和释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呼吸的强度。
在荒漠地区,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荒漠草原、裸地和农田。
荒漠草原通常是指荒漠地区中的一些稀疏植被覆盖的区域,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土壤呼吸率也较低。
裸地是指荒漠地区中没有任何植被覆盖的土地,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极低,土壤呼吸率也非常低。
而农田则是指在荒漠地区中人为开垦出来的耕地,通常施加了大量化肥和农药,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土壤呼吸率也较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呼吸率有着明显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在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这种影响会如何表现。
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温度通常较高,湿度较低。
根据之前的分析,荒漠地区中裸地的土壤呼吸率最低,而农田的土壤呼吸率最高。
在这种高温低湿的条件下,裸地的土壤呼吸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而农田的土壤呼吸率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这是因为高温会加速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从而提高土壤呼吸率;而低湿度会减缓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从而降低土壤呼吸率。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会对土壤呼吸产生影响,并且在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土壤呼吸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土壤呼吸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响应。
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也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土壤保护和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维护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摘要: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采样,分析了四种常见保护性耕作措施(无耕作、秸秆覆盖、翻耕和旋耕)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这些保护性耕作措施显著影响了土壤物理性状,对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
1. 引言内陆河灌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冬小麦是该地区的重要作物之一。
然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管理和过度耕作,导致土壤质量下降,限制了农田生产力的提升。
因此,探索一种科学、可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成为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关键。
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地点本研究选择某内陆河灌区的冬小麦田作为试验地点。
该地区土壤类型为紫色土,年均降水量约为500毫米。
2.2 试验设计随机选择30个相邻田块作为试验区,分为四组,每组设有五块田块。
四种常见保护性耕作措施分别为无耕作、秸秆覆盖、翻耕和旋耕。
2.3 数据采集与分析在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定期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
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
统计数据采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处理。
3. 结果与讨论3.1 土壤含水量在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呈现出显著差异。
秸秆覆盖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组,无耕作组次之,翻耕组和旋耕组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秸秆覆盖和无耕作措施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透明损失,提高土壤保水性。
3.2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物理性状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产生了显著影响。
无耕作组和秸秆覆盖组的土壤容重较低,翻耕组和旋耕组的土壤容重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无耕作和秸秆覆盖措施有利于保护土壤结构,减少土壤压实程度。
3.3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的重要指标。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旱地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业生产区之一,而作为其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冬小麦也是该地区主要的庄稼之一。
而为了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们可以在栽培方式上进行探索和改良,在此,本文将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一、干作物栽培方式干作物栽培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种植方式,其核心是对旱地进行充分的深松,增加土壤通气性,并通过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另外,还要在7-10月进行播种,从而保证其在冬季生长,其特征是生长期间需要耗费大量的水分,部分土地可能面临灌溉困难。
研究发现,适当的干作物栽培可以有效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
首先,深松土壤可以使其更加透气。
其次,通过在播种前进行充分施肥,可以为旱地冬小麦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有效提高其生产力。
但是,在干作物栽培中,由于其需要大量的水分补充,而旱地通常是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所以干作物栽培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区域。
二、保水灌溉栽培方式保水灌溉栽培方式是通过提供足够的水分,保证冬小麦在生长期间不缺水,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其核心是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并通过选用适合该地区的冬小麦栽培品种或育种方式,从而取得更加显著的生产效果。
研究发现,在适宜的地区,保水灌溉栽培方式可以带来显著的生产效果,旱地冬小麦产量可以提高30%-50%以上。
另外,该种栽培方式还能有效防止土壤流失,改善地质,提升土壤肥力。
但保水灌溉栽培也不是适用于所有地区。
由于其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对于水资源的地区而言,该种栽培方式并不经济实惠,并且还会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三、无土栽培方式无土栽培方式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核心是将冬小麦种植在人造基质中,通过加入合适的营养物质,促进冬小麦生长。
其特点是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流失和水土流失,并且不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
研究发现,在试验区域内,无土栽培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并且不会像其他栽培方式一样给环境带来影响。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田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田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农业生产的不息进步,关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CO2)和氧化笑氮(N2O),它们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探究,对于缩减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气候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耕作措施是决定农田环境和土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
目前广泛应用的耕作措施包括常规耕作、保卫性耕作和无耕作。
起首,常规耕作是传统的农田管理方式,主要包括犁地、耕地、平地和传统浇灌。
这种耕作措施会导致土壤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犁地和耕地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质会被氧化分解,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常规浇灌还会导致土壤中的氧化笑氮排放增加。
常规耕作使土壤层次结构发生变化,破坏了土壤结构,促使氧化笑氮淋溶到地下水,然后被排放到大气中。
因此,常规耕作方式会增加冬小麦田CO2和N2O的排放通量。
其次,保卫性耕作是应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重要措施。
保卫性耕作主要包括不翻土、不耕地、不犁地和微耕地。
这种耕作措施有助于保持土壤层次结构的完整性,缩减土壤的二氧化碳排放。
不翻土、不耕地和不犁地等保卫性耕作方式可以缩减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分解速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微耕地是将土壤表层轻微翻动,以实现杂草控制和保持潜水水分的目标,它相对于常规耕作来说具有较低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
因此,保卫性耕作有望降低冬小麦田CO2和N2O排放通量。
最后,无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措施。
它完全放弃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不进行犁地、耕地和平地等操作,取而代之的是草本植物遮盖和直接播种。
无耕作能够显著缩减土壤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
无耕作导致土壤表面被保卫物遮盖,缩减了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分解速率。
同时,无耕作还能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因此,无耕作是缩减冬小麦田CO2和N2O排放通量的一种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田CO2和N2O排放通量产生明显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旱地冬小麦是一种在干旱地区栽培的农作物,栽培方式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包括耕牛耕地、犁地等,这些方式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伤,提高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导致土壤干燥。
而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地面灌溉和滴灌等,地面灌溉方式在施用水量上有些浪费,并且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相比之下,现代化的栽培方式如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等,能够更好地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产量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
保护性耕作通过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了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增加了产量。
滴灌技术也可以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
滴灌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提供了恰当的水分供给,减少了水分的浪费,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栽培方式还会对旱地冬小麦的质量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的旱地冬小麦比传统耕作方式的小麦品质更好。
这是因为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能够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从而提高了小麦的品质。
不同的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现代化的栽培方式如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能够提高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这些栽培方式还能够提高旱地冬小麦的品质。
在干旱地区栽培旱地冬小麦时,应该优先考虑采用现代化的栽培方式,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西北绿洲条件下,不同栽培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生态生理指标的影响
西北绿洲条件下,不同栽培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生态生理指标的影响西北绿洲条件下,不同栽培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生态生理指标的影响引言:作为我国五大粮食作物之一,冬小麦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而在西北绿洲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干旱气候和水资源状况等自然条件,冬小麦的种植面临着种种的挑战。
因此,通过采取不同的栽培措施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生态生理指标,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灌溉管理对冬小麦产量和生态生理指标的影响1. 适宜的灌溉水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促进在西北绿洲地区,水资源紧缺是冬小麦种植的一大问题。
适宜的灌溉水量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研究表明,供水量过少会导致冬小麦生育期缩短、叶片减少、根系发育不良等现象,进而影响产量。
2. 合理的灌溉时机对冬小麦的生产影响较大在西北绿洲地区,灌溉时机的选择对冬小麦的产量和生态生理指标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干旱地区,灌溉应尽量避开各个生长阶段小麦的水分敏感期,以充分发挥灌溉的利益。
3. 节水灌溉技术在西北绿洲冬小麦种植中的应用西北绿洲地区的水资源有限,因此,节水灌溉技术在冬小麦种植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例如,滴灌、喷灌等灌溉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浪费,提高灌溉的效果,进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二、施肥管理对冬小麦产量和生态生理指标的影响1. 施肥量的合理选择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供给,而在西北绿洲地区,由于土地贫瘠和气候条件限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低。
因此,在种植冬小麦时,应合理选择施肥量,以补充土壤缺失的养分。
2. 施肥品种的选择针对西北绿洲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施肥品种对冬小麦的产量和生态生理指标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可以选用砷锌复合肥,以补充土壤中缺乏的锌元素,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3. 施肥时机的选择施肥时机的选择对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西北绿洲地区,应根据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和土壤的富含程度,选择合适的施肥时机,以充分发挥施肥的效果,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引言: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其自然条件艰苦,土地脆弱,受到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生产力,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性耕作成为一项重要的措施。
本文将探讨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基本原理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耕作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保持地面覆盖(如农作物秸秆覆盖、植被覆盖、覆膜等),减少土壤侵蚀,并通过优化耕作措施(如梳理、翻耕、深翻等)促进土壤增施有机质和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 土壤保持能力增强: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农作物秸秆覆盖可以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土壤表面,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增加土壤颗粒稳定性。
2.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保护性耕作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覆盖物的分解和作物根系的降解释放出的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含氮量,并通过提供养分和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透水性。
3. 土壤酶活性提高: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
三、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1. 增加作物生物量: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提高作物生物量。
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所产生的作物生物量要更高。
2. 提高作物产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增加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作物的生长条件得到改善,产量也相应提高。
四、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
由于覆盖物的分解和植物的根系贡献了更多的有机质,耕作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从而减缓土壤有机质的氧化过程。
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
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荒漠地区和绿洲地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它们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荒漠地区由于干旱环境和少量植被,土壤呼吸率可能较低;而绿洲地区由于充足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植被,土壤呼吸率可能较高。
因此,研究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呼吸的响应,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下的碳循环过程。
此外,随着全球气温不断上升,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高温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加,从而加速土壤呼吸过程;而低温则可能抑制土壤呼吸,进而影响碳通量。
另外,湿度作为影响土壤呼吸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需要被纳入考虑范围。
温度和湿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呼吸及其对温湿度的响应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推动碳循环过程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1.2 研究意义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是一个涉及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加剧,荒漠和绿洲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日益显著,土壤呼吸作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过程之一,对于理解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还可以为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温度、湿度等因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可以揭示土壤呼吸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参考。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荒漠-绿洲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认识,还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推动荒漠和绿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4
A CT A PRA TA CU LT URA E N I SI CA ( O1 2 2)
1 O / m . 8g c 。
1 2 试 验 设 计 .
田间试 验 采用 随机 区组设计 , 置 3 处理 , 设 个 3次重 复 。小 区长 2 I宽 4m。试 验处理 为 :) 71 , T 1 传统 耕作 处理 ( : 茬作物 收获 后深耕 ( 5c 灭 茬 、 T) 前 2 m) 耙耱 整平 ; 覆 盖 。2 免 耕 不覆 盖 处 理 ( 不 ) NT) 前 茬 作 物收 获 后免 耕 , : 不 覆 盖 。3 免耕 秸秆 覆盖 处理 ( s : 茬作 物收 获后 免耕 并将 秸 秆切 碎 为 5c 长 度覆 盖 。秸 秆覆 盖 量 为 67 0 ) NT ) 前 m 5
Q1 一 e 。 () 1
式 中, b为温 度响应 系数 。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不 同耕作措 施 下土壤 呼吸 的 日变化和 生 育期动 态 变化 .
一
般地 , 1d之 内 , 晨 土壤 呼吸 随着 土壤 温度 的升 高而 增加 , 中午 或半 下午 时达 到高 峰 , 早 在 下午 和整 个 夜 间
作 者 简 介 : 爱 忠 (9 1) 男 , 肃 武威 人 , 师 , 读 博 士 。E maly a h ga .d . n 于 18一, 甘 讲 在 — i u i @ su eu c : z
*通 讯 作 者 。E malh a g b su eu C — i u n g @g a. d .N :
1 4 计 算 和 数 据 分 析 .
统计 分析 均采 用 S S 3 0完 成 。土壤 呼吸过 程 的敏感性 采 用 Q 。 P S1 . 来描 述 , 是 温度 每 增加 1 ℃土 壤 呼 吸 它 0 速 率增 加 的倍 数 。当温度 和 土壤 呼吸之 间 的关 系用 指数 函数 拟合 时 , 就 可 以用式 ( ) 估算 出来 : Q。 1口
种 耕 作措 施 下 冬 小 麦 农 田土 壤 呼 吸 变 化 特 征 及 其 对 土 壤 温 湿 度 的 敏 感 性 。结 果 表 明 , 3种 耕 作 措 施 土 壤 呼 吸 速 率
日变 化 和 生 育 期 变 化 呈 单 峰 曲 线 。免 耕 秸 秆 覆 盖 处 理 土 壤 呼 吸 速 率 日峰 值 出 现 在 1 :0 免耕 不 覆 盖 和 传 统 耕 作 0, 5 处 理 出 现 在 1 :0 4 0 。3种 耕 作 措 施 土 壤 呼 吸 速 率 生 育 期 峰 值 出 现 在 冬 小 麦 开 花 期 。从 冬 小 麦 返 青 至 成 熟 , 耕 秸 免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 区概 况 .
试 验于 2 0 0 8年 9月 一2 0 0 9年 7月在 甘肃省 武威 市 凉州 区黄 羊镇 甘肃农 业 大 学教 学 实验 场 的 多年 定位 试 验
( 于 20 始 0 4年) 上进行 。该地 区位 于甘肃 河 西走廊 东 端 ( 73 N,0 。 E , 冷 温 带 干旱 区 , 典 型 的大 陆 性 3 。0 1 35 ) 属 是
气候 , 日照充 足 , 平均 海拔 17 6m, 7 降水 年 际变化 不大 , 季节 变化 较 大 , 年平 均 降水 量 1 0mm 左右 , 但 多 6 主要 集 中在 7 月 份 , —9 冬春 季 干旱 , 水无 法 满 足 作 物 生 长 的需 要 。年 蒸 发 量 24 0mm, 燥 度 5 8 , 降 0 干 . 5 年平 均 气 温 7 2 , 月 最低 平均 气 温 一2 . ℃ , .℃ 1 7 7 7月最 高平 均气 温 3 . ℃ , ℃年积 温 35 3 4 , O 4 0 ≥O 1 . ℃ ≥1 ℃年 积温 29 5 4C。 8. 。 全年 无 霜期 1 6d 年 日照 时数 29 5h 5 , 4 。土壤 以荒漠 灌 淤 土为 主 , 沙壤 质 , 粉 土层 深 厚 。试 验布 设 前耕 层 ( ~ 3 0 0
基 金 项 目: 业 部 公 益性 行 业 ( 业 研 专 项 ( 0 1 3 0 ) 甘 肃 省 科 技 厅 工 程 技 术 中 心 建 设 计 划 ( 9 N 农 农 科 21001 , 0 3 TGA0 7 和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创 新 基 金 0) ( GAu— X1 2 ) 助 。 C 09资
k / m gh 。
试 验冬小 麦 ( rt u et u 品种 为甘肃 省张 掖市农 业科 学 研究 所 引进 的强 冬性 品种 繁 1 , 度 9 , T i c m asi m) i v 3净 8
发 芽 率 9 , 5 纯度 9 。2 0 6 0 8年 9 1 月 8日用 甘肃 农业 大学工 学 院研制 的免耕 覆盖施 肥播 种机 播种 , 播量 3 7 5 3 . k / m 行 距 1 r , 深 6C I gh , 5c 播 n I 。基肥 施肥 量为 施纯 N 1 2k / m。P O 1 8k / m 折 合磷 二铵 3 0k / m T 9 g h 、 3 g h , 0 g h , 尿素 3 0k / m。 0 g h 。拔节初 期结 合灌 水追 施磷酸 二铵 1 0k / m , 素 2 5k / m。 抽穗 期结 合灌 水追施 磷 酸二 5 g h 尿 2 g h ; 铵 4 g h , 素 7 g h 5k / m 尿 5k / m 。试验 期 间灌 越冬 水 18 0m。 h 、 0 / m 拔节水 l2 0m。h 、 0 / m。 抽穗水 1 5 / m。 0m。h 0 和灌 浆水 9 0m。 h 全 生育 期灌 水量 为 49 0m。 h 个 处理播 种 、 肥 、 0 / m , 5 / m 。3 施 灌水 同步进 行 。
不 敏 感 。说 明在 西 北绿 洲灌 区 , 同耕 作 措 施 下 冬 小 麦农 田土 壤 呼 吸 主 要 受 耕 层 土 壤 温 度 的控 制 。 不 关 键 词 : 耕 ; 秆 覆 盖 ; 耕 ; 壤 呼 吸 免 秸 翻 土
中 图 分 类 号 :5 2 1 6 S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45 5 ( 0 2 0 -2 30 1 0 7 9 2 1 ) 10 7 — 6
1 3 测 定 项 目 与 方 法 .
1 3 1 土壤 呼吸速 率 ..
采用 C X 2土 壤 C 通量 系 统 ( P S TE , F一 O P YS M Ame b r , thn 测 定 。 日变 化 分别 s u y Hi i) c
在 冬小 麦返青 至成 熟期 的前 、 后 期测 定 , 中、 每次观 测从 8 O :0开 始至 次 E 6 0 , t :0 每隔 1h测定 1次 , 小 区随机选 每 择 观测 点 , 复 3次 ; 育期 变化 分别 于 3 2 重 生 月 8日( 返青 期 ) 4月 1 、 9日( 拔节 期 ) 5月 1 、 0日( 孕穗 期 ) 6月 3日 、 ( 开花期 ) 6月 2 、 1日( 浆期 ) 7月 1 灌 和 1日( 熟期 ) 成 测定 , 每次 测定从 8 O 一1 :0 每隔 1h测定 1次 , 续观 测 :O 8 O , 连 3d 求平 均值 作为该 生育 时期 土壤 呼吸 速率 。 ,
1 3 2 土壤 温 度 .. 测 定 土壤 呼吸 的同时 , 采用 曲管地 温计 观测每 小 区 5 1 ,5和 2 m 深处 的土壤 温度 。 5c
1 3 3 土 壤含 水率 测定 土壤 呼 吸生育 期变 化 的同 时 , 用烘 干法 I .. 采 】 测定 每 小 区 0 1 ,o O和 2 ~ 3 m ~ 0 1 ~2 0 0c 土壤 含水 率 , ~3 m 的土壤 含水率 为 以上 3 层次 的平 均值 。 O 0c 个
的关键 因子 。近年来 , 作措 施对 土壤 呼吸 的影 响及 其机 制成 为 国 内外 学者 关注 的热 点 。以少 免耕 、 耕 秸秆 覆 盖为
核 心技 术 的保 护性耕 作措 施在 减少 水 土流失 _ , 7 改善 土壤 环境 _ 方 面发挥 着积 极作 用 。 已有 研究证 明 , ] 8 ] 耕作 方 式 对 农 田土壤 C 。 O 排放 具 有显著 影 响 , 表现 出 明显 的季节 性排 放特 征I 。免 耕条 件 下土 壤 呼 吸速 率显 著低 于 翻 且 9 ] 耕 和旋 耕处 理口。 深耕 结合 秸秆 还 田有利 于减 少 农 田土壤 C 排放 口 。; O 。但 这 些研 究 大 多 探讨 了耕 作措 施 下 土 壤 呼 吸变化 特征 , 对其 机制 的研 究较 为薄 弱 。在西 北 干旱 绿洲 灌 区 , 同耕 作措 施 下 土壤 呼吸 研究 甚 少 , 响 而 不 影 了区域 内不 同土壤耕 作措 施 生态效 应 的系统 评 价 。本 研究 在 多年 定位试 验 的基 础上探 讨 了冬 小麦农 田土壤 呼吸 对 不 同耕作 措施 的响应和 对 土壤水 热 因子 的敏感 性 , 以期 为 区域 内发展 生态 保护 型农 作制 模式 提供 理论 依据 。
c 速效 氮 、 效磷 、 效钾 含 量 分别 为 6 . 2 3 0 m) 速 速 4 4 ,. 6和 2 3 0 / g 有 机质 含量 为 1 . 0 g k , 壤 容 重 为 4 . 8mg k , 5 7 / g 土
收 稿 日期 :O 10 1 改 回 日期 : 0 11 一 7 2 l—83 ; 2 1—O2
第 2卷 1
第 1 期 ຫໍສະໝຸດ 草 业 学报 2 73— 27 8
V o121, O . N .1
ACTA PRAT A CU LT U RA E I I S N CA
21 0 2年 2月
不 同 耕 作 措 施 对 西 北 绿 洲 灌 区 冬 小 麦 农 田土壤 呼 吸 的 影 响
土壤 呼 吸是 土 壤 中的微 生物 、 物 、 物部 分释放 C 的过 程 。其 在 调控 大 气 C 浓度 和气 候 动 态 中起 着 动 植 O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