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及启示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一个小而又富裕的城市国家,成功地进行了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具有很好的启示。
一、全民教育新加坡非常注重全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有统一的教育体系和标准。
不论是教学水平,教材质量,还是师资队伍,都能够确保达到最高水平。
这种全民教育使得新加坡国民普遍受教育程度高,综合素质素质也较高。
这也为新加坡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新加坡的做法告诉我们,教育是从小抓起的,全民教育是构建一个文明国家的基础,应该重视和加强教育的质量。
二、强化法律意识新加坡国家对于法律的执行力度非常强,法律意识普及率也非常高。
在新加坡,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种制度使得新加坡社会风气良好,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远离犯罪。
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法律体系是构建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保障。
必须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
三、推行家庭价值观新加坡国家在家庭观念方面非常重视,鼓励和推行优良、健康的家庭观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新加坡国家采用了许多方式,如设立了家庭发展组委员会,颁布了一些有关家庭和建设的奖项和荣誉等,鼓励人们关注和珍惜家庭,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推行家庭观念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和文明的起点,必须加强家庭的教育,为我们国家的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强调公共道德新加坡国家重视公共道德,倡导诚实守信、尊重社会公共秩序、以及敬重他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新加坡国家创建了一些机构,如“公共道德局”,用于负责公共道德的宣传、建设和监督。
新加坡的做法告诉我们,公共道德建设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只有重视公共道德,才能够形成一个道德和谐的社会环境。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摘要:新加坡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中国与新加坡存在深厚历史文化渊源, 又共同面临着应对道德危机等方面的艰巨任务, 因而更好地借鉴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能更好的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独具特色,成绩卓越,与它的工业化奇迹一样,引起世界的关注,新加坡的社会风尚良好,新家坡人遵纪守法,政府高效廉洁,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培育了一种“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这些成就与新加坡的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探寻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效性,有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新加坡的基本状况(一)自然状况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 面积641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 其中华人占70%以上,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斯里兰卡人等。
新加坡宗教信仰多种多样,有佛教、印度教、泰米尔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历史上,新加坡大约有 150 年的时间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 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
(二)教育的基本体系新加坡进行公民教育的总任务是非常明确的,即服从、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新加坡政府进行国家意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包括: 第一、公民要有一种国家认同感;第二、每个人都要有归宿感;第三、社会责任感;第四、种族和谐观念。
同时, 新加坡政府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即富而好礼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宗教教育的基本内容是: 所有宗教不许干预政治, 实行政教分离;倡导宗教联合;所有宗教一律平等看待,政府鼓励人们信教;任何宗教不允许诽谤其它宗教和教民。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国家意识教育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民众容易产生移民心态,对所居住国不容易产生认同感,与此同时它又是一个多元种族社会,容易造成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甚至是种族隔阂、文化冲突,引发社会波动,导致国家危机,新加坡政府及其领导人充分意识到移民和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具有松散、分裂的倾向,因此,十分强调国家意识的培养,即培养人民作为“新加坡人”的意识,使新加坡人树立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全方位的教育。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和规划。
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被灌输着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新加坡政府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方式,使得新加坡的青少年成长起来更加懂得感恩、更加自律,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之二是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严厉的惩罚手段。
新加坡政府对一些严重的违法行为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并且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对那些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和道德风气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惩处。
新加坡也注重对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教育,以防止不良行为的蔓延。
通过这种手段,新加坡保持了较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气,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提供了保障。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之三是倡导社会正气和文明礼仪。
在日常生活中,新加坡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提倡正气和文明礼仪,鼓励人们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不断地弘扬正气和文明礼仪,新加坡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和亲切。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之四是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新加坡,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被看作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人们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做法让新加坡的公民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感较重,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团结。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这些特点,对我们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有着一定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全方位的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度,培养青少年的良好思想和道德素质。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新加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思想道德建设,这一点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体现。
新加坡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其独特的特点,这对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启示的地方。
新加坡致力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在新加坡,公民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都有相关的课程。
学生们在学校学习不只是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而且新加坡政府也有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政策,鼓励并约束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这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国家参考。
在我国,应该加强公民教育,让每个人都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度,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风貌。
新加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加坡,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延伸。
新加坡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家庭教育,包括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等。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新加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对我们国家也有启示。
家庭应该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父母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注重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素养,让他们在家庭中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加坡注重公民的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
新加坡政府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和帮助公民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这种做法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而在我国,也应该重视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培养公民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人们在不同阶段都能不断充实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新加坡还十分重视宗教信仰和宗教教育。
在新加坡,人们有宗教自由的权利,政府也尊重各种宗教信仰。
新加坡政府也通过宗教教育培养公民的宗教情操,让其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和价值观。
这种做法也对我们国家有很大的启示,在尊重宗教自由的也要引导公民正确理解和对待宗教,培养正确的宗教情操。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非常值得我们国家学习和借鉴。
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推动公民的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尊重宗教自由的同时又要引导公民正确对待宗教。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高等教育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李朋飞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洪流大潮的猛烈冲击,很多国家出现了众多社会问题,各国政府都意 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虽然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教育理念 存在较大差异,但各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普遍具备一些特征。
本文以新加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着力点,通过对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发展历程、目标、主要内容、方法途径的论述,并分析其特点,加深对新加坡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加坡思想政治启示目前,关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方面的研究,学者们 多重视中小学阶段,强调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 大学阶段,则主要强调在中小学阶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内容,明确教育目标,最终使高校大学生确认并承担国家赋予的特殊社会责任。
文中“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新加坡高校为培养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合格公民,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对大学生进行的公民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基本道德素养、道德态度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
本文主要从新加坡高校大学生为出发点进行阐迷。
一、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一) 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1965年之前,新加坡先后经历了英殖民统治时期、日据时 期、自治时期,长期处于侵扰压迫、动荡流离和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之中,这使得新加坡人民心中充满了危机意识。
新加坡多种族、多元文化造成国人的价值观、政治意见、利益分歧也特别大,且不易调和。
新加坡在小学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程度较低,内容通俗易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此外,新加 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对小学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做了明确规定如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中心,二年级以“家庭”为中心,三年级以“学校”为中心,四年级以“邻居”为中心,五年级以“国家”为中心,六年级以“世界”为中 心。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途径探析及其启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活动,带有鲜明的社会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而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程,同时也是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不断适应、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①。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涌动,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而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以开阔的心胸审视别国的相关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亚洲近邻新加坡,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且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自觉化,政府官员勤政廉洁。
综观新加坡的发展,其思想政治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及时地对自身进行调整,从而表现出极强的社会适应性。
尽管中国与新加坡国情不同、制度不同,但在许多方面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冲击。
研究和借鉴新加坡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对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社会形势(一)强化国家意识44新加坡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境内人种复杂,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宗教信仰多种多样,主要有佛教、印度教、太米尔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在这多元种族社会里容易造成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甚至是种族隔阂、文化冲突,引起社会波动,导致国家危机。
尤其是2O世纪6O~7O年代,由于新加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社会道德水平滑坡、公民人文素质下降的状况②。
从8O年代开始,政府实行并不断加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宣传灌输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品格等内容。
新加坡政府及其领导人亲历亲为,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淡化移民及其后裔对移出国的认同和归属,统一国民思想,使新加坡人树立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的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新加坡一直致力于思想道德建设,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重视教育培养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推行严格的法治体系和道德规范、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道德建设、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文明城市。
这些特点对我国的启示是,要加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领、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和道德规范、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建设合作。
借鉴新加坡经验,我国可以更好地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礼貌,建设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
【关键词】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传统价值观、教育、品德、法治体系、道德规范、家庭、社会、和谐社会、文明城市、道德教育、价值观引领、健全法治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合作。
1. 引言1.1 概述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
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它直接涉及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传统和社会行为规范,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和多元文化的挑战下,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中国加强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加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德为先,贡为辅”、“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发展理念。
只有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文明、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2 引入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新加坡还重视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教育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新加坡政府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和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直、诚实、守纪守法等道德品质,使其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栋梁之才。
新加坡推行严格的法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法律是社会的基本准则,新加坡政府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实施严厉的法律制裁,确保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得到有效维护。
新加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放眼世界范围,不仅在中国,许多其他国家的高职院校同样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会以“公民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形式出现[1]。
虽然在培养目标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探析新加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路径,有助于我们触类旁通、博采众长,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新加坡高职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一)建国初期的挑战新加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该国独立早期。
彼时,新加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在政治层面,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国家,新加坡亟待建立自己的政府和治理结构。
执政的人民行动党面临其他政党等各种力量的挑战,政治局势紧张且不稳定。
在经济层面,新加坡经济规模较小且相对不发达,严重依赖贸易,容易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化和复合化的国家,种族问题和宗教群体混合在一起,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规范,社会群体关系紧张甚至矛盾冲突,对新加坡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融合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政府意识到,通过在各级学校开展思想政新加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启示◎骆建建摘 要:新加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源于建国初期的挑战、政府计划的支持和各级学校的响应,其内容注重个人和社会责任、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以及社会和情感学习。
新加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强调围绕核心构建工作体系、结合课程融入思政元素、面向社会开展体验式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的高职院校皆视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借鉴新加坡高职院校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我国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社交和情感学习、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敬业乐群,勤劳进群,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
东方价值观
“八德”教育。 “忠孝仁义、礼义廉耻”
共同价值观
五大共同价值观: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关怀扶持,同舟共济 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家庭价值观
亲爱关怀 互敬互重 孝顺尊长 忠诚承诺 和谐沟通
1959-1965 归属于马来西亚联邦 实行有限的“内部独立”制度 华校开设伦理课和颁布中小学伦理教学大纲
打好学生的性格发展基 础,成为有自尊心的人, 成为“好公民”
独立后的公民道德教育阶段
1965-1979 国家完全独立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推行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 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 进行母语教学
新加坡德育的总体目标是明确的,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和文化的多元性,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良 好的、有用的和忠诚老实的公民,使年青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于国家等方面得到良好 的发展,因此德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公民。
8 / 43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②都市化进程加快,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发生动摇 ③西方价值观与风尚的侵入 ④新加坡传统的东方价值体系正在走向失落,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反思与选择之结果:东西方文化交汇地;世界种族文化的百花园
“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万国语,容纳多宗教”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意识
5 / 43
9 / 43ຫໍສະໝຸດ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日常行为准则教育 德育课及各科渗透的课堂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的教育
美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分析及启示

●日囝叠叠●动。
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对应不同的教育内容,初等教育阶段的课程不妨借鉴美国的做法,从“家庭”开始,同心圆式地扩大到“世界”,随着学生学年的递增逐一扩展。
课程设置要合理,形成系统工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巧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小事人手,逐步上升到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的大事,由点到面,’层层推进。
低年级偏重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
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循序渐进,由表及里。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分阶段、分层次展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学生易于掌握和内化,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此外,教育工作者要在学生不同的认知现实中,不同阶段教育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衔阶段采取丰富多样并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接,甚至同一内容在不同阶段都有涉及,不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社会、家庭、学校断交又,缺少层次性,引起学生的极度反感齐抓共管,凝心聚力,确保抓出成效。
教育和拒斥;即使处于同一阶段,教育教学内容应该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寻求“对话”的的交叉也很普遍,甚至提法上相互抵牾,让途径和方法,师生彼此之间进行心灵交流和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程也因此失去了思想碰撞,以达到人对人的尊重,获得道德吸引力。
三是教育途径失衡,重学校教育,境界的升华。
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轻社会、家庭教育,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教径、教育方法分阶段实施,既要让学生对教育中显然还存在“两张皮”现象,也没有系统育内容感兴趣,又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和严密的教育机制。
四是教育方法单一,不注重内在的有机联系,突出系统性,彰显层能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教次性,从而真正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育方法实施教育。
的目的。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美国和新加【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重新思考和整体设计究项目资助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学生的年龄特200啊如60)】点和认知特点出发,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在(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第28卷第2期2015年4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28No.2Apr.2015收稿日期:2015-01-11作者简介:郁有凯(1991-),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研究。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郁有凯(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384)摘要:新加坡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上依赖于中西合璧的文化理论基础、法德并重的教化原则、循序渐进和由表及里的教育方法、四位一体的实践性教育途径等,使其社会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普遍较高。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敏感性不足、内容重复、创新实践能力不足、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一以贯之等问题。
新加坡的经验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借鉴价值,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追求道德规范法制化、对象主体化、方法实践生活化、途径立体化。
关键词:新加坡;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启示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5)02-0140-03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独具现代化特色,国民拥有良好的素质,社会秩序稳定,政府高效,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普遍较高[1](48)。
新加坡能够有如此辉煌成就,得益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中国与新加坡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同时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探究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特色和实践经验,对于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和理念上的启迪作用,对于抵制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侵蚀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一)中西合璧的文化理论基础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国家,不同种族、文化、语言、宗教、价值观念共存,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在这样背景下,新加坡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道德理论,同时吸收扬弃东方儒家文化思想,将东方的注重思想道德规范的灌输与西方的注重道德思维和批判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兼容并包,为我所用。
新加坡德法并施思想对中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德法并施思想对中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西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交锋日益激烈,市场价值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愈加凸显。
如何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权、主动权,成为实现中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课题与紧迫政治任务。
新加坡——作为中国的亚洲邻邦,其国民经济的飞速崛起和文化品牌的快速提升,得益于其德法并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
研究和借鉴新加坡这一德法并施的实践经验,对推动中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加坡德法并施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国法的高度。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的,具有凸显的刚性化特征。
针对移民国家种族、宗教、道德观的多元化特征,新加坡把“我是新加坡人”上升为国家意识。
1991 年进一步颁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向国民反复强调并坚决灌输这一国家意识。
如把服兵役、参加军事训练作为加强对青年“国家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法律明文规定,每个新加坡籍的男性公民高中毕业后必须服役两年。
根据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新加坡针对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便后不冲水、随便攀摘花木、公共场所抽烟、吐口香糖渣等思想道德不良行为,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条例,并在国民中进行宣传教育。
为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新加坡坚持教育与法制“两手抓,两手都过硬”,在对全国政府官员和公务员进行勤政廉政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完备的勤政廉政法规章程,使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行政决策、组织实施行为全部置于国家的法律规章监督之下。
对新上任的国家公务员,新加坡政府要求必须以撰写递交“宣誓书”方式进行廉政承诺,并详细记载日常工作日志,以备随时进行考查与考核。
二、以法治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注重法制化建设,即由政府通过法治和政策引导的方式,制定颁布全面、详尽并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法规条文,对人们的日常思想品德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和规范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优化的法制社会环境,使人们的思想品德行为朝着秩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保证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能。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新加坡的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全面发展。
新加坡政府鼓励人民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继续追求知识、精神和道德的进步。
新加坡政府提倡“思考者、创新者、领袖”的精神,培养人们具备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建设方法让新加坡社会充满活力,不断有新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新加坡的思想道德建设强调家庭价值观。
新加坡人对家庭的重视程度是世界上很少有其他国家可以比拟的。
新加坡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人们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价值观。
新加坡人普遍尊重长辈、尊重婚姻和家庭,这种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塑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的思想道德建设注重教育。
教育一直被新加坡政府放在优先地位。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非常严格,但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学校教育中,新加坡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公民意识。
通过在教育中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新加坡可以确保新一代人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公民。
新加坡的思想道德建设强调社会和谐。
新加坡社会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是举世闻名的。
不同种族和宗教群体在新加坡能够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和理解。
新加坡政府通过促进各种文化活动和政策措施,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这种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的思想道德建设方法对于我国来说,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多元宗教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倡导和平共处和相互尊重的价值观,我国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新加坡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面发展、强调家庭价值观、注重教育、倡导法制文化和强调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特点。
这种思想道德建设方法对于我国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从新加坡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加强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一个和谐、进步、法治的社会做出贡献。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及启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及启示摘要:新加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从不同层面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层次性。
新加坡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逐步推进、不断深化,并向不同领域覆盖,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结构。
新加坡还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开展普通民众教育与社会精英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取得了巨大成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中图分类号:k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60-02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面积仅6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但却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达140年,直到1965年才正式独立建国,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人种、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
在多元社会框架内构建和谐社会,新加坡是颇富成就的。
新加坡加强公民对本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力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不断提高公民基本素质,从多个层面上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中、小学层次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受教育者的心身发展状况出发,又要遵照一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必然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发展和提高[1]。
新加坡政府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学是学生的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其可塑性最强。
新加坡政府秉承“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从1992年起,将新《好公民》作为小学德育的指定教材,旨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
该教材层次突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递进规律,从个人出发继而拓展到家庭、学校、社会生活领域。
由于小学生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所以在教材之中,新加坡将道德观念是蕴含于具体的故事之中,如龟兔赛跑等。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新加坡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社会治理有益的文化元素的借鉴和吸收以及严格的法律规范保障,拓展和丰富了国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开展国家价值观教育,培育具有较高素质的国民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启示新加坡的国民素质包括国民的政治素质、国家和民族意识、礼仪教育以及个人综合素养培养等几个方面。
在世界民族强者如林的环境下,新加坡的国民素质能占有一席之位,这和新加坡国民之父李国耀制定的国家政策有关系,新加坡在思想领域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讲求为他人奉献的志愿精神,在国民精神和素质塑造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在十八大以后拓展国民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塑造中国的国家精神和区域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
一、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精神灌输的主要内容。
新加坡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的忠义思想和孝义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同时辅助严格的法律规范,在国民素养教育中植入志愿精神,形成独具新加坡特色的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1、国家宏观层面确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东方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众所周知,在新加坡的国民结构中,华人和华裔占到国民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因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仁义精神在当地的华族社区和华人家庭具有根深蒂固的指导作用,而且新加坡开国之父,国事资资政光耀在立国之初也确立了新加坡的国家精神以法治为主,以意识领域强调儒家传统,尤其是仁义礼智信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在家族中实施儒教治家的先河,弘扬以孝为本的精神,通过儒家精神的仁义和教化,提升人民在意识领域对于是非标准的认识水平,重点在国民教育强化孝的作用,通过对父母、子女和亲友的爱,来规范社会生活中国民的行为,提升人民的内涵和整体素养,在意识领域占据了国民教化的高点。
2、国家价值观的第一要求是爱国新加坡由于国土面积狭小,处于马来西亚和印尼环抱之中,国内资源匮乏,人口总数很少,因此新加坡在国民素质教育尤其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的是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通过国家价值观在国民教育序列尤其是从娃娃抓起,深深的植根于国民教育无形之中,其实新加坡从民族构成上来看,国民结构除了华族以外,还包括马来人、印尼人和印度人,另外还包括其它的一些当地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处的多元环境,人民的信仰结构不同,国民的教育层次也不一样,而且各个民族对于信仰和爱国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这种多民族杂处,信仰标准不一的情况下,仅仅保持多元而不统一,对于新加坡而言尤其是狭小的国土面积而言,很难将国民聚拢在一起,尤其是华族在当地掌握着新加坡的经济命脉,而其他民族掌握的资源并不是很多,而其信仰和华族却具有很大的区别。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启示

第3 8卷 第 2期
—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学版 ) 社
a y o t S Junl fI n erMo g l iest o t n lis( o il ce cs ora o n n oi Unv ri frNai ai e S ca in e)
场化 、 市化 、 城 工业化 、 息化 日益发 展和 深化 , 们 信 人
的思 想 观念也 正在 发 生 着 急 剧 变化 , 出现 一 些 新 情
况 、 特点 , 使我 国 民族 地 区和 谐社会 的建 设任 务 新 这
日益繁 重 。如 何更好 地把 握“ 民族 共 同 团结 奋斗 、 各 共 同繁 荣发展 ” 的主题 , 加速我 国民族地 区 的和谐 社
的一 部分 。在 自我 内部 , 国家也 被 内摄 而成 为 自我 的一部 分 。 【 国家 意识 的 培 养 , 以说 “ 国 主 义 ”l 可 爱 教育 ” 。这 是新 加坡 全 民性 思想 政治教 育 的主旋律 。 新加坡 是一 个典 型 的 移 民社 会 , 们 对所 居 住 的 国 人
[ 者简介] 作 张青 连 , 伦 贝 尔 学 院 旅 游 管 理 与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讲 师 。 呼
・
8 ・ 5
一
个 新加 坡 ” 口号 , 在 引 导 人 民不 为某 一 个 民 的 意
年李光耀 在华 人农 历春 节 的 献 词 中 , 召全 体 新 加 号
认 同感 、 归属感 和责 任感 , 强社 会 的内部 凝聚力 和 增 向心 力 。在建 国初 期 , 总理 李光 耀 就 提 出 :我 们 的 “
殖 民统 治 , 东西方 文化 的交 汇 点 。1 6 是 9 5年 刚刚 独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新加坡是一个以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法治和文明社会。
在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令人深思。
新加坡注重家庭教育,这是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新加坡,家庭教育被视为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的礼貌、自律和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是修养孩子思想道德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密切的社会学习场所,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影响深远。
在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成为培养孩子思想道德的温床。
新加坡重视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素养的重要场所,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加坡,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强调素质教育。
我国应增加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水平,使学校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
新加坡重视宗教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宗教国家,政府尊重每个宗教的信仰和传统,倡导各种宗教和文化和谐共存,鼓励各宗教团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新加坡,信仰宗教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尊重和保护的对象。
我国也应该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鼓励不同宗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培养公民的宗教包容性和信仰自由意识,构建和谐的宗教文化社会。
新加坡重视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在新加坡,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品质,政府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公民守法意识和法治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我国应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风气,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和公德修养,增强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现代启示

[ 中图分类号]G 4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1 6 7 2 — 3 4 7 3 ( 2 0 1 3 ) 0 4— 0 0 7 9— 0 4
新 加 坡作 为 一 个 深 受 传 统 儒 家 文 化 影 响 的亚 洲 国家 , 在 经历 殖 民统治 和动 乱 的历史 创 伤之后 , 在 独 立后很 短 的 时间里 迅速 建立 起 了一个 具 有鲜 明新 加 坡特 色 的文 明 国度 , 其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在东 南 亚 国 家 中始 终居 于领 先 地 位 , 而 这 种 神 奇 的 崛起 与 其 积
极 有效 地开 展思 想政 治教 育是 密 不可分 的 。虽 然 中
的 国家意识 , 不 再 以人种 、 宗教 和价 值观 念来 分隔 社 会关系 , 而要求 公 民形成 “ 我 是 一 个新 加 坡人 ” 的 共
同认识 , 加 强对 新生 国家 的认 同感 和归 属感 , 形 成社
会 凝 聚力 。 “ 新 加 坡 社 会认 同 工 程 ” 就 是 其 中 具 有 代 表性 的一 项体 现 融 合 的社 会 系 统 工 程 , 它 通 过 实 行“ 居 者 有 其 屋 ”的安 居 工 程 , 克 服 人 民 的 移 民 心 态, 使 人们 形 成 新 加坡 就 是 “ 家 ”的家 国意 识 ; 在 语 言上 多种语 言一 律 平 等 , 宗教上执行开明、 开放 、 平 等、 宽 松 的政策并 创 新制定 了“ 联合祈祷文” 为 各宗 教 信仰 提供 和谐 相处 的环 境 , 保护少 数 民族 , 采取 混 居 政策 加强 各 民族 人 民 的融 合 ; 在 尊 重 各 族 文化 的
基 础 上形成 了更 高 层 次 的 “ 新加坡文化” 。这 些政
国和新 加坡 在社 会制 度上 分别 实行 的是 社会 主 义 和 资 本 主义 , 但 在历 史 文化 传统 上 , 两 国有 着 许 多共通 之处 , 甚 至新 加坡 比 中 国更 早 地 面 临东 西 方 思 想 文 化 之 间融合 、 冲突 的挑 战 。因此 , 通过对 新 加坡 思想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李莉容陈月阳曹玉婷来源:《国际公关》2023年第20期摘要: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很强的实效性,在内容方面有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等;在方法上表现为传统与创新相统一、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灌输与启发相统一、严格与宽松相统一。
借鉴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弘扬儒家优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美德;紧密结合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重视社会各方合力,构建立体化教育生态圈;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
关键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社会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新加坡较为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新加坡政府极为重视培养全体公民的国家意识,致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学校、家庭、职场中不断增强民主法治观念、爱国主义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使其成为新加坡全体公民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
此外,新加坡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八德”视为全社会所推崇的道德准则,这也是公务员的行为指南。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秉持“技术上倚重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的信念,[1]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儒学文化中的正向因素,以抵御西方文化的精神殖民。
借鉴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注重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在新加坡,弘扬东方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就是积极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文化。
通过儒家文化润泽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增强全体公民的国家认同,实现民族团结。
儒家伦理课在新加坡学校很常见,其教学内容以“八德”为核心,旨在培养具备尊重、关爱、正直、和谐、坚毅与责任感的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厚植东方文化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新加坡人”。
新加坡的儒学舍弃了传统儒学中不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之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理念相适应。
新加坡德法并施思想对中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府 官员 和公务 员进 行勤 政廉 政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基 础上 ,制 定 颁 布 了完备 的勤 政廉 政法 规章 程 ,使政 府 官员 和公 务 员
的行 政决 策 、组织 实施 行 为全部 置 于 国家 的法 律规 章监 督
之下 。对新上任的国家公务员 ,新加坡政府要求必须以撰
现代 思想政 治教 育科 学 发展 的重大 历史 课题 与 紧迫 政治 任
便 后不 冲水 、随便 攀 摘花 木 、公共 场所 抽 烟 、吐 口香糖 渣 等 思 想 道德 不 良行 为 ,先 后 颁 布实 施 了 一 系列 法 规 条例 , 并 在 国 民中进行 宣传 教 育 。为建设 廉 洁高 效 的政 府 ,新加
练作 为加 强对 青 年 “ 国家 意识 ” 培 养 的有 效 途 径 和方 式 , 通过 法 律 明文规定 ,每 个新 加坡 籍 的男 性公 民高 中毕业 后 必 须服 役两 年 。根 据 国家精 神 文 明建设 的 发展 需要 ,新 加
坡 针 对乱 扔 废 弃物 、乱涂 乱 画 、随地 吐 痰 、随 地 大小 便 、
,
的 突 出特 征 是
:
东西 文 化 价 值 观 交锋 碰 撞 愈 加 激 烈
,
国际
、
育实 际效 能
。
新 加 坡 教 育部 和 学 校 都 普 遍 认 为
学生行
。
国 内各 种 思 想 问 题 和 矛 盾 相 互 交 错
人 们 的交 往 方 式
,
价
为 规 范 的 养 成 是 实 现 学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目的 的重 要 措 施
19 年进 一步颁 布 了 《 同价值 观 》 白皮 书 ,向国 民反复 91 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及启示新加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从不同层面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层次性。
新加坡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逐步推进、不断深化,并向不同领域覆盖,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结构。
新加坡还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开展普通民众教育与社会精英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取得了巨大成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标签: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面积仅6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但却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达140年,直到1965年才正式独立建国,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人种、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
在多元社会框架内构建和谐社会,新加坡是颇富成就的。
新加坡加强公民对本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力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不断提高公民基本素质,从多个层面上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中、小学层次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受教育者的心身发展状况出发,又要遵照一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必然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发展和提高[1]。
新加坡政府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学是学生的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其可塑性最强。
新加坡政府秉承“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从1992年起,将新《好公民》作为小学德育的指定教材,旨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
该教材层次突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递进规律,从个人出发继而拓展到家庭、学校、社会生活领域。
由于小学生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所以在教材之中,新加坡将道德观念是蕴含于具体的故事之中,如龟兔赛跑等。
在教学形式上也以活动教学为主,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感知,习得必要的价值观念。
2.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在生理上、心理上不断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在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指导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加坡政府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等,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行为能力。
如新加坡中学三年级公民与道德课,在上学期的教材中,就有“促进对文化与宗教的了解”和“发扬社区的精神”两个主题;在下学期中有“个人修养”、“吾爱吾家”、“人际和谐”、“成为好公民”等范畴。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加坡政府认为高校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延续,而大学生活是青年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高等教育旨在培养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身心健康的公民,大学阶段是个体走向社会的阶段,学校应在此阶段注重与社会的衔接。
1988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理想与教育成果》,指出要培养大学生具备勤奋向上、敬业乐群等素质。
新加坡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集中在培养国家意识、树立共同价值观,加强伦理道德知识与品格教育等方面。
在国家意识方面,国立大学开设《新加坡社会》介绍本国历史人文概况,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在价值观方面,新加坡以儒家文化为共同价值,各高校也推出了一些介绍儒家文化的课程,促进学生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管理大学还开设了《伦理与社会责任》,旨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传授基本的伦理道德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点一线新加坡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在不同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纵横交错、互相联系的教育网状结构,有利于培育公民的健全人格。
1.家庭教育的实施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也是人们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李光耀说:“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只有家庭和睦、团结,才能谈上国家的长治久安,凡是热爱新加坡、效忠新加坡的人,首先要热爱和效忠自己的家庭。
”[2]新加坡认为家庭教育是德育的第一课堂,既要提高父母自身的道德修养,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也要在实践中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譬如:要求孩子自己整理房间、洗衣物等,提高孩子的自助能力。
新加坡政府还非常注重家庭观念的稳固,提出要以“家庭为根”,并颁布了《赡养父母法案》,加强家庭责任意识。
政府每年要组织全国范围的敬老活动,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同住或在父母附近购房,以培养人们的家庭观念,加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学校德育的安排学校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新加坡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新加坡政府规定中小学伦理学、道德教育、公民课等是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在小学、中学、大学全方位分层次展开,道德分数是学生升学的总分数中的一部分。
除了专门课程,在其他课程中也会有德育要求,把德育工作作为衡量各学科教学的重要指标。
在课堂教学之外,新加坡特别重视校园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新加坡中小学校都会制定严格的校规,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除此之外,还提倡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以便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学校还注重从“做中学”,经常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在实践中丰富德育知识,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成绩优秀且道德高尚的人。
3.社会德育的开展新加坡政府着力于培养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念,通过各种社会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政府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国性的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譬如举行“国家意识周”活动、全国礼貌活动等。
其次,新加坡的社团活动也非常丰富,新加坡300多个从事各类社会福利活动的社团和民间组织,着力于社会慈善事业和文化活动,有效地协调了社会关系。
再次,新加坡社区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新加坡居民委员会通过完善的社区服务和环境,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如祖屋舞会、民众对话会、社区联欢会等,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最后,新加坡政府还通过新闻媒介加强全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加坡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控制新闻界在传播观念方面的影响,使传媒成为社会德育有效载体,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三、普通民众和社会精英教育各有侧重普通民众和社会精英是社会的两大群体,普通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是社会中的大多数。
而社会精英是受过良好教育、素质较强且能力比较突出、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加坡政府根据二者的不同,既对普通民众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也着重培养社会精英的责任感与社会担当精神,使二者各就其位,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1.普通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通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普通民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所以新加坡政府注重加强广大普通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按照东西文化结合的逻辑来构建政治文化。
新加坡政府主张民主,又提出只有东方式民主才符合本国和民众的利益。
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运用广电、网络等载体,号召民众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提倡东方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主要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强调诚信、节俭,注重孝道,宣扬社会和国家利益至上,加强国民自律。
2.社会精英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加坡政府为培养社会精英,将近四分之一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大学,鼓励优秀的大学生读研和出国深造,使其学成后服务政府。
新加坡政府不仅实行“精英教育”,还积极提倡“精英治国”,将大学中优秀者和社会中的优秀人才吸纳到公务员队伍中,并给予优厚的待遇,实行高薪养廉的制度,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反腐败的法律体系也比较健全,比如《公务员法》、《防止贪污法》等对公务员有严格的规定。
这样既吸收社会精英到政府部门中工作,又让他们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法规约束,因此新加坡政府的廉洁、高效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新加坡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层次性统筹,是十分成功的,对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灌输,也是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地开展德育工作;但在学校教育中偏重于理论灌输,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少,加之层次模糊,意识形态泛化,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入脑不入心的问题。
新加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并安排学生参观各种主题展览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体验中感知内化道德知识,并外化为道德行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学习。
新加坡注重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但我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一体化网络还不够完善。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特别是现在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其道德冷漠非常严重。
相比于新加坡,我国的社区活动开展得很少,人际关系日益疏远,人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比较缺乏,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的结合。
新加坡一直强调培养公民的东方价值观,也很好地批判继承了儒家文化传统,守住了新加坡的“根”。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到世界六大文明体系,其中儒家文明的中心在中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特别推崇道德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我们应该学习新加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儒家文化,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2.[2]谢永亮.智谋大师李光耀[M].河南:中原农民出版社,199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