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补充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思考、感觉和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
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得和处理社会信息的过程。
它涉及到观察、记忆、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
2.社会认知偏见:社会认知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偏见,如刻板印象、归因错误等。
这些偏见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3.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它包括喜欢、厌恶、同情等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4.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举止。
它研究人们如何参与合作、竞争、合群等社会行为。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言语、行为或态度产生的影响。
它包括从伦理、权威、群体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6.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
研究人们如何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7.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家庭、团队、社群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团体内部的互动、决策和合作等过程。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重点
错位冲突:一方可能有客观的理由,也意识到分歧的存在,但不针对问题本身;
错误归因的冲突:双方对分歧没有准确的知觉;
潜在的冲突: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对这种分歧没有感觉;
虚假的冲突:双方有分歧但这种分歧没有客观基础。
在工作关系中,根据冲突的性质,可以区分为工作性冲突和情绪性冲突。
七、冲突的实质和类型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的关系。
人际冲突有不同层次和类型。布瑞克和凯利区分了三个层次的冲突。
第一层次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即双方在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
第二层次是关系规则或角色上的冲突,即双方对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及对各自权利、义务上有不同理解;
二、 掌握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三、 掌握动机的性质
四、 了解动机的类型
五、 了解几种主要动机类型,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六、 掌握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七、 掌握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区别
第六章
一、 掌握基本概念
社会感情、情绪归因、情感智商、同理心
二、 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四: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是两类加工操作:一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即把个体当作某一类别群体的成员之一,根据对此群体所具有的看法来形成对此个体的印象,这是一种自动的,无需意识控制的加工,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二是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此模式试图整合他人的各种信息来建构对其独特的印象,需要意识参与,需要有较多的时间与努力。
六、掌握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三因素理论)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超详细笔记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一、三种研究倾向界定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如个人之他人存在的影响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强调重点个体团体和社会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状态和人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角色)首要目标预测行为描述行为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与参与观察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
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一、社会心理发展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
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
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
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
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
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复习重点资料-精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心理学的定义1、F.H.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3、侧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重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重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侧重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2、侧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除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外,还重视从社会与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除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还重视采用社会学的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如合作与竞争,吸引与拒斥,助人与侵犯等。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即:B=f (P,E)(二)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如社会态度、权力动机等。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层面(二)人际层面(三)群体层面(四)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和实证分析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与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相对应。
一哲学的思辨阶段(一)基本特征: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基本理论孕育于哲学之中。
(二)两种观点1、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
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指出只因有缺陷的社会才使人趋向邪恶,故应当首先改变社会才能改变人。
2、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主要由人的生物本能的力量所决定。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重点1、美国心理学家F. H. 奥尔波特(F. H.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F. H. 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主张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勒温(K. Lewin, 1936)的行为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公式含义:行为时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4、霍兰德(E. P. Hollander, 1976)的“三阶段理论”将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的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点描述和分析。
重要学术思潮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谢夫勒、冯特)、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迪尔凯姆、列朋)、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6、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7、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现代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编1、目前认为对该对象的研究应该考虑哪些必要的因素?(1)要强调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2)要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社会情境”与“社会环境”(3)要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程,尤其注意发展中的转折点及其标志一、社会哲学阶段(孕育期)古希腊——19世纪中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一切科学均起源于哲学,这个很长时期的社会心理学也孕育在哲学中,所以社会心理学的很多问题最早都是哲学家提出来的二、社会经验论阶段(形成期)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形成的标志:1908年:罗斯侧重于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侧重于心理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是标志,1908年社心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大直接理论来源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A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开创者: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利1859年,创《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发表《民族心理学序言》,成为民族心理学的创始人。
发展:冯特(1)意识的基本材料---实验法观察意识的高级过程---观察法不适用---民族心理学的内容(2)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是民族精神,社会和文化的心理学应称为民族心理学衰落和分化: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开始衰落和分化民族性格学发展心理学比较文化社会心理学B、法国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社会学家塔尔德、黎朋等发展:模仿论层影响了一些人的理论,如鲍德温、米德等,但模仿不再被视为唯一原因;而黎朋的群众观点却为很多人接受:如美国社会学家罗斯C、英国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麦独孤用“本能”解释社会心理现象,在20世纪20年代影响甚大,如杜威、桑代克等都受其影响强调本能固然不对,但愿望、欲望、需要动机等与本能相联系的概念仍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三、社会分析学阶段(确立期)20世纪20年代以来标志:1924,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美国社会心理学:1897年,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年,以N特里普立特在《美国心理学杂志》首次发表《竞标和竞争中的动力发生因素》为标志。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学习要点)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2.中观的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1、德国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2、美国霍兰德“三阶段理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3、经验描述期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08年英国麦独孤、美国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
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4、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始自20世纪20年代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调查法1.访谈法(1)分类: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二)实验法1、基本概念(1)自变量:研究者选择,控制的变量(2)因变量:跟随自变量变化的变量(3)信度、效度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美国学者海德:“没有一个好的理论不是实践的”.2、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在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四个方面有所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符号互动论4.社会认知论及场论5.精神分析论一、社会学习论(一)学习的机制1、联想:古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2、强化:奖赏正强化,惩罚负强化(斯金纳)3、模仿:无压力条件下(班杜拉)(二)观察学习1、这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提出五个普遍性问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与满足5、侵犯与赞同命题三、符号互动论1、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四、社会认知论及场论1、具体理论(1)勒温的场论(2)谢里夫的社会规范理论(3)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4)归因理论(5)认知一致与认知不协调理论(6)参照群体理论(7)隐含人格理论2、心理生活空间是场论的核心概念3、*紧张与冲突(1)心理生活空间中,一个区域处于与周围区域相对不平衡的状态称作紧张(2)冲突是“近乎相等的强场力的对立状态”,有三种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与趋-避冲突(3)诱发力:目标能满足需要是正诱发力,使个体趋向目标;反之则为负诱发力,使个体回避目标.(4)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个体为恢复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四、精神分析论人格结构:(1)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2)自我:是人格的心理面(3)超我:人格的社会面。
社会心理学重点补充
社会心理学总结一、名词解释1、自尊:(self-esteem):对自己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全部评价。
特质自尊(trait self-esteem):人们关于自身能力和性格的长久持续的信心和感受.特质自尊相当稳定,一个时间点高度自尊的人多年后仍倾向高自尊,反之亦然。
状态自尊(state self—esteem):对自我的瞬间感觉到的动态和变化的自我评价。
2、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3、自我参照效应:第一,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第二,人们倾向于把自我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或规范。
理论解释: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影响因素: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
4、自我表露:Jourard提出。
他最早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人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
后来他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将其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为相互作用过程,特征:1、自我表露是双向、持续的循环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独事件;2、自我表露是情境性的,情境会影响自我表露的过程;3、自我表露过程中的所有成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5、自我同一性: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和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式——非正式、稳定——不稳定、亲密——疏远、积极——消极;杨中芳老师的人际关系类型:血缘、姻缘、地缘、业缘.P27114.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喜欢.P24315.社会测量法:是由莫雷诺J.C.Moreno首创的、用于定量地提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步骤:明确测量目的、确定测量变量、设计、选择方法、编制测量问卷、测量的实施、结果处理.原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近;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远.16.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合作、谦让等.P29917.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P29918.利他主义:无个人动机,不期望回报的助人行为.P29919.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和达利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也许每个人都对想,其他人会帮忙,甚至他们已经这样做了.每个人都会把其他人假象成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实际上,可能没有一个人采取实质的行动,大家依旧保持着旁观者的身份.P30220.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金盛华: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该定义包括三个要素: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伤害行为与敌意的关系.P32221.社会影响:个人行为与态度由于社会压力或作用而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P1022.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多数人相一致方向变化的现象.P35123.遵从服从:指人在权威或强制性的命令下放弃自己的观念或行为而接受他人的观念或行为.金盛华:指个体或群众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P35224.依从:人因为在他人的的期望压力下而接受他人的请求,做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P351、P37825.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P40226.竞争:不同的个体为同一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P42227.合作: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P42228.冲突: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的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P432 29.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在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P407 30.社会干扰: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P40731.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P41132.沟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含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背景等七个要素.P21233.态度: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P8834.态度改变: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是一致性的改变,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即量变;另一是不一致的改变,指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或说是方向性的改变,即质变.通常所谓的态度改变更多的是指后者,即方向性的改变.金盛华: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既有态度背景上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P37435.劝导说服:传达者凭借其可信性、生理的吸引性与听众或观众相似性的高低对听众或观众的说服效果.P37536.礼:是指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37.义:指中国社会中人表现出的合乎规范的言行;38.孝: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特殊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组合,亦即孝道是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组合.39.缘:所指的是一种命中注定的人际关系,此种关系的产生、性质及长短既已前定,不能或不易有所改变.40.忍:是一种策略性的自抑机制或历程,在此机制或历程中,当事人为了避免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不利之後果的发生,或为了预期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有利之後果的出现,不得不做己所不欲的事情或承受己所不欲的身心痛苦.经典实验:1、Kelley有关中心特质的实验中心特质,120实验目的:验证“热情一冷淡”是否具有中心品质的作用.实验方法:现场实验、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被试: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实验过程:告诉学生说有一位客座教师要来指导他们的讨论,在他到来前将他的特征描写的材料发给大家,学生拿到的材料是与Arch用的完全一样,即:一半学生拿到的是包括有“热情”的形容词表,另一半拿到的是包含有“冷淡”的词表,其余的词完全一样.客人到来后指导学生进行了20分钟的讨论.讨论结束,研究者让被试说出被邀请者的印象.实验结果:认为被邀请者“热情”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更积极,而认为“冷酷”的学生表现显得拘谨.不同的描述不仅影响人们的印象,还影响人们的行为.依据上述结果,凯利等认为,热情—冷淡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与其相对应的是边缘品质.是否具有热情或冷淡的品质,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他人其他特征的评价.中心特质:那些与刺激物的其它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2、Dion的晕轮效应实验社会知觉,P125研究目的:证明晕轮效应的存在试验方法:现场实验、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实验过程:分别让被试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对照片上的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要评定的这些特点与有无吸引力并没有关系.实验结果:发现外表吸引力直接影响人们的印象形成.以一般吸引力的人为参照,则高吸引力的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无吸引力的人则得到了较低的评价.在各个特征评价上显出一致性倾向.心理学家在分析晕轮效应时发现,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从个人的一种品质推断出其他品质,是一种普遍倾向.3.Zajonc熟悉性影响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人际吸引,P252研究目的:探讨“熟悉”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研究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自变量:词汇或照片呈现的次数实验材料:中文词汇或照片被试:不懂中文的成年人实验程序: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词汇或照片.其中,有些图片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看完所有的词汇或照片后,要求被试评价对所看过的词汇或照片的喜欢程度因变量实验结果: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因此,发现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这种熟悉引起喜欢的作用,称为熟悉效应.熟悉对于人际吸引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很大的,熟悉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对事物的喜欢还会引起人们对他人的喜欢,该实验就是为了验证熟悉能够引起喜欢.4、Kernis、Landy等“美丽辐射效应的实验”人际交往,P252研究目的:研究女性的外貌因素是否会影响男性的评分倾向研究方法:3x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自变量1:女性照片的漂亮程度,含有魅力组、无魅力组;同时设控制组自变量2:论文的好坏性质,含两个水平:质量好的论文、质量差的论文实验程序:实验组被试阅读一片贴有作者女性照片的论文;控制组被试阅读的文章上则没有作者的照片,阅读完后对文章的质量进行评分实验结果:由于辐射效应的存在,同样质量的文章被认为是有魅力女性写的,得到的评价更高,特别是文章质量不高时,这种效应更明显.这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外貌魅力即漂亮是一种很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即漂亮的人被认为拥有与外貌不相干的优秀品质,如健康智慧等.5、Latane等责任分散的系列实验.助人行为,P303见书研究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更重要的是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实验方法:现场实验被试:男性大学生实验程序:被试在填写问卷时,研究者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观察被试的行为.实验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个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2分钟内做出了反应.而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10%—38%.另外,拉特纳还进行了紧急助人实验、不幸女士实验等50个研究,其中90%的研究都表明,独自一人时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更大.从趋势上看,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特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越低.6、Bandura的模仿侵犯实验侵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P330研究目的:探索观察模仿的类同行为是否会影响儿童做出侵犯行为的倾向.研究方法: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被试:幼儿园儿童实验材料:充气娃娃实验程序:把两组被试分别带到玩具室,实验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对充气娃娃做出侵犯行为;控制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对充气娃娃做出不带侵犯性的其它行为,让每一位被试单独玩这些充气娃娃,记录其对充气娃娃作出侵犯行为的次数.实验结果:实验组儿童出现了许多侵犯行为,对充气娃娃的侵犯远远多于控制组,两组差异十分明显.另外,班杜拉发现孩子们除了会模仿真实生活中的人物之外,还会模仿电影中的人物,即使是成人也会模仿榜样所做的真实或虚假的侵犯行为.7、Arch的从众实验社会影响,P353实验目的:探索群体的压力是否会影响人们对自己知觉对象的判断实验研究:现场实验实验材料: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50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实验程序:每组被试共有7名被试,其中6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而且总是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几个被试围桌而坐,面对两张卡片,依次比较判断a、b、c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实验要求被试大声说出他所选择的线段.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观察被试的选择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实验结果: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每次选择反应无一次发生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即从众反应平均每12次中就有9次.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次的从众反应,即每12次中就有4次发生从众行为.这些数据说明,聪明人也会说“白话”为和群体或他人的一致而产生从众行为.错误类型:1知觉的歪曲.2判断的歪曲从众.3行为的歪曲顺从.8、Milgram的服从权威实验服从,社会影响,P368实验目的:探讨个人对权威人物的服从情况研究方法:现场实验实验材料:电击实验台被试:首先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招聘受试者,每次实验付给4.5美元的酬金,结果有40位市民应聘参加实验,他们当中有教师,工程师,邮局职员,工人和商人,年龄均在25~50岁之间.实验程序:实验时主试告诉这些应聘者,他们将参加一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实验.实验时,两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谁当学生谁当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真的被试,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充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故意多次出错,“教师”在指出它的错误后,随即给予点击.当电压过高,“教师”不忍心再继续下去时,实验者严厉地督促“教师”继续实验.实验结果: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即有26名被试占总人数的65%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验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另外14人占总人数的35%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9、囚犯困境实验合作、竞争,P422研究目的:测试被试之间作出的行为是合作还是竞争被试:两个囚犯实验程序:设置经典情境:囚犯两难困境.警方认为两个嫌犯共同参与了同一项犯罪活动而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如果两个嫌犯都不认罪,则由于证据缺乏,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如果两人都认罪则都会被判刑10年;如果其中一人认罪,而另外一个人没有认罪,则认罪者被释放而拒绝认罪的罪犯则被判刑15年.囚犯都选择不认罪而共获刑就是合作,而其中一个囚犯在同伴选择不认罪的前提下选择自己认罪,就是选择了竞争策略.实验结果:在多达2000个研究中,研究者对被试在各种囚犯困境的心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特定决策上更倾向于背叛,因为这样剥削了他人的合作,并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伤害.但不幸的是,因为没有采取合作,实际上结果双方都能认识到可以互惠,但彼此都不信任,结果注定不合作.在囚犯困境中,人们对于自我利益的不加制约的追求,对双方都会带来破坏性后果.合作:指不同个体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是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囚徒困境实验式研究合作与竞争的一个经典情境.10、Festinger的认知不协调实验态度、认知不协调理论,P398研究目的:研究认知不协调对态度的影响实验方法: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程序:让3组被试做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要求接受自变量处理的被试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绕线工作很有趣,同时要求控制组被试对等候在外面的被试说明实际情况,然后让他填一张反映他绕线工作真实态度的问卷.实验结果:获得20美元组和控制组的参与者对任务的评价都认为该任务是枯燥无味的,可是对于1美元的参与者来说,他们对任务的心喜欢程度却明显高于20美元组和控制组.研究者分析,这种现象是因为参与者撒谎后,其撒谎行为和他对任务的原有态度之间出现了不协调而引发的.11、Brunner的货币实验上下文效应,社会知觉,P115实验目的:探讨家庭贫富背景对孩子社会知觉的影响实验方法:双因素混合测量.自变量一是实验材料的性质,即硬币——纸币;自变量二是被试家庭贫富背景.实验材料:投影仪、一套硬币含1分、5分、10分、25分和50一套各种硬币对应的纸币.实验对象:30名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的孩子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荧幕上,让被试一次观看,然后一去刺激物,令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圆形制片.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图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片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较他们看到的真实硬币更大,尤其是贫苦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这个实验说明,社会认知受主客观因素所制约.上下文效应:上下文即背景会影响到社会知觉,社会背景会给印象形成提供信息,我们自己在背景中的角色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印象的形成.背景的作用是微妙的,所以当认知者试图推论目标个体的特征时,他可能不会观察到背景或情境在引发和保持特定行为上所起的作用.12、Baldwin等的他人态度影响自我评价的实验自我实验目的:探讨自我意识到的他人态度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方法:单因素完全随机;自变量:被试见到的照片的性质.实验材料:实验对象:被试:信奉天主教的学生实验程序:1、被试先看到一张照片不同组的被试照片不一样2、然后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作出评价实验结果:见到教皇皱眉的被试自我评价比另一组被试更苛刻.13、Sigall等女性魅力与评价性质影响男性对女性评价的实验人际吸引,256实验目的:研究女性的外貌因素是否会影响男性与其交往的倾向实验方法:2X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自变量1:女性实验助手,含两个水平公认漂亮的女性——不漂亮的女性自变量2:实验助手对被试的评价性质,含两个水平肯定的评价——否定的评价实验材料:实验对象:男性被试实验程序:实验助手先对被试的个性特点作出临床评价并询问被试对实验助手的喜欢程度实验结果:1、在女性不漂亮的条件下,被试不太看重评价的结果,他们事后对实验助手的喜欢水平都是中等;2、在女性漂亮的情况下,被试非常看重评价结果得到肯定评价时,对实验助手的喜欢程度最高;得到否定评价时,对实验助手的喜欢程度最低;但他们在研究者询问是否继续参与研究时,表现出非常愿意再与漂亮的女评价者发生交往,说明他们希望有机会改变漂亮女性对自己的评价.14、Dashiell的群众规模影响个体拉力水平的实验群体心理,412实验目的:探讨人数的多少是否会影响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方法:单因素完全随机自变量:参加活动人数实验材料:拉力测量仪器实验对象:实验程序:让被试参加拉力水平的测量实验结果:单独一人测量时平均拉力水平最高,人数越多,每人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着名理论:1、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人际关系,P197试图回答的问题交往双方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他们在进行互动时可能采取的“联合行动”也就会有所不同.然而,在人类社会里,存在哪几种基本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诱发什么样的“联合行动”的类型它们又以什么样的“完善与重复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都是“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试图回答的问题.模式假设:1“人情与面子模式”旨在说明中国社会两个个人之间的社会交易行为,并利用人情、面子、关系、及报的概念来加以解释.2该模式把交往互动的双方界定为“请托者”和“资源支配者”这两个角色可以互换;3该模式假设:当“请托者”请求“资源支配者”将他掌握的资源作有利于“请托者”的分配时,后者所作的第一步是关系判断,他首先会考虑对方与自己之间具有何种关系关系强度如何等问题,以作为交往的基础与原则.三种关系:在作关系判断时,可以将“资源支配者”与“请托者”的关系依照“情感性成分”与“工具性成分”比例的多少可区分为三大类:情感性关系:所谓情感性关系是指较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像家人、密友等人际关系属之.在这种关系之下,社会交易与资源分配的法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由此引起的人际关系冲突,被称为亲情困境.混合性关系:是指交往双方彼此认识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不亲密,像亲戚、邻居、师生、同事、同学、同乡等角色关系都属于这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际交往具有特殊且个人化的本质.由于预期以后会有持续交往,故会采用人情法则,给予对方特殊的帮助.工具性关系:所谓工具性关系是指交往双方都想通过这种关系来获得或达成个人的物质目标.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短暂而不稳定的,像销售员与顾客、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属于这种关系.由于工具性关系中情感成份很小,因此,个人会采用公平法则与对方交往,并由此获得最大利益.交换法则:1、该模式假设,个人会以“需求法则”、“人情法则”和“公平法则”和上述三种人交往.2、当个人以这三种不同关系的他人交往时,他都会考虑自己必须付出的“代价”,对方可能作的“回报”,并计算交易的后果.由于他预期:将来他会和属于“情感性关系”或“混合性关系”的其他人进行长时期的交往,因此,在面临对方交易的要求时,他必须将彼此之间的感情成份考虑在内,这样就会陷入“亲情困境”或“人情困境”之中;3、相反,当他和属于“工具性关系”的其他人互动时,他比较可能从事“精打细算”的理性行动,从而作出客观的决策.2、Latane社会作用力理论助人,P304社会作用理论是一个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着名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提出.他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对个体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基本的原则来统领所有群体或社会影响的研究和观点,由此提出了三个社会作用力法:——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5)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
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
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特里安德斯等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对象、范围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角度与侧重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共同点**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差异点**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对象、范围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角度与侧重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产生与发展三时期:①思辨期,早期积累;②经验描绘期,孕育、成型;③试验期,成熟独立发展第二节研究什么?1、研究对象: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2、社会行为VS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社会事务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3、社会情境←→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元图)4、个体心理VS群体心理个体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主观印象群体心理:普遍存在于全体或大部分成员头脑中,反应群体特点和特定社会关系的共同心态或占优势的心理倾向社会交互作用VS交往:社会交互作用,指人和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及社会事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接触,以及由此形成或潜存在其中的人际关系第三节怎样研究?方法原则:①客观原则;②宏观微观结合原则;③交往原则;④人道原则S SˊO(三元图)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What、基本目标、社会化与个性化)6、社会化:人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原因:学习潜力、独有语言;本质:社会经验的传递;特点:连续不断、终身7、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角色引导机制角色: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问:中国...差别...统一...?答:其一,从角色理论来说,儿童与青少年的学生角色,是其自我同一性的核心。
相应的学校社会的接纳与承认,是他们自我价值的核心构成部分。
(社会认可从来都是人们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对于社会接纳与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虑与恐惧,直接成了人么隶属于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心理原因。
社会心理学(选修课)重点
社会心理学(选修课)重点一、绪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识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应用)2.调查法(应用)3.档案研究法4.实验法要点:观察法(领会)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
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
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要点:调查法(应用)(2)分类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前者是标准化访谈,即按统一要求,依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正式访谈;后者的访谈提纲是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者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调整。
结构访谈的优点是结果易于统计分析但灵活性较差。
(1)特点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原则进行从而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精神分析论要点:社会学习论(领会)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精神分析论(识记)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要点:紧张与冲突(领会)心理生活空间中,一个区域处于与周围区域相对平衡的状态称作紧张;冲突是“近乎相等的强场力的对立状态”。
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个体为恢复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
如目标能满足需要是正诱发力,使个体趋向目标;反之则为负诱发力,使个体回避目标。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概述二、社会化与自我三、社会知觉与归因四、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五、态度六、沟通与人际关系七、社会影响八、爱情、婚姻与家庭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Myers, 2002)主要研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人、群体或社会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G. W. Allport, 1954)个人他人社会群体第一节概述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二发展简史三研究方法四主要理论流派本节共计9个问题(重点7个):1.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一般认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起源于两个母体的不同视角:心理学和社会学。
3.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4.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B=f(P, E)(勒温)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与实证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即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
7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伦理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问卷法)和档案法(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9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个人(individual)心理学(阿德勒)、分析心理学(荣格)、“文化因素论”(霍妮等)、自我(ego)心理学(埃里克森)、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学派(沙利文)、自体(self)心理学(Kohut,1972)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三、自我、身份与自尊本节共计19个问题(重点15个):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 迈尔斯 笔记
社会心理学迈尔斯笔记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笔记:
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从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群体过程到社会行为等领域。
4.社会心理学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概念,例如刻板印象、社会认同、归因理论、认知失调、态度形成和改变等等。
5.社会心理学有许多实用的应用,例如在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政治和广告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7.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归因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概念理论等。
8.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社会心理学、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和现代社会心理学等阶段。
9.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笔记可以帮助您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如果您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建议您阅读相关的学术著
作和论文。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
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
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
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农村社会心理学重点整
农村社会心理学重点整农村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农村地区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本文将重点整理农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概念。
1. 农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居民的社会认知与态度:研究农村居民对社会事物的认知和态度形成的过程,如对农村发展、农村政策等的态度。
- 农村社会交往与互动:探究农村地区的社会交往模式和互动过程,如农村居民之间的亲属关系、邻里关系等。
- 农村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研究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情况,探索影响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的因素。
- 农村社会变迁与适应:关注农村社会的变迁过程和农村居民对变迁的适应能力,研究农村居民在社会变革中面临的心理问题。
- 农村心理咨询与干预:针对农村居民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工作,为农村居民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2. 农村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农村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包括:- 农民意识:农村居民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等心理构成,对农村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农村社会中的集体主义传统和个体自主性之间的关系,影响农村居民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 农村社会网络:农村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亲属关系、邻里关系等。
- 农村现代化与心理适应:农村现代化进程对农村居民心理适应能力的要求,以及农村居民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 农村社会身份:农村居民对自己地位和角色的认同与评价,对其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以上是农村社会心理学的重点整理内容,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领域和概念,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地区人们的心理行为和社会互动,为改善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总结一、名词解释1、自尊:(self-esteem):对自己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全部评价。
特质自尊(trait self-esteem):人们关于自身能力和性格的长久持续的信心和感受。
特质自尊相当稳定,一个时间点高度自尊的人多年后仍倾向高自尊,反之亦然。
状态自尊(state self-esteem):对自我的瞬间感觉到的动态和变化的自我评价。
2、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3、自我参照效应:第一,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第二,人们倾向于把自我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或规范。
理论解释: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
影响因素: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
4、自我表露:Jourard提出。
他最早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人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
后来他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将其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为相互作用过程,特征:1、自我表露是双向、持续的循环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独事件;2、自我表露是情境性的,情境会影响自我表露的过程;3、自我表露过程中的所有成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5、自我同一性:没有明确的定义。
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和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青少年时期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相信,个体在职业、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倾向和一般世界观)性取向(性取向和产生与年龄一致的性角色行为)。
三种体验:1、自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自我本身是统一的,有发展的连续感和相同感。
3、自我设想的我和体察到的社会人眼中的我是一致的。
如发展不好,会出现统一性扩散或消极同一性发展埃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极端情形:同一性过剩,(狂热主义),一个人过分的卷入封停团体或某种亚文化的特定角色中,绝对排他相信自己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
同一性缺乏(拒偿),一个人拒绝带自己的成人社会中应承担的角色,甚至否认自己的同一性需要。
6、自我实现预言: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指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
7、自我设障:Berglas和Jones[2]将其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主要表现为意识或潜意识中对自己正常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抗拒与阻碍,它包括心理和行为上的自我设障两个方面。
心理上的自我设障表现为思考问题负面多,经常由于失败唤起消极的情绪,对自己进行惩罚或批评,自我贬抑和自我否定。
行为上的自我设障表现为怯于表达与展示自己,行为退缩,通过身体不适或其它方式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8、自我: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各种不同属性的综合性知识,是一个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有组织结构。
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包括自我认知、人我关系认知、自我意向、自我概念的基础是自我图式。
9、自我服务偏见: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
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10、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认知心理学家Markus&Kitayama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理解和认识自我的方式不同,会形成个体不同的自我构念概念。
他们最早提出了独立型自我构念和互依型自我构念。
典型西方国家如美国、西欧等地区的人们崇尚个人主义文化,围绕独立的自我构念;相反,大部分非西方文化国家如亚洲、南美等地区的人们崇尚集体主义文化,围绕互依的自我构念。
与自我概念相比,自我构念的本质是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即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与他人相关或者分离。
Crossetal后来提出,自我构念除独立和互依这两个维度外,还应该有第三个与他人关系的维度,即关系型自我构念。
但是目前针对独立型和互依型自我构念的分布差异是自我构念研究的重点。
11、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直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一直的一种倾向。
可分为理性从众和费理性从众,理性从众按主体行为的目的不同可分为遵从、顺从和服从,非理性从众即盲从。
亦可根据外线行为是否认可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分为真从众、权益从众和不从众。
从众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群体掌握的信息程度如何和人们对自己独立判断的信心如何。
规范性影响:规范原因而引发的从众行为,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群体一致性越强,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容易从众,个体地位越高越不容易。
男性比女性不容易,人们对刺激物越了解越不容易,个体主义国家越不容易。
12、众从:众从是一个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概念,是指群体中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现象。
特征:一致性:少数派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只有保持一致性才具有影响力。
所谓一致性是指少数派成员不仅意见一致,而且其行为在时间上前后一致,能坚持到底。
②独特性。
少数派成员的行为能体现出与众不同,有新奇性,但必须符合时代精神的发展。
③权威性。
当少数派由权威人物组成,或有权威人物参与时,其影响力更大。
条件: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一致性、独立型、权威性),多数派成员内部条件,意见分歧,缺乏凝聚力,不明确遇到问题的真实情况。
13、印象管理:有时又称印象整饰,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阶段:1、形成印象管理的动机(印象因素:印象与个人目标的相关性,目标的价值,一个人期望留给他人的印象和他人认为自己已经留给他人印象之间的差异)2、印象构建:选择要传达的印象类型,决定如何去做。
策略:1、降低防御:当个体试图使自己为某一消极事件负嘴角责任或拜托麻烦时可以用,包括解释、道歉、置身事外、2、促进提升:当个体试图使自己对某一积极结果的责任最大化,或者想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出色时,会使用这类策略、争取名分、宣扬、揭示困难和联合。
挫折攻击理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是最早对攻击行为进行解释的心理学理论之一。
公认的观点是:”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代表人物:拉尔德、梅尔、米勒。
发展与修正:米勒:认为侵犯行为可能是挫折的结果之一,二者为一对多关系。
伯克威茨:外在环境的侵犯线索是使内在侵犯冲动形成实际表现的必要条件。
挫折与侵犯为多对一关系。
14、首因效应: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
它们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
卢钦斯的实验,两段文字描写一个小男孩,文字顺序变化了,人们对小男孩性格的反应也变了,证明了首因效应。
并发现,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做出草率判断,要考虑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会减弱。
15、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16、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
消极: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17、刻板印象威胁:刻板印象威胁被认为是一种情境性困境(situational predicament),尤其表现为当感知到情境中有关所属群体消极刻板印象存在时,个体会担心其行为表现有验证这一消极刻板印象的风险。
刻板印象威胁的外溢效应(stereotype threat spillover effect)刻板印象威胁的促进效应(stereotype threat boost effects)刻板印象威胁的窒息效应(stereotype threat choking effects)角色榜样的应得性应得性18、归因:指根据有关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断行为原因的表现。
归因理论: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自身情绪态度和行为的理论。
海德的朴素归因说:人试图全面理解社会存在,多数归隐分析的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载人(内在的或倾向性原因)还是在情境(外在的或情境原因),及谁对结果负责。
维娜的动机归因理论:增加把原因区分为暂时的和内在的。
凯利的协变完型论:人们归因时通过三方面信息评估:区别性、一贯性和一致性19、基本归因错误:这一术语是由Pettigrew(1979)提出的,它是指这样一种错误的归因图式: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内群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外群成员的消极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内群成员的消极行为和外群成员的积极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