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细菌毒素和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医学知识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黄曲霉毒素(AFT)
➢致癌性 可诱发所有实验动物致癌 诱发动物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
硝胺大75倍 黄曲霉毒素可在动物体内代谢,
进行脱甲基、羟化和环氧化反应, 形成具有强致癌活性的物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黄曲霉毒素(AFT)
(四)黄曲霉毒素的产毒条件 ➢ 产毒微生物 黄曲霉:60~94%菌株产毒 寄生曲霉:产毒菌株可达100% ➢ 产毒的基质 玉米、花生容易滋长黄曲霉和被 黄曲霉毒素污染 有时可在田间被黄曲霉毒素污染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赭曲霉毒素A(OTA)
各地区谷物中赭曲霉毒素A的污染
地区
样品数
阳性样品数
阳性率(%)
小麦 玉米 小麦 玉米 小麦 玉米
江苏
100
100
3
2
3
2
黑龙江
157
158
7
5
4.5
3.2
四川
156
152
2
0
1.3
0
广西
18
221
0
2
0
0.9
山西北京
179
165
0
1
0
0.6
含量范围 (μg/kg)
8~36 8~32
五、真菌毒素研究的主要内容
➢ 粮油食品上真菌毒素的种类 ➢ 真菌毒素污染粮油食品的因素 ➢ 各种真菌毒素的毒性 ➢ 真菌毒素检测技术 ➢ 真菌毒素脱毒技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真菌毒素知识点总结
真菌毒素知识点总结一、真菌毒素的概念和分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生产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可以进入人体、动植物体内,对其产生危害。
真菌毒素通常被分为四大类:毒蛋白类、次生代谢产物类、生物碱类和人工合成的类。
1. 毒蛋白类真菌毒素毒蛋白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蛋白质结构的有毒物质,主要包括霉菌毒素、毒蛋白和细胞壁酶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感染性疾病和过敏反应。
2. 次生代谢产物类真菌毒素次生代谢产物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代谢活性的有毒化合物,主要包括玉米赤霉烯酮、镰刀毒素、黄曲霉素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
3. 生物碱类真菌毒素生物碱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碱性结构的有毒物质,主要包括伞菇毒素、麦角毒碱、毒蘑菇素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神经系统中毒和消化系统中毒。
4. 人工合成的类真菌毒素人工合成的类真菌毒素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主要用于科研和医药制剂。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急性中毒和过敏反应。
二、真菌毒素的来源和影响真菌毒素主要来源于一些生长在土壤、植物、食品和饲料中的真菌,如曲霉、麦角毒素、镰刀菌和玉米赤霉烯酮等。
这些真菌毒素会对人体、动植物产生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体的危害真菌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导致中毒、致癌和神经系统损害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常见的真菌毒素中毒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头痛、发热、皮疹等。
2. 对动植物的危害真菌毒素进入动植物体内后会导致肝脏损害、免疫系统失调和生长发育异常等,严重影响其生存和繁衍。
常见的真菌毒素中毒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泻、发育迟缓、死亡等。
3. 对食品和饲料的危害真菌毒素会污染食品和饲料,导致食品和饲料中毒,严重影响人畜健康。
常见的真菌毒素污染食品有:玉米、大米、小麦、花生、猪肉等。
三、真菌毒素的检测和分析为了保障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需要对食品和饲料中的真菌毒素进行检测和分析。
6. 细菌性与真菌性毒素
22
致病性大肠杆菌
3.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侵犯结肠黏膜,化脓性结肠炎,伴发热、腹痛、 里急后重、黏液血便。 4.肠黏附性大肠杆菌肠炎 腹泻、稀便或血性便、伴发热、呕吐等。治疗 同2 5.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突起腹泻、腹痛、血性粪便、伴低热或无热, 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抗菌治疗。
23
真菌毒素
10
沙门菌
临床表现 病初表现头痛、恶心、食欲不振,呕吐、腹 泻、腹痛等。沙门菌中毒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 胃肠炎型,类伤寒型,类霍乱型,类感冒型,败 血症型等 诊断要点 多发于夏秋季,根据进食过可疑食物,共食 者集体发病、潜伏期短而起病急剧等表现确诊。 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查血清学相同的 沙门菌。
细菌性与真菌性毒素
朱心强 浙江大学医学院毒理学与营养学系
1
基本概念
• 食物中毒(food intoxication):是指摄入含有生 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 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含传染病)急 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 总则,GB 14938-94)。
25
真菌毒素
2. 霉变甘蔗 多发于我国北方,多在初春季节2-4月份,霉 变甘蔗外观无色泽,剖面呈灰黑、棕褐或淡黄色。 其致病菌为届菱孢,产生的毒素为节菱孢毒素。 毒性作用 节菱孢毒素为神经毒素,主要毒素是3-硝基丙 酸,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26
真菌毒素
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继之腹痛、腹泻、 随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抽搐、昏 迷、四肢强直等。 治疗 无特殊治疗,中毒后尽快洗胃,灌肠排除毒 物,对症治疗。
11
沙门菌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和支持治疗 抗菌治疗 中医治疗 预防措施 防止污染和食物中毒 控制繁殖 杀灭病原菌
细菌毒素ppt课件
2 单肽链毒素
3 小分子多肽毒素
·
6
二 外毒素(exotoxin) 1 概念
细菌生长过程中产生和分泌到细菌细胞外的毒 性蛋白质。
2 特点 1)由细菌产生的非结构蛋白质成分 2)高毒性 3)良好的抗原性 4)特异性 5)不稳定
·
7
1)本质为蛋白质(一般是可溶的蛋白质),典 型的外毒素A-B模式
苷酶
▪ Activate 2nd messenger pathways-ADPribosyltransferase 核糖基转移酶
▪ Protease-Zinc-metalloprotease 金属蛋白酶 3)激发免疫反应--superantigen
·
18
二 内毒素(endotoxin)
▪ 概念:G-菌细胞壁脂多糖,菌体崩解时释放, 性质稳定。
▪ 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 克
4)相对稳定,耐热
▪ Boiling for 30 min does not destabilize endotoxin
▪ Certain powerful oxidizing agents such as superoxide, peroxide and hypochlorite, have been reported to neutralize them
·
22
4 结构
·
23
·
24
·
25
LPS包括:
▪ Lipid A特殊的糖磷脂,由焦磷酸键联接的氨基葡萄 糖聚二糖链,并结合有多种长链脂肪酸,是内毒素 的毒性成分。
▪ 各种G-的Lipid A的化学成分和结构虽有差异,但 极为相似,无种属特异性,所有G-菌内毒素引起的 毒性作用大致相似。
微生物生物毒素
疫苗
一些微生物生物毒素可以作为疫苗,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 生抗体来预防疾病。例如,破伤风梭菌产生的毒素可以作 为破伤风疫苗。
生物治疗
一些微生物生物毒素可以作为生物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某 些疾病。例如,肉毒杆菌毒素可以用于治疗斜视和肌肉痉 挛等。
4. 检测生物毒素
利用适当的检测方法,如 ELISA、质谱等,对提取的生 物毒素进行检测。
1. 采集样本
选择可能含有生物毒素的食品 或环境样本,并妥善保存。
3. 提取生物毒素
利用合适的方法,如有机溶剂 萃取、免疫亲和柱等,从样本 中提取生物毒素。
5. 鉴定生物毒素
根据检测结果和相关资料,对 生物毒素进行种类和来源鉴定 。
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生物农药
一些微生物生物毒素可以作为生物农药,用于防治农业害虫 和病菌。例如,苏云金杆菌产生的毒素可以杀死害虫。
生物肥料
一些微生物生物毒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提高作物产 量和品质。例如,根瘤菌产生的生物固氮酶可以促进植物生 长。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食品加工
一些微生物生物毒素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中,提高食品的口感和品质。例如,酒精可以作为食品加工中的消毒剂和 防腐剂。
微生物学方法
通过培养和观察微生物生 长情况及对细胞的毒性作 用来检测生物毒素。
免疫学方法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 性,通过ELISA、免疫荧光 等技术检测生物毒素。
分子生物学方法
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 水平或特定蛋白质的修饰 情况,判断生物毒素的存 在。
鉴定流程与步骤
2. 预处理样本
第6章 细菌毒素和真菌毒素
脂多糖 LPS
• G-细胞外膜的组成部分 – 外膜表面的75% • 是菌落平滑的外表的原因 • 细胞干重的3-10% • 每个细胞有3-4百万个脂多糖分子
休克综合征毒素、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 肠毒素: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
萄球菌肠毒素
外毒素作用方式
1. 作用于细胞膜 • Damage membranes - Forms pores
2. 作用于酶 • Inhibit protein synthesis - N-glycosidase 糖苷酶 • Activate 2nd messenger pathways - ADPribosyltransferase 核糖基转移酶 • Protease - Zinc-metalloprotease 金属蛋白酶
细菌分泌的蛋白 酶称为胞外蛋白 酶
它们最主要的作 用就是损伤基质 或细胞膜,增加 其通透,有利于 细菌在体内的扩 散性。
1 定植
细菌感染的第一步
2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 病原菌黏附于细胞或组织表面后,必须克服机 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逃避局部 的吞噬作用及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作用,才能 建立感染。
(1)不与吞噬细胞接触
不与吞噬细胞接触,如通过外毒素破坏细胞骨架 以抑制吞噬细胞的作用,如链球菌溶血素等。
(2)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
如荚膜、菌毛和链球菌的M蛋白。
(3)在吞噬细胞内生存
如结核杆菌和李氏杆菌均可产生溶血素,有助于 其从吞噬泡内逸出。
(4)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
细菌通过分泌外毒素或蛋白酶来破坏吞噬细胞的 细胞膜,或诱导细胞凋亡,或直接杀死吞噬细胞。
毒。
真菌毒素与安全
利用真菌毒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通过观察生物体的中毒反应或测定生 物体内毒素含量来检测真菌毒素。
免疫分析法
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通过 免疫学方法检测样品中真菌毒素的存 在。
控制措施
干燥控制
通过控制谷物和饲料的湿度,抑制真菌的生 长和毒素的产生。
加工处理
通过加工手段破坏真菌细胞壁,释放毒素, 降低其在食品和饲料中的含量。
2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常见的生殖毒性真菌毒素, 长期摄入玉米赤霉烯酮可能导致子宫病变、卵巢 损伤等疾病。
3
黑穗病菌毒素可导致男性生殖系统损伤,引起睾 丸萎缩、精子质量下降等。
05
预防与应对策略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增强消费者对真菌毒素危害的认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真菌毒素的认知,引导他们选择安全可靠的食品。
毒性
赭曲霉素具有肾毒性,长期摄入赭曲霉素可能导 致肾脏疾病。
预防
避免食用腐烂的水果和蔬菜,选择新鲜、无异味 的果汁。
玉米赤霉烯酮
常见来源
01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存在于霉变的玉米中。
毒性
02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生殖毒性,长期摄入可能对男性生殖系统产
生负面影响。
预防
03
储存玉米时要保持干燥,避免发霉;食用前要仔细检查玉米是
推广安全食品生产技术
研发新型安全食品生产技术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投入,研发能够有效降低真菌毒素含量的新型生产技术和设备。
推广普及安全食品生产模式
通过示范工程、技术推广等方式,将安全食品生产模式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食品安 全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与国际真菌毒素防控合作项目
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真菌毒素防控领域的合作,共同研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真菌毒素ppt课件
橘霉素的理化性质
• 橘霉素含 1个羧基,有离子态和非离子态 (羧基和相邻的酮基及羟基形成分子内氢键), 2种形式,其分子式为 C13H14 05 ,分子量 250。在无水乙醇或苯一环己烷中呈柠檬黄 针状结晶,溶点为 175℃。溶于热酒精、 乙酸乙酯、苯、丙酮、氯仿,在二乙醚和 乙醇中微溶,不溶于水 。
(二)赭曲霉素A
• 赭曲霉素理化性质
• 赭曲毒索 A是苯丙氨酸与异香豆素结合体衍生物; 分子式为C20H1806CIN,分子量为403.8,纯品 为白色针状晶体,在荧光灯下呈明亮绿色荧光。 较易溶于极性有机溶剂,水中微溶,在苯溶液中。 • OA是半抗原,需与大分子物质结合后才具有免疫 原性 。 • 赭曲霉素具有耐热性,焙烤只能使其毒性减少20 %,蒸煮对其毒性不具有破坏作用 。
B1 M1 G1 G2
二、真菌毒素的分类
1.按其化学结构分:单端孢霉烯族类、玉
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内酯等。
黄曲霉毒素(alfatoxin) 2.按毒素来源分: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 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 岛青霉素(Islandin) 展青霉素(Patulin) 桔青霉素(Citrinin) 镰刀真菌毒素(Fusarium mycotoxins)
T-2 毒素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 醇(DAS) 雪腐镰刀菌烯醇NIV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
(一)Aflatoxins(AF)
312Da和328Da,AF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 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 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
性质稳定,熔点268℃和299℃; AF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损害肝脏,故是肝 毒素;哺乳动物的细胞培养液中含有微量AF时, 便可使细胞致死,所以又是一类细胞毒素。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选择题【A型题】1.化脓性细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产生性的化脓性病灶称为:A.菌血症B.脓毒血症C.内毒素血症D.毒血症E.败血症2.下列结构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是:A.芽孢B.荚膜C.细胞壁D.中介体E.核糖体3.内毒素的毒性部分为:A.核心多糖B.特异性多糖C.LPSD.脂质AE.脂蛋白4.类毒素的特点是:A.有抗原性,无毒性B.无抗原性,有毒性C.无抗原性,无毒性D.有抗原性,有毒性E.有半抗原性,而无毒性5.脑膜炎球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为:A.菌血症B.败血症C.毒血症D.脓毒血症E.以上都不是6.潜伏感染与隐性感染的区别是:A.潜伏感染有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无传染性B.潜伏感染无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有免疫力产生C.潜伏感染无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有传染性D.潜伏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无免疫力产生E.潜伏感染多见于病毒感染,而隐性感染多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7.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A.肽聚糖B.磷壁酸C.LPSD.O抗原E.荚膜多糖8.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其原因是内毒素毒性成分:A.化学组成基本相似B.受体基本相似C.抗原性基本相似D.无抗原性E.以上都不是9.细菌的黏附素是指:A.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B.革兰阴性菌的菌毛C.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D.其受体为D甘露糖E.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蛋白质10.毒性最强的外毒素是:A.破伤风溶血毒素B.肉毒毒素C.产气荚膜杆菌ε毒素D.产气荚膜杆菌α毒素E.破伤风痉挛毒素11.由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A.0.1%~0.2%B.0.2%~0.3%C.0.3%~0.4%D.0.4%~0.5%E.0.5%~0.6%12.产生潜伏感染的细菌是:A.结核杆菌B.脑膜炎球菌C.痢疾杆菌D.链球菌E.白喉杆菌13.易出现带菌状态的细菌是:A.白假丝酵母菌B.链球菌C.白喉杆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肺炎球菌14.易发生脓毒血症的细菌是:A.痢疾杆菌B.链球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伤寒杆菌15.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A.菌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内毒素血症16.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A.脑膜炎球菌B.淋球菌C.伤寒杆菌D.军团菌E.结核杆菌17.革兰阳性菌中,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A.膜磷壁酸B.肽聚糖C.M蛋白D.荚膜E.壁磷壁酸18.可在流行期形成健康带菌者的细菌是A.霍乱弧菌B.志贺菌C.脑膜炎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结核杆菌19.关于内源性感染,正确的叙述是:A.病原菌均属正常菌群B.常发生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均为菌群失调症C.也可发生于使用激素后,即为医院内感染D.是一种自身感染E.以上都不是20.构成细菌侵袭力的菌体表面结构不包括:A.侵袭性酶B.菌毛C.膜磷壁酸D.荚膜E.Vi抗原21.下列哪组细菌均不产生外毒素?A.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B.霍乱弧菌、结核杆菌C.炭疽芽孢杆菌、白喉杆菌D.脆弱类杆菌、肉毒梭菌E.伤寒杆菌、痢疾杆菌22.关于细菌内毒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其化学成分是LPSC.对热不稳定D.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E.不能制成类毒素23.无菌毛的革兰阴性菌是:A.志贺菌B.肠产毒型大肠杆菌C.伤寒杆菌D.淋球菌E.霍乱弧菌24.胞内菌不包括:A.结核杆菌B.李斯特菌C.军团菌D.伤寒杆菌E.痢疾杆菌25.下列病原体中引起潜伏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Kuru病病原26.关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出现的新抗原,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无病毒特异性B.可使细胞免受损伤C.可激发相应抗体产生D.由宿主基因编码产生E.各类病毒均可产生27.下述哪种感染类型是病毒感染特有的?A.急性感染B.显性感染C.慢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亚临床感染28.可引起慢发病毒感染的病原体是:A.麻疹病毒B.肝炎病毒C.沙眼衣原体D.风疹病毒E.乙脑病毒29.下列哪种病毒被认为与鼻咽癌发生有关?A.HA V B.EBV C.HBV D.HPV E.CMV30.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列叙述哪项正确?A.内外毒素作用B.侵袭性酶类C.干扰素的作用D.多聚酶E.以上都不是3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范围主要取决于:A、病毒表面的蛋白B.病毒的衣壳C.细胞表面的受体D.病毒包膜E.病毒表面的血凝素32.下列哪组病毒一般不引起垂直传播?A.风疹病毒,HIVB.CMV,风疹病毒C.HSV,HBVD.HIV,CMVE.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33.关于垂直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感染方式是亲代直接传给子代B.感染途径是产道或胎盘C.可致死胎,早产或先天畸形D.是病毒独特的感染方式E.以风疹病毒等常见34.关于病毒的整合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可致细胞转化B.细胞表面可出现新抗原C.整合后致癌变D.逆转录病毒要整合才能复制E.可随宿主细胞分裂传给子代35.引起深部感染的真菌大多数是:A.致病性真菌B.产毒素真菌C.条件致病性真菌D.多细胞真菌E.具有变应原的真菌36.真菌的致病性不包括:A.真菌性中毒B.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C.真菌超敏反应D.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E.嗜神经性真菌产生神经氨酸酶而致病37.下列哪种因素与真菌感染的发生无关?A.皮脂腺脂肪酸的分泌量B.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某些激素C.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D.是否接种真菌疫苗 E.患糖尿病、肿瘤、白血病等疾病38.关于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主要是内源性感染B.是肿瘤、糖尿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治疗中的疑难问题C.致病性强,常造成肿瘤等病人的致死性感染D.目前无特异预防措施E.临床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X型题】1.下列哪些细菌代谢产物与致病有关?A.细菌素B.膜磷壁酸C.扩散因子D.溶血毒素E.血浆凝固酶2.细菌外毒素的特点是:A.耐热且抗原性强B.均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胞外C.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类毒素D.引起特殊病变和临床表现E.引起DIC3.细菌侵袭力由下列哪些因素构成?A.黏附因子或黏附素B.菌毛和膜磷壁酸C.细菌的内、外毒素D.细菌的侵袭性酶E.细菌的表面结构4.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A.发热反应B.神经毒作用C.Shwartzman现象D.食物中毒E.细胞毒作用5.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D.毒素E.分解代谢产物6.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有:A.荚膜B.芽孢C.鞭毛D.菌毛E.包膜7.能使细菌吸附到黏膜上皮细胞上的结构是:A.荚膜B.芽孢C.菌毛D.R因子E.膜磷壁酸8.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活菌分泌释放B.性质稳定,但可被甲醛灭活C.毒性强且组织特异性高D.抗原性强,可被抗毒素中和E.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9.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来自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B.感染源来自体内的称内源性感染C.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D.感染源来自体表的称外源性感染E.感染源来自医院的称医源性感染10.下列哪些物质可构成病原菌的侵袭力?A.荚膜B.芽孢C.性菌毛D.壁磷壁酸E.膜磷壁酸11.关于外毒素的特性,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均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其毒素作用大致相同C.多数外毒素有A、B两个亚单位D.均经60℃30分钟灭活E.可制成类毒素12.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A.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B.补体的调理作用C.IgG介导的ADCCD.吞噬细胞的不完全吞噬E.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13.关于细菌感染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感染源系指患者、病畜和带菌物品B.内源性感染菌多属体内正常菌群C.隐性感染者无临床表现,亦无传染性D.感染源来自体内和体表的称内源性感染E.只要细菌有侵袭力即可引起机体感染14.关于毒素,下列哪些正确?A.只有革兰阴性菌产生内毒素B.多数外毒素均拥有毒性亚单位和亲嗜性亚单位C.内毒素对热稳定,但用甲醛处理可脱毒D.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其毒性作用大致相同E.外毒素一般可分为A、B两个亚单位15.内毒素可引起:A.发热反应B.多克隆B细胞激活C.细胞毒作用D.食物中毒E.促进T细胞成熟16.隐性感染的特点为:A.无明显临床症状B.无传染性C.产生亚临床感染D.无特异免疫力产生E.感染率降低17.细菌致病性的含义:A.细菌致病性质B.细菌致病的对象(宿主)C.细菌致病的能力D.细菌致病的部位E.细菌致病的途径18.反映细菌毒力强弱的指标是:A.LD50B.ID50C.TCID50D.CPEE.PFU19.细菌的毒力包括:A侵袭力 B.内毒素 C.毒素 D.外毒素 E.黏附素20.全身性感染包括:A.毒血症B.败血症C.脓毒血症D菌血症 E.内毒素血症21.根据病原体与机体两者力量对比,将感染的类型分为:A.亚临床感染B.显性感染C.潜伏感染D.垂直感染E.带菌者22.细菌毒素包括:A.TSST1B.霍乱外毒素C.链球菌致热毒素D.葡萄球菌溶素E.杀白细胞素23.内毒素血症可引起:A.小血管功能紊乱B.凝溶血功能紊乱C.I型超敏反应性休克D.酸中毒E.组织缺氧24.内毒素引起的白细胞反应表现在:A.白细胞减少B.白细胞增多C.白细胞左移D.白细胞右移E.白细胞变形25.能释放具有内毒素活性LPS的微生物有:A.钩端螺旋体B.痢疾杆菌C.肺炎支原体D.恙虫病立克次体E.沙眼衣原体26.能产生外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有:A.鼠疫杆菌B.绿脓杆菌C.白喉棒状杆菌D.痢疾志贺菌E.霍乱弧菌27.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是:A.病毒毒力较低B.宿主抵抗力强C.病毒不能到达靶器官D.病毒不入血E.病毒抗原性稳定28.隐性感染的特点是:A.不产生临床症状B.不排出病原体C.不产生免疫应答D.可作为传染源E.可产生Tm、Bm细胞29.关于潜伏性病毒感染的发病间歇期,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不能分离病毒B.不能测出抗体C.无临床症状D.可测出病毒核酸E.可测出IgM型抗体30.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杀死细胞B.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C.形成包涵体D.细胞转化E.细胞增殖31.病毒的致病作用包括:A.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害B.病毒引起宿主细胞转C.病毒致宿主细胞融合D.包膜病毒释放LPS致病E.免疫病理损伤32.能引起机体持续感染的病毒有:A.麻疹病毒B.巨细胞病毒C.EB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3.病毒的持续感染包括:A.慢性感染B.潜伏感染C.隐性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水平感染34.常致垂直传播的病毒包括:A.乙型肝炎病毒B.风疹病毒C.巨细胞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腮腺炎病毒35.包涵体的组成包括:A.病毒抗原B.病毒颗粒C.病毒生物合成的产物D.宿主细胞器E.宿主核酸36.病毒在体内扩散方式包括:A.细胞融合B.神经周树轴索扩散C.血流播散D.淋巴播散E.整合后传代37.病毒感染细胞可使细胞发生:A.裂解B.融合C.转化D.抗原性转变E.整合38.真菌的感染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生理年龄B.性别C.局部组织结构D.机体非特异免疫力E.机体细胞免疫39.目前认为能诱发肝肿瘤的真菌代谢产物有:A.T-2毒素B.灰黄霉素C.展青霉素D.黄褐毒素E.黄曲霉毒素40.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的真菌有:A.假丝酵母菌B.曲霉菌C.皮肤癣菌D.毛霉菌E.组织胞浆菌41.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包括:A.荨麻疹B.接触性皮炎C.哮喘D.变应性鼻炎E.肾小球肾炎42.真菌性中毒的原因主要是:A.真菌引起超敏反应B.真菌毒素作用C.真菌直接毒性作用D.真菌引起细胞恶变E.真菌降低机体免疫力二、填空题1.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称,其强弱程度称,常用和作为衡量指标。
生物毒素-微生物毒素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微生物毒素(microbial toxin)一、分类1、根据地域来源❖陆地微生物毒素:取材方便、研究历史长;❖海洋微生物毒素:环境独特(高盐、高压、低温、寡营养)、种类多、分子量小、生物活性高等特点。
2、根据生物学类别❖真菌毒素(Mycotoxin):1,毒蕈毒素2,霉菌毒素❖细菌毒素(Bacterial toxin)有毒蘑菇简介中国食用蘑菇种类约700多种,其中有毒蘑菇达190多种,广东约占50%以上。
广州市因春夏雨多,气温高、湿度大,适合各类毒菌生长,尤其以三、四月份为毒菇生长旺盛期,是国内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地区之一。
近几年,引起广州市多起中毒事件的毒菇主要是白毒伞、古巴裸盖菇、网纹斑褶菇、铅绿褶菇、马鞍、鬼笔蕈、蛤蟆蕈、粟茸蕈等。
一个约50克的白毒伞的毒素含量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
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致使人体内各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
毒蕈毒素(toadstool toxins)1、环状肽类毒素对肝脏和肾脏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包括三大类:❖鹅膏毒肽(amatoxins)❖鬼笔毒肽(phallotoxins)❖毒伞素(virotoxins)2、色胺类化合物(tryptamine)致幻物质, 又称为神经致幻型毒蕈毒素,主要包括三种:❖蟾蜍素(bufotanine)❖裸头草碱(psilocybin)❖裸头草辛(psilocin)3、毒蕈碱(muscarine)又称毒蝇碱,是一种与胆碱有关的生物碱。
4、异恶唑衍生物属神经毒素,主要包括三种:❖口蘑氨酸(tricholomic acid)❖鹅膏氨酸(ibotenic acid)❖异鹅膏氨酸(muscazone)及其脱羧衍生物异鹅膏胺(又称毒蝇母,muscimol)5、鹿花菌素(gyromitrin)属细胞毒素,可引起胃肠炎、溶解红血球毒蕈中毒的主要症状类型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如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
食品中的毒素ppt课件
3 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
物性食物中毒 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 将天然含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
部分当做食品;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 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
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 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17
4 细菌毒素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
38
10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一般多由鼠伤寒沙
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 所引起。沙门氏菌在20~30℃条件下迅速繁 殖。在水中可生存2~3周,粪便中生存1~2 个月,在冰冻土壤可过冬
39
流行病学 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致病菌,
在我国占食物中毒的第一位。猪、牛、羊等 健康家畜、家禽和蛋类的带菌率较高,有宰 前感染,也有宰后污染。
29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者为3~5小时,一般为14~20
小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阵发时绞痛、腹泻, 先水样便,有时脓血便,有时有呕吐。重症 者脱水,少数病人可再现意识不清,病程为 2~4天,一般预后良好
30
(8)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产肠
毒素的葡萄球菌有两种,即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表皮葡萄球菌 (Staph.epidermidis)
32
引起中毒的食品与污染途径 引起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的食品必须具
备以下条件:(1)食物中污染大量产肠毒素 的葡萄素菌; (2)污染后的食品放置于适合 产毒的温度下;(3)有足够的潜伏期;(4)食 物的成分和性质适于细菌生长繁殖和产毒
33
主要引起中毒的食品有:奶、肉、蛋、 鱼类及其制品等各种动物性食品。糯米凉糕、 凉粉、剩饭和米酒等也曾引起过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部位 化学成份 毒性作用
较弱,各种类的毒性效应相似, 强,对组织细胞有选择性毒害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 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环障碍、休克等
免疫抗原性 稳定性
处理方式
强,刺激宿主产生抗毒素。 60℃半小时被破坏。
特定抗生素治疗为主。
较弱,甲醛液处理后不形成类 毒素。
160℃2-4小时被破坏
• 细菌在宿主体内增殖是感染的核心问题 • 增殖速度对致病性极其重要,如果增殖较快,细菌在 感染之初就能克服机体防御机制,易在体内生存。反 之,则易被机体清除。
4
在体内扩散
▲
三、细菌毒素
• 细菌毒素:由细菌合成并产生的毒素。按其来源、性质 和作用不同,可分为外、内毒素。
‘Microbial toxins are components or products of microorganisms which, when extracted and introduced into host animals, can reproduce disease symptoms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n without infestation by those microorganisms’, Williams and Clarke, 1998
侵袭力
定殖
细菌感染的第 一步 细菌要黏附在 宿主易感组织 细胞表面:消 化道、呼吸道 、生殖道、尿 道及眼结膜等 干扰或逃避宿 主的防御机制 干扰或逃避机 体局部的吞噬 作用及抗体介 导的免疫作用 建立感染
在体内增殖 感染的核心问题
在体内扩散
增殖速度对致病
性极其重要
细菌分泌的蛋白 酶称为胞外蛋白 酶 它们最主要的作 用就是损伤基质 或细胞膜,增加 其通透,有利于 细菌在体内的扩 散性。
• boiling for 30 min does not destabilize endotoxin
• Certain powerful oxidizing agents such as superoxide, peroxide and hypochlorite, have been reported to neutralize them. 4. 有抗原性,但抗体的中和作用较弱,且不能产生类毒素
• 不产生肠毒素;侵入结肠上皮细胞,产生内毒素。
• 引起较大儿童和成人腹泻,类似菌痢
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 婴幼儿腹泻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 为血清型O157:H7 • 产生志贺样毒素
• 出血性肠炎:痉挛性腹痛、腹泻、血性大便
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
A-B toxins
A
B
特点
(1)毒性强
• 通常只有毒性菌株才能产生毒素,而非毒性菌株不能产 生毒素
• 外毒素的毒性通常非常强 • 外毒素是毒力因子的主要决定因素
肉毒杆菌毒素
破伤风毒素
(2)选择性强
① 对底物具有高度选择性 高度生物活性, 类似酶催化的作用方式 ② 作用模式高度专一 只攻击特定的细胞 Enterotoxin (肠毒素) neurotoxin (神经毒素) leukocidin (杀白细胞素 ) hemolysin (溶血素)
磷壁酸 肽聚糖层
Gram-Negative Cell Wall
脂多糖 LPS
O - 特异多糖
脂多糖 LPS
• G-细胞外膜的组成部分 – 外膜表面的75% • 是菌落平滑的外表的原因
• 细胞干重的3-10%
• 每个细胞有3-4百万个脂多糖分子
LPS Structure
O - 特异多糖
核心多糖
类脂A
致病机理未明
• 肠毒素
(二)大肠杆菌
• G-、短杆菌,有鞭毛,能运动,有荚膜。
• 体外抵抗力较强,水、土壤中活数月。
• 人和动物肠道正常寄居菌,特殊条件下致病。
Escherichia coli (Gram - bacteria)
分类: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 • 婴幼儿、旅游者腹泻 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 Regardless of the bacterial source, all endotoxins produce the same range of biological effects in the animal host. • 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3. 相对稳定,耐热
第八章 细菌毒素和真菌毒素
FOOD TOXIOLOGY
1
第一节 细菌毒素
第二节 真菌毒素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 据国内外统计,在各种食物中毒中,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
• 主要症状:发热﹑呕吐﹑腹泻
• 食用富有大量病原菌的食物引起的中毒称为感染性食物中毒。 • 食用由于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毒素的食物中毒称为毒素型食物中 毒。
• 依菌体O及鞭毛H抗原不同而区别。 •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但不耐热。
• 在水、土壤中活数月,粪便中活1 ~ 2月,冰冻土壤中能越冬
• 60℃,10~20分钟死亡
分布:蛋产品﹑家禽﹑肉和肉制品
• 广泛存在于多种畜类、禽类、鱼类的肠道中,故动物的内脏、
肉类、乳、蛋类易受污染。
• 致病食物以肉、牛奶、内脏及蛋类为主,进食未煮熟受污染 的食物可引起感染。
应用:
• 治疗肌肉神经功能亢进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肌肉痉挛、角 弓反张、脑瘫、斜视等。 • 除皱美容,而且毒性越大,除皱美容效果越好
(生化武器变成美容秘方 “Botox”)
预防:
• 使用新鲜的原料,避免泥土的污染。
• 加工前仔细洗去泥土。 • 加工时应烧熟煮透。 • 对可疑的食品应作加热处理(100 0C,10-20min)
(2)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
如荚膜、菌毛和链球菌的M蛋白。
(3)在吞噬细胞内生存
如结核杆菌和李氏杆菌均可产生溶血素,有助 于其从吞噬泡内逸出。
产气荚膜梭菌染色
(4)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
细菌通过分泌外毒素或蛋白酶来破坏吞噬细胞的 细胞膜,或诱导细胞凋亡,或直接杀死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内的结核杆菌
3
在体内增殖
二、细菌致病性和毒力
• 致病性: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 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 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 • 毒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是量的概念,同一细菌的不同 菌株,其毒力不一样。 • 毒力是菌株的特征。 • 毒力因子: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 • 侵袭力: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 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 毒素:外毒素﹑内毒素
(3)不稳定
对热, 酸和蛋白酶敏感
(4)抗原性强
• 类毒素 (Toxoids):由于变性或化学修饰而失去毒性的毒素, 但仍保留其抗原性 • 抗毒素:是一种含有抗体的血清制品。它是把类毒素给马注射,
使其产生大量抗体,然后采取马血清,将其精制浓缩而成(治
疗作用)。
外毒素种类
• 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 细胞毒素: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
•
Protease - Zinc-metalloprotease 金属蛋白酶
- Superantigen
3. 激发免疫反应
(二)内毒素(endotoxin)
概念:
是G-菌细胞壁脂多糖,菌体崩解时释放,性质稳定。
化学成分: 脂多糖
包括: 类脂A 核心多糖 特异多糖
细菌细胞结构
Gram-Positive Cell Wall
板,以及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等
产生白细胞介素1、6、8和肿瘤
作
坏死因子α 、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 用于小血管造成功能紊乱而导致微循环障碍
临床表现为微循环衰
竭、低血压、缺氧、酸中毒等
休克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比较
区别要点
产生菌
外毒素
内毒素
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少数革兰 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少数为革 氏阴性菌 兰氏阳性(如苏云金芽孢杆菌) 多数活菌分泌出,少数菌裂解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后释出。 蛋白质 脂多糖
内毒素的活性成分,可以被宿主免疫细胞识别并引发疾病
内毒素特点
1. 毒性相对弱
• Cause a wide variety of serious reactions such as fever, shock,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and in other circulatory functions. 2. 特异性不高 • Endotoxins are toxic to most mammals
作用机理
• 发热反应: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 白细胞反应:诱导产生中性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其中的中性 粒细胞进入血流,使其数量显著增加 • 内毒素休克: 大量内毒素作用于机体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
消炎药物、抗氧化剂治疗为主。
四、常见食源性致病菌
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副溶血性弧菌 变形杆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
(一)沙门氏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常见的致病菌。
• 1953年瑞典,猪肉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中毒7717人,死90人。
G-杆菌,需氧,不产生芽胞,无荚膜,绝大多数有鞭毛,能运动。
肉毒素是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的毒性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