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孙过庭书谱2

合集下载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有钟、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芝、三国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草犹当雁行〔6〕,然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10〕之。

”此乃推〔11〕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逊于、不如。

【11】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孙过庭《书谱》解析之二

孙过庭《书谱》解析之二

孙过庭《书谱》解析之二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今译:谢安素来善写尺牍,而轻视王献之的书法。

献之曾经精心写了一幅字赠给谢安,不料被对方加上评语退了回来,献之对此事甚为怨恨。

后来二人见面,谢安问献之:“你感觉你的字比你父亲的如何?”答道:“当然超过他。

”谢安又说:“旁人的评论可不是这样啊。

”献之答道:“一般人哪里懂得!”王献之虽然用这种话应付过去,但自称胜过他的父亲,这说的不是太过分了吗!况且一个人立身创业,扬名于世,应该让父母同时得到荣誉,才是一种孝道。

(这里引用《孝经》一个故事)曾参见到一条称“胜母”的巷子,认为不合人情拒绝进去。

人们知道,献之的笔法是继承羲之的,虽然粗略学到一些规则,其实并未把他父亲的成就全学到手。

何况假托是神仙授书,耻于推崇家教,带着这种思想意识学习书艺,与面墙而观有什么区别呢!有次王羲之去京都,临行前曾在墙上题字。

走后献之悄悄擦掉,题上自己的字,认为写得不错。

待羲之回家来,见到后叹息道:“我临走时真是喝得大醉了。

”献之这才内心感到很惭愧。

由此可知,王羲之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只有专工和博涉的区别;而王献之根本比不上王羲之.则是毫无疑问的了。

王献之《地黄汤帖》艺术造诣确实有高下之分,但是非要争个第一第二,好比杨贵妃和赵飞燕分出仲伯来一样,这是男人们的爱好,所以我不想针对这一段做评价。

男人的野心啊,不懂,哈哈!谢安《悽闷帖》谢安《中郎帖》局部临米芾的《李太师帖》,里面有一句:“谢安格在子敬上,”于是对谢安充满了好奇。

孙过庭《书谱》全文高清翻译

孙过庭《书谱》全文高清翻译
籍贯争议:
其籍贯有二说: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在《书谱》中自称吴郡人(富阳曾属吴郡,此处孙过庭可能是沿用旧称)。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
唐代徐浩所撰书法论著。《新唐书》、《宋史》称唐代徐浩有《书谱》一卷。已佚。
清代万斯同所撰论著。共二十四卷,见杨宾《大瓢偶笔》。清代姜宸英书法论著。程瑶田《书势·五事》中曾提及之。
历史评价:
宋米芾评道:“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史》)
他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初就很受推重。
融诸体之长,触类而旁通之,是书家成功的重要因素,历代书家概莫能外。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孙过庭分析了篆、隶、草、章的特点和长处,他说:“篆尚宛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使”,这是历来对诸书体最为简明精辟的论述,其具体含义是:篆书,特别是小篆,是用首尾藏锋、行笔中锋、均匀一致的圆线条写成的。圆线条具有柔和、婉媚、抒情的性格;转角宜圆曲,形体宜修长,这样线条才能贯通流畅,充分体现出婉柔流通的艺术特色。所以说:“篆尚婉而通”。

孙过庭《书谱》带释文

孙过庭《书谱》带释文

孙过庭《书谱》带释文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

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著《书谱》2卷,已佚。

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

有墨迹《书谱》传世。

出生信息646年、唐朝、杭州富阳去世日期691年主要成就撰写书法理论著作书谱代表作品书谱《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

书于垂拱三年(687年),草书,纸本。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本卷卷首题:“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

内容主要为书学体悟、书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亦为一篇精美的草书佳作。

《书谱》融合了质朴与妍美书风,在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变化万千,笔势纵横洒脱,心手相忘,为后世学习草书的经典范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学习《书谱》的几大特点,对提高自己的草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方放:《书谱》临习技法四步走一、用笔《书谱》的用笔特点是全面继承了“二王”的用笔方法。

在笔法上,起笔、收笔、转换等纯为“二王”一系,且方圆并用,处理精妙、准确,用米南宫的话讲,“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史》),“似从右军大令换骨来”。

《宣和书谱》中也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

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

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

”这充分说明他对“二王”的追摹。

不仅如此,他的用笔速度、点画的外形等也全系“二王”,不过是在我们欣赏《书谱》时,觉得其用笔的速度要稍快于“二王”。

我们不能见到“二王”的真迹,但是孙氏肯定是有机会见到墨迹的,羲献所处年代到唐才三百多年,“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孙过庭曾经在吴郡生活过,因此,孙氏在对“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的领悟及表现上是令人信服的。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译文孙过庭(约646年-691年),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字虔礼。

一说名虔礼,字过庭。

吴郡人,或谓富阳人,或谓陈留人。

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

生平事迹不详。

工行草书,得王羲之体。

唐张怀瓘《书断》称:“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俊拔刚断,尚異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

”列其隶、行、草书入能品。

宋米芾《书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著有《书谱》。

《书谱》是中国书法长河中,一部最为典型的书论巨作,对于后人书法的学习有较大辩证参考意义。

但是毕竟是古文,有一定难度。

今天,书法思考整编全文、注释、译文发布给大家参考学习之用。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译文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人能赶上。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译文: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鉴了田蕴章每日一字、王根权的网易博客、东楚骚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书院的搜狐文章、姬兴华论文《睢涣之间考辨》等一些见解,表示感谢。

相关说明:1.下划线表示有注释。

2.“/”符号表示断句。

3.“「」”符号用在译文中,是针对比较长的段落、为了通读全段文字内容而标注的关联词语。

4.文中红色标注文字表示我与其他版本翻译殊不相同之处。

【原文】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注释】书谱卷上:关于何为上卷,何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一:因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题的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大多认为这只是个序,或者说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孙过庭在书谱的结尾处说:“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上面的文章即可分为两卷。

至于未见“卷下”字样,或省略,本为两卷,后装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样,历经装裱而丢失。

我比较赞成后者,认为书谱已经完成,其中已经包含了上下两卷。

如果认为这只是个“序”,那它肯定不能作为正文,也就不能称之为“卷上”了。

既然孙过庭已经注明了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个“序”。

那“卷下”在哪呢?我认为是省略了。

我们在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怕贴对联的人不知道哪个是上、哪个是下,会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一个“上”字,贴对联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这是个上联了,另一条不用标注当然就是下联了。

我认为书谱也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这是《书谱》的上卷吴郡人氏孙过庭撰写第一篇【原文】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注释】夫(fú):文言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钟张:钟繇和张芝。

钟繇(yáo),字元常。

张:张芝,字伯英。

关于“繇”字的读音,一读yáo,一说yóu,老先生们传下来多读yóu,新一辈的人多认为钟繇的名和他的字“元常”是有关联的,所以读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放大版40张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放大版40张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6[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7[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8[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9[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0[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1[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2[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3[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4[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5[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6[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7[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8[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9[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0[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1[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2[放大]
(唐)孙过庭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5[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6[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7[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8[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9[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40[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07[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08[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09[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0[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1[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2[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3[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4[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5[放大]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放大版40张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01[放大]

书谱(孙过庭)原文译文

书谱(孙过庭)原文译文

书谱(孙过庭)原文译文【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自古以来的书法家,在汉朝至三国时期,钟繇和张芝的书法最为超绝,时称“钟张之绝”。

到了东晋末年,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绝妙,时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搜集并研究了众多的名家书法作品,深信只有钟、张的书法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

可以说,钟、张死了以后,能够继承他们地位的只有王羲之父子。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比钟的不分上下,或者说超过了他。

比张的草书就要差一点儿了,排在他的后边。

然而,张芝的笔法精熟,下过功夫,为练书法曾把池塘的水都弄黑了,假如我也像他那样执著,未必就不如他”。

这是推崇张芝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氏的专长,虽然有些已经脱离了前人的书法规范,但他们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独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所以说,他们无愧于“二王之妙”的盛名。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评论者说:“钟张、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分别在古今书法界特别超绝。

但今(二王)不及古(钟张)。

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

我认为,质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妍美却随着习俗的不同而变迁。

虽然人们书写文字,是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然而,正如酒有浓有淡一样,质朴和文采也是多样的,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孙过庭《书谱》诗解2

孙过庭《书谱》诗解2

孙过庭《书谱》诗解2题文诗:傍通二篆,俯贯汉隶,包括章草,涵泳飞白.豪厘不察,胡越殊风.钟繇隶奇,张芝草圣,专精一体,以致绝伦,张芝不楷,点画狼籍;钟繇不草,使转纵横.自兹以降,不能兼善,非贯非通,非谈专精.至精至清,神清气正,至正至诚,至诚真情,精诚所至,能贯能通,无所不通,不得不通.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通,隶欲精密,草贵流畅,章务检便.凛以风神,温以妍润,鼓以枯劲,和以闲雅.达性畅情,形其哀乐.燥湿殊节,千古依然;老壮异时,百龄俄顷.真情所至,通古达今,情通天地,宇内一情.正文: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

包括篇章,涵泳飞白。

若豪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

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

伯英不真,而点画狼籍;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

自兹己(以)降,不能兼善,有所不逮,非专精也。

解释:学习书法要对大篆、小篆有所涉及,对隶书也要掌握,对此相关的文章也要研读,还要对东汉蔡邕笔势飞扬的飞白书体也要了解。

假如只写一种书体,对其它书体一无所知,从未研习,甚至从未见过,那就象塞北的胡人和南方的越国的人,两地隔绝,风俗习惯各不一样,相去甚远。

至于钟繇楷书堪称奇绝,张芝被称为草圣是由于他们(在博达的基础上专门研习一种书体的结果,以致他们达到达到无比绝伦的程度。

如果张芝不通楷书,那么他的草书点画必然杂乱无章;钟繇不通草书,那么他的楷书(岂能)运笔使转纵横。

从张芝、钟繇以后,人们不能把楷书和草书兼通,书法水平就要受到限制,也就谈不上专精了。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

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解释:虽然篆书、楷书、今草、章草功用很多,要想达到美妙的程度,要注意各自的特点。

篆书婉畅,线条一通到底;(此处的隶指楷书),楷书的点画要精确,安排要严密;草书关键是要流利通顺;章草要注意简便。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孙过庭(772-846)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飘逸高绝”,他的书谱《孙过庭书谱》更是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下面将对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孙过庭书谱原文孙过庭书谱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包括楷书、行书、草书,下篇则是篆书和隶书。

这里先介绍上篇楷书部分的原文。

1.《孙过庭书谱·楷上》昔人有言,学书以观其先后而不为序,观其多少而不为贵贱。

夫多,所传之笔墨多也;少,所传之家谱少也。

先后,所传之时间有限之理也;贵贱,所传之祖宗有盛衰之数也。

后世若欲求其贵贱,而概其多少,则抵其丰衍之况;推其先后,而不辩证其真伪,则误其背古之意。

凡有声誉者,必历代进行切磋之风也。

仲尼既逝,颜渊得其笔,吾子复得渊笔,三人之间亦不达其意,而况后世小人追齐伦呢?尔来时人,而今非时,岂其心意殊异哉?岂其别有妙用,而不传之于世哉?世儒嗟叹,咸思困于手与书。

笔墨乏材,而心机不足,遂出于《千字文》。

已而编成《论语》,其形而上者,尚不足以启发心且;其形而下者,则可观抑扬顿挫,而论书之纵横矣。

况又庶日万机,无不为书。

初学之时,发受启蒙,毛笔噙囟不止之时,可不从内外相照应,板锉镌磨,窥其大义,览其方圆,斯有所用。

笔墨所作,语言所传,皆为人心所知,情所体者也。

工之为书者,安得不思其妙,而希得于心机之中哉?岂有一纸几笔,独与人心平等哉?天造之物,心皆自有形状,而实质相同也。

故昔时之人,以天命为贵,而不恃文墨;当今以文采为尊,而忘其才气。

始之不深,终以失神;虽有所积,终于成败。

所以至于才气之耗,机心之屈者,由冥合之技而失其神也。

尧、舜亲征,载其德而不随。

今人亦能著书于心,为不必妄扰之术,而灵合异域,自随而得。

岂比于妄从,一则耗力而再则伪巧乃成其营。

今之易安得书,易安得成皆以心为师,而万世不易之道哉!世人恋名清玄,尚不知简陋之妙,空显异趣而不涉实理,博疏巧散,而不协于笔墨之工,未有竹帛可以治世而匡心者也。

孙过庭《书谱》原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徐(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焉。

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著缣缃。

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名氏滋繁。

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

加以糜蠢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缕。

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

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

其来尚矣,厥用斯弘。

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

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

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

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

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

冀酌希夷,取会佳境。

阙而末逮,请俟将来。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

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一、《书谱》全文昔时萧何因谏孝文帝,乃赋诗三篇,文章备矣。

及卒,碑铭此以遗迹。

至江陵颜延之颇涉文艺,自用凿齿作诗篇,反受囚辱。

文帝即位,宽其罪而流之燕。

及孝明即位,延之谒见,问以文学。

延之对曰:“今时士大夫多不传达传统,不学古之真,惟以嗜好文章,拾人大言,设谈崇词,虽贫力讷,有《儒林》之辞。

故被泽者,多是允才,非盖子也。

”帝曰:“夫书契凡几?”对曰:“玉玺始制,书之纪言,表玺文组,犹喫之食饭酪也。

书夹博,契径错,繁简鵜暴,强弱不均。

不其载怪?于是递代英谋,社倏若神。

余以斯观,文章之法也。

判者不结囹,言渎格、急繁深浅,运商而千变当之,及彻,乃审。

”帝曰:“善哉,似可久矣。

”尝以厚贳遗之。

二、《书谱》白话译文品读从前,萧何因为进谏孝文帝,作了三篇诗,文采都很出色。

后来他去世了,关于他的事迹被刻在碑上留了下来。

后来,江陵的颜延之喜欢文学,用牙齿刻成诗篇,结果反而被囚禁。

后来文帝登基了,宽恕了他的罪并放他到燕国去。

再后来孝明帝登基了,延之来见他,问他关于文学的问题。

延之回答说:“如今的士大夫们很多不传承古人的传统,不学习古代真正的功绩,只是喜欢文章,随便引用别人的高谈阔论,虽然自己贫困愚钝,也能写出《儒林》这种文章。

所以得到官爵的人,很多都是有才华的,不是凭空得来的。

”帝说:“书法是怎么样的?”延之回答说:“玉玺刚开始制作的时候,文字只是用来纪录言语,龙章凤纹的汉印的文字,就像人吃饭喝酪一样。

文字繁缛复杂,印上的字又密又粗,强弱不均。

这些可不是装饰怪异的。

于是经过代代传承的英观和深谋远虑,文字就像神一样不可思议。

我观察这些,看到了文章的规则。

判断者不是固定不变的,言辞应该充满波澜,丰富而深浅各不相同,灵活而变幻莫测,直到把意思表达明白了,才算好文章。

”帝说:“好啊,像这样的话,看来可以长久保存了。

”还送了他许多财物。

三、结语孙过庭的《书谱》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字艺术的认识和追求。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二)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二)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二)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译文: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是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

”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作一些记录,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

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

所谓“文采与内质相谐和,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闲置着华美的宫室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评论者又说:“献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如羲之,就像羲之的不如钟繇、张芝一样。

”我认为这已评论到问题的要处,但还未能详尽说出它的始末原由。

钟繇专工隶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王羲之兼而有之。

比较张芝的草体王还擅于真书,对照钟繇的真书王又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一体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

总的看来,彼此是各有短长的。

��注:文中部分字读音醨(lí)〈名〉薄酒醨,薄酒也。

从酉,离声。

——《说文》又如:醨酒(薄酒);醨酪(薄味酒);醨薄(酒薄)〈形〉浅薄;不醇厚。

如:醨薄(人情的淡薄);情醨(交情不深厚,薄情)鹜(wù)〈名〉1.(形声。

从鸟,敄( wù)声。

唐代孙过庭《书谱》全文

唐代孙过庭《书谱》全文

唐代孙过庭《书谱》全文《书谱》唐·孙过庭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
《书谱》是孙过庭的文集之一,该文集包含了孙过庭的多篇散文和诗歌作品。

下面是《书谱》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原文:
座中含笑欲谈书,书如人品又如女。

但使刻版堪嘉赏,长城古道莫耐居。

注释:
1. 含笑欲谈书:指座中的人想要谈论书籍,表达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和喜爱之情。

2. 书如人品又如女:比喻书籍有着各自独特的品质和魅力,有如人的品质和女性的魅力一般。

这里作者通过类比把书籍与人和女性相提并论,强调了书籍的重要性。

3. 刻版:指书籍的印刷版面,用以描述书籍的外观和质量。

4. 长城古道:这里是指一种传统的架子书屋,类似于书架。

作者通过这个比喻来形容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强调了书籍的数量和重要性。

5. 莫耐居:指摆放书籍的书架无法容纳更多的书籍。

译文:
在座的人们带着微笑想要谈论书籍,因为书籍就像人的品质和女性的魅力一样。

只有当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了赏心悦目的程度,才能摆放在书架上,因为书籍的数量多得像长城古道一样,书架已经无法再容纳更多的书籍了。

孙过庭《书谱》译注(贰)

孙过庭《书谱》译注(贰)

孙过庭《书谱》译注(贰)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興,妍因俗易。

雖书契之作,適以记言。

而淳醨一遷,質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輪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鍾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綱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隸书,伯英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擬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雖专工小劣,而博涉多優。

惣其终始,匪无乖互。

译文:有评论者说:“钟、张、二王是书法界的四位圣贤,是古今书法的巅峰。

而今不及古,是因为古人崇尚质,今人追求妍。

”书法的“质”是时代的产物,而“妍”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

虽然创造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

由于世俗喜好改变,人们对质与妍的认知也随之变化,这种认知的变化、继承、沿革,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贵能古朴而不失时代之美,既有时代之美又不落入俗套。

所谓“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可以成为君子。

”何必用雕梁画栋的宫殿去换窑洞,不乘坐装饰华丽的大车而乘用竹木制成的轻便车子?又说:“子敬不及逸少,就好比逸少不及钟张”。

评论者以为评得其刚要,实际上未道出其来龙去脉。

钟繇擅长于隶书,张芝精通草体。

王羲之则兼工草隶。

比之钟繇隶书稍逊而草书胜出,比之张芝草书稍逊而隶书占优,虽然就某一书体而言略逊之,但就精通各种书体而言却胜出。

自始至终,都有不同的评价。

注释:逮:及,达到。

逮捕。

质:质朴。

妍:美丽。

书契:指文字。

《易·繫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一书契。

”《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陆德明释文:“书者,文字。

契者,刻木而书其侧”。

驰骛:奔走、奔竞。

淳:质朴、淳厚。

通“醇”,酒味浓厚。

醨:薄酒。

淳醨:《旧唐书·德宗纪论》:“王霸迹殊,淳醨代變,揆时而理,斟酌斯难”,《旧唐书·文苑传序》:“世代有文质,风俗有淳醨,学识有深浅,才性有工拙”。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

”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

从王氏父子的专长来观察,虽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

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

”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

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书法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原文《书谱》孙过庭〔唐代〕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

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

体老壮之
异时,百龄俄
顷。

磋呼!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
四合也;偶
然欲书,五合也。

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
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
臻,神融笔畅。

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

徒立其工,未敷厥旨。

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

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

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

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

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其有显
闻当代,遗迹见
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

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

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著缣缃。

暨乎崔、杜以来,萧、
羊已往,代祀绵远
名氏滋繁。

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

加以糜蠢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缕。

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

(?)
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

其来尚矣,厥用斯弘。

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

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
巧涉丹青,工亏翰
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

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
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

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约理赡,
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

诡辞异(说,非)所详焉。

然今之所陈,(?)
者。

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

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

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试言其由,略陈数意
止如乐
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

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
《太史箴》又纵横争
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

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

莫不
强名为体,
共习分区。

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
苟知
其术,适可兼通。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

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
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

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
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是以右军
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

自矜
者将穷
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

磋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考之即事,断可明焉。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


恬憺雍容,内涵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