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修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云识天气
邵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课文,理解“预兆”、“轻盈”、“顷刻”、“丝丝缕缕”等词语。
2、积累有关的谚语。
3、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5、了解并掌握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阅读
研讨探究
具体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解并掌握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家里面有没有种水稻?把水稻从田里收割回来后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把水稻晒干。那在晒水稻的时候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农民伯伯们在晒水稻的时候非常注意天气的好坏,而他们又是怎样判断天气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看云是天气吧!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峰峦()鱼鳞()轻盈()
顷刻()冰雹()朦胧()
2.解释下列词语。
一霎间:预兆:轻盈:
弥漫:征兆:
3.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摹状貌。
4.说明的顺序有哪些?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理顺序。
三、分组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一词,本义指商业人员用来标志商品、招揽顾客的广告牌,用在这里形象的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
2.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考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四、小结。
主要掌握说明方法有哪些。这节课就暂时上到这里。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的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1.说明方法有哪些?
明确: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摹状貌。
2.说明顺序有哪些?
明确: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理顺序。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二、合作探究。
1.天上的云是怎样的呢?从文中找相关词语。
明确:姿态万千(形态)、变化无常(特征)
2.作者描绘云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标志”。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1)列数字: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
的天空。
(2)摹状貌: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3)分类别: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4)作比较: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5)引用: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6)作诠释: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7)下定义: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4.课文第二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出现时往往天气晴朗;“预兆”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前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不能换。
5.课文第二段中的“往往”、“常常”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讨论并归纳。
课文中引用的那些谚语的含义是什么?
四、拓展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与大自然有关的谚语?说一说。
五、总结。
学习本课,主要要理清文章思路。弄明白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其次,要掌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有哪些。
六、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在班上交流。
2.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仿写四个句子。
3.完成本课练习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