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
儒家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儒家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一、谦虚谨慎
君子是一种具备卓越品质和高尚道德的人。
首先,君子以谦虚谨慎为基本准则。
他们不妄自尊大,不争强好胜,对待他人总是充满敬意和谦虚之心。
君子相信,人的智慧有限,世界繁杂多变,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二、孝敬父母
君子具备孝敬父母的美德。
他们视父母为天,尊重、孝顺、侍奉父母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君子知道血脉亲情的可贵,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因此,他们会尽全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将孝道发扬光大。
三、正直诚实
君子是正直诚实的典范。
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道义,不撒谎、不欺压他人。
君子深知真实和诚信的重要性,相信只有以善良的心灵对待他人,才能树立良好的人格和社会形象。
四、有度有节
君子具备有度有节的生活态度。
他们不沉迷于物质享受,也不荒度光阴。
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谨守节制,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他们懂得掌握适度的欲望,追求道德、精神上的满足,追求内外兼修的完美人生。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追求道德修养,不仅关注个人品德的提升,还积极参与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
君子懂得个人的品德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相辅相成。
他们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起来,儒家的“君子”是谦虚谨慎、孝敬父母、正直诚实、有度有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君子的崇高人格和高尚品德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学习和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君子的七个标准
君子的七个标准
1.品德高尚: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善良、正直、宽容、谦虚、有礼等等。
2. 言行一致:君子说话做事一致,言出必行,行动符合他的言语。
3. 谦虚谨慎:君子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不轻易放松警惕。
4. 以德为本:君子以德为本,讲究道德、正义和公平,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5. 尊重他人:君子尊重他人,不论对方的地位、财富和智慧,都能平等对待。
6. 勇于承担责任:君子勇于承担责任,不逃避责任,不推卸责任。
7. 追求卓越:君子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致力于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君子文言文意思
君子文言文意思
君子文言文意思:
一、称有才德的人。
博文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礼记、曲礼)
二、称在位的人。
三、竹、莲花、菊花的别名。
四、梅、兰、竹,菊称四君子。
五、妻称夫。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诗经、召南)
六、对先人的尊称。
七、指男子。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
八、在上位者。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伐檀)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孟子、滕文公)
九、好学者。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学而)。
什么是君子
什么是君子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原指古代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
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
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君子自然成为国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
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君子的标准
君子的标准
“君子”一词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是指有高尚品德、自律自强、宽以待人、正义公正的人。
下面是君子的标准:
仁爱:君子要有仁爱之心,懂得关心、体谅和帮助他人,善待他人。
诚实:君子要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不做虚伪或欺诈的行为。
尊重:君子要尊重他人,包括尊重长辈、尊重女性、尊重下属等等。
谦逊:君子要谦虚,不自大,不傲慢,不轻视他人。
勤劳:君子要勤奋工作,不懈怠,不浪费时间,不躺在成就上。
自律:君子要自律自强,有自尊心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受短期利益和诱惑的影响。
正义:君子要正义公正,有责任感和良心,不做不道德、不公正的事情。
综上所述,君子的标准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和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对于君子的定义
中国古代对于君子的定义
1. 品德高尚:君子被认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们遵循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尊重他人,并以正义和道德为准则。
2. 学识渊博:君子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智慧。
他们勤奋学习,追求真理,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卓越的智慧。
3. 修身养性:君子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自我反省、自律和陶冶性情来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
他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
4. 仁爱待人:君子具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的福祉,乐于助人。
他们尊重他人,宽容待人,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目标。
5. 社会责任:君子承担着社会责任,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公共利益而努力。
6. 礼仪规范:君子遵循礼仪规范,注重言辞和行为的得体。
他们尊重传统和文化,以优雅的仪态和行为展现自己的修养。
总的来说,君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理想的人格典范,代表了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修身养性、仁爱待人、社会责任和遵循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完美结合。
君子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君子的十大特征
君子的十大特征
1. 诚实守信:君子讲究诚实守信,不说谎,不欺诈,一言九鼎,言行一致。
2. 正直勇敢:君子有正直勇敢的品质,敢于承认错误,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3. 仁爱关怀:君子善良,关爱他人,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善于与人相处。
4. 谦虚谨慎:君子有谦虚谨慎之心,不自大,不轻视他人,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十分审慎。
5. 笃于自律:君子注重自律,自控力强,有定期的规划和计划,保持稳定的生活方式。
6. 有恒毅力:君子有毅力,有时要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自己的目标。
7. 尊重他人:君子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不偏袒迷信,不歧视异己。
8. 爱好文化:君子有一颗热爱文化的心,喜欢阅读和思考,有亲亲环境积累优秀的知识和经验。
9. 亲近自然:君子喜欢亲近自然,懂得欣赏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10. 奉献社会:君子将自己的能力和精神奉献给社会,以行动为公共福利作出贡献。
君子的概念
君子的概念
君子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是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君子在儒家理念中是指具备高尚品质和优良道德的人,是以德为本、以道为准则的人。
君子具备以下特点:
1. 仁爱心:君子以仁爱为核心,具备广泛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权益。
2. 礼貌修养:君子注重礼貌和仪表,守时守约,尊重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
3. 忠诚正直:君子具备忠诚和正直的品质,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具备高尚的道德责任感。
4. 学识修养:君子强调知识的积累和修养,注重自我完善和进修,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提升。
5. 诚信宽容:君子崇尚诚信,重视信用和廉洁,同时具备宽容的心态,以和善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过失和错误。
君子并非一个完美的标准,而是一种道德理想和努力的目标。
君子的概念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他人的关爱,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君子的诗句论语(君子的诗句)
君子的诗句论语(君子的诗句)以下是15句出自《论语》的关于君子的诗句: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看重大义,小人看重私利。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善于听取并吸收不同的意见,而小人只会盲从附和。
4.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安详舒泰但不骄傲自大,小人骄傲自大但不安详舒泰。
5.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6.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君子团结但不勾结,小人勾结但不团结。
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8.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先做到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做要求别人不做。
9.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相反。
10.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11. 君子之行也,度己而责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的行为,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并以此去要求别人。
12.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重用他,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13. 君子贞而不谅。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讲正道而不讲小信。
14.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君子是什么意思
君子是什么意思
【拼音】jūn zǐ
【意思】
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2、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3、旧时妻对夫之称。
4、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
5、对人的尊称。
犹言先生。
6、竹之雅号。
宋·苏辙《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
”。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
《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
论语中君子的特点
论语中君子的特点
在《论语》中,君子被描述为一种理想的人格类型,具有以下特点:
1.仁德:君子以仁德为核心,关心和尊重他人,具有爱心和同情心。
2.智慧:君子具备明智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能够独立思考和审慎行事。
3.勇敢:君子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畏惧困难和挑战。
4.礼仪:君子注重礼仪和规矩,言行举止得体,符合社会规范。
5.诚信:君子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欺不诈。
6.谦虚:君子不骄傲自大,不自以为是,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7.节俭:君子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和浪费,能够节约开支。
8.勤劳:君子勤勉努力,不懒惰懈怠,能够积极向上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9.忠诚:君子对国家、家庭、朋友忠诚老实,不背叛不欺骗。
10.忍耐:君子能够忍耐和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不轻易发怒或报复。
这些特点并不是要求君子的完美无缺,而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具备的品质。
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人们可以向着君子的理想人格迈进,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君子的十个标准
君子的十个标准
君子的十个标准如下:
1. 内心坦荡:君子的内心是坦荡的,平和的,从容地面对外界和自己,做到心中无愧。
2. 重道德,轻利益:君子看重道德,忽视利益,讲求情义和承诺。
3. 胸怀天下:君子考虑事情时,总是以大局为重,以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
4. 不苛责,内心丰富:君子不会苛责外界,即使在贫困和挫折中也能保持内心的丰盈和充实。
5. 群而不争:君子能洞察人群中的私利动向,通过自我修行规避开弊病,不争无谓的争端。
6. 君子不器:君子要有通才,具备哲学思维和全球视野,不仅德才兼备,还要担负起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7. 讷于言,敏于行:君子说话谨慎,不轻易承诺或说大话,而行为敏捷,有所担当。
8. 谋道不谋食:君子应从道的高度谋划人生和力行做事,不应只停留在生存的低级层面。
9. 和而不同:君子和气、平和,但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会同流合污。
10. 自省反思:君子会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完美的境界。
以上是君子的十个标准,这些品质是相互关联的,并且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实践才能实现。
君子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君子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君子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内涵,通常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品质的人。
以下是君子应该具备的一些优秀品质:
一、仁爱(仁):君子应该怀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仁德是君子品格的核心,表现为对他人的善意和慷慨。
二、礼貌(礼):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礼貌和行为规范。
尊重他人、尊重传统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
三、诚实守信: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讲究诚实守信。
信用是人际关系的基石,君子应该保持对他人的承诺,坚守道义。
四、忍让宽容:君子应该具备宽容和忍让的品质,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足,不轻易发怒,善于忍让,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廉洁正直:君子应该保持清正廉洁,追求正义,不为私利而屈曲原则。
正直是君子品格的表现之一。
六、谦逊谨慎:君子应该谦逊有礼,不自负、不傲慢。
谨慎对待言行,不轻率妄为,谨守中庸之道。
七、学识渊博:君子应该追求知识,注重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
具备广博的知识可以让君子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八、孝敬尊长:君子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长辈,体现家庭价值观。
孝道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传统之一。
君子的理解
君子的理解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道德水平高、做事有原则、有责任心和社会意识、能够自我约束的人。
通常,君子具有以下特质:
仁:有爱心,有同情心,能够关心和关爱他人。
礼:讲究礼仪和道德规范,尊重他人,注重社交礼节。
忠:忠于正义和信仰,有担当和责任感。
信:言出必行,守信用,不言而信。
智:有见识和思考能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勇: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有勇气承担责任。
君子不仅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还要关注自己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举止,能够以身作则,对社会、对人类负责,成为道德的楷模和社会的表率。
君子的理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君子的意思古义和今义
君子的意思古义和今义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今义指人格高尚的人。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
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
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将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
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
造句:
1、他是一位口蜜腹剑的伪君子。
2、那是个衣冠楚楚的伪君子。
3、你可得做个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
4、她允许他住在自己的屋檐下,认为他是个正人君子。
5、这家伙说一套,做一套,典型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君子为人应如大地一般,厚实和顺,仁义道德,容载万物。
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1 总述君子者,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
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此君子行事之准。
2基本概念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
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
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君子自然成为国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
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3起源和演化“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为周文王著)中就已出现了,被全面引用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层面自孔子始,且被之后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大学》有“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句,其中“君子”应解为“君王”,还有类似章句,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亦如此。
可见,先秦的君子有“君主”之意。
《论语》中也有对君子的描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路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
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宗法制度下,正妻所生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第二个孩子叫次子,妾生的孩子叫庶子。
由长子形成的家庭体系叫大宗,大宗的长子方可叫君。
诸侯之君叫国君,大夫之君叫家君。
如果是天之子就叫天子,公之子就是公子,君之子就是君子。
大宗里的男性就简称君子。
其余由诸如次子和庶子组成的家庭体系为小宗,小宗里的这些男性简称小人。
古人认为修养高的人必定地位高,比如大宗里的人从小就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无论是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相对较高的素质和修养,听音乐听的是高雅音乐;而地位低的小人一般没条件接受最好的教育,只能听听浅显些的音乐甚至街头的流行音乐。
这种教育素质和自身修养的差别,自然会影响到人的道德水准。
孔子首次在他的学说中,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增加了道德因素。
但宗法制度并没有改变。
孔子有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
”一般理解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对待的,和他们关系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和他们关系疏远他们又会抱怨。
如放在宗法环境下,应这样来理解: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们和大宗同属一个大家庭,虽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处理与小宗之人的关系就很难,和他们亲近,他们就会有非分之想要获得和大宗之人一样的待遇,疏远他们又会抱怨不把他们当一家人看。
可见这句话的要点在一个“难”字上对君子的论述,孔子还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讲得比较广泛,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原则。
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
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
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
”(《韩诗外传集释》)《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
比如:“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
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
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
”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冒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显然,曾参对君子的定义大大地具体化和严格化,虽然并未超出“九思”的范围要求。
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这种师徒相承的样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由于曾子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
《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
”这种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其要求基本上还是在儒家的范围之中,但用道家的逻辑来要求君子,其消极避让的倾向已很明显。
这种倾向,也许是曾参当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发展,如同其他许多事情一样,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出现自身难以把握的变形。
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
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
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
”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随便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
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
要做个君子,必须不失人也不失言。
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
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
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
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
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为。
先秦君子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先秦时期君子的修养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对传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自古以来仁人志士政治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一种力量源泉”。
本文试从君子的自身修养和待人接物两个方面阐述先秦君子的人格特质及其内涵。
并分析其对现在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当今批判传承先秦君子人格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先秦君子人格特质自我修养待人接物现代意义传承改造从西周、春秋的一般意义上讲,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显然,这是一个有着明显的阶级意义的称谓,它有一定的阶级意义。
要被人称之为“君子”,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首先就要有一定的地位,也就是说要有“君”的尊贵。
“君子”是儒家核心范畴之一,其初始含义是“君之子”。
后成为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核心人格类型,同时也成为儒家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的重要载体。
先秦时期君子的修养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对传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自古以来仁人志士政治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一种力量源泉”。
如此重要的概念如今似乎有被逐渐淡忘,并因精英道德性质而被抛弃之情势。
有鉴于此,本文试从先秦君子的人格特质和“君子”的现代转化进行描述,以期对现代人重拾先秦君子风范有所帮助。
一.先秦君子的人格特质先秦的书籍《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以及一些战国、秦汉以来的一些其他著作中,都记在了大量当时“君子”的传闻和事迹。
《先秦君子风范》一课中,赵敏俐教授以这些书籍为原本,介绍了很多”君子“的作为。
本人大体将课中所讲的君子人格特质进行归纳,最为重要的大体有“举止得体、文化修养、熟悉礼乐、善于辞令、不畏强权、忠、孝、义、尚俭安贫、恭敬谦和、自省借鉴”等11个部分。
进一步总结为“仁、义、礼、智、信、忠、勇、文质彬彬、善于辞令、谦逊、尚俭安贫”。
1. 君子自我修养之道君子的自我修养是指君子在生活、求学中,按照先秦社会的时代要求,经过学习、磨练、涵养和陶冶的工夫,为提高自我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自我修养包括前面风度翩翩、出言有章、熟悉礼乐、博学多识、慎思明辨、尚俭安贫、自省鉴戒等几个方面。
君子,首先应该是生活中的典范。
孔夫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这说明,作为一名先秦贵族社会的君子,不但要有内在的文化道德等美质修养,而且还要有外在优雅得体的举止风度。
《淇奥》这首诗中,以起兴的手法对卫武公进行了赞美与歌颂,表现了他的举止得体,在视觉上就给人以君子的形象。
这说明作为先秦君子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外表优雅,举止得体,因为风度翩翩的外表美感才能给别人带来一种可靠的感觉,试想,如果一个人外表看起来就鬼鬼祟祟,如何让人相信他的内心是美的,这和现代人的观点是相同的。
其次,君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就是博学多识,以子产和观射父为代表,他们因为知识的渊博,能对国家社稷、社会稳定、未来发展做出很好地认识并提出很好的建议,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
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所以古代的王者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学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这话说出了贵族教育的主要目的。
所以,博学多识成了作为君子的必要特质。
这应该是是每个朝代评判君子基本遵循的特点。
当然,周代还是学在官府的时代,普通的百姓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因此,当时具有文化知识的人,主要也都是那些贵族。
而胸有诗书后,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就是礼乐修养。
礼乐修养也是西周春秋贵族们最基本的修养。
当时贵族们从小就要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在这六者当中,“礼”、“乐”又排在首位。
“礼”“乐”的含义习惯上人们把西周文化也称之为“礼乐文化”。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西周建国之始,统治者就把礼看成了产生社会秩序的本原,正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周易·序卦》这是《周易》里的解释,这是在周文化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
既然如此,礼自然成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
而乐的本质则是心灵的愉悦,所谓“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
”——《礼记·乐记》既然如此,靠乐对于人情的感动功能而去整治人心,从而使人对自己的趋善行为进行自我观照并产生愉悦,这就是周人的一种文化理想。
这样,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礼和乐成为评判君子的重要指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