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三案一体复习学案

A预习案

抒情手法

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缘情布景、触景生情、以景结等)、情与物的关系{托物言志(寄物寓意、借物抒怀)、托物说理等}、情与事的关系(怀古喻今或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作用: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情与景的关系

(1)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故乡明月”表“乡思情”,“松风山月”表“隐逸情”,“寒林残月” 表“诗人的忧愁”,“中秋圆月” 表“相思情苦”,“长亭折柳” 表“惜别情”,“空城落花” 表“对国势衰危的哀叹”,“风雨落花,双燕孤飞” 表“闺怨情”,“江湖扁舟,月落乌啼” 表“诗人的羁旅之苦”,“梦后酒醒,烟柳断肠” 表“悲欢离合情”,“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 表“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2)情景交融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包括四种形式,一是寓情于景,二是缘情写景,三是以景结情,四是触景生情。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A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当诗人不直接抒情而寄寓景物时,就要求所选择的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相契相通。如果景是“形”,情是“神”的话,那么这“景中之情”最好“形神兼备”。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开头两句凭高远眺,所见之林自然是平的。而且显示出山林的广远,弥漫在一片冥蒙的烟景中。山是青绿色的,在“暝色入高楼”的时候,这山的颜色应是暗淡的,说“碧”已够奇妙,可是又说这碧山在伤心。山是自然界的景物,它本无知,是把人的感情移到了山上,这山便有生命、有感知而人格化了。寓情于景,比径直抒情,其情岂不更深。

B缘情写景(缘情布景):缘情写景,情非景引,乃是情于景先,情缘于心,因情选景,寄情于景,细加描绘,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情起“思乡之悲”,以悲为“脉”布景,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寒霜六种景物递进铺排,构成一幅静寂清冷之画景,极尽渲染早行空旷与孤独之感,似无人之境,而人在其中,不明言愁,却愁思满纸。充分展现“客行悲故乡”之愁情。

C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李白两首送行诗结尾,一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前者说,船行已远,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看不见了。这时只望见长江奔流到天际。后者说,挥手告别,马鸣萧萧。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长江流水和萧萧马鸣的景物中了。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D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或称缘事生情,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某种感情,将其表达出来。一般先写景,而后转抒情,情和景之间多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阙"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的是词人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下阙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比喻人生、爱情、年华、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往后5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情与物的关系

(1)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2)托物寓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都是借物表达某种哲理。

情与事的关系

(1)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用历史故事来讽喻当朝,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如《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2)用典抒情(咏古抒怀借古讽今)

包括用事和引用(化用)前人诗文句两种,一般侧重指前者。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北伐的典故,赞扬了刘裕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作者仰慕英雄,收复中原的愿望。“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句,用廉颇的典故,意在以老当益壮、仍思报效国家的廉颇自况,也借廉颇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自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的典故,意在以“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和“早生华发”、功业无成的自己形成对比,暗寓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之情。(对比衬托)

(3)即事感怀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思乡、念亲、怀友、离别、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4)融情于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